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与维也纳
维也纳体系
简析维也纳体系内容摘要: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改变了旧欧洲的政治格局,即从以前的诸强纷争一改而为法国的独霸天下。
然而,由于拿破仑的一味好战,残酷掠夺各国人民,激起整个欧洲的反对,所以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1814一1815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先后两次击败拿破仑,最终推翻了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
战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形成了以“正统主义”原则和“均势”原则为标榜的维也纳体系。
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重又回到诸强争场的旧格局。
但是,这时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
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
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运转终结评价一、体系建立的过程(背景):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爆发,这场革命极大地展撼了欧洲,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
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王冠,各国封建君主策划联合干涉法国革命。
英国惧怕法国革命后国力增强,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因此,在英国的积极活动下,一个以英国为首,包括欧洲大陆众多封建国家的反法大联盟正式形成了。
法国革命开始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
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人了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工权的斗争。
从1793年3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到1815年6月,共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间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拿破仑时代的强盛。
但是,由于拿破仑沉迷于绝对的战争和绝对的征服,耗尽了法国的国力,加上他对大陆各国的奴役统治,促使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拿破仑帝国的根基非常脆弱。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王兴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1. 引言1.1 定义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是指19世纪初期通过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一种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原则是维护欧洲列强之间的平衡,以确保没有任何一国能够垄断整个欧洲大陆。
这种均势体系的建立旨在避免过去的专制帝国主义和战争,保持和平与稳定。
在维也纳会议后,各个欧洲列强开始遵循一系列规则和条约,以维护这种均势。
这包括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争端,不得通过单边行动改变欧洲地图,以及互相支持同盟以平衡其他列强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个大陆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均势体系逐渐出现破裂迹象,最终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瓦解。
1.2 背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逐渐瓦解,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
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旨在维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限制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野心来保持欧洲的均势,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均势在不断受到挑战和动摇。
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扩张和军备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
俄法双方的合作意愿增强,霍尔斯坦问题等地缘政治矛盾愈演愈烈。
加之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使得欧洲均势面临空前的挑战。
这些背景因素为欧洲均势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随着维也纳体系的权威逐渐削弱,欧洲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改变,新的力量开始崛起。
欧洲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迫使各大国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和政策。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体系是指1814年至1815年间在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各大欧洲国家为了维护和平与稳定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安排。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遏制革命思潮、恢复失地、实现欧洲各国的平衡势力等。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2010年9月(中)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黄达摘要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本文运用均势理论,通过对其内因和外因的分析,透视了维也纳体系得以维持其自身稳定的原因,并分析了其对国际体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理论欧洲协调维也纳公约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60-02将近五十年的,建立在维也纳体系下的和平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说也许不是很长,但是对于19世纪的欧洲各国来说实在来之不易。
它让欧洲在二十二年的反对拿破仑的硝烟战火中暂时平静了下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的确是大师的杰作,不愧为神来之笔。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使维也纳体系这个本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结构得以长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内因和外因。
就内因而言,在维也纳体系的内部有了构造极佳的均势。
但是,这个均势的构造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土地的分配而言,《维也纳条约》构造了及其有利于维持均势的地势格局。
在《维也纳条约》中,英国和俄国是两个获益最多的国家。
各国同意在波兰3/4的领土上建立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
俄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领土,它真正的从一个欧洲边缘国家走进了欧洲的版图。
