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关于我们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致力于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是互联网信息专门研究机构,研究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体制,汇集互联网信息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研究平台相互协同在媒体大数据、网络安全、网络舆情、移动互联、社会化媒体、网络与未来社会、国际互联网传播、网络视频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旨在把握国际互联网研究和应用领域前沿,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预测互联网的发开展互联网信息研究,培养服务国家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互联网信息专业是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现有的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设立的新兴交叉专业,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新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该专业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互联网信息专业在两个学科门类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为学术型,学制三年。互联网信息(0503J4)授予文学门类硕士学位,互联网信息(0810J4)授予工学门类硕士学位。
三、师资队伍
依托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体制,互联网信息专业的不同方向都有相应的科研平台作为支撑,能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科研平台的学科带头人均为本领域校内外知名的学者或业界精英。校内的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有本领域前沿的科研课题,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带领团队进行平台之间的协同创新研究。参与平台创新项目研究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能够承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和项目指导任务。
平台的学科带头人有:
1、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廖祥忠教授;
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博士生导师王晓红教授;
3、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段鹏教授;
4、中国传媒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士生导师王永滨教授;
5、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夏征宇教授;
6、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艾利艾咨询公司总裁李未
柠。
7、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硕
士生导师唐远清教授;
四、课程设置
互联网信息专业是在我校优势传统学科基础上,适应互联网信息研究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交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在掌握原所属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互联网信息的理论和实践。
互联网信息(0503J4)属文学门类,专业课程涉及以下内容:传播学理论、媒介传播史、信息社会理论、媒介文化研究、质化研究方法、大数据分析基础。在此基础上,各方向开设代表本方向特色的方向课程。
互联网信息(0810J4)(工学门类),专业课程涉及以下内容:计算机专业相关内容、本方向开设的方向课程,选修互联网信息(0503J4)的部分专业课程。
五、实践就业
面向政府机构、新闻媒体、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信息(0503J4)培养从事舆情调查研究、互联网治理、社会化媒体研究、未来社会研究、视听新媒体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人才;互联网信息(0810J4)培养从事大数据分析、跨媒体研究、网络空间安全的信息技术人才。
六、各平台学科带队人介绍、各方向师资队伍情况、课程设置、实践就业详见各方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