鱼文化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国鱼文化——精选推荐

中国鱼文化——精选推荐

论中国人的鱼文化情结摘要:渔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产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鱼文化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开始,鱼一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

中国是渔业大国,更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为中国文化史挥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字:鱼文化民俗文化文化情结鱼本来只是一种水生动物,并不具备任何文化的含义,但是鱼是中国农耕民族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美味形式出现于餐桌,并以其优雅的形状,富于动感的曲线和艳丽的颜色,又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动物,由此而具备了文化的含义。

一、丰富多彩的鱼文化1、鱼文化与餐桌文化鱼是中国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在餐桌文化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鱼由主食逐渐向佐餐食物转化,但这并不影响鱼在餐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的生产力极为落后,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鱼成为先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在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的遗址里发现有大量的鱼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即使进入了农耕时期,鱼仍是先民们的重要食物,如半坡氏族遗址出土的人面鱼形盆,画面就是一个人嘴里含着一条鱼,可能是先民们祈祷捕到更多的鱼,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到了商周时代,农业种植迅速的发展,鱼由主要食物转变成重要的佐餐佳肴和美食。

重视等级制度的商周统治阶级从天子到士依次用九、七、五、三鼎进食,但不论鼎指多少,却少不了鱼。

亚圣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把鱼与熊掌相提并论。

在此时,鱼还成为宗庙祭祀和赏赐馈赠的贵重礼品。

《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鱼师始鱼,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宗庙。

”《孔子家语》记载说,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为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2、鱼文化与休闲文化鱼以其动感的体态,丰富的色彩,赏心悦目的鳞片,潇洒多姿的鱼鳍成为一种观赏性极强的动物。

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

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

三、休闲文化
同时,人们也应该更加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休闲文化传统和特色,以更 好地领略和享受休闲文化的魅力。
标题:21世纪:休闲经济、休闲 产业与休闲文化的交融
标题:21世纪: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与休闲文化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 未有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休闲经济、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的 崛起。这三者不仅彼此相互影响,而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
部分三: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
主题公园模式:建设以渔文化为主题的公园,集科普、观赏、娱乐于一体, 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体验。
部分三: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
乡村旅游模式:结合渔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等休 闲项目,吸引城市游客。
部分三: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
二、休闲产业
二、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而产生的产业集合,包括旅游、娱乐、 体育、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当代社会中,休闲产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
二、休闲产业
1、定义与类型:休闲产业是指在人们的休闲时间里所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的 总称。它涵盖了旅游、体育、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产 业体系。
部分一: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和 市场需求
部分一: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渔业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 的消费趋势。人们渴望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 宁静的乡村生活。因此,各地的渔村、渔港和渔市场逐渐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的 热门目的地。
鱼文化还涉及鱼与人类社会的精神层面关系。例如,不少民族将鱼视为繁荣、 富足的象征,或用鱼形象来寓意幸福、美好等。此外,鱼类在艺术、文学、宗教 等领域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鱼文化在人类文明中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人 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之鱼文化综合资料课件

中华文化之鱼文化综合资料课件
• 在《庄子 秋水》一文中,有一段十分 精彩且经典的对话。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 (音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 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
• 鱼与龙文化的关系
• 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鱼有着特殊的 地位。从源头看,鱼的特殊地位很可 能因为它正是“龙”的前身。
• 段注《说文》称:“龙,虫之长,幽 能明,细能巨,短能长。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从习性上来看,龙和 鱼很相近。
• 中国著名民俗专家杨荫深考证,最 早的龙图腾是鱼崇拜的变异与延续, 龙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种“会飞 的鱼”。在中国的古诗文中,鱼龙 往往并称,《周书》载:“鱼龙成则 薮泽竭,泽竭则莲藕掘”,唐张若 虚《春江花月夜》写“鱼龙潜跃水 成文”,宋辛弃疾《青玉案》有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的句子。
• 花钱中有关鱼的图案绚丽多彩,见图谱的有: 《人物鱼纹镂花钱》[亦有学者称《庖鱼 钱》,一妇人手握刀,作宰鱼状。唐·孟浩 然有诗曰:“美人骋金错(指错金鱼刀), 纤手脍红鲜”(红色大鲤鱼)]、《双鱼纹 镂花钱》、《三鱼纹饰镂花钱》、《双鱼背 双龙纹钱》、《龙鱼纹镂花钱》等等,其中 以镂空花钱居多。鱼,在我国古代一直视为 吉祥物。这枚双人踏鱼镂花钱进一步说明了 鱼作为吉祥物在汉魏时代已在钱币图案中普 遍使用了。据郭若愚著的《古代吉祥钱图像 赏析》一书中介绍,西汉“五铢”钱中就有 背上下左右四鱼纹钱,还有新莽时铸的“货 泉”,“泉”字作鱼形。可见吉祥钱中的 “鱼”纹出现之早。
中华文化之鱼文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 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它们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 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 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 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 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 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 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中国鱼文化浅析

