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_积极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_积极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_积极组织行为学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zationalBe-

havior,POB)的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

果,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

代,在人本主义思潮以及人类潜能开发思想的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至20世纪90年代,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是大量涌现。塞利格曼(Seligman)自1997年任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后更是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并与席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Psychologist)正式撰文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

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1]

。至此,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潮流已锐不可当,被心理学界称之为“第四次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提出是受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上专注于人的积极优势和心理能力的驱动,而不是仅仅把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概念进行翻新或者简单地由消极面转到积极面,鲁森斯(Luthans)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定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即能够纳入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范畴必须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积极的意义;相对传统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独特性;有效的测量方法;适合进行工作中的管理开发和员工训练;能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改善等一系列标准。

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研究早在霍桑实验时代就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员发现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幽默感均对绩效有显著影响。但尽管如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重点仍然放在对员工的负面障碍的问题解决上,如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织变革的抵制;如何激励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缺乏工作动力的员工等。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

———积极组织行为学

晖,赵黎明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

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积极组织行为学;积极;工作绩效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7)03-84-07

收稿日期:2006-12-27作者简介:曾

晖(1968—),男,湖南冷水江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副教授;

赵黎明(1951—),男,北京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22卷第3期JOURNALOF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3May2007

2007年5月84??

鲁森斯将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为: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这个定义包括来自态度、人格、激励和领导能力。这一定义既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研究的框架,也将其与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划清了界限。

3.积极组织行为学与积极心理学、传统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建立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上,但与积极心理学又有所不同,其研究的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心理状态上,而不是相对较难改变的心理特质上,但是,心理学界在特质与状态的界定上历来存在着争论,而且相当多的概念所包含的特征既有稳定的特质,也有可变的状态。积极组织行为学目前所涉及的概念中有些是状态(如信心/自我效能),有些则既是状态又是特质(如乐观、情商等),但是,抛开状态与特质的争论,积极组织行为学关心的是研究结果能否对管理者及员工进行培训及开发。换句话说,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必须能够应用于管理实践,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开发、训练,最终实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标。因此,可开发、培训的标准是从本质上区分积极组织行为学和积极心理学、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关键。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及其积极意义

鲁森斯认为目前被识别及分析出来符合上述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标准的概念包括信心/自我效能(confidence/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快乐/主观幸福感(happiness/subjectivewell-being,SWB)以及情绪智力(又称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EI或EQ)等五个范畴,简称CHOSE。这些概念中,信心与快乐在积极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为了更好地说明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此使用自我效能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情绪智力按英文字母的缩写应为EI,但为了与智商(IQ)相对应,中外研究者习惯上仍称之为情商(EQ)。

1.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概念源自班图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对自我信念的强度,决定了他们所做的选择、抱负、付出多大努力在特定任务上,以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够坚持多久。通常人们害怕并逃避他们认为自己难以应付的威胁性情境,而当他们判断自己能够成功处理威胁不大的情境时,他们的行为就会非常果断,这种对自我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就是“自我效能”[2]。

班图拉特别强调自我效能是积极领域内最深入、最重要的心理机制。他宣称:“除非人们相信他们能得到想要的且能防止不想要的结果,否则他们很难产生动机。无论其他因素如何激励,生产预期效果的动力才是积极主动的核心力量。”此外,自我的积极认知导致个人效能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反过来又会导致个体出现积极的选择、动机激发、毅力、积极的思维模式、不屈服于压力等反应。这种主动、积极的效能信任,或者简单说信心,与积极组织行为学要求的积极原则是一致的。

2.希望

斯奈德(Snyder)建构了希望理论,他认为希望即“个人对于目标能够实现的所有察觉”,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认知过程”。希望不仅是指对个人目标可能达到的决心,还包括对达成目标途径的信念。[3]

斯奈德的“希望理论”由两大因素决定,即路径(pathways)和意志力(agency)。路径指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或能力(waypower),高希望者通常能有效地找到或产生多种完成目标的途径。意志力指追求目标的动机或信念,是达成目标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可促使个体不断地前进。即当个体遭遇挫折时,能通过信念坚持解决问题的决心,使个体具备达成目标的勇气及信心(Snyder,2002)。表面上,希望与积极组织行为学中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自我效能和乐观类似。但是在自我效能理论中,班图拉并不认为效能期望是最重要的,而斯奈德的希望概念则认为意志力(包括效能)和途径(包括结果期望)同等重要。在希望的建构下,意志力和途径能力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另外,乐观并不强调必须有路径,但路径却是希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希望者因为拥有积极的认知能力和正面的思想观念而有较好的自我调适能力。高希望者面对困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成功而非失败上,同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替代路径,增加达成目标的

