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医学专题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 银杏叶制剂(EGB761)银杏叶的一种提取物,可 以用来治疗多种认知障碍。它被用来治疗痴呆是 基于一些并未对病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进行标准 评价的临床对照实验。
• 8项评价EGB761治疗AD与多发梗塞痴呆的疗效的随 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组、多中心研究的临 床试验。与安慰剂相比具有较好的疗效。试验发 现,EGB761与认知能力的改善有关,没有发现显 著的副作用。
• 照料者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CG/C)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
血管性痴呆从以病理学为基础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3型
• 第1型称为弥散缺血型,并又可分为以下亚型: (1)范围广泛的完全或不完全梗死 (2)分水岭梗死 (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 第2型称为多梗死型。 • 第3型称为重要部位如海马、丘脑、额叶和角回的梗死
变所引起的; • 第8型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混合型。
血管性痴呆药物治疗 循证医学分析
改善脑循环的药物
尼莫地平:总体临床症状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与安慰剂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无法肯定尼 莫地平是一种能有效治疗VD的药物。临床试验 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口服可有部分病人感到 头晕、头痛、胃肠不适,静点可出现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静脉炎及肝功异常。
常用的评价痴呆病人的神经心理与行为量表
1. 检查认知与记忆功能
•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R):是一种使用广泛 、操作简便的评价病人智能状态的量表,由Folstein等 于1975年发表。此标准提供的量表为修订表,即根据 中国国情,删除了拼读英文词的内容。该MMSE的评 分范围为0~30分。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值与教育程度 有关:文盲(为受教育)组17分,小学(受教育年限≤6年)组 20分,初中或以上(受教育年限>6年)组24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s),又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或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血管病)。
本病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多灶性脑梗死为多见。
脑动脉硬化、脑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灌流量降低、结构受损、脑细胞兴奋性下降、脑代谢率降低是发生痴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发病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脑小血管病变、吸烟等脑卒中相关因素及卒中、缺血性白质病变、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第19对染色体位点基因等密切相关。
【诊断提示】1.诊断基本要素①肯定为痴呆;②客观上有脑血管疾病存在;③以上两者具有相关性;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
2.临床类型①多梗死性痴呆;②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③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④混合性痴呆。
3.临床表现(1)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呈阶梯性加重,部分患者可突然发病。
记忆障碍至少伴有下列一项一一失语、失用、失忆、定向力、注意力及视觉空间功能障碍,或者动作执行功能障碍,此区别于卒中引起的身体反应。
记忆障碍多较轻,而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嘴眼歪斜、肢体失灵、偏瘫等,或者有脑血管病变的客观证据。
(3)有证据表明痴呆之认知、功能衰退不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意识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全身疾病及精神疾病引起的痴呆(排除法)。
4.辅助检查(1)头颅CT或MRl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病变。
(2)神经心理学检查(MMSE量表等):可了解认知功能损害情况。
【治疗措施】1.病因、病原治疗包括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
2.脑血管病(缺血性和出血性)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神经功能恢复药的应用。
3.药物治疗(1)胆碱酯酶抑制药:多奈哌齐(donepezil,安理申),5mg∕d,睡前口服,4~6周后加至IOmg∕d,12周后疗效达到高峰,一般需3个月。
也可选用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美金刚等。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在我国,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引起痴呆的原因。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病灶的大小和部位等。
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均可导致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包括:出现记忆障碍和至少两个其他认知领域,包括定向、注意、语言词汇功能、视空间能力、计算、执行功能、习惯动作、抽象、判断能力的障碍,且这些障碍足以引起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缺损。
尽管卒中可以增加痴呆的危险性,但目前就脑血管病与痴呆的关系之间如何确定,还非常模糊。
卒中的次数、卒中的部位、梗死脑组织的总容量到底要达到多大的量,方能引起痴呆,目前尚无定论。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很难确认卒中是否是痴呆的唯一病因。
总之,通过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的证据,说明痴呆患者没有血管病基础;反之,发现了血管病变并不能说这就是痴呆的病因,尤其是在另一个引起痴呆的病因,如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并存的情况下。
