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上超
上超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T2 T3 T4 T6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顶超
顶超
1、主要地震反射 (1)反射同相轴明显; (2)反射同相轴延续范围比较大;
主要地震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
第三节 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即主要地震反射追随 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意义
年代地层意义指界面具有区分地层时代新老的作用, 界面以下的地层比界面以上的地层时代更老。
2、顶超(顶部超覆)
成 因: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 的过路情况(Sedimentary bypassing) 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与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 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 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二 、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2、在盆地边缘部位 (1)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
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 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2)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 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 的反射同相轴。即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第一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层序地层学)
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 根据露 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 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 地层分支学科。
地震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年代地层学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油气勘探
2、层序(Sequence)
• 在滨线的区域性海进时期,密集段分布 最广泛。
密集段 (Condensed Section)
密集段主要产于海进体系域内部和高水位 体系域远端。它实际上是不断前积的、穿
时的前三角洲细粒沉积
湖盆中的密集段
含盐油页岩膏盐华、溶蚀纹理
灰黑色云质泥岩
层面盐晶、溶蚀坑与断面水平纹理
6.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
凝缩层也称密集段、或缓慢沉积段, 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海岸线 海侵最大时期在陆坡和盆地相沉积的 沉积物。
一般由沉积速率很慢的(10100mm/万)、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 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
Definition of Key Terms
密集段 Condensed Section
• 以沉积速度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相地 层 层 段 ( 沉 积 速 度 小 于 1 一 l0mm / 1000 年)(据Vail, Hardenbol, Todd, 1984)。它们 是半远洋和远洋沉积物组成,缺乏陆源碎 屑物质,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最大、海岸 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 部沉积的(据Loutit, 1986)。
2. 四个基本变量控制层序特征
基本变量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基本变量
控制作用
构造沉降
提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3)编制层序年代地层对比图,将地震剖面上解释的层序 地层剖面转换成纵坐标为地质年代、横坐标为距离的剖面 图上,以反映各个层序的地质时代范围、各层序相对接触 关系及其空间展布
(4)确定海平面相对升降周 期,确定海岸上超的垂向 分量即海岸加积量及其与 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进 而确定同一层序内各个海 岸上超点处的海岸加积量 以及它们的累计量,即这 个层序的海平面相对上升 幅度。测定该层序的最远 上超点与上覆另一个层序 的最低海岸上超点之间的 海岸加积量,并以此作为 海平面下降的幅度,然后 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得出 各层序的海平面相对变化 曲线
1.沉积速率分析
沉积速率研究可以分析盆地沉积物的充填历史, 为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叠置样式研究、可容空间分析提供
资料。沉积速率系指单位时间沉积的沉积物厚度。对于
层序地层学研究来说,应该求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
的原始地层厚度,这就要求做盆地埋藏史分析。目前, 用于盆地埋藏史分析的方法有沉积速率法,回剥法和岩 石骨架纵坐标法,其中回剥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所谓回 剥法就是忽略地层横向拉伸等问题,认为单位地层在埋
岸上超作为海平面变化的可靠标志。海平面 相对上升的可靠标志是海岸上超向陆迁移, 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可靠标志是海岸沉积物的 顶超现象,海平面下降的标志是海岸上超向 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显然,盆地边缘的高
层序地层学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以不整合面及与之相当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框架内的)地层分布形式、沉积环境和岩相展布的成因关系的一门学科。
2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既有地表侵蚀和削蚀(在某些地区也有相应的水下侵蚀),同时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标志。
3海泛面:是一个把新老地层分开的面,它的形成是因为海水深度急剧增加的结果,因此,跨过这个面有水深突然增加的证据。
4首次海泛面:分布在整个陆架上,位于层序内第一个明显的海泛面,又称海进面,是低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
5最大海泛面:朝陆方向延伸最远的海泛面,是高水位体系域与水进体系域的分界面,通常是个下超面,由上覆高水位体系域内前积斜层的趾部下超在海进体系域上。
6密集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
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7体系域:是一连串同期的沉积体系。
用作称呼每个层序内部三个次一级的小类。
Ⅰ型层序中低水位、海进、高水位体系域,Ⅱ型层序可分为陆架边缘、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
8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9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
是由沉积环境(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各地震层序的总体沉积特征所形成的地震响应。
