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由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比较所引发的思考
【 关键词】大学教育; 教育理念 ; 方法; 中西比较 【 中圈分类号 】 G 0 5 . 【 4 - 93 文献标识码 】 A 【 0 文章编号】10 — 0 6 2 1 )6 0 1- 2 0 9 3 3 (0 10 - 16 0
一
、
中西方教 育理念对比
’
谐中庸最大的弊端是压抑了竞争 、 进取精神 。在大学教育 中, 中国思想教育也一 向是 占重 大篇辐的。因而 , 较西方而 言, 中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学整体的和谐以及所起
能塑造出虚怀若谷 、 尊敬师长 、 热爱集体的高尚品质 , 可 也 能会 培养出谨 小慎微 、 自卑 自抑 的消极 人性特征 , 在某 中
程 度 上 压抑 了创 造性 的发 展 。
二、 中西 方教 育 方 法 比 较 ( ) 一 主体 与 客 体
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 。不同的是 ,非指导性教学 ” “ 理论还强 调了学生在学 习中所处的人 际关系 、 情感 态度环境也极大 地影 响了其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 在一种戒备森严 、 彼此 猜疑 、 曲真实体验的人际关系中, 的创造力和独立 自主 扭 人 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因此。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 理论
【 摘
要 】中国教育的特点是 以教 师为主 , 学校 采取授课为主的灌输 式的教 学方法 , 学生学习强调继承性 ;
西方教育的特点则是 以学生为主, 采取 启发 的方法 , 注重创造性 。 在借鉴 当今时代西方先进的教 育理念和考察 中 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 通过对 中西方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比较 , 出我 国大 学的教育理念和方 法的改革 需中 得 西兼容 , 取长补短 , 开创科学教 育理念和教 育方法。
纵观我国)t 至今的教育理念 , Af " 我国的大学教育理念或
中外大学比较
❖ 西方大学校训的特点
(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
你为友”、 耶鲁大学的“真理与光明”、 哥伦比亚大学 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芝加哥大学的 “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的“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等。
西方大学校训体现了服务社会的思想,呈现出浓厚的宗教 色彩。 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是看重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期望大学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如耶鲁大学创 立的出发点就是为教会和社会培养人才。
四、中西方大学校训 功能比较
❖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功能基本相同,概括 起来,主要包括:传播办学主张;规范 影响师生言行,激励鞭策师生奋进。如 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 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能 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
(二)反映了明显的宗教色彩 如牛津大学的“上帝乃
知识之神”、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 知识”等。
(三)表现出对学术自由的渴望 如斯坦福大学的“愿
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州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 等。
❖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校训反映了以儒 家为文化底蕴的“德性文化”,以厚德、 博学为价值取向;而西方大学校训反映了 以古希腊精神和宗教思想为文化底蕴的 “主真”、“主知”理念,以追求真理和 自由为价值取向。
❖ 不同点
中国大学校训行业(或专业)特色鲜明 在我国,反映师 范的校训如曲阜师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北京师大 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医科类如大连医科大学“健 康所系,性命相托”,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 业”,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工科类如 哈工大“规格严格,工夫到家”,浙江工大“格物致知”; 海洋类如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法学类 如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比较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比较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基于传统、背景和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通过对于中外一些现存的教育理念的比较和思考,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原因,旨在通过比较,寻找我国教育理念的不足,以促进我国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中外观念教育理念差异比较一、个性化与社会化有一项关于“中美学生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对中美两国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后,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社会化之差异。
(一)美国学生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而中国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类似,这表明美国人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学生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二)从美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
从中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学生高,而美国学生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役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
二、关于考试外国压力也很重不仅考还要公开排名杨福家教授谈中外教育差别在哪里,提到第一个差别是:同学进学校的门是不一样的,这个关是不一样的。
中国总的来讲,从古代开始到现在都非常重视考试。
现在一谈到应试教育这么几个字,就有种贬义,实际上认为不然。
