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儿科小儿肺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肺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c1795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2.png)
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好发于婴幼儿。
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为多。
中医称为“肺炎喘嗽二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也有继发于感冒、麻疹、顿咳之后者。
邪阻肺络,肺气闭郁是本病的主要病理。
若年幼体虚,受邪较重,可产生暴喘痉厥,内闭外脱而致猝变。
府证及虚弱患儿,病程较长,往往迁延难愈。
【诊断】1 .起病较急,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临床特征。
2 .注意患儿面色、精神、呼吸以及肢端温凉情况,若颜面青紫,涕泪闭阻,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提示病情严重,有闭厥险变;若呼吸急促,脉搏微细,面色晓白,肢端不温,皮肤逆冷出黏汗,为正气不足,注意心阳虚衰变证。
3 .肺部有湿性啰音。
胸部X线透视,可见小片状或大块状阴形。
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细菌性肺炎均升高;病毒性肺炎则正常或减低。
4 .小婴儿肺炎,密切观察喘憋、心律和腹胀等动态变化,若见呼吸频率不整齐,时有憋气,心律失常和肚腹膨胀如鼓,肠鸣音消失,均是重危证候,须及时组织抢救。
【治疗】一、辨证论治肺炎可分常证和变证。
常证指外感时邪,内蕴痰热,闭滞肺络,而致清肃失常,故治法以开闭祛邪、清热化痰为主。
变证乃由肺及心及肝,损伤心阳,内陷厥阴,病情危重,治宜扶正祛邪,开窍熄风。
恢复期气阴俱虚,脾肺皆伤,宜益气护阴,调治脾肺。
1.常证(1)风寒闭肺:发热无汗,咳嗽气急,口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脉浮紧,年长儿伴恶寒、头身痛。
此证多见于寒冷地区或气候严寒季节,为肺炎初起证候。
治法:辛温宣肺。
方药举例:三拗汤加减。
麻黄6g,陈皮6g,杏仁、苏子、半夏各IOg,甘草3g°加减:痰多,加白芥子、莱瓶子各10g。
发热无汗,表证为主,加荆芥、淡豆豉各IOgo(2)风热闭肺:咳嗽,有汗热不解,呼吸急促,口渴痰多,甚则气急鼻煽,面赤唇红,涕泪俱闭,烦躁不安,舌苔黄,质红而干,脉象浮数而滑。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举例:麻杏石甘汤。
制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黄苓6~10g,桔梗6g,甘草3g°加减:咳剧痰多,加莱腋子10g,竹沥水10〜15ml;或黛蛤散IOg,尊茂子IOgo热重便秘,加桑白皮10g,鱼腥草30g,或制大黄6〜10g。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标准[详]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79d4d21e9e3143323868938b.png)
第三章中医儿科诊疗常规第一节小儿紫瘢(过敏性紫瘢)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触、齿触、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瘢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瘢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瘢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触、齿触、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颤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触、齿触。
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胱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茅子、黄苓、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茸、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2024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儿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
![2024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儿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https://img.taocdn.com/s3/m/74de31d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c.png)
儿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能引起胃转移癌
2、在胃黏膜病理进展至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3.适合儿童进行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的检测方法是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多肽检测
4.儿童首选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方案为个体化三联治疗,疗程为14天
5.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指Hp规范根除治疗≥1次后检测呼气试验仍阳性
6.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治疗常用的方剂是银翘散
7.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治疗常用的中成药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8.儿童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高热烦躁,抽搐,可选用中成药紫雪散
9.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无发热,咳威无力,面色少华,乏力多汗,纳差便溏,考虑辨证为肺脾两虚证
10.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作用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68bb8e2a0116c175f0e48c5.png)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诊疗规范(16个病种)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诊疗规范(16个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45923e7b69eae009581becde.png)
吴家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目录一、感冒二、咳嗽三、乳娥四、肺炎喘嗽五、哮喘六、泄泻七、便秘八、厌食九、腹痛十、痫证十一、儿童抽动证十二、遗尿十三、紫癜十四、五迟、五软、五硬十五、小儿肌性斜颈十六、胎黄感冒中医病名:感冒西医病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临床表现:(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二、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证证候: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
治法:补益肺脾。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甘草。