【临床表现】血管性痴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临床亚型。
1.皮层综合征特点是临床反复出现脑血栓形成或栓塞,伴有明显的局灶感觉和运动缺损症状和体征,失语更为严重,认知障碍的起病急骤。
2.皮层下综合征伴有深部白质病变的皮层下综合征的特点是有假性球麻痹的体征,锥体束征。
抑郁或情绪不稳,额叶释放症状。
记忆障碍相对较轻。
定向力障碍,对新鲜事物反应减少,兴趣减少,判断事物间关系的能力下降,在交谈时难于将焦点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注意力不集中。
刻板语言和动作。
3.常染色体显性皮层下白质脑病的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一般在30~50岁起病,与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有关。
由于皮层下多发梗死导致腔隙状态,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假性球麻痹,伴有情感障碍和尿失禁,双侧锥体束征。
步态平衡障碍、步距小,病史中有偏头痛史。
家族史常阳性。
【辅助检查】头颅MRI检查可以发现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梗死灶。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划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等。
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颅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对于判断病变的病因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脑血管病变。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结合脑血管病变的证据。
脑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超声、脑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进行评估,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五、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六、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脑血管病变的证据;2)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做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七、治疗和护理。
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
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首先,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主要包括患者的病程、症状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体格检查则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等方面的表现。
其次,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
理状态。
这包括使用认知功能量表、抑郁症状量表等工具,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评估,以便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另外,临床医生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或MRI检查,以评
估患者的脑部结构和血管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并且能够排除其他病因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最后,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心理学
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该疾病。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血管性痴呆的诊疗及护理

血管性痴呆的诊疗及护理
血管性痴呆,是指因脑血管性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多见于老年男性,常有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病史。
【主要表现】
(1)病史:多有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史。
(2)症状体征: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少语、无原因抑郁或欣快。
逐渐不能胜任工作,严重时常有迷路、不认家门、穿错衣服等现象。
(3)辅助检查:脑CT检查显示脑白质低密度区。
磁共振显示病灶周围局限性脑萎缩。
【治疗与护理】
(1)治疗高血压:血压高者需控制高血压,维持血压在适当水平,可改善认知功能。
(2)改善脑循环:常用药物为双麦角碱0.5~1毫克/次,3次/日,口服。
还可酌情选用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烟酸、血栓通、川芎嗪等。
(3)脑保护药:可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或维生素E、银杏叶制剂等。
(4)中药治疗:酌情应用补脑丸3~6克/次,2次/日,口服;或心脑康胶囊4粒/次,3次/日,口服。
(5)康复治疗:适当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多与外界接触参加社交活动。
(6)护理措施:①一般护理。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合理
防范意外发生,但要注意安全措施,防止迷失方向走丢。
②心理护理。
老年人要注意心理卫生,加强修养,引导患者排除自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健康心理。
③饮食护理。
多吃富含卵磷脂食品(如蛋黄、鱼、豆制品、香蕈、芝麻、海带、牛奶)和新鲜水果、蔬菜。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痴呆是一种后天智力功能及认知功能持续性障碍的综合征。
根据WHO统计,在老年期痴呆中,老年性痴呆(AD)占50%~60%,血管性痴呆(VD)占15%~20%,混合性痴呆占15%~20%。
VD系指由于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智能及认知障碍的综合征。
现介绍临床上常见的VD。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病因可分为全身性血管疾病和颅内血管疾病所引起的两类。
全身性血管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腔隙状态、Binswanger病、白质疏松等)、低血压(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层坏死等)、多栓塞(瓣膜心脏病、心房纤颤、附壁血栓、黏液瘤等)、血液病(镰状细胞病、黏滞性过高、血小板增多等)、系统性炎性血管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Wegener肉芽肿病等)。
