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倾听技巧。
3. 通过学习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1. 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
3. 练习和应用心灵慰藉的技巧,以帮助学生处理情绪和压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曾经有过情绪低落或困扰的时候吗?你是如何处理的?你觉得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心灵慰藉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识讲解:3. 向学生解释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4. 介绍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实践活动:5.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6.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7.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
应用练习:8.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表,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心灵慰藉方法,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9.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或分享经验。
总结回顾:10. 回顾本课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体验和收获。
1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心灵慰藉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并鼓励他们持续关注和照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心灵慰藉方法和资源,并分享给全班。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表,评估他们对心灵慰藉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 练习册或工作表- 分组讨论指导问题教学延伸:- 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健康教育讲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灵慰藉的理解和应用。
心灵的慰藉课件.
心灵的慰藉通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心理学导论》第五章“情绪与心理健康”为主要教学内容,详细内容涉及情绪的分类与功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灵慰藉的方法与技巧等。
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提高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功能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灵慰藉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心灵慰藉的实施。
教学重点:情绪的类型与功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灵慰藉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白板、板擦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情绪管理和心灵慰藉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1)情绪的类型与功能:介绍情绪的分类、作用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阐述心理健康与生活品质的关系。
(3)心灵慰藉的方法与技巧:讲解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实现心灵的慰藉。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情绪管理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分享。
(2)例题讲解: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心灵慰藉的实施步骤。
(3)随堂练习:设计心理疏导的实践练习,让学生现场操作。
六、板书设计1. 情绪分类、功能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心灵慰藉的方法与技巧。
3. 案例分析与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情绪的类型、功能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进行情绪管理的。
(3)针对一个心理压力情境,设计心灵慰藉方案。
2. 答案:(1)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消极情绪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影响生活品质。
(2)学生可根据自身经历,描述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3)学生可结合课堂所学,设计心灵慰藉方案。
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上节课《礼仪与教化》讲到了秦汉陶俑,在艺术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佛像雕塑,本课将讲述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美术以及佛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学生要了解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的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的演变过程,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教育。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上过美术鉴赏的课,对于鉴赏佛教美术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作品的背景、作用以及美术造型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谈论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行反向思维,结合社会实际作一定的论证。
四、设计思路:本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生命的瞬间》图片,让学生思想得到感化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该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佛教是怎样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以及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佛教给学生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七、教学方法:举例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九、课时:1课时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PPT课件封面佛像、跳动的字体以及佛教音乐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听觉导入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授课内容:1、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引出新的问题。
①中国的主流宗教是哪个?(佛教)②宗教的起源?播放视频《佛教传入中国》,师生互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并回答问题:A、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B、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C、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2、再次播放视频:《千手观音》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心灵的慰藉课件课件精
心灵的慰藉课件课件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二章第三节《心灵的慰藉》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以及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持心灵健康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压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重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关爱他人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材、案例、相关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自我调节情绪:讲解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举例说明,并进行随堂练习。
4. 关爱他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改变认知调整呼吸进行放松训练3. 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倾听沟通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列举三种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谈谈如何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 答案:(1)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2)方法如上所述。
(3)关爱他人要倾听、沟通、理解,尊重对方,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和心理素质。