当然,对于英国来说,虽然它不觊觎欧洲的大陆,但是它从法国和荷兰的手中夺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对于它保持海上的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国家就是普鲁士。
在维也纳和会上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波兰——萨克森问题了。
然而维也纳和会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补偿原则”的提出。
根据条约俄国占有了普鲁士瓜分波兰后拥有的土地,作为补偿,普鲁士拥有了其期望已久的萨克森的土地包括在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方面都十分重要的莱茵河沿岸省份以及波美拉尼亚等地,它在中欧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
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拿破仑战争是欧洲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冲突,由法国拿破仑一世领导的法军与欧洲联军之间展开。
战争结束后,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至1815年间召开,旨在重新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恢复战前秩序。
本文将介绍维也纳会议的背景、目标以及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一、背景拿破仑战争不仅颠覆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对各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一世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塑造了一个包括法国在内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拿破仑的崩溃,欧洲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重新崛起,各国对恢复旧有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维也纳会议的目标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谈判和协商来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会议主要由奥地利、俄罗斯、英国和普鲁士等大国参与,旨在恢复旧有的政治秩序,遏制民族主义的崛起,确保各国的利益得到平衡和尊重。
三、重新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维也纳会议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调整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调整和划分:1. 法国:作为战争的战败国,法国在会议上受到了惩罚,失去了一些领土,包括比利时和莱茵省。
此外,法国还被迫支付大笔赔款,以补偿其他国家的损失。
2. 德意志邦联:为了遏制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力,维也纳会议决定成立德意志邦联,由38个州组成。
邦联的目标是防止德国单一国家的统一,并维持欧洲权力平衡。
3. 意大利: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意大利北部的新边界,旨在确保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控制。
然而,这也激起了意大利统一的强烈愿望,成为后续民族运动的重要导火索。
4. 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定了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减少,俄罗斯和奥地利等国得到了一定的扩张。
四、对欧洲局势的影响维也纳会议的结果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埋下了后续动荡和冲突的种子。
1. 均势政治:维也纳会议实施了均势政治,旨在避免出现霸权国家。
浅谈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轰轰烈烈,再怎样辉煌,最后也只不过像烟一样,留下一堆灰烬,各战胜国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派代表参加,因为没有哪一只狼会错失瓜分肥羊的机会,而会议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颇多的。
(一)“多极均势平衡”总的来看,维也纳会议在对法国怀柔修好的前提下,建立了欧洲列强五国之间的均势以及列强支配国际事务的维也纳体系。
该体系还形成一个被后人称为“欧洲协调”的会议体制,即大国举行会议,通过仲裁来调停、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此后一个世纪里,欧洲没有发生遍地烟火的大战,与这个会议得到的公认是有关系的。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为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在十九世纪管辖的领土面积大体相当。
就像小时候孩子分的月饼,没有人会容忍别的小朋友的月饼比自己大。
这显然是为了防止在欧洲再现一个谋求霸权的国家,首先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和拿破仑悲剧的重演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堤坝,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就仿佛一个真空的包装,消灭了一切可能引起火花的途径。
具体来看合约,中欧出现了一个德意志邦联,而奥地利主持邦联会议,更是填补了可能战争的真空,抑制德国邦联与意大利战争得可能。
普鲁士获得了莱茵河上的重要领土,从而增加了抗衡法国的砝码,比利时和荷兰在北面形成了对法国的包围,法国被压缩了边界。
明显得到赃物最多的是四大战胜国—俄、英、普、奥。
会议也体现多级均势的平衡。
会议形成了大国与小国的特殊关系表明,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完全由大国治理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治理者表面都是自主的,但实际上其权力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剥夺小国的权力基础上的。
除了共同的理想—避免拿破仑闹剧、霸权和战争不再重演外,治理者创立的这个会议是根据反拿破仑战争联盟发展起来的合作模式,每个大国各怀鬼胎,并不是真的希望世界的和平。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
维也纳体系知识点总结维也纳体系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希为代表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总称。
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以平衡实现和平、稳定、和安全,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均衡的外交原则。
下面将对维也纳体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1.1 战后和约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源于拿破仑战争的结束。
拿破仑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还对欧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所建立的大陆封锁政策和其对欧洲各国领土的侵略战争,使得各国对于未来的和平局势引起了深刻的忧虑。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就如何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问题进行了磋商,并最终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2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维也纳体系形成的关键事件之一。
会议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等国。
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磋商达成协议,重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秩序,确立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
