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性与笔法 —— 让你终于开悟
学书法的20条经典书论,你能参悟多少?
学书法的20条经典书论,你能参悟多少?学书法,一是写,二是悟。
如果每日除了临帖,还有用毛笔写日记的习惯,是最好不过的,一来可以训练小字功夫,二来能够通过日常性书写消化临帖,久而久之兴许会形成自我风格。
当代很多书家都被国展”摧残“成了写字机器,技术很好,只是少了点“文气”。
字好又有文气的书家着实很难。
以下20条书论,对学习书法者多少有所帮助。
1、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
刘熙载云: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
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
2、创作以自然最高。
张怀瓘赞张芝草书合于自然而变化至极,又认为草书为书体中艺术性最高者,行尽势未尽,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
3、学古人观之入神,则下笔能随人意。
所谓心得其妙,始能入神。
刘熙载云: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
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4、米芾《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予以为集古而无祖,学书之门径也。
5、临摹学字中之字,会悟则字中有字。
融通则字外有字。
6、康有为对南北朝碑刻评价极高。
南北朝穷乡僻壤、无名书人碑,他以为无不佳、书皆神妙、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则过之。
清朝中叶以后,碑学大兴,学书者或不学帖而学碑。
碑多斧凿之痕,而少笔墨之趣。
化刀为笔,刀中见笔,学碑之要,亦学印之要也。
7、对文化经典研精勤思,方能理解书法乃人文之艺术。
文化传统之艺术,非技工之逞能。
吾人学书,当求艺之真,非求其胜也。
8、折笔与转笔亦是用笔之要处。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
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真贵遒,草贵劲。
朱和羹《临池心解》所云甚当: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
学生学习书法心得体会(实用3篇)
学生学习书法心得体会(实用3篇)学生学习书法心得体会(1)心正笔宗——这是自己对书法的学习态度。
心正,顶天立地为正,心正可养神,下笔字里即有神气,所谓:言为心声,字为心画,见字如见其人是也……笔宗,是用笔的正脉,当属书圣王羲之,正脉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楷模,所有历史名书家都绕不开它。
很可惜,王羲之的用笔方法未能传世。
但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书法的论理,学者皆受其影响与作用,而最能突出书法技艺的窍门就是元代的书法大家赵孟頫一论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下功。
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
说到用笔,就是毛笔写成笔画的原理:每一笔画:分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
起笔:笔肚尚未铺开,笔肚自然型状;行笔:笔肚下按,笔肚笔锋铺开,笔肚成扁状;收笔:笔肚上提,笔肚笔锋收拢,笔肚还是扁状。
每一笔下来,毛笔的笔锋收尖了但笔肚成扁型状,也就是两个宽的扁面和两个小的窄面,就如油画排笔。
这就是用笔的原理,也是每一笔画的原始状态与本质。
只有掌握了毛笔这一原理与特性,毛笔才能与手配合,才能做到笔随意到,心手结合。
否则违背笔的特性,勉强书写,虽苦学功深,也难有成效!另外书法正确的称为“书道”。
书道,其理在阴阳,笔分正反两面。
上面说过毛笔的物理特性是扁状的非圆状,就如汽车轮子,外型看为圆型的,实则轮子接触地面时是扁面的。
笔的反面属阴,笔的正面属阳。
横画在易经中属阳,用阴面来写;竖画在易经中属阴,用阳面来写。
其它笔画如此类推即可。
比如写个“大”字,第一笔横画用毛笔的阴面写;第二笔撇画用毛笔的阳面写;第三笔捺画用毛笔的阴面写。
注意的是,用阴面写完第一笔之后,要顺时针方向转到阳面来写撇。
其次,在写每一笔画前要有一个小动作,这是决定了笔画的力量与美观性。
一定要先开后合,先提笔后下笔!书法,除了会用笔之外就是要找到结字的重心点,每个字都有它自身的重心点,就如每棵树都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每根树枝都有不同的孤线。
而字的重心关系就如倒直角三角形型关系学生学习书法心得体会(2)20xx年暑假最明智最正确的选择是,参加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萧XX 老师的书法培训。
书法笔法知识点总结
书法笔法知识点总结书法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等。
每一种书法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笔法特点。
其中,笔法是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书法艺术的核心。
笔法的掌握对于书法的表现力和美感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书法的笔法入手,分别介绍不同书体的笔法知识点。
一、楷书的笔法特点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基本字体,是最为规范、工整的一种字体。
楷书的笔画要求匀称工整,筆劃和勾讹有顺有倩,字形美观大方,是书法入门必学的一种字体。
1.直笔:楷书的直笔主要是指横、竖、撇、捺等直行笔画。
要求直笔的粗细轻重均匀,要有条不紊的节奏感,让整个字体感觉端正工整。
2.折笔:楷书的折笔主要指的是横钩、横折等笔画。
在书写折笔时,要求笔画的角度、张力和转折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和美感,不可随意放任。
3.横贯:横贯是楷书的一种常见笔画,要求笔画匀称,横抑不抑,横抑不断,让整个字体看起来舒展与端庄。
4.竖直:楷书的竖笔,要求笔画挺劲有力,端直有魄,不可松散懈怠。
5.提点:提点是指楷书中的提笔和点画,要求提点有恰到好处的轻重,不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隶书的笔法特点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古老字体,其笔画有延势、顿挫、斜瞻、错折等独特书法特点。
隶书的笔法相比楷书更为豪放、雄浑,字体线条古朴典雅。
1.延势:延势是指在书写隶书的过程中,笔画要有渐进渐稳、气势延势的感觉,不可呆板生硬,要有条不紊。
2.顿挫:顿挫是指书写隶书时,笔画的起承蒂转要有一种明显的起伏感,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斜瞻:斜瞻是指书写隶书时,笔画的斜度要有适中的角度,不可太陡,也不可太平,要有一种适宜的斜瞻感。
4.错折:错折是指书写隶书时,笔画的折势要有磕绊感,不能太平滑,要有一种磕磕绊绊的感觉,这也是隶书的独特之处。
三、行书的笔法特点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是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字体。
行书的笔画要求浑厚顿挫、蹲踞起伏,是一种气象非凡的书体。
1.浑厚:行书的笔画要求厚重有力,线条流畅而又蕴含动感,给人一种有力的感觉。
