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山东省临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是北宋文坛的集大成者。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屡次遭贬。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三、疏通文意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范读:配音朗读3、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四、研讨背景介绍:“乌台诗案”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五、理解苏轼触摸他的精神世界1、领悟闲之意(他为什么自称闲人,哪些情节透露出他很闲?)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一种情感)六、作业布置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比喻的修辞技巧。

2.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写景文言文的精妙,并培养欣赏自然的兴味。

3.学会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描绘自然、感悟自然。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情感,体会其写作手法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2.难点:感悟“景”背后的“情”,领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

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

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3.鉴赏文中写月色的比喻句。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

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指导】:1.结合六要素概括内容;2.遇到不懂的文言词做标记【自学时间】:3分钟【明确】:(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心境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 文中哪些语句有所体现?2.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3.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方法指导】:1.圈划课文相应的地方。

2.旁批自己的简介【自学时间】:8分钟1.苏轼是“闲人”,体现: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

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B.豁达、闲适、自得等。

(四)当堂训练(10分钟)1.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2.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①“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对欣赏月色的自得闲适之情;表面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X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1.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

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

(1)有闲情逸致的人,含有对自己被贬谪任闲职身份的自嘲。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某某,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的“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五、当堂检测,检查效果1.解释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怀民亦未寝()2.分别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相与步.于中庭古义:今义:3.翻译下面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本文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境。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 小学作文】【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李龙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明确:文章的解读方式之一。即叙事:因月寻友(读出“喜”)——绘月:与友赏月(读出“醉”)——抒情:两友同闲(读出“奇”))
2.重点理解“闲人”的深意,把握作者为何闲,如何对待闲?(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
明确:为何闲:元丰二年,贬官黄州,身居遇的人交朋友,寄情山水,化解逆境的心情。
(男生读叙事,女生读绘月,老师读抒情)
(五)熟读成诵,背诵并默写课文
评价:在全体体成语的努力下,这次的课堂教学设计耳目一新,老师信心百倍,很好地庄子的思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短文充实化,将课堂上厚实,也上出了语文味,是一堂好课.让我们也认识到好课是磨出来的,只是将我们搞得精疲力尽,当老师太难了
《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时间
第12周周
活动形式
集体磨课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组织者
出席人员
全体成员
缺席人员
活动内容、效果记录:先由林雪雯个人重新修改教案.再由集体将她的设计进行修改整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欣然、念、遂、盖、但”等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品味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感受文章意境。
三、教学难点:
了解“闲人”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胸怀。
四、教法:
以读代析法、朗读法、探究法
五、学法:
朗读法、小组互助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以苏轼简单介绍,直接进入课文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生齐读课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课目的 :知识目标 :1、频频朗读 ,意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认识文章写景抒怀的方法。

3、品尝朴实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经过朗读 ,培育语感。

2、培育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培育自己优秀的个性。

2、领会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觉作者胸襟旷达之美。

教课要点 :剖析文章的风景描绘并体会境界。

教课难点 :领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课过程 :第一稿 :导入 :同学们 ,课前我们赏识了漂亮的月夜风光和先人咏月的诗句。

“月亮”是古诗文中常有的意象 ,由于它总会惹起人们无穷的遐思。

从古到今 ,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

有人认为这此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述,可谓咏月的绝唱。

今日 ,我们就一同阅读《记》,去赏识漂亮的月景 ,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1.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禁止的地方请做好标志。

2.听读。

关注你标志的地方 ,特别要注意画线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留。

( “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

4.指读。

5.译读。

(1 读得正确流利。

但这还不够 ,还要把文章读懂。

下边请同学们联合课下说明 ,先独立理解文意 ,画出疑难字词 ,再小组合作解决。

关于课下没有说明的词语 ,能够联系从前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

(2 怀疑问难(3 讲堂练习一。

合上书 ,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

(对了吗 ?不对的更正。

(4 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 ,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 ,你感觉适合吗 ?实质意思指什么 ?(观月假如有人一同赏识这漂亮的月色将是多么地舒适啊。

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欣观月下美景1.大家看课文 ,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 ?(庭下如2.翻译此句。

3.这句话没有一个“月”字,你从哪里看出写的是月色?(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色? 全句无一“月”字,却到处写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7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1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7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1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导入新课:在九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个普通的夜晚,在承天寺苏轼和他的朋友张怀民,因为一轮明月没有睡着觉,饱览了承天寺的夜景,并写下了一篇日记。