中成药:童康片、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反复感冒,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神疲乏力,平时多汗,口干喜饮,纳呆食少,肌肉松弛,咽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黄芪、防风、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3.肺胃积热证证候:反复感冒,口渴,伴口臭或口舌生疮,夜寐欠安,纳差,大便干,咽红,舌红,苔厚或黄,脉滑数。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6be33f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4.png)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要点以发热恶寒 , 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
多兼咳嗽 , 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四时均有 , 多见于冬春 , 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自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 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 单核细胞增加。
二、中医辨证分型1 、风寒束表 : 发热轻,恶寒重 , 无汗 , 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
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 ,头痛。
舌苔薄白 ,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 : 发热重 , 恶寒轻 , 有汗或无汗,头痛 , 鼻塞流稠涕 , 咳嗽 , 咽红。
或目赤流泪 , 烦热口渴。
舌质红少津 , 苔薄黄 , 脉浮数。
3 、暑湿袭表 : 高热不退 , 或身热不扬 , 汗出不畅多头痛 , 倦怠 , 泛恶 , 鼻塞流涕 , 咳嗽。
舌尖红 , 苔白腻 , 脉数。
三、治疗( 一〉中医治疗风寒束表 : 解表散寒 , 宣肺和卫。
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犯表 : 硫风清热 , 解毒利咽。
以银翘散和桑菊饮加减。
3 、暑湿袭表 : 清暑解表。
以新加香需饮加减。
4、外治:中药穴位敷贴、中药外洗、推拿等治疗。
〈二〉西医治疗1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 : 保持室内通风 , 适宜的温湿度 : 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 、对症治疗 :(1) 发热:可给物理降温 : 体温≥°C 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酸、布洛芬等,或静注赖氨匹林。
如发生高热惊厥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 如既往有复杂性热惊厥史 , 体温≥ 38°C 即给予药物退热治疗。
3 、病因治疗: 常用抗病毒药物(1) 利巴韦林(病毒唑) , 疗程 3 一 7 天。
剂量为 10 -15mg/kg/ 日 ,分 3-4 次口服或、化吸入、静注。
(2) 中药 : 可选用感冒冲剂(院制)、小儿金翘颗粒、健儿清解液、减味紫雪口服液等。
如病情严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 , 常用者有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 , 疗程 3-5 日。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a56b3a4bb4cf7ec4afed0c3.png)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
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a3de63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1.png)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绪论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儿童的健康和发展。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https://img.taocdn.com/s3/m/7464e1255fbfc77da369b169.png)
中医院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肺炎喘嗽中医病名:肺炎喘嗽西医病名:小儿肺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诊断标准)(1)发热,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煸动。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面色苍白,唇周紫绀,肢冷,脉数疾:或高热狂躁不安,神昏,惊厥。
(3)肺部听诊有较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初生儿患本病时,往往无上述典型症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等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典型的支气管肺炎一般有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据此可以诊断。
X线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
病原学及外周血检查,可明确病原体。
(二)疾病分期病程小于一月者为急性;1-3月者为迁延性;大于3月者为慢性。
(三)分类1. 解剖分类:(1)大叶性肺炎(2)小叶性肺炎(3)间质性肺炎2. 病因分类:(1)细菌性肺炎;(2)非典型性病原体所致肺炎;(3)病毒性肺炎;(4)真菌性肺炎;(5)其他病原体所肺炎。
3. 患病环境分类:(1)社区获得性肺炎;(2)医院获得性肺炎;(四)证侯诊断1. 常证(1)风寒闭肺证侯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证侯发热恶风,微汗出,流黄涕,咳嗽呼吸急促,痰稠色黄,口渴欲饮,咽红,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3)痰热闭肺证侯壮热,痰鸣,气促,喘憋,鼻翼煽动,烦躁不安;重证口唇紫绀,两肋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毒热闭肺证侯高热炽盛,气急,鼻煸,咳嗽剧烈,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5)阴虚肺热证侯低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或少痰,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舌红少津,苔剥,脉细数。
(6)肺脾气虚证侯病程迁延,低热起伏,动则咳甚,痰多,气短多汗,面色淡白,纳差,大便溏薄,四肢你温,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3aca74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6.png)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和指导。
在儿科领域,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常见病之一:感冒2.1 病因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2.2 临床表现感冒的典型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喉咙痛、轻度发热等。
2.3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合病史判断是否患有感冒。
2.4 治疗治疗感冒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适当服用退烧药等。