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
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更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王羲之书法的笔法技巧。
1. 用笔势要奋发有力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用笔势奋发有力。
他的书法线条疏朗,简练明快,精神饱满。
这得益于他笔墨之势的奋发有力。
为了锻炼自己的笔墨势,王羲之年轻时曾拿匕首在米饭上乱切,以此来锻炼自己的用笔力度。
2. 要强调笔画的优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笔画优美,造型丰满,突出特点,不受拘束。
他常常注重笔画之间的连贯,并且在笔画上下功夫,把一个简单的笔画也书写得十分优美。
3. 讲究用笔的韵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极具个人特色的一点是笔画韵律的讲究。
他会在写一笔的时候,注重笔画的汲墨弹跳,以此控制笔画的韵律感,使其婉转动听。
同时,王羲之对诗词的韵律也有十分深厚的认识,这种韵律的感受,也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
4. 有意识地使用水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水墨的使用是十分有意识的。
他善于控制水墨的分布和深浅程度,能充分发挥水墨深浅、虚实、明暗的效果,创造出灵动、富有光泽、富有层次感的墨法效果。
他也提倡墨与纸相呼应,墨在纸上“生光”,因此墨要光、纸要显光,要让墨留白,这些都是书法中十分重要的技巧。
总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有极其高超的技法,而且富有个人特色,让人对他的书法艺术之深厚也更为敬仰。
以上是小编简要概括的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能运用这些技法,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书法中的笔法和技术
书法中的笔法和技术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强调了笔画的形态和技巧。
书法的
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点画:点画技法是用书写工具将墨汁小心点涂在纸上,使之
有所变化,呈现出一种细小的感觉。
点画技法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心态,才能够表现出细腻的线条。
2. 横划:横划技法指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一个方向上的书写
动作。
它横向地沿着自然的审美线条来进一步展示出书法风格的美感。
横划通常需要力度均衡、有节奏感。
3. 竖划:竖划技法是一种垂直向上的书法动作,这种技法使用
时需要保持手腕和手臂的协调,力度也应该稳定,光滑线条更加美观。
4. 折笔:书写工具在纸上折成一个好看的角度,使字迹变得更
加丰满,充满力度。
折笔技法的斜角可以充分体现书法的气势和力量感。
5. 勾:勾线技法代表了各种勾勒线条形态的书写动作,这种技
法可以用来加强线条的纸笔感,突出字句的结构,增强书法的立体感。
除以上技术外,书法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如拐弯回头、挑线、停笔等,以上只是书法技术的基本部分。
熟练掌握这些技法是书法爱好者
和从业者的必修之道。
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一、笔法笔法是中国书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书写时用笔的方法和技巧。
笔法包括执笔、运腕、用笔三个方面,其中用笔是最重要的方面。
中国书法中的用笔讲究“笔力、笔势、笔意”三个要素,即要求用笔有力、有气势、有意境。
1.笔力:是指用笔的力量感,是书法作品的神髓之一。
笔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书法的质感和表现力。
2.笔势:是指用笔的走势,是书法作品的生命线。
笔势的流动感使书法作品具有动态的美感。
3.笔意:是指用笔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的灵魂。
笔意的表现力能够使书法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美感。
二、结构结构是指字体的构造和组织形式,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中的结构讲究“平衡、对称、呼应、统一”四个要素。
1.平衡:是指字体的左右、上下、内外等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平衡,是字体美感的基础。
2.对称:是指字体左右、上下等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对称,是保证字体稳定性的关键。
3.呼应:是指字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呼应,使字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统一:是指字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是保证字体整体美感的要点。
三、章法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安排方式,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等。
章法讲究“变化、统一、自然”三个要素。
1.变化:是指章法要有变化和对比,避免单调和乏味。
变化可以通过字体的粗细、大小、轻重等来实现。
2.统一:是指章法要统一和协调,保持整体的美感。
统一可以通过字体的风格、笔画的特点等来实现。
3.自然:是指章法要自然流畅,不拘泥于机械的规则和限制。
自然可以通过字体的动态、气息的流动等来实现。
4.布局:章法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体布局,包括纸张的尺寸、文字的排列方式等。
布局要合理、美观,能够体现出书法的艺术性。
5.气韵:章法还要考虑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以及整个作品的气息流动。
气韵要流畅、贯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6.节奏:章法还应该注重节奏感,通过字体的变化、行间的排列等,表现出书法的节奏美。
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
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一、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是指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称为中锋运笔,亦即接触纸面的笔毛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一致。
中锋运笔时,由于蓄于笔毛间的墨汁能随着笔的运行而顺利地注入纸内,因此能写出圆润浑厚,丰满充实的笔画线条。
蔡邕《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说的九势中锋运笔。
毛笔笔锋呈圆锥状,接触纸面时,其中部最厚,贮墨多,所书线条能给人一种立体感。