中国鱼文化浅析

中国鱼文化浅析作者:王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鱼作为远古人民生活中重要的食物之一,不仅影响着先民们的饮食生活,而且对中国社会的审美、道德、礼仪、语言等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鱼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类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捕鱼活动中产生了与鱼有关的文化,鱼文化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鱼文化;鱼龙崇拜;社会风俗;饮食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72-03一、鱼文化的产生(一)鱼文化的产生背景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选择住处的最主要方面就是依水而居,鱼是远古人民的最早食物之一,所以捕鱼这种生存方式就产生了。

在1958年,我国考古学家就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一枚新石器时代的鱼钩,这就可以看出我国捕鱼历史十分悠久。

在1983年,考古学家又在辽宁省海城县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用来射鱼的用具“鱼镖头”,其头上还制成钩形和尖刃,这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

鱼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开始形成鱼文化。

(二)鱼文化与“鱼”字“鱼”字在汉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演变也有历史渊源,与长期的捕鱼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劳动中人们创造出了“鱼”字。

首先是象形的“鱼”字,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单体鱼纹、双体鱼纹、变体鱼纹,例如姜寨仰韶彩陶上的单体鱼纹、山西芮城仰韶文化彩陶双体鱼纹等。

同我国古代其他文字一样,“鱼”字的演变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殷商时期的铜器上和甲骨上已出现了象形文字“鱼”,经过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到春秋战国,象形字“鱼”上的鳞片符号消失,尾部变成了火字,后又逐渐发展变成4点。

篆文的鱼字上的鱼鳍慢慢消失,直到隶书出现以后,鱼字下面的“火”字变成“四点底”,直到现代,“魚”字被简化变成“鱼”字。

由于“鱼”同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中国文字中出现了许多以“鱼”为部首的文字,在《说文解字》中共收“鱼”部字103个,在《康熙字典》中共收“鱼”部字632个,而现在计算机“国标码全字库”中,则查询到“鱼”部字1075个。

鱼文化_精品文档

鱼文化_精品文档

鱼文化引言鱼文化是指与鱼类相关的各种社会和文化实践。

鱼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鱼文化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鱼文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影响。

鱼在文化中的地位在各个地区的文化中,鱼往往被赋予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鱼被认为是吉祥和富贵的象征,常常出现在画作和雕刻中,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而在日本的文化中,鱼则被视为象征着坚韧和毅力的动物,在传统的日本艺术中,鱼常常被描绘成具有神奇和超凡能力的形象。

鱼与食物文化鱼是重要的食物资源之一,因此在各个地区的食物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鱼类料理。

比如,中国的粤菜和江浙菜中,鱼常常被用来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如清蒸鱼和红烧鱼。

而在日本的料理中,生鱼片和寿司更是享誉世界。

鱼类的烹饪和食用方式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物产和饮食习惯,也体现了人们对食物的独特认识和审美追求。

鱼与传统民俗在许多地区的传统民俗里,鱼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农历新年里,家人聚在一起吃鱼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传统。

而在日本,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湖泊或河流里放生鲤鱼,以寓意祈福和保佑。

鱼在这些传统民俗中既具有经济和生活的意义,也具备了象征和仪式的功能,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之中。

鱼的艺术表现鱼的形象在艺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有很多名家创作的鱼画作品,如齐白石的《石泉观鱼图》等。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描绘出鱼的形态和气质,传达出一种寓意和情感。

同时,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鱼的形象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鱼文化的影响鱼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象,它还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鱼类的捕捞和养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支撑了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发展。

其次,鱼文化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起到了连接和传承的作用,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国际交流。

中国鱼文化浅析

中国鱼文化浅析

Vol.37No.3Mar.2016第37卷第3期2016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一、鱼文化的产生(一)鱼文化的产生背景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选择住处的最主要方面就是依水而居,鱼是远古人民的最早食物之一,所以捕鱼这种生存方式就产生了。