三、常见病之二:腹泻3.1 病因腹泻常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也会导致腹泻。
3.2 临床表现腹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胀气、腹痛、腹泻、恶心等。
3.3 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配合实验室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腹泻。
3.4 治疗治疗腹泻主要包括止泻药物使用、腹泻饮食调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四、常见病之三:发热4.1 病因发热常常是由于感染、炎症、药物反应或其他疾病引起。
4.2 临床表现发热的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常伴有头痛、全身倦怠、畏寒等。
4.3 诊断通过测量体温、询问病史等方式,来判断是否患有发热。
4.4 治疗治疗发热主要包括使用退烧药物、适当休息和及时就医治疗等。
五、结论本文档介绍了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包括感冒、腹泻和发热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该规范为儿童提供准确和科学的诊疗服务,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儿科疾病中西医诊疗
![儿科疾病中西医诊疗](https://img.taocdn.com/s3/m/5838bc3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8.png)
儿科疾病中西医诊疗小儿营养不良是不少家长烦恼的问题,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儿科疾病中西医诊治,一起来看一看吧。
儿科疾病中西医诊治1、体重异常:本来胖乎乎的小脸慢慢地消瘦下来,躯体和四肢的皮下脂肪变薄了,甚至有点皮包骨头的感觉;较长时期内,孩子体重增加不明显,或几乎不增加。
这些情况多见于食量小,消化吸收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可见于孩子疾病过后的恢复期。
2、身高异常:较长时期内,孩子增高不明显或个头几乎不增长。
这种情况常见于生病之后,或有明显挑食或偏食的孩子,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经常睡觉很晚。
3、面色异常:孩子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弹性差,或有较严重的皮肤损害,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汗毛脱落,出现皮下出血点,出现“乌青块”。
在排除皮肤病等疾病的情况下,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与某些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有关,如铁、锌或维生素C、B1缺乏,也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
4、头发异常:有些孩子头发稀少无光泽、枯黄易断裂,或出现白发、枕部脱发等情况。
这些情况可能与营养不良、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有关,也可能与中医讲的气血虚弱等因素有关。
5、视力异常:在昏暗的光线下视物不清,眼睛干燥,经常眨眼,经常有眼屎,眼睛易疲劳。
这种情况可能与孩子不爱吃蔬菜,尤其不爱吃绿色蔬菜和胡萝卜等原因有关。
6、出牙异常:有些孩子出牙迟,一岁时8个乳牙还没出齐,到了2岁,乳牙还不到20个;有的孩子乳牙掉后新牙迟迟不出;有些孩子囟门闭合迟,走路迟、说话迟。
这些情况可能与维生素D、钙或蛋白质缺乏有关,也可能与中医讲的先天不足、先天肾虚有关。
7、食欲异常:孩子味觉减退,食欲不振;有的孩子有异食癖,如吃泥土、纸张或墙壁灰等物质。
这种情况可能与缺乏微量元素锌等有关,也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有关。
8、口腔异常:有些孩子口内有异味;经常出现口角炎、唇炎、口腔炎;舌头发胖,有的成地图舌(舌头表面看起来像地图);消化能力差,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症状,有时也会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症状。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24bc98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3.png)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5fa9c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8.png)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中西医学是世界上两个主要医学体系,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领域,中西医儿科学在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儿科学的重点领域以及其在儿童健康中的应用。
一、常见儿童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和推拿。
中药汤剂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来缓解症状,针灸和推拿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退热药等药物治疗。
2. 儿童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整气血平衡,缓解病情;中药调理则能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类固醇等。
3. 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脾胃、增加食欲的中药方剂。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营养补充剂、膳食改善等。
二、中西医儿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 免疫系统的研究免疫系统在儿童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西医儿科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与功能。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可以开发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2. 脑神经系统的研究儿童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是中西医儿科学另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儿童脑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与其相关的疾病,如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3. 儿童药物治疗儿童药物治疗是中西医儿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由于儿童生理和药物代谢的特点与成人不同,合理用药对于儿童的疾病治疗至关重要。
中西医儿科学致力于研究儿童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西医儿科学的应用与前景中西医儿科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例如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未来,中西医儿科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46864b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2.png)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儿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针对胎黄病(黄疸)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包括以下内容。