但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于排笔刷子一样的“扁笔”现象,这时虽然仍属“中锋”范围,但所书线条薄怯枯扁,缺乏“圆笔属纸”的那种圆润感。
因此,用笔的技巧就在于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
一旦笔毫已开又到无法调节时,就需要用“舔笔”的办法使其变圆。
由于中锋运笔能写出浑圆有力的线条,使其产生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主要的用笔方法。
二、侧锋运笔侧锋运笔是指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约45度左右的夹角。
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
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形态和质感效果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
由于侧锋运笔较随意,有利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有利于书写速度的加快,古今书法家均大量采用侧锋运笔。
因此,侧锋运笔仍是"合法"的运笔。
但是,历代书家仍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
当然,是否采用侧锋运笔与所书的字体及书风有一定的关系。
明丰坊在《书决》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测也”。
不过,这亦仅大概而言。
清金农曾自创“漆书”,横画居然笔笔偏锋,扁如排刷,突破了书家只用中、侧锋运笔的禁区,并自创新貌,就是一个特例。
行草书运笔时用偏锋过渡,紧接着以中、侧锋相承,既可省去笔笔换锋的麻烦,又可以变换一下趣味。
笔画过于单一纯正反会显得单调。
三、露锋起收(一)露锋起笔。
所谓露锋起笔是指起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亦称为直下起笔、搭锋起笔。
守墨方知白可贵,宁繁始悟简之真
守墨方知白可贵,宁繁始悟简之真书法是中国艺术的一绝,假如中国艺术里面没有或缺了书法会是什么样子,那将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半边天。
书法,是以线条来展示汉字,表现书写者的精神、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一种造型艺术。
学习书法讲求的是“先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
”这正如做人,当堂堂正正,知足常乐,甘于平凡;平凡显得无味,所以就追求险绝、快意的人生;而人生的最高的境界则是率真、平淡、平凡。
学书是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我们可以从常用的书体谈起:篆书:讲求的是中锋用笔,有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所以篆书如和立之道,己欲立而立人。
隶书:讲求“蚕头雁尾”,一阴一阳,外圆内方,这好比做人要外柔内刚,内仁外和,所以隶书如和处之道,和而不同。
楷书:即真书,真书贵方,兼以圆笔,讲求间架,向背,揖让,追求“和合”,所以真书如和爱之道,泛爱众。
行书:讲求上下贯通,游丝牵引,这好比“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
所以行书如和达之道,己欲达而达人。
草书:讲求一气呵成。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参天地,化万物。
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所以草书如和生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书法,与人品、修养是紧密联系着的。
柳公权有言,“心正则笔正”,项穆也道,“人正则笔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由此看来,练书法还可炼就人心,所以历来的书家几乎都是人品极高的人,如李邕、颜真卿等等,但也有个别例外,如赵孟頫。
古人论书,“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可见人品在书法中的地位,常言书如其人,字如其人,着实不假。
所以,书法中蕴涵着很高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也蕴涵着很深的人生哲学。
且看林散之,“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
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这是何等的境界。
再看他,“守墨方知白可贵,宁繁始悟简之真。
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古人。
”这是何等的修养。
且看书法中的辩证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我落墨处黑,我着墨处却在白”。
谈谈你对软笔书法中的笔法的理解
谈谈你对软笔书法中的笔法的理解软笔书法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以软笔为工具,以墨汁为介质,通过不同的笔法表达情感和意境。
而在软笔书法中,笔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笔法的运用不仅关乎字迹的美观与否,更体现了书法作品的个性和风格。
软笔书法中最基础的笔法是勾、折、钩、提。
勾是指用笔尖轻触纸面,形成勾勒的线条。
折则是用笔尖快速一折,形成角度明显的线条。
钩是通过用笔尖勾勒出弯曲的线条,给字形增添变化和动感。
提是指用笔尖轻轻提起,形成起伏的线条。
这些基础的笔法是软笔书法中最常用的,也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
软笔书法中的其他常见笔法还包括点、撇、捺、抹等。
点是指用笔尖轻轻落下,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点。
撇则是用笔尖从上往下倾斜,形成向右上方的线条。
捺是指用笔尖从上往下方向快速画出斜线。
抹是通过用笔尖在纸上来回擦拭,形成模糊的效果。
这些笔法的运用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
在软笔书法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笔法,如平撇、平捺、生撇、生捺等。
平撇和平捺是指撇和捺的笔尖平放在纸面上,形成平直的线条。
生撇和生捺则是指撇和捺的笔尖略微抬起,形成飘逸的线条。
这些特殊的笔法要求书法者在运笔过程中保持笔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准确的表达效果。
除了以上所述的基础笔法和特殊笔法,软笔书法还有许多其他的笔法,如挑、横、竖、撇点结合等。
这些笔法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书法作品和个人的创作风格来决定,因此,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笔法的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总的来说,软笔书法中的笔法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风格。
