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学理念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

哈佛大学简介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一所私立的高等学校。
建于1636年,比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立几乎要早一个半世纪。
当年,移居美洲的英国清教徒,为其子孙后代的幸福,仿效当时故的模式,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这所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始称剑桥学院。
逐渐兴起的小镇,从此亦称剑桥,中文译音称坎布里奇。
1639年,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目的是为了永久纪念学校创办人之一和办学经费的主要捐献者、伊曼纽尔学院文学硕士约翰·哈佛。
1780年,哈佛学院被马萨诸塞州议会破格升为哈佛大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常被简称为哈佛。
哈佛大学是的八名成员之首。
哈佛大学校训哈佛早期的校训是“察验真理”(Veritas [1643])、“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 [1650]),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 [1692])。
哈佛早期印章展示三本翻开的书本,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reason)与启示(revelation)之间的动力关系。
哈佛的一份最早期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如此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约17:3),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
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
" 现在,在近几年里,哈佛大学的校训又有了新的进步,只有一个词语:真理。
就是说只要哈佛的学生掌握了新的真理,你就可以对你的校长和教授说:“你错了”。
哈佛大学机构设置现在,哈佛大学规模庞大、资产超群,常被人戏称为“哈佛帝国”。
全校共设有13所学院。
其中本科生院两所,即哈佛学院与拉德克利夫学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学院、、肯尼迪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大学扩展部等。
文化视界下的西方大学理念解读

发展 阶段 , 大学理念 的表 达形 式和 内容 有所 区别 , 可以 也 说是逐步演进 或发展的。 洪堡大学理 念的着 眼点是科学, 核 心 内容为三大原则 : 第一 , 独立 、 自由、 合作相统一 的原则 ; 第 二 , 教学 与研究相 统一 ” “ 的原则 ; 三 , 学统 一 的原 第 科
大学运动相继在许多 国家轰轰烈烈地开展 , 大学理念发展 进入 了发展知识与传授知识并重的阶段 。二十世纪 , 社会
文 明 的演 进 达 到 了空 前 的 程 度 ,人类 取得 了 巨 大 的 成就 。
这 些 成 就 的取 得 是 科 学 技 术 快 速 发 展 的结 果 , 科 学 技 术 而
4具体而言学术自由是学者在不受学术以外的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理智地决定自己的研究教学学习计划和事务的权利学术自由对于学者来说就是一种自由自主自觉的权利即确保学术人员在进行学术活动时忠实于他们自己的探究而不依赖外在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或认识论的意见和信念保证学者们不受限制地表达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发现的真理
21年 O 0 1 6月 总 第 17期 第 o 期 6 6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J u n l
J n2 1 u .0 1
S ra . .6 e ilNo 1 No0 67
文化视 界下的西方大学理念解读
⑧ 陈 晓敏
( 东莞 理工学院 , 广东 东莞 .2 8 8 5 30 )
随着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 国的产业 革命 , 职业教育逐
渐 进 入 大 学 的 殿 堂 , 之 后 来 以发 展 知 识 为 主 旨的 柏 林 大 加
款 ,而 在大学不断获 得经济资助 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储朝晖中国大学不同于西方大学,在这一点上古今皆同,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这种差异常常被模糊。
中西大学的不同表现有多个方面,但从内质上探讨,这种不同在于价值取向,中国称之大学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则称为大学理念。
