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基础教育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基础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孩子基础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孩子基础教育案例一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应该走进学生心灵的,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所以教育更是心灵交流的艺术。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错误,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世界。作为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很好地因材施教,就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掌握并运用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赢得学生的理解,唤醒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俗话说,栽树要养根,育人要育心。
袁嘉良是我所接触到的一年级学生里最情绪化的一个孩子。他一会儿鞠躬行礼、帮您整理教具、捡垃圾、帮助班集打扫卫生排列桌椅,,对人文明有礼,劳动积极。再一会儿,他会大吵大闹,拍桌子、扔书本、满教室的爬,,让你不能好好上一节课。
一天,他又在课堂上吵得不行。他用笔盒不停地拍着桌子,等我将笔盒拿走,他又拿了语文课本不停地拍打桌子。当我要拿他的语文书时,他对着我像小狗一样龇着牙叫。我平静且严肃地对他说:"袁
嘉良是想咬老师吗?"我伸出右手指:"如果咬了能让你安静,你就咬吧。"他毫不犹豫抓起了我的手指用力地咬了一下,然后又对我龇牙叫。这时班里的孩子们都静静地看着我们俩,这意味着:如果我不能尽快把这个吵闹的袁嘉良"镇住"这一班的孩子们这节课就无法好好学习了。然而,对于袁嘉良来说,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吵闹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灾害"。安顿好其他的孩子,我把他哄到教室外拉着他的手和他谈着:"袁嘉良,咋们出来安静安静好吗?""啊!,,"(他对着我叫)也许他对这个方式不满。
"磨老师最喜欢袁嘉良乖乖笑笑,袁嘉良能不能对着老师笑,不要大声叫?""啊!,,"(他笑了,但还是对着我叫)天啊!也许他以为我在跟他玩哪! 这时我想到,也许他敲桌子很闹是不对,毕竟他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而且他似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以此为乐。而我收了他手里的东西不但没让他认识到他的错误,反而让他讨厌我的举动,变本加厉的胡闹起来。孩子本身只是好玩,还有很多的无知,如果老师只做简单粗暴的处理,孩子虽然一时间被控制住了,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也许只是老师的"凶悍"、愤怒,让孩子懂得的只是以暴制暴的方式,也许他还会把这种方式模仿、运用到对待别人上。那我岂不是做了极其糟糕的榜样?相信袁嘉良这孩子也是非常想老师关注他、喜欢他,不如
试着"冷处理",让他知道他做了错事,老师就会不跟他说话了"不理他"。
于是,我又稍稍调整了我的情绪,严厉地对他说:"袁嘉良!老师
是在上课,你在课堂上吵吵闹闹,不但让同学们听不了课,更让老师觉得袁嘉良不是个乖孩子,一点也不爱老师!你不爱我就闹好了,我也不和你好好说话,不爱你!"
说完我把原来抓着他的手甩开了,转身回了教室。
袁嘉良在门外还不时地对着教室内吼叫,我告诉孩子们袁嘉良在考验同学们是不是专心听讲,继续平和地给孩子们上课。
下了课就放学。我像平时一样要带队到校门放学。出教室时袁嘉良想拉我的手,我躲开了,没理他,继续排队放学。
我在校门大厅和孩子们一个个道别。袁嘉良忽然跑过来紧紧抱着我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是想和你道歉,你不要不理我!,,""好,袁嘉良乖,知道错了咱们就改,,"看着他泪流满面的小脸,忽然间我也说不下去了,被这孩子感动得忍不住掉了眼泪。
孩子的心原本都是纯净的,如同晶莹的露珠映透出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我们做老师的没有细心去采集,又怎么能够体味得到他们的美丽!袁嘉良,这让人烦恼又讨人喜爱的孩子如同热热的麻辣烫,给我的教师生涯添了浓浓的滋味——真正关爱他就要体味他的心。
孩子基础教育案例二
教育孩子也要学会等待
今天是小一班小朋友的第一次"玩具分享日",每个小朋友都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小敏今天带了一辆电动汽车,我请幼儿介绍玩具时,她很爽快地把玩具拿出来,告诉小朋友玩具的名字。接着,按照一般惯例,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规则:可以将玩具给别人玩,但
在玩别人玩具时一定要征求别人同意,无论是谁都要爱护玩具。当小朋友开始玩玩具时,只见小敏抱着玩具车不动,我以为她不会打开开关,于是走过去说:"来,我们让车开起来好吗?"她点头答应。电动车开动起来了,车门还会自动打开,几个小朋友看见了,立即跑过来,围着电动车看,这时,小敏一动不动地站在一旁,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接着大哭起来:"我要妈妈,我要阿婆"。我想:可能是一下来了许多小朋友,把她挡住了,她看不到玩具车才哭的。于是叫小朋友站开些,让她也看到自己的玩具车。可是她还是一直哭,我猜测她可能是不愿意让小朋友玩。这时,李老师走过来问:"你为什么哭?""妈妈早上说玩具带来和大家一起玩的对吧",她没有回答,"你想和谁一起玩?""我要和小薪玩"。原来,平时她和班里的小薪最熟悉,自然也愿意和他分享玩具。于是我叫来小薪和她一起玩。"那么玩具是不是也给其他小朋友玩?"她沉默了一下,情绪稍微好了一些,然后点点头。当小朋友再次过来看他的电动车时,她又开始哭泣,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我们只好将她的玩具暂时收起来。
我们知道,学习分享事物是幼儿踏入群体的第一步,也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方式。其实,发生在小敏身上这件事是小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常出现的,他们从家庭刚刚步入幼儿园,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玩玩具时常常自我中心,在家庭中更是独享玩具。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其实小敏还是愿意把玩具给同伴玩的,只不过她目前只愿意和她熟悉的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而面对更多的同伴,她显然不知所措。老师的语言启发和暗示她也愿意接受,但是,认识真正
转化成实践行为时,心理上又产生了矛盾冲突,所以,我认为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也要能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允许幼儿暂时的拒绝行为,学会等待,相信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提出渐进的要求,让她感到同伴关系是她的基本需要时,她一定能接纳同伴,改变自己原来在家庭里形成的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
第二次"玩具分享日",我特地请来中班的几位小朋友一起参加"玩具分享"活动,当哥哥姐姐介绍自己的玩具,并相互用礼貌的语言说:"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好吗?""我的玩具给你玩""我们换一下玩具玩吧""好的""可以""谢谢你",,班上的小朋友一下就被哥哥姐姐玩玩具的情境吸引住了。"想和哥哥、姐姐一起玩吗?""你会和姐姐怎么说?"这时我让小敏和哥哥姐姐用商量的语言相互交换玩具,她很乐意,也很大方。今天的小敏不仅玩了哥哥姐姐带来的玩具,而且也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玩玩具时别提多开心了。
通过"玩具分享日"活动,我想:玩玩具是小朋友最高兴的事,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让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分享,让他们顺利地踏入群体生活,建立初步的与同伴交往的关系和行为。也让我体会到,幼儿从独享玩具到乐意与同伴共享玩具有一个过程,每个孩子从意识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教育有时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只有生活与教育的密切结合,创设幼儿实践的条件和机会,经过不断的实践练习,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上长期一贯的坚持,才能取得一定成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超之过及,教育孩子同样要学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