因此,学习和掌握各种笔法是软笔书法的基础,也是提高书法水平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研究,将各种笔法灵活运用,才能创作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软笔书法作品。
希望广大书法爱好者能够在学习软笔书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笔法技巧,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书法一笔一划的人生哲理
书法一笔一划的人生哲理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精神修养。
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下面是一些书法中的人生哲理,让我们一起感受它们的魅力吧:一、笔力与性格书法中的笔力与性格常常被人们提起。
书写时的用力与节奏,都与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密切关联。
轻重缓急的运用,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细致而有节制,干净利落而不刻意,顺势而为而不强求,都是书法中常见的性格特点。
二、大爱无声书法的核心是大爱无声。
一位高德先生曾说:“书无言,言无书。
”用一抹一笔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与境界,大爱无声,却又在文字中展现无遗。
书法便成为了传递爱与情的一种载体。
三、静心与沉淀书法不仅需要笔力与技巧,还需要静心与沉淀。
只有在心静神定的状态下,才能书写出精湛的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书法一样静心沉淀,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四、精神追求与自我创造书法是一种精神追求和自我创造的艺术形式。
通过不断地书写和思考,不断地追求自我突破和超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和突破自我,尝试新鲜事物,挑战自己的极限,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五、笔墨生风和变通应对书法的笔墨生风和变通应对也深刻地诠释了人生哲理。
一种笔法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随机应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转化新的体验。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通,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六、匠心独运书法讲究匠心独运,注重个性的表现和突出特点。
在人生中,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培养独立自主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做到匠心独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上便是书法中生动的人生哲理。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更可以享受到修身养性的过程,学会思考和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从书法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变得更好。
书法“笔法”的内涵
书法“笔法”的内涵书法书法,说的就是法则、法规、法度。
书法有笔法、结字法、章法、墨法等等。
我们为什么总是强调笔法,因为笔法可以使汉字的点画有一个好的质感和形态;笔势可以赋予汉字以生命。
书法发展到此并没有停止。
汉字有了生命力,紧接着就引发出一系列带有生命特征的问题。
正如一个有生命力的人,从表面上人们可以看到他的肢体是否健全,比例是否匀称,生性是否活跃,具有什么样的常态等外在特征。
但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外在表象,进一步感知他的性情、气质、修养、追求等这些灵魂深处最核心的精神状态。
这在书法上就称为“笔意”。
关于“笔意”,古人是这么说的----1、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
----唐.欧阳修《三十六法》2、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北宋.黄庭坚《论书》3、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
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4、作书须以整暇出之,若勿忙行笔,则摺搭无起讫,往来无含蓄,如治乱丝而紊之矣。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5、意须从本领中来。
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
----清.冯班《钝吟书要》6、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
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晋.卫夫人《笔阵图》7、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
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远。
----清.宋曹《书法约言》8、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9、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
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10、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
----清.刘熙载《艺概》11、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
书法技法和笔法
书法技法和笔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世界各地人们追求、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书法艺术不仅注重意境的表达,更注重技法和笔法的运用。
本文将从技法和笔法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带领读者了解书法艺术中的精髓所在。
一、技法技法是书法艺术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包含着基础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对于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书法技法。
1. 线条运用:线条是书法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它体现了字形结构和运动的方向。
书法作品中的线条可以粗细变化,也可以有虚实相间的效果,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层次感。
2. 用笔节奏:用笔节奏是书写时的按笔画长短、用笔顿挫来表达字形特点的方式。
通过灵活运用用笔节奏,使字形更加生动活泼,并增添艺术感。
3. 造型技法:造型技法是指书法作品中字形的呈现方式。
