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共振论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O OO-
>
>
OH
RO
-
酸性
C
> OH
O
>
ROH
例2 为什么胍是强碱,而苯胺是弱碱?
胍的共振结构为:
NH2 C HN NH2 HN NH2 C NH2
+ +
NH2 C HN NH2
+
胍的共轭酸的共振结构为:
NH2 C H2 N
+
NH2 C H2 N NH2 H2 N
NH2 C NH2
+
.
NH2
O O O O
CH3
O C CH3
CH3
O C CH3
环丙烯主要是偶极形式的共振,而且 在此之中还有等价共振。这种偶极性质的 共振使分子间极性作用增加,分子间结合 得更紧密,沸点就高。而丙酮的共振是非 等价共振,虽然也是偶极性质的,但稳定 性很小,故沸点低。
(2)对偶极矩的影响
μ=q ×d ①羰基化合物的羰基如用 C=O表示,偶极矩为零 (即q为零)。但实际上羰基化合物的羰基都有 偶极矩, μ=2.5~3.0D,这可用共振论解释:
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1)解释化合物的芳香性 根据Hü ckle规则,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 结构上必须满足以下两点: ①环闭共轭体系—分子呈环形平面 ②π电子数为(4n+2)n=0,1,2… 依Hü ckle规则有些分子很容易判断出是 芳香性的。如:
但一些分子只有通过共振效应才能判断出它的 芳香性。 例:用共振论判断下面各化合物有无芳香性。
C+ C- C O +
δ
δ
δ
δ
共振效应也用 表示电荷的转移,但 电子转移不是一部分,而是完态的一个电子。
C=C C=O C=C C O C C=C O
丙烯酮
通过共振结构在一个地方减少了电子密 度,而在另一个地方增加了电子密度的现象 叫共振效应或中介效应。
二、共振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1)对沸点的影响
(3)比较化合物酸碱性强弱 例1 为什么说酸、酚、醇的酸性依次减小? 用共振理论解释。 衡量酸性强、弱大小,往往用酸的共轭 碱的稳定性大小来说明。
HB B + H+
-
酸
共Hale Waihona Puke Baidu碱
酸的共轭碱B-,B-越稳定则不易结合质子, 酸性越强;B-越不稳定,越易结合质子,酸性 越弱。羧酸、酚、醇给出质子后形成下面的 共轭碱:
* * CH3
NCH3
(i)
(ii)
(iii)
(Ⅳ)
解:(i)中C*是SP3杂化,即不是共轭体系,所 以不满足Hü ckle规则特点:①无芳香性。
(ii)
(iii)
C C C C
(ii)(iii) 有芳香性
¨ (iv)
NCH3 NCH3 NCH3
电子数为6,环多共轭体系,故有芳香性。
(2)预测反应的主要产物
例1 解释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的主要产物。 例如为什么说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
¨H O OH OH OH
从共振结构式可看出,羟基的邻、对位带 负电荷,所以亲电试剂进攻电荷密度大的邻对、 位。
例2 为什么β—萘酚的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 生在α位? β—萘酚的共振结构为:
OH OH
OH
(i)
(ii)
(iii)
例3
氯乙烯与HX加成为什么符合马氏规则?
