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合集下载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要求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要求

流速,波动范围在50%以内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组成,调整限度适用于流动相中的小组份,调整 范围在30%以内,但总调整比例在10%以内。 色谱柱,不能改变固定相填料类型,采用三根不同品牌 长度的色谱柱进行比较,如果规定色谱柱类型,则需要三个
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比较。
检测波长和进样量 验证时不需要变动。如果灵敏度不符合要求,则增大进 样量。
检测限和定量限 以信噪比来控制,LOD为3~6,LOQ为8~15。同时要 求:LOQ溶液进样6针,峰面积RSD在5%以下,保留时间在 2%以下。
溶液的稳定性 考察时间应与测定周期一致,一般在8小时以上。室温 或控温或避光条件下进样测定,以主要杂质及总杂质峰面积 变化作为控制指标。接受标准:主成分的含量变化的绝对值 应不大于2.0%,杂质总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并不得出
现新的大于报告限度的杂质。如果样品不稳定,则需注明立
即进样或规定放臵时间。
校正因子 方法有单点计算法、斜率计算法,常用后一种,0.9~ 1.1可采用自身对照法测定(实际工作中可放宽至0.8~1.2)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pH值,水相缓冲液的pH波动范围为0.2 缓冲液的浓%以内 柱温,波动范围在10度以内
对于原料药来说,需要考察粗品、中间体、降解产物及
其他特定杂质与主峰的分离情况。
精密度 重复性:主要考察杂质情况,无已知杂质情况下,以典 型杂质及杂质总量作为控制指标,一般作5份,RSD在10%以 下;如有已知可获的杂质,则采用加入法(0.1%),考察已 知杂质含量的RSD。
回收率 回收率 主要针对已知杂质的情况。浓度选择为LOQ、 限度、1.5或2倍限度浓度,回收率要求为 LOQ为70%~130 %,其他两个浓度为80%~120%,9份RSD为10%以下。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筛选方法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筛选方法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筛选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药研发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新药的筛选方法作为新药研发的核心环节,一直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几种当前医药研发中常用的新药筛选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与应用前景。

一、高通量筛选(HTS)高通量筛选是一种利用自动化设备对大量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的方法,其核心技术是微孔板。

通过对大量化合物与特定靶标相互作用的测定,可以筛选出与靶标具有良好亲和力的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

然而,由于高通量筛选较为简单,且无法精确评估化合物与体内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其他筛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

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分子结构和性质进行预测和优化的方法。

通过建立和运用分子模型、分子图像处理、计算化学和药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相较于传统实验室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并且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分子的生物活性和毒副作用。

然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可靠性受到计算模型和数据库的限制,需要不断优化和验证。

三、虚拟筛选(VS)虚拟筛选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和预测技术筛选潜在药物分子的方法。

与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不同,虚拟筛选不需要实际合成化合物,而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已知化合物库进行筛选。

虚拟筛选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可以在计算上预测大量分子的潜在活性。

然而,虚拟筛选仅限于现有的化合物库,无法筛选出全新的化合物结构。

四、系统生物学方法系统生物学方法是一种研究生物系统整体特性和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系统生物学方法结合了实验和计算的手段,可以全面、综合地了解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新药筛选提供更精准、准确的依据。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1.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估中成药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比较,能够客观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2. 中成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中,可以采用双盲试验设计,使得患者和医生均不清楚具体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从而减少主观干扰,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3. 剂量反应试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组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来确定最佳治疗剂量。

4. 对于中成药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使用放射标记技术,追踪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还可以利用系统药理学方法,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成分,从而指导研发方向和临床应用。

6. 对于某些中成药新药,可以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药和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全面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

7. 疗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中成药新药研究的重要一环,通过综合考虑症状改善、生化指标等多项指标,来客观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8. 在临床试验中,应该注意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确保中成药新药的使用安全性。

9. 对于部分中成药新药,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利用细胞培养、酶活性等方法,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成分。

10.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需要对照药物的质量标准和产地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临床研究的结果可靠。

11. 临床前研究中,可以采用动物模型方法,评估中成药新药的药效和毒性,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依据。

