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动词“追累”“看哭”等的句子分析
动词性并列复合词分析
(2)动转形
保守
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战国策・齐策六》)
叔陵聚兵仅得千人,欲据城保守。《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
国既小而迫胁於大国之间,又无治国之法以自保守。(《诗・曹风・蜉蝣》唐孔颖达疏)
上面例子中的“保守”是动词,义为保卫、守卫。由此转化为形容词,如:他的思想很保守。
轻易
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列子・说符》)
知识,久流浪生死,经过恒河沙大劫不得解脱者,为不曾发无上菩提心。(神会语录)
转为介词后引进动作的方式或途径,如:经过讨论,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除去
今上祷祀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史记・秦始皇本纪》)
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史记・秦始皇本纪》)
若居围城中,憔悴容色,除去饰玩,常为临深履薄之状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现代汉语复合词按照组成成分的性质,可以把并列式复合词分为动词性并列复合词、名词性并列复合词、形容词性并列复合词三个大类。下面就针对动词性并列复合词做一下分析。
一、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词化程度的等级
以下是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不同的特征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定出词化程度的等级。
浅谈“复合动词”与“补助动词”的关系
浅谈“复合动词”与“补助动词”的关系作者:邵小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日语中,动词是构成句子的核心,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而复合动词、补助动词历来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
能否正确理解和使用复合动词、补助动词对于掌握日语这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把复合动词和补助动词的概念、分类等简要作一说明,从形态、表达意义等方面来看复合动词和补助动词的关系。
关键词:复合动词;补助动词;语法意义作者简介:邵小丽;出生年:1981年;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南通;工作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汉日语言比较。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21.复合动词1.1 复合动词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基(包括自立词基和非自立词基)构成的单词叫做复合词。
复合动词的后一个词基必须是动词,而前一个词基可以是动词,也可以不是动词。
它包括名词与动词的复合,形容词、副词与动词的复合以及动词与动词的复合。
其中动词与动词的复合在复合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1.2复合动词的分类从形态上,复合动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接头词+动词构成的复合动词这种动词从形态上看,A、B前后两项都是动词。
例如:例1 吉田さんの眠り気は一気にA吹きB飛んだ。
上面例句中画线的部分A部分并没有实质的意义和功能,其中「吹き」起着加强语气、强调后项的作用。
如果去掉A部分的动词,句子意思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也就是说A属于附属词,B才是核心动词,这样的AB结构就属于「接头词+动词」。
(2)动词+动词构成的复合动词这种复合动词是由动词A和动词B复合而成,但它与(1)所示的复合动词不同,这种复合动词前后两个动词均具有独立的意义,且复合以后AB两部分缺一不可,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的比重,变成了固有动词。
例如:例2 退職金をA見B込んで家を建てた。
复合动词“追累”“看哭”等的句子分析
复合动词“追累”“看哭”等的句子分析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兔子追累了猎人”“小说看哭了妈妈”的语法和语义,然后从复合动词的论元结构和题元结构出发,对该特殊动结式在论元结构整合过程中的界限原则、移位理论对这种特殊句式进行解释,对其句法生成过程作出分析,旨在帮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这种特殊句式的句法生成目的。
标签:复合动词动结式论元结构题元结构一、“兔子追累了猎人”“小说看哭了妈妈”的语法和语义“追累”是一个动结式(施春宏,2008),“兔子追累了猎人”这句话的释义,谁追谁,谁累,逻辑上有四种可能,但实际上只有一种成立(本文从综合角度来考虑):(1)兔子追累了猎人。
a.﹡兔子追猎人,猎人累了。
b.﹡兔子追猎人,兔子累了。
c.﹡猎人追兔子,兔子累了。
d.猎人追兔子,猎人累了。
例(1)中的a句和b句不合实际(兔子不可能追猎人),c句虽然合乎实际,但不符合例(1)的语义(累的是猎人而不是兔子)。
同理,“看哭”也是一个动结式,“小说看哭了妈妈”实际上也只有一种释义成立。
(2)小说看哭了妈妈。
a.﹡小说看妈妈,妈妈哭了。
b.﹡小说看妈妈,小说哭了。
c.﹡妈妈看小说,小说哭了。
d.妈妈看小说,妈妈哭了。
为方便阐述,下面以例(1)为例将“追累”复合动词中的前动词称作“动词”,后动词称作“补词”。
二、GB理论的解释李亚非(1995)在“管辖与约束理论”(GB理论)的框架内解释和预测上述语法语义现象。
他设定两个等级:语义上的题元等级、句法上的论元等级。
题元等级:施事>受事论元等级:主语>宾语题元等级中,施事的级别高于受事,论元等级中,主语的级别高于宾语。
“题元”指派给论元的规则,简称指派规则或系连规则,其中心思想是两个等级要互相匹配,具体说就是:题元指派规则:施事→ 主语受事→ 宾语级别高的题元施事,指派给级别高的论元主语,级别低的题元受事,指派给级别低的论元宾语。
用例(1)来验证这一指派规则可发现,例(1)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句子真实语义的施事“猎人”位于复合动词之后,而受事“兔子”位于复合动词之前,不能按照常规去合理解释。
“得”字结果句的分布形态学分析
“得”字结果句的分布形态学分析王奇【摘要】This article argues, upon analyzing various de -resultative sentences, that there are two basic structures for de -re-sultative sentences, and that all de -resultative sentences are based on these basicstructures .Word-internal adjunction exists in both structures:de is a light verb which has a causative meaning and has the properties of a transitive verb ;the verb forming a com-pound with de is actually a manner Root adjoined to it;this Roo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ransitivity or argument structure .Particular behaviors of various de -resultatives involve many factors, which exist independent of de -resultatives.%本文分析了各种“得”字结果句,认为“得”字结果句有两种基本结构,所有“得”字结果句都是基于这两种基本结构。
在这两种“得”字结果句中,都存在词内附接:“得”是表致使义的、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表“致使”义的轻及物动词;与之结合成复合词的动词其实是附接在这个轻动词之上的表方式义的词根;此词根没有及物性及论元结构可言。
各种“得”字结果句的具体表现涉及到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独立于“得”字结果句而存在的。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五四制初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今年是黄桥战役胜利80周年 80年前黄桥老区人民与新四军子弟兵并肩作战以少胜多取得伟大胜利从此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红色基因深深植入这片热土下面的活动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展开(分辨古诗)阅读下面的诗句选出\underset\cdot不\underset\cdot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C.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D.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答案】B【解析】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联表现了李白虽然身处困境但是对实现理想充满信心的豪迈和洒脱体现“自强不息”精神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写出的是思考和学习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和“自强不息”精神无关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辛弃疾不被重用但是这一联诗表达了辛弃疾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体现“自强不息”精神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豪迈的壮志仍然不停止体现“自强不息”精神故选B2. 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以移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这两句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之后一马平川的特征B.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境界表现了他悠然淡泊超然物外之情C. 朱敦儒的《相见欢》上片写登黄鹤楼所见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视野宽广气魄宏大下片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感人至深D. 杜牧在《赤壁》中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 表现出诗人对周瑜的不屑和嘲讽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答案】C【解析】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关雎(选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A. 此诗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句以鸠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B.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如“辗转”)、叠韵(如“窈窕”)和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C. 此诗出自《诗经》国风部分“风”是各个地方的民歌民谣是《诗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部分D. 《诗经》中有许多和《关雎》一样吟咏爱情的诗篇例如我们学过的《蒹葭》《式微》【答案】D【解析】D.《式微》一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不是吟咏爱情的诗故选D.4.