然而时下不少研究将两者简单等同,互换引用,以为西方的大学理念,到中国来则自然转换为大学精神。
历史与事实都并非如此,这里试图加以辨明。
一、词义的辨析大学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是现今与大学精神(the spirits of a university)同样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也是同样常常被泛化使用的一个词。
在语义上,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比较接近,其内涵与外延又有所不同,这点尚未被众多人分化出来,因而存有大量的两词混用、误用现象。
1.就其相近来说首先它们都是形而上的概念,都属于意识层面,属于综合性而非具体的概念。
中文常把理念等同于“观念”、“看法”、“思想”,英文除上述义项还包括“构想”、“理想”。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都不属于大学校舍、设施、制度等大学的实在内容,它们都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及不同学校间的共同性、个别差异性。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大学的理念,研究大学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涉及大学的性质与目的、职能与使命等相关的概念……它属于观念性、精神性的范畴,与操作性、行为性的实践活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其次,有关这两个词的释义无论中西都显得纷纭。
“理念”源出于古希腊语,意为“形式”、“通型”,与“看”(idein)直接相关,因而与事物的外观和形状相联系。
此后这个词义向抽象方向发展,逐渐有了“观念”、“类型”、“形式”、“本性”的内涵,引入英语后内涵再次延展,有了“精神”、“信仰”、“理想”、“宗旨”、“认识”、“观点”等含义。
在汉语中,理念的内涵还十分不稳定,即便有人将之归纳为:“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是指引人们从事理论探究和实践运作的航向,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
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大 学 理 念 在 西 方 的发 展 及 其 对 当今 高 等 教 育 的启 示社 会科 学 学院 ,江 苏 南京 20 9 ) 1 04
【 摘 要 】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 向的指导原则,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 旨、功 能与价值观等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在西方从纽曼到洪堡再到范 海斯,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 与服务相结合 的大学理念。本文透过分析 西方大学理念 的形成与发展 ,力求从中获取对 当今高等教育的有益启示 ,从而有助于提
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 关键词 】大学理念;发展;高等教育
社会 在进 步 ,大学 也在 发展 中不断调 整 自己肩负 的任 务。 然而 ,大 学在 追求教育产业 化的过程 中却变 得越来越功利化 、 庸俗化 ,忘记 了自己的理念 与使命 。今天要 改变中国高等 教育 的 困境 ,创 建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我 们 就 必 须 重 塑 大 学 之 魂 ,践 行 现 代 大 学 的 理念 。 大 学 理 念 的 内涵 什 么是 大学 理念 呢 ?不 同的 学者有 不 同 的观 点。韩 延 明 教授认为大学理念 就是人们对那 些综合性 、多 学科 、全 日制普 通高等学校 的理性 认识、理想追求及 其所形成 的教育观念和哲 学观点 。王冀 生教授 认为大学理念 是人们对大学 的本质 及其办 学规律的一种哲学 思考 体系 ,其核心 主要是回答大 学是做什么 的、什么是大学 、怎样 办大学和办一 个什 么样 的大 学这 样几个 基 本 的理 论 和 实 践 问题 ,是 人 们 对 大 学 总 的 看 法 。① 者 刘 亚 学 敏认为,大学理念是人才 培养模式 、大学 内部制度 以及 课程观 等微观层面的思想指南 ,具有强烈而敏锐 的时代气息 ,这也是 大学的社会地位逐渐中心化的根本 原因。② 根 据 以上 不 同学 者 的观 点 可 以看 出 : 大 学 理 念 是 大 学 发 展 远 景 与 方 向 的 指 导 原 则 , 是 对 大 学 的精 神 、 使 命 、宗 旨 、 功 能 与 价值 观 等 基 本 思 想 的概 括 性 论 述 ,包 括 对 大 学 的 理 性 认 识 及 其 所 持 的大 学 思 想观 念 和 哲 学 观 点 。 二 、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 美 国 当代著 名 教育家 克拉 克 ・ 尔说 : “ 科 任何 地 方 的大 学 ,都 无 法 超 过 英 国 尽 量 为 本 科 生 考 虑 、德 国 尽 量 为 研 究 生 和 研 究人员 考虑 、美 国尽 可 能为 公众考 虑 的 目标 。 ”事 实上 , 英 、德 、美 的大学理念恰恰反 映了西方对大学本质 及其办学规 律的认识所经历 的一个不断文化觉醒和理念 创新的过程 。 ( )英 国 的 大 学理 念 一 英 国 的大 学 理念 深 受 纽 曼大 学 理 念 的影 响 。1 世纪 初 叶 工 业 9 革命兴起以后,古典人文主义受到了来 自正在迅速发展 中的 自然 科 学 的强 烈挑 战 。面对 这个 挑 战 ,毕业 于 牛 津 大学 的红 衣 主 教 纽 曼在担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期间发表 了一系列著名的演讲 , 后来整理 出版时定名为 《 大学的理 想》。@ 在这本书中他认 为大 学的主要 目的是教学,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 ,是一切知 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 的高级保护力量 。 英 国 纽 曼 大 学 理 念 对 当 今 高 等 教 育 的 意 义 在 于 倡 导 科 研 的 同 时 更 加 重 视 教 学 ,重 视 考 虑 大 学 为何 而 设 、 为 谁 而 设 的 问 题 。同时 ,提高 自由教育在大 学教育 中的地位 。 ( )德 国 的大 学 理 念 二 德 国 的 大 学 理 念 以威 廉 ・ ・ 堡 的 大 学 理 念 为 开 端 。 他 冯 洪 的大学理念对 德 国乃至世 界都产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以 “ 洪堡 思 想 ”为理念创 建 了柏林大 学是德国近代高等教 育近代化形成 的 标 志 。洪 堡 所 代 表 的 是 德 国经 典 大 学 的理 念 , 尤 其 是 他 把 科 研 引入大学 ,拓展 了大学 的职 能,使德 国高等教育进 入 了全盛 时 期 。同时威廉 ・冯 ・ 洪堡在 1 1 年创办柏林大 学时鲜 明地提 出 80 了 “自 由的 教学 与 研 究 相 统 一 ”的 崭 新 理 念 。 德 国大 学理 念对 当今高等 教育的意义在于 以下两个方面 :
浅析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 英 国旺西大 学学习经 历来剖 析 中西方 高等 教育理念 的差异 。
1 中国大学讲塑造 . 西 方 则讲 成 长 所 谓 塑 造 ,就 是 把 受 教 育 者 当 作 原 材 料 , 到 统 一 的生 产 流 水 线 上 , 照 一 放 按 个 标 准 的 模 具 和 加 工 程 序 , 生 产 出 来 规 格 毫 厘 不 差 的 产 品 , 此 , 国 大 学 教 育 因 中
通 大 学 、 江大 学 、 国科 学技 术 大学 、 浙 中 南京大学等 6所大学 均排在第 2 1 0 0 ~3 0 名。由此 可见 , 国与 西方 的高等 教育之 中
间 的 差 距 还 是 非 常 巨 大 的 。 笔 者 以 自己 业 硬 软 件环 境 , 主要 指风 险 投 资 机 构 对 大 学 生创 业 项 目的 关 注 和 扶 持 : 是 大 学 生 二 创 业 的社 会 舆 论 。从 调 查 的 结 果 来 看 , 样
强 调教育 者对学 生的知 识灌输 ,注 定 了 学 生往往“ 多悟 少 ” 学 。此教 学模式 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注 重 和 谐 文 化 观 的 影 响 有创 业 的 美 好 梦 想 , 由于 种 种 可 能 且 未 却 知 的 阻 碍 而 在 了 解 创 业 环 境 时 采 取 了 消 极 的 态度 。 3 结 语 .
人 才 (55 、 2 .%) 创业 培训 指 导 (55 等 3 .%) 方面; 然而对 于现 在的 社会创业 环境 , 八
成 以上 的 学 生 认 为 一 般 ,政 府 政 策 鼓 励
体来说看似无病 , 却无处不病 , 病情严 重, 已蔓延至全 身。 既然面临着这样 的困境 , 就要 对症下 药, 一一根 治; 然而正如文章 所中分析 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启示

菏
泽
学
院学报源自>2B30/= 21 C8D8 50678396.:
&’’" 年 !& 月 E8F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美 国 斯 坦 福 大 学 的 办 学 理 念 及 启 示
蒙有华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北碚 )’’ #!*)
摘
要: 斯坦 福大 学在 短短 的百 余年时 间内 由昔 日的 “乡 村大 学” 一 跃成 为今 日美 国西 部之 “ 哈佛 ” , 居于
世 界一 流大学 的前 列。 本文 就斯 坦福 大学 的办 学宗 旨及 培养 目标 、 发展 定位 及治 学方 略等 方面 进行 分析, 剖 析 其成 功的原 因, 以期 对我 国高 校创 建区域 一流 大学 乃至 世界 一流 大学 提供 借鉴 。 关 键词: 斯坦 福大 学; 办 学理 念; 启示 中 图分类 号: +*!’ 文献 标识 码: , 类的 文明 进步 为最终 利益 , 积 极发 挥大 学的 作用, 促 进社 会福 康; 教 导学 生遵 纪守 法, 尽 享自 由给 人的 欢 乐; 教 育学 生尊 重和 热 爱 民 主 政 体中 蕴 涵 的 崇 高 原 则, 因 为这 些原 则源 于人 们对 生活 、 自由 和追 求幸 福
[ !]