12. 进行中成药新药研究时,需要结合临床病情,选择适当的病种和病程阶段进行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3. 对于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中,还应考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如饮食、生活方式等,以减少外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14. 在临床试验中,应该通过多个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方法,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推广性。

15. 通过对多项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中成药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新药研发中的药效学研究

新药研发中的药效学研究

新药研发中的药效学研究在现代医药领域中,新药的研发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主题。

药物的研发涉及多个领域,其中药效学研究是其中关键且最核心的一个方面。

药效学研究是指通过对药物的作用、影响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药物是否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科学研究。

本文将从药物研发的角度,探讨药效学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挑战。

一、药效学研究的意义药效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表现,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前、中、后期,是药物安全性和效力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常常通过体内实验、组织培养、细胞核酸测序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进行。

药效学研究在临床前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的研发通常需要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毒理学和药物药效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其中,药物药效学是保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药效学研究在药物筛选、药物剂型选择、适应症确定、剂量制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药效学研究能够确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消除速率等药物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同时,药效学研究还能够揭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性、药物代谢途径、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对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效学研究的方法药效学研究方法是指药物在体内、组织培养或细胞核酸水平上作用能力的研究方法。

在药效学研究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包括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药效学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1.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输送、吸收、分布和代谢等参数。

药物动力学研究通常通过药物浓度、时间和剂量等因素的变化来确定药效学参数。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采用体外或体内实验方法,包括药物代谢、清除、半衰期等参数的测定。

2. 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药效学研究是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剂量反应关系、药物副作用等。

新药开发的药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方法

新药开发的药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方法

新药开发的药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方法导言新药开发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药物代谢、体外实验模型以及临床试验。

1. 体内药物代谢研究方法体内药物代谢研究方法用于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体外微粒体系实验:通过分析药物代谢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活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初步筛选药物候选化合物。

(2)动物模型实验: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药物代谢研究可以更真实地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情况。

通过收集动物体内的样本,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

(3)人体临床研究: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的同时,可以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速率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2. 体外实验模型研究方法体外实验模型研究方法是指使用体外细胞或组织来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药效过程。

这些模型可以提供快速、准确以及经济高效的研究平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体外实验模型:(1)体外细胞培养:通过培养生物体外的细胞系,可以模拟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药效过程。

细胞培养可以提供更具生理学意义的研究结果,用于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活性和毒性。

(2)皮肤吸收实验:通过使用人体皮肤或动物皮肤进行体外吸收实验,可以了解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和渗透性。

这种方法对于外用药物的研究尤为重要。

(3)酶体内外实验:通过提取酶或酶包裹的体外微粒,可以模拟人体内酶的代谢反应。

这种方法常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与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3. 临床试验研究方法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1)单剂量试验:在单个健康志愿者或患者身上给予药物单剂量,评估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药效。

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方法

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方法

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方法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发现、研制和推广新型药物,一直是医药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从实验室的药物筛选到新药上市全过程,简要阐述了当今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方法。

一、药物筛选药物筛选是新型药物开发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从上千种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疗效的药物。

通常采用化学合成、动植物提取、现有药物改良等几种方法来得到化合物,而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筛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靶点筛选:利用化合物对生物体某些特定靶点的作用能力进行筛选,以此确定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

2. 受体结合筛选:通过检测化合物与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确定其生物学活性。

3. 细胞试验筛选:将化合物置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试验,检测化合物对细胞的影响。

4. 功能试验筛选:将化合物置于活体动物中进行试验,检测化合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以上几种筛选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

二、药物研发在药物筛选后,还需要对化合物进行修饰和优化,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研发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化合物结构修改:通过化合物结构的改变,提高化合物的药效和药理学性质。

2. PK/PD研究:PK代表药品在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D则代表药品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

研究PK/PD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3. 安全性评价:通过中毒试验、毒副作用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等,评估化合物的安全性。

4. 临床前试验: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药效、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试验。

以上步骤经过多次的修改和优化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临床试验。

三、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的最后一步,在临床环境中进行,是评价药物对人体的药效和药理学性质以及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 Ⅰ期临床试验:在此阶段,主要评估药物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耐受性。

