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
出名戏曲介绍
出名戏曲介绍
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类型,其中一些成为了非常出名的戏曲。
以下是一些出名戏曲的简介: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京剧以唱为主,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特点是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矫健有力、装饰艳丽繁复。
2.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歌唱为主,歌唱方式婉转柔美,剧情较为细腻,代表作有《黑旋风李逵》、《梁山泊》等。
3. 粤剧: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粤语唱腔为特点。
粤剧演唱技巧独特,表演以歌唱、曲艺、舞蹈为主,擅长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4. 川剧: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四川方言演唱。
川剧以脸谱和变脸为特色,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代表剧目有《二进宫》、《智取威虎山》等。
5. 评剧:评剧源于上海,以评书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评剧以全扮演为主,以评书、歌唱、说唱等形式演唱,剧情内容丰富多样。
以上只是其中几种著名的戏曲剧种,还有许多其他戏曲类型和
剧目,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戏曲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国粹之一。
中国戏剧的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传统戏剧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其中四种基本形式是指京剧、越剧、黄梅戏和评剧。
这四种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演特点和地域特色。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性形式之一,源自于北京地区,融合了唱、念、做、
打(唱腔、念白、表演、武打)四种表演形式。
京剧以唱腔为主,武打技艺也颇为精湛,表演形式高度规范化,有着独特的程式化表演特点。
2.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杭州方言为基础,后来在上海地区发展壮大。
越剧
表演特点突出,重视唱功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动作的优美和细腻,富有南方地区的优美特色。
3.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省黄梅县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黄梅
戏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歌唱艺术和情感表达,曲调优美,表演风格浓厚。
4.评剧:评剧起源于北方地区,尤其在山东、河北等地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评剧
以念白为主要表演方式,其表演特点在于念白技艺、表演技巧和曲艺形式的结合。
这四种戏曲形式各有特色,在表演风格、音乐、服装、化妆和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典戏剧
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唱、 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 综合舞台艺术。 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代戏曲
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 形式包括元杂剧、元散 曲、和明清传奇。
马致远 散曲《天净沙· 秋思》
杂剧《宫秋》
白 朴 杂剧《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
《王粲登楼》
1、元杂剧——结构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类似于现代戏剧的 “幕”)(也有由五折构成) 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 类似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 物 ;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 质。
老生,中老年 人物,因戴胡须, 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 人物,不挂胡须, 分文小生、武小 生。
旦行,扮演女性 角色的一种行当。 可分为正旦、花 旦、武旦、老旦、 彩旦等。
正旦,主要扮 演娴静庄重的青 年、中年妇女。 因常穿青素褶子, 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 演性格明快或 活泼放荡的青 年女性。表演 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 擅长武艺的女 性,按扮演人 物的身份和技 术特点,又分 刀马旦和武旦 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 妇女。
彩旦,又 叫“丑旦”、“丑 婆子”,扮演滑稽 或奸刁的女性人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 剧色彩,实属女丑, 故常由丑行兼扮。
净行,俗称花 脸,又叫花面, 面部化装用脸谱, 一般都是扮演性 格、品质或相貌 上有特异的男性 角色。
丑行,扮演喜 剧角色,由于 在鼻梁上抹一 小块白粉,又 叫小花脸、三 花脸。包括文 丑、武丑。
文丑,除武 夫外各种丑角均由文 丑扮演。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古代戏曲的分类
古代戏曲的分类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深受人们喜爱。
古代戏曲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古代戏曲的几种主要分类。
一、京剧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种。
它起源于北京地区,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戏服而闻名于世。
京剧的剧本多数取材于中国历史和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人物形象鲜明,表演注重身段、腔调和面部表情的配合,以及台词的朗诵和唱腔的演唱。
二、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中国古代戏曲中流派繁多的一种。
它以其纯正的河南方言为基础,表演形式包括说、唱、念、做、打、舞等。
豫剧的剧情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白蛇传》、《关公巧捉泉水》等。
豫剧以其悠扬的唱腔和独特的舞蹈动作而著称,加之演员的娴熟演技,使得豫剧成为受众喜爱的一种戏曲形式。
三、越剧越剧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主要类型之一。
越剧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动人的表演而备受喜爱。
越剧的剧本多以同人异事的爱情、家庭纠葛、历史传奇等为题材,如《红楼梦·黛玉葬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越剧的表演形式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演员们通常穿着精美的戏服,用瓜皮扇和丝巾作为道具,展示出无穷的魅力。
四、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形式,深受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的喜爱。
粤剧的唱腔独特,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擅长表演武打和舞蹈。
粤剧的剧本多源于中国四大名著和广东地方传说,如《西游记》、《一剪梅》等。
粤剧以其充满活力的表演艺术和热情奔放的表演风格而闻名,吸引了大量观众。
总结起来,古代戏曲的分类较多,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京剧、豫剧、越剧和粤剧作为古代戏曲的主要类型,都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为观众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化---戏曲
戏 曲
戏 曲