第22卷第3期曾晖,赵黎明: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

—积极组织行为学

85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可能性[4],因此,高希望的人易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而低希望的人面对困境时,表现则恰恰相反。希望的特征对管理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它可以被测量、开发,应用于工作绩效的改进。但是,希望一直以来并未得到传统组织行为学的关注。

3.乐观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因其积极的结果期望和因果归因而被看做是一种认识特征。这种激励与被激励特征是理解和应用对乐观和全部其他POB概念的关键。

有关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生理、心理健康、离职率与乐观的关系研究,以及乐观在学术研究、运动、政治领域成功的作用等大量文献已经证明了乐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某些工作,例如销售、广告、公共关系、产品设计、顾客服务以及在健康和社会服务领域里,乐观状态会非常有价值。

4.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根据主体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一种主观上的整体评估。主观幸福感与人的情绪、情感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认识评估有关。在这种意义下,那些实际上发生的确定他们主观幸福感状态的因素倒不是必需的,怎样在情绪、情感上解释并认知这些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才是关键。研究者发现,主观幸福感水平高的人比水平低的人更倾向于积极地理解生活事件。

5.情商

情绪智力又称情绪能力(emotionalliteracy)或情绪智商。加特纳(Gardner)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被认为是情绪智力研究的起点[5]。加特纳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人智力和社会智力的混合体。沙洛维(Salovey)和梅耶(Mayer)于1990年首次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是认识、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并用以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属于社会智力的一部分。”[6][7]但正式确立了“情商”(EQ)的重要地位的是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他在1995年、1998年出版的《情绪智商》(EQ-EmotionalIntelligence)和《EQII—工作情商》(WorkingwithEmotionalIntelligence),改变了公众过去对智商(IQ)一统天下的认识,并将情绪智商理论推向实践应用。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是管理情绪刺激的能力,也是了解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冲突的能力。他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五种能力:自我知觉、自律、自我激励、同情心和社会技巧。[8]

三、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在

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1.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测量与开发

(1)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在操作化方面的测量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自我效能的层次,指是否能执行特定工作的能力期望程度;2)自我效能的强度,指一个人面对某项问题时其信心的强弱程度;3)类化程度,指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概化到其他领域的程度,而非只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或活动。

自我效能测量使用的领域或范围,可分为一般性和特定性领域两方面。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测量大多是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上的自我效能[9]、组织新进员工的自我效能[10]、员工任务绩效的自我效能[11]、以及自我效能对管理者训练方法的影响等。这些一般性的自我效能量表并不特别强调正在操作、执行某一特定任务、或对某一特定任务使用的自我效能。

班图拉在其多年的自我效能理论建设和基础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可通过四种信息来源进行开发,按重要性排序:第一,过去的成就与表现;第二,别人的经验;第三,言语说服;第四,生理和心理唤醒。

(2)希望

希望既是特质又是状态。积极组织行为学真正关心的是希望是否可被开发及管理。希望本身已经在理论上被证明具有特质和状态双重性特征,在开发和变化性上是开放的。斯奈德指出,希望可以根据自尊、自我效能、乐观、正向情绪、问题解决能力、控制力,以及对积极的结果期望等因素进行测量[12]。作为特质和状态双重性的希望其有效的测量工具已经开发出来。(Luthans2002)(3)乐观

斯奈德(2002)认为乐观是对未来的一种因果归因或是一种预期。乐观依赖于类似意志力(a-gency-like)的预期来达成目标,但是路径的因素却不明显。实际上习得无助感理论原以期望的概念为核心。但修正后的习得无助感模式却以归因为重点。甚至塞里格曼等人在1979年编制的归因

86??

第22卷第3期

风格问卷(AttributionalStyleQuestionnaire,ASQ)已经把焦点从预期移至归因。ASQ包含12个问题假设情景,其中6题是正向事件,6题是负向事件。12种情境中半数为情感导向,半数为成就导向。

乐观也存在特质和状态的争论。不过,归因的暂时性和特异性(如用归因类型解释事件取决于形势)也导致把乐观当作状态对待,因此乐观受学习和发展影响。研究表明乐观与管理者和员工需要的一些特性(如幸福感、坚持、成就和健康)显著相关。

(4)主观幸福感

现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包含了广泛的现象,应该将其界定为一个范畴,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特定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描述阶段、理论建构阶段和理论的深化阶段。在描述阶段,主要探讨人口学变量和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理论建构阶段中,研究者们建构并检验了解释幸福感的模型。目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

—理论的深化阶段。研究者们采用多维的幸福感测量标准,通过实验操作和纵向设计试图揭示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基本过程以及心理机制,构建整合的幸福感模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其一是主观幸福感的成分和测量。其二涉及到主观幸福感的条件,包括寻找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影响因素。文化和人格被认为是主观幸福感的主要预测因素。情境(生活事件)、人口学变量和认知等被认为是潜在的影响因素。