考试要不要?要!考试本身其实并不坏,但有一点我们要检讨的,就是中国学生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终身。
中外创业型大学比较
相同点
中外创业型大学都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提高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要点二
不同点
国外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 力和创新精神;而国内创业型大学则更加注重实践活 动的规范性和可控性,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践活 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新成果的异同
要点一
相同点
中外创业型大学在创新成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科技转化、专利申请和创新创业项目等。
要点二
不同点
在创新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例如,一些 中国创业型大学更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申请的数 量,而一些国外创业型大学则更注重创新创业项目的 质量和影响力。此外,在创新成果的应用领域方面也 存在差异,一些中国创业型大学更注重在传统产业领 域的创新,而一些国外创业型大学则更注重在新兴产 业领域的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异同
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中外创业型大学都设置了创业教育课程,涵 盖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
不同点
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全 面和系统,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国内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则更 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异同
CHAPTER 04
中外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比较
科研投入的异同
投入规模
中国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投入规模较大,而国 外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投入相对较小。
投入来源
中国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 而国外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投入主要来自基金会和私 人捐赠。
投入方向
中西高校对比
• 在社交场合中西方人崇尚自由、开放……,有时候就连我 们认为所不道德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也很正常。在西方,政 治上的的对手可以是私下的老朋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 西方人人必中国人豁达。 • 相对地,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都比较谨慎,把个人的地位 看得过重,官做的越高行为就越谨慎,在公事中也不免参 杂过多个人感情成分。普通用人也很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 的形象。如西方人所说;“中国人很友好,对待宾客非常 谦和谨慎,甚至看起来好像很害怕得罪他们的客人一样 的……!” •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让中国人和西方 人各自有自己的有鲜明特征。
中国的一些知名大学建筑
建筑小解析
西方高校的主建筑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仿古。大部分校内的建筑都有教堂的模 样,那些建筑的腕表及其朴实,给人以一种平和自然、易于亲近的感觉 。用朴 实精致来形容西方高校建筑再合适不过了。很多人都表示对这种建筑相当满意, 它们能让感到轻松愉悦,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 相对的,中国高校的建筑则是以高楼危宇为主,方方正正的钢筋混泥土结构象征 着人类先进的文明校园中学生们自是奋发图强,蒸蒸日上!然而,也有人指出了高楼大 厦的缺点;整天在这种混泥土钢筋的包围下活动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根据调 查发现有小部分人因整天在这种环境下作业而产生压抑的感觉,“好像被现实所 束缚,挣脱不了”
•
•
•
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 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紧张之 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 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 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 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围棋课 等等。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 等等。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 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 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 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 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我认 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 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 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 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 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 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 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 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彻理 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 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八仙过海, 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 显神通。 显神通。 我们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使竞争残酷激烈。 我们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使竞争残酷激烈。中国老师传授的课 本知识面面俱到,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照顾得细致入微。