学以 致用 、 引领 社会 进步 、 追求 个性 自由 和幸 福是 斯 坦福 大学 办学 的出发 点。 首任 校长 乔丹 指出 , “我 们 的大学 虽是 最年 轻 的 一 所, 但 它 是人 类 智 慧 的 继 承 者。 ” “我们 师生 在这 第一 个学 年的 任务 , 是为 一所 将 与人 类文 明共 存的学 校奠 定基 础。 这所 学校 不因 袭 任何 传统 , 无论 何人 都无 法阻 挡它 的去 路, 它 的路 标
世界名牌大学理念

部分名牌大学教学理念/493631644/infocenter1.Oxford University :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牛津大学:上帝赐予我们知识。
2.Cambridge University:Here is light and sacred knowledge.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3.University of Edinburgh:The learned can see twice.爱丁堡大学:智者能看到表象,也能发现内涵。
4.Harvard University: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5.Yale University:Truth and light.耶鲁大学:真理、光明。
6.Princeton University: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 nations.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7.Columbia University: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启示下我们寻找知识。
8.University of Michigan:Art,Science,Truth.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9.Toronto University:As a tre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10.London University:Let everyone come to the university and merit the first prize.伦敦大学:我们为至高荣誉齐聚于此。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2019年精选文档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其先进的教育和成果在世界颇具声誉。
教育的“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想,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也是德国大学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核心。
它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一所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对大学至关重要。
它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素质提高,立足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试图通过对德国大学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方面的阐述和分析,对高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发展1、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一洪堡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大学理念的一种实践。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威廉?洪堡的“以人为本”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科学代替了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
1810年,威廉?洪堡创建柏林洪堡大学,提出“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以及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
大学的职能表现为教育与科研并重,大学开始进入社会的中心。
2、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正在“与时俱进”德国大学发展到今天,最终承担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
也就是说,大学兼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但培养人才不能排斥其他两项职能,否则,就不可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19世纪初,威廉?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给德国大学注入了新的“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直到今天,德国的大学仍把洪堡的这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评析张岂之1,谢阳举2①(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环境哲学暨比较哲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在西方历史上,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
以后,纽曼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
二战前后的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