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A.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出的“文从字顺”这一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B. 古文中有很多代称如平民可用“布衣”“骚人”代指儿童可用“黄发”“提携”代指战争可用“干戈”“烽火”代指C.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都是消息D. 我国作家曹文轩曾获“国际安徒生奖” 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童话《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答案】B【解析】略5.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写诗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B. “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浩瀚的海面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C. “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写诗人以孙权自喻表现其虽年迈但还要建功立业的胆识和勇气D. 《别云间》表达了诗人对山河沦丧、壮志未酬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抗击侵略的坚定信念【答案】B【解析】B项“海面上”错误“瀚海阑干百丈冰”的意思是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百丈冰雪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6.(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________ (《诗经·蒹葭》)6.(2)__________ 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6.(3)李白在《行路难》中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6.(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6.(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①野草属于乡间大地②在城市里被水泥从林挤得难有栖身之地的野草即便得到了点滴瘠薄的土地也生长得_ _甲___(虚与委蛇萎靡不振)茎叶上积满了灰尘一副____乙____(失魂落魄惊心动魄)的样子③而那些生长在乡间大地上的野草则qiè意地在风中低语在雨中吟唱④这些欢畅的野草是大地翠绿的衣裳年年岁岁将大地母亲装扮得秀丽、多姿乡间才是野草快乐的家园(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underset\cdot栖()身②qiè()意(2)第②句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3)语段中甲、乙两处横线上应选择的恰当的词语是()A.虚与委蛇失魂落魄 B.萎靡不振失魂落魄C.虚与委蛇惊心动魄 D.萎靡不振惊心动魄(4)“瘠薄”中“薄”的意思是()A.轻薄少 B.不厚道不庄重C.(土地)不肥沃 D.(味道)不浓淡(5)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改变原意)【答案】在水一方【解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答案】(2)满面尘灰烟火色【解析】(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答案】(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案】(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解析】(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答案】(5)-(1)①qī, ②惬, (2)从林, 丛林, (3)B, (4)C, (5)乡间不才是野草快乐的家园吗?【解析】略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7.(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7.(3)请分析语段(甲)开头六个人物能成就大业的原因7.(4)语段(乙)的故事印证了语段(甲)_______________的观点A.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一鼓作气再而衰B. ①劳其筋骨②无案牍之劳形C.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故不笑D.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诸侯益亦不至【答案】B【解析】(1)A项①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②作振作B项①劳使……劳累②劳使……劳累C项①故因此②故仍然D项①益增加②益渐渐地故选B【答案】(2)①(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幽王很高兴(为博得褒姒笑)多次点燃烽火【解析】(2)①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益增加曾同“增”②说同“悦” 高兴数多次屡次【答案】(3)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增强了能力所以才能够成就大业【解析】(3)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语段(甲)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4)死于安乐【解析】(4)语段(甲)的中心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段(乙)讲述了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当真的敌寇来犯时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却无人前来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这个故事印证了语段(甲)“死于安乐”的观点8.(1)用“/”为乙文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8.(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________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_______________③百姓闻之闻 _______________④太宗意乃解乃 _______________8.(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8.(4)结合甲文说说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8.(5)乙文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三条罪状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答案】(1)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解析】(1)“一骏马”为数量短语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之”为代词指代“骏马” 作“爱”的宾语其后断句“养饲”为动词“被饲养”的意思后面不接宾语其后断句据此正确断句为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答案】(2)①犹尚且, ②才能才干, ③听说, ④于是就【解析】(2)①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且犹尚且②句意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材才能才干③句意老百姓知道后闻听说④句意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乃于是就【答案】(3)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陛下曾经读书读到过这件事情难道忘记了吗?【解析】(3)①一食吃一次或有时②尝曾经岂难道【答案】(4)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解析】(4)本题作答可从“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等方面来谈能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例如主观条件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把握机遇坚持不懈客观条件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遇到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答案】(5)劝太宗不杀养马的宫人【解析】(5)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故事的背景来分析结合“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可知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间接委婉地劝谏了齐景公免了养马人的罪而皇后谏言中讲到此事是为了劝太宗不杀养马的宫人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9.(2)请对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 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答案】D【解析】(1)D项有误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答案】(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解析】(2)作答时需先明确句子所用手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中“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些动词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焦虑10.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 这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一首诗题目中的“酬”字是“酬答”的意思“乐天”即白居易B. 首联中“巴山楚水”泛指贬地此联表达了作者被贬多年的无限心酸和悲凉C.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用语贴切感情深沉表达了作者在席上听到笛声后恍如隔世的怅惘之感D. 颈联诗人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并不消沉低落从整联中可见诗人的豁达胸襟【答案】C【解析】C项“表达了作者在席上听到笛声后……”错误“闻笛赋”典出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这里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1.(1)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围绕着“眼泪” 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的变化过程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_______________→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_______________→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_______________11.