1.3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维也纳和约》。
此次和约维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重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盟体系,制定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原则,为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4 维也纳体系的原则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1) 恢复旧秩序:在尊重各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欧洲各国的领土恢复到拿破仑战争前的状态;2) 均势平衡:主张维持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白俄罗斯:维也纳体系倡导共同管理的原则,主张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二、维也纳体系的特点2.1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1) 坚持和平与稳定:维也纳体系秉持和平与稳定是何居首位的原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2)推崇均势平衡:维也纳体系主张维护各大国势力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国成为霸权国家,以保持欧洲的和平权力平衡;3) 崇尚共同管理:维也纳体系提倡国家在欧洲事务中应该采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态度,以达到共同维护和平、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为维护和平稳定而形成的政治格局,主要由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英国带领的列强组成。
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的均势受到了威胁,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瓦解。
一是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拿破仑入侵欧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极大恐慌,进而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战争的爆发。
尽管最终纳瓦伦条约结束了拿破仑战争,但欧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拿破仑时代引起的革命和民族主义浪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骑士阶层以及贵族和教会的地位,同时也引导了新的力量,如中产阶级的崛起。
二是意大利和德国单一统一。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意大利和德国分别在强人的领导之下完成了单一统一。
意大利的统一推动了欧陆变革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各国的民族主义,引领欧洲各国经历了新纽约时代。
德国的统一则让欧洲强国的格局失衡。
德国的崛起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的不安,因为他们感到德国的崛起可能会挤压它们的利益。
因此,这两个却国在德国的统一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冲突。
三是俄土战争的影响。
1877年到1878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发生俄土战争。
俄罗斯在这一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地区。
这一事件引起了英国和奥匈帝国的不安,因为它们认为俄罗斯的大规模扩张会损害它们的利益。
此后,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开始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来平衡彼此间的力量。
综上所述,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主要是由拿破仑战争、意大利和德国的单一统一以及俄土战争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对于欧洲各国而言,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只有通过平衡各国的利益和力量,减少内部矛盾,达成共识,才能实现欧洲的长治久安。
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_百年和平_
第23卷 第2期 开封大学学报 Vol .23 No .22009年6月JOURNAL OF K A I FE NG UN I V ERSI TYJun .2009收稿日期:2009-03-23作者简介:徐厚志(1983-),男,山东日照人,硕士。
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百年和平”徐厚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经典范例。
该体系内权力结构的均衡、大国所确立的运行机制和国际规则以及一批杰出政治家的外交努力,促使均势格局得以持续。
在维也纳体系下,均势不单纯停留在实力均衡的物质层面,已上升为一种理念或共识,为维持“百年和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根据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来判断,这一和平有可能得以重现。
关键词:均势;维也纳体系;百年和平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 (2009)02-0033-04 维也纳体系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所经历的四个国际体系之一,它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终于1914年一战爆发,维持了“百年和平”。
所谓“百年和平”并非指没有任何战争,而是指“总体和平”或“总体稳定”,在整个体系内虽然也出现了局部战争或冲突,如1854年英法与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但并没有发生全面战争或世界大战。
正因为如此,维也纳体系所处的时代被学者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体系内大国实力的均衡、以均势思想为核心的维持机制与原则以及一批杰出的外交家所开展的均势外交,对该体系下“百年和平”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其存在始终保持着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存在期间,欧洲大国关系经历了三个均势时期,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国际关系史上的范例。
(一)五大国均势时期(1815—1854)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反法联盟面临如何重建欧洲秩序的问题。
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
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杨和平内容提要 维也纳体制是19世纪欧洲和平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维也纳体制及其均势结构持续存在的基础在于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一系列变数的冲击最终导致维也纳体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
关键词 维也纳体制 欧洲均势 欧洲和平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曾有过一个长达一个世纪的相对和平时期。
“19世纪的人们把他们所处的时代看成是一个骚乱动荡的时代;但是在国际事务方面,它却出奇地稳定,不但同20世纪的混乱相比是如此,就是同在它之前的若干世纪相比也是如此”①。