2. Ⅱ期临床试验:在此阶段,主要评估药物对神经、心脏、癌症等疾病的疗效。

药物化学 13 新药研究的途径及新药开发

药物化学 13 新药研究的途径及新药开发

CH3 NHCH(CH2)3N(C2H5)2
氯喹 (Chloroquine)
Cl
N
CH3O N NHCH(CH2)3NH2 CH3
伯氨喹 (Primaquine)
(四)根据生理病理机制设计
随着人们对生理病理的深入了解,人们可能 在更多的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合 理的假说,从而设计药物的化学结构。这称 为药物设计的理性途径,又称为合理药物设 计(Rational Drug Design)。 现代生理学认为,人体被化学信使(生理介 质或神经递质)所控制,体内存在一个异常 复杂的信息交换系统,每一个信使具备特殊 的功能,并在其作用的特定部位被识别。患 病时机体失去了平衡,而药物治疗就是用外 源性的化学物质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二、新药设计简介
为了提高新药筛选的命中率,减少合成及 筛选工作量,运用已知的药物构效关系规 律,在70年代提出了新药设计的概念。其 研究方法一般分为两步:先导化合物的寻 求与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所谓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 改造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并 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有很强的生理活 性。
作用靶点选定后,需要建立对其作用可评价 的检验测定的生物模型。一般开始是用离体 方法,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离体器官进 行活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用实验动物的病理 模型进行体内试验。 以上两个方面体现了创制新药中药理学的准 备,而化合物的准备则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设 计的任务。 药物分子设计大体可分成两个阶段:先导化 合物(先导物,原型物,Lead Compound) 的产生(Lead Discovery)和先导化合物的 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五)幸运发现
1.青霉素的发现
Fleming幸运地、适时地抓住了数个凑在一起 的机遇,发现了青霉素。 青霉素产生青霉菌 青霉菌污染了培养基 培养基中有其它菌与青霉菌一起生长 培养条件合适 观察到细菌生长点及抑菌圈的出现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的基本程序及其技术要求

按上述研究的结论,制定剂量标准 按质量标准对新药制剂进行稳定性留样考查>3个月。
药效学研究:阐述其主要药效作用的特点及主要机制。 毒理学研究:不同给药方法、部位要求不同。
主要为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局部刺激试验、局部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根据药物用药
部位及方法选择。
上面只简单介绍了药学、药理学的概念性要求,具体问题,请单独 探讨。这里主要探讨有关处方优化选择、配伍问题,背景资料的提供, 处方主治病症的病机及方解,I期临床应注意的问题。 1. 处方不应是简单的根据期刊报告、药理研究而处方,而应是以中医基 础理论为指导,处方有一定的历史沿革,临床反复优化而确定的经验方 或协定方,说明你的研究背景的扎实。 2. 背景资料:最好是鉴定证书,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药新药临床前研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大概程序: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
开发所治病症该制剂的必要性
优化,再次临床验证处方
新制剂的质量标准的研究
制剂工艺的考察和建立
药理毒理学研究
临床再考查(I期临床)
定义: 新药要突出创新,在中药主要包括:新的中药成份,如化学单体,
新的有效部位(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群,如总皂苷,总黄酮等);新 的有效处方;新的剂型;新的给药途径或新的用途。中药新药较恰当的 定义应为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开发和应用的,用于预防或治疗疾病 的上述中药,则为中药新药。
在这里着重讨论新的有效处方,其它类别都以药学工作者为主体, 只有复方中药是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优势,故我们一起探讨有关新的 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一些基本程序问题,在此只讨论传统复方,即以中 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理、法、方、药而组成的中药复方(天然药物或 化学药物)。
在制备工艺研究完成后,开展新制剂的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和临床 (I期临床)的研究。 质量标准:

药物分析中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药物分析中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药物分析中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的分离和定量分析技术。

本文将介绍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药物质量控制和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液相色谱法概述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溶液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

相比于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具有选择性好、分离效果佳、适用范围广等优势。

在药物分析中,液相色谱法能够有效地分离、定量和鉴别药物中的化合物,成为药物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液相色谱法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1. 药物纯度分析液相色谱法可以用来分析药物样品中的杂质、残留溶剂以及不同构型的药物。

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可以实现多种类药物的分离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药物纯度符合相关标准。