一、诊断1.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XXX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此外,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肝功能可正常,但应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可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XXX、XXX主编,XXX,20xx年)。
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有五个:一是黄疸出现过早,即出现在24小时以内;二是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需超过221μXXX(12.9mg/dl),早产儿需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需超过85μmol/L(5mg/dl);三是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需超过2周,早产儿需超过4周;四是血清结合胆红素需超过25.6-34μmol/L(1.5-2mg/dl);五是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就属于病理性黄疸。
在证候诊断方面,湿热内蕴证的特点是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常见儿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
![常见儿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e1ff3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d.png)
常见儿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背景儿科疾病是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为了提供规范化的儿科疾病诊疗服务,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全面的诊疗制度和流程是必要的。
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这些疾病,提高治疗效果,保障儿童的健康。
制度与流程1. 诊断与鉴别- 研究并熟悉常见儿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特征。
- 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儿童的发育情况、喂养方式等。
- 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2. 检查与检验-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 针对特定疾病可进行特殊检查,如X光、超声、CT等。
3. 治疗与护理-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
- 进行有效的护理和观察,保证儿童的舒适和安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康复与复查- 为需要康复的患儿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等。
- 定期复查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典型儿科疾病的规范处理1.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症状进行病毒学和细菌学检查,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
- 对轻型病例,推荐休息、饮食调理、给予支持性治疗。
- 对重型病例,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和对症处理。
- 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儿童腹泻病- 根据症状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因和病情。
- 保证水、电解质的补给,防止脱水。
- 应用抗生素治疗时,注意选择敏感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
- 运用对症治疗,缓解腹泻症状。
3. 儿童发热病- 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 根据体温和病情判断是否给予退热治疗。
- 注意观察其他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鼓励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惯。
结论通过制定常见儿科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我们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疾病的诊治水平,规范治疗过程,保障儿童的健康。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https://img.taocdn.com/s3/m/41499e0702768e9951e738bc.png)
•
2.体征 ①呼吸增快:40~80次/分,并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②发绀:口周、鼻唇沟和指
趾端发绀,轻症病儿可无发绀。③肺部罗音:早期不明显,可有呼吸音粗糙、减低,以后可闻及较
固定的中、细湿罗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于深吸气末更为明显。肺部叩诊多正常,
病灶融合时,可出现实变体征(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或有管性呼吸音)。
•
2)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
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并供给足够的生理需要量,用1/3~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
损失量是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用1/2~1/3张含钠溶液补充。将这两部
分相加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仍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
• 二、检查
• 血常规 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考虑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为细 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过敏因素有关。血常规仅作参考。
• 胸部X线片 可见两肺纹理增多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 有条件应做支气管分泌物或血清病原学检测。
• [治疗]
•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围环境,经常变换体位,多饮水,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咳
疱疹性咽峡炎
•
[诊断]
•
临床表现: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
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
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
