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内容

孝经内容
孝经内容

孝经内容:开宗明义章第一

我们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一个“和”字,撇开那些政治术语,可以把和谐社会通俗理解为人类追求、向往的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天下和平这样一种和顺美善的理想社会。怎样才能达到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跟他的学生就讨论过,并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著名的《孝经》。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解】

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孝经简介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孝经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白话注解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

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 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看门人曾经编辑过《二十四孝图文》,反响强烈。转载收藏的朋友多达1600余人!这说明孝的传统美德还为大家所认同与称扬。这就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为了净化人心,特再翻译《孝经》一书,希望藉著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 《孝经》研习报告 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yún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古同“炳”)疏。全书共分18章。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人物生平: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 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后人评价: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近时严坦叔《还家诗》亦有“旧时巷陌浑忘记,却问新移来住人”,颇得知章之遗意。(宋·范晞文《对床夜话》) 个人作品:

李密简介

李密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生平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或《陈事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孝经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颜芝,秦汉之际河间今河

孝经-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颜芝,秦汉之际河间(今 河 孝经学派。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 颜芝。秦汉之际河间人。 中文名,孝经学派。创立人,颜芝。孝经创立人信息,秦汉之际河间人。相关人士,长孙氏。江翁。后苍等。 简介。孝经学派是秦汉之际颜芝所创立的学派。 颜芝。秦汉之际河间人。 学术传承。秦焚书。颜芝掩藏《孝经》。幸免于火。

汉初。解除挟书律。颜芝子颜贞献出其父所藏《孝经》十八章。用以教授学生。汉朝传授《孝经》的学者有长孙氏。江翁。后苍。翼奉。孔安国。董仲舒。张禹等。董仲舒用五行说阐释《孝经》经文。认为。父生子长。是天然法则。故谓“孝者天之经”。地出云变雨。地起气变风。被劳累的是地。但功名完全归于天。如果不是有“义”。谁能这样;士是火之子。五行中最尊贵的是土。士不与火争功名。 忠臣表现出的大义。孝子表现出的孝行。取义于“士”。此谓“孝者地之义”。还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于孔壁。长孙氏传授《孝经》。有《闺门》一章:“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妻犹百姓徒役也。”《闺门》为古文。此外。还衍生三章。计《古文孝经》二十二章。孔安国为其作传。再者刘向校书。将颜氏本与古文本比较。删除繁琐与疑惑的章句。定为十八章。郑众。马融作注。另有郑氏注。传是郑玄所撰。

南朝梁时。孔安国传及二家郑氏注并立为国学。 但孔安国本遂即亡佚于梁乱。南朝陈和北朝齐。周只传郑氏注。隋朝时。秘书监王劭在京师访得孔安国传。送至河间刘炫。刘炫用来传授学生。逐渐被朝廷得知。孝经命令与郑氏注并立。但儒生喧嚷不休。认为不是孔安国的旧本。而是刘炫自己所造。元魏迁洛。未通汉语。孝文帝命令侯伏侯可悉陵用鲜卑语义译《孝经》用来教鲜卑人。称为《国语孝经》。 简介学术传承 秦焚书,颜芝掩藏《孝经》,幸免于火。汉初,解除挟书律,颜芝子颜贞献出其父所藏《孝经》十八章,用以教授学生。汉朝传授《孝经》的学者有长孙氏、江翁、后苍、翼奉、孔安国、董仲舒、张禹等。 董仲舒用五行说阐释《孝经》经文。认为,父生子长,是天然法则,故谓“孝者天之经”。地出云变雨,地起气变风,

孔门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简介据《史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另外,又有“四科十哲”之说,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见《论语•先进》)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的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

四书五经简介

四书五经简介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以下聊作简介。 一、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着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着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

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着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

国学简介

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儒家经典简介

儒家经典简介 摘自宋一霖著《儒家精义:道》 人类未生,道在天地;人类既生,道在圣人;圣人已没,道在《六经》。 儒家经典是道的主要文字载体,学道必读经书。 宋一霖 儒经,孔子之世,修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汉存《五经》(《乐》亡佚),唐代“五经”成“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从宋代起在唐代九经的基础上又加了《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合称“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宋代又提出《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周易》)。

