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版)教材设计及特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2、教材的内容体系
学期 安排 主题 章题 科学探究
对环境的察觉 问题提出; 第 二 册
假设(玻璃假设)的 力与运动 介绍和提出; 运动 有计划的观察; 和 代代相传的生 介绍模型; 变化 命 调查; 不断运动的地 认识变量; 球 实验设计;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2、内容选择:完整和新颖 教材内容包括标准规定的重要主题和核心 内容,但不包含过多的资料,以使学生有 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映该学科领域近5年内所发生的变化, 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及文化。 注意资料及数据切题准确,概念正确扼要; 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4、呈现方式:注重启发 科学是不能被告知的,需要学生主动地 学习,是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 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 教材设计了实验、讨论、思考、制作、 探究、阅读材料、旁白等栏目,且在各 章节中分布合理,以起到分配教学要素 和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学习的作用。
学生心身发展是整合 的前提条件。
统 一 的 概 念
内容
科学探究
STS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2、教材的内容体系
主题 章题 科学探究
学期 安排 第 一 册
科学入门 自然 系统 的组 成和 尺度 观察生物
地球与宇宙 物质的特性
探究过程介绍; 简单的探究; 测量仪器的使用; 观察能力; 分类的方法;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初中《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版)
教材设计及特点
方红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主要内容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 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将 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材编 写的根本目的。
演化 演化的自然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教材的结构 教材的结构层次依次为:册、章、节、 课题、活动。 [1]册:根据综合看待自然的最基本观念, 综合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课程内 容间的相关性等因素,从课程标准中选 取有关内容,然后组织相应的教学章节, 分段成册。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教材的结构 [2]章:围绕本册重点的统一概念,从不 同角度组织内容,形成章。章可分为结 构性和专题性2类。 结构性的章,如地球与宇宙、电路探秘 等;特点是内部有比较严密的逻辑。 专题性的章,如对环境的察觉、生活中 的水、空气与生命等;特点是从多角度、 多领域出发探讨同一问题。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教材的结构 微观结构:阶梯状的问题系列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生活和科技问题
使每一位学 生得到最大 的发展!
地球空间科学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统一的概念
科学探究
三、教材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要特色
形成特色的角度
内容选择
体系结构
教材特色 教学活动 评价方式 呈现方式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1、体系结构:综合化 在对多个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前提 下,考虑现代自然观和系统思想,以学生 心身发展规律为基础,用6个统一的概念 作为贯穿教材的主要线索。每册围绕一个 统一概念,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 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形成螺旋上升 的综合体系。 在每册中,都强调了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综 合,并注意与生活、科技结合选择课题。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2]利用统一的概念为主线进行整合。 教材组织上的精加工策略(elaboration theory) 以统一概念——最基本的“观念”作为焦点, 然后再从各角度添加细节或增加复杂程度,接 着考虑所添加的“细节”间的关系,最后通过 综合以达到全部预期的要求。以此将《标准》 规定的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 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5 部分内容整合起来。
第 四 册
粒 子 的 模 型 假设与证据; 与符号 处理数据; 结构 空气与生命 观察与证据; 与 植物与土壤 变量控制; 功能 使用模型; 实验设计; 电和磁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2、教材的内容体系
学期 安排 主题 章题 科学探究
探索物质的变 介绍黑箱假设; 检验假设; 化 第 五 册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3、教学活动:问题化 珍惜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科学 过程的感受,并将之作为所有内容呈现、 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建构的支点。 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 的一些科技问题,将它作为教学的开始, 形成阶梯状问题系列。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问题 的解决过程中,将科学的概念原理知识 与相应的过程方法知识相结合起来,达 到对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和发展。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充分发掘综合科学课程的独特作用, 强调通过 “科学思想上的根本一致性” 进行整合,淡化学科的界限,帮助学生 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在了解自然 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 质的理解,并关注科学与个人、社会和 国家的关系。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3、强调教材设计的平衡性。在充分考虑 学生心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知识、 社会和学生等课程的三方面要素进行有 机地结合。 4、将教材编写与课程实施结合起来,从 现实出发又适当超前,强调教材的适用 性,以使课程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教材的结构 [3]节和课题:在每章中,从学生身边的 问题出发,形成若干个引导学生学习的 节。 节内分设课题,课题又以“问题—激 活—建构—应用—整合”的线索展开。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3、教材的结构 [4]活动:设计多样化且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的各种活动。如观察、实验、探究、调查、讨 论、思考等,并用栏目呈现。 目的旨在提供多样化及适切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地和创新地思考;启 发学生高层次思维;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让学 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利用真实的社会资源, 进行全方位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1]根据学生心身发展规律,设计螺旋式 的教材体系。(涉及内容选择和排序) 值得关注的观点有: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前概念(Preconception)研究 最近发展区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2]利用统一的概念为主线进行整合。 (涉及内容选择和排序) 理由:统一的概念 是科学综合化一个方面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有机自然观和 系统思想;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将科学思维形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2、教材的内容体系
学期 安排 主题 章题
生活中的水
科学探究
第 三 册
推理技能; 假设的检验; 地球的外衣 数据的形式; 相互 ——大气 作用 简单的变量控制; 生命活动的调 解释数据; 节 实验设计; 电路探秘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2、教材的内容体系
学期 安排 主题 章题 科学探究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2]利用统一的概念为主线进行整合。
存在的自然
演化的自然
自然与人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2]利用统一的概念为主线进行整合。 统一的概念: 以“自然系统的组成和尺度”、“运 动与变化”、“相互作用”、“结构与 功能”、“转化与平衡”、“演化”为 主线,每学期分别围绕一个统一概念展 开。第6学期在“演化”概念下,附加人 文观点“和谐与发展”,旨在突出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4]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角度整合 (涉及内容的选择) 从STS教育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 和生活环境对内容进行恰当选择。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学生心身发展规律和统 一的概念决定内容的选 择和排序,是一种显性 整合途径。 科学探究和STS影响内容 的选择,是一种隐性的 整合途径。 任何一个内容的确定都 受到这4个方面的影响。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5、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材和作业本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 包括一些不设既定答案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加入反思、自评、互评及 小组评价等建议,以改善学习。 教学参考书中提供了多种监测及评价学 生学习的工具和策略建议。
祝大家成功, 谢谢!
逻辑; 物质转化和材 转化 假设的修订; 料利用 与 复杂的变量控制; 平衡 能量的转化和 解释数据; 守恒 实验设计; 代谢与平衡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2、教材的内容体系
主题 章题 科学探究
学期 安排 第 六 册
复杂问题的提出; 复杂问题的假设; 生物与环境 构建模型; 发展 取样问题; 人的健康与环 与 多因素变量的控制; 境 实验设计; 和谐 环境与可持续 预测; 发展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3]通过科学探究进行整合(涉及内容的 选择和呈现方式) 科学探究的作用 科学探究在初中科学教育中,既是教 学的目标和结果,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 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还是教材内容选 择和呈现教材内容的重要方式。
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1、教材整合的方式 [3]通过科学探究进行整合 将有关探究的内容和技能在课程中进行 有序地安排。由于科学探究是教材内容 选择的重要依据,因此就能从另一个纬 度对教材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