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艺术——关于《傅雷家书》的读书报告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来到这里,为在座的诸位来做这一次读书报告。正如我的题目:“教育的尊严一样。我在这里,不是只为了单纯地来赞美《傅雷家书》中所蕴含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与浓浓的爱意,而是要来以《傅雷家书》为蓝本,来聊一聊我们从《傅雷家书》中得到的启迪,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傅雷(1908-1966):翻译家、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今上海市南汇区)。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1921年(13岁)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为徐汇公学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反学阀运动。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1928年(20岁),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次年与庞薰琴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1966年文革初期,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傅雷服毒自杀[1],其夫人朱梅馥亦随傅雷自缢而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1979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隆重举行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郑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文革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傅雷一生翻译作品三十多部,主要为法国作家著作,如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他的个人著作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

我们从傅雷本人的经历中就能看出,傅雷是一个严谨而不妥协的人。具体怎么讲呢?首先,从他的作品中去解读,例如说这本《傅雷家书》。其间我们可以看到,傅雷对于遣词造句是非常讲究的,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有“考据癖。”但这也恰恰是一个作家、艺术家所应该具有的精神。试想,如果有一本翻译作品,词不达意,语句不通,你会去看吗?同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有傅雷式的那么一点严谨。不求多,一点就够。像我这样不求细节的人,能有这么一点,已经是万幸了。下面再说说傅雷的“不妥协。”世间具有不妥协精神的人太多了,例如说李白,例如说苏轼。可他们的不妥协又与傅雷不同。正如我前面所说,傅雷实在文革期间自杀的。文革期间是个什么情况,单从历史课本里面是了解不全的。就我个人的观点,那是一个极不负责任而又是非颠倒的时代。傅雷被打倒

的罪名是:“亲美反苏”,罪证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我实在是不明白算是哪门子“罪证。”傅雷在这种混杂的时局下,依旧能坚持自我,这很不容易。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代价之高,我想大家都想象的来。

至于《傅雷家书》,它是一部家书集,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家书集。它包括了一个父亲对于人生睿智的思考、对于子女浓浓的爱意,以及对于一个时代冷静而犀利的折射。

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傅雷家书》带给我们的启迪。

就我个人而言,是从傅雷家书是给我了颇多启示的。例如说关于学习,关于个人感情等等。首先我来说一说关于个人感情的问题。这个感情可以是很多种,可以是爱情,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亲情等等。傅雷是一个非常非常节制自己情感流露的人,正如傅雷在书中说“人也是感情动物,偶尔流露一下并不可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是不太喜欢多过流露自己感情的。这和儒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个人感情要服从大局。我们并不需要把个人感情上升到那样的高度。我们只需要略微控制一下,别让个人情感过多的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就好。至于学习,傅雷所秉持的观点一贯是要尽全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仔细读一读这本书。傅雷也不是永远板着脸的人,期间有一些小幽默,还是很有趣的,例如说:“……大家都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大意如此,只是笑谈。但从这笑谈中,我们发觉:绝大多数名人大家,都认为“完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回到学习的问题上来,傅雷说:“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这里的操心,原文是“worry”大约是焦虑的意思。操心学习是件好事,可换成”焦虑于学习,”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有高远的目标是件好事,但永远也别让你的目标高远到让你焦虑。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逐渐提高自己的过程,但是,千万别对“达到完美”抱有太大希望。那只是个努力的方向而已。傅聪也会遇到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因为某些原因,傅聪每天练习钢琴十二个小时以上。于是傅雷告诫他说,不在于多,而在于稳定。我们读《傅雷家书》不能只局限在一字一句枯燥的思考,而是要通过寻找数十年前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相似点,并进一步从中寻找答案。

诚然,我们的教育并非没有问题。我们的观念中依旧是“分数至上论。”很多人都明白,能力才是在未来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分数又和能力挂上了等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不行,所以我们才要去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之后,我们又一次走上了孔子的老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但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拿起了那些经典的名著。大背景,大环境没有变,但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走出新的路子。

下面和大家聊一聊第二个方面:傅雷家书中的名句名言。当然了,我所说的只是自己的观点,一定不全是正确的,大家要抱着批判的态度来听我说。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句:“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能有这样包容百家的思想,实在是相当不易。可这也许就是导致后来他遭到迫害的原因之一,真是令人痛惜。

下一句:“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生活学习绝对是有指导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