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股份制企业的价值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份制企业的价值机理
仇德辉
在现代社会,股份制企业普遍实行“按股融资、按股分权、按股收益”的基本原则。
然而,这到底有何科学道理呢?有何科学根据?“按股融资”和“按股收益”很容易被人理解,但为何要实行“按股分权”呢?这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为此,必须进行价值理论上的科学分析。
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解决,有利于对于其它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解决,并为其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范本。
一、股份制企业的基本原则及其客观必然性
股份制企业的基本原则是“按股融资、按股分权、按股收益”,其客观必然性主要体现在:
1、“按股融资”是社会分工的客观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人士分别具有不同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知识优势和社会关系优势,“按股融资”就是指不同的人把自己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知识优势和社会关系优势折算成一定数量的资金,并由此确定各自的股份比例,以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2、“按股收益”是合作公平的基本要求。
在一个股份制企业中,不同形式、不同股份来源的价值,对于企业的价值增长具有相同的贡献率,即相等的价值投入产生相等的价值收益。
只有这样,企业内部各位股东才能在公平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合作。
3、“按股分权”是利益平衡的必然结果。
权力本身不能产生直接的价值收益,但权力的使用可以使当权者产生间接的价值收益。
权力的本质就是支配价值资源,权力使用的实际结果是把企业的价值资源投入不同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就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利益。
在一般情况下,权力的使用将会有利于维护当权者的利益,从而使集体的利益向当权者的利益方向倾斜。
因此“按股分权”是“按股收益”的扩展与延续,也是为了更稳定、更持久地维护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合作公平。
二、权力的本质
股东为什么要求掌握企业运行的权力?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
那么,掌握权力如何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呢?
权力的种类有许多,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对权力进行不同的分类:从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含军事权力)和文化权力(含宗教权力);从国家政治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生产权力、(流通)销售权力和消费权力;从机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思维活动权力、行为活动权力和生理活动权力;从行为活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行为目标选择权力、行为方案决策权力、行为结果评价权力;从执行流程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目标方案决策权、行为执行权、监督评价权;从主体存在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生生存权、人身自由权与人生发展权;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生自由控制权、生活资料消费控制权、生产资料所有控制权、价值观控制权;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人事任免权、工作安排权、责权利分配权;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等等。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并充分地利用各种价值资源,这就需要人对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地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权力的根本目的,即权力的价值本质就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支配价值资源的能力。
三、权力的精确定义
“统一价值论”实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或劳动
价值)价值量之间的统一度量,且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主体无论是对那一种形式的价值资源进行影响和制约,都可以采用以能量为统一度量单位的价值量来描述其影响和制约的程度。
根据权力的价值本质,对权量和权力进行如下精确定义:权量(或制约权量):设集体的价值量为Q,主体对于集体的制约权数(或影响权数)为S i,则把S i×Q定义为主体对于该集体的权量(或制约权量),即
Qp= S i×Q(1)
权力(或制约权力):设集体在单位时间所释放的价值量为U,主体对于该集体的制约权数(或影响权数)为S i,则把Kp×U定义为主体对于该集体的权力(或制约权力),即
Up= S i×U(2)
其中,Up= Qp /T,U = Q /T,T为时间。
如果该集体的价值量完全由主体来控制,则主体的决策权数或影响权数为1,这个集体处于绝对的、完全的集权状态。
如果没有其它制约因素,那么,这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代表自己的利益进行决策和执行决策,那么他的所有决策和行为,都将在最大限度上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权力行使的客观要求
权力是集体赋予一个人(或少数人)用以能动地支配集体价值资源(包括人、才、物)的能力。
显然,一般情况下,集体赋予一个人支配价值资源的权力,主要是因为集体信任或依赖这个人,其客观目的在于要这个人能够有效地按照集体的意志,根据集体的利益要求来支配集体所拥有的价值资源,从而为集体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了使这个人享受某种特权。
然而,集体的意志、集体的利益要求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呢?