i CH2 CH3
+
CH2 CH
+
¨ Cl ¨ Cl CH3 CH=Cl
CH2 =CH
Cl + H +
ii
按途径(ii)反应,碳正离子通过共振效应 而稳定,而(i)没有共振效应,碳正离子稳 定性降低。所以反应按马氏规则进行加成, 即H+加到双键上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C=O C O
②硝基甲烷的偶极矩比硝基苯的小,
CH3 N O O CH3 N O O
O N
O
O N
O
O N
O
O N
O
O N
O
从二者的共振式可以看出,共振式中电荷 是相同的,但是硝基甲烷的电荷相对距离较短, 而硝基苯的距离较长,即 d CH 3 N O < d NO 2
O
所以偶极矩是硝基甲烷的小,硝基苯的大。
其中(i)(ii)两式可以产生下列共振 的α—取代的中间产物: α—取代
E
H
OH
E
H
OH
而 (iii)式可以生成β—取代中间产物: (无共振)
OH H
E
α—取代反应的中间产物通过共振效应使 体系稳定,由于该共振结构存在一个完态的苯 环,共振稳定作用大,所以中间产物相应产物 就多;而β—取代中间产物无共振效应,稳定 性小,所以β—萘酚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引 入α位。
胍的共振结构不是等价的,而胍的共轭酸的 共振结构为等价共振。所以胍的共轭酸就稳定, 相应的碱的碱性就强。
苯胺的共振结构为: +
NH2 NH 2
NH 2
NH2
+
NH2
+
苯胺共轭酸的共振结构为:
NH3
+
NH3
+
苯胺共轭酸只有两个共振结构式,稳定性 小。而苯胺有较多的共振结构而使体系稳定, 所以苯胺不易接受H+故为弱碱。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分子间作用 力的大小。无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熔、沸点是 由于无机分子多数是以正、负离子的形式排列 在晶体的点阵中,分子间力较强。有机分子如 果有很强的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所以 这样的分子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比如:
在0.5大气压下,环丙烯酮的沸点是50℃, 而丙酮为30 ℃,用共振论可以解释:
③含有未共用电子的氧和氮的化合物,发生等 价共振可以影响化合物的偶极矩。如芳香胺、 酚、芳香醚比相应的脂肪族化合物的偶极矩大。
CH3
NH2
甲胺 苯胺
μ=1.33D μ=1.55D
NH2
¨ 2 NH
NH2
NH2
NH2
苯胺中共振式的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大,并 且存在等价共振,故μ大。( μ=q ×d )
2、
C O OH OH ROH C O O H+ + +H
+
O
RO - + H +
用共振论考察共轭碱的稳定性:
C O O O O C O O O O
RO 无共振
醇的共轭碱无共振效应,故稳定性最小,所 以起其酸最弱;酚的共轭碱和羧酸的共轭碱进 行比较,酚的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小的碳上,而 羧酸根的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大的氧上。前者稳 定性小,而且羧酸根是等价共振,非常稳定。 所以: 碱的稳定性
第三节
共振论的应用
(2-3) (4-22)
一、共振效应
二、共振效应对
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一、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多数存在于共轭体系中,这 些体系可以是P π或π π共轭体系或少 数的σ π体系。共轭效应中电荷转移是 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的,分别用δ-和δ+ 表示。( δ-和δ+分别表示不足一个单 位的正负电荷)
>
>
OH
RO
-
酸性
C
> OH
O
>
ROH
例2 为什么胍是强碱,而苯胺是弱碱?
胍的共振结构为:
NH2 C HN NH2 HN NH2 C NH2
+ +
NH2 C HN NH2
+
胍的共轭酸的共振结构为:
NH2 C H2 N
+
NH2 C H2 N NH2 H2 N
NH2 C NH2
+
.
NH2
O O O O
CH3
O C CH3
CH3
O C CH3
环丙烯主要是偶极形式的共振,而且 在此之中还有等价共振。这种偶极性质的 共振使分子间极性作用增加,分子间结合 得更紧密,沸点就高。而丙酮的共振是非 等价共振,虽然也是偶极性质的,但稳定 性很小,故沸点低。
(2)对偶极矩的影响
μ=q ×d ①羰基化合物的羰基如用 C=O表示,偶极矩为零 (即q为零)。但实际上羰基化合物的羰基都有 偶极矩, μ=2.5~3.0D,这可用共振论解释:
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1)解释化合物的芳香性 根据Hü ckle规则,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 结构上必须满足以下两点: ①环闭共轭体系—分子呈环形平面 ②π电子数为(4n+2)n=0,1,2… 依Hü ckle规则有些分子很容易判断出是 芳香性的。如:
但一些分子只有通过共振效应才能判断出它的 芳香性。 例:用共振论判断下面各化合物有无芳香性。
C+ C- C O +
δ
δ
δ
δ
共振效应也用 表示电荷的转移,但 电子转移不是一部分,而是完态的一个电子。
C=C C=O C=C C O C C=C O
丙烯酮
通过共振结构在一个地方减少了电子密 度,而在另一个地方增加了电子密度的现象 叫共振效应或中介效应。
二、共振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1)对沸点的影响
(3)比较化合物酸碱性强弱 例1 为什么说酸、酚、醇的酸性依次减小? 用共振理论解释。 衡量酸性强、弱大小,往往用酸的共轭 碱的稳定性大小来说明。
HB B + H+
-
酸
共Hale Waihona Puke Baidu碱
酸的共轭碱B-,B-越稳定则不易结合质子, 酸性越强;B-越不稳定,越易结合质子,酸性 越弱。羧酸、酚、醇给出质子后形成下面的 共轭碱:
* * CH3
NCH3
(i)
(ii)
(iii)
(Ⅳ)
解:(i)中C*是SP3杂化,即不是共轭体系,所 以不满足Hü ckle规则特点:①无芳香性。
(ii)
(iii)
C C C C
(ii)(iii) 有芳香性
¨ (iv)
NCH3 NCH3 NCH3
电子数为6,环多共轭体系,故有芳香性。
(2)预测反应的主要产物
例1 解释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的主要产物。 例如为什么说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
¨H O OH OH OH
从共振结构式可看出,羟基的邻、对位带 负电荷,所以亲电试剂进攻电荷密度大的邻对、 位。
例2 为什么β—萘酚的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 生在α位? β—萘酚的共振结构为:
OH OH
OH
(i)
(ii)
(iii)
例3
氯乙烯与HX加成为什么符合马氏规则?
