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天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气温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课时:2课时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的天气好不好?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一下天气预报啊。

然后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同时也是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

本节课就来学习气温。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1. 知道气温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

2.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年均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三、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圈点知识点。

四、讲授新课:1.播放藏服和阳光海滩图片,让学生指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指出气温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举例。

过渡:气温对人们很重要。

你知道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吗?学生的答案不一,指出人对温度的感觉是不准确的,必须依靠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气温,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实物展示测量工具温度计,引导学生使用和读数。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

然后提出:“我们自己可以测量气温吗?”引导学生学习62页活动,让学生口述测量气温的方法,练习温度计的读数以及日平均气温的计算,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3.指导学生阅读图4-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学习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可以和等高线相联系,得出相关规律。

给出读图指导如下:①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是什么?和纬线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什么?②用铅笔描一下20 ℃等温线,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③注意在北半球有一条封闭的0 ℃等温线,这是什么地方?它比周围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2 (湘教版七年级上)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2 (湘教版七年级上)
课题
课时
本学期第课时
日期[
本单元第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感知目标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降水形成的条件。
2、理解主要的降水类型。
3、阅读并分析降水量分布图,总结世界降水量的地区差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复备标注




复习上节知识
1、最炎热的大陆,最寒冷的大陆,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4、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月?最低月?
默写到听写本上
课堂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的第一个要素:气温,那么,另一个要素是:降水,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降水
3、降水量的测量:仪器:雨量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能正确使用雨量器。
4、世界降水的分布,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题,分析总结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2、比较亚欧大陆沿海和内陆的降水多少,分析原因
3、比较南回归线穿过的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岸和西岸的降水多少,分析原因?
4、补充总结:月降水量:把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提问: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板书一、气温的变化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冬季的哈尔滨雪景和夏季的三亚海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地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讲授新课(1)气温①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②测量: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③变化规律:通过展示某地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2)降水①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地理精品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地理精品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联系生活感受,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通过“观测温度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活动,训练学生掌握气温日变化的观测、统计、读图技能;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在读图和分析中了解气温的年变化,训练气温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能力;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活动,了解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训练读图、分析、概括的地理思维能力。
1.一天中的气温是有变化的,陆地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2.根绝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
3.说出下图中ABC分别位于五带中的什么带?
八、板书设计
一、气温及其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气温:14时;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温:7月;月平均最低温:1月
阅读教材和漫画回答
参与活动
根据观察,举手回答
设置问题和参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降水形成条件和过程
2、降水的测定
提出问题:
1、如何知道降水的多少?
2、什么是月降水量?
3、什么是年降水量?
4、什么是年平均降水量?
思考后举手回答:
雨量器测定
一个月降水量总和
一年降水量总和
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定及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等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日变化、月变化。
2、明确大气受热的原因和水陆受热的不同。
3、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
4、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有关降水量数值的一些算方法。
2、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 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 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测量仪器和读法、测定方法、单位5. 掌握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和示意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像】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学生思考、回答略【小结】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展示】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学生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板书】一、气温【阅读、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1——72页相关文字,自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气温指,单位是。

2.气温的测量:测量仪器是,测量时间是。

3.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是,同时推导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

【交流展示】1.小组内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认证答案,并请优秀小组展示。

2.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强调气温单位的正确书写和如何准确的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数。

【过度】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气温在分布上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板书】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展示】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问题:1.A、C气温比较可知,纬度越高,气温越;由A、B气温比较可知,同纬度海陆气温,夏季A、B相比,气温高;D、E两地的比较可知,地势越高,气温越。

2.根据观察,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读图、思考】学生读图思考,自主解决以上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小组讨论或请教师释疑。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科目:七年级地理湘教版课型:新知探索课教师:田晓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式,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重点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由于阅读气温分布图时,需要掌握等温线这一抽象概念,而有的同学始终较难理解,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时也不要要求过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它们也是与我们生活接触频繁,影响较大的两种生活信息。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讲授新课及板书】1)气温:空气的温度2)气温的测定:①均温的测定:日均温:把一天中2、8、14、20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均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均温:把一年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②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③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④日最高(低)气温出现时间:14(2)时左右【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2页“气温的测定”【板书】世界气温的分布【陈述】通过测量,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方的气温状况,那么,如果把世界各地的气温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3.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关系2.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3.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4.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

