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与笔性

合集下载

笔法-掌握四度

笔法-掌握四度

笔法---掌握四度一、迟速与疾涩的关系——速度“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为牵为撆,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

”牵掣,讲的是行笔速度。

“迟”与“速”是根据行笔速度做出的区分,行笔速度的快慢与笔毫的顺逆相结合,体现在行笔中就成为“疾、涩”,疾则相对快,涩则相对慢,但疾涩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侧重的是行笔运笔的势态。

这种在笔画中看不到,却影响笔画呈现的形态且能根据笔画形态推测出来的挥运法度,书法中称为“笔势”。

疾、涩是相对而生,相对而存的。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趯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 说明了疾势、涩势在哪些笔画中运用。

讲完疾势紧跟着讲掠笔;讲完涩势后紧跟着讲横鳞。

由此透露出,掠笔是用疾势,竖勒笔画所用的“横鳞”是涩势。

疾涩二势是书法的根本:“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夫书禀乎人性。

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

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

”“把笔抵锋,肇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

”揭示出疾和涩的辩证联系。

“八体之中有疾有涩。

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

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强调了疾与涩运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

疾涩笔法的自如运用被后来的刘熙载生动地描绘出来,“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刘熙载对涩疾和迟速关系作了区分和说明,其中尤其对涩作了详细解释:“如有物阻之”,这种体验正是“偃管”、“逆锋”所造成的笔毫与纸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阻力。

章草的笔法与用笔特点

章草的笔法与用笔特点

章草的笔法与用笔特点
以下是 6 条关于“章草的笔法与用笔特点”的内容:
1. 章草的笔法那可真是独特啊!比如说它的转折,哎呀呀,就像开车时的急转弯,猛地一下就拐过去了。

你看那“之”字的写法,多么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跟楷书的慢悠悠可不一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2. 章草的用笔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明快呀!这就好比说话直来直去,不绕弯子。

像有些笔画,一笔下去就搞定了,绝不啰嗦。

就像“天”字那一横,有力又直接,多带劲!你难道不想试试这样爽利的写法?
3. 章草的笔画有时候很夸张呢,简直像个调皮的孩子!比如说那长长的撇捺,像在跳舞似的。

就像“人”字的撇捺,伸展得老长老长,多有个性啊,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这样的特点是不是让你瞪大了眼睛?
4. 章草的用笔还有个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节奏感!就好像音乐的节拍,时快时慢,时轻时重。

比如写一个“云”字,那笔画的轻重变化,就跟鼓点一样,能让你的心也跟着跳动起来呢,你能感受到那种韵律吗?
5. 章草的笔法特别注重呼应呢,就如同好朋友之间的默契。

像左右结构的字,两边的部分相互关照,你看“林”字,左右两边多和谐啊。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得用心去体会才行呢。

你不会不想了解这种神奇的呼应吧?
6. 章草的用笔特点总结起来就是韵味十足啊!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从那一笔一划中,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古”字就是典型的例子,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魅力。

难道你不想深入探究一下这魅力背后的秘密?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章草的笔法与用笔特点丰富多样、极具个性和魅力,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和品味!。

朱自清的文章特点及笔法

朱自清的文章特点及笔法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这是现代散文家绝少有的独特现象,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当然,这种人生适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散文附着上了个人的浓厚色彩。

从色彩上看,不同心境下的散文,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或为明丽,或为灰暗,也许就是先生的不同的人生际遇。

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多样,用词灵活;景语为情语;朴素又创新;口语化程度高;深刻的阅历烙印;鲜明的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 多样朴素口语化个性特征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节奏平缓刻板,抒情浅显啰嗦,技巧浅显平易,基调阴柔,缺少丈夫气慨”;有人说,先生的文章“交代过于平白直露,行文平起平落,欠缺吞吐开阔之气”,更有甚者云“(先生)抱其佛脚而大嚼其中三味,秉其衣钵而自以为得其嫡传”。

而本人却认为先生的语言平实自然,清新质朴,富有柔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一)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那般的光彩夺目,那般的非同凡响,那般的高雅尊贵。

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

“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

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悄悄”出门,“轻轻”进门,反映了作者不影响家人而放轻动作以及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让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

中国画基础技法

中国画基础技法

中国画基础技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

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画基础技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