10准层序:是以海泛面及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层或层组构成。
一般厚度为几米至几十米,分布范围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延续时代一百年至一千年,是层序构筑的基本单位。
11准层序组:是由一系列成因上相关的准层序组成的,叠加在一起并具有明显的叠加特征的地层组合,一般以大的海泛面和与可与之对应的面为界面。
12全球海平面:仅指海平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的位置,例如地心,与局部基准面是无关的。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上超通常与海平面上升、沉积物供应增加等因素有关,而下超则与海平面下降、沉积物供应减少有关。上超通常 导致层序地层向上翘起,而下超则使地层向下凹陷。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上超和下超的影响, 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地层结构和演化过程。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是一种有效的地层划分方法, 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上超和下超对油气勘探、矿产资源评价、工程地质等领域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对上超和下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层的形成 和演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05
实例分析
实例一:某地区上超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总结词
该地区上超现象明显,层序地层结构受到较大影响。
详细描述
该地区上超现象表现为地层向上倾斜,岩性逐渐变新。这种结构对层序地层划分 和对比造成一定困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解释。
环境治理与保护
层序地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壤污 染、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成因 和演化过程,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
04
上超、下超与层序地层的 关系
上超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上超是层序地层学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指在某一层序地层单元中,较新地层覆盖在 较老地层之上,表现出地层分布的超覆状态。
上超的形成与海平面上升、沉积速率大于侵蚀速率等因素有关,导致新地层在老地 层之上形成。
气候变化影响沉积物的性质和分布,如 气候变化导致河流的发育和沉积物的搬 运方式变化,影响地层的结构和组成。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地层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 影响,包括地壳升降、断裂、褶皱等, 导致沉积环境的改变和地层的变形。
层序地层的演化过程
原始地层形成
层序地层学笔记
层序地层学笔记主讲:操应长教授整理:地质学研09-1 吴平说明:括号内内容为个人理解或老师讲解。
另外:由于上课时记得匆忙,不完整或错误处在所难免,如有补充或错误改正一定要告诉我啊还有标题顺序还是遵照上课时的笔记,没有重新整理,如感觉不便或混乱,请自行处理吧,实在是太多了。
1.绪论1.1定义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学科。
时间的概念:界面是一个时间段a.关键词旋回性:一套层序就是一个旋回,与地层旋回一致——层序时间格架:全盆地对比的等时沉积体系——但愿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在层序内部没有主要的间断面——界面沉积体系:同物源、同一水动力控制的空间上有联系的沉积相。
B.定义:基于属性分析定义的地层学分析:岩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异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基于岩石性质分析,岩石地层单元间的界面常为不等时的岩性界面。
层序地层学: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异地层学:介于岩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的一门地层学科,一个异地层单元是基于边界不连续面界定的地层单位,其界面为不连续面(以岩性地层接触关系为表现)1.2发展三阶段a.概念的提出b.地震地层学反射波速度反映密度差异核心: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一致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特点。
应用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可预测和确定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区域分布。
c.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1.3层序地层学的特点a.科学性地层层序形成: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作用统一性划分对比前提层序地层界面:地下(测井、地震)、地上露头等时性岩石地层单元基础海平面变化:不整合面及层序形成及内部沉积体系作用时间性界面单元b.预测性层序地层格架、模式建立——沉积体系、砂体在纵向上演变过程和平面分布规律——分析、预测生储盖层条件和组合特点,提高有利勘探目标预测准确性c.综合性多种资料、多个学科的综合1.4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概念和术语的统一问题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成因问题层序地层学单元的级序划分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陆地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closs、vail2.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2.1海(湖)平面与可容空间绝对海(湖)平面/全球海平面:指海(湖)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心的高度,与盆地内局部因素无关,其升降变化多受盆地位置、水深、盆内沉积物量等因素控制。
地震地层的几种接触关系专业资料
下部边界
下超
底超
2、下 超
3、整 一
退积:不是退覆。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水进有关的 一种视削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现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和湖相水进体 系域的顶界。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
上部边界
1、削截
2、顶超
下部边界
3、整 一
1、上 超
底超
2、下 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下 超 2、下 超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7
•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射 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
定的,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
、削截、上超、下超
8
1)顶超: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下倾的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特征:其下同相轴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沉积过路冲刷
上部边界
整一时可以是连续面,也可以是不连续面!