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 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 痊愈。 •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 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 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①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 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 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②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 (二)迁延性、慢性腹泻 • 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 营养不良儿患腹泻时易迁延不愈,持续腹泻又加重了营养不良,两者互为因果,最终 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多脏器功能异常 。
2021年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2021年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277849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a.png)
2021年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治疗】1.对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光疗治疗。
2.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3.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4.对于胆红素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患儿,可考虑进行换血治疗。
5.对于遗传代谢病引起的黄疸,应进行相应的特殊治疗。
6.针对黄疸的致病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感染性黄疸应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7.加强护理,保持环境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8.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黄疸病需要与生理性黄疸区分开来,并进行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和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鉴别。
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输白蛋白、血浆、纠正酸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原发病、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和中药退黄等。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竞争结合位点的药物。
对于确诊为胆道闭锁的患儿,需要手术治疗。
小儿腹泻病病史采集应包括大便性状、次数和病程、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中毒症状以及明显病因和诱因等方面。
检查包括全身体检、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和肾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查以及大便细菌培养等。
诊断可以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进行,但在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为腹泻病。
需要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包括合理饮食、控制感染、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以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对于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且缺乏相应检查和治疗手段的患儿,需要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包括治愈、好转和未愈等。
急性喉炎病史采集应包括发热、咳嗽、声嘶、喉鸣和吸气性呼吸困难等方面,以及治疗经过和反应等。
检查应包括体格检查、血象检查、直接喉镜检查(但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者要慎用)、分泌物培养以及血气分析等。
诊断可以根据急性起病、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进行,但需要注意与咽后壁脓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5e0102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0.png)
【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者拒乳、反响低下等普通病症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病症,体温不升或者发热。
【检查】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诊断】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
【治疗】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者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应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者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浮现在生后24 小时内、发展快,或者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 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TORCH 血清学检测及基因诊断〔PCR)。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108c37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a.png)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引言
儿科常见疾病指的是在儿童中较为普遍出现的疾病,这些疾病
对儿童的健康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及时、
准确的治疗,制定了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疾病的诊断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病症出现时间、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等信息。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等指标,以及检查器官功能和皮肤状况等。
3. 辅助检查:根据患儿的病情,医生可能会安排一些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常见疾病的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诊断结果,开具相应的药物处方,如抗生素、退热药、抗过敏药等。
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2. 支持疗法:对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患儿,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支持疗法,如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等,以帮助患儿快速康复。