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本知识面面俱到,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照顾得细致入微。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 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学生学习以勤奋为主,美国和德国的学生主要以探索为主. 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学生学习以勤奋为主,美国和德国的学生主要以探索为主.我 认为学习既离不开勤奋,也离不开探索创新。 认为学习既离不开勤奋,也离不开探索创新。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点,中国教育自有它的特点,并不能一味的否定,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点,中国教育自有它的特点,并不能一味的否定,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 该发扬中式教育的长处。但目前可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满意,说是: 该发扬中式教育的长处。但目前可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满意,说是: 学生压力大,教育脱离实际,学生几乎学不到社会能力…… 学生压力大,教育脱离实际,学生几乎学不到社会能力……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当然,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当然,中国现行的教育也并 非一无是处。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 非一无是处。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 多得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多得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②(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中西教育观的若干比较与思考
每一种教育观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某种人性论, 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性的某种假设或预设。这种人 性论假设或有意识或无意识、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 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左右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 教育中的人性论假设,主要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 者人性“善”“恶”的预设,其本质,是教育者在本 性上是倾向于把受教育者预想得是可信任的还是不可 信任的。
中国教育根深蒂固、情有独钟的 “灌输”、“规约”、“强制”,乃至 “暴力”,其人性论基础都是建立在性 恶之上的。似乎不这样就谈不上教育。 与此相应的心理定势就是浓重的猜疑和 提防,遇事总喜欢把学生先往坏处想 (类似于“有罪推定”)。 例举:某学生漏做数学题而被教 师怀疑其人品
基于这种人性论假设,无论在教学 上还是在学生管理上,中国教育都是怀 疑大大多于信任,批评大大多于表扬, 苛求大大多于宽容,压制大大多于鼓励, 约束大大多于自由。中国教育在很大程 度上是一种“挤压式教育”、“防范性 教育”,以致中国教育陷入了一种难以 自拔的恶性循环中。
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确有其长处, 如基础知识系统扎实、基本技能娴熟、 认同感较强等,然而,且不说这些素质 是不是现代社会所最需要的,是不是现 代人的根本特质,只说学生为获得这些 素质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就可以强烈地 感受到中国教育的深刻弊端。说得激烈 一点,中国教育是在以摧残和破坏人的 发展的方式促进人的(某种)发展。
中西教育观的若干 比较与思考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唐佳文
所谓教育观,简言之,即人们对教育的根 本性看法和态度。教育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 是教育价值观,即人们关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 价值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和 西方发达国家在漫长的社会和教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诸多迥然不同的教育观,从而使中 西教育呈现出很不相同的价值走向和种种不同 的理论和实践特征。
浅析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 英 国旺西大 学学习经 历来剖 析 中西方 高等 教育理念 的差异 。
1 中国大学讲塑造 . 西 方 则讲 成 长 所 谓 塑 造 ,就 是 把 受 教 育 者 当 作 原 材 料 , 到 统 一 的生 产 流 水 线 上 , 照 一 放 按 个 标 准 的 模 具 和 加 工 程 序 , 生 产 出 来 规 格 毫 厘 不 差 的 产 品 , 此 , 国 大 学 教 育 因 中
通 大 学 、 江大 学 、 国科 学技 术 大学 、 浙 中 南京大学等 6所大学 均排在第 2 1 0 0 ~3 0 名。由此 可见 , 国与 西方 的高等 教育之 中
间 的 差 距 还 是 非 常 巨 大 的 。 笔 者 以 自己 业 硬 软 件环 境 , 主要 指风 险 投 资 机 构 对 大 学 生创 业 项 目的 关 注 和 扶 持 : 是 大 学 生 二 创 业 的社 会 舆 论 。从 调 查 的 结 果 来 看 , 样
强 调教育 者对学 生的知 识灌输 ,注 定 了 学 生往往“ 多悟 少 ” 学 。此教 学模式 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注 重 和 谐 文 化 观 的 影 响 有创 业 的 美 好 梦 想 , 由于 种 种 可 能 且 未 却 知 的 阻 碍 而 在 了 解 创 业 环 境 时 采 取 了 消 极 的 态度 。 3 结 语 .
人 才 (55 、 2 .%) 创业 培训 指 导 (55 等 3 .%) 方面; 然而对 于现 在的 社会创业 环境 , 八
成 以上 的 学 生 认 为 一 般 ,政 府 政 策 鼓 励
体来说看似无病 , 却无处不病 , 病情严 重, 已蔓延至全 身。 既然面临着这样 的困境 , 就要 对症下 药, 一一根 治; 然而正如文章 所中分析 的,
重建中国大学阅读文化——中西方大学阅读文化的比较与思考
人 才培养模 式 的制 约 , 受大学生 自我学 习 意识 、学 课 本 阅读 统计 进去 ,多 数学 生 的年 阅 读量 仍 然 不 到 也
O 0 0 习方 式 和社会 文 化 的影 响 。大学 作 为 阅读 重 地 ,其 2 本 。美 国大 学 生 每周 要 完 成 5 0页 至 80页 的
阅读 文化 建设 关 系到 大 学生 成 才 、国 家 富强 、社 会 阅读量 ,我 国大学 生每 周 阅读量 不 到 1 0页 。 0 2 1 2 西方 大学 阅读 考 核 制 度 严 格 ,我 国 大 学 阅 .. 读 考 核制 度较 为松 懈 西 方 大学较 多 地实 行 “ 以阅读 为 中心 ” 的教 学
之处 。中西方 大 学都认 同阅读 是不 可 缺少 的学 习方
1 O 7
2 1 年 3月 02
图书 馆 论 坛
Lir r i n b a y Trbu e
Ma 。 2 2 r Ol
第 3 第 2期 2卷
Vo13 No 2 .2 .
