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间质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外科学治疗与预后的相关分析:附11例临床病例报告
and mitotic
rate according to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onsensus Criteria for Assigning Risk to Gastrointestinal
Tumors:4(4/1 1,36.4%)were
high—risk(HR),2(2/1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狐枷
导师签名:
年r月If日
签字日期:
,%舁1
缘 "
11日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
谢
借论文付梓之际,向所有给予我支持、指导和帮助的人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何超教授,感谢他对我的谆谆教诲,殷切培养和悉心指导。 何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严谨的治学 态度、活跃的科研思路、忘我工作的拼搏精神以及他待人处事的良好修养令我肃 然起敬,在我论文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何老师严格要求,勤于指导,使我学会 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些将指导我今后的研究工作开展,使我终身受益。我将终 生铭记何老师的教诲并以他为楷模。 特别感谢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黄学锋主任、毛伟芳副主任、王达副主任医师, 朱洪波老师以及劳伟峰老师在临床知识以及技能方面对我的培养,以及感谢黄主 任在我的论文设计、撰写以及修订过程中的悉心帮助;感谢王达老师在试验技能 方面的手把手教授;感谢朱老师以及劳老师在论文的写作方面以及平时生活上的 关心和帮助,没有你们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就没有我的成长。 感谢亲爱的爸妈,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没有你们从小到大的谆谆教诲,也 没有儿子今天的成绩,你们是我的骄傲。 最后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其他所有指导、帮助过我的老师。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tal gastrointestinal stro— m al tum or(GIST).M 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5 cases of rectal GIST from January 1998 to De—
摘 要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 对 1998年 1月至 2010年 12月间收治 的 15例直肠 间质 瘤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 中经肛 门肿物切 除术 4例 ,经腹 会阴联合 切除术 (Miles术 )5
例 ,经腹直肠前切除术 (Dixon术 )6例,所 有患 者最后 均经 病理 和免 疫组化 证 实。CD117、CD34的阳性 率分别 为 93.3 、73.3 。15例 患 者 获 6~ 72个 月 的 随访 ,其 中 2例 息 者 分 别 术 后 12、26个 月局 部 复 发 再 次 行 手 术 切 除 ,术
LIAO Xin-fang,YA NG Qing-shui,ZHU Ying-cha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Affiliated Nanhai Hospital of Southern
M edical U niversity , Foshan 528200,China)
· 48 ·
实 用 临 床 医 学 2011年 第 12卷 第 8期 PracticalClinical Medicine,2011,Vol 12,No 8
直 肠 间质 瘤 的 临床 分 析
廖信 芳 ,杨 清水 ,朱应 昌 (南方 医科 大学附属 南海 医院普 外科 ,广 东 佛 山 52820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原发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
GIST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多样,预后不一,目前临床上对GIST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GIS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一、诊断1. 临床表现GIST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部肿块、腹泻、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等。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表现为非特异性腹痛。
由于GIST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因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当肿瘤长大或侵犯邻近器官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 影像学检查胸腔/腹部CT扫描是GIST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可用于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侵犯情况。
胃肠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精准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对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PET-CT检查对GIST的诊断和评估肿瘤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组织活检是诊断GIST的关键步骤,通过组织活检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确定肿瘤的CD117、CD34、DOG-1等间质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以及Ki-67指数等预后因素的评估。
4. 分子生物学检查约95%的GIST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因此分子生物学检查可帮助确定GIST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分子生物学检查还可用于指导靶向治疗的选药和调整治疗方案。
二、治疗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的唯一根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病灶和病灶完全切除的晚期患者。
对于胃部小肿瘤,可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剥离术(ESD)或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MR)。
对于大肿瘤或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GIST,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对于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GIST,手术治疗可用于减轻肿瘤负担或控制肿瘤相关症状,但不能根治。
2. 靶向治疗对于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或有转移的GIST患者,靶向治疗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控制手段。
伊马替尼、西罗替尼和拉帕替尼等靶向药物已被证明对GIST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直肠间质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直肠间质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作者:卢海明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位于直肠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1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分析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等。
结果实验中,10例患者进行肿瘤完整切除,2例患者不完整切除,1例探查,2例患者在手术后8~12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随访1~5年,行肿瘤完整切除无死亡。
结论直肠间质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较少,患者采用影像学检查就能够出初步诊断,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直肠间质瘤是肠道少见的肿瘤,占胃肠道全部肿瘤的0.1%~3.0%,而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直肠间质瘤发生率相对胃和小肠间质瘤低。
肠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直肠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合理的术式有利于预后和防止复发,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的主要方法。