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

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

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

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

将笔头倒逆而行。

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

拖锋也叫拖笔、露锋。

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

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

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

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

【干货】《兰亭序》怎么学?这里有笔法、字法、章法要点

【干货】《兰亭序》怎么学?这里有笔法、字法、章法要点

【干货】《兰亭序》怎么学?这里有笔法、字法、章法要点第一课:1.点划的完备性:起、行、收要做完整。

2.弹性:入笔时要调整笔锋,让笔亳富有弹性。

(无名指顶起来,让笔亳成弧形)3.换气:不能强扭过来,要有意识的调整笔锋,让笔亳收拢,富有弹性,再向另一个方向行笔。

4.入笔的角度要注意,还要注意到点划之间的连贯性,做到笔断意连,牵丝映带,行云流水。

5.注意字“型”的姿态,高、矮、肥、瘦……横向取势?还是纵向取势?6.反正要记得:临摹是为了学会“创作”。

不要为了临摹而临摹,不要一味的追求“像”。

要弄懂其中的内在关系。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看到帖中这样写,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果让我来变,可以做出多少种更有趣味的“变化”来?书法最忌讳“雷同”、“齐整”,只有不断变化,不断的制造矛盾、化解矛盾,整幅作品才会有起伏,有韵味……第二课:转、折。

1.转折在一幅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法大家的转折都是非常高妙的。

2.书法中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圆转,方折。

双结合。

3.上翻、下翻,换气,调整笔锋,再行笔。

4.左右结构的字,一定注意它中间的“留白”,不能靠得太死。

还注意字的开合,倚侧,穿插。

5.注意每个字的外轮廓形状。

横向?纵向?6.要提高自己的欣赏眼光。

要懂得分析一幅作品的优、劣。

眼高手低没关系,通多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如果看不懂一幅精品它好在哪里、高妙在哪里,你临得再像也没用。

到你自己创作的时候,照样是不会创作。

到时候还是要回过头来搞懂其中的道理和它的高妙之处到底在哪里。

第三课:笔调。

1.音乐有音调,笔有笔调。

所谓“笔调”即是笔按下去的程度不同,产生不同的笔调。

2.古代就有“八分笔”之称。

所谓“八分笔”即是笔尖按下去的程度不同,从一分笔到八分笔,八个等级。

3.字与字之间,单字的上下、左右之间都可以写出不同的笔调,从而形成对比,增加书写的乐趣和作品的韵味。

4.一到三分笔写出来的字比较轻巧、灵动,看起来比较提神,六到八分笔写出来的字比较茂密、迟重,看起来比较醒目、抢眼。

古人渴求的9种笔法,你会几种

古人渴求的9种笔法,你会几种

古人渴求的九种笔法,你会几种?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也是一个书法家最重要的功夫。

那么,学习书法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笔法呢?古人渴求掌握哪些重要的笔法以得书法之精髓和要义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九种,即:落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中锋、侧锋等。

掌握这几种笔法,对于学习书法也就基本够用,基本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了。

一、落笔落笔,也叫起笔,是书写笔画的第一步,不同的笔画落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笔画,其落笔的基本方法却是一致的,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逆入”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显得饱满、圆润。

落笔的动作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极为复杂而微妙的技巧,比如落笔的角度、力度、速度以及笔锋的深浅、藏露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行笔行笔,也叫走笔,是指在书写笔画时,笔尖从落笔的位置移动到收笔的位置的过程。

行笔是形成笔画的主要部分,也是决定笔画质量和形态的关键环节。

行笔的基本要领是“中锋行笔”,即笔尖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移动,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均匀、流畅、有力。

当然,在实际书写中,为了表现不同的笔画形态和风格,也会采用侧锋、偏锋等行笔方式。

行笔的速度和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行笔的速度应该适中,既不过快也不过慢,以保持笔画的稳定和连贯。

同时,行笔的节奏也应该有所变化,以表现出笔画的韵律和动感。

三、收笔收笔,也叫顿笔或回笔,是指在书写笔画结束时,笔尖离开纸面的动作。

收笔是笔画的收尾部分,也是形成完整笔画的重要环节。

收笔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回锋收笔、出锋收笔、藏锋收笔等等。

不同的收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笔画形态和效果。

比如回锋收笔可以使笔画显得圆润、饱满;出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尖锐、挺拔;而藏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含蓄、内敛。

