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树木崇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绝非古人所独有。树木以一种自然物受人崇拜,已作为一种图腾文化积淀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这种原始图腾文化的积淀对其他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而其自身则又具有超历史的稳定性。所以古时的拜树和今日的拜树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今天的拜树多为一种精神追求和性情陶冶,较之历史上拜树多为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神秘而言,则今日之拜树其宗教色彩越来越淡, 而情感色彩则愈来愈浓。无论是远古先民,还是当代人士,崇拜树木都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或情感上寄托,历代群众祭拜的“替身树”“寄身树”等,都寓意着人们对命运的迷茫与探求,深深地打上了以树木为护身符的图腾文化印记。

各地民间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偶像崇拜习俗。人们力图把自己的安危祸福寄托在某一偶像上面,虔诚祈祷,顶礼膜拜,拜树习俗多属此类。

据民俗工作者调查, 我国各民族群众在近、现代仍然普遍流行崇树拜树的习俗, 云南富民县彝族密县支系每个家庭都栽有一至数棵长青树, 树种多为多衣果树、大黄栗树、青冈栗树、杉罗树、白牛筋树、大青树等, 当地彝民称为“应树”, “应”即有求必应, 善恶有报之意。若某家族的应树衰老或有病虫害, 必另选新树种, 就象人们不能没有父母一样, 密县彝民认为不能没有“应树”应树已世世代代成为当地彝民各家庭的象征和护身符, 人们也像维护家族的利益那样保护“应树”。严禁砍伐, 严禁攀爬, 并用石头围砌树根, 用篱笆围护树干, 以防止人畜损害。每年择日祭祀“应树”时, 山族长带领向“应树”祷告“树王天子, 我们全族还愿, 领生在前, 加熟在后, 保佑我们全族老小, 一年到头, 无灾无难, 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子孙发达。”

同样贵州西北部的赫章县彝族也有“看花树”的习俗, 当地传说每个人在阴间都有一棵“花树”,若看见此树为冬青、松、柏等常绿树并生长茂盛则为吉, 若看见此树为落叶乔木或其他丛生灌木杂树则不妥, 事后一定要请“布母”——当地彝族巫师为之栽种一棵长青树, 名曰“栽花树”。栽种“花树”的地点要选在村寨经常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 并悉心爱护其长大成材, 即可解脱厄运。

广西壮族民间有寄身的习惯, 不管大人小孩, 都要把村边路旁的一棵或几棵榕树、木棉树作为家族或个人的寄身树, 认为这两种树有灵性, 有福气, 可以保护家族和本人的平安, 视为家庭和个人的护身符。寄身树不准砍伐, 如果谁偷砍盗伐, 就会遭会全村人遣责, 严重者将召开村老会议裁判责罚, 若在此期间, 村里某家某人发生灾病, 即被认为是砍树引起的。

壮族寄拜寄身树习俗以小孩最笃诚, 若小孩经常生病, 必请巫婆咒树, 并将小孩姓名生辰等写在红纸上, 贴在寄身大树上, 认树木为父母, 以便寄身树为其祛病赐福。

贵州等地的佗佬群众也有小孩“拜树保爷”的风俗, 一些婚后不育的妇女常到古树大木的拜树求子, 并许愿得子后长年祭拜, 香火不绝有子夫妇, 则携带幼子在古树大木前叩拜, 祈求“树保爷”保佑幼子无灾无病, 健康长命。在献祭后, 还要当着古树大木给孩子取名, 如树生、木格生、林生、根生等, 孩子则要称古树大木为“树保爷”、“树保公” , 这种拜寄身树实际上是民间“过房”“寄养”之类的习俗与树木崇拜结合的产物。认古树大木为亲人, 祈求树木的保护, 古树大木就成为孩子的护身符。

瑶族群众也有小孩寄拜树木的习俗, 不过专门寄拜一种椿劝树, 瑶语称“机阿羊”。瑶族民间巫师“布么”在为小孩卜卦时认为孩子“命根浅”或者“有条命根尚未着地”,即要举行“寄椿木”仪式, 以祈求孩子的命根子象椿树根一样扎得又深又牢。祭仪在椿树下举行, 小孩在家长带领下, 由“布么”主持, 在椿树根部插三柱香, 献上酒肉饭叩头祭拜, 尔后每年农历大年初一, 孩子都要到椿树根祭拜, 把椿树视为“保爷”、“保公”。

西藏路巴族苏龙部落在背小孩外出时, 有在蓑衣上插竹枝, 保护小孩不受鬼邪侵害的习俗, 做法是用一件蓑衣包住小孩, 把小孩背在背上, 然后在蓑衣上插上竹枝, 称竹枝为“达宁。当地路巴人认为, “达宁”竹枝有火, 害人的恶鬼在火的照耀下看不见小孩因此可确保外出时小孩的安全。“达宁”竹枝也就是路巴族小孩的护身符。