上超,下超确定层序底面的标志 ①特征:有角度地向下终止
侵蚀河道
它是地层划分、对比,相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1、削截
2、顶超
3、
上部边界
3)上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地震反射波沿底界逐层向上终止 ①特征:向上终止 ②成因:水位1相、对削截持续上升,持续充填堆2积、顶超
震反射界面 削截,顶超,确定层序顶面的标志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4)下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向原始倾斜面的下倾方向终止。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合。
地层层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大多数准层序都是向上粒度变粗的序列
三角洲沉积环境
滨岸沉积环境,沉积速率=沉降速率
6. 准层序厚度的影响因素
一个准层序沉积的厚度(1-50m)主要受控于岸线推进
的水体深度。 影响因素: 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 准层序周期长短
沉积物供给
7. 准层序空间相变关系和形成机理
1°、准层序空间相变关系 1)垂向变化特征 准层序的空间相变关系是向上砂泥比值加 大、砂岩沉积厚度加厚,沉积物粒度变粗、 沉积水体变浅 2)横向变化特征 侧向存在变化,可减薄和尖灭; 准层序常常是不完整的; 横向是可以对比的
位于陆棚上,该位置的向陆方向,沉积表面处于或接近基
准面,通常是海平面; 而该位置的向海方向,沉积表面在海平面以下。
陆棚坡折(shelf break):
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沉积滨线坡折
陆棚坡折
3)层序类型
在地层记录中,可以识别出两种类型的层序,
即I型和II型层序。
I型层序 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底界, 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顶界。 II型层序 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底界,
都是沉积在以层序边界年代所限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
层序也称为“三级层序” 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 巨层序或大层序,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及层序
2)沉积滨线坡折和陆棚坡折 沉积滨线坡折(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是指陆
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造成的地形坡折(三 角洲,临滨沉积)
考虑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准层序垂向堆砌结构特征可以将准层序组划分成三个典型类型即进积式退积式和加积式准层序组22准层序组类型?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中央方向推进?尽管进积准层序组中的每个准层序都是一个向上粒度变粗水体变浅的沉积序列但是对于整个进积准层序组来说自下而上砂岩厚度不断增大泥岩厚度不断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总体构成一个向上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11进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沉积速度容纳空间腾空速度11?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 (2)视削截界面
– (3)顶超界面 – (4)上超界面 – (5)下超界面
(1)削截界面(Truncation)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 该界面处,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一般
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视削截在一般发育在盆地内部,尤其 是发育在陆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部消失。
3)视削截与界面之上伴生的水下上超的地层超覆方向相反,掀斜型 削截与其界面之上伴生的盆缘上超的地层消失方向相同。而褶皱型 削截有两个,故与上超方向无对应关系。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 整一界面(Concordance)
连续整一、不连续整一和下切面
• 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正确区分
• (1)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2)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3)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4)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第4课结束
∈3+O1
O23
构造反转也造成削截界面往下倾方向增强。这时特别要注意盆
地的构造背景,并注意上超与削截之间的相互关系。
(2)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1)顶超为下部同相轴呈切线状向着顶界面 终止,地层向上逐渐减薄,而削截则表现为 下部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终止。
顶超
削截
截削
2) 以顶超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横向上变化很缓慢, 而以削截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则向一方迅速减薄尖灭。
(5)下超面(Downlap)
(5)下超面
(5)下超面
2.4.2
层序地层复习题答案整理