这轮明月连同这篇日记至今还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和这位大文豪作家来一次心灵之约,共同走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目标:1、理解所记之事,品味所描之景。

2、说出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诵夜游之文。

2、译夜游之意。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上的词语,你还在哪里学过,在那句话中是什么意思?)户:《木兰诗》“木兰当户织”,户:门欣然:《咏雪》“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桃花源记》“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怡然自乐”然:……的样子者:《三峡》“故渔者歌曰”《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者,的人遂:《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遂:于是,就《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遂:终于如:《核舟记》“如有所语”,如:像盖:《核舟记》“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但:《木兰诗》“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4、说夜游之事。

(用原文回答)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结果: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美景,悟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

5、赏夜游之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比较以上两个句子,哪个句子更妙,为什么?6、品夜游之情。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主备教师杨红仙第周课时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短文两篇》是两篇文言文,指的是对文言散文的学习。

其核心是文章的内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学生学过一定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掌握,上学期学过的《口技》、《狼》、《木兰诗》都是文言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兵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一课是本册书中的主要内容,学好它有利于今后的文言文教学。

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目标定位:1、准确朗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初步分析课文。

4、品味作者情感,理解作者胸襟。

目标分析:1、通过小组朗读训练,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2、小组讨论、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组内或组间解决。

当堂掌握重点词语:“①欣然②念③遂④寝⑤相与⑥空明⑦交横⑧盖⑨但⑩耳”的意思。

3、深入分析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用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自己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之情。

4、研读赏析,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基本把握作者胸襟: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三、问题诊断及其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主旨理解掌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且采用平实语言来写,文中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多读,熟悉课文内容并深入品味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其中关键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感情,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主旨,巩固记叙文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例题和变式训练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展示例题,节约时间,更好的进行教学。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落实常用文言文字词,分析文章精彩的描写尤其是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自嘲自解乐观旷达的心境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欣赏这张明月图,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咏月诗句呢?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梁文道《但少闲人》中对本篇文的描述:就拿苏轼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他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

你看它的修辞有很华丽吗?也不。

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二:自读翻译1. 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查找资料,扫除字词障碍。

同桌之间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老师进行释义补充,解(脱下)、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

2.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天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作品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所。

本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

三:朗读入境学生大声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即对停顿语气的掌握。

四:问题研讨1. 夜游承天寺,梳理应读出文章什么样的感情? 勾画并指出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教学设计的基本意图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追求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教学设计体现两个思路:一、板块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即“分步组合式思路”。

教学设计所展示的是七个呈“块”状的教学内容。

它们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学习,着眼于每一“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进行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形成一篇课文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篇结构清朗的文章,又像一座层级井然的能让学生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

二、线索式思路。

1、问题牵引。

线索式思路的教学设计对课文进行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从而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十分有效地突现了课文内含的最佳信息。

笔者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哪里可见苏轼之“闲”?苏轼为何能‘闲’?苏轼愿做‘闲人’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

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一个“线索”。

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2、一词经纬。

教学设计以词语“闲”为线索展开“一词经纬”式思路教学,其特征就是巧妙抓住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教学目标】1、认知一位宋词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

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

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整体感知1.解题“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元丰六年。

山东省临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临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临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临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临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导学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先学后教1。

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 ,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遂.( )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 )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⑵欣然起行⑶念无与为乐者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⑸相与步于中庭⑹庭下如积水空明⑺水中藻、荇交横⑻盖竹柏影也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5、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小组合作1。

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2。

夜游的原因:夜游的背景:夜游的心情:抒发感慨的语句:3.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4.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

第一次上《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能力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过程方法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

2、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3、知人论诗。

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文本生读课文,检查拼音、重点实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三、赏美景,品意境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两轴画》,这一轮秋月曾让无数人陶醉。

那么今天我们也不要辜负这一轮明月,和苏轼、张怀民一起去赏月吧。

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课件展示):学生齐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导学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先学后教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⑵欣然起行
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⑸相与步于中庭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⑻盖竹柏影也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组合作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2.夜游的原因:
夜游的背景:
夜游的心情:
抒发感慨的语句:
3.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4.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6.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闲人”?
当堂达标
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
(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
b、
c、
3、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