2. 药物含量测定液相色谱法常用于药物含量测定,可以对复杂的药物样品进行高效、准确的测定。

通过与已知标准品进行比较,可以得出药物含量的定量结果,进一步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

3. 药物稳定性研究药物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在特定条件下的保持质量和活性的能力。

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研究药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的降解反应,并通过分析其降解产物,评估药物的稳定性,为药物的储存、运输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液相色谱法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液相色谱法可以通过监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确定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而评估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2. 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

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程度,帮助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干扰。

3. 药物质量评价液相色谱法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还可以用于药物质量评价。

通过分析药物的关键质量指标,如纯度、含量和溶解度等,可以评估药物的质量,并为进一步优化药物配方和制剂工艺提供参考。

新药研究主要方法[技巧]

新药研究主要方法[技巧]

新药研究的主要方法新药研究是须多学科协作,且是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系统工程。

新药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先导化合物寻找新药;2.针对靶点或针对病理环节寻找新药;3.生物技术与高科技制药相结合。

现分别介绍:(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1.从天然活性物质中筛选和发现先导化合物包括:从植物分离有效成分中发现、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筛选和发现、从海洋生物中发现2.改进现有药物2.1基于毒副作用发现先导化合物在药物研究中,常可从已知药物的毒副作用出发找到新药,或将毒副作用与治疗作用分开而获得新药.2.2通过化合物代谢研究得到新的先导化合物在药物研究中,运用药物活性形式作为先导化合物可得到优秀的药物2.3以现有突破性药物作为新的先导化合物以突破性药物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电子等排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Me-too”药物3.从内源性物质结构研究开发得到4.利用组合化学和化合物组合库获得5.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的高通量筛选ADMET研究能提高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效率,改进候选药物质量,降低药物开发失败的风险。

2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新药可通过应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前药原理以及硬药和软药原理优化先导化合物在药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缺点或不足而获得(二)合理药物设计所谓合理药物设计是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及核酸等潜在药物作用靶位,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位的新药的方法。

(三)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新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为大量新型药物的发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包括:应用逆向分子药理学,建立孤儿受体筛选新药模型研究新药;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来研制新药。

(四)重新定位随着药物开发费用的增加,制药企业转向了对已有药物重新定位、再开发利用,获得新药。

新药物临床试验的方法学研究

新药物临床试验的方法学研究

新药物临床试验的方法学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药的开发研究已经成为一项千亿级别的产业。

而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临床试验则是关键的一环。

临床试验可以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而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方法学研究则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其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新药物临床试验的方法学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临床试验的意义临床试验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它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化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有助于验证药物的有效性,提高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推广新药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临床试验的阶段及其特点临床试验包括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两个阶段。

临床前试验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是为了评估新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预测人体内的安全剂量和副作用。

而临床试验阶段则是验证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使其能够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FDA)的批准上市。

临床试验阶段包括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Ⅰ期临床试验主要是针对健康志愿者,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Ⅱ期临床试验则试验安排的患者数量通常在数十到数百人之间,主要是为了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Ⅲ期临床试验是为了评估大规模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安排的患者数量通常在数百到数千人之间。

而Ⅳ期临床试验则是为了评估新药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与副作用,试验结果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和指导药物再研发的价值。

三、临床试验的方法学研究为了使临床试验的结果更加可信、可靠,提高临床试验效率,降低试验成本,方法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方法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试验设计、统计分析、数据管理和安全监测等方面。

(一)试验设计试验设计是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确定药物试验的设计、研究的类型、治疗方案、患者人群、治疗时间、剂量等等。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
含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紫外光谱法
利用药物在紫外光区的 特征光谱来测定其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归一化法
外标法
通过比较待测药物与其他已知浓度的标准 品在色谱图上的峰面积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通过 比较待测药物在色谱图上的峰面积与标准 曲线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内标法
面积归一化法
在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内标物,通过比 较待测药物与内标物在色谱图上的峰面积 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03
要求RE和RSD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测定方法的准确性。
精密度验证
精密度验证的方法
通过多次重复测定同一已知含量的样品,评估测定方 法的精密度。
精密度验证的指标
包括标准偏差(SD)和变异系数(CV),用于衡量 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精密度验证的要求
要求SD和CV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测定方法的 精密度。
通过比较待测药物与其他组分在色谱图上 的峰面积总和来计算药物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
内标法
在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内标物, 通过比较待测药物与内标物在色 谱图上的峰高或峰宽来计算药物 的含量。
外标法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 线,通过比较待测药物在色谱图 上的峰高或峰宽与标准曲线来计 算药物的含量。
标准加入法
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
通过引入机器人技术实现样品前处理 、进样和数据分析等过程的自动化, 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人为误差。
智能化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药物 含量测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 数据解释、预测和优化等方面的智能 化应用。
06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最新研 究进展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