层序地层学复习题一、判断正误1.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超面,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底部边界(×)2.凝缩段是水体范围扩大,造成最大过补偿面伴生的快速沉积岩性段(×)3.海浸体系域只在I型层序中出现(×)4.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均发育低水位体系域(×)5.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均发育陆棚边缘体系域(×)6.同一体系域内只发育一种类型的准层序(×)7.进积式准层序组在沉积速率>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的情况下形成(√)8.退积式准层序组在沉积速率<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的情况下形成(√)9.前积结构常常构成盆地的地震相骨架(√)10.地震反射的连续性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无关(×)11.不同级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周期形成了不同级次的层序(√)12.Galloway学派以区域海泛事件为标志,把最大海泛面之间的地层单元划归为一个沉积层序 (√)13.I型层序内,海进体系域的下部边界为初次海泛面,上部边界为最大海泛面(√)14.海退体系域只在I型层序中出现(×)15.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均发育高水位体系域(√)二.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 不同级别的不整合,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层序 • 不同级别的成因旋回(构造旋回、气候旋回、海 (湖)平面旋回)形成不同级别的沉积旋回,构成 不同级别层序的实体 • 层序划分必须是界面与旋回的结合,地震识别界面 强,但也要考虑旋回,钻井识别旋回能力强,但也 要重视界面
1)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层序界面 和体系域界面;
HZ22-1-1
EW2
XJ30-5-1
HZ27-3-1 HZ29-1-1
图
例
EW3
XJ36-3-1X
HZ25-3-1X HZ26-1-1 HZ33-2-2 HZ26-1-2 HZ25-1-1X HZ32-3-1 HZ32-2-1 HZ32-5-1 HZ33-1-1 HZ33-1-2 HZ33-2-1 HZ32-4-1 HZ33-3-1 HZ32-1-1
地震层位标定的流程
理论上用声波时差曲线和密度曲线得到反射 系数,提取合适的子波。用子波与反射系数 求得的合成地震记录便可以很好的约束地震 剖面,测井与地震剖面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实际的地震层位标定过程中,由于收集到 的测井曲线上部地层层段资料的缺失、上部 地层平均层速度未知等原因,应用上述一般 流程进行标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3网络闭合交叉检验hz0811hz1011hz1031hz1311xhz1321hz1421hz1811hz1911ahz1921hz1931hz2111hz2112hz2211hz2311hz2321hz2511xhz2521xhz2531xhz2611hz2612hz2621ahz2631hz2711hz2731hz2911hz3211hz3221hz3231hz3241hz3251hz3311hz3312hz3322hz3321hz3331hz3411hz3511hz921lf111lf1311lf1321lf1331lf1421lf1py471xj1731xxj2312xxj2313bxxj2411xxj2431axxj2441xxj3011xxj3021xxj3022xxj3051xj3611xj3621xxj3631x10203040km研究区位置和实际资料分布图ew4ew3ew2ew1ew5ew6nwse3nwse4nwse5nwse6nwse7sn2sn3sn4sn5sn6二维地震工区边界盆地构造单元边界线三维地震工区边界层序划分主干连井剖面层序划分辅助连井剖面井位hz0811hz1011hz1031hz1311xhz1321hz1421hz1811hz1911ahz1921hz1931hz2111hz2112hz2211hz2311hz2321hz2511xhz2521xhz2531xhz2611hz2612hz2621ahz2631hz2711hz2731hz2911hz3211hz3221hz3231hz3241hz3251hz3311hz3312hz3322hz3321hz3331hz3411hz3511hz921lf111lf1311lf1321lf1331lf1421lf1py471xj1731xxj2312xxj2313bxxj2411xxj2431axxj2441xxj3011xxj3021xxj3022xxj3051xj3611xj3621xxj3631x10203040km研究区位置和实际资料分布图ew4ew3ew2ew1ew5ew6nwse3nwse4nwse5nwse6nwse7sn2sn3sn4sn5sn6二维地震工区边界盆地构造单元边界线三维地震工区边界层序划分主干连井剖面层序划分辅助连井剖面井位hz0811hz1011hz1031hz1311xhz1321hz1421
层序地层学基础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Van Wagonar et. Al, 1988)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
一场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系的新方法,是油气、煤、铀等矿产勘查与盆
地地质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层序地层学来源于地震地层学,但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加任何改动地将其标准模式搬入地
两种不同叫法,即“地震岩性学”(seismic lithology)和‘开采地震学”(production seismology)。
国内也有岩性地震学、局部地震地层学等不同叫法。作者在本书的命名上沿用“地震地层学”
这一旧称,并把区域性的地层划分、沉积体系研究与局部地区的岩性研究包容在内,其目的
学的核心——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
矿床学以及种种为找寻矿产资源或者为解决国计民生中重大课题的应用科学(如测井、勘探
地球物理学等),就是在这个古老的地层学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20世纪以来,地球科学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早年毕业的大学生们还会记得,地层学是相当乏味的。它的中心
Posamentier、R. J. Weimer及Van Wagoner等学者致力于露头、测井、岩心、海洋地质及地
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力求使原有的理论更为完善。
早在 70年代后期, Mac. Jervey就在数学上模拟了和定量表示了产生全球旅回曲线的
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应速度之间的关系。EXXON公司的科研人员吸收了这项
部分地层学家会同沉积学家,开始冲破了单纯的文牍式地描述地层的旧习,致力于研究地层