颅内血管疾病有脑出血和颅内血管病变(炎症性:肉芽肿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等;非炎症性:淀粉样血管病,伴有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变、脑显性常染色体动脉病变等。
)危险因素有种族(俄罗斯、中国、日本人VD多于AD)、年龄(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加)、性别(男性多于女性),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等,还有梗死的大小、部位、数目、双侧多发的底节、丘脑、顶颞叶、优势半球、白质脑病、脑萎缩者发生率高(梗死脑组织大于80~150ml 时,由于神经元大量缺失和脑萎缩使脑容积减小临床可出现痴呆),及基因与遗传。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局部脑血管损害多部位、局灶性:多发性梗死、多发性腔梗,其梗死体积在50cm3以上,出血性脑损害,缺血性白质损害。
大面积:大于80~150ml梗死。
关键部位:梗死小、部位重要,又称“要害性梗死”。
皮层主要为海马回、角回;皮层下主要为丘脑、扣带回、穹窿、尾状核、苍白球、内囊膝部及前肢。
(二)低灌流综合征低灌流脑损伤取决于低灌流的程度、受累组织对缺血的敏感性及侧支循环。
如继发于心跳骤停、低血压、颈动脉病变等引起的急、慢性脑部低灌流、分水岭梗死、局灶或弥漫的白质缺血、不完全性缺血脑损伤等。
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以脑血管病变为基础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主要的表现是记忆力减退与认知能力下降。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了一定的进展。
基于病因分析,血管性痴呆主要分为动脉性和小脑型两种类型。
动脉性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于大脑动脉或者小动脉病变引起的;而小脑型血管性痴呆则是由于小脑病变引起的。
目前,对于两种类型的血管性痴呆,临床上的诊断主要基于脑影像学检查、认知功能评估和神经心理测验。
而对于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为基础。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减少脑缺血和缺氧,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同时,开发针对性药物,如α受体激动剂等,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非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康复训练、音乐疗法、神经反馈疗法等。
康复训练是以康复医学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记忆锻炼、注意力锻炼等,通过训练,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
音乐疗法则是利用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性,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使患者更加放松,从而减少认知障碍的出现。
神经反馈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通过电脑、仪器等媒介,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生理反应,进而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临床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治服务。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 尚兰一、痴呆的定义血管性痴呆,实际上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且复杂的过程。
就它的命名来讲,过去在欧美一直沿用的是缺血性痴呆名称,后来又提出了动脉硬化性痴呆,在1974年时,帕金森等学者又提出了多发梗塞性痴呆的诊断名称。
但是,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原因,不仅仅是多发梗塞性,而且出血性的、低血流灌注性的以及低氧耗的脑损害,也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一个原因。
所以,后来又有人提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名称,但是,并没有被普遍的认可。
到1992年时,在ICD10的分类里统一了血管性痴呆的名称。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疾病或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而引起的一认知损害。
实际上针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到现在仍不清楚,而且临床上也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
临床特征为记忆、理解、判断、推理、计算和抽象思维多种认知功能减退,可伴有幻觉、妄想、行为紊乱和人格改变。
二、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性的东西,因为不同的研究者之间,所研究的样本来源不一样,所采用诊断标准、诊断条件以及筛查工具也不一样,所以关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彼此之间都是不一致的。
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大约为5%,在欧美国家、血管性痴呆大概占到老年期痴呆的20%,而在亚洲的发生率现在是比较高,比如在日本,血管性痴呆大概占老年及痴呆患者的50%~60%。
并且,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是,在05年的时候, 张振馨 教授对北京、上海、西安和成都四个地区做痴呆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其中6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血管性痴呆的总发病率占1.3%。
三、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是和所有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其中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另外,年龄也是其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有不少的研究也发现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年龄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率成倍增加。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针对脑血管病。