质量标准是中药新药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标准中的各项内容都应做细致的考察及试验,各项试验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以保证药品质量的可控性和重现性。

一、中药材质量标准(一)质量标准包括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项。

有关项目内容的技术要求如下:1.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按中药命名原则要求制定。

2.来源来源包括原植(动、矿)物的科名、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矿物药包括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产地加工。

上述的中药材(植、动、矿等)均应固定其产地。

(1)原植(动、矿)物需经有关单位鉴定,确定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及拉丁学名;矿物的中文名及拉丁名。

(2)药用部位是指植(动、矿)物经产地加工后可药用的某一部分或全部。

(3)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系指能保证药材质量的最佳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

3.性状系指药材的外形、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及气味等的描述,除必须鲜用的按鲜品描述外,一般以完整的干药材为主;易破碎的药材还须描述破碎部分。

描述要抓住主要特征,文字要简练,术语需规范,描述应确切。

4.鉴别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

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组织切片、粉末或表面制片、显微化学)、一般理化鉴别、色谱或光谱鉴别及其它方法的鉴别。

色谱鉴别应设对照品或对照药材。

5.检查包括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有关的毒性成分及其它必要的检查项目。

6.浸出物测定可参照《中国药典》附录浸出物测定要求,结合用药习惯、药材质地及已知的化学成分类别等选定适宜的溶剂,测定其浸出物量以控制质量。

浸出物量的限(幅)度指标应根据实测数据制订,并以药材的干品计算。

7.含量测定应建立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项目,操作步骤叙述应准确,术语和计量单位应规范。

含量限(幅)度指标应根据实测数据制订。

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所要做到的事项

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所要做到的事项

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所要做到的事项(一)新药申报时,药品质量标准中分析方法必须验证;药物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必须进行验证;2005版药典中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只规定了项目和基本方法而没有合格标准:附录XIX A;中国GMP(98)非常关注验证的过程,分析方法验证不完善是常见的问题药物分析检验时药品生产的GMP的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是保证药物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药物分析检测GMP的必然要素。

构成药物分析中的检测方法验证,这要涉及到以下些方面的内容:1、分析方法验证成功的前提条件:(!)仪器已经确认、校正并在有效期内(2)经过培训的人员(3)可靠稳定的对照品(4)可靠稳定的实验试剂(5)确认受试溶液的稳定性,在规定时间内无降解。

2、分析方法学验证所要求验证的内容:(1)含量的测定(2)杂质的含量测定(3)药物的定性鉴定(4)药物的含量均匀度测定(5)药物的微生物检测(6)药物的细菌内毒素的检测验证内容:准确度: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表示。

测定回收率R(recovery)的具体方法可采用加样回收试验法来进行测定。

加样回收试验已准确测定药物含量P的真实样品+已知量A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

数据要求: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高、中、低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用偏差(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变异系数,CV)表示。

(1)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至少测6次进行评价(2)中间精密度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所得结果的精密度(3)重现性(reproducibility)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4)数据要求:需报告SD,RSD和可信限。

新药研发的临床前研究方法

新药研发的临床前研究方法

新药研发的临床前研究方法临床前研究是指新药研发流程中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旨在验证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个阶段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科学研究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临床前研究方法。

1. 细胞实验细胞实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最基础也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适当的细胞系模型,可以评估新药对肿瘤、感染等相关疾病细胞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细胞存活率、蛋白质表达变化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等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抗肿瘤能力。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可以进一步验证新药在整个生物系统中的表现。

常用于临床前新药筛选和剂量选择等方面。

通过给小鼠、大鼠或其他合适的动物模型投予待测试药物,并观察其对生长、行为、免疫系统、器官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评估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安全性。