集体的利益有许多种具体形式,但根本的利益在于:集体的决策者及决策执行者必须根据“最大价值率法则”,把集体中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具有最大价值率的社会领域,即在有限价值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价值量的最大增长速度。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它是以事物的价值特性为主观反映的对象,目的在于指导人行为和思维,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价值资源,并使其达到最大的价值增长率。
反过来,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为了对事物采取正确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就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大胆地坚持和有效地运用这种价值观。
总之,主体的意志与愿望必须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主体的利益要求必须通过这种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运用才能得以维护和满足。
由此可见,集体的意志、集体的利益要求通过集体的价值观来体现。
也就是说,为了有效地体现集体的意志,充分地满足集体的利益要求,集体的决策者、执行者必须在“集体价值观”的指导下和监督下根据“最大价值率法则”来行使权力,从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并按照“集体价值观”来评判决策者、执行者的权力使用的最终效果,这就是集体对于权力行使的客观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掌握权力的决策者、执行者不能按照个人价值观的要求来行使权力,而必须按照集体价值观的要求来行使权力。
五、价值观的本质与客观目的
观念是人类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或主观意识,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它是以事物的价值特性为主观反映的对象,人类主体通过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与价值作用,并掌握各种事物价值特性的运动与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目的在于指导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达到最大的价值效应。
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
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
总之,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识别和分析事物的价值特性,以引导和控制人对有限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增长率。
六、价值观的数学描述
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特性、劳动价值特性、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特性等,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特性是任何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价值率:是指人与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在单位时间T内该事物产出的价值量Q O与投入的价值量Q k之比,来P来表示,即。
P=Q O/(Q k×T)(3)
根据统一价值论所提出的“最大价值率法则”和“选择倾向性法则”,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越多地扩大其存在规模;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就会越多地把向该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从而越多地缩小其存在规模。
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对它的肯定态度就会越坚决,对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加速了它的发展;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对它的否定态度就会越强烈,对它的反对力度就越大,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有些事物虽然具有很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人如果要得到它或生产它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价值量,其价值率可能很低,则人决不会向它追加投入价值资源;相反,有些事物虽然具有很少的价值量,但人如果要得到它或生产它只需付出极少的价值量,其价值率可能很高,则人照样会向它追加投入价值资源。
事物的价值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主观价值率”,即
主观价值率:事物的客观价值率P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用ω来表示。
由于价值率是事物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特性,那么,主观价值率必然是价值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决定和制约着价值观中的其它内容,它是价值观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有些人之所以重视某一事物,就是因为他相对于别人对该事物具有较高的主观价值率;有些人之所以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反映长远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率较低,对于反映眼前利益关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率较高;有些人之所以能够为了理想和事业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他们对于理念和事业的主观价值率要大于其人生的主观价值率;等等。
总之,人们的价值观情况(即对于所有事物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情况),均可采用主观价值率的形式来描述。