和平得以维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点则在于维也纳体制为欧洲和平的维系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对于凡尔赛体制和雅尔塔体制,相对于建立国际体制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追求来讲,维也纳体制的稳定性及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尤为值得比照和关注。
一为规范拿破仑战争以后的欧洲和平,维也纳会议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合并前后几个国际签约②,确立起了一个国际体制,史界约定俗成称之为维也纳体制。
就这一体制的确立及其效用机理而言,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反拿破仑战争的众列强,尤其是英、俄、普、奥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经历了20年左右战争的惨烈破坏之后,总的来讲,它们都不愿意为争夺战利品再发动一场战争。
各战胜国均力图建立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新的国际体制,以维持和平,防止再度发生武装冲突。
其二,维也纳体制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均势结构。
这一结构的生成实际上是俄、英、普、奥、法五国相互斗争与协调的结果。
五国各自的目标和追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会议开始不久,英、俄、普、奥四强结成了两个敌对阵营:俄普为一方,英奥为另一方。
法国虽然没有多大发言权,但塔列朗的“正统主义”至少维护了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尊严③。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其他相关条约作为列强争夺和妥协的结果,明确显示出,这个大陆均势结构是它们在不违背自身根本立足点的前提下,确定的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目标。
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简介PPT课件( 31页)
局
一、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东方问题” 四、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欧洲协调机制的确立
欧洲协调体制是通过大国的一致行动 来协调国际事务,维护和平与均势。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1818~1822年,按四国同盟 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 召开了四次会议,即1818年 亚 琛会议、1820年的特洛波会议、 1821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年的 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 称之为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欧洲的局势正发生巨大变化。法国已 走出了1815年失败的屈辱,在欧洲的势力正日 益回升。德、意统一也开始被提上日程,法兰 克福议会和意大利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亦说明这 点。俄国在欧洲的反动堡垒作用极为明显,但 北方三宫廷已发生裂痕以至于其间的合作走向 终止。俄国对普鲁士的压制以及对《奥尔木茨 协定》签订的强行干预使俄、普关系极度恶化, 而逐渐恢复元气的奥地利再也无法完全对俄国 俯首帖耳了。
1820年10月,梅特涅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 波召集了第二次国际会议,亚历山大、弗兰茨 一世、威廉三世参加。
协商意大利问题。 1820年意大利的那不
勒斯发生了烧炭党革命。
11月19日,俄普奥签订了《特洛波议定
书》,议定书规定:因革命而政权更迭的国家
一律被排斥于“欧洲协调”之外;如出现改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状而危及“欧洲协调”的成员国时,缔约国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维也纳体系和五级均势格局
拿破仑征服葡萄牙与西班牙(1807、 1808)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组建(英、奥) 维也纳和约的签订(1809年)
拿破仑征俄与第六次反法 同盟
理想主义者拿破仑 灾难的1812年 远征失败与第六次反法同盟的组建
(1813年3月)
莱比锡战役与拿破仑的失败
French Empire at its he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维也纳会议的结局
《最后议定书》
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葡萄牙、荷兰、意大利诸邦等恢复法国 大革命前的旧王朝统治; 普鲁士占领波兰、萨克森、荷兰、瑞典的各一部分土地 俄国占领原华沙大公国的大部: 法国把边界恢复到1790年的六边形: 英国占领法国、荷兰、西班牙的部分海外殖民地 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组成尼德兰王国;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瑞典合并挪威 德意志由35个君主国、4个自由市结成松散的邦联,设邦联议会于 法兰克福; 意大利分裂成9个各自独立的单位。
各国的如意算盘
俄国:力图建立欧洲霸权 英国:建立起欧洲的大国均势,并保持海上的绝对优势 奥地利:恢复对意大利的控制,保持在德意志邦联中的优势 普鲁士:严惩法国,夺取其领土;提高自己的地位 法国: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损失,并适机削弱其他国家的力量
山东师范大学 孙超
百日王朝与《第二次巴黎和约》
百日王朝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年3月) 滑铁卢战役与帝国的终 结
以大陆优势抵消英国的海上优势 柏林敕令(1806年11月)与枫丹白露敕令 (1810年10月) 大陆封锁在一段时间内给英国经济带来困
境,但是英国最终安全无虞,且有相对繁
荣。 大陆封锁激化了帝国国内外的一系列矛盾, 使欧陆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对欧洲大陆产 生了深远影响
均势与维也纳
从“均势”结构初探维也纳体系姓名:费艳红班级:10历史(师范)学号:1003401027【摘要】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之为维也纳体系。
英俄相争促成了1848年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政治形势。
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经典范例,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维也纳体系的五大极均势格局、维持机制及国际准则,探讨维也纳体系展现的一个均势结构,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原则机制国际关系一、均势所谓“均势”,即“势力均衡”的简称,是国际关系史文献中常见的名词。
它是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一种力量平衡状态,或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与另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抗衡时,采取均势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态度和政策。
①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首次以国际会议方式明确了“均势”的定义。
在维也纳会议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外交家对“均势”的含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国际法学家、维也纳会议秘书长弗里德里希·根茨在会议的报告中和给友人的信中,都明确指出几个大国签订协定的目的是“建立欧洲均势和维护欧洲和平”,就是“在‘公平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建立‘持久和平’”。