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 上也称戏剧。中国戏曲是包 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 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 艺术。
戏曲起源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净
大花脸: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地位较高,举 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造型上以气度 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要求雄浑、凝重。 二花脸: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 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 工架,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也叫摔打花脸、武净。以跌扑摔打为 主,不重唱、念。 油花脸:俗称毛净。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型扎 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 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 等特技。如有名的鬼魂形象钟馗。
丑
文丑: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 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机警幽默、武 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伶俐,吐字清 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 健有力,擅长翻跳扑跌等武功。
请欣赏
《折子戏》
艺术特色
综合性 虚拟性
程序性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 事也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 形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 台
角色行当
生,旦 净,丑
生
老生: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 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 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动作造型庄重、 端方。 小生:与老生相对应,扮演青年男性,不戴 胡须。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表演要 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矫健,勇猛炽烈。 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净利索。武生 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中国古代戏剧名篇古代戏剧经典
中国古代戏剧名篇古代戏剧经典中国古代戏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演绎与传承,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这些名篇既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部中国古代戏剧名篇。
一、《汉宫秋》《汉宫秋》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以公元前9年的霸王别姬为背景,以汉宣帝与王莽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世态炎凉。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优美,被誉为元代傲世奇作。
二、《琵琶记》《琵琶记》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又一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之一。
该剧以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和权力斗争的纷争。
剧中的唐玄宗形象深入人心,琵琶精湛的表演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该剧以其优美的词曲、动人的故事、精良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长生殿》《长生殿》是明代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该剧改编自元稹的《长恨歌》,是一部以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为背景的悲剧。
剧中展示了唐朝盛世的风貌,同时也揭示了王朝内外部的种种矛盾和纷争。
剧中情节曲折且富于戏剧性,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汉宫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贾府内外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而脍炙人口。
五、《莲花争偈》《莲花争偈》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剧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传奇剧。
剧中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表达了对爱情的苦涩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度审视。
该剧的戏曲表演技巧独特,并以其主题深入人心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六、《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该剧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
剧中以窦娥与张秀官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中国古典戏曲》课件
表演艺术
01
02
03
身段表演
通过身体的姿态、动作、 步法等表演形式,表现角 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表情刻画
通过面部表情的刻画,表 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变化,使观众更深刻地理 解角色。
服装道具
合理的服装和道具设计, 能够突出角色的身份和性 格特点,增强表演的艺术 效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伴奏
音乐伴奏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烘 托,增强戏曲的感染力和艺术效
提高观赏效果。
跨界融合
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 ,如与话剧、舞蹈、影视等,拓
展戏曲的艺术表现力。
戏曲的国际影响
文化交流
中国古典戏曲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代表之一。
国际演出
中国古典戏曲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观 众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
学术研究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古典戏曲,推动了中国 戏曲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和影响。
02
在戏曲中,经常出现因果报应的主题,体现了佛教的轮回观念
和善恶有报的思想。
慈悲为怀的道德取向
03
在佛教影响下,戏曲中的正面角色往往具有慈悲心肠,强调同
情和怜悯,体现了佛教的人文关怀。
05
中国古典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戏曲的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
传统的戏曲传承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 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通过口传心授,将技艺 代代相传。
《牡丹亭》
要点一
总结词
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 悲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牡丹亭》是一部以爱情和生死为主题的戏曲,讲述了南 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游园中梦到一位书生柳梦梅, 从此开始了一段跨越生死、人鬼之间的爱情。杜丽娘相思 成疾,最终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到南安赴任,与杜 丽娘的鬼魂相遇,两人继续展开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最 终,杜丽娘还魂复活,与柳梦梅结为夫妻。