直肠间质瘤为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肿瘤。
其发病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
肛门指检、肛门镜与纤维结肠镜是直肠肿瘤最常见的检查手段,直肠间质瘤也不例外,但因是黏膜下肿瘤,如取材表浅,则难以确诊。
直肠腔内B超、CT对诊断有帮助,但达不到确诊的目的[1]。
为了探讨位于直肠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疗的1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接收治疗的1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有15例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1.3)岁。
位于直肠返折上部3例,直肠返折下部10例。
免疫组化检测:CDll7阳性10例,CD34阳性9例。
直肠gist分析报告
直肠gist分析报告背景介绍直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
它通常发生在胃和小肠,但也可以发生在直肠。
直肠GIST是一种相对较罕见的病症,但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病因直肠GIST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其与特定基因突变(如KIT基因突变)及胃肠道间质细胞的异常生长有关。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对其发病起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直肠GIST的临床表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肛门直肠区域的不适感或疼痛 -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 - 黑便或便血 - 直肠腹部肿块诊断诊断直肠GIST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 1.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侵犯范围。
2. 结肠镜检查:通过内窥镜检查直肠,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位置及组织学特征。
3. 组织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是否为GIST,并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分子生物学分析分子生物学分析对于直肠GIS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KIT基因检测:KIT基因突变是直肠GIST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通过检测KIT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确定肿瘤对靶向治疗的敏感性。
- PDGFRA基因检测:PDGFRA基因突变也是直肠GIST中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与肿瘤的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治疗方案目前,直肠GIST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靶向药物治疗两种: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直肠GIST,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直肠切除术或结肠切除术等方式将肿瘤彻底切除。
2. 靶向药物治疗: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直肠GIST,靶向药物如Imatinib(吉非替尼)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或替代手术治疗,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复制来控制疾病进展。
预后评估直肠GIST的预后评估包括多个指标: - 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 - 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 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情况 - 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和靶向药物治疗的反应情况结论直肠GIST是一种罕见但逐年增加的肠道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肿瘤,起源于肠道壁内的间质细胞,通常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部位。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
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个体化特点,医生会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对于局部早期病变的患者。
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避免肿瘤扩散和复发。
对于较大、深部或存在转移的肿瘤,手术可能需要结合放射治疗或新辅助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治疗的重要手段。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或转移性GIST,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西妥昔单抗等已经成为治疗的主要选择。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同时,靶向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放射治疗在GIST治疗中的作用相对较小,通常用于辅助手术切除或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进行局部控制。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肿瘤生长。
然而,放射治疗也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因此在选择放射治疗时需要仔细权衡利弊。
除了上述主要的治疗方法外,GIST的治疗还可以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激素治疗等。
此外,针对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个体化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对患者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针对GIST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GIST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肠道壁内的间质细胞,通常发生在胃肠道。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对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手术切除是治疗肠道间质瘤的首要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发现的肿瘤。
通过手术切除,可以将肿瘤彻底切除,避免其继续生长和转移。
对于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内窥镜手术进行切除,术后恢复快,创伤小。
而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开腹手术进行切除,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但能够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
除了手术切除外,靶向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手段。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晚期或转移性肠道间质瘤,靶向药物可以起到控制肿瘤生长和减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伊马替尼、西妥昔布和雷莫芦胺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对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也可以作为治疗肠道间质瘤的辅助手段。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或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放射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治疗可能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总的来说,治疗肠道间质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这些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方案。