(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画线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老师头疼的原因11.(3)按照括号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①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②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修辞手法的角度)11.(4)李想以前上课走神后来为什么会认真听讲了?11.(5)仔细揣摩第八段中画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答案】(1)不让眼泪流下来, 一滴眼泪都没流, 开始嚎啕大哭【解析】(1)解答时应对应文章相应段落找出关键句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第一空对应文章的第四段“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 因此此处应是“不让眼泪流下来” 第二空对应文章的第九段文中提到“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 结合前文提到其父母车祸受伤因此此处应是“一滴眼泪都没流” 第三空对应文章的第十段的后半部分文中提到“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结合前文“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 因此此处应是“开始嚎啕大哭” 据此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2)“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会感到“头疼”【解析】(2)“头疼”本义头脑疼痛文中是指李想让“我”很烦恼、苦恼老师头疼的原因要结合下文来理解如“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说明李想上课不认真课“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说明他经常打架“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说明他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答案】(3)①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李想冷漠、倔强和对人不信任的心理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卸下心理负担的李想的欢快与轻盈描绘了出来【解析】(3)①根据“冷冷地”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根据“看”“转过身”“头也不回”“走”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李想冷漠、倔强和对人不信任的心理②句中把“奔跑的李想”比作“一阵风” 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卸下心理负担后李想欢快的心情【答案】(4)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拾了久违的爱又获得了生活的希望【解析】(4)根据“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等语句可知李想之所以认真听课了是因为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拾了久违的爱又获得了生活的希望【答案】(5)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职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解析】(5)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情境发挥想象组织语言依据题干要求作答从画线句前后文可知李想的父母回家时因车祸受了伤李想“连滴眼泪都没流”“跟没事人似的” 显得十分冷漠“我”作为李想的老师听到村民的议论后为自己作为老师的失职没有走进李想的内心而愧疚结合上述分析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言之成理即可12.(1)文段选自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这是一篇以________为线索的叙事散文12.(2)把文中横线上所缺的动词填在下面括号中并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动词()()()()()()作用 ________12.(3)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怎样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________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________12.(4)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________“我的眼泪又来了”________12.(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①“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②“进去吧里边没人”12.(6)有人说从动作足以体现父亲买橘子不易、爱子情感人了因此对父亲身材和穿着描写实在有些多余你对此有何见解?【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13.(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13.(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戎挠赋予【解析】略【答案】A【解析】A【答案】C【解析】C七、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4.下列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五行山下定心猿②小圣施威降大圣③四圣试禅心④八戒大战流沙河A. ②①④③B. ②①③④C. ①②④③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
复合动词“v+きる”完了意味的使用特征浅析
复合动词“v+きる”完了意味的使用特征浅析作者:潘丽萍梅金刚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24期【摘要】本稿主要从动作成立时点的有无此观点出发,探讨了复合动词“v+きる”完了意味的使用特征。
结果发现其在表达完了的意思时,必须含有2个要素:动作成立的特定时点和动作成立的时间段。
【关键词】完了瞬间动词均质型持续动词特定时点问题提起太郎はいやいや三個を食べきった。
○太郎はいやいや食べきった。
×太郎は50キロの道を走りきった。
○太郎は走りきった。
×这两组句子在日语中非常常见,那么○和×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纵观以往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复合动词“v+きる”意思的分类研究,但是其在表达完了意思时,研究其特征的研究却很少见。
因此本稿主要探讨其完了意味的使用特征。
先行研究纵观先行研究,关于复合动词“v+きる”的研究主要分为2大类。
一类是对“叩き切る”这类本身含有“切断”意思的研究;一类是像“走りきる”这样“切断”意味较薄,着重表示行为完了或是状态极限的相关研究。
本稿主要探讨其完了意味的使用特征,故只介绍相关研究。
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1998)指出其完了的意思是「最後まで··する」「··し終える」。
姫野(1999)关于其做了以下描述:「切る」を本動詞「切る」の意味で、用いられる語彙的複合動詞と接辞的に用いられる頭語動詞に分類し、後者をさらに、継続動詞について、行為が完遂することを現すものと瞬間動詞について極度の状態に達することを表すものである。
李(1997)认为其完了表示动作展开过程的最终阶段。
杉村泰(2008)从动词的态出发,将其分为“行为的完了”“变化的达成”和“极限状态”三种意思。
其中关于“行为的完了”,他认为:“「行為の完遂」は当該の事態を最後まで、やり残しなく、完全に行うことを表す表現で、対象物を100%消費することを含意する。
词汇意义保留与否对复合动词学习的影响及对策——以中国的中级日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
3 f ⑩ I ⑩ f ⑥ f ⑩ I合计
4 f ⑩ f ⑧ I ⑩ f ⑩ I合计
通过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 1 和第 2 句子的正确使 第 组 组
词例 : I 圭为、 I 取 ) 缔 取 ) 组 、 与出寸 、 打 踏办切 否
⑩逵反建篥老
于 … … ) 。
缱塞圣( 取缔) 。
为( 致力
和 4 复合 动词 的使 用正确率 相当低 , 类 分别 只有 7 %和 8 %。
而同样的调查 内容笔者在 同年级 的另一个 班里先作 了预备
⑩南 人
老两
、 主坠 皆耋
( 深思) L害勺
收稿 日期 : 1 — 1 3 2 0 1—0 0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语复合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 日 的阶段性成果(1508 1524) 作者简介: 赵嫦虹(93一 , , 17 )女 黑龙江牡丹江人 , 讲师, 硕士, 从事 日 语教学研究; 杨夫高(93 , 黑龙江哈尔滨人, 17 一)女, 副教授 , , 博士 从事 1 教学研究 。 3 语
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 义。按照复合 动词 的不同类 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将 会在很 大程度上 提高复合 动词 的
教学和学习效率 。
参考文献 :
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词汇意义将会直接影响到外 国学习者对 该复合动词的掌握程度。
[] 1 陈曦. 关于日 语复合动词的习得研究[ . M]北京: 中国社
( 出、 指 提出) 。
@J I逗赁 值上t  ̄踏 切 恐( R ̄ -c f. ' 着手实施 ) 。
以上 4组句子在 本科三 年级 的两个 平行 日语班 里作 了 翻译测试 。第一个班的 同学 在毫无 准备 知识 的情况 下作 了 翻译测试 , 结果使用 了复合动词并且使用 正确 的概率统计如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_李敬国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 李敬国(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文章对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语言学者们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解析,指出在心理因素的条件下理解“短时”和“轻量”是正确把握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关键。
〔关键词〕 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心理因素;短时;轻量〔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2)01-0028-04 一、动词重叠式的范围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interativ e)的范围很宽。
如果我们用A代表一个单音节动词,用AB代表一个双音节动词,那么A A和A BAB就都是动词重叠式。
然而,事实上语言学界讨论的动词重叠式还不只这两类,动词重叠式还可以包括在已重叠了的动词中间插入“一”、“了”或“一了”的形式,在重叠了的动词中间加“来”末尾加“去”的形式,在重叠了的动词中间加“不”的形式,双音节动词只有前一音节重叠后一音节不重叠的形式等。
本文无意仔细分辨动词重叠式的区分标准,但是,因为众多动词重叠式所能概括的语法意义并不都属于一类,所以,我们只在AA式,ABA B式和已重叠了的动词中间插入“一”、“了”或“一了”的形式范围内讨论语言学者们讨论最多的一类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问题,其余动词重叠式不予涉及。
AA式和A BAB式又可以写作VV式,是现代汉语中最为典型的动词重叠式。