中国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简介一、背景介绍中国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分类及特点1. 戏曲分类中国戏曲根据表演形式和地域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戏曲有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其中,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艺术形式,被列为中国国粹。
2. 戏曲特点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元素的组合。
唱腔分为高腔、花腔和河南梆子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调和旋律。
戏曲表演注重声音的运用和舞台表演的技巧,演员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戏曲还注重服装、化妆和道具的运用,以增强舞台表演的效果。
三、历史渊源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的戏曲表演主要是在宫廷和贵族中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传播到民间,并融合了各地方戏曲的表演方式和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类型。
在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还承载着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播。
戏曲通过剧情、人物形象和音乐,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四、戏曲的影响中国戏曲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戏曲的表演艺术和表演技巧受到了许多艺术形式和艺术家的影响。
同时,戏曲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影响,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戏曲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韵律和美学形式,使其在国内外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也正因为戏曲的独特魅力,它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现代发展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改变,中国戏曲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创新戏曲艺术,许多传统戏曲演员学校、剧团和机构不断努力。
古代戏曲流派
古代戏曲流派戏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流派。
这些流派在音乐、表演形式、剧情和剧本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深受观众的喜爱,并且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代戏曲流派的代表作品和特点。
一、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起源于18世纪的北京地区。
它以唱腔、表演技巧和戏曲服饰著称。
京剧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历史、文学和传说,通过唱、念、做、打等形式的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其舞台形式简洁大方,角色扮演鲜明,同时注重面部表情和动作的表达。
《红灯记》、《长生殿》和《白蛇传》等都是京剧的经典剧目。
二、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源于河南地区。
它以河南方言为基础,特点是音调高亢有力,大气磅礴。
豫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其中尤以唱腔和皮影戏的运用最为出色。
豫剧的剧目题材多样,既有历史传统剧,也有现代话剧和民间故事剧。
代表作品包括《关公出山》、《白蛇传》和《沉香居》等。
三、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的绍兴地区,是中国戏曲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但却广受欢迎。
越剧以绍兴方言为基础,音调柔美婉转,情感细腻动人。
它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注重唱腔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越剧的剧本取材广泛,既有历史传说,也有现代故事。
《红楼梦》、《梁祝》和《窦娥冤》都是越剧的代表作品。
四、评剧评剧起源于北京地区,是中国北方的地方戏曲流派。
它以京腔为基础,音调高亢宏亮,以说腔为主要表现形式。
评剧剧目主要选自明清小说、传统京剧和历史故事等,同时也有现代剧目。
评剧的特点是人物形象鲜明,角色扮演细腻,同时注重歌唱和说唱的表演技巧。
《义侠图》、《红楼梦》和《钟馗嫁妹》都是评剧的代表作品。
五、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是中国南方戏曲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它以湖北方言为基础,音调婉转动听,擅长表现细腻感人的情感。
黄梅戏剧目多取自传统经典,尤其以宫廷戏和历史传说为主。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唱腔和念白,也有舞蹈和杂技等元素。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元杂剧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 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
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 多的场次,类似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 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 物,相当现代剧的序幕.
也叫介.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 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 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 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 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 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
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
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 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 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 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 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长篇, 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 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 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 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 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 、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 其他脚色皆为配角.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 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 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 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 内容.