(5)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的开发性和应用性前景非常广阔,最初,戈尔曼更多关注遗传学、大脑和个性特征对情绪智力的影响作用,但是他后来强调学习和增长的感情成熟度在情绪智力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情商的水平不是天生就确定了的,也不只是在婴幼儿时期发展,它的发展会持续一生。

目前,常用的情绪智力测量工具包括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巴昂(Bar-On)情绪智力量表、情绪智力技能问卷等。MEIS情绪智力评量工具是最早以能力为本位的情绪智力测量工具,包含12个分量表,由情绪识别、情绪使用、情绪认知及情绪管理等四个维度所组成[13][14]。巴昂(Bar-On)情绪智力量表由五大维度组成,包括: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15]。情绪智力技能问卷则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金斯威尔分校的纳尔逊和洛(Nelson&Low)两位博士于1998年编制而成[16]。直接测量了十种情绪智力技能,如坦诚、融洽、共情、决策、领导能力、自尊、应激处理、动力强度、时间管理与道德承诺。

2.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对工作绩效的贡献

(1)自我效能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工作绩效呈显著相关。高的自我效能感通常会伴随高绩效表现[17]。自我效能感受相对较高的人,能够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并会因遇上困难而激发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高绩效者的特征就是那些非常自信并真正投入工作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任务,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屈服于压力和倦怠。

(2)希望

虽然对希望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还较少,但有关的研究已经发现,希望与学术研究、运动成就、生理和心理健康显著相关。高希望者在面临困境时,会向外界寻求支持,社会适应性较好,同时还会尝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实践研究表明,在工作压力较强的行业中,如服务行业,高希望者工作质量较好并且满意度较高时,不易产生工作倦怠,容易坚持。研究还发现管理者的希望测量水平与其组织盈利、满意度和员工的留职有显著相关。

(3)乐观

塞里格曼在Metropolitan人寿保险公司进行乐观、动机和坚持是销售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研究中发现,乐观得分较高的保险代理人,其头两年的保险销售额比悲观得分较高的代理人平均多37%。在乐观得分居前10%之内的代理人的销售业绩比悲观得分居前10%之内的代理人高88%(Luthans,2002)。另外塞里格曼研究还发现,乐观的管理者和员工的绩效、满意度和留职率较高,压力较少。

尽管乐观对工作有潜在的积极影响,但在某些工作里,保守的悲观可能是有利的(如安全工程、金融、财务控制等)。由此,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倡实际和灵活(即随情形而变)的乐观。

曾晖,赵黎明: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

—积极组织行为学

87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密切,似乎生活幸福满意的人们倾向于找到更多的工作满意。这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只在组织内部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不考虑组织以外的生活,不会导致员工的幸福感增加。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工作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所涉及的生活与工作的互动关系(如工作—家庭平衡)更加凸显了主观幸福感对组织成员工作绩效的影响。

(5)情绪智力

戈尔曼指出,个体在工作上能否取得成功与情绪商数和情绪能力关系密切,其影响是IQ的两倍。情绪智力不仅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和谐及工作效率,也是主导企业生产力高低与竞争力强弱的主要原因。今日的企业环境已非昔日可比,过去集权式的领导、高压式的管理已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团队合作和坦诚沟通。高情绪智力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同事或客户的情绪,发生争议或有分歧时能妥善处理,进而实现工作目标。

四、发展中的积极组织行为学

1.理论模型的拓展

上述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初步架构,正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开展得到不断完善。近来,鲁森斯又发展出复原力(Resiliency)的研究范畴,复原力是指具有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从无法拒绝的变革(如责任的增加)中复原的能力。复原力允许个体的和环境的保护机制通过增加优点和减少冒险因素来提高其保护的技巧。组织管理学研究者也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与个人两种不同层面的复原力:企业复原力是企业经受系统断裂和适应新风险环境的能力,复原力强的企业能够有效地把战略、运营、管理体系、决策支持能力整合在一起,从而发掘持续变化的风险并适应它,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而个人复原力则是指个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在面对种种困境时,依然能够表现良好,坚持下去。这是种潜在的能包含抗拒逆境与正向建构未来的能力。有复原力的人不仅不会被挫折击倒,还可以在挫折和困难中茁壮成长,并且在复原的过程中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复原力的三个认识因素是:对事实的忍受力;坚定的信念,可以从坚定的价值观上获得力量;具有随时准备和适应重大改变的能力。

复原力被称作“人类财富”,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企业员工复原力的强弱,比教育、经验、培训更能决定他的成败。

发展企业复原力,可以制定三项战略措施:关注风险战略、关注资本战略、关注过程战略。关注风险战略强调减少风险和紧张刺激,避免可能的坏结果。例如,企业通过提供健康津贴、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和员工补助,以减少可能的健康、压力、疲惫方面的身心风险。关注资本战略,是指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企业进行成功资本的战略开发,增强那些可以提高成功结果的资源。例如,训练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更好地面对挫折的成功心理资本,提高个人水平和组织水平。关注过程战略指企业通过制定战略计划和组织学习,灵活、快捷、有效地利用其物力和人力资源来适应新情况,以增强企业应对危机的准备状态。