儒家经籍浩如烟海,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列出的就有1773部、20427卷,势难一一穷尽。《十三经》是宋代以来儒家的主要经典,也是儒史以来最全的经典著作。战国时期大儒后圣荀子对儒家之道亦有颇多建树和新贡献,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前的古代历史影响极大。我们对儒家经典的介绍,主要就介绍《十三经》和《荀子》,为大家学习经典原著提供一个参考。 1、《周易》 一般称,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周公撰卦辞、爻卦,孔子作传,《周易》的形成历经漫长年代而由圣人制作。 《周易》主要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位和爻辞; “传”,主要是阐释经文的文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十篇,其旨在于阐发经文大义。 《周易》原本是一部占卜书,用龟甲叫卜,用蓍草叫占,是远古国家遇到大事以决疑的手段。 《周易》的卦象、爻象又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化的哲理,透过卦象、爻象的象征符号深究其变化哲理,弄懂经传中的精蕴内涵,对于认识世间事物的变化义理颇有帮助。 孔子晚年,十分喜欢《周易》,竹简系绳翻断了三次,并说“再给我数年时间,真能这样,我对于《周易》就能因应自如了”。 2、《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是上古君王的文告汇编,上古君王贤臣奉天命、理人事的言行记录。 《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上起尧舜,终至秦穆公。由于《尚书》翔实记录了上古历朝历代圣王、明君、贤臣的治政言行,凝结了上古治政智慧,故一直为后世儒者看重,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楷模典范。 尽管存在古文尚书(28篇)和今文《尚书》(伪古文《尚书》25篇)之争,但今文《尚书》的内容在其他儒经中也有记录,它尊奉的义理与古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7005303.html, | 2007-10-31 23:57:00 | 来源: 佚名 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构建源于《周易》

论《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构建源于《周易》 康学伟 作者简介:康学伟, 通化师范学院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经学史研究。 摘要: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孝经》, 不仅是对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总结和升华, 而且具有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深厚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上下尊卑的伦理思想和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共同构成了《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框架。 《孝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影响之广大和深远是其他经典所难以比拟的。一般认为,《孝经》是对先秦时期孝道文化的总结和升华, 笔者的《先秦孝道研究》【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 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2年。】有专节论“《孝经》的孝道思想及其实质”, 也持这种观点。认为它把儒家学派自孔子、曾子、孟子到荀子谈孝的言论上升到理论, 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 构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孝道学说。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什么错处, 但给人的感觉好像《孝经》是对各家孝道学说的简单抄合, 而缺少一种理论的构建。如果仔细分析和研究《孝经》, 就会发现, 它虽然“体”不大却可谓“思精”, 有着精深的哲学基础、社会思想基础和政治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儒家哲学是高度一致的, 其中心观点是成体系的、有根据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如果只是前人说法的杂烩, 也就不可能在汉代及后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那么, 《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从哪里来的? 我认为主要是来自于《周易》, 《周易》的哲学和伦理思想、政治理论构建了《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孝经》“孝道通天”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周易》的视界中, 宇宙是一个生命整体, 其目的或任务就是“生”, “生生之谓易”(《系辞传上》), “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传下》),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彖》), 生是宇宙的基本法则, 普及天地万物, 生生不息, 周流不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生生之德表现在人之道上, 即是通过仁义来泽及万物, 使天、地、人合德并进, 圆融无间。这里,《周易》所建构的宇宙生成模式传递出明确的天人合一理念, 并使天人合一成为人“与天地合其德”的过程:

《孝经》教案全集

《孝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孝经》全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2、领会《孝经》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 3、借助拼音自由选择一章读一读。并从中有所感悟:古人尚且行“孝道”如是,况今人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孝道”给今人的启示是对一切怀有敬畏之心。敬事父母,勤勉工作,立身成仁,至少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教学重点、难点: 1、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2、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师讲《弃官寻母》的故事)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师:刚刚这个故事里面的朱寿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关心母亲,爱母

亲,是一个孝顺的人。)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了解一下今年我们学习的国学经典中《孝经》,看看这部国学经典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孝经》 二、师简介《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名篇之一,从古至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它是中国传统的十三经之一,也是十三经中最短的经文,总字数不到两千。但是,它却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历史。在古代,它和论语一样作为启蒙读物,虽然它没有像论语那样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政治高度,但是它深入中华民俗文化,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应用,支撑着中华民族社会群体道德的大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强盛曾起着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三、选章自读,初步感知。 1.小组自由选择一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读一读你所选的章节。 四、探讨意思,体会孝道。 1、小组内讨论,你们所选的这一章说了什么。 2、全班反馈。 五、总结 原来《孝经》告诉我们这么多有关“孝道”的道理啊,看来我们得好好学习古人是怎么去践行“孝道”的了。 六、布置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钱泳简介