2.地图法: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以及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实践探究: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同时,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在实践探究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绘制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解读气候类型图等。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绘制气候类型图、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内容主要包括降水的类型、形成及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2.降水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图片、图表、实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应用。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6)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6)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法2、会测量气温、计算日、月、年平均气温。

3、联系生活,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4、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重点:读图总结世界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难点: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世界气温影响二、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等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看看预报主要关注了大气的哪些要素的情况?(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是对生产、生活影响最大,人们最为关注的两大要素,今天就让我同学们一起学习第四章的第二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那什么是气温,它是如何表示的?(二)讲授新课1、气温的测量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想想气温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方面影响?(学生讨论)气温对人类的影响太大了,有人用毕生的精力从事气象学的研究,瑞典气象学家摄尔修斯最早发明了摄氏温标,为了纪念他,人们用摄氏度来表示气温!你想不想当小小气象家,你会不会测量气温?(1)读一读:请读出下图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分别是、、、。

(2)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3)想一想: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过渡:天气预报中是如何预报气温的?(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天当中,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也是不一样的,这说明气温是不断变化的。

2、气温的变化: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1)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学生回答后,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加以验证。

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__________最低值出现在________(时间)日较差:一天之中 与 之差(2)一年之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学生回答后,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加以验证.年变化:北半球的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气温和降水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本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的第二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

教材通过大量图片、气温降水分布图,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为主的新教育理念。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气温及气温的差异、世界气温的分布(年均温、一月均温、七月均温)、降水形式及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等。

重点:是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难点: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成因。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资料及相关的图片认识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差异,从而体会各地的气候特点;初步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基本因素;通过生活实例,网上收集资料等方法,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的相互影响,认识到气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形成人地和谐的观念。

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观测及方法。

2、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

3。

阅读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判读等降水量线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4、阅读气候资料的三种表示方法,从中会分析气候特点,归纳气候类型。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5、学习利用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训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善于观察、敢于发现的品质。

6、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绘制和使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统计数据来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气温和降水的地图、统计数据、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气温和降水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如气温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气温分布规律。

三、降水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如降水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降水分布规律。

四、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1.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学生举例说明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我国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等。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观察家乡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记录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2.查找世界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绘制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3.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教师通过PPT展示:“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全球平均气温分布图。

大家能告诉我,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规律吗?”2.学生回答:“我发现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温越高。

”3.教师引导:“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赤道附近气温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2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2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南极地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71图文资料及P72“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如何表示?(2)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3)分别读出图4-8中4次观测气温数值。

(4)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5)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探究结论】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学习任务(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P72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回顾等高线的知识,据次推出什么是等温线?(2)哪一块大陆最炎热?哪一块大陆最寒冷?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哪一个?(3)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年均气温大约是多少?(4)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5)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6)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查阅世界地形图观察在亚洲陆地上出现巨大拐弯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区?(7)从图中可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为什么?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探究结论】(1)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1、等温线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

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61页活动1)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世界之最: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利用书63页活动1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

板书设计:气温: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二.降水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3.降水量的测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板书设计: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降水量的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讲授新课: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订正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练习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A.亚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非洲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地形雨”多形成于:A.沿海平原 B.内陆高原 C.沿海迎风坡 D.背风山坡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地形雨 B.台风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A.33℃ B.17℃ C.20℃ D.23℃课后作业: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板书设计: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

讲授新课: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1、绘制方法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

并找学生示范。

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

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

(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2、阅读方法学生合作利用书66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1、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

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

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

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

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温差较大还是较小?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

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板书设计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气温年变化曲线、逐月降水量、分析、图表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