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能够在组织系统中建立个人的复原能力,创造组织与员工双赢的环境。在个人复原力的开发过程中,社会性支持网络与无条件的接纳、发现生命的意义、社交技巧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自尊及幽默感、理性思维和积极情绪的培养这六个环节成为建立复原力的有效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s,EAPs)帮助当事人自主自救、打断幻想、停止等待、离开造成伤害的病原体,在伤痛中及时清醒,镇静地面对现实,在伤痕中建构正面的生活秩序。

2.积极组织行为学不断丰富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1)研究立场的拓展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研究积极组织行为的意义,并力求转换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应该以追求员工健康和幸福为使命,以便实现组织、员工及研究者共同获益的三赢局面[18]。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中应该至少包含三个基本的利益相关群体——

—研究者、所研究的组织、研究的参与者,但是传统组织行为研究似乎仅仅考虑了两个利益相关群体,即研究者自身和所研究的组织,相应的研究取向和方法论通常也

88??

第22卷第3期

只限于两种,即忠于管理的研究(committed-to-

managementresearch,CMR)和忠于科学的研究(committed-to-scienceresearch,CSR),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研究的参与者本身[19][20]。为了弥补建立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学说基础上的“忠于管理的研究”和“忠于科学的研究”的潜在缺陷,赖特和赖特(Wright&Wright)提出了忠于参与者的研究(committed-to-participantresearch,CPR)[21],作为对前两者的重要补充,以改进传统研究价值取向方面的局限。“忠于参与者的研究”在研究价值取向上是以进一步体现出积极、全面、非功利主义倾向发展而来的,与积极组织学术研究(POS)、积极组织行为学(POB)等研究运动相呼应,目的是通过提倡培养、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关注工作生活意义,在提高个体与组织绩效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个体减少病状的发生频率[22]。代表着组织管理领域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2)研究方法的丰富

积极组织行为研究的方法在不断丰富,如欣赏探询法(AppreciativeInquiry,AI)、最佳自我反馈评定法(ReflectedBestSelfAssessment,RBSA)以及多元信息评定(MultipleSourcesofInformationAssessment,MSIA)等方法。其中AI在方式上挑战过去以问题导向的方式,而改以正面具有能量的介入技术,选择正面的主题,收集故事,找出共同愿景、行动等,一般包括四个步骤:解释、发现、梦想和设计。RBSA是对传统自我评价方法的发展,是通过多角度反馈获知员工为组织和工作增加价值的潜在能力,对参与者那些具有增值意义的优点与能力(如敬业度)的外部反馈及个人反思进行整合的过程。这个测验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机会,让他们去思考在他们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是谁。MSIA则要求从自评、他评及客观结果上进行综合测查。

3.积极组织行为学新的发展空间

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pp.5-14.

[2]Bandura,A.,“Socialcognitivetheoryofself-regula-tion”,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1991,50,pp.248-287.

[3]Snyder,C.R.,“Hopetheory,Rainbowsinthemind”,JournalofPsychologicalinquiry,2002,13,pp.249-275.[4]Conti,R.,“Collegegoals,Doself-determinedandcarefullyconsideredgoalspredictintrinsicmovitation,aca-demicperformance,andadjustmentduringthefirstsemester?”,SocialPsychologyofEducation,2000,4,pp.189-211.

[5]肖静宁.情绪智力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133~140.

[6]赵同森.情绪智力[J].心理科学,1998,(4):379~380.

[7]杨晓岚.情绪智力理论简介[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64~68.

[8]郭庆科,柳爱民.当前情绪智力的模型及其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8~51.

[9]Gist,M.E.,“TheInfluenceofTrainingMethodinSelf-efficacyandIdeaGenerationAmongManagers”,PersonalPsychology,1989,2,pp.787-805.

[10]Jones,G.R.,“SocializationTactics,Self-efficacy,andNewcomer’sAdjustmentstoOrganiz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6,29(2),pp.262-279.

[11]PondⅢ,S.B.&SueHay,M.,“TheImpactofTaskPreviewInformationasaFunctionofRecipientSelf-effica-cy”,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1989,35,pp.17-29.[12]Snyder,C.R.,“Hopefulchoices,Aschoolcounselorguidetohopetheory”,ProfessionalSchoolCounseling,2002,5,pp.298-307.

[13]Mayer,JD,Caruso,D.,&Salovey,P.,“Emotionalin-telligencemeetsraditionalstandardsforanintelligence”Intel-ligence,2000,27(4),pp.267-298.