在1958年,我国考古学家就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一枚新石器时代的鱼钩,这就可以看出我国捕鱼历史十分悠久。

在1983年,考古学家又在辽宁省海城县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用来射鱼的用具“鱼镖头”,其头上还制成钩形和尖刃,这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

鱼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开始形成鱼文化。

(二)鱼文化与“鱼”字“鱼”字在汉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演变也有历史渊源,与长期的捕鱼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劳动中人们创造出了“鱼”字。

首先是象形的“鱼”字,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单体鱼纹、双体鱼纹、变体鱼纹,例如姜寨仰韶彩陶上的单体鱼纹、山西芮城仰韶文化彩陶双体鱼纹等。

同我国古代其他文字一样,“鱼”字的演变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殷商时期的铜器上和甲骨上已出现了象形文字“鱼”,经过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到春秋战国,象形字“鱼”上的鳞片符号消失,尾部变成了火字,后又逐渐发展变成4点。

篆文的鱼字上的鱼鳍慢慢消失,直到隶书出现以后,鱼字下面的“火”字变成“四点底”,直到现代,“魚”字被简化变成“鱼”字。

由于“鱼”同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中国文字中出现了许多以“鱼”为部首的文字,在《说文解字》中共收“鱼”部字103个,在《康熙字典》中共收“鱼”部字632个,而现在计算机“国标码全字库”中,则查询到“鱼”部字1075个。

二、鱼文化的发展(一)鱼文化与图腾崇拜远古时代的人们“逐水而居”,鱼自然也就成为古人重要的饮食来源,长期从事和鱼类有关的活动,古人逐渐对鱼产生了崇拜,把其作为生命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

中国年里,必不可少的鱼文化渊源

中国年里,必不可少的鱼文化渊源

中国年里,必不可少的鱼文化渊源年关将近,家家户户也着手准备年货了,年夜饭在除夕这一天可谓是重中之重,准备什么样的菜式,购买什么食材可马虎不得。

有一样食材在餐桌上想来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鱼,不过今天要讲的并非是美食,而是中国的鱼文化渊源。

“鱼”这个形象很早就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2000-4000年)的一些代表性遗址中出土的日常器物上常有鱼纹。

闻一多先生的《说鱼》中说明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先生更是把鱼的形象进一步追溯到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彩陶上鱼纹具有巫术礼仪的含义,其含义在于对氏族子孙“瓜瓞dié绵绵”长久不绝的祝愿,体现了当时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即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家庭结构如从血脉这一大树主干分出的枝丫一般,一边联系着彼此一边再度开枝散叶,“血浓于水”的思想便是滋养这棵大树的甘露。

商代墓葬出土的一些青铜盘上用鱼作为装饰,周代的墓葬中也常出土一些二三寸长薄片小玉鱼。

秦汉之际,铜镜的镜背多有祝福铭文,末尾处有两个并列的小鱼,“鱼”与“余”同音,象征着富贵有余,与祝愿铭文相得益彰。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发明了五彩瓷,起始用红鱼作主题图案,北京郊区曾发掘出几具绘有五彩红鱼的大罐。

五彩瓷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关于五彩所用色彩,清《南窑笔记》云:“彩色有矾红,用皂矾炼者,以陈为佳;……”,明朝的五彩瓷多以浓重艳丽的红彩作为主色,且明朝各代都偏爱红彩瓷器,可能与洪武帝以红为贵的审美相关。

随着明代南方中产阶级的兴起及一般工艺品的发展,玩赏性金鱼的品种也日益增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卷四说:“朱鱼独盛吴中,以色如辰州朱砂故名。

此种最益盆蓄,有红而带黄色者,仅可点缀陂池”不同样貌的金鱼有不同名称:“初尚纯红、纯白,继尚金盔、金鞍,锦被,及印头红,裹头红,连腮红,首尾红,鹤顶红……难以尽述。

然亦随意定名,无定式也。

中国鱼文化浅析

中国鱼文化浅析

中国鱼文化浅析
中国鱼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鱼在宗教文化方面就具有文化意义,到了汉朝后,鱼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更加显著,成为那一时代的重要的食物之一。

随着文化发展,人们对鱼文化越来越重视,相关活动也就逐渐增多,“拜年养鱼”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活动。