3. 休息和康复:对于一些需要休息和康复的疾病,医生会建议患儿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同时鼓励适量运动和良好饮食惯。
结论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是为了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而制定的。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支持疗法、休息和康复等措施都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遵循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和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要点以发热恶寒, 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
多兼咳嗽, 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四时均有, 多见于冬春, 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自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单核细胞增加。
二、中医辨证分型1 、风寒束表: 发热轻,恶寒重, 无汗, 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
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 头痛。
舌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 发热重, 恶寒轻, 有汗或无汗,头痛, 鼻塞流稠涕, 咳嗽, 咽红。
或目赤流泪, 烦热口渴。
舌质红少津, 苔薄黄, 脉浮数。
3 、暑湿袭表: 高热不退, 或身热不扬, 汗出不畅多头痛, 倦怠, 泛恶, 鼻塞流涕, 咳嗽。
舌尖红, 苔白腻, 脉数。
三、治疗( 一〉中医治疗风寒束表: 解表散寒, 宣肺和卫。
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犯表: 硫风清热, 解毒利咽。
以银翘散和桑菊饮加减。
3 、暑湿袭表: 清暑解表。
以新加香需饮加减。
4、外治:中药穴位敷贴、中药外洗、推拿等治疗。
〈二〉西医治疗1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 保持室内通风, 适宜的温湿度: 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 、对症治疗:(1) 发热:可给物理降温:体温》° C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酸、布洛芬等,或静注赖氨匹林。
如发生高热惊厥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如既往有复杂性热惊厥史,体温》38 °C 即给予药物退热治疗。
3 、病因治疗: 常用抗病毒药物(1) 利巴韦林(病毒唑) ,疗程3 一7 天。
剂量为10 -15mg/kg/ 日,分3-4 次口服或、化吸入、静注。
(2) 中药: 可选用感冒冲剂(院制)、小儿金翘颗粒、健儿清解液、减味紫雪口服液等。
如病情严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常用者有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疗程3-5 日。
如证实为链球菌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史者,青霉素疗程为10-14 日。
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一、诊断要点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好发于冬春季节。
肺部听诊: 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干、湿罗音。
X 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二、中医辨证分型1 、风寒袭肺: 咳嗽, 痰稀色白, 鼻塞流清涕。
或伴恶寒, 无汗, 咽部不红, 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肺: 咳嗽, 痰黄而稠, 鼻塞, 流浊涕, 发热恶风, 咽红而肿。
舌尖红, 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
3 、痰热壅肺: 咳嗽, 痰黄白粘稠, 咯吐不爽, 咳时面赤唇红, 或伴发热口渴, 咽喉痛。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4 、痰湿壅肺: 咳嗽。
痰多色白如泡末。
咳时喉有痰声, 或呼吸气粗, 多不发热。
苔白腻,脉滑。
5 、肺气亏虚: 咳声无力, 痰白清稀, 面色淡白, 体弱多汗, 易于感冒。
舌淡, 脉无力。
6 、肺阴亏虚: 于咳无痰, 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 口渴咽干, 咳声嘶哑, 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 脉细数。
三、治疗〈一〉中医治疗1 、风寒袭肺: 温肺止咳, 宣散调卫。
以杏苏散加减。
2 、风热犯肺: 清肺止咳, 化痰利咽。
以桑菊饮加减。
3 、痰热壅肺:清热化痰, 宣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4 、痰湿壅肺:健脾益气, 止咳化痰。
以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5 、肺气亏虚:益气固卫, 补肺止咳。
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6 、肺阴亏虚:滋阴润燥, 清肺止咳。
以沙参麦冬汤加减。
7、外治: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二〉西医治疗1 、一般治疗:同上呼吸道感染, 经常变换体位, 多饮水, 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咳出。
2 、控制感染:由于病原体多为病毒, 一般不采用抗生素;对婴幼儿有发热、脓痰、白细胞增多或C反应蛋白增高者、病毒性感染病程》7天者,或考虑有细菌感染时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青霉素类或头孢类首选, 如青霉素或头孢类过敏可选用大环内酯类等广谱抗生素。
疗程7-10 天左右。
病原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者可用阿奇霉素3-5 天。
3 、对症治疗:(1)化痰止咳: 痰稠者可选用氨澳索等: 剌激干咳为主者,可用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 如干咳严重、影响休息者可短期选用复方可待因。
(2)止喘:对喘憋严重者可口服博利康尼、班布特罗,或雾化吸入万托林等。
(3) 喘息严重时可加用强的松, 1mg/kg/ 日,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等,共1-5 天。
(3)如痰多或咳重者可用超声雾化治疗。
支气管肺炎一、诊断要点1 、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和气促等症状。
2 、鼻翼煽动、三凹征、口唇和鼻唇沟及趾指端发绀。
3 、肺部听诊: 早期可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变粗或稍减低,以后可闻固定的中、细湿罗音。
X 线摄片可见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 中内带较多, 少数可融合成大片浸润影, 并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二、中医辨证分型1 、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 呼吸气急,痰稀色白, 口不渴,咽不红。
苔薄白, 脉浮紧,指纹浮红。
2 、风热闭肺: 咳嗽气急, 痰黄而稠, 发热恶风, 口渴咽红而肿。
舌红苔黄, 脉滑数,指纹紫滞。