也就是说,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主观反映值(即主观价值率)是价值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事物的价值率是一个客观值,它反映到主体的意识之中就形成了主观价值率,主观价值率是价值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于所有事物的主观价值率所组成的向量或向量矩阵就是该主体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主体对于事物的主观价值率与该事物的客观价值率完全一致,此时P≈ω。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都会有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个观念,即形成一个主观价值率,用以指导自己的生理、行为和思维活动。
这样,由许多的主观价值率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价值观念体系。
由此给出价值观的数学表达式。
价值观矢量:主体对于所有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即主观价值率)所组成的数学矢
量,称为该主体的价值观矢量,用W来表示,即:
W={ω1,ω2,…,ωn}(4)
由于价值形式是多层次的,因此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观念体系,可用“价值观矩阵”来描述。
价值观矢量或价值观矢量矩阵统称为价值观。
一般情况下,人的意识与观念总是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价值观也是如此,即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也就是说,事物的客观价值率并不一定与事物的主观价值率完全相同。
由此定义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
理想价值观(也称利益价值观):所有事物的客观价值率所组成的价值观矢量或价值观矢量矩阵称为理想价值观。
WL={P1,P2,…,Pn}(5)
现实价值观(简称为价值观):人脑对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主观价值率所组成的价值观矢量或价值观矢量矩阵称为现实价值观。
显然,理想价值观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人的现实价值观只能无限地趋近于理想价值观,而不可能产生理想价值观。
由于理想价值观完全地、准确地代表了主体的根本利益,因此也称作利益价值观。
七、合成价值观的数学描述
不同的人类主体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根据人类主体的不同,价值观又可分为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种基本形态,其中,集体价值观是由集体各成员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合成而来,而社会价值观又是由社会中的各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合成而来。
合成价值观:设集体是由个人C1、C2…C N所组成,则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称为
该事物的合成价值观,用∣W C∣来表示。
集体价值观通常并不等于各成员价值观的代数和,但必定与各成员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证明(从略):
W C=∑(W Ci×S i)(6)
其中S i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对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度,称为价值观影响权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
1、极端民主状态。
当集体中所有个人的影响权数相等时,即S i=1/n,则
W C=∑W Ci×∑=∑W Ci(7)
即集体价值观等于各成员价值观的代数和,这时的集体处于极端民主状态。
2、极端集权状态。
当集体中只有一个人的影响权数为1,而其他成员的影响权数均为0时,设(S1=1,S i-0,i≠1),则
W C=∑W Ci=W C1(8)
即集体价值观只取决于某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时的集体处于极端集权状态。
3、一般状态。
当S 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领导者或统治者的行列;当S 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序小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被领导者或被统治者的行列;当S 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序等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平民”或“自由人”的行列。
4、当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时,集体价值观的影响权数之代数和等于1(即∑S i=1);当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时,集体价值观的影响权数之和小于1(即∑S i<1)。
5、外来因素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任何一个集体总会归属于一个或若干个更大的集体,因而其价值观总会受一个或若干个更大集体的影响;另一个方面任何一个集体总是与其它集体或个人存在一定形式的社会关系或利益联系,因而其价值观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它集体或个人的影响。
6、影响权数可分解为正式影响权数和非正式影响权数两个分量:正式影响权数就是集体正式地、公开地、明确地、主动地赋予某个人的权力,通常由这个人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所规定的权力与职责来决定;非正式影响权数是集体非正式地、非公开的、模糊地、被动地认可这个人对于集体决策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影响来决定,如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专业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织密的社会关系网等,使这个人通过影响集体其它成员(特别是老上级、老同事、老部下、亲戚、同学、朋友等)的价值观,从而间接地影响集体的价值观。
八、权力行使过程的两种制约力
一个拥有权力的人通常会同时受到两种价值观的作用,一种是当权者的个人价值观,另一种是当权者所代表(或代理)的集体价值观。
其中,个人价值观引导当权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个人的意志与愿望,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利益要求(即私心);集体价值观引导当权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要求充分体现集体的意志与愿望,要求充分地满足集体的利益要求(即公心)。
其结果是,这个拥有权力的人在其权力行使过程中实际所表现出的实际价值观通常介于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之间,即“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同时对“实际价值观”产生两种引力。
第一种引力就是“私心力”,即当权者的“个人价值观”对于其实际价值观的引力;第二种引力就是“公心力”,即当权者所代表的“集体价值观”对于其实际价值观的引力。