原则是增加脑血流,改善脑供血,预防脑梗死、促进脑代谢,达到改善及缓解症状、阻止恶化的目的。
1.一般治疗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文娱活动或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激动,还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调整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
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及理疗等。
2.药物治疗(1)促进脑代谢药物:此类药物可改善认知功能,一般认为,最先改善的症状是:主动性降低、意志减退及情绪障碍。
改善率可达到30%~40%,对智能的提高尚无定论。
临床常用的药物有:①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双氢麦角碱):药理作用是促进脑细胞代谢,继发地增加大脑血流量,临床观察对记忆、智能恢复有疗效。
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情绪、治疗头痛及头晕的作用,可增强适应能力及生活能力。
常用量1~2mg,3次/d,饭前服用。
一般可在2个月见效,需治疗3个月。
常见的副作用:体位性低血压、鼻塞及胃肠道反应。
②茴拉西坦(吡乙酰胺):为γ-氨酪酸衍生物。
其作用为增进脑细胞腺苷酸激酶活性,促进ATP的形成及运转、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蛋白、酯类及RNA的合成。
老人常用量为1.2~2.4g/d,分3次服用。
副作用轻微,常见的有口干、食欲减退、睡眠欠佳等。
吡拉西坦(脑复康注射剂)的使用减少了口服药的消化道的副作用,可肌内注射,2g/d,静脉注射可加入5%~10%葡萄糖500ml中静点,4~12g/d,20天为1疗程。
③茴拉西坦(三乐喜、阿尼西坦):是新一代的吡咯烷酮类药物。
它能增强神经元突触内磷脂酶活性,并能激活脑细胞内腺苷酸激酶,增加脑内ATP含量,促进大脑半球的信息传递功能,临床有促进记忆作用,对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量0.6~1.2g/d,分3次服用。
④吡硫醇(pyrithioxine,脑复新):为维生素B6的衍生物。
老人常用量300~600mg/d,分3次服用。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因其症状与老年痴呆症相似,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对血管性痴呆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一、临床症状。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语言障碍、空间定向能力下降等。
患者常常出现记忆力减退,不能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项,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续关注某一活动或任务,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常常说错话或者词不达意,空间定向能力下降,容易迷路或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迷失方向等。
二、影像学检查。
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脑部MRI检查可显示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等病变,CT检查可显示脑部出血、梗死等病变,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确定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对于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以及判断病因具有重要价值。
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蛋白质含量升高、细胞计数增多、葡萄糖含量降低等异常情况,有助于诊断血管性痴呆。
四、神经心理学评估。
神经心理学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认知功能评估、情绪行为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项目的测评,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症状符合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血管病变;脑脊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神经心理学评估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等。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结合相应的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及护理

演讲人
目录
01. 血管性痴呆概述 02.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03. 血管性痴呆的护理
血管性痴呆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01
病因:脑血管 疾病、高血压、 糖尿病、高脂 血症等
02
发病机制:脑 血管病变导致 脑组织缺血、 缺氧,进而导 致脑细胞死亡 和功能障碍、认 知功能下降
非药物治疗
01
饮食控制:低盐、低脂、低糖饮
食,多吃蔬菜水果
02
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如散步、
慢跑、瑜伽等
03
心理干预: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04
社交活动:参加社交活动,保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通过运 动、按摩等方式, 改善患者的肢体功
能
心理治疗:通过心 理疏导,缓解患者 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04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 患关系:与患 者建立信任关 系,倾听患者 的感受和需求
2
3
提供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表达 情感,提供情 感支持和安慰
帮助患者适应 环境:帮助患 者适应新的生 活环境,减轻 焦虑和恐惧
4
提供认知训练: 提供认知训练, 帮助患者提高 认知功能和记 忆力
04
临床表现:认 知功能障碍、 行为异常、情 感障碍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01 临床表现:认知功能障碍、 行为异常、情感障碍等
02 诊断方法:神经心理学测 试、影像学检查、实验室 检查等
03 诊断标准:符合痴呆诊断 标准,同时具有血管性因 素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类型痴 呆进行鉴别,如阿尔茨海 默病、路易体痴呆等
血管性痴呆诊疗常规

血管性痴呆诊疗常规