在中国传统春节,大家平时就将鱼养在小屋里,以祝
对方平安幸福,而且这也是一种寓意上的表达,即“庆祝新年,财源滚滚”。

中国鱼文化除了在宗教文化和民俗节庆中有所体现,还可以体现在文学舞台上。

据记载,两宋时期的黄遵宪先生担任池州中举的时候,曾从一位下山的老子得知一声“鱼容”,而这里的“鱼容”即表达对青年学子勤奋努力的赞扬。

此外,鱼还是文艺作品中重要的象征之一,著名的《但丁密码》中的蝴蝶鱼就是罗马大兴建筑水利观念的杰出象征。

放眼当今,鱼文化依旧深藏苍生心中,不仅表达在最基础的日常生活中,更在政治和宗教文化中体现出其重要的贡献。

中国鱼文化深邃而广博,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世界共享了独具匠心的文化剪影。

鱼文化产生的原因

鱼文化产生的原因

就生态条件而言,我们多水的星球给原始人类提供了无尽的食物资源,不论是湖泊池沼,还是江河溪流,鱼类无处不有,自然成了临水而居的初民最早感知、认识并加以利用的对象。

到了新石器时期,我国鱼文化空前的繁盛,当时正值全新世气温的“大西洋期”(约8000—5500年前),气候最为和暖,据竺可桢先生判断,仰韶文化时期的年平均气温要高于现在2℃左右(13)。

当时中原地区区河湖水量充足,水草丰茂,鱼类繁盛,并见有大量的热带、亚热带动物。

至于地处东南宁绍平原上的河姆渡一带,气温更加温湿,相当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气候类型,那里水暖鱼肥,并长着菱角、芡实、莲藕、水稻等多种水生经济植物。

暖热的气候,造就了一个水乡泽国式的生态环境。

因此,不论在北方的仰韶文化遗址,还是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当时都是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的生态区。

关于鱼文化萌勃的生态诱因,在我国古代神话和典籍中亦有迹可寻。

《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洋而不息。

”《说文》解“州”曰:“水中可居者曰州”。

中国别称“九州”,王献唐先生说说:“以州名地,知当时悉为水国,羲皇前后皆为滨水之族矣。

”(14)身居水国,先民自然利用水国生态,以食鱼为生。

《尸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可见,生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方式又启动了文化模式的运动。

就心理因素而言,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执著意向,使鱼文化具有明确的功利性。

一方面,鱼是食物来源,是生产、生活的直接资料;另一方面,它又作为观念意象和“人化的自然”(15),带上了“感觉
的人性”,并同人的。

[民族文化,赫哲]赫哲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族文化,赫哲]赫哲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赫哲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赫哲族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都离不开与其息息相关的鱼文化,吃鱼肉、穿鱼皮、水上交通工具、民间的鱼皮画以及鱼皮工艺品等,都彰显了赫哲族特有的鱼风情。

一、赫哲族鱼文化简介(一)经济层面的鱼文化三江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赫哲族特有的鱼文化,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

对于赫哲族而言,捕鱼活动自古以来就是他们长年累月所从事的重要生产活动,正确的选择捕鱼的季节、工具以及地点,为赫哲族渔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捕鱼产品则是维持赫哲族人们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

以鱼为生,以鱼为娱,食鱼肉、穿鱼皮、做鱼画自古便是赫哲族主要的经济生活模式。

(二)物质层面的鱼文化1.服饰与鱼。

赫哲族以鱼皮制衣的服饰特点与其长期以捕鱼为业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赫哲人传承至今的鱼皮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是人类记忆的活化石。

鱼皮裤、鱼皮鞋、鱼皮衣等鱼皮制作的衣物不仅样式别致,做工精细,而且用鱼皮做的衣服防潮、耐水而且结实,鱼皮服饰堪称赫哲族最具有民族风情的一大特色。

2.饮食与鱼。

根据前人记载:赫哲族素有鱼食民族之称,因为他们以鱼肉为主,由于他们世代以食鱼为主,形成了赫哲族特有的烹饪鱼的方法。

[2]智慧的赫哲人因地制宜,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美食,利用各种烹饪技巧以及制作方法使得赫哲族人家中四季都飘满鱼香。

3.居住与鱼。

赫哲族的居住文化特征同样也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模式密不可分。

由于赫哲族所处三江平原流域,其房屋建筑既要考虑到防洪防涝又要方便于对鱼的捕捞,因此,赫哲族的房屋建设一般选择在沿江沿河地区的高处。

沿江而居,高处而建是赫哲族居住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精神层面的鱼文化1.有关鱼的民间文学。