也就是说,权力行使者在个人价值观的“吸引下”所表现出的“实际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集体价值观,从而使集体的利益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同时,权力行使者在集体价值观的“吸引下”所表现出的“实际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个人价值观,使个人的意志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折扣,使个人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九、利益价值观、决策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
对于个人来说,所有思想、决策和行为都是在相同的价值观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即决策者、决策执行者和利益承担者属于同一个人。
然而,对于集体来说,决策者、决策执行者和利益承担者这三者往往不一致。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客观因素(决策者的智力因素或社会的环境条件等)的前提下,决策者未必完全代表利益承担者进行决策,总会因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也就是说,决策者的实际价值观与利益承担者的价值观未必完全一致;同样,决策执行者未必完全按照决策者的本意执行决策,总会因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产生偏差,也就是说,执行者的实际价值观与决策者的价值观未必完全一致。
为此提出如下概念:
利益价值观:集体的利益承担者所要求拥有的理想价值观,称为集体的利益价值观。
决策价值观。
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对相关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认识和判断,并按照一定的价值要求进行决策,决策价值观就是决策者用于控制、制约和调节决策过程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
行为价值观:决策执行者在执行决策时,必须对相关事物的价值率进行认识和判断,并按照一定的价值要求执行决策,行为价值观就是决策执行者主体用于控制、制约和调节决策执行过程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
在理想状态下,集体的利益价值观、决策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保持完全一致,此时,决策者能够在主观愿望上(客观上的失误除外)完全地、准确地代表集体的利益要求进行决策,而不受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决策执行者能够在主观愿望上(客观上的失误除外)完全地、准确地代表集体的利益要求来执行决策,而不受自身利益因素的干扰。
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决策体制、决策执行体制和利益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性,任何集体的利益承担者、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异,即集
体的决策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其利益价值观,集体的行为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其决策价值观。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由于决策体制、决策执行体制和利益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性,决策者所代表的利益价值观与其实际所拥有的决策价值观不相吻合,那么决策者必定会出现一些决策上的主观失误(即有意失误),从而造成部分集体利益的损失。
同样,集体的决策执行者(即行为者)所代表的决策价值观与其实际所拥有的行为价值观不相吻合,那么必定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主观失误(即有意失误),也会造成部分集体利益的损失。
显然,集体的决策价值观与利益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大,集体出现决策失误的概率就会越大,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集体利益的损失就会越大;同样,集体的行为价值观与决策价值观的差异性越大,集体出现行为失误的概率就会越大,因行为失误所造成的集体利益的损失就会越大。
因此,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应该尽量使其利益价值观、决策价值观与行为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确保该集体的决策失误率和行为失误率达到最低限度,才能确保该集体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十、股东利益价值观与企业利益价值观
股份制企业每位股东融资的股份比例分别为G i,且企业的收益也是按照此股份比例进行分配,当股份制企业作用于(投资、交易、建设或使用)某事物时,设该事物的价值率为P,企业向该事物投入的实际价值量为Q k,该事物产出的实际价值量为Q O,而该事物对于每位股东的价值率分别为P i(或主观价值率ωi),每位股东向该事物投入的价值量分别为G i×Q k,该事物对于每位股东的实际产出价值为Q Oi,每位股东分红所得的实际利益为G i ×Q Oi,该股份制企业所得的总收益为Q O=∑G i×Q Oi。
则该事物对于每一位股东的价值率为:
P i=G i×Q Oi/(G i×Q k×T)
=Q Oi/(Q k×T)(9)
该事物对于股份制企业的价值率为:
P=Q O/(Q k×T)
=∑G i×Q Oi/(Q k×T)
=∑G i×P i(10)
以上是某一事物对于股东的价值率及对于股份制企业的价值率之间的关系,同样,其它任何事物对于股东的价值率及对于股份制企业的价值率都服从同样的公式。
股份制企业是一个由众多个人所组成的集体,同样具有独立的意识与价值观。
所有事物对于股东的客观价值率构成股东利益价值观,所有事物对于股份制企业的客观价值率构成企业利益价值观。
设股东的利益价值观为W Li,企业的利益价值观为W LO,则股东的利益价值观与企业的利益价值观存在如下的关系
W LO=∑(W Li×G i)(11)
不难发现,谁在企业中所拥有的股权G i越多,企业的利益价值观就越趋近于该股东的利益价值观。
当G i=1时,该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股权,则W LO=W Li,即企业的利益价值观完全等同于该股东的利益价值观。
设企业的实际价值观W CO,股东的实际价值观W Ci,股东的影响权数(或决策权数)为S i,则根据价值观的合成法则,有:
W CO=∑(W Ci×S i)(12)
显然,企业的实际价值观W CO往往是偏离其利益价值观W LO的,股东的实际价值观W Ci也是往往是偏离其利益价值观W L i的,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近似地认为:W CO ≈W LO,W Ci≈W Li。
十一、股份制企业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