除了少数民族普遍存在小孩“寄拜”树木的风俗之外, 各地汉族群众从古至今也都存在寄拜对木的风习。居住在浙江沿海玉环岛上沙鳝村的闽南籍渔民, 素有元霄节“摇竹娘”的风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白天, 家长领着孩子到毛竹林中, 选择一棵去年长高的健壮青竹, 然后教孩子们摇毛竹并背熟口诀。晚上, 当夜深人静时, 摇竹的孩子们要避开人们的耳目, 单独悄悄地跑到竹林中, 站在选好的那棵毛竹前, 双足并立, 在双手高举过头的地方扶着竹子摇动, 边摇边念“摇竹娘, 摇竹娘, 你也去, 我也去, 旧年是你去, 今年让我去, 明年你我一样大”。念诀时不能念错, 据说念错了, 孩子就不长个子。念完口诀后, 要悄悄的跑回家, 不要见人。这一习俗在当地历代相传, 直到现在, 因为小孩的家人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竹子身上, 希望竹神保佑孩子快长高长大, 视毛竹为孩子的护身符。

无独有偶, 河北燕山区的小孩和矮人求高快长, 也流行一种“绕椿树”的风俗, 小孩或个子矮小的青少年为了快高长大, 就要围着椿树绕圈, 边绕边念,

祈求椿树保佑其快高长大的吉利话, 据说椿树就会保佑青少年象椿芽那样茁壮成长。这一风习历久不衰, 至今仍流行在河北东部和北部一带。崇拜椿树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除民间风俗外, 历史典籍都有详细记载。《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故民间称寿诞为“千秋”,说明椿树为长寿的象征。唐朝贞儿诗人牟融也有“堂有桥背雪满头”的诗句, 故后人又把椿木寓意父亲, 称为“椿庭” , 暗指长寿之意。古时画家喜作“五瑞图” , 五瑞指椿树、竹子、直草、芝兰、磐石, 为家庭祥和喜庆的象征, 五瑞中有椿树、竹两种林木, 可见占时汉族民间普遍视树木为护身符和保护神。

我国历代各族群众普遍崇拜柳树, 汉族崇柳习俗更是历久不衰。清明时节家家门前都要挂杨柳枝, 孩子们也要戴柳, 有的用杨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 有的用柳条当马鞭玩, 不管怎样, 这一天孩子们一定离不开柳枝。因为民间有一句俗话“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人们不但希望柳枝能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而且关心他们的终生幸福。

在贵州旧时民间有一种孩子们燃冬青树枝, “跳肚蛋”的习俗每年春人第一声响雷过后, 孩子们便撩起衣襟“跳肚蛋”。做法是先在床前放一冬青枝, 燃香叩拜, 然后把冬青叶点燃, 让其叶爆响, 一直送到大门口, 这样就可以把家里的邪气驱出自家大门之外, 保佑家人和孩子新一年平安幸福。

在浙江余杭、丽水等地, 盛行一种淳厚的民风, 每家生下孩子后, 都要种下一棵树, 称为“同龄树” , 盼望孩子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丽水等地至今仍盛行为新生儿女造“贺生林”的风俗, 当地群众流行的民谚是“十八年树木成材, 十八年儿女成人”, 人们以树喻人, 期盼儿女降生后象树苗一样满地生根, 根深叶茂, 待儿女男婚女嫁时, 还可以利用林木作为儿女操办婚事的财源。

而湘、桂、黔等地的汉族、侗族等群众历代流传的“十八杉”习俗, 也与“同龄树”“贺生林”有异曲同工之效, 这对促进各族群众形成爱林育林护林的良好社会风气, 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事实证明, “同龄树”、“贺生林”、“十八杉”等, 一经种植, 当地群众便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幼树, 孩长树大, 树木实际上成为儿女成长的象征和护身符。这种树林, 造一片就能成一片, 往往枝繁叶茂, 茁壮挺拔, 硕果累累。这种树, 既是群众得子的纪念, 也是农家收人的财源。据说浙江余杭今日所以成为批把之乡, 就是这样历久不衰地发展而来。至于湘西、桂北、黔东南的连山接岭的杉木林区, 也与当地各族群众盛行“十八杉”的习俗密切相关。

另据民俗工作者调查, 浙江天目山区临安县汉族群众, 至今仍广泛流行“拜树干爹”“树干娘”的风习。一般要备三荤三素六碗菜, 一碗饭, 一盅酒, 一对红烛三柱香, 在树下供奉片刻。再报上子女姓名及出生年月“寄拜树名大王座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