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独特的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有《金鲤鱼和黑龙》《天河》《晾鱼架的传说》《钓鱼台》等,歌谣有《渔歌》《春季捕鱼歌》《织网歌》等。

稻鱼文化起源

稻鱼文化起源

稻鱼文化起源
稻鱼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

那时,稻米是人们的主食,而鱼则是重要的副食来源。

人们在水稻田中养殖鱼类,形成了独特的稻鱼共生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稻鱼文化中,鱼被视为丰收和富饶的象征。

每年春季,农民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鱼类在稻田中繁衍生息,为丰收打下基础。

同时,鱼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尤其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鱼作为年菜,寓意年年有余。

除了物质层面的意义外,稻鱼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以鱼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画作,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如今,稻鱼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和生态农业的重要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

总之,稻鱼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它不仅代表着丰收和富饶,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浅谈鱼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浅谈鱼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源自一、中国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一) 与中国文明史同行的中国鱼 文化 源远流长的鱼文化诞生在中国的 沃土。这块土地哺育了的世世代代的 捕鱼文化、养鱼文化和吃鱼文化,造 就了鱼的文化底蕴,也开创了鱼文化 发展的先河。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 鱼文化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产生和发展。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鱼 图、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鱼形玉璜、玉 珏等物证,都已充分证实了鱼在当时 不仅仅单纯地被食用,而是成了早期 的鱼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 了文字,“鱼”字是最早诞生的文字 之一。 人类的进步又不断赋予鱼文化更 丰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不仅 把鱼当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历代诗 人、画家更把金鱼之美妙、金鱼之神 韵在吟诗作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传 统民间艺人在年画、剪纸、风筝、灯
竹篓捕鱼木雕
式起源和发展,主要养殖品种。各个 历史时代对水产养殖业做出贡献的历 史人物和科学家,科技发展对各个历 史时代对水产养殖、育种、人工驯化 等关键技术做出贡献,目前我国水产 养殖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的地位。 3.中国吃鱼习俗与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 年年有鱼——中国吃鱼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纵观中国观赏鱼文化的起 源和发展,回顾与中华文明齐步并驾
人情;渔民生产生活的典故、传说、 故事、渔谚、书画、戏剧、渔歌等。 6.休闲垂钓文化传承与发展 从姜太公钓鱼开始,休闲垂钓一 直是中国人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 娱乐身心的主要活动之一。休闲垂钓 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注入了新的内 容和形式,拉动了旅游经济。不同时 代的垂钓模式,如池塘钓鱼、岛屿钓 鱼、船上钓鱼,钓具的发展。各个历 史时代对垂钓文化作出贡献的历史人 物和科学家。我国垂钓发展与现代生 活的关系和国际垂钓发展的比较。 7.涉渔的文学艺术 历代文人墨客、书生雅士、达官 贵人、诗人学者描写渔村、渔区、渔 民的文章、书画、诗词等等。以观赏 鱼为例,有: 诗歌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都纷纷 把对金鱼的喜爱寄情于诗歌之中,从 唐朝起历朝历代关于鱼的诗歌层出不 穷,批咏金鱼的佳作至今不绝于缕。 专著 最早的金鱼专著《金鱼品》。作 者屠隆,明万历五年进士,戏曲家, 文学家,全文四百余字,考察记录了 当时众多的金鱼品种和养鱼风尚的变 化。 最早的古代金鱼图书《金鱼图 谱》。作者句曲山农所撰,尚兆山 绘,是清代研究中国古代金鱼的重要 文献。 最早的金鱼分类图谱《朱砂鱼 谱》。作者张丑,晚明最有成就的书 画鉴藏家之一。《朱砂鱼谱》分“叙 容质”和“叙爱养”上下两篇。书的 上篇叙容质,就是讲金鱼的形态和品 种;书的下篇叙爱养,就是讲金鱼的 生态习性和饲养方法。

渔业文化的历程

渔业文化的历程

渔业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以下是渔业文化的历程:
1. 原始渔业阶段: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开始从事渔业活动。

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石头、骨头和树枝等,捕捉鱼类。

2. 古代渔业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渔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

在古代,人们开始使用更先进的工具,如渔网、鱼钩和鱼叉等,来捕捉鱼类。

同时,渔业也开始出现一些文化形式,如渔业神话、渔业祭祀等。

3. 中世纪渔业阶段:在中世纪,渔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渔网和鱼钩,同时也开始养殖鱼类。