3. 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是新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分子结构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化合物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指导药物设计,并为后续的药理学和毒理学实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 非临床药动力学研究非临床药动学研究通过评估新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征来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这些实验通常在小鼠或大鼠等模型上进行。

非临床药动学研究结果将指导后续人体临床试验中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等因素的确定。

5. 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是一个旨在评估新药在人体中潜在不良反应和毒理作用的过程。

包括了经典的急慢性毒性试验、生殖发育毒理学试验、遗传毒理学试验等多项实验。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确定新药的潜在风险,并为临床试验前的安全性监测提供依据。

6.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或食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新药的代谢和效果。

因此,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新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这种研究旨在评估新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剂量调整方案。

7. 新技术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前研究中。

奈玛特韦原料药含量的定量核磁共振法测定

奈玛特韦原料药含量的定量核磁共振法测定

第42 卷第 7 期2023 年7 月Vol.42 No.7876~881分析测试学报FENXI CESHI XUE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奈玛特韦原料药含量的定量核磁共振法测定胡炜琪1,刘秋芬1,丁娅1*,沈文斌2*(1.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2.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9)摘要:建立了测定奈玛特韦原料药绝对含量的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法(1H qNMR)。

基于奈玛特韦在溶液中的构象稳定条件,以DMSO-D6和D2O(5∶1,体积比)为溶剂,δ4.96(1H,dd)和δ4.67(1H,dd)处的质子信号作为奈玛特韦的定量峰,δ6.22(1H,t)和δ5.84(1H,d)为拉米夫定的内标峰。

样品与内标摩尔比在0.5∶1.0 ~1.2∶1.0范围时的线性拟合方程为Y=0.456 4X - 0.000 5(r2 = 0.999 9),该方法专属性强,耐用性、重复性良好,回收率满足要求,稳定性可达48 h。

该方法测得的奈玛特韦样品的含量为99.23%(相对标准偏差为0.24%)。

1H qNMR法操作简单,具有无损、准确快速的特点,适用于新药奈玛特韦绝对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奈玛特韦;拉米夫定;定量核磁共振法;含量测定中图分类号:O657.61;R9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57(2023)07-0876-06Determination of Nirmatrelvir by Quantitative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HU Wei-qi1,LIU Qiu-fen1,DING Ya1*,SHEN Wen-bin2*(1.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College of Pharmac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9,China;2.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 210009,China)Abstract:A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qNMR)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olute content of nirmatrelvir API.Based on the conformationally stable condi⁃tions of nemativir in solution,the proton signals at δ4.96(1H,dd),δ4.67(1H,dd) and δ6.22(1H,t),δ5.84(1H,d) were selected as the quantitative peaks for nirmatrelvir and lamivudine re⁃spectively in DMSO-D6 and D2O(5∶1,by volume) solvents on BRUKER AV-500 NMR instrument.The qNMR method exhibited a high specificity,and an linear fitting equation Y = 0.456 4X - 0.000 5(r2 = 0.999 9) was obtained in the range of 0.5∶1.0-1.2∶1.0 for the molar ratio of sample to inter⁃nal standard,and the results showed good durability,reproducibility,recovery and 48-hour stabili⁃ty.The content of nirmatrelvir was determined to be 99.23%(RSD = 0.24%)by qNMR.The 1HqNMR method is simple,non-destructive,accurate and rapid,which is suitable for determinationon the absolute content of nirmatrelvir API.Key words:nirmatrelvir;lamivudine;quantitative NMR;content determination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是辉瑞公司研制的口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新药,2021年12月,美国FDA正式发布了奈玛特韦片的紧急使用授权,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患者(12岁及以上,体重至少40 kg)的轻度至中度COVID-19[1],以有效降低新冠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风险。

新药筛选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

新药筛选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

新药筛选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直是人类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以往的药物研究方法主要局限在经验和试错的层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药筛选方法和效果评价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新药筛选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进行探讨。

一、新药筛选方法新药筛选是以对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化学合成和生物测定等技术手段,从息肉样品和合成化合物中发现具有明显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而确定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并对其进行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新药筛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器学习方法机器学习是用计算机程序实现的模拟人类智能的一种方法,其是目前新药筛选的研究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通过对已有的药物数据库进行分析,确定了一些与生物活性类似的分子结构,进而预测其生物活性,从而缩小药物化合物的搜索范围,提高新药筛选的效率。