包括正方、长方、斜方、圆形等多种字形变化,既能展示出字体的规范性和美感,又能丰富作品的整体效果。
4. 墨法运用:墨法是书法作品中最常见的技法之一,它通过用墨的浓淡和笔触的丰腴变化,传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氛围。
善于运用墨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二、笔法笔法是书法技法的具体体现,不同的字体和风格有着不同的笔法要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笔法。
1. 骨法:骨法是指书法中字形结构的骨骼和条理。
良好的骨法能够使字形稳健有力,线条流畅有序,并且有整体的和谐感。
2. 点画法:点画法是指用笔的迅速挥动以及笔迹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字形的笔法。
通过点画法,能够使字形更加生动,增添作品的艺术感。
3. 连笔法:连笔法是指书法中字与字之间的连续书写手法。
通过灵活运用连笔法,可以使作品的布局更加合理,整体效果更加协调美观。
4. 临练:临练是指通过模仿和学习名家的字体,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练包括字帖临摹和名家作品欣赏,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练习,能够使书法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总结:通过对书法技法和笔法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启发:书法要勤习更要善悟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启发:书法要勤习更要善悟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启发:书法要勤习更要善悟作者:王世国来源:兰州日报点击数:50872015-06-02字号:T|T唐玄宗时期,书法家张旭曾经受裴儆的邀请,在他府上住了一年多。
裴儆是开元年间的名相裴光庭的孙子,进士及第,官至大理卿,左金吾卫将军,统领皇帝禁卫、扈从等事的亲军。
他请张旭到府上住,是有心向张旭请教书法。
但是,尽管朝夕相伴,他也曾请张旭给他讲讲书法的笔法,张旭却只是要他“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张旭在裴府住了一年多,除了写下数本绢素屏以外,并没有教他什么。
看起来张旭住在府上一年多,没有传授他笔法,但实际上张旭已经指点裴儆,要在勤奋临习中自己去用心领悟。
“悟”就是张旭交给裴儆打开书道之门的钥匙。
能够“自悟”和善于“悟”,这是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应当具备的禀赋特质。
“悟”原本是佛家语,悟与迷相对立,是指经禅之后的觉醒、觉悟,从而实现精神境界和生命意义上的转化、突破、飞跃,乃至解脱。
可见,悟是关键所在。
我曾见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书法家,写了一辈子的书法,可是抖擞俗气不脱,就是因为他未能开悟。
我也曾见到一些青年书法朋友,总是难以摆脱积习,书法面貌未老先衰,没有生机活力,就是因为他们未能顿悟。
不悟则迷,开悟就是突破书法发展道路上关隘和瓶颈。
善于在书法学习、创作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捕捉到脑海中突然触发的灵感妙想,自悟书道,突破迷局,提升艺术境界,乃是书法家的一种优秀品质。
唐代书法家邬彤是张旭的学生,又是怀素的表兄弟。
怀素离开家乡到长安,曾拜访邬彤,两人共论草书。
邬彤说:张旭曾经私下对我讲起草书用笔时,说了“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两句话,于是我就琢磨师法,以此作草书,得奇怪之势。
这就是“草圣”之道啊。
怀素听了半天默不作声,没有回应。
突然,他跳起来大叫:“得之矣!”竟然连叫了几十声。
这就是怀素听了“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这句话后的顿悟,从此他的草书境界便有了新突破。
如《自叙帖》的笔势笔姿,既像风吹蓬草一样振动摇曳,又像风卷细沙一样突然乍起飞旋。
传统书法艺术:笔触与墨迹的美学
传统书法艺术:笔触与墨迹的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誉为“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
传统书法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统书法的美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笔触。
在书法艺术中,笔触的灵动与力度是相互结合并形成和谐统一的,通过一笔一画表达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有些书法家的笔触如流水般柔细,给人以细腻流畅的感觉,有些书法家的笔触则如瀑布般磅礴有力,给人以雄浑向上的感觉。
无论是哪种笔触,都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而在传统书法中,墨迹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现。
墨迹是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与墨色的结合,具有丰富而独特的韵味。
墨迹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在纸上勾勒出丰富的形态,起到强调、点缀作用。
有时墨迹跌宕起伏,有时墨迹柔和流畅,有时墨迹呈现出粗犷豪放的气质。
无论是哪种形态,墨迹都能够表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激发出观者的共鸣。
传统书法的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是结构与布局。
书法作品中的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和布局,能够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气韵和美感。
传统书法注重“中气贯通”,即落笔处必须有“起承转合”的变化。
在结构与布局上,书法家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笔画的形、意和气势,使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结构与布局的美学,使书法作品既简洁大方,又富有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传统书法的美学不仅体现在笔触与墨迹上,还体现在结构与布局、情感与内涵等方面。
传统书法通过笔触的灵动与墨迹的美感,再现了书法家的心境与情感,使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个性与气质。
而结构与布局的美学,为书法作品增添了节奏和层次感。
传统书法的美学,不仅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骄傲与宝藏。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什么是笔法在书法中,笔法是指用笔的动作和技法。
笔法可以决定字体的美丑,反映出书写人的个性和风格。
它是书法学习和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笔法还可以反映出书写人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笔法包括点、竖、横、撇、捺、折、钩、提、击等等动作和技法,这些动作和技法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笔画和组合。