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关键词:大学理念康德纽曼贾斯珀中国大学的历史比较短,才100余年。
在西方,欧洲中世纪就有大学,后来逐渐向近代大学转变。
开始是意大利和法国,随后是英国和德国,至少从20世纪开始,美国后来居上,已建成全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大学不能不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进行一些评析。
本文的“大学理念”相当于“大学教育哲学”范畴。
一、康德:大学的理性化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秩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
有关内容见《学部冲突》(也可译为《学科之争》)。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第二部分是“哲学部与法律部的冲突”;第三部分是“哲学部与医学部的冲突”。
这三个部分完成于不同的时间。
作为一位哲学家,康德声称纯粹哲学必须探讨三大难题,即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我应当做什么(道德哲学);我能希望什么(宗教哲学)。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第二个问题,并为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可是从批判理性出发,将性质上如此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解决,显然步履维艰。
因此就有“两个康德”,一个是理性的康德,他反对任何虚假独断的教条,他说只有在受必然规律统治的物质世界,人类才能认识自然,纯粹理性不能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另一个是非理性的康德,承认有理性无能为力的精神世界,有不可思议的物自体世界,从道德至善上讲,有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必须要讲灵魂不死,相信意志自由。
以上两方面就是冲突、矛盾。
康德至少在1793年就开始关注大学学部的现实冲突。
1793年,他在《仅仅理性限度的宗教》一书的第一版前言中简要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同年他在给学生的回信中说,哲学与神学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假象,并对哲学家关于教义神学的所谓“理解”和沉默表示不满,他相信争论总有一天会来临。
1794年10月前,70岁的康德完成了《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
1795年,有关方面禁止任何教授在大学讲授康德的宗教哲学,直至腓特烈·威廉二世国王死后的第二年,即1798年,康德将前述三个部分放在一起,出版了最后一本著作:《学部冲突》。
[1]大学是由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劳动分工而从事学术大生产的组织。
简言之,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Learnd community)[2]。
然而,在康德时代的普鲁士大学里,这样的学术共同体却难以发挥正常功能,因为在那里不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
而《学部冲突》就是为探讨冲突的深刻原因而写作和结集出版的,它旨在解决冲突,建立合乎历史进步的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大学,这在教育史上是有开创之功的。
康德所论及的重要内容有如下两点。
1.按照知识的划界(demarcation)标准确立学部的关系。
众所周知,科学与知识的划界问题(被称为康德问题)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康德按传统划分法,称大学中有三个高级部:神学第一,法律第二,医学第三;一个低级部:哲学部。
“部”(faculty),康德指的是大学中较小的学术分支、团体。
康德说高级部旨在保证人民的长期福利、公民权利与健康长寿,与政府效能及其权威性息息相关,所以不能与低级部混同,两者应保持距离。
高级部需要维护自己的公共形象,确保自己应有的庄严持重。
什么是低级部呢?简言之,在康德那里指的就是哲学部。
康德说仅仅由于它依赖于理性,而理性是在人性之中,是人自己的事情,所以它被称为低级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哲学”与狭义上的哲学分支不同。
康德说哲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历史性知识(含历史、地理、语言学、人文学,以及所有自然科学的经验知识),另一部分则指纯粹理性的知识(纯粹数学和纯粹哲学、自然与道德的形而上学)。
他在书中声称:哲学部“在大学里必须建立;换句话说,一个大学必须有哲学部”。
[3]2.大学的品性:真理与理性。
人有人的品性,比如正直、节制、仁慈等等;国家或制度也有其品性,评论一个国家或制度时,我们经常要看它是不是正义的。
那么,一个大学的品性应该是什么呢?在《学部冲突》一书中,康德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学学术共同体中包含一个教学独立于政府支配之外的学部(按:康德指的是哲学部)是绝对必要的①;没有任何外界对它下达指示,它可以自由评估一切。
它仅关心那门科学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仅关心‘真理’;在这样的学部中,理性有权公开立说,没有这种学部,‘真理’不会呈现;理性按基本性是自由的,在‘真’的问题上它不承认任何外在的命令。
”[4]根据这段话,“真”是哲学部的核心价值,哲学部涵盖的各门学科的问题只能诉诸理性的规则来解决,而不是绝对地相信政府指示或命令。
哲学部相信人能够依赖理性实现人世幸福的构想。
正因为如此,康德主张哲学部的学术活动完全凭借批判理性自决。
大学应独立,学术应自由,这是康德关于大学的直截了当的主张。
在《学部冲突》一书中,康德没有就真理与理性作重复论述,这两者之所以在全书的阐述过程中被作为无须说明的东西反复运用,是因为它们是康德哲学体系中实质内容的一部分,康德已就此在其他著作里详细论述过。