高通量筛选方法高通量筛选方法(HT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药筛选方法之一。

在细胞或体外体内体外的试验中,用大量药理学体系对化合物进行测试,从而确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目前这种原理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筛选及其他相关领域。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指应用计算机模拟、优化、设计和分析各种化学产品和过程的方法。

通过与人的药理学知识、化学知识结合,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活性位点、结构与活性的相互关系,从而预测和设计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上述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也将药物研究引入了高科技技术的时代。

二、药效学评价药效学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层面,其主要研究药物治疗效果、作用机理和药物适应证等方面。

药效学评价是指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价的过程,其作用是为药物研发提供科学、客观的标准,从而为药物研发提供准确的参考。

药效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治疗效果的测定、作用机制分析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含量测定药味的选择:
药味的指标成分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指标成分的性质,又要考虑到能否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进行评价及中医的君臣佐使的关系,还有考虑到目前现有分析技术等!选择合理的药味,合理的指标性成分,对于制定含量测定标准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含量测定药味、指标性成分选择至关重要!选择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需考虑含测指标与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关系。

首选新药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为含测指标。

如含有罂粟壳的止咳药中药,应测定吗啡的含量,并确定合理的含量限度范围。

(2)需考虑含测指标成分的理化性质。

当新药中所含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因缺乏标准品、或因其他成分的干扰而确实难以建立含测方法时,可考虑选择与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相似、理化性质相近的指标成分,或大类成份为含测指标,以间接反映新药的有效性或安全性。

(3)需考虑新药稳定性研究的需要。

稳定性研究需要反映新药稳定性的灵敏指标。

如含有苷类成分的新药,如采用水解后苷元的含量为含测指标则难以反映在贮存期问苷类成分水解成苷元的情况。

新药中有几个有效成分都可测定含量时,需选择稳定性较差的成分,以反映药物的稳定性。

(4)传统中药需考虑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传统工艺制成、以传统功能主治表述的中药复方制剂。

其含测指标应考虑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首选君药的成分为含测指标。

(5)需考虑含测指标成分与工艺的关系。

如含何首乌的复方,以其水提工艺制成的制剂中大黄素的含量很低,而用四羟基二苯乙烯苷为含测指标较好。

(6)需考虑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

处方中含有多个明确有效成分的,或者处方中药味分别按不同路线提取的,建议研究建立多个含测指标;鼓励将有效成分、大类成分、浸出物等指标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控制产品质量。

(7)中药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需要考虑与基础研究的关联,体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研究成果,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应结合新药应用研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的水平。

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是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基础,应加以充分利用,体现研究的继承性。

如板蓝根一直缺少合适的含测指标,现发现其所含喹唑酮成分具有抗病毒活性,且溶于水及乙醇,含量稳定,有代表性,适用于作为板蓝根的质控指标。

(8)其他。

含量限度过低者(如低于万分之一),应增加含量测定指标或浸出物测定。

在建立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有困难时,也可考虑建立生物测定等其它方法。

中西药合用的复方制剂,需建立中药及每个化学药的含测方法。

二、含量测定方法介绍:
1. 测定方法:含量测定的方法主要有薄层扫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等。

目前主要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下面将做详细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2.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2.1 色谱柱:最常用的填充剂为化学键合硅胶。

反相色谱系统使用非极性填充剂,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最为常用,即C18,其他还有C8柱,氰基柱,氨基柱等,正相色谱系统使用极性填充剂,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等。

2.2 检测器: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示差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

2.3 流动相:可采用固定比例(等度洗脱)或按规定程序改变比例(梯度洗脱)的溶剂组成作为流动相系统。

三、方法学考察:
现已***片为例,进行方法学研究。

在***片中选择其君药中所含的A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取A对照品溶液,在200~700nm波长进行光谱扫描,发现光谱图在53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故测定波长选定为530nm。

说明:一般选择待测样品化合物吸收度最大,即吸收曲线最高点为测定波长。

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λmax或该化合物经显色后的最大吸收峰,通过分光光度计进行扫描后确定或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来确定,并与该化合物文献值相比较应一致。