笔法的重要性在书法学习中,学习和掌握好笔法,可以带来以下的好处:1. 提高书写质量书写的基础是笔画的准确和整齐,而笔画的准确和整齐与笔法息息相关。
掌握了正确的笔法,可以让书写的字体更加工整、清晰,提高了书写质量。
2. 塑造独特的书写风格每个人的书写风格都大不相同,这与个人的性格、气质、思想和生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
掌握了笔法,可以在书写中表达出个人的风格特点,从而在书法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3. 有助于准确理解和表达书写内容通过笔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书写内容。
配合合适的笔画和组合,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书写内容的含义和情感。
如何学习笔法掌握笔法需要坚持学习和刻苦训练。
一般来说,笔法的学习和训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了解笔画的基本结构笔画是笔法的核心,而笔画的形成需要掌握其基本的结构和规律。
学习笔画的结构和规律,可以通过观察样书、学习书法视频等渠道。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精细化、单一化、标准化、规整化的基本原则,力求演练每一笔。
2. 注意笔的运用和动作正确的笔法需要掌握好笔的运用和动作。
在书写时,要抓紧笔杆,使笔触与纸张之间的摩擦力度适中。
在书写笔画时,笔锋的转动和压力的变化都是技巧的关键。
在练习时,可以配合一些专业的笔法器材,如硬笔、毛笔等,以加强笔的抓握和控制。
3. 练习笔法的技巧和方法练习笔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练习。
学习初期可以从一些基础的笔画和组合入手,随着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从简入难,挑战更加复杂的笔画和组合。
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练习的细节和连贯性,慢慢完成每一笔,以保证笔触、笔形、笔力和笔速的协同。
书法中的笔锋与墨迹效果
书法中的笔锋与墨迹效果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以字体的形式表达美感,传达着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
而在书法艺术中,笔锋与墨迹效果的运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通过适应不同的笔锋和墨迹效果,书法作品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围,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
一、笔锋的表现1.硬笔锋硬笔锋是指通过硬质书写工具(如毛笔、钢笔等)在纸张上创造的笔锋效果。
它具有鲜明的线条感和锐利的变化,常用于行书、楷书等书体的写作。
硬笔锋的特点是笔画用力骤然落下,形成粗细变化明显、笔画骨力十足的效果。
它强调筆鋒的笔画突然变粗,勾勒出实物的外廓,使得字体感觉格外挺拔有力。
2.柔笔锋与硬笔锋不同,柔笔锋则是利用软质书写工具(如羊毫、狼毫等)书写时形成的一种笔锋效果。
柔笔锋的特点是笔画轻缓、流畅、圆润,常用于草书、行草等书体的书写。
在书写过程中,挥毫顺畅自如,柔软而有弹性,将墨色与纸质相互结合,形成一种灵活而流畅的笔锋变化,给人以质感丰富的视觉冲击力。
二、墨迹效果的运用1.浓墨重彩浓墨重彩是指墨色丰富浓郁、笔画浓重的一种墨迹效果。
在书法作品中,它常用于表现主题的力量与厚重感,适用于楷书、行书等书体的书写。
通过充满墨色的笔画,表现出文字的粗犷和雄浑,展现出力度与气魄,给人以宏伟、雄壮之感。
2.淡墨秋意淡墨秋意是指墨色淡雅、灵动的一种墨迹效果。
在书法作品中,它常用于表现节日祥和、意境深远的主题,适用于楷书、草书等书体的写作。
淡墨秋意通过淡淡的墨色表现出文字的细腻与含蓄,形成一种宁静、清雅之感。
三、笔锋与墨迹效果的协调运用在书法创作中,笔锋与墨迹效果的协调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动态美感。
例如,在楷书的写作中,作者可以利用硬笔锋的笔画突然变粗,结合墨迹较为浓重的效果,表达出字体的稳重和力度;而在草书的写作中,则可以运用柔笔锋的笔画轻缓、流畅的特点,结合墨迹较为淡雅的效果,表现出字体的灵动和飘逸。
总之,笔锋与墨迹效果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书法笔性与笔法 —— 让你终于开悟
书法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转载和平年代的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书法讲座本文转载自林间松韵《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笔性与笔法梁三日按:关于笔法,我从小就一直迷惑。
因为周围的师长讲的和写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的各种图示和标注,也让我持怀疑态度。
读大学时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都弄来看了,比如《沈尹默论书丛稿》、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周汝昌的《书法艺术问答》等等,对各家之间的口仗特别感兴趣。
从接触到的资料,清代到民国,光是一个执笔法,都能吵个势如水火。
比如关于手指能不能动,就能分为三派:一派是主张运腕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一派是主张运肘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一派是主张运指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种棱角。
关于中锋和侧锋,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
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也有人说是侧锋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
看人家吵得越乱,我越高兴,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
另一个能帮助我证明笔法问题的,是学校的古籍书库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
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术很让我惊讶,竟然可以那样清楚地表现墨的轻重浓谈,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锋颖在纸上运动的轨迹,让你直接对应起笔头形状——笔锋是如何分布的,锋在哪,肚在哪,如何顿注,如何散开,如何聚敛等等。
我曾关注柳公权兰亭诗,这件墨迹帮我解答了不少问题。
我一度私下里窃喜,所谓的古法用笔,或言晋唐笔法,总算给我摸到点脉络了。
后来的教学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笔头形状和笔锋分布示意图,我认为这是笔法的关键。
至于一般的用笔线路,包括起笔角度,回锋的方向等等,我认为不如放到结构中去谈而非笔法的范畴。
书法三理:笔法、字法、章法!