在这个时期,渔业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与渔业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

4. 近代渔业阶段:在近代,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渔业也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如渔船、渔网和鱼钩等。

同时,渔业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文化形式,如渔业博物馆、渔业主题公园等。

5. 现代渔业阶段:在现代,渔业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现代化的产业。

人们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声纳、卫星导航和渔网等,来捕捉鱼类。

同时,渔业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形式,如渔业旅游、渔业文化节等。

总之,渔业文化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渔业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和鱼有关的传统文化

和鱼有关的传统文化

和鱼有关的传统文化
谐音文化:取“鱼”的谐音“余”,有丰饶之意蕴,组成“年年有余”,寓意吉祥美好。

图腾崇拜:原始社会环境恶劣,死亡率极高,人类对繁殖力极强的鱼类产生自然的崇拜,鱼文化(鱼图腾)由此诞生,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期许。

书信文化: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其中的“双鲤鱼”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烹”也不是真正去“烹饪”,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

尺素是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书写文字。

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

后人便以“双鲤”、“尺素”作为书信的代称,鱼传尺素也寄托了对远方亲友、爱人的思念。

神话故事:古代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传说鱼儿逆流跃过龙门山,便可幻化成龙。

这个神话故事中鲤鱼“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精神,至今仍有鼓舞之意。

自由象征:游鱼轻灵,空游无所依,历代文人多以鱼喻人,借“观鱼”表达自我,抒发对于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哲学思考:庄子的三条鱼(北冥之鱼、濠梁之鱼、江湖之鱼)是经典的哲学思考,分别代表着不累于物、齐物思想和逍遥解脱。

总而言之,鱼的身上寄寓着从古至今人的种种期盼,它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

中国民俗中的鱼文化

中国民俗中的鱼文化

中国民俗中的鱼文化
中国民俗中的鱼文化是一种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自古以来,鱼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是重要的祭祀对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鱼象征着吉祥、富贵、团圆、长寿等美好寓意,因此鱼文化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鱼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菜中的鱼类菜品琳琅满目,其中以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为代表的淡水鱼更是备受推崇。

除了饮食,中国人在婚礼、寿宴、重大节日等场合也喜欢烹制鱼类食品。

在传统节日中,吃鱼也被视为一种祈求好运和辟邪的仪式,如春节期间,吃“年年有余”的鱼就是中国人传统的习俗。

除了饮食文化,鱼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与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佛教中,鱼作为一种被尊崇的生命形式,常常被作为象征性的礼物供养给佛祖。

在文学艺术中,鱼被赋予了美丽的传说和典故,如《红楼梦》中的“金钩钓白鲤”和《西游记》中的“黄鹤楼观鱼”。

在农业生产中,鱼的养殖技术也被不断发扬光大,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中国民俗中的鱼文化是一个融合了饮食、宗教、文学艺术、农业生产等多方面元素的文化系统,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 1 -。

谈日本的“鱼文化”

谈日本的“鱼文化”

总之,日本的“鱼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古代并在现代社会 中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深入了解日本的“鱼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日本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 行展望。
谢谢观看
除了在饮食方面表现出的丰富性,“鱼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作品,如《金枪鱼的故事》等。 此外,鱼在日本的动漫和电影中也经常出现,例如《悬崖上的金鱼姬》和《千与 千寻》中的主角都是与鱼有关的形象。
“鱼文化”对日本当地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显著。首先,在日本的文学、电影 和动漫中,鱼经常被用作象征性的形象,代表着自由、独立和生命力。此外,在 日本的宗教中,鱼也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如在佛教中,莲花座的形状就来源于鱼 的形象。
其次,“鱼文化”对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生鱼片和寿 司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鱼类料理之一,其摆盘和口感都非常讲究。此外,日本 的烤鱼和炖鱼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鱼类料理。这些独特的烹饪方式都反映了“鱼文 化”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鱼文化”对日本当地居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鱼文 化”为日本的渔业和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鱼文化”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例如,在日本传统 文化中,鱼的图案常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礼品和装饰品中。 此外,“鱼文化”也使得日本人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展望未来,日本的“鱼文化”将继续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并不断创新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鱼文化”将更加注重与自然和谐共 处和生态平衡。例如,在渔业方面,日本将更加注重养殖业的发展和渔业的可持 续性经营,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鱼文化”也将继续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日本饮食文化 的传播,“鱼文化”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此外,“鱼文化” 也将继续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 贡献。