.. 道 ,我 国大 学 阅读 小 组合 作项 目或 撰写 心得 和小 论文 等 进行 考 核 。我 2 1 5 西方 大学 阅读取 向重 “ ”
2 1 大 学 阅读 文化 “ 强我 弱” 的表 现 . 西
1 大 学 阅读 文化 的 内涵 、 实质 和 意 义
阅读 是人 类 探知 未知 、创 造 自我 的重要 认 识 活
2 1 1 西方 大学 阅读 量 大 ,我 国大学 阅读 量 少 .. 以美 国文 理 学 院 巴德 大学 ( ad C l g ) 为 B r ol e o 例 ,新 生在 第一 年 就要 阅读 2 经 典 著作 。在 我 5本 国 ,据 2 0 杭 州 市 1 本 科 高校 的 阅 读 调 查 , 0 9年 6所 每 学期 阅读 课外 书在 5本 以 上 的学 生 仅 占 2 . , 64 1 至 5本 的 占 6 ,0本 的 占 4 口 , 即便 是 把 本 8
中西方高校教学方法比较和思考
・
】 23・
动 、生生互 动 、交 际广泛 、生动 活泼 的特 点。 ( 二 )美 国培养 通才类 型 2 0 世 纪 中 叶 以来 ,美 国高 校在 著 名 教 育 家 杰
罗 姆 ・布 鲁 纳 ( J e r o m e S e y m o u r B r u n e r , 1 9 1 5 ) 发 展 建 构 主 义理 论 的指 导 下 ,形 成 了一 套 科 学 、
项 有效举措 。为此 ,我们 对西 方 高校教 学方法 的主要 类型进行 了深入研 究 ,并对 中西方 高校教 学方 法进 行 了比较 ,剖析 了存在 差异 的原 因 ,以为我 国高校深化 教 学方法 改革提供有 益 的借 鉴 。
【 关 键 词】 中西方 ;高校 ;教 学方法 ;比较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0 6 5 7( 2 0 1 3)0 1 - 0 1 2 3 - 0 4 【 中图分类号 】 F 0 9 1 . 3 4 8
以及 对 知 识 的 开拓 和 创 造 。他们 采用 的各 种 教 学
方法同 “ 能力 本位 ”理念密 切相 关 。
维 ;三 是 改 变 课 堂 讲授 功 能 ,提 倡 师 生 、 生 生互 动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和 表达 能力 ; 四是 在 教 学 中通 过 硬 件 软 件 营 造 真 实 的 经济 、社 会 、生 活 环 境及
此 类 型 主 要 侧 重 学 生兴 趣 的培 养 及 专 门人才
鸣 》) 。事 实也 表 明 ,这 些 年 来我 国许 多 高校 成 功
的引 入 西 方 一 些 较 为 先 进 的现 代 教 学 方 法 ,取 得
西方教育优于中方辩词
西方教育优于中方辩词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哑巴英语”,“高分低能”,在众多的教育怪胎的事实面前,我们在悲哀中国教育的同时不得不惊叹西方教育教学的成功。
我们讨论这些问题并不是重洋媚外贬低自己,也不是闲来无事空发牢骚,而是就事论事,谈论实际问题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引起人们对错误的观念认知以及对正确的方法的追求。
一、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得出结论。
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成果。
回味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和中国教育最大差异就在于本质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从学生的本能出发,中国教育是一种“无次品生产”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产出的是合格产品,教育之中的学生遵循“学习是不可以犯错的”的规律,学生创新思维在学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锢。
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课堂上从小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教育教学作用是指引者,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亲和无拘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出现的疑问一起去图书馆或团体解决,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正确与否自己做出判断,教师没有约束学生的自主思考。
人文发挥学生独立或群体思维创造力——让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师提问,学生最好正确回答,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被动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谐的沟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想象模糊的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牢而不固。
二、中西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
东西方大学校训比较
一、中西方大学价值观的比较:中国大学校训“主德”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德性文化,孔子要求在教育思想中要改善人伦关系、完善人格修养;孟子则要求通过受教育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种儒家传统思想反映在大学校训中体现为重视道德教育的“德性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义务和人伦关系以及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很大一部分校训来自儒家经典著作。
如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掌篇》;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武汉大学的校训“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南京大学校训中的“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子君子”。
在引用儒家经典名句中,“厚德”、“博学”等词普遍出现在大学校训中。
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化工大学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湖南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等等。
“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精神,要求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容万物,使大学师生员工以德立身,通过大学以高尚的道德来传承和弘扬人类的美德。
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大学德为学首、德为校魂的价值取向。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学者专门对全国229所大学的校训用词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频率居前的10个词中,使用“博学”的占40%。
“博学”就是要求大学的师生员工博采众长,追求学识的广博和学问的渊博。
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反说约也”。