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1)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教学目的: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
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1、导入(5/):教师提问: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c、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记、少林寺、敦煌壁画等)。
(接下来看影片《飞天舞蹈》提升学生兴趣)2、引入新课:a、佛教的产生(2/)。
(播放PPT腋下诞生图)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
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
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
b、佛教传入中国(3)(播放PPT,选择题)提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佛教是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到中国的。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近几年我国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舞蹈除了影片中的《飞天舞蹈》还有哪一个?(千手观音)播放PPT千手观音壁画,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c、佛本生故事(3/) (播放PPT壁画)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有一天一只老鹰追着要吃一只白鸽,鸽子飞到尸毗王面前求救,尸毗王从自己身上割下来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来喂老鹰。
心灵的慰藉课件课件(精)
心灵的慰藉的含义
含义解释
心灵的慰藉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内心进行安抚、宽慰和慰藉,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灵的慰藉与心理治疗有所不同。心理治疗侧重于解决心理问题,而心灵的慰藉则更注重于通过自我调节和外界 的辅助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心灵的慰藉的重要性
缓解压力
心灵的慰藉有助于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减轻身体和心理的 负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与他人交流
与亲朋好友、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等进行交流,倾 诉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寻求外界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缓 解内心的压力和不安。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音乐、绘画、运动等,可以 转移注意力,增强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达到 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展做出贡献。
04
提升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特点 。
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对个体的生活、工作、 学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应对压力 、挫折和困难,提高适应能力和
心理健康水平。
有助于发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和学习成绩。
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体验和情感体 验。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 支持和情感支持。
学习和实践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调节 和情绪管理技巧。
参加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寻求专 业帮助和支持。
05
心灵的慰藉
提升幸福感
通过心灵的慰藉,人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增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心灵的慰籍说课稿
心灵的慰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基本思路
A、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5、伊斯兰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a、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b、了解东西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
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心灵的慰藉教案精品
心灵的慰藉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章“情感与道德”部分,详细内容为《心灵的慰藉》一课。
该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寻求心灵的慰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寻找生活中的阳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寻求心灵慰藉。
重点:文章主旨的理解,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心灵慰藉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寻求心灵慰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解释作者的情感变化,教授情感表达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寻找心灵慰藉,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心灵的慰藉》2. 主要内容:a. 作者困境中的心灵慰藉方法b. 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c. 生活中的美好与阳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心灵慰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心灵成长的文章,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关注身边的人,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共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文章主旨的理解,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补充和说明: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文章《心灵的慰藉》的主旨,即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提炼关键信息,从而领悟心灵慰藉的方法。
心灵的慰藉课件课件精.
心灵的慰藉课件课件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学导论》的第六章“情感的色彩”,具体内容包括情感的定义、功能以及情感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特别是情感中的慰藉作用,我们将详细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涉及教材第123页至第129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情感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慰藉情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自身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慰藉情感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和抗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情感的功能及其在个人心理调适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慰藉情感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材料、情感调适案例集。
2. 学具:笔记本、彩笔、情感调适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现代生活压力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情感调适的思考。
2. 理论讲解:介绍情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着重讲解慰藉情感的作用。
新知呈现:使用PPT展示情感理论的关键点。
例题讲解:分析案例中慰藉情感的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运用慰藉情感的实例。
4. 情感体验:开展“情感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慰藉情感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情感基本概念2. 慰藉情感的功能3. 慰藉情感的运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慰藉情感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
答案示例:短文应包括自身经历、慰藉情感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2. 拓展作业:收集三种不同的慰藉方法,并分析其有效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情感体验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情感调适的书籍,深入了解情感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组织情感管理讲座,提供更多实用的情感调适技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情感的功能及其在个人心理调适中的应用。
2. 教学过程:情感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具体要求与答案示例。