中国的鱼文化

中国的鱼文化

钓鱼是观光休闲渔业的一部分,从中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日本、西欧和美国,休闲渔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以美国为例,根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该国每年有约3520万成年人(16岁以上)钓客,在休闲渔业(英文名Leisure Fishing)上花费达378亿美元,若把休闲渔业当成一个企业来说,其创造的收入足以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排名第十三位(王有基等2006)。我国的江苏太湖、杭州西湖、哈尔滨长岭湖渔坊、北京怀柔等著名钓鱼区,以及各地随着双休日、旅游事业的发展,纷纷推出旅游观光型渔业这一新事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经济效益看好,已成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本文从下列六方面介绍。
六、吉祥鱼类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有“鱼素”之称,俗传是用绢帛写信装在鱼腹中传递信息;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隋唐时期朝廷颁发给百姓“鱼符”(又叫鱼契),是用雕木或铸铜成鱼形,刻字其上,以此为凭证;三国、南宋时的“鱼灯”,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器物的“鱼鼓”(又叫木鱼)等,还有用鱼类种种异常寓言灾异祸福,这些都给鱼类附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三、丰富的食鱼文化
我国古代人们就把鱼类作为一种肉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孟子说:“鱼我欲也,熊掌亦为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把鱼和熊掌并列为珍品,特别是鱼中之珍品。古籍中赞扬鱼味美的实例很多,如隋炀帝称松江鲈“金齑玉脍,东南佳味”;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屡世宅,不去鯯(斑鱭)鱼额;宁可弃我三亩稻,不可弃我鰵鱼脑;鲥鱼味美在鳞;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河豚水族之奇味等。近代人赞鱼美味的谚语也不少,如飞禽强于走兽,鱼鳖可比山珍;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男士更健康,吃鱼的孩子更聪明等等。这些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鱼生活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营养价值较高等方面看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吃鱼,逢年过节、喜庆筵席及亲朋好友团聚,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庆气,传达着人们“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愿望。

不少人问什么是渔文化?看了这个,可能会有点了解吧

不少人问什么是渔文化?看了这个,可能会有点了解吧

不少人问什么是渔文化?看了这个,可能会有点了解吧鱼文化●十月三十日渔文化(一)Fishing culture摘自网络●●●鱼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

作为吉祥物的鱼主要是指一般意义的鱼及鲤鱼、金鱼等。

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

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养鱼的说法。

但系统的文字记载,最早还是见于春秋时范蠡所写的一本《养鱼经》。

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

《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

人们在捕食鱼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种种与鱼有关的风俗。

《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娶妻,必齐之妻。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以黄河的鲂、鲤喻宋、齐两地的女子,将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

这是因为鱼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象征着家族兴旺、人丁众多。

鱼文化的内容渔业的渊源及其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渔船、渔具、渔法,养殖和加工的技术与方法;各地渔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与习俗;有关鱼和渔民的故事传说、文学艺术品;食鱼的技术和方法;渔业与宗教结合的衍生品等等。

鱼文化的字面含义鱼是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鱼形。

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

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在《说文解字》上说鱼尾与燕尾相似。

鱼又是“渔”的古字。

打鱼,捕鱼[fish]以佃以鱼。

——《易·系辞下》公将如棠观鱼者。

——《左传·隐公五年》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

——宋·孔武仲《自实丰仓归》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

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鱼文化之吉祥物说鱼鱼,为人们所喜爱,除了它的食用价值外,还由于它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