中西方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理念对比浅析
教学实践研究中西方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理念对比浅析胡俊杰刘美兰(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当今中国学校教育不断改革创新,提倡普及素质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传统意义的课堂教育理念依然 占据主流,本文旨在对比中西两方的素质教育,探究中国普及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育中外对比素质教学法―、中国课堂教育现状中国的教育曾经令一些西方国家感到震惊,中国的孩 子从小会做超出年龄能力的数学题,对于书本的知识滚瓜 烂熟。
对此还有很多西方教育家开始研究中国教育的神奇 之处,多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
中国教师对于西方看似慵懒 宽松的教育环境也是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 的孩子更具创造力?课堂实验表明,中国教师却往往无法胜 任教育西方的课堂,中有很的原因是教育的:的。
对于一些中国的家长和学校而言,分数意味着很多,分 数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未来的 的。
中国数 的,对社会 的,分数了的一明的 。
一些中国的学校,分数 学 味着一,学 出高分,进 ,是学的任,更是家长希望学 做到的 。
一些教师更多地希望学一定的时间内掌握考试要考的知识,,学生会进人更高一学学习,老师的任 了,,学 的教育 对 能力对的,一 的,有创造力 力,学生从小 学能力,索研究,什么,该如何解决,这是应该的,孩子 学的知识,出什么,着决,的程中,学生的 能力。
二、素质教育本质探析教育 关注的焦点,中外教育 存许多方面的,但是 教育是中西教育理念中比较具有鲜明差异的焦,同时也是影响两者教育 思维的 因。
是一个植根于东方 的“集概念”,是一个人的教育、修养、品德、知识能力、积淀、性 等诸多因素的外化[11。
概念本身是一 修的整 。
教育的本是学生的 能力,素质教育的 性决定了我们很难以量化的标准定义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用在学校课堂教育中,旨t 过引导式教学,引导学产生疑问并着手解决,中掌握知识的 含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创新 的能力。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英语(师范)11101班李万景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
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
结合国情,为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
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
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
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包的各民族文化杂交系统以及高度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氛围,使美国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与中国呈现一定的差异。
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
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一、介绍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
不同的教育体系会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教育体系差异是众所周知的,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差异,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教育体系之间的异同。
二、内容1.目的与方法不同的教育体系有不同的目标和方法。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的手段,培养创新和发展的人才,以及繁荣和平和国家的稳定。
与此相反,在西方,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激发个人潜力、提高人类智慧和造福人类的过程。
在中国,大多数教师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老师的权威,让学生在课堂上默默地听课和做作业。
而在西方,大多数教师使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2.逻辑性在中国,逻辑性比较重要。
很多中国的学科(如数学和科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逻辑思考能力而设置的。
逻辑推理被看作是一种技能,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
与此相反,西方的教育体系不仅注重逻辑推理,还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和独立性。
3.长期发展计划在中国,孩子的教育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很高的期望值。
因此,中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去读好的学校和大学,获取好的教育,以便将来可以获得好的职业。
与之相比,西方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更容易支持孩子的选择。
4.文化差异尽管中西方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但其中最显著的差异是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在中国,良好的教育被视为一种成功的象征。
中国的学生在面对教育时会经常感到压力和竞争,以获得好的成绩和更多的荣誉。
在西方,教育被视为对人类潜力的探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结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西方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逻辑性、长期发展计划和文化等方面。
尽管有时候这些差异并不明显,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上,这些差异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并为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中美著名大学校训精神内涵比较研究
的理 性追 求 。 梁漱 淇先生认 为 中国文化本 质是无处 不适 的玄学 , 即
训, 体现出中华传统思想对 于人 的德 行和修养 的要求 , 即大 学精神 的重要 目标之一是要 培养人 的内在涵 养 、塑造人的 健全人格 , 使之成为通达高 尚的人。大学精神需要我们用容 载万物 、 独立求 是的思想去实现其涵义 。耶鲁大学“ 光明与 真知” 的校训 , 体现 出西方大学 对于科学 和真理 的重 视。大
上的有据的创造 。
23 从 对 精 神 诠 释 的 角 度 .