心灵的慰藉 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心灵的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可以提供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灵的慰藉?- 解释心灵的慰藉的概念和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心灵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2. 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提供一些常见的心灵慰藉方法,如阅读、写作、音乐、艺术、运动、冥想等。
- 分组讨论并分享学生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应用心灵慰藉。
3.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理解它们对心灵慰藉的影响。
- 学习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冷静思考等。
- 练习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引发学生对心灵慰藉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传授:讲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和方法,提供相关的例子和实践案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借鉴。
4. 教师示范:展示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
5. 活动设计: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练习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
6.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心灵慰藉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技巧。
教学资源:1. 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材料。
2. 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指导材料。
4.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技巧的示范视频或演示材料。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应用情况。
3. 学生撰写的关于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并与同学和家人分享心得体会。
心灵的慰藉课件课件(精)
04
CATALOGUE
心理疏导技巧
呼吸调节法
总结词
呼吸调节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呼吸来减缓心跳、放松身心的心理疏导技巧。
详细描述
呼吸调节法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心理疏导技巧,通过深呼吸和缓慢呼吸来帮助人 们放松身心、减缓焦虑和压力。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呼吸的深度和节奏, 以及配合腹式呼吸或胸式呼吸的技巧。
案例二:家庭关系中的情绪管理
总结词
学会情绪管理,维护家庭关系和谐。
详细描述
了解情绪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家庭关系中常见的情绪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 转移注意力、与家人沟通等。
案例三:自我关爱实践分享
总结词
通过实践分享,提高自我关爱能力。
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描述
介绍自我关爱的方法,如锻炼身体、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与朋友交往等 ;分享个人实践经验,激发听众自我 关爱的意识。
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重 新评价和解释事件,以改变情
绪反应。
深呼吸和放松技巧
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 松弛等,可以帮助放松身体,
降低焦虑和紧张。
表达和分享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感受, 可以减轻负面情绪的负担。
积极活动和锻炼
参加积极的活动和锻炼可以增 加身体和心理的能量,有助于
提高情绪状态。
03
CATALOGUE
积极思考是指对事物持正面、乐观的态度,应对策略是指面对问题时采取的有效措施。
详细描述
积极思考和应对策略是相互关联的心理疏导技巧,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有效应对来减轻焦虑和 压力。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思维逻辑和应对能力,同时避免消极和逃避的 态度。
05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创作如何反映人类内心的需求与情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艺术与心灵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心灵的慰藉。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并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星夜》,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掌握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艺术创作与心灵需求的关系欣赏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阐述理由。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第一篇:《心灵的慰藉》教案《心灵的慰藉》教案一、导入1.欣赏《千手观音》舞蹈一分钟。
2.展示:四川峨眉山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千手千眼观音”像。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的宗教文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四川峨眉山的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
这个石雕则是以美术形式来表现宗教文化,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尊佛像呢?学生回答:寻找精神寄托,净化心灵等等。
师:那我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美术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3.引出本课课题——《心灵的慰藉》。
板书内容: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二、新课学习1.宗教与美术的关系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当我提到这些宗教时同学们脑中闪现过的图像分别是什么?生:佛像、耶稣、十字架、清真寺等。
师:这些形象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宗教宣传的效果。
那么,宗教为什么选择“美术”作为宣传教义的重要方式?(幻灯片)对比于文字与图像,分析图像相对于文字有什么样的优势?老师总结并引出下一话题: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是其多传达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思想,较为直观、易懂、又比文字生动有趣,所以宗教宣传特别注重用美术的方式。
下面让我们走进佛教的世界来看一看。
2.佛教概况(1)佛教的主导思想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
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自主学习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书本P26—28,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书中都涉及了哪几个朝代?佛教美术作品形式有哪些?生1:书中涉及的朝代有两汉,魏晋,隋唐,晚唐。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教案
【课题】:《心灵的慰藉》(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课型】:鉴赏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佛教艺术【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本土化现象。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1、通过两位当红明星,华语歌坛小天王周杰伦和日本流行天后滨崎步的照片讯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喜欢他们的?对于喜欢他们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偶像2、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吗偶像崇拜最早来至于宗教,人们为什么会崇拜偶像崇拜神明呢?达到一种心理的安慰,偶像甚至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引入课题《心灵的慰藉》二、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世界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样式,简单介绍宗教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位:对古时候的人们来说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教会的力量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只是到现在宗教才丧失了其地位,虽然现在宗教的地位不如从前,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精品,2、本课的重点是流行于东方的佛教艺术。