中国有名的戏曲故事
中国有名的戏曲故事
中国戏曲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其中一些脍炙人口、广受欢迎的戏曲故事包括:
1.《红楼梦》:这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被改编成京剧、豫剧等多种戏曲形式。
2.《西游记》: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话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等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各种戏曲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3.《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小说,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也被多次改编为戏曲,如京剧、越剧等。
4.《三国演义》:这是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
它的故事被改编为各种戏曲,如评剧、越剧等。
5.《牡丹亭》:是明代杜世情的传奇小说,后来成为元代汤显祖所创作的昆曲。
它被认为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一。
6.《霸王别姬》:这是京剧剧目之一,讲述了项羽和虞姬的悲壮爱情故事。
后来,它也成为电影《霸王别姬》的原著。
7.《梁祝》: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爱情故事。
它被改编为各种戏曲形式,如京剧、粤剧等。
这些戏曲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不同地区、不同戏曲形式的经典剧目。
它们既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又展示了深厚的艺术魅力。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中国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其中四大古典戏剧是指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越剧。
这些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代表了各自地区的戏曲艺术风格,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这四大古典戏剧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
京剧起源于北京,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至今,成为中国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注重华美的服装、丰富的表情动作和高度技巧的唱腔,并强调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的表现。
京剧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京剧曲调多样,唱腔丰富多变,既有高亢激昂的快板,也有缠绵悱恻的慢板。
京剧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喜爱。
其次是评剧,起源于北京周边地区。
评剧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评剧的特点是语言明快,旋律优美,行腔独特。
评剧演员主要扮演男性角色,装束朴素,注重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表现力。
评剧剧情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世界观。
评剧既有纯正的北方特色,又受到了华东地区戏曲的影响,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接下来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黄梅戏极富地方特色,在清朝后期经过各种流派的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戏曲形式。
黄梅戏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其中,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的特点是黄梅戏的独特之处,这种表演方式给黄梅戏带来了无限的扩展性和想象力。
黄梅戏的剧目多以古代名著为蓝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实生活题材。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雅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最后是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
越剧以其婉转抒情的美和对女性形象的表现而著名。
越剧的唱腔优雅流畅,音调柔和,以其独特的嗓音魅力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
越剧注重演员的形神兼备和角色的精湛演技,尤其擅长表现女性的心理和情感。
越剧的剧目多以传统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为基础,内容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戏曲欣赏
中国传统戏曲欣赏导语: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作为教育内容创作者,我们有责任向学生传授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他们了解、欣赏并传承下去。
本篇文章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流派以及欣赏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培养对戏曲的热爱。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文学等多种元素。
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戏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与表演的结合:戏曲中的音乐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色等手法,与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台词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唱腔的独特性:戏曲中的唱腔有各种各样的声调和音域,如梆子、京剧、豫剧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特点。
3.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戏曲中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唱腔、念白,又有舞蹈、杂技等,这些形式的结合使得戏曲更加生动、丰富。
4.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戏曲的台词和剧本通常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使得戏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中国传统戏曲的流派中国传统戏曲有众多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流派。
1.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等为特色。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演员通过身段、脸谱和唱腔等手法,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豫剧: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它起源于河南地区。
豫剧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形式独特,以其细腻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3.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它起源于湖北地区。
黄梅戏以其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名,它通常以爱情和家庭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中国传统戏曲的欣赏方法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戏剧及代表作品介绍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古代戏剧包括戏曲、杂剧和话剧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歌唱、舞蹈和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剧、豫剧和越剧。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和《长生殿》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湛的表演和美丽的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豫剧是中国北方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以其豪放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刘海砍樵》、《白毛女》和《沙家浜》等。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深入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越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它以其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越剧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施》和《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心编排的舞台和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和智慧。
除了戏曲,中国古代还有其他形式的戏剧,如杂剧和话剧。
杂剧是一种以歌舞、杂技和表演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形式,它通常以喜剧为主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滑稽的情节来取悦观众。
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和《西华山》等。
话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一种现代形式,它以对话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话剧的代表作品有《茶馆》、《雷雨》和《白毛女》等。
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对话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中国古代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总之,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通过唱腔、舞蹈和表演等多种手段,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古代戏曲的类型及特点
古代戏曲的类型及特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古代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动作的协调配合。
它的唱腔分为四种声调:平、仄、入、出。
其中,平调以沉稳、庄重的声音表现男性角色,仄调则以明快、高亢的声音表现女性角色。
京剧的表演动作注重肢体的舞蹈性,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
这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得京剧成为了中国最具辨识度的戏曲形式之一。
评剧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
评剧的特点是以说唱为主,音调较为平稳,注重对话的表达和情感的揭示。
评剧的唱腔以说唱为主,辅以少量的高亢唱腔,使得表演更加真实自然。
评剧的表演动作比较简洁大方,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评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杭州,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的特点是以唱为主,音调柔美悠扬,以其独特的婉转之音打动了无数观众。