[14]彭正敏、林绚晖、张继明等.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4,(6):817~823.

[15]徐小燕、张进辅.巴昂的情绪智力模型及情商量表简介[J].心理科学,2002,(3):332~335.

[16]王小慧、金瑜.情绪智力技能问卷(中文版)试用报告[J].心理科学,2003,(1):136~139.

[17]Bandura,A.,“Self-efficacymechanisminhumana-gency”,AmericanPsychologist,1982,37(2),122~147.[18]Wright.(2003).“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An

曾晖,赵黎明: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

—积极组织行为学

89

??

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aNewFieldofOrganizationalBehavior

ZengHui&ZhaoLi-ming

(SchoolofManagement,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bstract: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POB),proposedbyLuthansin2002,isanewfieldoforganizationalbehaviorinthe21stcentury,whichfocusesondevelopingandmanagingpsychologicalstrengthsofhumanbeings.Insteadofjustpayingat-tentiontothedysfunction,conflictsandworkstressofleader/employeeasintraditionalorganizationalbehaviorfield,POBgivesmoreregardtothepositivewaysandstrengthsofemployeetoimprovethe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ThebasicconceptsinPOBincludeconfidence/self-efficacy,hope,optimism,happiness/subjectivewell-beingandemotionalintelligence,allofwhicharecharacterizedaspositive,independent,measurable,adaptabletohumanresourcetrainingandhelpfultoperformanceimprove-ment.

KeyWords: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POB);positive;workperformance

ideawhosetimehastrulycome.”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24,437~442.

[19]Brief,A.P.,&Weiss,H.M.(2002),“Organizationalbehavior:Affectintheworkplac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53,pp.279~307

[20]Beyer,J.M.(1997).“Buildingonpaststrengthswith

incrementalchange”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40,pp.1436~1442.

[21]Wright,T.A.,&Staw,B.M.(1999).“Affectandfa-vorableworkoutcomes:Twolongitudinaltestsofthehappy-

productive-workerthesis”

,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20,pp.1~

23.[22]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M,(2000).

“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

,AmericanPsycholo-gist,55(1),pp.5~14.

(本文责编宋冬英)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0??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管理 1.什么是管理 从功能上分析,管理是一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不外是对组织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的一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好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的现代意义: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办成。 二、管理者做些什么 1、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管理的角色观(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管理的技能观 概念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技术性技能 高层概念性技能为主 中层人际关系技能为主 基层技术性技能为主 4、管理的活动观 一般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 传统的管理最多

沟通 2 2 最多 人力资源管理 2 社交最多 结论( conclusion ): 从管理的功能观、角色观、技能观、和活动观可以看出,要想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了解被管理对象的兴趣、需要、行为特点及规律,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而激励人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完成组织目标。 OB HRM 理论基础与原理构建管理实务与理论运用 更为组织层面导向更为人员层面导向 个体群体选任培训 领导组织绩效薪酬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一。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就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合理运用所拥有的资源,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并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 ?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个阶段: ?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 ?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 ?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 ?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 ?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 ?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一、组织行为学的2 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二、组织的重要性: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地影响.从最基本的家庭组织到最复杂的行政或企业组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1)行为科学产生于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之后,是五六十年前兴起的学科。 (2)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 (3)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的态度;人际关系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行为科学的先驱——人际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是将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产物 2、理论基础 (1)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3)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方法基础 (1)心理分析技术-用于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机协调的问题。 (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人的心理行为不仅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且取决于所在的组织环境,是内在需求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社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发展内容 (1)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它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方法与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桥梁,学好、用好组织行为学,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85492

