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经济新常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新常态【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修正。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我国30年的改革进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30年后思考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的出发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将发生一系列全局性、长期性的新现象、新变化。经济发展将走上新轨道,依赖新动力,政府、企业、居民都必须有新观念和新作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取向就是要形成“公平一效率”的新常态关系,这是能否实现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

向创新驱动”的关键。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新常态简介1.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把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大创举。它突破了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对立思维,为人类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显著变化。通过改革,不仅扭转了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局面,而且在短短的30 多年时间里使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从总体上来讲,是成功的。然而,成就不是改革所取得的唯一结果,与之相伴的还有许多我们曾经预见到的和不曾预见到的麻烦和问题。1.2新情况下的经济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速在波折中持续下降。从2009 年第四季度的增速高点下降至今已持续15个季度,降幅接近40%。进入2012年后,增速下行态势有所缓解,经济运行在7%~8%的狭窄区间内。伴随GDP 增速下降,经济结构也出现重大变化。出口由危机前超过20%的平均增速下降到不足10%,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服务业的占比和增长贡献均超过工业。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发生阶段性变化,GDP增速正逐步稳定在中高速的增长平台上。在此背景下,“新常态”概括了与高速增长阶段不同、将持续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状况,并得到广泛使用。“新常态”不是学术性名词,不同学者对其内涵与本质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然而,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和讨论的不断深入,对“新常态”的共识在增多。从影响面较广的应用和权威阐释看,“新常态”实质是说明我国将进入与高速增长阶段不同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国家追赶型增长的一般规律,是后发优势内涵和强度出现变化后的必然结果,是追赶进入更高阶段的体现。进入新阶段,将经济增长稳定在“常态”上,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匹配供给和需求的新变化,培育经济

增长新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及改革从主观上的原因来说,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认为商品经济经济只存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只能和计划经济相联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者不能并存,人们认为这是公理的,这才是社会主义。在刚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要否定马克思经典经济理论中的计划经济的设想,这本身就要革命的气魄与勇气和理论创新能力,邓小平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到实践在去探索。虽然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形成。2.1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邓小平以无以伦比的政治胆略突破了旧的传统观念,

极品、

主权的同时,全面推行农村生产经营责任制,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职能;在流通领域,认真贯彻实施商品等价交换;在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这样的制度下也是能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市场经济的,在这一点上,不能算是资本主义。而且我国的经济是计划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不过,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性质。他还表示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符合中国当时发展实际的,是能够让中国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快一点、省一点基本内容中的其中之一。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承认了市场的辅助作用。而且这也从实践上证明了一个铁一样的事实——市场和社会主义可以共存。此后,党中央确认了要改革计划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和重视价值规律,为下一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支持。不过也表明我国的经济主体还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还没有成为主体经济。不过,正式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并存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并且在正确对待市场和计划两者关系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国家经济就相当一个闭环的控制系统,政府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系统图如下:资本主义社会,提倡所谓的资本自由政府所起的作用较小,大部分只靠市场自己调节。然而资本逐利的天然性质,使得市场有很大可能走向不可控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都是经济危机引发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十年弯路后,中国的改革是从解决微观经济主体的激励问题入手的。主要做法是:在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政府逐步放松对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政控制,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即市场调节“为辅”,“为补充”,激发各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逐步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国家经济开始逐步恢复。“文革”结束以后,通过对以往经济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党开始意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1978 年12 月2 日,邓小平就曾谈到,对于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只能靠价值法则及供求关系来调整,否则不能自主。……不要怕乱,市场不会乱,承认市场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一思想是改革之初从微观经营机制入手,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生产积极性的认识根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认识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市场不相容的传统观念,但在改革目标没有明确之前,计划经济仍然被当做社会主义应然的经济体制,市场只是被当做一种经济调节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体制因素同计划经济相对应。以此为指导的改革只能是从微观的、局部的、外围的、现象的领域入手。但缺口一旦打开,在不可逆的历史潮流推动下,改革必然向宏观的、全面的、内核的、本质的领域发展。随着改革加深,我国逐步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国企改革,推动非国有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市场化,外贸、金融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市场化等的改革。历史发展以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综合解决了自由放任市场与传统行政计划的对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一过程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实现。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不得不将其置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辩证过程中去考察。只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为对计划经济的否定,从而视为对原始野蛮资本主义时期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否定之否定,才能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表现出来的辩证综合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对计划经济封闭体制的改造,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打开了国门,重新汇入世界历史的洪流。意识形态的成见再也不能阻挡全面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摒弃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立的传统思维,实事求是地指出二者长期共存的历史趋势,坦率地承认二者互有长短的历史现实,确立了在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