②二、维也纳体系的均势结构维也纳体系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所经历的四个国际体系之一,它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终于1914年一战爆发,维持了“百年和平”。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国主宰的欧洲领土体系,以补偿原则实现;二是欧洲“正统”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以正统主义原则实现。
维也纳体系所处的时代被学者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19 世纪的人们把他们所处的时代看成是一个骚乱动荡的时代;但是在国际事务方面,它却出奇地稳定,不但同20世纪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编:《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第1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②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第448-4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的混乱相比是如此,就是同在它之前的若干世纪相比也是如此。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建立的欧洲秩序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维持国际均势来维持和平。
这个体系在19世纪末期开始出现裂痕,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完全瓦解。
本文将探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和影响。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开始瓦解主要是由于国家间的不稳定和冲突。
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大国通过争夺和平定国际事务来维持均势。
在19世纪末期,欧洲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开始加剧。
德国的崛起和意大利的统一使得传统的均势观念变得不再适用。
各国之间的民族主义和殖民地争夺也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些因素导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也得益于技术革新和经济发展。
19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欧洲大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这使得传统的均势政策难以维持,因为一旦战争爆发,很难控制和平。
经济发展也加剧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因为各国都希望通过扩张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也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也受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在19世纪末期,现实主义开始兴起,并挑战了传统的均势政策。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因此主张国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使得欧洲大国开始采取更加激进和侵略的政策,导致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财富损失。
它也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多国帝国的解体和新的国家的形成。
它也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秩序体系,以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战争。
这导致了联合国的建立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和危机。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作者:孙雅琪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3期摘要:1815年签订的《最后议定书》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
维也纳体系在英奥等大国的极力推动下,以协调谈判等方式解决大国争端,期望各国达成共识,共建欧洲的均势体系。
由于其维持了近代欧洲最长一段时期的总体和平,因此维也纳体系被认为是外交均势的经典之作。
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也同样值得仔细探讨。
本文根据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运行机制,着重分析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的瓦解时间与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瓦解;近代欧洲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瓦解后,维也纳会议上通过的《最后议定书》使维也纳体系在列强相互妥协退让的基础上被确立。
维也纳体系是以恢复欧洲旧秩序,并以和谈的形式缓和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具有统筹性、整体性以及全局性的国际体系。
维也纳体系最大的成就是在欧洲地区建立恢复了欧洲均势,因此也有学者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体系”。
维也纳体系实际上是以维持欧洲各大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实力相对均衡的方式,使欧洲得以免于发生全面大战。
“均势体系”最终想要实现的是区域内的局势稳定,使大国之间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维也纳体系使得欧洲的均势外交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由于当时各大国的利益或多或少与海外殖民地有关,因此维也纳体系本身也具有了一种世界性质,深刻影响了此后大国之间的交往,对研究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世界大环境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过各国不断努力维系的维也纳体系逐渐衰落并最终瓦解。
本文着重对维也纳体系瓦解的时间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时间维也纳体系最大的成就是在欧洲地区建立恢复了欧洲均势,因此也有学者将维也纳体系称为“均势体系”。
维也纳体系实际上是以维持欧洲各大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实力相对均衡的方式,使欧洲得以免于发生全面大战。
“均势体系”最终想要实现的是区域内的局势稳定,使大国之间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所建立的一套国际体系,旨在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维也纳体系以均势原则为基础,通过平衡各个大国的力量,防止任何一个国家过分扩张而导致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也纳体系逐渐失效,欧洲的均势也开始瓦解。
本文将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探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
维也纳体系在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维护了欧洲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
自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打破了原有的均势格局;民族主义思潮激发了各个民族对独立和自主的渴望,给原有的帝国体系带来了挑战。