案例1 骨干员工为何要走? 案例: 张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主要原因是该员工认为他现在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此。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了公司他们什么也不是,又怎么会有作为?相持之下两人一气走之。 问题:请你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此案例。 案例分析提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优秀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因此,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领导者们所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正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你可以运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等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2 公司领导为何头疼? 案例: 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公司创立者原先也从事电脑营销工作,由于与原公司的合作出现分歧,他们认为再到别的小公司去替人打工意义已经不大,于是就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整个公司就两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都是两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公司刚开始主要经营打印机,当时卖一台打印机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这样一年下来,经营情况还很不错。 第二年,租了一个门市,就招了一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他们决定招聘一个在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与公司之间对所经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并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1997年是公司稳定发展的一年,微机和外设的销售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员增加了不少,公司有了自己的独立门市,并有点HP专卖店雏形的味道了。 1998年又是一个转折点,公司办公从临街门市搬到写字楼,同时又吸收一名合作者加盟,任销售部经理,公司与他毛利润二八分成。这样,整个公司的经营分成门市和写字楼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有一名合伙人负责,权责分明。 从公司的发展过程来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发现在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各行其事、除去加盟者之外,其他员工士气和热情不高、公司除了物质上的刺激外,再无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办法。但现实的情况是,像该公司这样的规模和经营情况的公司在物质刺激方面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利润率已经很薄了,这是IT产业中硬件销售业的总体态势。其实,即使是那些平均利润率比较高的行业中的小公司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公司领导者常常为这类事情头疼不已。 问题:该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 案例分析提示: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 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 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当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派。 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梅奥得出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原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在决定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工人被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比奖励性的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于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心方面的需要,即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而且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是更为重要的。 4.人力资源学派 在人际关系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人力资源学派,其核心思想认为,企业中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员工的潜力。这个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吉里斯和麦格雷戈都强调应该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他们的潜力,满足员工的成就感,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这一学派的理论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自我实现人”假设。“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首先来自基本需要,如果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又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指人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最基本的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 1、什么是组织 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聚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 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 答:1949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 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 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否定; 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2、实验法中的变量有哪些 答: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个案研究中的例与弊。 答: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80119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 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 态度:十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失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业生涯的阶段性:是指事业生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任务,个人也具有不同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关注的焦点是事业阶段的变更是通过角色转换和地位过度而实现的。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登记职位的升降,当特定的组织中人的事业生涯,绝大多数是沿着一定等级制度变动的,一般来说,这就是职工得到一系列的提升和发展。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被捕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相核心方向工作变动时,职工对组织情况了解得就会更多,担负的责任也会更大,并且经常有机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沿着核心方向发展变动与沿着纵向发展变动时相关的。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一) 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二)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省管)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省管)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上门科学。P7 2、观察法和调查法: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P21 3、个性:是一种个体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一个的身体特征,也包括个体的心理特点,并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在个体行为过程中,反映出个体的观察、思考、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倾向。P51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同时,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二、简答题 1、组织行为学有何特点? 答:边缘性、综合性 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实用性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关于决定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因与外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个人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4、个性有哪些特点?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答: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组合性、独立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对于个性这样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影响它的因素也是比较复杂和多样化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影响个性形成的后天环境因素的认识,主要应该从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社会阶层等几上方面考虑。一方面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个性形成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家庭对个体的个性影响,也是比较广泛的。由于个体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任何个体的个性特征,必然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的以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社会阶层概念,也对个体的成长以及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5、简述性格的应用原则? 答:性格顺应原则。为了工作的开展,顺应人员的某些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叫做性

组织行为学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二

组织行为学-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二)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8.00) 1.组织变革的关键是______ (分数:1.00) A.结构的调整 B.内容的选择√ C.机构的设置 D.人员的变动 解析:[解析] 组织变革的关键是内容的选择,组织变革内容决定着组织变革活动的性质和规模,是选择组织变革策略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开辟新市场,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加内外信息的交流等,这是组织变革中______ (分数:1.00) A.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 B.技术方面的变革 C.影响环境方面的变革√ D.人事方面的变革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组织变革的相关知识点。影响环境方面进行变革。组织变革不仅要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且要主动地影响外部环境,比如,开辟新市场,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加内外信息的交流等等。 3.从探讨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提出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冻结三个过程的学者是______ (分数:1.00) A.卡斯特 B.勒温√ C.克利 D.罗西 解析:[解析] 美国学者勒温从探讨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提出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冻结三个过程。 4.在勒温程序中,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属于下面哪个组织变革时期?______ (分数:1.00) A.解冻√ B.改变 C.冻结 D.休克 解析:[解析] 在勒温程序中,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5.以下反映着组织变革的基本过程的是______ (分数:1.00) A.组织成员的个性发展过程 B.组织领导的个性发展过程 C.组织成员的态度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浅析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姓名:丁素 班级:营销111 学号:016111118

浅析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面临空前的挑战。外部环境系统出现了变化性的增加、稳定性减弱和复杂性增加,确定性减弱的趋势,要求组织确定新的效益观和生态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必将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历史变革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挑战;新组织;人性;激励;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重点是组织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的行为关系,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高公司的管理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实现管理科学化。然而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给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二、“新组织”的兴起带来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组织如团队型组织、虚拟组织、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组织,多元化组织,无边界组织,网络组织等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相对于比较固定的传统组织结构,在新型组织结构中,网络化大大优化了信息流程,使得组织结构也越来越灵活多变,这样很有利于加快上下左右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利于组织中个体之间的沟通,还推动了组织从构筑明确性的组织边界转变为无边界管理或渗透边界管理。这些新型组织结构形式通过企业的组织重构简化内部组织结构,尤其是正式组织结构,弱化等级制度,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分享和每位成员参与决策过程,使得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更具灵活性和竞争实力。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竞争激烈,必然带来劳动市场流动率的提高、临时性增加和员工忠诚的减弱等,这样就必须要通过组