这类重叠形式中间加数词“一”,也是常见动词重叠形式。
邢福义(2000)说:“V—V和V V是同义形式,从时量和分量上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二者的细微差异,主要是说话口气上有不同的语值。
VV是自由式,用V V显得很随便;V—V 是郑重式,用V—V往往是为了对某种短暂行为作特意的强调。
在使用频率上,郑重式V—V大大低于自由式VV。
”动词重叠式中间有时态助词“了”,是表现完成体的动词重叠式,完成体与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经常二体合一,例如:“她看看艾艾的两只手,光光的;捏了捏口袋,似乎有个戒指,掏出来一看是顶针圈儿。
小学六年级常用动词总结与运用技巧
小学六年级常用动词总结与运用技巧动词是语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能够表达人、事物的行为或状态,对于学习语言和表达思想至关重要。
在小学时期,学生需要掌握常用动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这些动词来描述人物、事件以及情感等。
本文将对小学六年级常用动词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运用技巧。
一、常用动词总结1. 行为动词:表示人或物体的行为动作。
例如:走、跑、读、写、吃、喝等。
2. 状态动词:表示人或物体的状态、性质或特征等。
例如:是、有、知道、爱、喜欢等。
3. 感觉动词:表示人的感官活动,用于描述人的五感。
例如:听、看、闻、尝、摸等。
4. 变化动词:表示事物的变化或转变。
例如:变、长、高、变成、变得等。
5. 辅助动词:与主要动词搭配使用,用于构成各种时态和语态。
例如:be动词(am、is、are)、do动词(do、does)、have动词(have、has)等。
二、常用动词运用技巧1. 时态运用:根据不同的情景和时间要求,使用正确的动词时态。
常见的时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
例如:一般现在时:She plays basketball every Sunday.(她每个星期天打篮球。
)一般过去时:I watched a movie yesterday.(我昨天看了一部电影。
)一般将来时:We will go hiking next weekend.(我们下个周末去远足。
)2. 语态运用:根据需要使用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被动接受的动作。
例如:主动语态:The teacher teaches us English.(老师教我们英语。
)被动语态:We are taught English by the teacher.(我们被老师教英语。
)3. 句型转换:根据不同的句型要求,变换动词的形式和结构,丰富句子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肯定句转否定句:I like swimming. → I don't like swimming.(我不喜欢游泳。
动结式_追累_的语法和语义
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中国社会科学院 沈家煊 我这个题目前几天在天津会议上做了个报告,谈语法研究的目标是解释还是预测,里面就提到了这个“追累”的问题,今天实际上是把这个问题具体化。
这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实际上很不适合在大会上来演讲,需要拿着文章仔细地拿例子一个一个—23—对照着琢磨,那么,我只能把大概的意思讲一讲。
我印了大概二三十份材料,感兴趣的同志会后可以跟我要一下。
我做这个题目想要说明一个什么东西呢?像汉语里面“追累”这种动结式,它的语法和语义现象不能够完全从动词和补语的语法、语义特征推导出来。
因为动结式本身它已经形成一个整体,它整体的语法语义特征要大于它的组成部分的相加之和。
另外要说明,整个动结式的语法和语义特征还跟动词和补语它们所联系的一些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词汇选择,就是所谓的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就是“词汇搭配”,跟词汇搭配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最后假如说这篇东西有什么理论意义的话,我想说明的问题就是:有很多语法现象我们可以对它做出充分的解释,但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预测。
这是我最近一些年来研究语法的一个心得,也可以说是提出一个理论上的命题。
“追累”,比如“张三追累了李四了”,这句话你从逻辑上来讲,到底“谁追谁、谁累”有四种可能,但是实际上在现代汉语里面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就是“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那么这句话有使成义,“张三使得李四累了”。
第二种意思是“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那么没有使成义。
第三种意思“李四追张三,张三累了”,这种意思不成立。
还有一种,第四种意思是“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有使成义,也就是“张三勾引李四来追他,结果李四累了”。
有人认为第二种意思也不成立。
比如黄正德和李亚非意见就不一。
黄正德大概认为第二种意思不成立,李亚非认为第二种意思成立。
但我觉得这不要紧,这第二种意思有分歧,正有待于我们对它作出解释。
为什么第二句有人会认为成立,有人会认为不成立,而对其他三句的成立或不成立都没有不同的意见?我这篇东西大概有一半是论证用“管辖和约束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成功。
英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对比分析
英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对比分析“词化”这一术语集动态演变过程与静态演化结果于一身。
借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 本文着重讨论了英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
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英汉“哭”类动词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组合模式,即“核心意义+方式+原因+口型+持续时间”,但内部语义容量及词语感情色彩有差异;二是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偏好不同;三是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成分的增加、消减、合并及词性的转移。
标签:“哭”类动词语义成分词化偏好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哭”类动词。
现代英语中除“cry”外,还有“sob、weep、snivel、blubber、whine”等,现代汉语中有“哭、哭泣、哽咽、啜泣、声泪俱下、涕泪交流”等。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哭”的语义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及词化偏好。
本文试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和词化理论对现代英、汉语中“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偏好进行探讨。
一、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一)词化对于词化,语言学家们虽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至今语言学界尚未给出一个系统且明确的定义。
Baucer(1983:48~61)提出词化的五种类型,即音系词化、形态词化、语义词化、句法词化和混合词化。
Hopper&Traugott(1993:223~224)认为,词化就是语言材料演变为词项或通过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词项的过程。
Packard(2000:216)认为,词化主要用来表示某一语言形式发展成或被吸收来构成词项的状态。
严辰松(1998:8)认为,用语素、词或词组等各类形式表达语义是语言的词汇化过程。
董秀芳(2003:54)认为,词化是一种从非词的分立的单位发展为词的变化过程。
王文斌、周慈波(2004:413)认为,词化是指原属于横组合关系的词语自由配列成为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或将不同的语义成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化的、在句法上具有独立词位功能的词汇的过程。
动词对“看+把+NP+V+得(的)”句式的语义制约
动词对“看(瞧)+把+NP + V+得(的)”句式的语义制约“看(瞧)+把+NP+V得(的)”句式对动词的类型有特殊要求而不同类型的动词对整个句式的语义也会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动词类型对此句式的语义造成的不同影响做具体的分析。
一、句式具有“使动”的语义特征“把”和心理活动类动词(记作Vi1), 如“高兴”“累”“美”“疼”“兴奋”“难过”“急”“得意”等搭配,或者与表示动作行为的不及物动词(记作Vi2), 如“哭”“笑”“跑”“跳”“乐”“噎”“操劳”等搭配时, 整个句子会带有“使动”的语义特征。
这是由于“把”后的NP结构是动词施事的缘故。
所以,这类句子可以将“把”字句变换成“使”类动词的句子。
例如:(1)看把大家高兴的!一一>(这件事)使大家很高兴/高兴得很。
(2)瞧把他累的!―― >(一个人抬东西)让他很累/累得很。
(3)看把你哭的!——>(这个消息)叫你哭得很伤心。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换有几个条件:①Vi1变换式必须在去掉“看”或“瞧”后补出相应主语, 并可以在句末直接加“很”, 或者由“ Vi1 +得”变换成“很+Vi1 ”。
②Vi2变换式同样须在去掉“看”或“瞧”后补出主语, 并要在句末加上相应补语之所以“使”类动词前都有相同的要求, 主要是因为“看”或“瞧”有“提示”或“引起注意”的意味, 从而加强了句子的感叹语气,即这种句子一般为感叹句, 并且感叹句完全可以由非主谓句充当。
而变成“使”字句后, 句子的语气由感叹变为陈述所以,一般要有完整的结构, 即要补足主语。
至于句末的变化,同样要受句子语气的制约, 即“使”字句一般为陈述句,结构要尽量完整, 所以要补出相应的补语或谓语部分,如例(1) 和例(2) 。
此外,在Vi1、Vi2和“把”字搭配的句子中,“把”可以省去。
例如:(4) 看把大家高兴的!——>看大家高兴的!(5) 瞧把他累的! ―― >瞧他累的!(6) 看把你哭的!―― >看你哭的!这是因为句中的NP结构是动词Vi1、Vi2的施事,语义上具有自足的特点, 如:(7) 看把大家高兴的!( 语义主体是“大家高兴” )(8) 瞧把他累的!( 语义主体是“他累” )(9) 看把你哭的!( 语义主体是“你哭” ) 其中的“把”可以省略。
有关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的意义与用法分析
有关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的意义与用法分析作者简介:白蕊,(1984.12-)、女、云南、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
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中日语言文化比较。
摘要:本论文围绕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为考察对象,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对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在体现不同意义时搭配出现的词的类型和意义倾向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复合辞;发展性;意义分析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一、引言日语助动词「ようだ」与用言或体言搭配可以组成复杂内容的句子。
此外,在用言和体言后添加助动词还可使句子内容发生新的变化。
助动词「ようだ」的主要功能意义有:比况、样态、比喻、目的、提示说话内容等。
助动词「ようだ」与动词「なる」组合构成复合辞「ようになる」。
本文以复合辞「ようになる」为对象,就其在日语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