在最大吸收峰处测定时灵敏度高,误差小。

因此一般情况下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

3.2 样品提取方法、溶剂考察:
取***片0.5克,精密加入不同溶剂25ml进行超声提取30分钟,进行含量测定,计算目标成分的含量。

结果见下表:
以上结果表明,70%醇提取和乙醇提取含量最高,而二者含量又无明显差异,故确定提取溶剂为70%乙醇。

考察方法:根据指标性成分的性质选用易提取的几种溶剂进行提取对比试验,选择提取率高的一种溶剂作为提取溶剂。

3.3 提取时间考察:取***片0.5克,精密加入70%乙醇进行超声提取5、10、15、20、30分钟,进行含量测定,计算目标成分的含量。

结果见下表:
以上结果表明,超声处理15分钟,含量不再增加,为了保证提取完全,故确定超声处理时间为20分钟。

考察目的:主要是选择把目标成分完全提取出来,所需的最短的时间,以便制定合理的分析方法。

3.4 标准品纯度考察:对照品纯度要求达到98%以上。

对照品纯度一般都能够达到要求。

3.5 标准曲线制作:配制不同浓度的A对照品溶液,考察线进样量与峰面积的性关系、线性范围、相关系数等。

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
以上结果表明,在0.0114~0.0569μg范围内,本品峰面积值与进样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说明:做标准曲线的目主要是(1)确定样品进样量与峰面积是否呈线性关系;(2)、确定线性范围,即适用的样品进样量的确定;(3)、标准曲线是否通过原点,通过原点时,
选用一种浓度的标准品称一点法,进行含量测定;不通过原点时,选用两种浓度的标准品(称两点法)进行含量测定。

3.6 阴性试验:要求样品溶液在与对照品液相同位置有相同保留时间的色谱峰,而阴性则无,主要是考察方法的专属性。

常用阴阳对照法,即含以被测成分的药材样品与除去该成分的药材的样品作对照,可考察被测成分的位置是否与干扰组分重迭,以确证测定指标是否仅为被测成分的响应,防止假阳性的误判。

3.7 稳定性试验:考察不同时间点是否对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有影响,用同一被测样品的供试液在不同间隔时间用同一测定方法所得到的测定结果。

一般考察36小时,计算RS D%不得大于3%。

对照和样品均要做.
稳定性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样品供试液和对照品溶液在24小时内稳定性良好
3.8 精密度试验:是指用相同方法对同一样品溶液进行多次测定,考察各测定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具体如下:取同一样品,连续测定五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大于3%。

对照和样品均要做,具体如下:
精密度试验
试验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3.9 重复性试验: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批样品,从样品供试品液制备始,制备多份供试品溶液。

每份供试品液再分别进行测定,测定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其含量的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RSD%)。

具体如下:同一批号样品,分别取低、中、高三个样品量,每个样品量3份,按样品测定方法操作,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大于3%。

3.10 加样回收试验:一般回收率要求在95~105%。

试验结果表明:回收率在95%~100%之间,加样回收良好
详解:加样回收试验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成药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成分纯品,依法测定。

用实测值与原样品中含测成分之差,除以加入纯品量计算回收率。

此法不用制备空白对照,模拟真实性好。

注意事项:1、纯品的加人量与取样量中被测成分之和必须在标淮曲线线性关系范围之内;2、外加纯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3、一般加入量与所取样品含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

4、做加样试验时,有人将对照品加至制备好的供试品溶液中,这是不对的,这样不能考察提取、纯化过程中被测成分是否损失,不能代表含量测定方法的回收率。

因此要在称样开始时就加入对照品!
3.11 含量限度的制定:申报临床,必须根据原料来源不同的三批以上样品测定结果,确定含量范围
三批样品含量
每克样品中含某药材量0.5克
计算转移率
制定含量限度:由上表可知A成分的平均转移率为67.3% ,而每克样品中含某药材量0.5克,中国药典2005版某药材项下规定的A成分不低于1.0 %,因此确定,每克样品中A成分的含量限度为:0.5×1.0%×67.3%=0.3365mg/g。

常用的含量表示方法有:%、mg/片、"g/丸、mg/m1(液体制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