无论采用何种收笔方法,都应该注意收笔的力度和速度要适中,以免造成笔画过于生硬或浮滑。

同时,收笔的位置也要准确,以确保整个笔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论书法学习六法

论书法学习六法

础上就学 习书法进行 “ 六法” 总结 , 主要为选帖与临帖、 笔性 与笔 法、 用锋 与墨法、 结构与章 法、 创作与创新 、 性情与随意等要素。 关键词 : 书法 ; 学习; 六法
没有变化的字不是书法 。 所 以, 每个字都有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 其妙无穷。 操作过程看起来非常简单 , 一张 的角度说 明了只有雷同 , 书体不 同其结构不同。 章法是对成 幅成篇作品的要求 , 纸, 一支笔 , 一瓶 墨汁 , 书法 家挥笔 自如 , 几分钟的功夫就能完 成一 自身的结构 , 也称“ 布 白” 。“ 布 白” , 就是 “ 布局” , 把整幅作 品的内容进行布 白, 如 幅作品。当你学习书法 , 自己创作实践的时候 , 你 才知道学 书之难 , 行距 、 行款 以及字的大小 、 款式的高低 , 天地的 留白等。 明董其 而创作更难 。 但是学习书法也不是必须要几十年或一辈子 的功夫才 字距 、 画禅室随笔》 云: “ 右军《 兰亭序》 , 章法 为古今第一 , 其字 皆映带 能学好 , 当今有些年轻 的书法爱好者 , 写几年的字就能人国展 , 加入 昌《 或小或大 , 随手所如 , 皆入法则 , 所以为神品也 。” 章法 是点画 国家书协会员。 说 明学 习书法除功夫之外 , 还有才情因素。 才情不是 而生 , 字与字之间的顾 盼 , 行与行之间 的相映 , 整体上 天生 的, 是 自己悟 出来的 , 练 出来的。 所以学 习书法光靠默默临帖不 与点画之间的呼应 , 行, 不探究书写规律 , 是很难有建树的 。笔者认为 , 在学 书法 的同时 气韵通达 , 虚实相生 , 神采飞扬 。 5创 作与创新 必须把握 以下“ 六法 ” 原则。 1选 帖 与 临帖 这是学 习书法的最高 阶段 , 创作不 同于 临摹 , 它是对学 习书法 这是 学习书法 的最初 阶段 。古今 众多碑帖 , 如何选贴 , 从何 人 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 运用 , 把书写 内容按照一定 的格式和章法表 但创作 的优 劣与学书功 力 、 学识修 养 、 阅历见 识等 直接相 手, 既要符合学书规律 , 又要适合 自己。学 书先从揩入 , 这是不争的 现出来 , 事实 , 但也有主张先从隶 、 草人手 的。 先学楷书 , 似乎容易入门 , 但楷 关。 但 是创作不等于创新 , 创作容易创新难 , 有人字写得很好却无创 书又有多种碑 帖 , 经典四家欧、 颜、 柳、 赵, 还有唐代虞体 、 褚体 , 以及 新 , 这属“ 匠气 ” 。只有创新 才能形成风格 , 才能成家 , 这不是人人 都 才推动 了书体 的演变 , 例如 , 魏晋小楷钟繇 、 二王 。 魏碑也属楷之范畴 , 不乏名帖。选帖 目的是 临 能做到的 。其 实古人写字也不断创新 , 帖, 所 以, 选帖首先要有兴趣和喜欢 这个 帖 , 其次是适合 自己 , 容易 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创新 , 隶 书是篆 书的创新 。同种 书体不 同风格 学 习。 选帖不要见异思迁 , 一天一换 帖。 临帖要像帖 、 入帖 , 开始l f 缶 写 都是创新 。 所以我们学 习书法基本功具备 了 , 要力求创新 , 创新才能 不像不要紧 , 可 以摹帖 , 勾线填墨和描摹都行 。 其实对临是学书最佳 进步 , 才能使书坛异彩纷呈。 方法 , 是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 , 直至达到背临。 6性情与 随意 2 笔性与笔法 这个虽然不在书写要领之 内 , 但对书法创作非常重要 。书法创 学 书要讲 究笔法 , 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 十分重视 , 笔法是 书法 作有 时受性情制约 , 作 品同样 出自一人之手 , 但差距很大 , 所 以精 品 学习中最重要 的基本功。笔法是指用笔 的规律性 、 原则性的要领和 毕竟很少 。 书法家是人 , 人是有思想、 有性情 的 , 所 以书写的时间、 环 法度 , 这种法度有广泛 的普遍性 , 贯穿适用于各 种书体之 中。 学习笔 境 、 内容 、 氛 围、 情绪 、 状态等 , 都会或多或少 的影响作品 。例如每个 法首先要通笔性 , 古人没有提 出“ 笔性 ” 这个概念 , 但古人熟通 笔性 书家都有这样 的体会 , 随便捡 来一张废纸 , 有时会写 出意想 不到 的 是肯定的。