二、「ようだ」的意义分析现代日语中的「ようだ」是由古代日语「やうなり」变化而来。
「やうなり」是由体言「やう(様)」后续判断助动词「なり」构成的连语。
因此,从其构成上就可看出它具有“形式名词”的性质。
由「やうなり」的“样态、状态”词义中演化出了现代日语中的“比况”词义。
「ようだ」的“内容指示”的意义,是基于其对所叙述内容的一致性特点。
「どうのような」「どのように」这样的表述,也是基于「ようだ」的内容指示一致性的特点。
此外,「ようだ」还表示“目的”、“例举”、“不确定的判断”、“愿望”、“轻微的命令”的意义。
三、「ように」的接续与功能分析1、「ように」的接续现将助动词「ように」前常出现的接续形式进行总结。
用言连体形:「飛ぶように走る」「おもしろいようにお金が入る」「元気なようだ。
」助动词连体形:「だれか来たようだ」「すぐ逃げられるようにする」体言+の:「羽根のように軽い」连体词:「このように作ろう」「どのように生まれたのか」2、「ように」的功能日语中名词和名词之间通常用助词「の」接续,形容词之间用助词「て」接续,形容动词之间用连用形「で」来接续。
专题02复合动词的主要构成方式(解析版)
2020年高考英语词汇解题妙招专题02复合动词的主要构成方式(解析版)众所周知,动词是英语词汇中比例仅次于名词的词,但其作用却是非常大的,每个句子离不开动词。
掌握了动词就解决了词汇的主要方面。
本节将介绍动词合成法。
动词合成法: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的动词。
其主要方法有下列几个,我将在以下练习题中详细讲解。
请找出下列句中的合成动词, 说明构成的类型并指出单词意思及句子意义。
1.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stumbles"in paragraph 2 refer to?(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答案】underlined,原形:underline。
Underlined是underlin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在这是过去分词构成形容词作定语。
【解析】副词+动词→动词;合成词意思:下划线。
句意:第2段下划线的“stumbles”一词指的是什么?2.After a serious flu outbreak wipes out 99.4%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 battle unfolds between good and evil among those left.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答案】outbreak【解析】副词+动词→动词. 本句中outbreak是名词。
合成词意思:爆发v & n.句意:在一场严重的流感爆发夺去了世界99.4%的人口之后,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在左派中展开。
3.That relief is coupled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same people keep coming back for more:(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答案】understanding【解析】副词+动词→动词;本句中understanding是名词,它是由动词understand+ing变成的。
有关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的意义与用法分析
有关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的意义与用法分析作者简介:白蕊,(1984.12-)、女、云南、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
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中日语言文化比较。
摘要:本论文围绕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为考察对象,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对日语复合辞「ようになる」在体现不同意义时搭配出现的词的类型和意义倾向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复合辞;发展性;意义分析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一、引言日语助动词「ようだ」与用言或体言搭配可以组成复杂内容的句子。
此外,在用言和体言后添加助动词还可使句子内容发生新的变化。
助动词「ようだ」的主要功能意义有:比况、样态、比喻、目的、提示说话内容等。
助动词「ようだ」与动词「なる」组合构成复合辞「ようになる」。
本文以复合辞「ようになる」为对象,就其在日语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
二、「ようだ」的意义分析现代日语中的「ようだ」是由古代日语「やうなり」变化而来。
「やうなり」是由体言「やう(様)」后续判断助动词「なり」构成的连语。
因此,从其构成上就可看出它具有“形式名词”的性质。
由「やうなり」的“样态、状态”词义中演化出了现代日语中的“比况”词义。
「ようだ」的“内容指示”的意义,是基于其对所叙述内容的一致性特点。
「どうのような」「どのように」这样的表述,也是基于「ようだ」的内容指示一致性的特点。
此外,「ようだ」还表示“目的”、“例举”、“不确定的判断”、“愿望”、“轻微的命令”的意义。
三、「ように」的接续与功能分析1、「ように」的接续现将助动词「ように」前常出现的接续形式进行总结。
用言连体形:「飛ぶように走る」「おもしろいようにお金が入る」「元気なようだ。
」助动词连体形:「だれか来たようだ」「すぐ逃げられるようにする」体言+の:「羽根のように軽い」连体词:「このように作ろう」「どのように生まれたのか」2、「ように」的功能日语中名词和名词之间通常用助词「の」接续,形容词之间用助词「て」接续,形容动词之间用连用形「で」来接续。
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
三、以上解释的问题
首先, 有些动结式好像违背使役角色指派条件, 句子的主语却能接受 。 “ 、 、 、 、 使事角色 这些动结式的补词包括 丢 断 瞎 死 跑、 去” 等( 有“ 丢失” 义) 和“ 起、 出、 来、 满” 等( 有“ 得到” 义) 两类, 例如: ( 2) .我跑丢了一双鞋。 我浇死了四棵桃树。 我摔断了一条腿。 我看跑了一个俘虏。 我哭瞎了一只眼睛。 我除去了一块心病。 我请来了两个亲戚。 .我跑出了一身汗。
动结式“ 追累” 的语法和语义
沈家煊
一、“ 张三追累了李四了” 的, 张三追累了李四了” 这句话的释义, 谁追谁, 谁累, 逻辑上有四种可能, 但是实际只有三种成立: ( 1)张三追累了李四了。 李四累了( 有使成义) .张三追李四, 张三累了( 无使成义) .张三追李四, 张三累了 . 李四追张三, 李四累了( 有使成义) .李四追张三, ( ) 。( ) ( 排除的是 1 的释义 1 还有使成义, 张三“ 使得” 李四累, 1) 也有 ( 使成义, 张三“ 使得”李四追和累; 1) 没有使成义。换个角度说,句子 ( 表达 、 、 三种意思时都合乎语法, 而表达 这种意思时不合语法。 1) 要补充的一点是, 按有些人的语感, 表达 的意思时句子也不太合乎语 “ 尤其当句末去掉了字时, 张三追累了李四” 不能独立成句, 须有后继 法, 。语法研究必须对 小句才合格, 如说成“ 张三追累了李四, 停下来歇一歇” 动结式的这种语法语义现象尽可能作出解释和预测。 , 为阐述的方便, 下面将“ 追累” 这种动结式中的前动词称作“ 动词” 后 。 动词称作“ 补词”
那场饥荒饿死了很多人。 这样的句子看上去都违背题元准则, 主语既不是补词的也不是动词的题 但是都能够接受使役角色的指派, 句子合格。于是李文又不得不说, 元, ) , 第一句成立是因为动词“ 笑” 有使动用法( 如“ 他的故事最笑人” 所以能 给主语“ 张三的故事” 指派题元。至于第二句成立的原因, 他说 “ 那场饥 ② 这儿 是时间状语, 可由动结式“ 饿死” 指派题元。抛开第二句不谈, 荒” 的逻辑是, 凡有使动用法的动词都能给主语使事指派题元。但是这个逻 辑却是跟他原先贯彻的原则直接矛盾的, 看以下例子: ( 7)张三的故事最笑人。 艰苦的工作最累人。 无休止的排练最烦人。 尽管“ 累、 烦” 跟“ 笑” 一样有使动用法, 李文却并不认为“ 累” 和“ 烦” 能给使 事指派题元。按他对( 张三追累了李四了” 的分析, 如果主语“ 张三” 1)“ ( 是补词“ 累” 的题元的话, 句子就应该 1) 就不符合使役角色指派条件, 。按他对( 不合格( 见注①) 那首歌唱烦了李四了” 的分析, 如果“ 烦” 4) “ ( 能给主语“ 那首歌” 指派题元的话, 句 4) 也就违背使役角色指派条件, ③ 下面进一步说明使役角色指派条件和题元准则的不 子也应该不合格。
尝试态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分析
尝试态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分析第26卷第2期2007年4月南昌工程学院JournalofNan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V01.26No.2Apr.2007文章编号:1006—4869(2007)02—0028-05尝试态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分析,孙淑娟,黄国华(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2.南isi程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江西南昌330099)摘要:尝试态语助词"看"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广泛使用,从"w看"与"w"的对比,人称选用,语气及语气词的选用上对"看"的语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VV"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比较轻松,随意,没有目的性,而"VV看"则往往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在表示请求或建议时,"w看"比"w"更加委婉,因而也更富劝诱性.关键词:看;人称;语气;语气词;语用效果;礼貌原则中图分类号:H31;H02文献标识码:A一概述尝试态语助词"看"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普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1)探讨语助词"看"的起源,如陆俭明¨J,劳引,心叔引,蔡镜浩和吴福祥;(2)分析语助词"看"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如阮桂君【8和刘群].拜读前贤们的相关论述,得知,语助词"看"经常用在动词重叠式(VV,V—V),动补结构或动宾结构(VN,VVN)后边,表示一种"尝试"语气,例如: (1)我还有四根旧弦,不知合适不,你上上去试试看①.(2)既然大人认为我干得了,我就试一试看.(3)好,信你的,过几天看吧!(4)四哥你瞧,你瞧——你——你倒是评评理看.(5)你写几首诗看.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考察,认为除了句法和语义上的独特性之外,语助词"看"在语用上与同类语义结构的语言现象相比也极具特色.而这又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因此本人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VV看"与"VV"对比,人称选用,语气及语气词选用的角度就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谈些看法.二语用效果对比分析1.从"VV看"与"VV"对比的角度分析与"VV看"一样,普通话中"VV"也可以表示尝试的语法意义,例如:收稿日期:2007一O1一加作者简介:孙淑娟(1975一),女,江西泰和人,硕士生.①文中未注明出处的例句来自北京大学语料库. (6a)今晚的月色很美,咱们到校园里走走!(7a)这鱼味道很鲜美,你尝尝!以上两例中的"走走"和"尝尝"分别表示"试着走"和"试着尝"的意思.因此可以把以上两句变换成: (6b)今晚的月色很美,咱们到校园里走走看!(7b)这鱼味道很鲜美,你尝尝看!例句(6b)与(6a)及(7b)与(7a)相比,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建议对方试做某种动作或行为,但各自所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如例句(6a),在月色很美的夜晚说话人建议听话人到校园里欣赏月色,但说话人并不选用"欣赏月色"之类的词语,而是选用了动词重叠式"走走",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动词重叠式可表达"量小时短,尝试"等语法意义,既然建议对方试做的动作行为量小时短,那也就意味着动作的轻松,随意.