越剧的唱腔以婉转、细腻为主,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刻画。
越剧的表演动作注重舞蹈的美感和角色形象的塑造,演员们通过身体的流畅动作和精湛技巧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越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黄梅戏是流行于湖北一带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黄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黄梅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音调悠扬、柔美,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吸引了广大观众。
黄梅戏的唱腔以柔美、悠扬为主,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演绎。
黄梅戏的表演动作注重舞蹈的美感和角色形象的刻画,演员们通过流畅的身体动作和细腻的表情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史戏曲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演绎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和传统的剧种。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一个中国历史戏曲年表,通过对每个时期的概括和戏曲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回顾,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戏曲的千年魅力。
1.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戏曲的起源时期。
这个时期戏曲主要表现为各类宫廷舞蹈和宴会娱乐活动的形式,以音乐和舞蹈为主。
2.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出现了各种表演形式,如西方戏、河洛戏、夜场戏等,其中以曲艺和杂剧为代表。
著名的戏曲文艺家白居易在唐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3.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北宋时期是戏曲传统的确立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传统剧种,如京剧、越剧、粤剧等。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音乐、舞蹈和表演特色,成为后世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
4. 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元代时,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蒙古、波斯、阿拉伯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元曲风格。
元曲以快板为主要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深受观众喜爱。
5.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明代,戏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戏曲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明代时期还兴起了徽剧、评剧和黄梅戏等剧种,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6.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末期时期。
在清代,戏曲艺术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境,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剧目问世。
清代时期京剧成为主导剧种,逐渐形成了现代京剧的基本形态。
7. 当代(1912年至今)中国戏曲在现代继续发展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上世纪以来,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创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有何异同?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戏剧形式。
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中国戏曲蕴涵有特别的古老东方文化意味。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有的戏剧形式。
它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演唱戏剧形式。
“唱”指歌唱,戏曲唱腔一般有固定的曲牌以及板式,象京剧中的导板、慢板、快板等。
“念”指说白,说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动人。
“做”指表演,讲求身段、工架,象整冠、理髯、趟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
“打”指武打,有各种套路。
总之,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和西方戏剧形成根本区别。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
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
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
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
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
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
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
“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
“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
“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
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
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
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
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
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以歌舞演故事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
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趋于逐渐分化。
譬如在古希腊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
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现在的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
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
从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俳优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中间经历汉代百戏,唐代(618-907)参军戏,直至宋代(960-1279)南戏、元代(1279-1368 )杂剧,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性艺术。
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分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2、远离生活之法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
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
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
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呕心沥血,乐此不疲。
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动作。
任何一个演员走上中国戏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话,就必须按照极具夸张、表现性和且又被规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动作去做“笑”的表演。
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
远离生活形态的戏曲,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的。
由于中国戏剧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因此能精确又微妙地刻划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做到神形兼备。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
它们都以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为什么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然形态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
但这门艺术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和戏班(剧团)物质经济条件的薄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
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
处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
正是这个顽强地表现自我、扩张自我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滚的长髯……。
这一法则的实践结果,已不止是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3、超脱的时空形态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
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
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
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
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
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
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
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
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
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
要长就长,要短就短。
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很简单,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
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
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
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
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
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
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4、虚拟手法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
那么,这种创造又是由何而来呢?我们说,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
这是最核心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