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一种软性物体 , 在书写 中如何达到笔 效果 ; 而在一张名贵纸上创作反而拘谨 , 事与愿违。 这就是性情 与随 毫齐顺 , 万毫齐力 , 收毫复原 , 这是书法用笔 的最根本问题 , 也是毛 意的区别。随意是一种忘我的境 界 , “ 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 , 自 笔性能运用的问题 。 书法的线 条点 画, 无论形状 、 力度 、 质感 , 都与能 然的效果 是随意中来 的, 刻意往往不 自然。 我做 过这样 的实验 , 让三 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 , 不 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 。 岁的孩子模仿写字 , 书写 毫无 顾忌 , 用笔 大胆 , 带有 天真童趣 ; 到 了 3用锋与墨法 中学阶段再让他 写字手却抖动 , 不敢写 了 , 这是心理负 担影响 了写 古代画论将笔法喻为“ 筋” 、 “ 骨” , 是一种形 象的说法 , 晋卫夫人 字 。所以书家不仅要掌握书法要 领 , 更要训练心性 , 以平常心写字 , 的《 笔阵 图》 中称 : “ 善笔力 者多骨 , 不 善笔力者多 肉, 多骨微 肉者谓 达到忘我的随意境界 。 之筋书 ,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 多力丰筋者圣 , 无力无筋者病 。 ” 在 书 总之 , 学 习书法必须掌握 以上关键要素 , 练好基本功 , 并能做到 法教学 中笔法一般 指笔锋运用 , 根 据毛笔锋 毫在 笔画中运行 的位置 诸要素的灵活运用 。 但最终书法创作 , 要摆脱这些要素 , 不受这些要 和方 向, 又分为 中锋 、 侧缝 、 顺 峰和逆锋等 , 书写一般 中锋为主。 中锋 领 的束缚 , 把毛笔 当成生活中的一般工具 随意使用 , 信手拈来 , 无所 是指运 笔过程 中始终将笔锋在线条 的中央运行 , 不偏不倚 , 但不能 顾忌 , 书写 自由, 这样 就离成功不远了 。 过 于死板 , 其他用锋兼而有之。不 同书体用笔用锋不 同 , 有圆笔 、 方 参 考 文 献 笔之分 , 所 以用笔又有藏锋和露锋 。 所谓“ 八 面用锋 ” , 实际上就是笔 【 1 】 苏强. 关于书法教 学的几点思考『 J 】 . 学周刊 , 2 0 1 3 ( 3 2 ) . 锋熟练运用 , 根据不 同书体而变换的不同用锋方 法。同时用笔又离 [ 2 ] 魏 明坤. 古代 书法教 育对 3代 - 学前书 法教 育的启示『 " J 1 _ 成才之路 , 不 开墨法的运用 ,墨法包括用 墨的浓淡程度和用墨 的方式方法 , 中 2 0 1 0 ( 3 3 ) . 国古代对于墨色的表现 , 有着及其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 总结 。清 [ 3 】 赵艳 . 探 讨我 国 书法教 学现状 与 改革 方向f J 1 . 新课 程 ( 教 育 学术 代华琳《 南宗抉秘》 说: “ 墨有 五色 , 黑、 浓、 湿、 干、 淡, 五者缺一不可 。 版) , 2 0 0 8 ( 1 ) . 五者备 , 则纸上光怪 陆离 , 斑斓夺 目, 较之着色画 , 尤为奇恣 。” 墨法 [ 4 ] 张金 波. 现代 书法教 育几点 问 题 的思考『 J 1 . 中国校 外教 育( 理论 ) , 是 书写经验 的积累 , 与墨色浓淡和行笔快慢有关 , 只有训练有 素 , 技 2 0 0 8 ( 2 ) . 艺娴熟 , 才能游刃有余 , 得心应手 。 [ 5 ] 钱建华. 书法教 育在 素质教 育中的功能f J ] I 校长 阅刊 , 2 0 0 6 ( 8 ) . 4 结构 与章法 f 6 】 杜浩. 同构与冲突『 D 】 . 中央 美术学院 , 2 0 1 1 . 结构是写好字的关键 , 章法是创作 的要领 。 王羲之在( 题卫夫人 [ 7 ] 潘运告. 汉 魏 六 朝 书 画论 [ M] . 长沙 : 湖 南 美术 出版 社 , 2 0 0 4 , 9 . 《 笔陈 图》 后) 说: “ 若平直相似 , 状如算子 , 上下方整 , 前后齐平 , 便不 [ 8 ] 周积 寅. 中国历代画论 ・ 上编【 M 】 . 南京 : 江苏美术 出版社 , 2 0 0 7 。 4 . 是书 , 但得其点画耳 ” 。这里的平 直 、 相似 、 算子 、 方整 、 齐平 , 从不 同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王羲之的用笔姿势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