所以"走走"除了表示"试着走"的语法意义之外,还蕴涵着"轻松而随意走走"的意思,轻松而随意走走也就是不带任何目的地走.例句(6b)在"走走"后加上了语助词"看",对于"走走"来说,"看"的使用强化了它的"尝试"意义;可是从整个句子看,它强调的则是"观察的效果":人在校园中走走时的所见之景——月色的皎洁和柔美,再如:(8)这件衣服太紧了,你穿穿看.(9)你喝喝看,这牛奶鲜不鲜?(10)你吃吃看,这葡萄酸不酸?(11)你试试看能否将它掰开."衣服紧不紧","牛奶鲜不鲜","葡萄酸不酸"第2期孙淑娟,等:尝试态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分析和"掰不掰得开"只有在"试穿了","试喝了","试吃了"和"试掰了"之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因此这些句中的"试着穿","试着喝","试着吃"和"试着掰"等动作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动词重叠式"VV"表示的动作行为是无目的性的,所以承载动作行为目的性的重任也就自然而然落在了语助词"看"的肩上.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w"和"VV看"都可以用来表示建议对方试做某种动作或行为,但"VV"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比较轻松,随意,没有目的性,而"VV看"则往往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到很好说明:(12a)元二嫂给他出主意,劝他不妨走走门路,找找熟人,看看有什么好协会可人.(13a)从今儿起,大家不妨随我老元一起走走,看看我的奇遇到底怎样?(14a)你不妨再试试,看看穿起来的效果怎样?例句(12)中元二嫂劝他"试着走门路"和"试着找熟人"的目的很明显:人个好协会,但由于动词重叠式"w"只能表示比较轻松,随意,没有目的性的动作行为,所以要引介动作行为的结果,只好再加后续小句:"看看……".其实可以把以上三句变换成:(12b)元二嫂给他出主意,劝他不妨走走门路看,找找熟人看,有什么好协会可人.(13b)从今儿起,大家不妨随我老元一起走走看,我的奇遇到底怎样?(14b)你不妨再试试看,穿起来的效果怎样?例句(12)一(14)做了如上变换后,句意不变,这也证明了语助词"看"的使用不仅强化了动词重叠式"VV"的"尝试"语气,也强化了整个句子的"观察效果".这正是动词重叠式"VV"所不具备的.语助词"看"的使用强化了动词重叠式"VV"的"尝试"语气,使句子多一层"商议"的语气,因而在表示请求或建议时,"VV看"比"VV"更委婉,因而也更富劝诱性,这一点从其人称选用,语气及语气词选用上也可以得到证明.2.从人称选用角度分析日常交际往往会涉及到说话人,听话人(受话人)和第三者,因此在交际中如何称呼这些交际对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经常是这样一种情形:同一交际对象,同一交际内容,往往会因为称呼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比如进商场购物时,总是能听到导购小姐这样的声音:"先生//J,姐/ 大叔/大婶,您好!请问您需要点什么?"不管消费者的年龄,身份和地位有什么差异,商家一律用敬称"您"来称呼,这样做实际上缩短了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消费者进入了一个平等,亲密,和谐的购物环境,同时也体现了商家"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宗旨.这样轻松,活泼和亲切的购物环境怎能不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呢?反之,其购物欲望能被激发么?这样,商家的效益也就无法实现了.由此看来,商家效益的实现受到对消费者称呼的影响.言语交际中对交际对象称呼的选择也如商家对消费者称呼的选择一样重要,它往往会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正是基于此,所以选择从人称选用的角度来分析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先看些例句: (15)你到入夜的北京城走走看,一条大街上总能找到几处烛光摇曳,笙歌飘扬的所在(陈建功《皇城根》).(16)西湖龙井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来信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17)这幅耳环跟戒指成套的,您戴戴看?(18)这曲子很优美,你听听看!(19)我们就是卖个晚报,《读者文摘》什么的,光荣,你的心情我们能理解,我和你何老师决心已定索性想试试看(魏润身《挠攘》).(2O)(样子)左右看,没人,他的心跳起来,试试看吧,反正也无家可归,被逮住就逮住了吧(老舍《骆驼样子》).(21)谁教自己这个博士是来到这么个社会中呢,鲜花插在粪堆上;好吧,干干看吧,尽人事听天命,没有道理可讲,没有!(老舍《文博士》) (22)"谁英雄,谁好汉,咱小康路上比比看",这已成了农村党员的心声.(23)陆福庆劝他用肥田粉试试看,或者还中用,老通宝呆瞪着眼睛只不做声(茅盾《秋收》). (24)让他再找找看吧(《故乡天下黄花》).从上述例句看出,表示尝试态的语助词"看"既可直接用在主语是第一人称的句子里,如例句(19)一(22),也可以用在主语是第二人称或尊称的句子里,如例句(15)一(18),却不可直接用在主语是第三人称的句子里,除非在兼语句里,如例句(23), (24),这是为什么呢?这点可以从语用的角度来解释.在言语中,通常用第一人称(我,我们,咱们)指说话人,用第二人称(你,你们,您)指听话人(也称为受话者),用第三人称(他,他们)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交际者应遵循礼貌原则.而人称的合理选用则是实施礼貌原南昌工程学院2007正则的策略之一.以例句(17)为例来分析:这是一家珠宝店的售货员在顾客买完戒指后又建议顾客买耳环时的言语,在这句话中动词重叠式"戴戴"有表示"尝试戴一戴"的意思,"看"也有表示"尝试"的语法意义.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看"所表示的意义是羡余的(redundancy),但从言语表达角度看,又并非是多余的,这可以起到强化"尝试"语气的作用,使句子多一层"商议"的语气.正是随着"商议"语气的增加,售货员间接而礼貌地表明了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直接问顾客是否要买耳环.为了礼貌,售货员用了"商议"语④,给顾客做出选择的权利,以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尽量少让顾客吃亏,尽量使顾客得益.既然是和顾客"商议"事情,突出对方的主体地位,那在交际中就该表达对顾客的"自我"关注.这种"自我"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顾客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顾客的"面子"或"形象需要".而合理称呼顾客是关注其"面子"或"形象需要"的方法之一.一般来说,选用第二人称"你","你们"和"您"或使用尊称先生,女士等称呼听话人,可以使对话双方处于亲切和谐的近距离礼貌关系之中和地位平等的共同体之内.那么在这种尊敬礼貌的触动下,顾客也就会很自然地想"是不是该把耳环戴上呢?"仅一个简单的称呼"您",售货员就轻松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岂不美哉?现实生活中,称呼选择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售货员和顾客之间,它还应该体现在所有的交际活动中,因为不管是谁,都希望在交际中受人尊重.也正是由于交际中需遵守礼貌原则,所以尝试态语助词"看"在表示说话人建议听话人或第三者试作某种行为,动作时应选用第二人称或尊称或采用兼语式,如例句(15)~(18),(23), (24),而不能采用第三人称.另外,如果将要试行的动作,行为涉及交际双方时,那其主语应该是"咱"或"咱们",如例句(22).因"咱"和"咱们"既包括说话人,也包括听话人,所以选用"咱"或"咱们"实际上也是把听说双方置于地位平等的共同体内,它遵循的同样是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当然,尝试态语助词"看"除了可以用在第二人称或尊称或兼语式中表示说话人建议听话人或第三者试做某种动作,行为外,还可以用在第一人称后面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不能立即做出决定或答复,要求先让试试的意思,请求对方让试试实际上也是一种礼貌.如例句(19),在非法经营之风猖獗的年代,于老师和何老师对自己卖晚报和《读者文摘》之类的正版书刊能否赢利没有把握,要求光荣让自己试试.在这个句子中,动词重叠式"试试"有"试一试"的意思,如前所述,语助词"看"的使用增加了"商议"的语气,体现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看"在表示让试试的意思时,还常常含有"劝勉"的语气,如例句(20),祥子想去看看曹太太和高妈,但又怕被孙侦探逮住,内心很是矛盾,最后良心促使他抱着试试的心情打探起来.尤其是"试试看"后面表示祈使语气的"吧"的使用,更是强化了这种"劝勉"的语气,类似的例句还有例句(21).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尝试态语助词"看"的使用能使句子增加一层"商议"的语气,使语言表达得更婉曲,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因此在选择人称时它也需遵循礼貌原则.3.从语气和语气词的选用角度分析不仅是在人称的选用上须遵循礼貌原则,在语气的选用上语助词"看"也同样是遵循着礼貌原则.请看一组句子:(25a)西湖龙井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来信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25b)西湖龙井在本省121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来信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例句(25a),(25b)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例句(25a)用的是陈述语气,例句(25b)用的是疑问语气.一般来说,如果说话者确信听话人会毫无条件去执行某一动作,行为时才使用陈述语气,它带有较强的祈使性和肯定性;相反,如果说话者不能肯定听话人是否会执行某一动作,行为时则使用疑问语气.经验得之:并不是任何进了商场的顾客都想购物,因此售货员也就无法确信顾客到柜台前来就一定会购物.既然无法确信顾客是否会购物,那就宜使用疑问语气,而不宜使用陈述语气.因为疑问语气可以减弱祈使性和肯定性,增加试探性.随着不肯定性和试探性的增加,售货员也就给予了顾客更多的选择权,这实际上也是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因此就礼貌程度而言,例句(25b)的礼貌程度要比例句(25a)的高,尤其是句末询问语气词"如何"的使用更是增加了这种礼貌度.①售货员在这句话中除了使用"商议"语气外还使用了疑问语气.关于疑问语气的语用效果分析,参见相关章节,这里暂且不讨论..②参考了吴福祥(2004年)的相关论述.第2期孙淑娟,等:尝试态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分析31 所以从语言表达得体的角度来说,例句(25b)要比例句(25a)得体.也许正是因为遵循礼貌原则的需要,尝试态语助词"看"经常选择疑问语气.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26)你猜猜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呢?(苏青《烫发》)(27)年龄小点不要紧,只要符合这"三要"我就要,讲讲看,是哪个?(姚文奇《彭德怀与他的原配刘坤模》)(28)你说说看,一个画画的人,怎么可以十年前的画和十年后的一样呢?(寇丹《裱画的朋友》) (29)脚底下沙子的声音,听听看,和往日徘徊踯躅时有什么不同?(3O)与普通人同场参赛,万人长跑队伍横贯街头,浩浩荡荡,你何不也试试看?(31)你倒说说看,她今天拿五爷丢在家里,忽然要请我看戏吃大菜,到底是为了什么?(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分析上述语料不难发现:如果是说话人建议听话人试行某种动作,行为时,在称呼上一般是使用尊称或第二人称,如例句(25b),(26),(28),(3O),(31),有的尽管省略了,但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补出来,如根据上下文可以把例句(27)"讲讲看"前省略的施事"你"和例句(29)"听听看"前省略的施事"伤你417/您"补出来,而语气上呢则一般是配合着疑问语气.不过在考察语料中,也发现了陈述语气的用例.如:(32)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鲁侍萍:姓梅的?