【概述】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缺血、出血、缺血一缺氧损害导致的影响日常活动的智能障碍。
因此,构成血管性痴呆必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必需有痴呆;②从病史、临床检查和脑影像学上必需有脑血管病的证据;③痴呆和血管病有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诊断】
1、具有痴呆
痴呆指以前认知功能的衰退,表现为以下精神活动领域中至少二项或三项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或人格和认知(概括、计算、判断等)。
症状的确定主要依据临床检查和神经心理学检查,智能障碍是以能够影响日常活动。
2、具有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指在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局灶体征,包括偏瘫、中枢性面瘫,病理上阳性,偏盲、病理上阳性,偏盲、构音障碍,有或无率中史。
影像学(头CT/MRI)上有脑血管病相关证据。
3、上述两种疾病相关联,表现为下面一种或两种情况(1)
在卒中发生3个月内出现痴呆
(2)认知功能突然恶化,或认知障碍波动,阶梯或进
分类
(1)多梗塞性痴呆;(2)关健部位梗塞的痴呆;(3)伴有痴呆的小血管病;(4)缺血一缺氧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6)其它
【治疗】
1、脑血管病的治疗,根据一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2、认知障碍(痴呆)的的治疗,见老年性痴呆
3、对症处理,伴有抑郁的病人,可予抗抑郁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痴呆的诊治李作汉痴呆是一种后天智力功能及认知功能持续性障碍的综合征。
根据WHO统计,在老年期痴呆中,老年性痴呆(AD)占50%~60%,血管性痴呆(VD)占15%~20%,混合性痴呆占15%~20%。
VD系指由于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智能及认知障碍的综合征。
现介绍临床上常见的VD。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病因可分为全身性血管疾病和颅内血管疾病所引起的两类。
全身性血管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腔隙状态、Binswanger病、白质疏松等)、低血压(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层坏死等)、多栓塞(瓣膜心脏病、心房纤颤、附壁血栓、黏液瘤等)、血液病(镰状细胞病、黏滞性过高、血小板增多等)、系统性炎性血管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Wegener肉芽肿病等)。
颅内血管疾病有脑出血和颅内血管病变(炎症性:肉芽肿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等;非炎症性:淀粉样血管病,伴有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变、脑显性常染色体动脉病变等。
)危险因素有种族(俄罗斯、中国、日本人VD多于AD)、年龄(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加)、性别(男性多于女性),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等,还有梗死的大小、部位、数目、双侧多发的底节、丘脑、顶颞叶、优势半球、白质脑病、脑萎缩者发生率高(梗死脑组织大于80~150ml时,由于神经元大量缺失和脑萎缩使脑容积减小临床可出现痴呆),及基因与遗传。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局部脑血管损害1?郾多部位、局灶性:多发性梗死、多发性腔梗,其梗死体积在50cm3以上,出血性脑损害,缺血性白质损害。
2?郾大面积:大于80~150ml梗死。
3?郾关键部位:梗死小、部位重要,又称“要害性梗死”。
皮层主要为海马回、角回;皮层下主要为丘脑、扣带回、穹窿、尾状核、苍白球、内囊膝部及前肢。
(二)低灌流综合征低灌流脑损伤取决于低灌流的程度、受累组织对缺血的敏感性及侧支循环。
如继发于心跳骤停、低血压、颈动脉病变等引起的急、慢性脑部低灌流、分水岭梗死、局灶或弥漫的白质缺血、不完全性缺血脑损伤等。
病理改变:(1)多梗死性痴呆:其主要病理为多发的脑腔隙样梗死病灶,是由于大脑前、中、后动脉、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直径100~400μm的穿通动脉的阻塞,而导致2~20mm直径的圆形梗死灶,常影响上行激活系统,而引起痴呆。
2/3病灶的病因是高血压引起的,伴有纤维蛋白沉着,后者导致小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和动脉壁变薄弱,小动脉变长、弯曲和产生内膜下夹层和微动脉瘤。
Fisher在1 042例尸检中发现11%有局限性小软化灶,多数直径为5m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mm,其边缘有薄层胶质纤维和胶原纤维,腔内组织稀疏,神经细胞大多消失,胶质细胞增生,新鲜软化灶内残留少数格子细胞,绝大多数腔隙分布在壳核、尾状核、丘脑、脑室旁白质,也可见于脑桥、小脑,但大脑皮质甚少见。
Hachinski在鉴别痴呆病人的病因时,发现不少病人主要病理改变是这种多发的腔隙性梗死,其梗死的体积在50cm3以上,称为多梗死性痴呆。
(2)大面积的脑梗死多发生于颈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主干阻塞可导致同侧顶叶、颞叶和部分额、枕区分水岭梗死,基底动脉主干阻塞可见脑干、颞、枕区及丘脑大面积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可导致包括痴呆在内的脑功能障碍,病灶多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和优势半球。
(3)其他部位的梗死:①白质疏松和Binswanger病:白质疏松和Binswanger病,有时统称为Binswanger 白质疏松。
病理改变主要是脑室旁白质变性,但不影响弓形纤维、视放射、胼胝体、内囊或颞叶。
显微镜下可见伴有海绵样变性水肿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坏死灶。
白质的小穿通动脉可见玻璃样变性。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白质和灰质核水平可见腔隙性梗死,而皮质区却是正常的。
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大和脑皮质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②丘脑性痴呆:丘脑性痴呆主要是由于双侧丘脑或优势半球梗死所引起,也称为重要部位梗死灶所引起的痴呆。
③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是较少见的痴呆类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40%。
脑动脉末梢分支多而细,并与邻近的动脉分支互相吻合,以保证该区脑组织的正常血液供应。
若其中一动脉管腔狭窄时就难以保证该动脉灌流,首先会影响动脉末梢互相吻合的边缘地,即分水岭区出现严重的脑梗死,常发生于顶叶、颞叶或枕叶处。