图片展示莫高窟第45窟佛主群像,观察排列规律:呈对称排列;佛像排列顺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这个是佛教艺术里很典型的一种艺术样式:佛主造像提问学生:佛教艺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除了佛主造像,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壁画、建筑寺观)3、简要介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佛教不是本土宗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隋唐达到鼎盛,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入外来因素,佛教的传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主题和丰富的创作空间,改变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
4、最集中体现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的佛教石窟的兴建:石窟是专门供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内部用壁画、雕塑来进行装饰;表现的内容多为:佛主普度众生、宣扬佛法的故事;设色多华丽明亮,效果强烈。
展示图片: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千手象征观音法力无边,观音每只手的形态各不相同。
心灵的慰藉 优秀课件
心灵的慰藉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心灵的慰藉”,主要内容包括:情感慰藉的意义、途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情感慰藉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有效途径给予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以慰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情感慰藉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有效途径给予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以慰藉。
3.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有效途径给予他人心灵慰藉。
教学重点:情感慰藉的意义、途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感慰藉案例、随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情感慰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情感慰藉的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情感慰藉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情感慰藉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有效途径给予他人心灵慰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情感慰藉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7.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情感慰藉,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情感慰藉的概念与意义情感慰藉的有效途径情感慰藉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慰藉案例,以及你是如何应对的。
答案示例:我在一次考试失败后,感到很沮丧。
我的好朋友小明发现了我情绪低落,主动找我谈心,鼓励我要相信自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的关心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在他人遇到挫折时,及时给予关心和慰藉,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情感慰藉的意义、途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情感慰藉的重要性。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情感慰藉的运用,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掌握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3.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技巧;4.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包括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心理健康。
2. 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2.1 深呼吸法深呼吸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放松身体;2.慢慢地吸气,同时感觉肚子鼓起来;3.停顿一下,然后慢慢地呼气,同时感觉肚子收缩;4.重复以上步骤,每次呼吸5-10次。
2.2 运动法运动是一种很好的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同时还可以让人感到愉悦。
适合缓解焦虑、压力的运动包括慢跑、瑜伽、太极等。
2.3 放松法放松法是一种通过放松身体来缓解焦虑、压力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放松身体;2.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比如海滩、森林等;3.慢慢地呼吸,感受身体的放松。
3. 自我调节情绪的技巧3.1 认知重构法认知重构法是一种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比如“我做不好这件事”;2.分析这种思维的合理性,比如“我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我做不好呢?”;3.将负面思维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比如“我虽然没有尝试过,但我可以试一试,也许我会做得很好”。
3.2 情绪释放法情绪释放法是一种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身体;2.想象自己正在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交流,比如朋友、家人等;3.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说出自己的不满、愤怒等。
4.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
高中语文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方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后能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和事物进行初步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同学对宗教文化及宗教美术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方宗教建筑的演变及建筑特点难点:西方宗教建筑所蕴含的宗教思想三、教学过程1、导入:问:大家知道我们现代奥运会其实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那同学们们知道古希腊奥运会是如何发源的呢?最有名的一种说法是最初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要献给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板书《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将学习人们献给神的美术,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建筑)2、希腊神话大家看过吗,你们知道希腊神话中有哪些神呢?同学答3、帕特农神庙(1)出示帕特农神庙,请同学们观察,看看帕特农神庙是什么样的?同学答教师问帕特农神庙什么形状,采用了什么样的建筑结构?(提示巨石阵)教师板书:古希腊梁柱式(2)介绍相关信息: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处于雅典卫城最重要的地理位置。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2年,是希腊祭祀雅典娜之庙,又称“雅典娜神庙”。
神庙背西朝东,耸立于3层台阶之上,玉阶巨柱,画栋雕梁,蔚为壮观。
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10.5米高的大理石巨柱环绕。
宽31米,长70米。
东西两立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
(2)大家现在看到的神庙就是一个石柱林立的空壳,充满岁月的沧桑感,原貌是否如此呢?介绍神庙的结构:与一般神庙相同,殿堂分为前后两间,前厅安置雅典娜神像(神像高12米,由当时希腊最杰出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制作,木胎,象牙装饰皮肤,黄金做衣裳,眼睛以宝石镶嵌),后库存放祭品和财物。
心灵的慰藉/教案(2)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
本课包括了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入和兴盛及其本土化现象,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入和兴盛及其本土化现象。
2.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石窟的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运用对比,提问,引导,观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图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佛教美术的认识和感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能够对中国本土的佛教思想加深一定的了解2.能够认识到佛教思想对美术创作的影响3.对中国4大石窟艺术成就有一定了解,并能独立分析一幅佛教美术作品难点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教学方法 讲解法 提问法 观察法 举例法 比较法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课前纪律35s 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节课啊会有点难度,希望同学们能打起精神,和老师配合好,一起漂亮的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有!老师:好,我们先来放一段小视频热热身~同学们边学生容易在视觉上被吸引。
在这个视频里,会出现大量的美术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打开发现艺术之美的眼睛。