的成因。结果发现,现今看到的基本地层单位,都是由一些三角洲、扇体、河道、碳酸盐岩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的相关要点: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层序、准层序等),每年基本都可能考;2、河流相沉积特点和模式(重点是曲流河和辩状河)3、三角洲相沉积特点(陆相、海相、扇三角洲)4、沙质海岸沉积特点;5、在实际地震剖面上识别层序界面(识别方法);6、储层方面研究的内容和方法7、生物礁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尽量多看一些书,扩大知识面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10=10)01、层序地层学:02、层序:03、体系域:04、准层序:05、首次海泛面:06、凝缩层:07、I型层序:08、陆棚坡折带:09、低位体系域:10、并进型沉积: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5×1=5)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10×1=10)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I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15×1=15)五、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10×1=10)六、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
(10×1=10)七、你认为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0×1=10)八、露头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一,15×1=15)九、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二,10×1=10)十、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15×1=15)注:从五、六、七题中选作二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顶、底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所限定的三维沉积组合体。
体系域;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组合,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基准面:分割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理论均衡面。
“在该面之上,沉积物不能停留;在该面之下,可以发生沉积作用和埋藏作用”。
可容纳空间;指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全球海面变化增量+盆地沉降增量+沉积压实增量)最大海泛面;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分界面,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
密集段:指在极缓速度下沉积的地层段,一般很薄,缺乏陆源物质,发育于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沉积于陆架、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
其代表大陆边缘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并且能够与下超面相对应。
2其他概念及知识点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准层序;由相对整合、成因上相关的层或层组所组成的序列,以海(湖)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
相当于四级或五级沉积旋回。
准层序组;由成因上相关的若干小层序所组成的序列,其垂向上构成一个特征的叠加型式。
准层序组内的各小层序的叠加型式有前积、退积和加积三种。
不整合:一个分开新老地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Ⅰ型不整合;发育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更迅速的构造沉降期。
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切谷的发育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表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碎屑岩块沿着峡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水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与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一.层序层序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V ail,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依据层序单元底部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I型层序和II型层序。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大多数地层发育的是I型层序,国外的海相层序也是如此。
1.1 I型层序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型层序边界(图1-1)以与河流复壮作用、岩相的向盆地方向转移、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以及上覆地层的上超伴生的陆上暴漏及同时发生的陆上侵蚀作用为特征。
作为岩相向盆地方向转移的结果,非海相或很浅的海相岩层,如层序边界之上的辫状河道或河口湾砂岩,可能直接盖在界面以下的较深水海相岩层。
如下临滨砂岩或者陆架泥岩之上,而没有穿插着在中间沉积环境中沉积的岩石。
I型层序界面经解释为全球海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即海面相对下降超过推覆坡折点后形成的层序。
图1-1 I型层序1.2 II型层序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I型层序边界(图1-2)的特征沉积滨岸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的水上和暴露和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然而,它既没有与河道回春所用伴生的陆上侵蚀,也没有岩相的朝盆地方向转移。
沉积滨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上覆地层的上超,也是II型层序边界的特征。
II型层序边界是全球海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发生海平面相对下降。
图1-2 II型不整合二、体系域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systems tract)。
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同时代的沉积体系所组成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上超、下超