书法三理:笔法、字法、章法!一、笔法之理执笔虚宽且活焉,全身力气注毫端。
勿涂勿扫成于写,有按有提有方圆。
千古中锋神至上,八方使转意为先。
求形求质毋飘滑,讲法讲规讲自然。
笔法之理有两个方面:一是执笔之理:执笔之理在势法之理之中;二是运笔之理:运笔之理主要有逆起、回收,中锋用笔及提按使转等。
1、笔法之理之执笔势法是讲书写的姿势和握笔的方法。
不论是身法,站、坐、蹲,还是腕法,枕、提、悬,还是指法,二指、撮管、拨镫、五指法。
这些法的产生,基本都是约定俗成的。
其势法之理就是一条,一切都是根据人体生理条件为便于运笔和发力而定的。
如执笔法,一般都用“五指执笔法” 。
擫、押、钩、格、抵,就是根据人的手有五个指头及其生理条件而产生的,说白了,就是执笔中的五个指头的分工。
各干什么,各担任什么任务,使得笔在手中便于运转,便于发力,便于书写,写出所需求之美的书法艺术来。
(1)擫:用大拇指上节端按捺住笔管;(2)押:用食指第一节端压住笔管,使之与大拇指之力齐等抗衡,捏住笔杆,并能搓转其管(3)钩: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能使笔管朝内(下)运动;(4)格:用无名指指端紧贴笔管,顶住中指向内(下)的钩力,使其笔管能向外(上)运动;(5)抵:用小指抵住无名指,起其辅助作用。
这样,五指分工明确、合理,在运笔过程中各司其职,五指合力使得笔杆在手中能上下左右运动自如。
2、运笔之理(1)逆起回收,藏锋之理。
这体现着中国人一种传统的含蓄之美。
在书法技法中有句名言,“无往不复,无垂不收”,此谓“八字真言”。
为何要“逆起”?为何要“回收”?实质这是一种“折回运动”。
a、力学原理所至。
如向上抛物,则要先下(蓄力)然后向上抛(发力);又如打拳,要先缩(蓄力)然后向外伸打(发力);再如转身,右转,须先左然后右,左转,要先右然后左。
只有这样,才会有力量;b、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修养所至。
中国人讲究含蓄、持重,而禁忌锋芒毕露,火气过胜。
含蓄的性格,必然是含蓄的审美观念。
关于书法创作中的笔性与悟性
关于书法创作中的笔性与悟性“笔性”和“悟性”是书法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代表着书法创作家的个人才情、气质,也代表着书法创作家的思维。
关于“笔性”和“悟性”的重要性和先后性,书法界经常有所探讨。
本文在综合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就书法创作中的“笔性”和“悟性”分别进行简要的分析。
标签:书法“笔性” “悟性”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子技术进行文学创作,传统的书法技艺逐渐被人们空置。
然而,书法创作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加强对书法创作的研究是我国传承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1]。
“笔性”和“悟性”是书法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书法创作中体现出“笔性”和“悟性”是目前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书法创作简介书法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然而却并不是单纯的一门艺术。
在铅笔、钢笔等得到发展的过去几千年例,书法是人们书写的基本文体。
当然,在当时,书法并未被称之为书法,它只是一种文字往来的基本技能[2]。
就写字的基本技能而言,书法并不需要如同其他艺术一般需要严谨性。
相反的,书法创作应该由执笔人随意挥洒、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书法一般是由繁体字构成,书法的创作需要由毛笔的顿挫、空间布局、线条的流畅以及文字的粗细等组合,其能够体现创作人的性格和涵养。
抛开书法的基本技能一说,书法创作代表着创作人的思想和气质,甚至是创作人的情绪。
与古代音律相同,书写也强调艺术性,我们称之为“焦浓重淡清”。
墨笔,也就是毛笔是书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3]。
创作者利用浓重的墨笔和白色的背景带来的视觉冲击,利用不同的字体表现出自己的不同性格和思绪。
正是因为如此,我国书法界出现了“行书”、“草书”、“篆体字”等分类,分别代表着创作人或含蓄、或粗犷、或严谨的性格。
二、书法创作中的“笔性”和“悟性”1.笔性“笔性”,从字面意思看,需要以“笔”为依靠方能体现其中的性格和特质。
现代许多书法专家指出,“笔性”的突出关键需要依靠笔法。
草书笔势讲解
草书笔势讲解草书的笔势主要是以急促豪放为主,线条纵横交错,气势磅礴,富有生命力。
草书的笔法有点直又有点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草书的笔势追求简洁、灵动和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有一种直抒胸臆,磅礴豪放之感。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草书的笔法。
草书的笔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顿挫变化。
草书的笔势变化多端,起承转合,顿挫明显,这是草书的特色之一。
顿挫变化主要表现在笔画的起承转合之中,起势要有力,承势要有力,转势也要有力,再到合势依然要有力。
顿挫的力度要恰到好处,不可生硬,也不可过于柔和,要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
二、粗细韵味。
草书的笔势粗细相间,有板有眼,这是草书的特色之一。
草书的笔画不拘一格,既有粗大豪放的笔势,也有细腻灵动的笔势,粗细的变化给人一种对比鲜明的感觉。
三、点画运用。
草书的笔势点画运用灵活多变,有板有眼,起承转合,这是草书的特色之一。
草书的点画运用灵活多变,有时点画浓淡有致,有时点画浓墨重彩,有时点画疾飞如电,有时点画柔情似水。
点画的运用使草书的笔势更加生动有趣。
四、气韵生动。
草书的笔势要求气韵生动,要有一种张扬奔放之气。
草书的笔势要求笔法狂放豪迈,笔画挥洒自如,给人以一种奔放的感觉。
要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情澎湃的气势,要让人感受到一种澎湃的生命力。
五、速度节奏。
草书的笔势要求速度节奏明快有力,要有一种挥毫奔放的感觉。
草书的笔法要求挥毫奔放,挥洒自如,要让人感受到一种狂放豪迈的感觉。