既然看见主赐下智慧 ,便 当在 隐秘处认 真借着祷告寻求他 的智慧。” 这一段哈佛古 老的校训反映 了美 国的大学精神 中
对于基督教和圣经崇 拜的因子 ,充 满着 古典主义的坚定信 仰和对 真与善 的重视。 哈佛大学后来 的校 训 “ 让真理与你 为友 ”源 自威廉姆
透 的心 智 、 自由深 邃 的思 想 实 现 大 学 的使 命 。 用
3 中西方 名校 校 训对 于大 学精神 建构 的启 示
所谓“ 精神” 广义上指所有 的非物质现象 , , 是对外部世
势 。北京大学“ 国、 爱 进步 、 民主、 科学 ” 的校训精神就是对传
统腐朽的中国文化 的有力反叛和审视。首先 , 中国传统文化
T E MA I I U E IA ” L , GS AM C S V RT S 。这则校训 明显与之 前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精神 ” 的凝 练与抽象 , 含着 广博 而深刻 的内涵 。 包 根 据古典 大学 的精 神 内涵 , 学应 有 “ 养 、 学 、 大 修 科 自
由、 寂寞” 的精神底蕴。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的校
大学理念的发展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在西方从纽曼到洪堡再到范海斯,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与服务相结合的大学理念。
而我国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大学理念,经历了蔡元培、梅贻琦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以及形成了西南联大独特的大学理念。
本文通过分析西方与我国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力求从中获取对当今高等教育的有益启示,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理念发展高等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在追求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却变得功利化、庸俗化,这些做法与大学的理念和使命是相违背的。
要改变当前中国高校逐利庸俗的情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建设就必须回归大学理念、重铸大学灵魂。
如此,大学的发展才有可能在利益驱动的浮躁中坚持大学的功能定位。
从而把大学的发展牢固地建基于大学理念之中。
1大学理念的内涵对于大学理念,韩延明作了如下界定: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是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①王冀生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其核心主要是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这几个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人们对大学总的看法。
②学者刘亚敏认为,大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内部制度以及课程观等微观层面的思想指南,具有强烈而敏锐的时代气息,这也是大学的社会地位逐渐中心化的根本原因。
③综上,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包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及其所持的思想和哲学观念。
大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是大学立校与发展的核心精神。
2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当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说:“任何地方的大学,都无法超过英国尽量为本科生考虑、德国尽量为研究生和研究人员考虑、美国尽可能为公众考虑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摘要:大学是每一个社会的产物,大学理念更是具体社会之下的思想产物。
作为社会重要系统的教育系统,大学更是其主要形式,如何去理解大学的理念并使其成为一个大学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了解大学及理念相关概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大学理念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的不同作用,并对大学理念提出几点思考,以供更好的发现大学理念指引大学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大学理念、比较一、大学理念的含义1.大学大学,在费希特看来,大学就是使人的理性、人的文化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教育机构,以让所有人都做到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理解,它是为人类实现完善提供了讨论、研究、创造、提高文化的活动场所。
在洪堡看来,首先,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最后,大学是享受国家保护却拥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
纽曼曾说,“大学要么指学生而言,要么指学科而言”。
[1]认为大学是探索普通学问的地方,是接着来自各地的人的彼此间的交流来沟通和传播思想的地方。
2.理念关于理念,最早提出并对其进行初步论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在《对话》中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所有事物都有它相应的理念。
无数的“理念”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3.大学理念理念一词的英文是idea,大学理念属于大学教育哲学的范畴,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大学理念应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大学教育本质、功能、规律的最高抽象理论表征。
大学理念就是能够指引大学朝向某个学术方向或对大学人才培养进行导航的一种思想或精神实体。
二、大学理念的特点1.具有理想性,是立足现实,以现实的蓝本为基础,最终超越现实。
2.具有系统性,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本质的阐释3.具有历史延续性,自身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并在整个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始终遵循这种规律。
4.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
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与中国古代大学理念比较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大学理念自由开放,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捆绑束缚西方的大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雅典大学是西方奴隶社会最早的大学,是国家或政府教育意志的反映,体现出了大规模、综合性和学术自由的理念,而这些理念成为现代至当代大学理念的基本内容。
与此同时古希腊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由学术团体和个人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则体现了办学与教学形式灵活、自由,追求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促进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中国古代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而又有金文可证的高等教育机构,“明人伦”就是当时的大学理念。
董仲舒归纳总结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处事规范,使儒家思想从此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占据了正统地位,也使经学及儒家学说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奠定了中国古代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
此外,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学理念。
也正因为这种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大学的理念由此被捆绑束缚。