i CH2 CH3
+
CH2 CH
+
¨ Cl ¨ Cl CH3 CH=Cl
CH2 =CH
Cl + H +
ii
按途径(ii)反应,碳正离子通过共振效应 而稳定,而(i)没有共振效应,碳正离子稳 定性降低。所以反应按马氏规则进行加成, 即H+加到双键上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C=O C O
②硝基甲烷的偶极矩比硝基苯的小,
CH3 N O O CH3 N O O
O N
O
O N
O
O N
O
O N
O
O N
O
从二者的共振式可以看出,共振式中电荷 是相同的,但是硝基甲烷的电荷相对距离较短, 而硝基苯的距离较长,即 d CH 3 N O < d NO 2
O
所以偶极矩是硝基甲烷的小,硝基苯的大。
其中(i)(ii)两式可以产生下列共振 的α—取代的中间产物: α—取代
E
H
OH
E
H
OH
而 (iii)式可以生成β—取代中间产物: (无共振)
OH H
E
α—取代反应的中间产物通过共振效应使 体系稳定,由于该共振结构存在一个完态的苯 环,共振稳定作用大,所以中间产物相应产物 就多;而β—取代中间产物无共振效应,稳定 性小,所以β—萘酚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引 入α位。
胍的共振结构不是等价的,而胍的共轭酸的 共振结构为等价共振。所以胍的共轭酸就稳定, 相应的碱的碱性就强。
苯胺的共振结构为: +
NH2 NH 2
NH 2
NH2
+
NH2
+
苯胺共轭酸的共振结构为:
NH3
+
NH3
+
苯胺共轭酸只有两个共振结构式,稳定性 小。而苯胺有较多的共振结构而使体系稳定, 所以苯胺不易接受H+故为弱碱。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分子间作用 力的大小。无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熔、沸点是 由于无机分子多数是以正、负离子的形式排列 在晶体的点阵中,分子间力较强。有机分子如 果有很强的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所以 这样的分子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比如:
在0.5大气压下,环丙烯酮的沸点是50℃, 而丙酮为30 ℃,用共振论可以解释:
③含有未共用电子的氧和氮的化合物,发生等 价共振可以影响化合物的偶极矩。如芳香胺、 酚、芳香醚比相应的脂肪族化合物的偶极矩大。
CH3
NH2
甲胺 苯胺
μ=1.33D μ=1.55D
NH2
¨ 2 NH
NH2
NH2
NH2
苯胺中共振式的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大,并 且存在等价共振,故μ大。( μ=q ×d )
2、
C O OH OH ROH C O O H+ + +H
+
O
RO - + H +
用共振论考察共轭碱的稳定性:
C O O O O C O O O O
RO 无共振
醇的共轭碱无共振效应,故稳定性最小,所 以起其酸最弱;酚的共轭碱和羧酸的共轭碱进 行比较,酚的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小的碳上,而 羧酸根的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大的氧上。前者稳 定性小,而且羧酸根是等价共振,非常稳定。 所以: 碱的稳定性
第三节
共振论的应用
(2-3) (4-22)
一、共振效应
二、共振效应对
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一、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多数存在于共轭体系中,这 些体系可以是P π或π π共轭体系或少 数的σ π体系。共轭效应中电荷转移是 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的,分别用δ-和δ+ 表示。( δ-和δ+分别表示不足一个单 位的正负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