由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

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习惯。

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

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

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毛笔基础知识

毛笔基础知识
第 一 讲
毛 笔 知 识
文房四宝之首——毛笔 毛笔 文房四宝之首
相传毛笔是秦代大将 蒙恬创造的。 崔豹在《古今注》中 也说:“自蒙恬始造, 即秦笔耳。以枯木为 管,鹿毛为柱,羊毛 为被。所谓苍毫,非 兔毫竹管也。”
我国毛笔依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 大致分为“湖笔”和“湘笔”两个 流派。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以至北京 所产均属"湖笔"系列;江西以南大 体上属"湘笔"系列。
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 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 器, 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 剑”。
如 何 执 笔
正确的执法,就是最自然、最能 发挥其能的执法。 执笔,就是要稳稳的把住笔, 这样,运腕、送力才能奏效。 横向的力,究竟应分配多少? 这没有定量。大体的感觉,同 执筷子差不多,首先是要不让 筷子掉下来,但最关键的问题、 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夹得起东 西来。
3、竖(努)。基本写法是:①由下向上逆势起笔 (藏锋);②转锋向右下顿;③铺毫,逆锋尽力下 行;④顿笔于尽头处;⑤回锋向上收笔。要注意: 竖不宜太直,太直反而失势;宜稍稍有弧意,在曲 势中求直,有张力,才显得挺拔有劲。另有一种常 见的悬针竖,起笔同上,只须逆锋向下时,在大约 三分之二处缓缓提笔,收成针尖形。悬针竖应直而 饱满,收笔时不可急,宜渐渐提起,写得尖、圆、 健。 4、钩(趯)。基本写法是:①行笔至出钩前,先向 右下略顿(使右下饱满);②再向左下挫笔;③复 往上转笔;④蹲锋蓄势,果断踢出。好比赛跑,须 先下蹲蓄势,后猛然跃出,方能成功。因方向不同, 还有很多不同形状的钩,如戈钩、心钩、横钩等, 大体都可以依此类推。 5、挑(策)。基本写法是:①藏锋起笔;②切向右 下;③提笔出挑。如鞭之策马。
第 二 讲
书 法 基 础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分享学习练习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更好的把书法写好。

1、折笔方笔多用折笔。

折笔最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从而显出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2、提笔书法上的提按时相对的,笔锋有粗细,根据笔画的需要要有提按。

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

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

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

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

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

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

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4、顿笔顿笔相对于按笔,根据笔画的需要,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5、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

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蹲笔与顿笔类似,但力度较轻。

粗细变化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

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7、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

王羲之笔法分析

王羲之笔法分析

王羲之笔法分析张俊东笔法是完成一个具体点画形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因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临摹和创作功力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书法家形成个性风格的基础支撑。

在书法史上,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和用笔风格,首先、也必须要在笔法上具有独特理解和强烈的个性风格,不然,则很难在书法史上立足。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除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综合艺术成就之外,王羲之精熟、丰富、独特的笔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羲之是行草书笔法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者,更是一道分水岭。

王羲之总结了前人关于行草书笔法的优秀经验,把行草书的笔法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自他以后,其创造的行草书笔法就开始日渐苍白和单调,随几经赵孟府、沈尹默等有志之士的鼎力复古,可还是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1]。

即使截止到今天,在行草书的创作和历代经典行草书法艺术作品中,王羲之精熟、丰富的笔法都无人望其项背。

王羲之的笔法为什么难以超越,其笔法具有什么难以超越的“神”的特征,这似乎都成了一个谜。

一、笔法空间运动形式分解在古代书论中,对于笔法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翻检《历代书法论文选》,只是随机抽取不仅在书法理论,且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亦有颇高造诣的康有为和孙过庭的书论,就会得到很多条关于笔法的论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萎,方笔不翻则滞。

[2]古人笔法至多,然学者不经师授,鲜能用之……有李华之说曰:“有二字神诀,截也,拽也。

”所谓截、拽者,谓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

[3]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勾环盘纡之类是也。

[4]行笔之法.......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

又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笔软则奇怪生焉。

”此法惟平原得之。

篆书则李少温,草书则杨少师而已 (5)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

迟涩分矣,求无拘系……”[6]以上这些有关笔法的书论,有的是关于具体用笔方法的,有的是关于以什么样的笔法写出线条的审美情态的。

王羲之笔法心得体会感悟(3篇)

王羲之笔法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书法被誉为“国之瑰宝”,而王羲之,这位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更是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在我深入研究王羲之的笔法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以下是我对王羲之笔法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笔法的传承与创新王羲之的笔法,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的。

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精华,如钟繇、张芝等人的书法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继承传统王羲之在继承传统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笔讲究力度与节奏,强调笔画的起笔、转折、收笔等过程,使笔画富有力度和韵律感。

(2)注重线条的质感,使线条既有力度又有柔美,既有骨力又有韵味。

(3)善于运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2. 创新发展王羲之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了传统的“方折”用笔,形成了“圆转”的笔法,使笔画更加流畅自然。

(2)在结构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格局,使字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3)在章法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平铺直叙,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笔法的哲学思想王羲之的笔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他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使书法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儒家思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他在用笔时,注重力度与节奏,体现了“仁”的胸怀;在结构上,追求对称与平衡,体现了“义”的规范;在章法上,讲究节奏与韵律,体现了“礼”的秩序。

2. 道家思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也融入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在用笔时,追求自然流畅,体现了“道”的境界;在结构上,追求简约大方,体现了“道”的简朴;在章法上,追求无为而治,体现了“道”的宁静。