在接受治疗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对于治疗和康复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针对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重拾健康的生活。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挑战性的肿瘤类型,它起源于肠道壁内的间质细胞。
对于GIST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目前,针对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
下面将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GIST的首选方法。
对于局部限制的肿瘤,手术切除可以完全去除肿瘤并保留患者的器官功能。
对于较大或复杂的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更加复杂的手术,甚至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手术切除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手术前的充分准备和手术技术的精湛都至关重要。
其次,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晚期或转移性GIST,靶向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伊马替尼、希罗达替尼等,它们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然而,靶向药物治疗也可能会出现耐药性或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放射治疗在GIST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肿瘤或术后残留的微小病灶,放射治疗可以起到补充手术的作用,有效地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
此外,放射治疗还可以用于减轻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是三种常用的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疗理念的更新,相信对于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会有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方法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直肠间质瘤》课件
1
5年生存率
早期直肠间质瘤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2
术后复发
约有20-50%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
3
进展和转移
恶性直肠间质瘤可能转移到其他器官,如肝脏和肺部。
结论和展望
直肠间质瘤是一种复杂多变的肿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未来,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新技术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直肠间质瘤的症状和风险因素
直肠间质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常见症状包括腹痛、便秘、便血,风险因素包括年龄、遗传和肠 道疾病。
腹痛
直肠间质瘤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
便血
肿瘤生长可能导致出现便血的症状。
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直肠间质瘤的诊断通常包括体检、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
保肛手术
尽可能保留直肠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辅助治疗直肠间质瘤的方法和效果
在手术后,辅助治疗可以帮助减少复发和提高生存率。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和化疗。
放疗
通过高能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减少复发的复发的风险。
直肠间质瘤的预后和生存率
直肠间质瘤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肿瘤的阶段、大小和位置。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影像学检查
使用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组织活检
通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手术治疗直肠间质瘤的技术和进展
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间质瘤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使手术风险降低,恢复时间缩短。
微创手术
通过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进行肿瘤切除,创伤 小、恢复快。
《直肠间质瘤》PPT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属于消化系统肿瘤的一种。
近年来,由于对GIST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其诊治及预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本文将从GIS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诊断1. 临床表现GIST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包块、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等。
有时候GIST还可能因为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GIST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包括超声、CT、MRI等。
CT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可以明显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对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活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确诊GIST。
目前,CD117(c-kit)和DOG1是GIST的特异性标记物,对于诊断有重要价值。
4. 分子生物学检查GIST的诊断还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查来确定c-kit或PDGFRA的突变情况,这对于预测疾病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1. 手术治疗在局部可切除的GIST患者中,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GIST患者,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高危GIST患者,选择肿瘤切除的还需要结合术前或术后的靶向治疗。
2. 靶向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或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靶向药物包括伊马替尼和希罗达替尼,这些药物能够靶向阻断GIST细胞的增殖和生存信号通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综合治疗GIST的综合治疗是指手术治疗与术前、术后或进展期的靶向治疗相结合,通过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三、预后1. 分子生物学因素c-kit或PDGFRA的突变类型、数量、位置和临床上对药物的敏感性是影响GIST预后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在较为敏感的突变类型中,患者的预后较好。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治体会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治体会胃肠道间质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肠胃肿瘤,起源于肠胃道内的平滑肌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节细胞等结构,不同于其他肠胃肿瘤如腺癌和平滑肌瘤等,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
我在工作中遇到过多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患者,总结出以下的临床体会。
一、临床表现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呕吐、便血等,其中以胃肠道间质肿瘤位于胃肠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胀气等肠胃道症状。
而位于肛门周围的肿瘤患者则会表现为肛门疼痛、便秘、排便困难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B超、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是否合并囊变或出血等情况。
2. 细胞学检查:包括穿刺活检、内窥镜活检等,可确诊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