要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情澎湃的气势,要让人感受到一种澎湃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草书的笔势以急促豪放为主,线条纵横交错,气势磅礴,富有生命力。
草书的笔法有点直又有点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草书的笔势追求简洁、灵动和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有一种直抒胸臆,磅礴豪放之感。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草书的笔势讲解。
首先是横画:横画是书写横向的笔画,通常在草书中,横画比较稀疏,有的地方还会有连绵的横画,整体风格表现出沉稳、豪放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
转载和平年代的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
书法讲座
本文转载自林间松韵《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
笔性与笔法——让你终于开悟
笔性与笔法
梁三日按:关于笔法,我从小就一直迷惑。
因为周围的师长讲的和写的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坊间流行的书法字帖上的各种图示和标注,也让我持怀疑态度。
读大学时学校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都弄来看了,比如《沈尹默论书丛稿》、丁文隽的《书法通论》、周汝昌的《书法艺术问答》等等,对各家之间的口仗特别感兴趣。
从接触到的资料,清代到民国,光是一个执笔法,都能吵个势如水火。
比如关于手指能不能动,就能分为三派:一派是主张运腕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指力了;一派是主张运肘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一派是
主张运指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种棱角。
关于中锋和侧锋,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
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也有人说是侧锋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
看人家吵得越乱,我越高兴,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自己想要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
另一个能帮助我证明笔法问题的,是学校的古籍书库里的石版印刷的碑帖。
50年代以前的石版印刷技术很让我惊讶,竟然可以那样清楚地表现墨的轻重浓谈,甚至能看到一根根锋颖在纸上运动的轨迹,让你直接对应起笔头形状——笔锋是如何分布的,锋在哪,肚在哪,如何顿注,如何散开,如何聚敛等等。
我曾关注柳公权兰亭诗,这件墨迹帮我解答了不少问题。
我一度私下里窃喜,所谓的古法用笔,或言晋唐笔法,总算给我摸到点脉络了。
后来的教学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画笔头形状和笔锋分布示意图,我认为这是笔法的关键。
至于一般的用笔线路,包括起笔角度,回锋的方向等等,我认为不如放到结构中去谈而非笔法的范畴。
关于结构生笔法,还是笔法生结构,书法报(书法导报?)若干年前也有过争论,我个人是倾向于结构生笔法的。
近来看到有人讨论晋唐笔法,宣称要大力复原晋唐用笔,其部分观点,竟然和我当年的结论颇有暗合。
翻出十多年前编教材时写的某一章节,题名《笔性与笔法》,和同好们交流。
笔性与笔法
梁三日
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
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
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
的层面。
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
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
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
笔法:
(1)笔性;
(2)用笔的总原则一笔性
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是是一种软性物体,在书写的过程中,如
何达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这便构成了书法用笔中最根本的问题,这实际是毛笔的性能运用问题,笔法的一切技巧都首先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出去。
所以,学习笔法,首先要通熟笔性。
古人没有提过“笔性”的概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谙熟和科学运用。
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
掌握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控制笔毫的能力
点画和造型,取决于:
(1)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
(2)笔入纸深浅(轻重);
(3)笔头形状。
第(3)条笔头状态变化,指运笔中,笔毫锋颖因受力产生的各种变形,如聚、散、扁(方)、圆等,包括笔头触纸方式,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是作势欲弹,还是腰软无力;是整齐铺展,万毫齐力,还是绞纽破败,声嘶力竭。
(1)和(2)的作用为大多数书法教材所论及,也容易在纸
面上画出示意图,所以为大多数学书者所知,也较易于掌握,但最关健的因素——笔毫的组织状态——却往往给忽略了,结果造成运笔似的而非,点画外貌相近而质感意味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