3. 佛家思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还体现了佛家“慈悲为怀”的思想。

硬笔书法简易教程笔法篇

硬笔书法简易教程笔法篇

(二十四)横折折撇 下笔写短横,略顿笔折向左下写短 撇,不出尖,不要太长,再折向右写—小短横,最后 折向下撇出,要出尖。如图:
(二十五)横撇弯钩 下笔写短横,转折处略顿笔后写短 撇,接着笔尖不离纸写小弯钩,钩的方向往左上。如 图:
(二十六)横折折折钩 下笔写短横,右边稍高些,略顿 笔折向左下写短撇,不出尖,不要太长,再折向右写 短横,再折向左下写弯钓。注意最后的弯钩要稍有弧 , 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 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 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 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 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 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 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如图:
硬笔书法简易教程(笔法篇)
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一)
一、写字姿势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 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 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 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 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 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 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 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 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如(图一)所示。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 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 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 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 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 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 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 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一口气教你9种笔法:提笔顿笔蹲笔驻笔衄笔挫笔抢笔转笔折笔

一口气教你9种笔法:提笔顿笔蹲笔驻笔衄笔挫笔抢笔转笔折笔

一口气教你9种笔法:提笔顿笔蹲笔驻笔衄笔挫笔抢笔转笔折笔1、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

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

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

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2、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

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3、蹲笔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

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

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4、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

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

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

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

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5、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

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笔法

笔法

笔法一、笔法是表现的基础和形式,在每一幅作品中,他都必须被丰富的体现出来,这一种丰富是和作者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临古人的就必须窥探古人的思想,你写自己的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

我们绝对不能在临写中简化古人的笔法。

什么是笔法笔法是控制毛笔以完成理想线条的方法,它是在长期书写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书法的基础笔法的主要内容:笔法是提、按、使、转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对经典书法家的书写习惯和作品特征分析及体会,对笔法给予了自己认为最明白的新命名,从而使笔法的称谓层出不穷。

从笔锋的运动方向分:平移、摆动、提按、使转;甲骨文中的平移笔法隶书中的摆动和提按行书中的使转从笔锋的运动特点来分:中锋,侧锋,偏锋从线条的性质分:裹锋、铺毫从线条的形态分:内擫、外拓;方笔、圆笔从作品风格来说:帖学笔法、碑学笔法从书体特从笔法的形象效果讲:调锋杀纸,逆势涩进,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学习笔法应注意的问题1、笔法是综合运用各项技巧的过程,更是塑造线条、表达情感的手段2、中锋用笔是书法线条具有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因而成为书法最基本的技巧3、对中锋用笔要全面理解。

聚拢笔锋书写是中锋用笔,毛笔由聚到散、由散到聚的调整书写过程也是中锋用笔。

4、对使转的认识和运用是初学者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要讲求笔法的丰富表现:为了追求章法的表现效果;为了形成字组,体现一定得表现目的;为了打破原有的节奏,体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丰富表现的方法:改变提按使转的方向、力量、速度、频率;改变入笔的方向,形成逆入、搭入、切入;改变收笔的方向,形成回收、顿收、放收;改变行笔过程中控笔节奏,比如加强提按,改变拧转方向,使线条中段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分析笔法丰富表现的作用:可以了解古人塑造在章法的思想;可以建立学习笔法的正确思想,明白笔法的运用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变化的,不是僵死的教条;为以后的创作打基础。

临习的要求先从单个字开始,但必须明白这样变化的前因后果选取一段反复练习,烂熟于心根据古人变化的思想,自己反其行而变之。

小篆和大篆的运笔与笔法

小篆和大篆的运笔与笔法

小篆和大篆的运笔与笔法小篆和大篆的运笔与笔法篆书的运笔与笔法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

中锋用笔写出的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主要包括:横。

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竖。

笔尖向上逆入引至顶端;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横弯。

逆锋落笔向左;转锋向右行笔;顺锋向下行笔;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直弯。

逆锋落笔向上;转锋向下行笔;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转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小篆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

其基本笔画有两种:直画和弧画。

它既没有波磔,也没有点和折,笔画应当轻重一致,不可以粗细不均匀。

直画应当自然径直、平稳劲健;弧画应当婉转圆通、舒畅流美。

下面分别介绍直画与弧画的写法及笔画的顺序。

1、直画的写法直画可分为两种笔画:横和竖。

它们在写法上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阶段来完成的,所不同的只是书写的方位不同。

起笔所用的方式是逆入,也可称为藏锋起笔,就是说写横画的时候,笔锋先向左行,写竖画的时候笔锋先向上行。

逆入到笔画的预想起点处的时候,用提转的方式掉转笔锋进入运行,使笔画的起端呈圆浑状,但是要避免出现斜角。

按照直画的粗细要求,用适当的、轻重均匀的着力来运行。

运笔以中锋平移,笔画无起止,无明显的粗细变化,匀净圆浑,形如玉箸。

到尾端收笔的时候,应当采用“平出”,它可以按照原路径回锋收笔或者轻按后就出笔作空回。

按照原路径回锋收笔可使得尾端显得浑劲,但是一定要避免呈点状的呆滞现象;轻按后就出笔做空回可使得尾端显得轻灵,但是一定要避免浮滑。

2、弧画的写法弧画在写法上与直画的写法基本上相同,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分为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阶段,也是按照“逆入平出”的方式书写。