3. 分子检测:通过检测肿瘤特异性基因突变等分子生物学指标,可以辅助病理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1. 手术切除:手术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应基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分化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决定。
对于位于肛门周围、结肠转角等部位的肿瘤,需要多学科协作,根据手术途径、手段、术后恢复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决策。
2. 全球R0切除:对于要求保留肠功能的患者,尽可能达到切缘阴性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全球R0切除指在术前和术中尽可能减小手术创伤,充分了解肿瘤解剖学部位关系和确定出全球切除范围的前提下,采用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尽量保留器官完整性和肠功能,同时确保切缘负性,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3.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胃肠道间质肿瘤治疗的重要补充。
实践证实,在合理选择药物和切治标准的基础上,靶向治疗在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常用的靶向药物有Imatinib、Sunitinib等。
四、术后随访术后随访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术后恢复和病情变化,为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转移等情况提供帮助。
结直肠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策略探讨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迅速,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为10/100万~20/100万。GIST起源于胃肠壁Cajal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发病部位多见于胃(50%~60%)和小肠(20%~30%),原发结直肠GIST仅占5.0%左右。结直肠GIST发病率虽低,但由于结直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和其与周围泌尿生殖系统毗邻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手术入路的多选择性,尤其是一些直肠GIST需面临是否保留肛门功能的问题,因此结直肠GIST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就结直肠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策略探讨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1-0044-01
引言
胃肠间质瘤是临床常见肿瘤之一,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是由胃肠道的cajar细胞或者是间质干细胞逐渐发展起来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为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瘤,发展速度较快,恶化程度高,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当前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完整切除术,但是术后易产生并发症,如腹腔内复发或肝转移。相关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瘤细胞可能是源于胃肠道神经丛的间质细胞,而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可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对GIST进行诊断。
外科手术切除是结直肠GIST根治的最终、惟一手段。《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指出:结直肠GIST手术应尽量争取完整切除。如果初次手术仅为R1切除,预计再次手术难度低且风险可以控制,不会造成主要功能脏器损伤的患者,可以考虑2次手术。除非有明确的淋巴结转移迹象,一般情况下不必常规清扫。采用腹腔镜操作切除直肠GIST时,由于盆腔空间狭小,难度较大,操作过程须遵循“非接触、少挤压”的原则,并使用“取物袋”,避免肿瘤破裂播散。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医学
05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科研进 展与展望
科研现状
分子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机制,包括基 因突变、信号转导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
临床试验进展
开展多项临床试验,探索新型治疗策略,如靶向 治疗、免疫治疗和联合治疗等。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其 发病风险因素和分布情况。
特性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非定向分化 的特点,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 部位,但最常见于胃和小肠。
生物学行为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差 异较大,部分肿瘤为良性,部分为 恶性,恶性病例中部分具有高度恶 性的特点。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可能与 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突变、 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象。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直肠胃肠道间质 瘤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 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增强治疗信心。
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如何在康复期间调整生活方 式,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 运动等。
社交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病友 交流经验,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疾病。
研究热点与前沿
免疫治疗
研究免疫疗法在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探索免疫检查 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等新型免疫治疗方法。
精准医学
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实现直肠胃肠道间质瘤 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细胞治疗
研究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在治疗直肠胃肠道间质瘤中的潜在应用,探 索细胞治疗的新途径。
健康饮食
通过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并采取相应的干 预措施。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
月复发 , 最后一次复发时伴有肝脏转移 , 于第 2 次复
发 后 1 月 死 亡 4个
3 讨 论
31 一般特征 .
GS 发病率低 ,确切 的发病率仍然 IT
G S ) 消化 道最 常见 的间 叶组 织 源性 肿瘤 。由 Mau IT 是 zr 等…于 18 年首次提 出, 93 其具有特殊的组织学 、 免疫 表型 及分 子遗 传学 特点 。 IT可 发 生在 消化 道 的各个 GS 部 位 ,多 见 于 胃和小肠 ,发生在 直 肠者 少 见 。我 院 自
不清楚 , 国外资料统计 l3 GS 据 2] IT的年发病率 约为 _, ( 2 / 0万 人 。男性 稍 多 于女 性 , 男女 相 等 , 发 I )1 或 好 于 5 6 岁, 5~ 5 我国缺少相应 的资料。 虽然全消化道均 可发生 G S , 以胃最 常见 , 6 % ~7 %, 肠 占 IT 但 占 0 0 小 2 % ~3%. 0 0 结直肠 <5 胃肠道其他 部位 ( %. 食管 、 网 膜、 肠系膜 ) %。通常 胃间质瘤 的预后要好于其他 <5 部位 的间质瘤 。 直肠 间质瘤患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 有症 状者也为非特异性 。常表现为腹痛、 便血 、 腹部包块 、 排便 习惯改变等 。以上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并存 。 本组 患者首 发症状依次为大便带血 6例 , 排便习惯 改变 4 例 . 症状 1例 。 无 3 病理学特征 G S . 2 IT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 样细胞 , 依据其 比例不同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 、 梭形 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其 间质可出现明显 的出血 、 囊 性变 、 原 化 、 液 变 和 团丝 样 纤 维 。G S 胶 黏 IT细 胞 虽然 形态多变 .排列结构多样 .但其免疫表型完全一致 , 免疫表型 :D C 17的阳性率均接近 10 且为弥漫性 1 0 %, 强 表 达 , 7 %的 GS 约 0 IT表 达 C 3 亦 多 为 弥 漫 性 强 D 4, 表达 。现病 理 学 家 普 遍 认 为 C 17是 GS D1 IT的特 异 标记物 。 本组所有病例在光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 。 免 疫 组 化 检 测 :D 1 、D 4阳 性 率 分 别 为 10 、 C 17 C 3 0%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来自肠壁原始神经反射