周朴园:梅家的—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a).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b),不过你不妨说说看(曹禺《雷雨》).(33)反正有经验了,不妨做做看.(34)范某人到这里,一定有什么话说,你41]--人姑且过去听听看(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上述三个例句有个共同点:在"VV看"的前面加上了婉转表示说话人对相关命题主观估测和含蓄态度的语气副词"不妨"或"姑且".如例句(32),当周朴园得知鲁侍萍认识一个年轻的梅家小姐时便向她打听起来,尽管二人身份悬殊:一个是老爷,一个是下人,但老爷在建议下人说说她所认识的梅小姐时,称呼上仍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如例句(32) (a)(b)两处,这是遵循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周朴园的绅士风度.但当鲁侍萍说出她认识的梅姑娘并不是小姐,也不贤惠,据说还是不大守规矩时,周朴园在(b)处中连用了两个表示揣度性的语气副词"也许"来推测对方弄错了,增加语言的模糊性,使自己免于武断.尽管鲁侍萍所说的梅姑娘并不是自己想打昕的梅小姐,但急切的心情又使得他不得不做出并不如意的选择:让鲁侍萍继续说说她所认识的梅姑娘.这种不如意在语气副词"不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不妨"表示的是一种排他性的选择,这个选择对于听话人来说往往不是最佳的选择.在这里,周朴园通过选择的无奈性,降低了"自我"在选择中的参与程度,增加了选择的客观性.这种自我参与程度的降低,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对方的面子.由此看来,模糊语"也许"和语气副词"不妨"的使用也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委婉, 这样也就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请求或建议,从而成功实现交际目的.对于例外(34)中语气副词"姑且"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这就从语气词的功能上对语助词"看"在陈述语气中的语用效果做出了解释.因此从和其配合使用的语气和语气词的分析也可知,尝试态语助词"看"的使用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富有劝诱性,从而成功地让对方试做某种动作或行为.三结束语礼貌在人们言语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良好人际关系得以维持的基石,因此在交际中如何恪守礼貌原则是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一般来说,对交际对象的合理称呼以及交际时语气和语气词的合理选用都关乎着对方的"面子"或"形象需要",所以文章从人称的选用,语气及语气词的选用上对语助词"看"的语用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在人称选用上,语助词"看"选用第二人称或尊称的频率要明显要高于第一人称;在语气的选用上,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的选用频率要明显高于陈述语气,且在疑问句中经常可见表询问的语气词"如何"或"怎么32南昌工程学院2007链样"等,而在陈述句中则经常可见婉转表示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主观估测和含蓄态度的语气副词"不妨"或"姑且",所有这些都是礼貌原则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另外,从"w看"与"w"的对比中也发现:在表示请求或建议时,"VV看"比"w"更委婉,因而也更富劝诱性.参考文献:[1]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J].中国语文,1959,(10):490—492.[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劳宁.语助词"看"的起源[J].中国语文,1962,(6):3O一32.[4]心叔.关于语助词"看"的形成[J].中国语文,1962, (8):17—19.[5]蔡敬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J].中国语文,1990, (1):121—125.[6]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2):161—166[7]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18—24.[8]阮桂君.宁波话语助词"看"[J].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6):89—93.[9]刘群.襄樊方言"w看"格式的特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06,(1):114—115.[1O]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杜, 1988.[11]张斌,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PragmaticAnalysisofTentativeLanguageParticle"Kan/看"SUNShu-juan.,HUANGGuo.hua2(I.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2 ,China;2.President'SOffice,Nan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99,China) Abstract:Thetentativelanguageparticle"Kan/看"isusedwidelyinmodemspokenChinese.Withthe comparisonanalysisbetween"VV"and"W看",wefindthattheformeremphasizestheactionthatisgenerallymorerelaxed,freerandwithoutanypurpose;whilethelatteroftenemphasizestheac tionthathasadefinitepurpose.Whenindicatingrequestorsuggestion,"VV看"ismoretactfulandsexualthan"VV".Thi8paperdiscussespragmaticeffectof"Kan/看"between"VV"and"W看",thechoiceofcallandtheuseoftoneandexclamation.Keywords:Kan/看;call;tone;exclamation;pragmaticeffect;theprincipleofpoliteness (上接第lO页)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MaritalBalladsinMozhuang,YifengLIUFei.hua.,LIUHong.xing,TANXiao-jun(I.PublicityOfficeofCPCCommittee;anizationOfficeofCPCCommittee,Nanchang 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99,China;3.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99, China)Abstract:MozhuangisavillageinYifengCountylyinginthenorthwestofJiangxiProvince. Withinteri—orprofoundcultureandexteriormontanecondition,tothisdayitsfolk—customandsituationremaintradi—tional,whichhasdistinctiveconnotationandfeature.Beginningwithcollectingandclearing upthemaritalcustomandchansonsbymeansoffieldinquiry,theessayanalyzesthevalueandconnotationin maritalcultureofitslocalculture.Keywords:Mozhuang;maritalballad;maritalidea;valueorientation。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作为当代句法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题元理论是原则与参数理论中的第一个重要的模块理论。
“哭”的论元结构在与动词合并之前后明显发生了变化。
关于论元结构及其题元角色的这一变化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在题元理论的基础上,对动词“哭”和复合动词“动词+哭”的论元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动词“哭”的例句,从哭的语言使用着手,由浅入深,探究单个动词“哭”和复合词“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标签:题元理论句法特征V+哭论元结构一、引言研究汉语动词的论元结构,对分析句子的结构,发现动作的施事、受事等语义成分跟主语、宾语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语义解释之间的关系也会促进论元结构的研究。
“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个句子以其独特的句法结构吸引了大批语言学者的注意。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生成语法的框架,从题元理论的角度着手,进一步剖析单词素动词“哭”,复合动词“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二、文献回顾作为一种常见的复合动词,“动词+动词”结构在汉语研究中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个语言学派,语言学家都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对“动词+动词”这种复合结构做了大量的分析,众多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对中动结构进行讨论和阐述。
施春宏(2003)采用配价理论对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歧价现象做了深入研究。
熊仲儒(2006)提出功能范畴假设,预测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并解释其句法行为和歧义现象。
对于“小说看哭了妈妈”这一类型的动结式,宋文辉(2003)从动结式的概念结构出发解释了该类动结式的配价现象,指出概念结构中的运动事件和变化事件有自动事件和致动事件之分,致动事件的主事件增加了使事这个概念成分。
沈家煊(2004)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结构出发,预测了该类动结式的解释。
汉语语法研究一直受到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
乔姆斯基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句末“了”的性质和语义域
口刘 群
摘 要: “ 了”是现代汉语 常用的助词之 一。一般 认为 ,句末 “ 了”是表语 气的。本文从 句末 “ 了”的功
能、结构以及和其他语 气词 的比较方面探讨 了句末 “ 了”的非语 气性 ,并以此总结 了句末 “ 了”的语 气语 义域和
非语 气语 义 域 。 关键 词 : 句末 “ 非 语 气 性 了” 语 义域
(2 2 )天晴 了。
了= 已然
、
“ 形容词+ 了”还存在 另一种含 义,即某 种性质状态超
出 了某 一 标 准 。
(3 2 )这 件 衣服 大 了 。 了 = 离 已然 偏
疑 问语气 ,其 中疑 问语 气是句 子的主要语 气 。笔 者觉得 ,
这 样 的理解 有待于 商榷 。首先 ,陈述语 气、疑 问语气 、感 叹语气 、祈使语 气是现代汉 语共 时平 面上相互 对立 、相互
更 高 一个 层 级 的 具 有抽 象 性 、概 括 性 特 点 的语 义 单 位 。 程 。 了。已然 。 =
了。 以上格式 中,从意义上说 ,主要是表示事态有 了 在
语气 语 义 域 可 以归 纳 为 :
语义域 是语义趋近 一致 的语义模 块的集合 ,是 比义项 或将 有变化 ,即前后对 比可 以看 出情况有所变化 。了 的非
了 = 续 继 .