只是左弧朝右上方逆入起笔,朝左上方回锋或者空回收笔,右面的弧则相反。

笔法与笔性

笔法与笔性

梁三日按:关于笔法,我从小就一直迷惑。

因为周围的师长讲的和写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的各种图示和标注,也让我持怀疑态度。

读大学时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都弄来看了,比如《沈尹默论书丛稿》、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周汝昌的《书法艺术问答》等等,对各家之间的口仗特别感兴趣。

从接触到的资料,清代到民国,光是一个执笔法,都能吵个势如水火。

比如关于手指能不能动,就能分为三派:一派是主张运腕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一派是主张运肘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一派是主张运指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种棱角。

关于中锋和侧锋,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

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也有人说是侧锋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

看人家吵得越乱,我越高兴,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

另一个能帮助我证明笔法问题的,是学校的古籍书库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

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术很让我惊讶,竟然可以那样清楚地表现墨的轻重浓谈,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锋颖在纸上运动的轨迹,让你直接对应起笔头形状——笔锋是如何分布的,锋在哪,肚在哪,如何顿注,如何散开,如何聚敛等等。

我曾关注柳公权兰亭诗,这件墨迹帮我解答了不少问题。

我一度私下里窃喜,所谓的古法用笔,或言晋唐笔法,总算给我摸到点脉络了。

后来的教学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笔头形状和笔锋分布示意图,我认为这是笔法的关键。

至于一般的用笔线路,包括起笔角度,回锋的方向等等,我认为不如放到结构中去谈而非笔法的范畴。

关于结构生笔法,还是笔法生结构,书法报(书法导报?)若干年前也有过争论,我个人是倾向于结构生笔法的。

近来看到有人讨论晋唐笔法,宣称要大力复原晋唐用笔,其部分观点,竟然和我当年的结论颇有暗合。

写大体毛笔字的技巧和方法

写大体毛笔字的技巧和方法

写大体毛笔字的技巧和方法
写大体毛笔字需要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 笔法掌握:要掌握毛笔的运笔技巧,包括推、拉、转笔等动作。

推笔要用力递减,拉笔要用力递增,转笔要灵活自如,以保证笔画的粗细和流畅度。

2. 姿势正确:正确的姿势可以提高笔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坐直身体,保持手臂和手腕的轻松,笔杆略斜,使毛笔的笔尖与纸面保持垂直。

3. 节奏感掌握:写大体毛笔字需要掌握节奏感,即有节制地加速和减速。

轻灵自然的花纹和变化速度的处理对大体毛笔字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4. 压力控制:通过加减压力控制毛笔的墨量和笔画的粗细。

一般情况下,用较浓的墨汁时稍加压力,用较淡的墨汁时稍减压力。

5. 网格基础:在练习大体毛笔字时,可以先在纸上画出网格来作为参考。

网格可以帮助控制字体的大小和比例,使字体更加整齐和规范。

6. 熟能生巧:毛笔字的书写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

通过不断地练习,熟悉笔法,掌握技巧,逐渐提高笔字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写大体毛笔字需要掌握好毛笔的笔法和姿势,灵活运用节奏感和压力控制,
同时进行系统的练习和积累,才能写出美观流畅的大体毛笔字。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运笔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用笔毫在纸上运行。

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书法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

笔毫在纸上运行或笔锋运动的形式,是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

一切运动都是在三维空间进行,如上下移动(提按)、平面移动、旋转等;同时伴随着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变化,如疾、涩、迟、留等。

用笔方笔法包含笔的笔锋使用部位、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的竖立程度、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笔的上下运动、笔的平面运动和笔的转动状态、笔的运行方向、笔的运行速度等。

用笔方法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来体现的。

一、用笔的分数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

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也称笔心),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

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

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

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

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

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靠笔尖的三分之二这一段称二分笔(见笔位图)。

显然,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轻盈、灵动、纤细、瘦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三日按:关于笔法,我从小就一直迷惑。

因为周围的师长讲的和写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的各种图示和标注,也让我持怀疑态度。

读大学时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都弄来看了,比如《沈尹默论书丛稿》、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周汝昌的《书法艺术问答》等等,对各家之间的口仗特别感兴趣。

从接触到的资料,清代到民国,光是一个执笔法,都能吵个势如水火。

比如关于手指能不能动,就能分为三派:一派是主张运腕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一派是主张运肘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一派是主张运指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种棱角。

关于中锋和侧锋,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

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也有人说是侧锋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