钱泳简介 钱泳(1759—1844)清学者、书法家。初名鹤,字立群, 一字梅溪,号梅花溪居士,金匮县泰伯乡西庄桥(今无锡市 鸿山镇后宅西庄桥)人。 钱泳为吴越武肃王三十世孙。宋建炎初期其祖由杭南渡 避台州,宝庆中迁无锡堠山,明嘉靖间又迁至金匮县泰伯乡。 曾祖集选(奉麓公),祖父成基(绍美公),父亲钺(锦山公)。 钱泳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清代中叶无锡名噪一时的 学者。钱泳自小聪颖,五岁时能写楷书,八、九岁时工篆、 隶,并随父悉心攻读古籍。14岁时在苏州得到一批汉魏碑 刻拓片,朝夕临摹。后又受到工于书法和诗文的退职按察使金祖静及孙渊如、洪维存、冯鱼山、凌子、徐阆斋、成均法、时帆、覃溪诸先生的指导、研讨,文学书艺大进。17岁游吴门,后赴考举人落第,拂袖回乡,谋私塾(书馆)为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钱泳27岁时被河南巡抚、尚书毕沅慕名聘入幕府。钱泳为之校勘著作《中州金石记》,鉴品了一批书画和碑刻。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钱泳又受聘去绍兴编纂郡志,次年结束,去北方访古。钱泳在山东济宁见到了一批知名的碑刻,又结识了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永瑆奉旨刻印《知诒晋斋帖》,钱泳上京为之刊定。 钱泳随后母华太安人居住常熟钓诸,后母逝。钱泳又移居翁家庄,居住于常熟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五世从祖尚书公别墅。后钱泳建写经楼,仿汉蔡邕石经写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刻石置,群学又藏所刻汉唐诸碑于虞山石室。钱泳又钩勒和手书了一批碑版,广为流传于江浙等地,以后又传向朝鲜、日本、中山邻近各国,于是名声大振。 钱泳又擅长水利,70岁时被南河河督张井聘去协助规划水利工程,提出了一套很有见地的建设性意见。后又向上递呈了《速修三吴水利,以盈国赋,以益民田》的疏文,要求疏浚太湖支流,确保太湖周围的民田。80岁时,给松江府送去《七省海道全图》和《晏海水师》书籍,关心着国家的水利建设。 钱泳交友甚广,一生结识了很多名士,如翁文纲、王昶、孙星衍、洪亮吉、章学诚、袁子随、包世臣等学者。 钱泳著作甚丰,有《说文识小录》、《守望新书》、《履国金石目》、《履园丛话》、《述德编》、《登楼杂记》、《铁卷考》等30余种,皆出版发行。这些著作,对后人研究金石、文史、自

中国古代主要经、书简介

中国古代主要经、书简介 《四书·五经》“四书”的名称,是从南宋宋孝宗赵?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才开始有的。当时的大理学家朱熹,特从《礼记》一书中,提出《大学》、《中庸》两篇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子书”,也叫做“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五经”指《易》、《书》、《诗》、《春秋》、《礼》五部书。这几部经典,流传到今,已经两千多年,同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死后,弟子们把平日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成书,叫作《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论语》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它的体裁很像后代的语录。其中有记孔子所言,有孔子答弟子所问,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曾有人将《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精华与糟粕的杂阵。因它不少内容属客观真理、属传统的中华民族美德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汲取其精华和智慧,这也是孔子的思想及《论语》2000多年历久不衰的缘故及其魅力所在。《大学》《大学》阐述了儒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按传统说法,《大学》的传文是孔子的门生曾参所作。书中提出了“三纲

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也是格物(研究事物)、致知(学习知识)的基础。 《中庸》《中庸》是儒家宣传封建道德的一部伦理教科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传。书中提出了“中庸”这个概念,来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所谓“中庸”,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要求人们的言行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中庸”的人生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起了极大的影响。《孟子》《孟子》7篇,是孟子的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著述。里面记载着孟子的政治活动和对某些学术问题的观点以及 和其它学派的一些争论。《孟子》的文字辞锋犀利、气势雄健、说理精辟流畅,轻松幽默。它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周易》《周易》在先秦思想史上是比较重要的一部书。又称《易经》,还简称《易》。“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不易三义。相传为周人所作,孔子整理过,故名《周易》。又有释“周”为周密、周疏、周遍之义则与“易”义对举。《周易》包括“经”与“传”两部分:“经”是六十四卦的卦辞与爻辞;“传”是后人为“经”所作的解释。《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社会和自然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