这些因素导致了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使得欧洲的均势逐渐瓦解。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变革对欧洲的均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这场战争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中的均势格局,俄国势力的衰落和法国、英国势力的崛起,使得欧洲的均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是普法战争(1870-1871年),这场战争导致了普鲁士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格局。
最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体系,结束了欧洲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使得欧洲的均势彻底瓦解。
在政治方面,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导致的。
19世纪后期,一些大国开始进行帝国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各个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在不断增强,希望获得独立和自主的权利,不满原有的帝国统治。
这些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挑战,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欧洲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各个大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日益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的均势瓦解也给一些小国和边缘地区带来了机遇,他们在大国对抗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利益,一些原来被压迫的民族也获得了独立和自主的权利。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一种欧洲国际秩序体系。
在此体系下,欧洲列强通过一系列协定和条约共同维护欧洲的均势,避免了大规模冲突的发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开始出现瓦解的现象。
本文将对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对欧洲国际秩序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日益激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开始有了明显的差异,导致了经济上的竞争和不平衡。
殖民帝国主义的兴起使得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得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这些因素导致了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开始出现瓦解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对抗和矛盾逐渐升级,导致了一系列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一战和二战。
一战的爆发使得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欧洲陷入了动荡混乱的局面。
一战后通过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并未能有效维护欧洲的稳定和均势,反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结束后,欧洲国际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冷战的爆发使得维也纳体系的遗产再次被搁置。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瓦解对欧洲国际秩序的影响十分深远。
瓦解使得欧洲陷入了长期的动荡混乱之中,各国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的爆发。
这种动荡混乱也使得欧洲列强的竞争日益激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程度。
这种瓦解还使得欧洲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成为了一个长期的难题,欧洲列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变得更加困难。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是欧洲国际秩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对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欧洲国际秩序的演变和发展,为未来的国际关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和和平的国际秩序。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19世纪初期,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拿破仑战争之后,维也纳体系被建立起来,意在恢复欧洲的均势和和平。
到了19世纪中期,这一体系开始出现裂痕,欧洲的均势也开始逐渐瓦解。
本文将对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是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也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平衡。
强大的工业实力让一些国家开始扩张殖民地,寻求更多的资源,这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争夺。
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也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唤醒,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国家,不再接受被统治的命运。
这些民族主义浪潮将帝国主义体系逐渐推向了边缘。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的原因还包括国际关系中的复杂纷争和外交政策的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维也纳体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均衡和稳定。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与英法等西方国家陷入对抗,导致了欧洲国际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普法战争后,法国的崛起也使得维也纳体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
这些种种因素逐渐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和欧洲国际关系的紧张。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的瓦解给欧洲带来了重大影响。
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和联盟体系的形成。
在维也纳体系瓦解后,欧洲各大国开始加大军备建设,为未来的冲突做准备。
一些国家还开始组建联盟,以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成为了共同的盟友,这反映了欧洲各国在外交上的调整和变化。
这种联盟体系的形成也使得欧洲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增加了未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还导致了欧洲地缘政治的重大变革。
在19世纪中叶,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欧洲地图发生了重大调整。
德意志帝国崛起后,德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这对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构建欧洲均势的维也纳体系,为何难以持续?拿破仑战争意义深远!