语气词尽 管是虚词 ,但它代 表着特定 的感情态 度 。两 个 语气词连 用究竟是什 么感情态 度 ?有人 认为 :连用 的两
个语气 词分别表示 不同 的语 气意义 ,而最后一个 语气词 是
全 句 语 气 的 重 点 。如 此 类 推 ,例 ( 5 既 是 陈述 语 气 又 是 1)
初一上语文句子动词问题
初一上语文句子动词问题介绍本文档将讨论初一上学期语文中与句子动词相关的问题。
句子动词在句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句子的核心要素之一。
正确使用句子动词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流畅,提高语文表达的质量。
动词的基本概念动词是表示人、事物或状态的词语,它可以表达行为、状态或出现的过程。
在句子中,动词通常表示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句子动词的分类根据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特点,句子动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实义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例如:吃、跑、笑等。
2. 系动词:表示主语的状态或特点,例如:是、变得、看起来等。
3. 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的意愿、推测、能力等情态,例如:可以、会、应该等。
句子动词的用法1. 句子动词的时态:动词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分为不同的时态,如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等。
使用不同的时态可以准确地表达出不同的时间信息。
2. 句子动词的态度:动词的态度可以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或观点,例如肯定、否定、推测等。
3. 句子动词的搭配:动词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搭配用法。
在研究句子动词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常见的动词搭配,以便正确地使用。
注意事项在研究句子动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过阅读、听力等方式积累句子动词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2. 多做句子动词的练,提高对句子动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注意动词的时态和态度的变化,灵活运用句子动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
4. 多注意动词的搭配,避免在使用中犯错。
总结句子动词是语文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正确使用句子动词可以提高语文表达的质量和准确度。
通过积累和练,我们可以逐渐掌握句子动词的用法和特点,提高语文水平。
希望本文对初一上学期语文中句子动词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 《语文教程》初一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语文课堂实录》初一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上内容为个人创作,不提供引用来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合理 的解释 ,因为句子真 实语义 的施事 “ 人 ”位于 制 ,这条原 则在 发挥作用 的过程 中就 需化为一些具 体的可 猎 复 合动词之后 ,而受 事 “ 兔子 ”位于复 合动 词之前 ,不能 操 作性规则 ,从而体现 原则的规 则化 过程 。大 体说来 ,在
按 照常规 去合理解释 。实际上 ,正确 的理解应是 “ 猎人追 界 限原 则 支 配 的底 层 论 元 提 升 过 程 可 归纳 为 三 条 下 位 层 次 兔 子 ,猎人 累 了。”或 “ 猎人追 兔子 ,累了猎人 。 ” “ 猎 的规 则 : 人 ”是 “ ”的施事 , “ 追 兔子 ”是其受事 , 同时 “ 人 ” 猎 又 是 “ 了”这 一动 作 的受 事 ( 受 者 ) 。 “ 子追 累 累 感 兔 ( - t u t r )是 “ D sr c u e 猎人追兔子 ( 致使 )猎人累 了。”或 “ 猎人追兔子累了猎人 。” “ ”是个 二 位谓 词 ( w - l c p e i a e , 追 top ae r dct ) “ ”是个一位谓词 ( n - lc r d c t ), “ 累 oepae p eiae 兔子 ” 和 “ 人”是谓词所涉 及的对象 ,即主 目 ( r u e t 猎 a g m n )。 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规则 规则一 :当底层动词无 同指论元 时,V 的论元 向界限之 规则二 若底层 动词有 同指 论元 ,则 需要 叠合 ,主题 论元叠合 后提升 到界限之前 ,成 为动结式 的致事 :其他 论 元 叠合后提升到界限之后 ,成为动结式 的役事或与事; 规则三 :当V 的客体论元跟 R 的所 有论元都 不同指时 , 需要在 拷 贝动 词的帮助下 提升到动结 式之前 ( 动词 拷贝句
能 ,但实际上只有一种成立 ( 本文从综合角度来考虑):
( )兔子 追 累 了猎人 。 1
李亚非 ( 9 5 1 9 )在 “ 管辖与 约束 理论 ” ( B G 理论 )的 框架 内解 释和预测 上述语法语义 现象 。他设 定两 个等级 :
a 兔 子 追 猎人 ,猎 人 累 了。 .・
3停顿语气 .
(7 2 )一起 去郊游 的人 很多啊 ,像 小张 了,小王 了, 小黄 了。大家玩得很开心。
参 考 文献 :
[] 1吕叔湘. 1 现代汉语八百词 【]北京:商务印书馆 ,1 9 . M. 99 [] 国政. 2萧 现代汉语 句末 “ 了”意 义的析 离[ . A 陆俭明. ] 面临新世 纪挑 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 济南:山东 育出版社 ,2 0 . c. 教 09
[】 4 萧国政. 汉语语 法研 究论 . 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1
[】 5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 “ 了”的语 法意义及其与词尾 “ 了”的联 系 【】 世界汉语教 学,1 9 , ( J. 90 2).
面语和 口语的相似度 越来越 高, 口语存在 的表 达形式渐 渐
( )小说 看 哭 了妈 妈 。 2
题元指派规 则:施事 一 主语
受事 一 宾语 级别 高的题元旅事 ,指派给级别 高的论元主 语,级别 综上所述,了。 的语义域可图示如下:
a 小说 看 妈妈 ,妈 妈 哭 了。 . b 小说 看 妈妈 , 小说 哭 了。 .
“ 不坐了”本来就没坐 ,前后对 比并没有事态 的变化, 其真 实语义是 “ 不接受你的邀请 ”。这是很客气 、很婉转 的 拒绝 。相比较而言 , “ 不坐”的拒绝口吻简单生硬 。
2强 调 语 气 .
了 的语气语义域
l 了 的非语气语义域
表变化的动态
呈 銮 签 气
有一部分 “ 形容词+ 了”表强调语气 ,如 “ 太好 了、太 精彩 了、绝了、神 了”。
已经/ 开始/ 偏离 即将/ 马上/ 继续
停顿语气
句式进行解释 ,对其 句法生成过程作 出分析 , 旨 在帮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这种特殊句式的句法生成 目 的。
关键词:复合动词 动结式 论元结构 题元结构
一
、
“ 兔子追 累了猎 人” “ 小说看 哭了妈妈 ”的语法
c 妈 妈 看 小 说 , 小说 哭 了。 . d 妈妈 看 小说 ,妈 妈 哭 了。 .
了 表语气停顿 。这 是现代 汉语的新用法 ,和唐代 口语
出现 的动态助词 “ ”毫无继 承和发展 关系。现代汉语 书 了
[ 萧 国政. 3 】 词义性质与 “ 了 中 “ x 了”的词 义 [ . A 汉语语 法的事 】 实发掘与理论探 索 [ . c 武汉:湖北人民 出版社 ,20. 】 05
复 合 动 词 “ 累 “ 哭 等 的 句 子 分 析 追 看
口 占雨 燕
摘 要 :基于前人的研 究,本文首先分析 了 “ 兔子追 累了猎人 ” “ 小说看哭 了妈妈”的语 法和语 义,然后从 复合动词的论 元结构和题元结构 出发 ,对 该特殊动结式在论元结构整合 过程 中的界限原则 、移位理论对这种特殊
就是:
例 ( ) 中 的 a 和 b 不 合 实 际 ( 子 不 可 能 追 猎 1 句 句 兔
人 ) ,c 虽 然 合 乎 实 际 ,但 不 符 合 例 ( ) 的 语 义 累 的 的级别高于宾语 。 “ 句 1 ( 题元 ”指派给论元的规则 ,简称指派规
是猎 人而不是兔 子 )。同理, “ 看哭 ”也是一个动 结式 , “ 小说看哭 了妈妈”实际上也只有一种释义成立。
和 语 义
“ 累 ” 是 一 个 动 结式 ( 春 宏 ,2 0 ) , “ 子 追 追 施 08 兔
为方便阐述,下面 以例 ( )为例将 “ 1 追累 ”复合动词
二 、G 理 论 的解 释 B
累 了 猎人 ”这 句 话 的释 义 ,谁 追 谁 ,谁 累 ,逻 辑 上有 四种 可 中的前动词称作 “ 动词”,后动词称作 “ 补词”。
b 兔 子 追 猎人 ,兔 子 累 了。 。・ c 猎 人 追 兔 子 ,兔 子 累 了。 .・
d猎 人 追 兔 子 ,猎人 累 了 。 .
语义上的题元等级、句法上的论元等级 。
题元等级:施事 > 受事
论元等级:主语 >宾语 题元等级中,施事的级别高于受事 ,论元等级 中,主语 则或系连规则,其中心思想是两个等级要互相 匹配 ,具体说
以文字 为载 体显现出来 。表停顿 的了。 就是 口语表达 的书面 化或文 字化 。也 有人把这个 “ ”写成 “ ”。 “ 了 啦 啦”可
6 . 能更符合口语活泼、响亮的特质。
( 刘群 湖北襄 阳 襄樊学院文学院 4 1 5 ) 4 0 3
语 言应用研 究
低的题元受事 ,指派给级别低 的论元宾语。 使 因事件 的参与者 ,动 结式之后 的句 法位置提 事 用例 ( )来验证这 一指派规 则可发现 ,例 ( )不 能 件 的参与者 。但 由于表层 的句法位 置的数量及其 性质的 限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