3 、痰热闭肺: 咳嗽喘促, 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赤口渴, 口辰紫绀,舌质红, 苔黄, 脉弦滑。
4、阴虚肺热:干咳无痰, 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口渴咽干, 咳声嘶哑,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 脉细数。
5 、肺脾气虚: 咳声无力, 痰自清稀, 面色淡白, 体弱多汗, 易于感冒。
舌淡, 脉无力。
三、治疗〈一〉中医治疗1 、风寒闭肺:化痰止咳, 辛温宣肺。
以华盖散加减。
2 、风热闭肺:清热化痰, 辛凉宣肺。
以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 、痰热闭肺:清热涤痰, 开肺定喘。
以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汤4 、阴虚肺热: 养阴清肺, 润肺止咳。
以沙参麦冬汤加减。
5 、肺脾气虚: 益气化痰, 补肺健脾。
以六君子汤加减。
6、外治: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二〉西医治疗1 、一般治疗: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相对湿度60%;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
2 、病原治疗:(1) 抗生素: 轻症肺炎可在门诊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泡类抗生素。
备选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考虑病原体为支原体、衣原体可选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
重症肺炎需住院治疗, 视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方案。
用药时间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 天,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 3 天。
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用5天,必要时停药4天再用3天,以免复发。
葡萄球菌肺炎比较顽固, 易于复发及产生并发症, 疗程宜长, 一般于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1周, 总疗程3-4周。
(2) 抗病毒:西药利巴韦林, 中药喜炎平、炎琥宁、双黄连等。
3 、对症治疗:(1) 氧疗(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化痰剂, 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解痉剂: 保证液体摄入量, 利于痰液排出。
(3) 心力衰竭: 镇静、给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4) 腹胀的治疗:伴低钾者应及时补钾。
如系中毒性肠麻痹, 应禁食、胃肠减压, 酌情联用酚妥拉明和阿拉明加入IO%GS 静滴, 2 小时后可重复应用, 一般2-4 次可缓解。
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性渗出物, 解除支气管痉挛, 改善血管通透性, 降低颅内压, 改善微循环。
适应症: a. 中毒症状明显; b. 严重喘憋; c. 伴有脑水肿、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 d. 胸膜有渗出的病例。
常用地塞米松, 每日 2 一 3 次, 每次2-5 mg , 疗程3-5 天。
5 、其他: 肺部理疗有促进炎症消散的作用。
如同时伴有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可酌情应用免疫球蛋白。
如痰多或咳重者可用超声雾化治疗。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四、鉴别诊断应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相鉴别支原体肺炎一、诊断要点多见年长儿, 近年婴幼儿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
发热、剌激性干咳, 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 年长儿可伴有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部分患儿有多个系统病变表现, 如心肌炎、心包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肝炎、膜腺炎、脾肿大、消化道出血、肾炎、血尿、蛋白尿等。
X 线可见:肺门阴影增浓为主: 支气管肺炎改变: 问质性肺炎改变: 均一的实变影。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略增高或接近正常, 中性粒细胞偏高: 支原体特异性抗体阳性可确诊。
二、中医辨证分型1 、风寒袭肺:咳嗽, 痰稀色白, 鼻塞流清涕。
或伴恶寒, 无汗, 咽部不红, 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肺: 咳嗽, 痰黄而稠, 鼻塞, 流浊涕, 发热恶风, 咽红而肿。
舌尖红, 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
3、痰热雍肺: 咳嗽, 痰黄白粘稠, 咯吐不爽, 咳时面赤唇红, 或伴发热口渴, 咽喉痛。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4 、痰湿雍肺: 咳嗽。
痰多色自如泡末。
咳时喉有痰声, 或呼吸气粗, 多不发热。
苔白腻, 脉滑。
5 、肺气亏虚: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 易于感冒。
舌淡, 脉无力。
6 、肺阴亏虚: 干咳无痰, 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 口渴咽干, 咳声嘶哑, 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治疗一〉中医治疗1 、风寒袭肺:温肺止咳,宣散调卫。
以杏苏散加减。
2 、风热犯肺:清肺止咳,化痰利咽。
以桑菊饮加减。
3 、痰热雍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4 、痰湿壅肺: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以六君子汤加减。
5 、肺气亏虚:益气固卫,补肺止咳。
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6 、肺阴亏虚:滋阴润燥,清肺止咳。
以沙参麦冬汤加减〈二〉西医治疗治疗原则与一般肺炎大致相同。
控制感染常选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阿奇霉素3-5 天一疗程,可反复用药几个疗程, 以免复发。
,支气管哮喘一、诊断要点发作前常有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 或夜间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哮鸣, 呼吸困难, 咯痰不爽, 甚则不能平卧, 烦躁不安等。
常因气候转变, 受凉, 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可有婴儿期湿疹史, 或家族过敏史。
心肺听诊: 两肺满布哮鸣音, 呼气延长, 或闻及湿罗音, 心率增快。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伴肺部感染时, 血自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二、中医辨证分型1 、发作期寒饮停肺:咳喘哮鸣, 恶寒怕冷, 鼻流清涕, 痰液清稀, 四肢欠温, 面色淡白。
舌质淡胖, 苔薄白或白腻, 脉浮滑。
痰热壅肺:咳喘哮鸣, 痰稠色黄, 口干咽红, 或发热面红。
舌质红, 苔薄黄或黄腻, 脉滑数。
2 、缓解期肺气亏虚: 面色淡白, 乏力, 自汗, 易于感冒。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无力。
脾气亏虚:食少便糖, 面色少华, 倦怠乏力。
舌质淡, 苔少, 脉缓无力。
肾气亏虚: 动则气促, 面色淡白, 形寒畏冷, 下肢欠温, 小便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