三、VD临床症状和体征(一)VD临床分型(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2)大面积梗死性痴呆;(3)重要部位梗死性痴呆;(4)低灌流性痴呆:(5)皮质下小血管病变:多发性腔梗、Binswanger病;(6)遗传性血管性痴呆;(7)出血性痴呆:淀粉样血管病、慢性硬膜下血肿、SAH、脑出血;(8)混合性痴呆。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为构成痴呆的临床症状;第二类为脑血管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第一类构成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记忆力减退。
病人有近记忆力、远记忆力和即刻记忆力减退,最早期出现的是近记忆力减退。
随着记忆力的减退,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间定向力、计算力和理解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第二类脑血管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这对VD和AD的鉴别是很重要的。
VD病例中,由于不同部位脑血管病变引起不同的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如优势半球病变,可能有失语、失读、失写、失算等症状。
非优势半球病变可导致视空间障碍、体像障碍等症状。
双侧大脑半球病变都能引起脑神经麻痹、偏侧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有时也可伴有偏盲和肢体共济失调等。
在多梗死性痴呆病人中上述症状和体征却是阶梯式发展,可突然起病,也可隐匿起病,每次发作症状有所加重,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最后进入痴呆。
大面积脑梗死痴呆多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存活者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人留有重度瘫痪,卧床不起,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也可伴有较严重的痴呆。
丘脑性痴呆以遗忘、情绪异常和嗜睡为主,并伴有脑干病变的症状。
可出现眼球垂直注视困难以及其他中脑和脑桥等症状。
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在临床上是较少见的,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
(三)临床特征(1)起病急,男多于女,发病年龄较早,与受教育无关。
(2)伴随脑血管病而发生,有明显脑血管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影像学证据。
(3)斑片状认知缺损:表现一种或几种认知功能障碍与受累血管及受损部位一致(非全面认知障碍),而AD为全面认知障碍。
(4)与AD相比:在时间、地点、定向,短篇故事即刻和延迟回忆、命名、复述方面损害较轻,在执行功能如自我整理、计划、精细运动协同方面损害较重。
记忆损害早期不明显,晚期可主导。
(5)人格改变轻,进展慢,自知力保持较久。
(6)病程波动/阶梯性进展。
认知功能随脑血管病的病情恶化和好转而波动。
如发病之初,认知障碍重(一周时61%),随脑循环改善,6个月时仍有37%。
若反复多次多灶梗死,则认知障碍呈阶梯性恶化。
(7)认知功能恢复不均衡且与梗死部位、并发症有关。
脑卒中3个月,信息加工、搭积木、MMSE(简明智能量表)总分显著提高,视觉即刻及延迟回忆、逻辑回忆无明显改善;脑卒中1年时,认知改善率36%,合并糖尿病改善比为12%;左半球/优势半球,改善可能性5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VD的诊断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痴呆;(2)有脑血管病的证据(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影像改变等);(3)痴呆与脑卒中相关:痴呆一般在卒中3个月内发生,病程呈波动/阶梯样加重,排除其他疾病。
(二)诊断标准对VD的诊断第一步是确诊痴呆,第二步是确定是不是VD。
临床上为了确诊痴呆,可采用DSM-IV(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痴呆的诊断标准:1?郾发生多方面认知缺陷,表现为下列二者:(1)记忆缺损(学习新信息的能力受损或不能回忆以前所学到的信息。
(2)至少有下列认知障碍之一:①失语;②失用;⑧失认;④执行管理功能障碍。
2、认知功能缺损导致明显的社交或职业功能的缺损,并可发现这些功能较以前的水平明显降低。
痴呆诊断也可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的痴呆标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2002年提出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VD定义: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
诊断标准如下:1?郾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IV-RD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识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识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识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识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郾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3)痴呆和脑血管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3?郾确诊脑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体征。
4?郾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1)意识障碍;(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VD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诊断。
(三)鉴别诊断1、AD与VD鉴别:这两种痴呆的鉴别中VD起病迅速,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较轻,呈阶梯样病程进展,有局灶性和定侧性神经系统体征,多并存控制欠佳的其他疾病,多有假延髓性麻痹症状和容易波动的情绪改变。
2、抑郁症:VD必须与抑郁症作鉴别很重要。
后者也称假性痴呆。
抑郁症具有以下临床特点:迅速出现智力障碍,病程很少有进展或完全不进展,有明显的个人或家族的抑郁症史,仔细检查记忆力比病人所诉说的要好的多,同时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3、正常颅压脑积水:VD进入脑萎缩或脑室扩大时,应该与正常颅压脑积水作鉴别诊断。
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主要三个症状是进行性智力减退、共济失调性步态和尿失禁,易与VD混淆。
正常颅压脑积水起病隐匿,无明显的卒中史,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脑梗死,是鉴别诊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