什么是体系域?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
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1.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
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又称低位体系域,是I型层序发育初期的沉积体系域,沉积时水体深度较浅、沉积体系分布于盆地低部位,主要沉积相类型有低水位扇、斜坡扇和低水位楔状体和深切谷充填沉积,沉积物以粗粒为主。
1.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Van Wagoner等人,1987)1.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Van Wagoner等人,1987,1988,1991;Posamentier 和Vail,1988)。
1.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
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
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2.陆架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
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
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海平面的相对上升与海进、海退之间没有必然 的联系。当海平面相对上升,由于沉积物供给 速率的差异,可以发生海进、海退以及海岸线 的停滞不动
2)区域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
区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是在掌握区域地 质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那些穿过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盆地地形带的高分 辨率地震测线构成区域地震测网。地震剖面应具有清楚的 海岸上超记录、较为简单的构造变形和较充足的控制井 (2)根据不整合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钻测井资料划 分沉积层序,并追踪反映海岸沉积的海岸上超点和顶超点 的靠近物源方向的沉积边界。利用同位素测年、古生物组 合和合成地震记录对沉积层序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年代标定 (3)编制层序年代地层对比图,将地震剖面上解释的层序 地层剖面转换成纵坐标为地质年代、横坐标为距离的剖面 图上,以反映各个层序的地质时代范围、各层序相对接触 关系及其空间展布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钻测井资料是盆地覆盖区较好的层序地层分析资料, 它主要包括系统的岩心和岩屑、各种测井资料、各种室内 分析化验资料、合成地震记录、VSP等 。具体研究内容 与解释方法如下:
(1)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研究,并建 立岩性及其序列与电测曲线的响应关系。 (2)依据风化壳、底砾岩、古土壤、生物化石的断带 和岩性、沉积相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性确定 层序边界,并进行多井层序边界对比,通过古生物组合和 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层序的年代,建立盆地覆盖区年 代地层框架。 (3)识别最大海泛面或湖泛面,确定体系域类型。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从资料来源角度认为,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包 括露头资料的层序分析、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分析、地震 资料的层序分析以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在油气勘探开 发中的应用 从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考虑实际资料来 源情况料的层序划分与对比、建立年代地层格架、分析控制 层序构型的主控因素、研究各层序不同体系域的沉积体 系特征、预测不同层序或不同体系域有利的生储盖层分 布和有利的成藏组合
(2)从生物地层学角度确定层序单元的年代, 并努力使之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拟合。
(3)以岩性、岩相以及地层堆砌样式来确定各 地层层序的凝缩层、体系域和准层序组特征, 运用可容空间概念进行沉积相分析。明确各 层序中体系域组合特征、准层序的叠置样式 以及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 。 (4)编制露头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图及不同露 头的层序地层对比图并建立于钻测井和地震 层序的对应关系。 (5)露头层序的生储盖初步评价,指出较有利 的生储盖组合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地震资料以其覆盖面积大、能反映地层相互接触关 系、能反映沉积体宏观的三维形态为其显著特征。虽然地 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不如露头和钻测井资料,但是其连续 的地震反射具有相对年代地层意义,这为建立盆地范围内 的年代地层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 容和方法 :
(1)根据地震反射削蚀、顶超和下超、上超等地震反 射终止关系,考虑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划分方案,对地震资 料进行地震层序划分,进而利用合成地震记录、VSP、古 生物和同位素测年资料对地震层序进行年代地层标定,并 建立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和地震层序的一致关系 (2)根据初次和最大海泛面的位置以及上超点的迁移 规律、地震反射形态,区分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并 努力在全区追踪闭合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的相对变化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沉降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2.古气候分析 3.构造沉降分析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1.沉积速率分析