《孝经》教案

《纪孝行章第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纪孝行章第十,理解内容并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懂得父母生养、培育我们,养育之恩报答不完。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能熟读《纪孝行章第十》中的五要,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 (1)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2)我们懂得自爱,懂得自重,爱自己的身更要爱自己的德行,不使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 教学重点:学习《纪孝行章第十》中的五要,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熟读文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孝经》、孔子 2、看视频,感知孝。 二、诵读,自主学习。 1、出示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2、诵读,理解大意

3、教给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试着理解每句的意思。 5、学生试讲意思。 6、师小结,订正意思。 参考答案如下: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三、知文明理 1、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孝顺父母?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孝”的故事? 四、拓展延伸,继承美德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呢? 板书:纪孝行章第十 居(敬) 孝养(乐) 病(忧) 丧(哀) 祭(严)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 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慈孝宫简介

慈孝宫简介 企业文化 慈孝宫酒楼成立于2006年11月28日,位于北京市南中轴线,丰台区南苑北里2区11号,毗邻大红门服装批发城、航天部火箭研究院、南苑机场及周边大型社区等,交通便利、车位充足、地理优越。 酒楼装修为中式风格,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为背景店内文化氛围浓郁、宁静高雅、精致祥和。酒楼面积7000平米,1200多个餐位,3个大型宴会场地可同时接待各类高档宴席,其中高档包间30多个,在经营方面本酒楼重文化、讲创新,以中华名族文明行为为准绳,弘扬中华孝慈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扬中华儒家思想,打造中华美食新理念,为祝寿的老人宴席和生日宴席量身定做美食宴。宴席彰显深层次饮食文化内涵,更展现出宴席独特价值,席间既有帝王

尊严,又有豪门富贵,既有学者儒雅风范,有体现出和谐家庭的孝敬美德。

主持人主持生日晚会当月过生日的伙伴们上台 齐董事长颁发生日礼品员工游戏环节精彩花絮 企业简介 北京慈孝宫餐饮管理公司 北京慈孝宫于2006年初成立于北京(由江山城易名),慈孝宫是集中华福寿文化、孝慈文化、宫廷寿宴、福寿文化食品研发、福寿文化旅游开发、福寿文化礼品展示、孝慈文化广场运营、慈孝演艺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文化型餐饮。慈孝宫致力于打造中华寿文化主题餐厅,为现代家庭量身定制各种寿宴并为之营造一种喜庆祥和的文化氛围。慈孝宫将餐饮从果腹的简单用餐形式升华至孝慈文化展示的全过程,并把美食、健康养生、孝慈礼仪融汇贯通,使现代家庭消费倍享无尚尊荣及非凡品位。慈孝宫以“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孝慈理念为企业使命,以“至诚创造特色、饮食蕴涵文化”为服务宗旨,以深厚的孝慈文化底韵,融中国餐饮人才集结、孝慈文化传播、餐饮企业托管、餐饮技术技能培训、餐饮业务交流等为主要服务项目为一体,是一家致力于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机构。由于突出的经营特色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慈孝宫成为北京餐饮企业的知名品牌,并屡获殊荣:“国家五钻级酒家”、“中国餐饮名店” 等十多项行业专业奖项。 慈孝宫竭诚为全球财智商务精英服务,不但将中华寿文化、孝慈文化合二为一,让每个家庭在餐桌中接受孝慈文化的熏陶,倡导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氛围。并致力于将慈孝宫餐饮品牌打造成业界的美食金字塔,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最值得信赖、最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爱国餐饮连锁品牌。 品牌活动 过生日就来慈孝宫祈福 北有紫禁城,南有慈孝宫。慈孝宫中华寿宴是京城首家福寿文化主题餐厅。慈孝宫每一道寿宴菜、每一种生日庆典,都像是一次赶赴自我的心灵之约,让你身处久违的快乐和感动。慈孝宫的使命:让人生更快乐,让国人更和谐! 酒楼一层专设祈福台,为在慈孝宫过生日的嘉宾举行生日庆生仪式,活动形式以浓郁的福寿文化展示和弘扬慈孝文化为主导,致力于打造明天更美好,人生更快乐的物质享受和精神盛宴。 慈孝宫生日庆生仪式每晚19:00准时在一楼大厅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生仪式不容错过哦! 1、主持人宣布当天寿星及生日嘉宾名单并请嘉宾到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