性细胞的恶性肿瘤。
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病理形态特征
GIST呈球形或卵圆形,透明勉部密度不均,切面呈灰白色或
黄白色,直径一般小于10cm。
肿瘤的组织结构呈现出不均质性,主要由肿瘤细胞和基质构成,肿瘤细胞大多数为梭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胶原纤维密集,细胞核多呈现小的规则性核仁。
2.免疫组化学特征
GIST强烈表达KIT原癌基因蛋白,这是GIST诊断的重要标志,而且表达率高达95%以上。
此外,GIST还可表达CD34、PDGFRA和CD117等蛋白,这些蛋白的表达对于GIST的诊
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 GIST与其他肠道肿瘤的区别
GIST通常位于肠系膜区域,瘤体较大,生长速度较快,多数
为恶性肿瘤。
GIST的肿瘤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学特征有别于肠
道其它肿瘤。
4. GIST的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GIST在较晚的时间才被发现。
GIST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腹泻、腹胀等症状,常常被误诊为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当GIST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肿瘤就会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及器官,所产生的症状包括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消瘦等。
此外,GIST还有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总之,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表现比较典型,包括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学特征、GIST与其他肠道肿瘤的区别以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
早期发现和治疗GIST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间质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位于直肠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1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分析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等。
结果实验中,10例患者进行肿瘤完整切除,2例患者不完整切除,1例探查,2例患者在手术后8~12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随访1~5年,行肿瘤完整切除无死亡。
结论直肠间质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较少,患者采用影像学检查就能够出初步诊断,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胃肠间质瘤;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
直肠间质瘤是肠道少见的肿瘤,占胃肠道全部肿瘤的0.1%~3.0%,而GIST 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直肠间质瘤发生率相对胃和小肠间质瘤低。
肠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直肠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合理的术式有利于预后和防止复发,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的主要方法。
直肠间质瘤为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肿瘤。
其发病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
肛门指检、肛门镜与纤维结肠镜是直肠肿瘤最常见的检查手段,直肠间质瘤也不例外,但因是黏膜下肿瘤,如取材表浅,则难以确诊。
直肠腔内B超、CT对诊断有帮助,但达不到确诊的目的[1]。
为了探讨位于直肠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疗的1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接收治疗的1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有15例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1.3)岁。
位于直肠返折上部3例,直肠返折下部10例。
免疫組化检测:CDll7阳性10例,CD34阳性9例。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特点及查出方法直肠间质瘤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腹痛、肠梗阻等症状。
症状为非特异性,术后诊断较为困难,但通常50~70岁为高发人群。
1.2.1影像CT表现为①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CT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盆腔内直肠壁出现不同大小的组织肿块,且肿块的直径5 cm的肿瘤边缘带中等度结节样强化,CT值50~60 Hu,肿块中心部分轻度强化,部分呈坏死样改变;④患者经过CT检测发现患者盆腔内筋膜结构没有明显增厚迹象。
手术病理:肿瘤均与直肠关系密切,质硬,40岁的患者,与性别无关其中多为恶性。
一般来说瘤体直径4 cm时,患者可表现为便血、腹痛不适、肿块以及肿瘤的压迫症状等。
对于结直肠间质瘤的治疗来说,现在仍然认为以手术治疗为主。
对于手术时是否行大范围清扫,临床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5]。
而有人指
出肿瘤扩大切除术的生存率比局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比,这主要是因为扩大切除术患者的原发肿瘤较大、多属于晚期且局部浸润较广,有可能出现腹腔转移。
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来说,肿瘤大小和肿瘤恶性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有人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要进行新辅助治疗,这样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对于低位的直肠间质瘤,甚至可以提高保肛的概率[6]。
实验中,10例患者进行肿瘤完整切除,2例患者不完整切除,1例探查,2例患者在手术后8~12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随访1~5年,行肿瘤完整切除无死亡。
对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且临床上患者采用什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体内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生长的位置,治疗过程中只要患者手术时能完全切除肿瘤,手术后患者复发和转移的概率不大。
极低度和低度危险性直肠间质瘤,行肿瘤局部切除即可,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直肠间质瘤,则须行根治性切除[7]。
综上所述,直肠间质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较少,患者采用影像學检查就能够出初步诊断,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彭志恒,潘志忠,伍小军.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关系[J].广东医学,2009,30(4):535-537.
[2]彭卫军,蒋朝霞,师英强,等.CT和MRI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6(8):610-612.
[3]万远廉,汤坚强,柳萍,等.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897-900.
[4]何裕隆.胃肠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1):8210.
[5]陈利生,何纯刚,梁君林.直肠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4):387-388.
[6]唐晓军,孙苏安.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25-3527.
[7]曹志宇,蒲永东,宋晶莹.外科治疗恶性结直肠间质瘤17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6):5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