视频1’40s视频提问环节(40s)视频讲解(1min)联想提问(30s)引出佛教的传入(20s)插曲故事(1min) 看可以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视频里的人在做什么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放到提问的页面(PPT 2)播放视频《冈仁波齐》片段 30:10---31:50老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猜到了,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拟答:他们在朝拜老师:你觉得你会不会去像视频里的人那样做?学生:不会老师:那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去做?学生:有毛病、不知道老师续答:呵呵,好,请坐。
《心灵的慰籍》的说课稿.doc
《心灵的慰籍》的说课稿1、教学根本思路A、本课教学主要是协助同学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由此而发生的一些重要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一些比拟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和比拟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发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示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拟,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B、教学资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表达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有代表性美术作品5、伊斯兰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a、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发生的影响。
b、了解东西方一些比拟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外乡化的现象。
4、三维教学目标和确定依据理论依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同学收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让同学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
同学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初步掌握根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
形成美术根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同学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开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学能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耐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机整合A、在制作的课件中采用“比拟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的内容如时代:性别:体态:面部特征:发型:着装:通过图片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拟,引导同学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比照拟的结果进行分析,或找一些介绍本课内容的影像资料有选择的给同学们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上节课《礼仪与教化》讲到了秦汉陶俑,在艺术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佛像雕塑,本课将讲述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美术以及佛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学生要了解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的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的演变过程,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教育。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上过美术鉴赏的课,对于鉴赏佛教美术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作品的背景、作用以及美术造型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谈论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行反向思维,结合社会实际作一定的论证。
四、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生命的瞬间》图片,让学生思想得到感化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该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宗教是如何成
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佛教是怎样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以及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佛教给学生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七、教学方法:
举例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九、课时:1课时
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PPT课件封面佛像、跳动的字体以及佛教音乐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听觉导入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授课内容:
1、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引出新的问题。
①中国的主流宗教是哪个?(佛教)
②宗教的起源?
播放视频《佛教传入中国》,师生互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并回答问题:
A、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
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B、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
C、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
洛阳的白马寺
2、再次播放视频:《千手观音》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在远古时代,人们受科技思想各方面的局限,以及对于大自然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就相信在世界中有一个超乎于自然力量的存在,这样才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踏实感,这就是宗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一种慰藉,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宗教啊?
回答:(当时社会影响,战乱连连,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
2、引入中国的四大石窟:
①甘肃敦煌莫高窟
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④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A、介绍莫高窟佛本生故事((播放PPT壁画音乐故事)
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
”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
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
”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
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
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老师解说)
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教师点评:粗野狂放的画风,深刻含蓄的寓意,是佛本生壁画的一大特点。
表现佛的壮烈的善举。
教师提问:①、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②、当时的统治者如何看待佛教?
学生讨论,老师分析讲解
B、导入石窟图片,讲解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及最大的佛像头形与帝王的关联。
3、佛陀形象的演变: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从北凉到唐朝的不同时期,菩萨的造像有什么演变过程。
总结:
①、佛教造像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的变化。
(衣纹的处理,头饰,面部形象,
神态动作等方面)。
②、菩萨的性别逐渐向女性化演变。
(“菩萨如宫娃”)。
③、不同时期不同的朝代,佛像受当时代的审美特征影响,
符合其所处时代的审美特性。
④、佛像日益趋向于俗人化,民族化。
4、德育引进课堂:
以藏传佛教的两位僧人绘制《生命瞬间》的图片故事展现生命的原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5、本课总结: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
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作品,能够让我们直接面对宗教的神圣与威严。
宗教到现在仍然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文化产物。
课后小常识:
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
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古佛经中记载的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