看人家吵得越乱,我越高兴,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

另一个能帮助我证明笔法问题的,是学校的古籍书库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

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术很让我惊讶,竟然可以那样清楚地表现墨的轻重浓谈,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锋颖在纸上运动的轨迹,让你直接对应起笔头形状——笔锋是如何分布的,锋在哪,肚在哪,如何顿注,如何散开,如何聚敛等等。

我曾关注柳公权兰亭诗,这件墨迹帮我解答了不少问题。

我一度私下里窃喜,所谓的古法用笔,或言晋唐笔法,总算给我摸到点脉络了。

后来的教学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笔头形状和笔锋分布示意图,我认为这是笔法的关键。

至于一般的用笔线路,包括起笔角度,回锋的方向等等,我认为不如放到结构中去谈而非笔法的范畴。

关于结构生笔法,还是笔法生结构,书法报(书法导报?)若干年前也有过争论,我个人是倾向于结构生笔法的。

近来看到有人讨论晋唐笔法,宣称要大力复原晋唐用笔,其部分观点,竟然和我当年的结论颇有暗合。

翻出十多年前编教材时写的某一章节,题名《笔性与笔法》,和同好们交流。

笔性与笔法梁三日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

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

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

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

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1)笔性;(2)用笔的总原则一笔性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是是一种软性物体,在书写的过程中,如何达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这便构成了书法用笔中最根本的问题,这实际是毛笔的性能运用问题,笔法的一切技巧都首先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出去。

所以,学习笔法,首先要通熟笔性。

古人没有提过“笔性”的概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谙熟和科学运用。

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

掌握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控制笔毫的能力点画和造型,取决于:(1)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2)笔入纸深浅(轻重);(3)笔头形状。

第(3)条笔头状态变化,指运笔中,笔毫锋颖因受力产生的各种变形,如聚、散、扁(方)、圆等,包括笔头触纸方式,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是作势欲弹,还是腰软无力;是整齐铺展,万毫齐力,还是绞纽破败,声嘶力竭。

(1)和(2)的作用为大多数书法教材所论及,也容易在纸面上画出示意图,所以为大多数学书者所知,也较易于掌握,但最关健的因素——笔毫的组织状态——却往往给忽略了,结果造成运笔似的而非,点画外貌相近而质感意味相去甚远。

如图一些书法教材介绍写魏碑或欧体的方笔挑点,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态特征,逐个角地依次填填满,特别是专门去填b处第二个角,类于画字而不是写字,笔画形象呆滞造作,极不自然。

这种运笔是不足取的。

理由是:①画字不是写字,笔画造作不自然;②速度太慢,没有笔势可言;③古人运笔绝不是这样的。

正确的运笔法是:(1)笔由左上向右下顿落,笔锋落处形成a角。

(2)笔刚顿即反挫撑起,笔腹离纸,笔毫沿上下方向平整展开(下展溢出的笔锋自然的形成b处劲利的棱角,绝不需刻意描画)。

(3)向上劲健提笔出锋(得c角,展开的笔锋由两向中间收聚,自然留下劲挺有力的三角点造型)。

以上运笔熟练之后,只需一按一提即成,不过这提按的刹那之间,暗藏了个挫锋动作,使笔锋能一按提起,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这面需要有极其良好的控制笔毫的能力。

不仅方点这样用笔,横竖的起笔收笔,撇、挑的写法,钩的出锋等均这样运笔。

这一点,欧阳询《九成宫》等碑版经过刻拓失真,很难看得出来,要看欧的行书墨迹《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辨其锋芒细微处,方可明了。

以上例子说明运笔仅考虑行笔线路、提按轻重,虽也可写出笔画的样子,但往往不得要旨,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远。

古人运笔的玄奥之处,在于对笔锋的控制,控制笔锋的聚散、扁圆、卧挺等状态以塑造笔画形象,利用笔头的圆锥状,可成圆笔,利用好它的齐(扁平展开)可成方笔,顺转着走,笔画圆润,侧逆着用,则出现方棱。

所谓“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

一支笔在你手中笔毫要铺就铺,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圆就圆,要开就开,要收就收,则无论什么笔画,均可下笔成形,笔势自然,绝无多余来回动作。

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说的。

优秀的书法,不论是行草书,还是体态端静的篆、隶、楷,都可体现出笔画流动徜徉的时序意味,笔一按下提起就应取得需要的造型,试观晋唐及宋人书法墨迹,用笔简练自然而然,依据笔性而为,所以下笔自然得法。

后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论著逾丰而去笔法逾远。

清蒋和《书法正宗》中,一个竖钩可以为12个动作,繁复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

赵子昂号称快笔,据说能日书万字,哪怕写正楷,用笔法也极其快速简炼,表现了对毛笔极强的控制能力。

二、选择最有效的传力点——锋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

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

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1、“立锋”行笔。

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

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

”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

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

“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

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用笔示意图“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

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2、“笔锋无处不到”。

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

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

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

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

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

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三、保持和恢复笔毫的弹性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

弹性破坏难以复原。

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

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

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