构建欧洲均势的维也纳体系,为何难以持续?拿破仑战争意义深远!公元1618至1648年,残酷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改变了传统欧洲格局,秉承主权国家平等的威斯特伐利亚提创立,均势秩序成为欧洲常态。
此后虽经历了奥地利王位战争、七年战争,均势格局却始终维持了下来。
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经历了一番血腥争斗后,最终拿破仑上位,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
随后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征战欧洲,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撕得粉碎,却也因此遭受了均势格局的反弹,引发反法同盟的频频打击。
拿破仑战败后,列国在欧洲的废墟上重新创立其新的均势秩序,因该体系最初源于维也纳会议,又称维也纳体系。
然而维也纳体系并未持续太久,仅仅几十年之后,欧洲又一次陷入了列强争霸的局面。
民族主义的崛起,改变传统欧洲势力板块启蒙运动思想催生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在对外征伐期间一直以法国大革命的代表和启蒙运动的化身自居。
因此在其征伐期间,各国民族主义萌芽诞生,到了拿破仑战争后期甚至出现了支持革命思想的民族主义者反抗法军入侵的行为。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相互混居的不同民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统治者,开始将其作为“异族”对待。
当时的德意志哲学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甚至直接扬言道,每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族群均天然的享有自治权力。
民族主义的崛起使得传统欧洲帝国,尤其是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这样的跨民族王朝面临极大的内部压力。
当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中欧出现大批权力真空地带,主要是分布在德意志地区的大约35个小邦国。
随着维也纳体系的安排,普鲁士的势力延伸到了莱茵河一带,开始对中欧的德意志小国产生影响,奥地利在德意志内部的权威大减。
另外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奥斯曼土耳其开始逼迫收缩势力,逐步从巴尔干半岛回撤到小亚细亚地区。
巴尔干因此成为欧洲大国新的力量角斗场。
拿破仑民法典与革命思想的传播除了促进民族主义崛起之外,法国大革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同样伴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均势”结构初探维也纳体系姓名:费艳红班级:10历史(师范)学号:1003401027【摘要】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之为维也纳体系。
英俄相争促成了1848年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政治形势。
维也纳体系是一个均势体系,体系内均势格局的演变堪称经典范例,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维也纳体系的五大极均势格局、维持机制及国际准则,探讨维也纳体系展现的一个均势结构,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原则机制国际关系一、均势所谓“均势”,即“势力均衡”的简称,是国际关系史文献中常见的名词。
它是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一种力量平衡状态,或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与另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抗衡时,采取均势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态度和政策。
①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首次以国际会议方式明确了“均势”的定义。
在维也纳会议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外交家对“均势”的含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国际法学家、维也纳会议秘书长弗里德里希·根茨在会议的报告中和给友人的信中,都明确指出几个大国签订协定的目的是“建立欧洲均势和维护欧洲和平”,就是“在‘公平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建立‘持久和平’”。
②二、维也纳体系的均势结构维也纳体系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所经历的四个国际体系之一,它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终于1914年一战爆发,维持了“百年和平”。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国主宰的欧洲领土体系,以补偿原则实现;二是欧洲“正统”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以正统主义原则实现。
维也纳体系所处的时代被学者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19 世纪的人们把他们所处的时代看成是一个骚乱动荡的时代;但是在国际事务方面,它却出奇地稳定,不但同20世纪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编:《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第1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②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第448-4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的混乱相比是如此,就是同在它之前的若干世纪相比也是如此。
”①维也纳体系内大国实力的均衡、以均势思想为核心的维持机制与原则以及一批杰出的外交家所开展的均势外交, 对该体系下“百年和平”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五大国均势(1815-1954)维也纳体制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均势结构。
维也纳会议改变了战前欧洲的势力划分范围,重新调整了各国的疆域,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土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从体系的实力框架上来说,它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即英、法、俄、普、奥五国共同支配国际关系体系。
英、法、俄、普、奥五国各自的目标是不同的:俄国企图在欧洲建立一种它能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局面,并且形成使欧洲列强不可能建立反俄联盟的政治均势。
它既要削弱法国,使法国不能恢复到拿破仑帝国时期那样强盛,又不能让法国受到过分的削弱。
法国应该是保持同德意志国家均势的重要力量。
英国的目标是维持和巩固海上的霸权和欧洲大陆的均势,最理想的状态是东欧的俄国和西欧的法国互相抗衡,中欧则由德意志两强国(普、奥) 相互牵制,并维持德意志各小邦的分裂状态,使中欧成为东、西欧之间的缓冲地带。
奥地利的意图是在东、西欧实现均势,俄法互相牵制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在德意志世界的优势。
普鲁士追求的是防法制奥,扩大自己在德意志世界中的影响力。
法国的情况比较特殊。
虽然名义上并不是作为战败国参加会议,但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本身就是为了处理法国战败后退出的占领区的归属问题,所以,法国本身不可能有何非份的要求,塔列朗代表法国在会上追求的目标就在于捍卫法国固有的利益。
会议开始不久,英、俄、普、奥四强结成了两个敌对阵营:俄普为一方,英奥为另一方,而法国利用四强之间的矛盾,站在英奥一方共同反对奥普。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和《第二次巴黎条约》作为列强争夺和妥协的结果,可以说,它们在不违背自身根本立足点的前提下,达到了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目标,那就是这个大陆均势结构。