2.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大学理念注重专业化,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注重平民化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明确提出雄辩家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是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律师,这一大学理念要求学校应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也体现昆体良大学教育的社会性、开放性理念,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体化理念也是大学理念的重要发展。
在古代中国,夏、商、西周的“大学”都是官办学校,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入学者有严格的身份限制。
孔子开设“私学”,打破了奴隶主上层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局面,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所收学生不分行业和出身,不分地区和族类,不分年龄和季节,明确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主张。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对我国后世教育影响深远,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平民化。
四、欧洲中世纪与中国近代大学理念比较1.欧洲中世纪大学理念注重独立自主,近代中国大学理念侧重救国从历史学上讲,欧洲中世纪一般指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大约一千多年的岁月。
中世纪欧洲大学理念有:独立与自主,这是早期大学所坚持的办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决策自主和内部自治;此外,还有通过职业分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职人员和较强的开放性,比如热情接纳异国学子。
近代中国,国人忙于救亡图存,大学理念也具有了时代性。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严复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以“教育救国”的理念作为北大的理念,强调大学教育应主要学习各科专门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学”,也是拯救中国之道。
2.欧洲中世纪与中国近代大学理念都注重独立、自由、自治11-13世纪,社会安定、宗教兴盛,商业贸易发展自治城市涌现,市民生活逐渐活跃,为了争取自由、自立和自治,各阶层市民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相应的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行会”,而大学便是在“行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采用了行会管理模式,其中巴黎大学的影响比较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自治和学术自由便成了中世纪大学最基本的两大理念,其中学术自由是指教师自由研究学术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中国近代大学也萌生了独立、自治、自由的思想,其中以蔡元培的思想最为典型。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追求“完全人格”,提倡“五育”并举,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大学自治”,并致力于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融合形成了蔡元培独具特色的北京大学理念体系。
五、欧洲近代与中国现代大学理念比较1.欧洲近代大学理念注重人文主义,中国现代大学理念注重结合国情,培养学生品德与能力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大学理念有了新的突破,资产阶级的大学理念开始萌发并称雏形,欧洲许多大学倡导并反映人文主义精神的大学理念。
资产阶级革命于17世纪英国爆发,欧美进入近代。
康德强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奠定了现代化大学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结合的基础,该时期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其理念核心内容是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统一的这三条办学原则。
此外还有“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自治”的大学理念。
中国现代大学首先以张伯苓的大学理念为代表,其理念主要有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三育并进,允公允能,教育中国化、民族化,民主办学,校长负责,其中,将允公允能作为南开大学的校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
其次,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大学理念有广育之才,诚、勤、求是;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此外,他还试行了师生双向选择的导师制。
六、对当代大学理念的几点思考1.大学理念如何与科学技术相同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都不断的受到了冲击,许多电子的教学设施设备,比如电脑、电视、投影仪等不断的进入校园、进入教室,代替了过去的教棍,粉笔,甚至是黑板。
那么,大学理念作为大学的风向标如何从我们的校园、教学、管理等方面去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同步,更好使教学的脚步与科技和时代相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2.大学理念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任何一种教育都有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更是如此。
在了解社会与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的培养目标也需适时不断调整,包括最为重要的大学课程目标。
在微观层面的调整和改变的情况下,大学理念作为宏观指导性的意识理念,在依据国家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在国家教育制度的范围内,在结合大学办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作出怎样的定位和调整来与市场经济更为紧密结合也需深刻思考。
3.大学理念如何与个人发展相协调大学,其教育活动存在诸多复杂性,因为其对象学生具有复杂性。
家长在送自己子女就读大学时存在有一种目标期望,希望通过读大学能实现这种目标期望;学生自己在上大学时也有一种梦想期望,也希望通过读大学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
那么,大学理念在指引大学自身发展的同时能不能兼顾学生个人发展,也就是学生就读的大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自己个人发展也存在这样一种指引的作用,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七、结论在了解哲学家们眼里的大学、理念以及大学理念的基础上,能感受到大学理念对大学存有一种指导、指引,起着风向标这样的一个作用。
通过简单对比不同时代,中西方不同的大学理念,可以看到大学理念其实也是具体社会背景之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寄身与大学之中,并深深的影响着这一时代的受高等教育的人们,甚至更多的人们。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大学理念也在不断随之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具体的不同的社会,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并使大学理念与这些因素更为切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使大学理念真正能发挥它这样一种风向标的作用。
那么可以看出,西方的大学理念更多是以一种自由的、开放的、独立的、自由的样态呈现,而中国的大学理念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显得有些保守、传统,尽管,也提出独立、自治。
总之,大学理念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1]徐辉,顾建新译.[英]纽曼:《大学的理想》(节译本).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1:20[2]颜一著.《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主体论的三个方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3—94[3]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