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
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
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
一书不通,不翻下书。
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
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
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读书心态:
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
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
《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
”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
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
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
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
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
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读书方法:
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
选一、二家为好。
五古专读陶潜,七古专读韩愈,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
二是他认为要把书读薄,曾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经常用很简单的文字便做了概括。
他曾概括古书、古文最可以学习的有八个方面,他概括为《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
这些各是什么呢?
诗之洁,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也就是节制的意思。
书之括,《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以起简要概括文风为主。
孟之烈,《孟子》是雄辩家,自有其气吞天地万物的气概。
韩之越,韩愈的文章,激情澎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马之咽,司马迁忍常人不可忍之苦,才有《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庄之跌,《庄子》开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就是通过跌宕起伏、汪洋恣肆的描述带我们进入他的世界。
陶之洁,陶渊明的诗,给人以悠然,高洁之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诗堪称洁字的代表之作。
杜之拙,拙字当做厚重解。
王维的诗空灵,杜甫的诗厚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曾氏只各用一个字进行总结。
把书读薄,是将书中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这不仅需要把书读透,更考验人的思辨能力。
三是要把书读厚,曾氏日记中未谈如何把书读厚,但
所谓厚积而薄发。
无厚就无薄。
那如何把书读厚呢?我的观点是针对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把书读厚,第一件事就是时空,过去、现在、未来。
放在不同的时空去看,去辨识,是否有所不同。
第二件事就是延展书中的问题与结论。
比如说读诗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这首诗,我读其他的行不行,这首诗里面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能不能是另外的样子。
内容的前提以及结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是否还有一些隐藏的观点?这些就是把书立体起来。
平铺的书只是展现作者的思想,立体的书展示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章之美:
曾氏在日记中经常会发表一些读后感,某某文章荡气回肠之类。
曾氏及其推崇文章要有生气,如行云,如流水。
就和我们旅行去西藏、看唐古拉山脉,看拉姆拉错神湖,表现出来气势是不同的。
有的壮美、有的秀美、有的宁静、有的婉约。
文章也是一样的,无论何种表现形式,气脉需要贯穿文章整体,不可中断。
如何写一篇有生气的文章呢?曾氏认为有三方面,一、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二、为文者的眼界和视野,三、为文者立足的高度。
这与我之前写的《我是如何写作的》有相同的见解。
对于文章之道曾氏认为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有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有茹、远、洁、适。
雄是气势跌宕起伏,自有一种锋芒毕现。
直是奔流到海不复还,滚
滚东去。
怪是奇趣横生,奇特神奇。
丽是百花开放,争相斗艳。
茹是内敛少,而细评多。
远是九天之上,浮生寄旅。
洁是整洁,干净。
适是随遇而安,心不随外物所转,从容以对。
以上便是古文八美了。
读书感悟:
曾氏在读书中感悟很多,我们摘选三篇,第一篇,他在读《史记》《循吏列传》很是感慨,他认为官员的一个标准是制定法令,严格执行,识大体、顾大局,而后世却把此项恩惠、温和仁爱作为官员的标准这个是不应该的。
角色决定职责,像将帅的职责就要求将帅遵循法律,严明军纪,带兵杀敌,其他都是次要的。
不应该把其他的一些标准放进去考核。
官员要做的就是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其他都是次要的。
第二篇,他在军营中读《左传》,心神不宁。
曾氏想在军中处约,但是难以做到。
什么是处约?就是简朴自律的意思,曾氏是儒家的忠实簇拥着,孔子所谓“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
在军营中,大多数人,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或为位。
是很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去处约的,基本上是痴心妄想,这是曾氏的一个烦恼。
第三篇,读《论语》,所谓“下学上达”,达就是通透的意思,读苏东坡,他希望像东坡先生一样随遇而安,了然超脱。
所以曾氏曾给儿子的家信中写到“余所好者,尤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谈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
”这却是曾
氏一生最大的一个纠结。
”圣贤“与”名利“,两者或许只选一项,那就会好很多,也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