沉积速率研究可以分析盆地沉积物的充填历史, 为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叠置样式研究、可容空间分析提供 资料。沉积速率系指单位时间沉积的沉积物厚度 。对于 层序地层学研究来说,应该求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 的原始地层厚度,这就要求做盆地埋藏史分析 。目前, 用于盆地埋藏史分析的方法有 沉积速率法,回剥法和岩 石骨架纵坐标法,其中回剥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所谓回 剥法就是忽略地层横向拉伸等问题,认为单位地层在埋 藏过程中其骨架厚度不发生变化,然后从地层分层出发, 依据孔隙度与深度关系,自新到老逐层进行压实校正, 恢复各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厚度,进而确定各 地质时期的沉积速率
(4)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以确定层序旋回周期 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5)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以确定准层序组的叠 置样式、古水流流向以及砂体的展布方向。
(6)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多 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 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确定有利的烃源岩、 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 (7)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域 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地 层分析作好准备。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的相对变化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 沉降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2.古气候分析 3.构造沉降分析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沉降分析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1)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标志
连续地震反射近似相当于地层年代界 面,上超地震反射的位置受控于标志着平均 高水位的沉积界面,因此,可将大陆边缘海 岸上超作为海平面变化的可靠标志。海平面
相对上升的可靠标志是海岸上超向陆迁移, 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可靠标志是海岸沉积物的 顶超现象,海平面下降的标志是海岸上超向 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显然,盆地边缘的高
分辨率地震剖面是确定海岸上超迁移规律和 海岸顶超位置的最好资料
海平面相对上升 的可靠标志是海 岸上超向陆迁移 海平面相对静止 的可靠标志是海 岸沉积物的顶超 现象
海平面下降的 标志是海岸上 超向盆地中央 方向的迁移
向为 单 一 迁标 元 个 移志 中 海 为, 滨 岸 标而 海 线 志海 相 的 退向海 以陆进 滨地以 海方一 向向定 海迁地 方移层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地质 特征和实际资料情况确定层序地层学研究流程。 层序地层学工作流程的制定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即既能反映层序地层 理论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又 能反映工作流程的实用性。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露头资料是层序地层学最直观、最真实、最 详细的资料,具有钻测井和地震资料所不具备的 高分辨率的特点。基本研究内容如下: (1)识别层序界面、划分层序类型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有构造不整合面、铁质 和铝质风化壳、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底砾岩层、 深切谷及其充填物、地层接触关系、颜色和岩性 的垂向变化、沉积物水深突然向上变浅或地层堆 砌样式突然变化等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的相对变化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 沉降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2.古气候分析 3.构造沉降分析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是在全球规模上,海平面相对 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表的高程变化。但是,全球表面永恒 的运动使人们不可能确定固定基准面地心相对于古老沉积 物的位置。因此,人们只能确定全球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幅度不能直接测定,所以,众多地 质学家提出了许多估算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方法 。 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能准确确定海平面 变化的规模以及构造运动幅度和沉降速率的变化
第五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基础 究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程序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4)确定海平面相对升降周 期,确定海岸上超的垂向 分量即海岸加积量及其与 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进 而确定同一层序内各个海 岸上超点处的海岸加积量 以及它们的累计量,即这 个层序的海平面相对上升 幅度。测定该层序的最远 上超点与上覆另一个层序 的最低海岸上超点之间的 海岸加积量,并以此作为 海平面下降的幅度,然后 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得出 各层序的海平面相对变化 曲线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层序边界在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上均有不同程 度的响应,在识别层序边界时,应该利用多种资料进行综 合判断 1)I型层序的识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