组织行为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主要研究个体及其社会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变化发展规律。 A.群体 B.组织 C.个体 D.社会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个体,主要研究个体及其社会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变化发展规律。参见教材P31。 2、()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 A.政治学 B.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社会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参见教材P31。 3、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 A.人际关系学说 B.理性人假说 C.科学管理学说 D.社会人假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参见教材P32。 4、随着环境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组织行为学发展出一个新的流派,称为()。 A.制度学派 B.权变学派 C.人际关系学派 D.古典学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随着环境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组织行为学发展出一个新的流派——权变学派,又称情境学派。参见教材P35。

5、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年提出了()。 A.群体功能理论 B.人际关系学说 C.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 D.X理论和Y理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即费德勒模式)。参见教材P35。 6、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中,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 A.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利润 B.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 C.人性化管理,较多考虑员工情感 D.提高员工福利,减少离职率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人”假设。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也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较少考虑人的情感。参见教材P45。 7、“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提出者不包括()。 A.克里斯·阿吉里斯 B.马斯洛 C.泰勒 D.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这种人性假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来的。参见教材P47。 8、Y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格雷戈 B.泰勒 C.马斯洛 D.福特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Y理论。麦格雷戈在总结并归纳马斯洛、阿吉里斯及其他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管理,提出了著名的Y理论。参见教材P47。

组织行为学人物

“组织行为学(二)”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1)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泰罗(美): 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 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吉尔布雷斯夫妇(美):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

《组织行为学》题库及客观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试卷题型: 选择题(20×1’),简答题(6×5’),论述题(3×10’),案例分析(1×20’) 第1章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一、单选题 1、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A.社会学 B.管理学C.组织行为学 D.市场营销学 2、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所进行的研究是()。 A.工作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应用性研究 D.描述性研究 3、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设有控制组并对研究条件方面进行最大程度控制的研究方法是()。 A.案例研究 B.现场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文献研究 4、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A.社会学 B.管理学C.组织行为学 D.市场营销学 5、以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过程为目的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称为()。 A.描述性研究 B.预测性研究 C.归纳性研究 D.解释性研究 6、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并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人是()。 A.泰罗 B.赫兹伯格 C.莉莲·吉尔布雷斯 D.马科思·韦伯 7、在生产管理中,创制了运用线条图来对产品活动进行计划调度和控制的人是()。 A.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B.亨利·甘特 C.泰罗 D.亨利·福特 8、组织理论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近代组织理论的理论依据是()。 A.马科斯·韦伯的理论 B.亨利·法约尔的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9、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张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还著有《新教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著作,因此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 A.法约尔 B.泰罗 C.马科思·韦伯 D.亨利·甘特 10、法约尔没有提出的理论或观点是()。A.经营六职能B.行政管理理论C.14条管理原则 D.管理五要素理论 11、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专门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这项设计的提出者是()。A.厄威克 B.法约尔 C.明茨伯格 D.韦伯 12、斯隆对现代管理的最大贡献是()。 A.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B.首先采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 C.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 D.进行了工时和动作研究 13、只讲具体的人、物和案例,缺乏理论概括的理论派别是()。 A.经验主义管理学派 B.经理角色理论 C.古典管理理论 D.社会系统理论 14、按照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A.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B.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C.决策方面的角色 D.其他角色 15、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提出者是()。A.亨利·甘特B.马克思·韦伯C.玛丽·福莱特D.亨利·法约尔 16、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专门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以