鱼文化

鱼文化

4.鱼文化的内容
鱼的民俗文化 鱼的餐饮文化 鱼的美术文化
在古人眼中,鱼是蛟龙、鲲鹏的 近亲,也是离荣华富贵最近的吉祥 物,它跃出水门就是龙。化而为鸟 就是鹏。总之,它是有可能创造人 间的神话的。它离神话的境界,常 常只差一步。所以,鱼便因为古代 帝王将相、文人侠客的事迹而被描 绘得出神入化。
故“ “鱼 鱼” ”与 寓“ 意余 吉” 祥、 。“ 玉 ” 谐
鱼,多子,中国人讲究多子是 福,故喜爱用鱼来表达子孙绵 绵的意思。
鱼的餐饮文化
• 人类在制作和品尝各类鱼鲜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 化。这种饮食文化实际上有美食本身的内涵文化和它给人 带来的外涵文化。如:吃生鱼鲜的外涵文化反映出个人的 勇气,胆量,气质和审美情绪。象淡水湖泊里的鲤鱼、青 鱼、鳜鱼等都是很好的生鱼片原料。享受生鱼片,古人已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如明朝药物大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说:“凡诸鱼之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之以蒜,韭, 姜,醋,盐五味食之。”
中国是渔业大国更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为中国文化史挥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组员:吴鸣觉 胡俊 鲍星亮
鱼的定义
• 1.‘‘鱼’’字的演变过程
2.鱼类的定义
• 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 物。鱼类包括园口纲、软多种,是脊 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 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 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 约1000种左右。
• 鱼的民俗文化 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 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古诗有:“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 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所 以,书信又有“鱼笺”、 “鱼符”、“鱼契”之称。把 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这是因为鱼与“余”是同音,从而产 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中原地区现仍 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谓之 “年年有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文化的形成
古文中,鱼和渔是同一个字。

在现实生活中,鱼文化与渔文化也经常会被混用。

鱼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与鱼类及渔业活动有关的鱼物、鱼俗、鱼信等各种有形无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中国是一个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中国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部分。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从事捕鱼作业,这在考古发现中已被证实。

198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海城县位于一条叫海城河的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用来射鱼的用具“鱼镖头”,加工采用了锯切、研磨等方法,在鱼镖头上还制成倒钩、正钩、锐尖和利刃,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可见当时的加工技术已经大有发展。

此外1955年还在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属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镖和二枚鱼钩,鱼钩一枚长四公分左右,另一枚仅长两公分左右!并在鱼钩上使用了倒钩技术;195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属新石器时代一枚鱼钩;195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商代遗址发现属商代的三枚鱼钩;1958年在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发现属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个渔钩坠子(和现在用的铅片、铅块作用相同),同时也发现了三枚鱼钩。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还有骨质的鱼钩,有郑州出现的商朝早期遗址的出土器物中,有青铜制的鱼钩,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已经有涂红、穿孔的草鱼眶上骨出土,作为一种饰物,它表明鱼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良诸文化遗址、大溪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等处,都有种种捕鱼工具,如带索鱼镖、骨质鱼钩、石质陶质网坠等物出土,沿海地区也出现了磨制石器渔具,如石制、陶制的网坠、骨制的鱼钩、鱼叉、鱼镖和织网用的骨针。

这又充分展示了远古时代渔业的繁荣。

从考古发现来看,人类用以捕鱼的工具已十分精细、实用,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已与捕鱼业十分密切。

随着劳动的深化,鱼类不仅作为人类食物的可靠来源,同时也构成其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

鱼骨作为最早的饰物,决非原始人类唯美情感的宣泄,而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并寄托着同化于大自然、受惠于大自然的祈望。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涂红、穿孔的草鱼眶骨,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判断的最早实证。

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鱼图,更使中国鱼文化发展到了早期的高峰。

鱼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的系统便开始形成了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鱼纹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并不很形象具体的鱼形,因此也称
不上什么美感。

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生活的保障,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

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

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的形状与女性生殖器相似,还有鱼多籽、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态,龙在困境中常常变化成鱼的形象。

有的故事说,调皮好玩的龙女变化为红鲤鱼到江河或池塘里玩,结果被渔人捉住,后来被一书生解救,龙女对书生产生了爱慕之情,虽人神殊途,但最终感动上天,结为夫妻。

这故事里的鱼和龙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但是在这里神已经被人化,带有人的温情与和善。

到唐代鱼成为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唐代的皇帝赐给臣子鱼符,鱼符的作用和虎符是一样的。

唐高祖为了避先人李虎的讳,将虎符改为鱼符。

鱼符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

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

当然,这里面应该有对鱼崇拜的成分。

也就是说,唐代在崇拜龙的同时,也在崇拜着鱼。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所提的“鱼文化”不仅指客观的物质财富,更体现在物质生活中人们心理价值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鱼文化的形成与中国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义表现为,一、鱼与中国人的爱情观念有关。

基于远古人类对鱼的崇拜的论述,我们也就能很容易理解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这一做法了。

当然,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还因为鱼与水之间难以分开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

恋人或夫妻之间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不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就如鱼水关系吗?二、鱼与中国古人表达思念之情有关,古代传说大雁和鱼均可传递书信,因此古人常用鱼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三、古人常用鱼来表达对自由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