在《维也纳条约》中,英国和俄国是两个获益最多的国家,各国同意在波兰3/4的领土上建立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
俄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领土,它真正的从一个欧洲边缘国家走进了欧洲的版图。
英国从法国和荷兰的手中夺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对于它保持海上的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补偿原则”的提出,俄国占有了普鲁士瓜分波兰后拥有的土地,作为补偿,普鲁士拥有了其期望已久的萨克森的土地包括莱茵河沿岸省份以及波美拉尼亚等地,它在中欧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和俄国一样,①[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第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普鲁士对领土的要求未能全部如愿,它只获得了萨克森的2/5,在经过对于形如萨克森这样小国的领土调整后,大国在法国的东部边界建立起了一条弧形遏制地带,以利于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领土的变更使各大国之间出现了一种领土均衡,体现了五大国的均势状态。
五个国家的力量不完全相同,英国和俄罗斯的力量要较强大一些。
一个是海上强国,一个是陆地霸主,占据着维也纳体系结构力量的中心位置,尤其是英国在维持欧洲的均势方面起着重要的制衡者的角色,对欧洲乃至世界事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奥的实力较弱,但凭借着神圣同盟的力量,基本上可以维持欧洲的均势结构的平衡,法国在维也纳和会之后一度受到约束和限制,但法国由于执行了正确的外交政策,成功的分化了其他大国对其的敌视,逐渐恢复了大国地位,与其他四国平起平坐,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中的重要一极。
在五大国的均势格局中,英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它也是维也纳体系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导者。
在英国看来,只有欧洲法国、普鲁士、俄国均势发展,英国才有可能在欧洲大陆扮演仲裁者和制衡者的角色,才能真正保障它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战略利益得到体现。
那么为做到这一点,英国必须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但又时刻对欧洲大陆保持关注,随时使自己可以与另一国或集团结盟以抵抗对自己威胁大的国家和集团。
在未来的近百年中英国总是以自己为砝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
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个国家或集团结为同盟①。
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完善。
“维也纳条约是反动的欧洲对革命的法国取得巨大胜利的总结”,“它恢复了正统主义、天赋的王权、封建贵族、僧侣的统治、宗法式的立法和行政”②。
维也纳会议不是以压制法国为基础的,没有引起法国人怨恨;同时拿破仑战争又消解了欧洲列强间的矛盾,缓解了大陆上的霸权争夺,因而各国之间维持着一种均势状态。
(二)、体系维持机制的均势维也纳体系存在近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中,维也纳体系的维护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它们是: 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和欧洲协调。
神圣同盟及其正统原则是欧洲君主大国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 追求封建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势力均衡; 四国同盟或五国同盟及其均势原则是欧洲大国之间为获得更多的领土、人口而相互妥协所达成的利益均衡;欧洲协调机制及其补偿原则是解决欧洲大国在①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0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4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上述结盟中出现的不均衡问题, 使欧洲大陆更趋于均势。
1.神圣同盟神圣同盟本质上是俄普奥三国为了联合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而组成的以维护欧洲封建旧秩序为目的的同盟.它依靠“正统原则”牵制三国”,三国“互视为同胞,无论何时、何地,应相互给予支援、帮助和救护”。
①在这个前提下,普奥得到了俄国的庇护,又很好的遏制了俄国的扩张行动。
尤其是奥地利,它用正统思想讨好俄国,紧紧地依靠着这个强大的靠山,以维持其在欧洲的“中庸外交”。
和英国相比,这时的奥地利更急切地想要维护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的均势。
正如梅特涅所说,“奥、普却四境门户洞开,饱受邻国威胁。
两国在法、俄强势压力之下,惟有善用智慧步步为营之上策,彼此及与邻国保持友好,始得安宁。
”②2.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是英、俄、奥、普为防止拿破仑再次挑起战争而组成的一个反法军事同盟,目标在遏制法国的扩张,共同保证欧洲政治秩序。
“维也纳的政治领袖组成四国同盟,以压倒性的武力,不容法国的侵略野心有一点出头的空隙。
”③通过四国同盟,法国稳定了下来,还完了拿破仑战争的赔款。
鉴于法国的行为,四国同盟允许了法国的加入,成为了五国同盟。
从此法国走上了与其它四国平等的对话平台,五国共同维护欧洲均势的“欧洲协调”正式形成。
这也被后世称为五极均势。
3.欧洲协调机制欧洲协调机制由四国同盟创立,欧洲协调指的是欧洲大国间的协调, 目的是维护欧洲大陆的政治和领土现状。
④欧洲大国采取了“会议加军事”的方法来保证,即为了维持大国均势,积极开展会议外交,构筑了欧洲协调机制,同时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破坏领土现状,又以四国同盟来遏止法国。
欧洲协调机制所创立的某些制度还被后来的国际组织的一些活动程序作为依据。
⑤“这个欧洲协调系统,虽然不是一个水久性的组织,也没有明确的组织宪章,但却是值得记忆的历史事件”⑥。
正是它,对于国际社会的19 世纪和平起了作用。
欧洲协调机制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诸如,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应在欧洲与世界上提①[美]亨利·基辛格,顾淑馨等译:《大外交》(Diplomacy)第7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年版②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Diplomacy)第74页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年版③[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Diplomacy)第7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年版④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第101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⑤杨泽伟:《宏观国际法史》第84-93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⑥ D.G.科索拉斯:《说权力与影响·国际关系诸论》(Power and Influence·An Introduction to Inter National Relations)第188页美国:加利福尼亚 1985年版出无限的要求、任何一个大国都不能试图在欧洲大陆获得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应被随意排除于既存的欧洲均势结构之外;对于大国之间的利害冲突,要尽量通过外交谈判与协商获得解决;对于来自欧洲内外的各种革命运动的冲击或来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挑战,则应当尽量采取一致的、至少是协调的对策等等,并不具有国际条约的约束力,但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却得到了欧洲大国的遵守。
各国通过欧洲协调机制把可能发生的战争通过谈判的形式遏制在了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