组织行为学习题及答案

1.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 A.心理学 B.哲学 C.组织学 D.行为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P10 A.三层结构B.四层结构C.五层结构 D.六层结构 3.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是P35 A.抉择分析 B.回归分析 C.因素分析D.相关分析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P52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5.神经过程的特性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心理活动的P61 A.行为上 B.特征上C.动力上 D.速度上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 7.用于测定创造性潜能的具体方法是P85 A.TAT B.RA T C.SPS D.SPSS 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P96 A.意识 B.价值观C.行为 D.知识 9.一个工作群体所能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129 A.资源条件 B.工作环境 C.社会环境 D.组织环境 1O.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P135 A.规定 B.看法 C.依赖D.期望 11.从事保密程度要求很高的活动,最适宜的沟通网络形式是P158 A.轮式 B.Y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P148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13.最早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学者是 A.霍曼斯 B.韦伯 C.莫里诺 D.阿西 14.最能影响人际吸引的交住因素是P180 A.容貌 B.相似 C.互动 D.智慧 15.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指标是P204 A.人际关系 B.凝聚力 C.工作绩效 D.工作目标 16.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绩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P204 A.竞争B.冲突 C.人际关系 D.协作 17.莱克特的研究认为,高工作绩效的领导要把管理的中心转向P259 A.员工 B.工作 C.环境 D.决策 18.决策体制是指组织决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它涉及的关系有P294 A.二种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9.人们的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未达成之前,行为不会终止这体现了人类行为A.因果性 B.目的性C.持久性 D.自发性 20.人们为了追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常改变其手段,而且因学习或训练而变换手法,这表 明了人们的行为具有P301 A.可变性B.持久性 C.目的性 D.自发性 21.按照双因素理论,属于保健因素的是P320 A.工作内容 B.工作环境C.工作上的成就感 D.工作富有挑战性 22.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P315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 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2、动机:是指引发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 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切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 体意识,表现为组织的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 5、群体:群体是指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6、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活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二单选 1、里程碑(霍桑试验) 2、心理倾向(气质) 3、威胁(消极强化) 4、奖风扇(没有做到个人所需) 5、正式群体 6、团队型 7、信任态度(协商式) 8、帮助领导(分化整合组织) 9、组织类型 10、学习型组织,特性(分工竞争) 三、判断 5.10对,剩下全错 四:简答题 1、非正视沟通的优点是什么? 答:是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速度快,而且由于在这种沟通中容易表露思想、情绪和动机,因而能够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 2、影响团队成功的六个因素 答:1、有一个负责人2一个强有力的创新者3心智要有较好的分布4个性的分布应当能覆盖囧啊多的团队角色。5团队中成员的个性特征与他们的责任之间要有较好的匹配6对团队角色不均衡问题的识别以及调整团队的能力。 3、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 答: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合作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 改善:1多聆听别人说话,少表现自己2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3尽量微笑待人4学会赞赏别人5关心别人的困难6记住别人的名字。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压力? 答:1正式压力2探求压力来源,进行压力管理3学会幽默应付 5、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答: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和情感 6、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应如何对待? 答:1)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2)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2、融洽员工的感情3激励和培训员工4保障员工的权益。 7、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意义: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

组织行为学3

1、组织中的各个部门由于对不断发展中的任务该由谁来负责存在不同看法,从而出现群体间冲突的根源是()。【正确答案】:A 2、在美国员工和中国员工共同工作的组织内,美国员工可能将中国员工的含蓄委婉当做不坦率、不果断,而中国员工则将美国员工的坦率批评当做不近人情、不给面子。根据纳尔逊和奎克的观点,产生该冲突的根源是()。【正确答案】:C 3、杜布林的系统分析模式中,输入指的是()。【正确答案】:A 4、认为冲突是人们之间缺乏坦诚和信任而导致功能失调结果的观念是(【正确答案】:A 5、将冲突分为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和程序冲突的依据是()。【正确答案】:B 6、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是()。【正确答案】:A 7、冲突管理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不包括()。【正确答案】:B 8、下列冲突管理策略中,()很少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但是在应付危机时往往有很好的效果。【正确答案】:A 9、按照变革的进程,可将组织变革分为()。【正确答案】:A 10、下列属于组织导向型变革的方向的是()。【正确答案】:A 11、“风平浪静”观认为组织变革的第一步是()。【正确答案】:A 12、将组织分为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组织的依据是()。【正确答案】:B 1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分工关系分类,组织可分为()。【正确答案】:A 14、下列组织中,()的社会功能在于协调各种冲突,引导人群向某种固定的目标发展,以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正确答案】:A 15、不仅调动了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而且解决了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问题的组织结构形式是()。【正确答案】:D 16、()是团队的核心资源,其本质是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正确答案】:C 17、在一个组织中组建团队的可能性不包括()。【正确答案】:B 18、热情往往让位于挫折和愤怒。抗拒、较劲、嫉妒是常有的现象,这是团队发展阶段中的()。【正确答案】:B 19、团队面临的主要危险是团队成员因为害怕遇到更多的冲突而不愿提出自己的好建议。这时的工作重点就是通过提高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和权威来帮助他们放弃沉默,给团队成员新的挑战显示出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是团队发展阶段中的()。【正确答案】:B 20、()通过实验证明,群体情绪认同不仅是群体中人际关系发展水平的标志,而且有效的群体情绪认同可以改变成员的行为。【正确答案】:B 1、杜布林认为冲突产生的根源有()。【正确答案】:ABCDE 2、罗宾斯的冲突过程分析中,处理冲突行为的意向包括()。【正确答案】:ABCDE 3、冲突的主体可以是()。【正确答案】:ABC 4、冲突的二重性指的是()。【正确答案】:AB 5、根据布莱克一莫顿冲突方格理论,管理者在处理冲突方面有以下(ABCDE策略可供选择 6、近代组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正确答案】:ABCDE 7、团队的特征主要有()。【正确答案】:ABCD 8、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的发展阶段有()。【正确答案】:ABC 9、团队的内部结构框架主要包括()。【正确答案】:ABCDE 10、赫尔特和盖斯特等人认为虚拟团队主要包含()。【正确答案】:ABDE 1、工程师是技术专家,负责产品的设计和质量,销售人员是营销专家,负责联络客户,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