然而对于读者,不能就此书论此书,而要把这里的论述与康德的整体思想连接起来理解。
正是基于此,我们说康德理想的大学的品性就在于自由和理性。
《学部冲突》一书可以称为现代德国式大学的独立宣言,因为它揭橥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奠定了现代大学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结合的基础。
康德相信人有杰出的理性能力,理性实际上是惟一的武器和最高裁判,人的理性自由应当是大学存在的前提和发展动力。
在历史上,该书发挥了其应有的实践作用。
1804年,康德去世。
1809年1月,洪堡(VonHum-boldt, 1767—1835)受命出任普鲁士教育部长。
7月,他敦请腓特烈·威廉三世创建柏林大学(创建于1810年)。
洪堡的大学理念包括:(1)大学是以纯学术研究为任务的教育机关。
大学应该实施普遍人性与个性化教育,要向社会提供具有完美人性的人(这一点他受到好友席勒的影响)。
(2)大学应兼顾研究与教学两方面。
(3)大学不应受政府和教会等外界势力的干扰,而应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
这些理念实际是康德理念的实践。
柏林大学是德国现代大学的样板,德国的大学理念后来广泛传播,美国的大学体制便受到德国柏林大学模式的决定性影响。
当然,康德的大学观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事实上他过于强调理性化色彩,已引起后现代主义者包括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在内的批评,康德哲学的所谓主体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活生生的个体,而是理性构侦的先验自我。
由此,康德认为大学要培养的人就是理性化的人,实际上这遮蔽了作为活生生的人的特点,陷于抽象,容易导致某种偏颇。
从实质内容上看,有些后现代哲学如环境哲学中的某些派别已经开始超越理性化大学,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绿色大学理念。
绿色大学理念首要一条就是走出绝对理性化范式,其次还包括,以可持续生存为大学教育的指导原则,主张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结合,将环境知识引入课程体系,培养生态人格,参与环境活动,创造性地为生态社会转型作出积极贡献,并扩展数字化新教育技术等等,内容丰富,需要作专门研究。
二、纽曼:通识教育与智育历史上第一个以“大学的理念”为名讲演和著书立说的人,是纽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
纽曼,英国国教会牛津运动领导人之一。
1878年被选为红衣主教。
1851年受爱尔兰天主教会之邀,赴爱尔兰在都柏林主建一所新型天主教大学。
1852年他就大学性质发表5篇演讲,又另写4篇讲演稿,同年汇集出版了《关于大学教育的范围和性质的演讲》。
1859年,修订版命名为《大学教育的范围和性质》。
到1873年,经过修订,又将《关于大学主题的演讲与论文》(1858年出版)编入其中作为第二部分,重新命名为《大学的理念》出版。
纽曼在去世前的1889年又增入平日布道文和散记并加以提炼,出了第九版。
书名中含有“理念”,即有柏拉图的理念意义,也有康德的影响。
该书背景是:19世纪中叶,爱尔兰的天主教高等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爱尔兰天主教徒学生实际上得不到真正的大学教育。
爱尔兰天主教界也意识到当时的情况,所以许多人呼吁爱尔兰建立在教学和学术研究层次上相当于剑桥、牛津的大学。
在当时的背景下,纽曼面临大量问题。
诸如如何区别大学与天主教堂的功能和目的,整合自然人、绅士人和教徒的身分,如何统一人文教育、职业教育与神学,如何界定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专门知识、基础知识、超越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安排民族文学与希腊经典、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化在大学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大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世界观、心灵品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等。
1852年5月至7月,围绕这些问题,他对爱尔兰天主教界作了系列讲演,获得巨大成功。
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一书流传很广,开启了一门专门研究的领域,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了不少以“大学的理念”为名的研究著作或文集。
纽曼最基本的主张是:“大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地方。
这意味它的目的,一方面是智育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大学致力于知识的传播和扩展而非知识的增长。
如果大学的目的是哲学与科学发现,我不明白大学需要学生做什么;如果是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大学如何能成为文学和科学的活动场所。
”[5]纽曼说这是大学的本质,很显然这样的大学是独立于教堂的。
当然,他也强调,独立不等于没有关系,事实上纽曼认为没有教堂的辅助,大学则实现不了它的理念。
他的大学理念含有以下内容。
1.大学应提倡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即普通教育、人文教育。
“Liberal”原义是“自由的”,“liberal education”在古希腊指对自由人的公民教育。
在教育发展史上,它的意义逐渐变成与专门化教育或技艺教育观不同的更广泛、更基本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有多种译法,如通识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自由教育。
何谓“通识教育”?它不同于商业或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