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听课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的听课感想(作业七)
[ 2009-12-31 16:03:00 | By: 汤慧敏 ]
推荐
听课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听才能更好的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前几天听了两位老师的历史课,他们的课学生参与性很高,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历史课枯燥无味。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这样记住的东西往往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我的课堂控制能力还不够,所以大部分上课时间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去寻找,去领悟。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是重难点的把握上,都需要不断的提高。两位老师所讲知识线索清晰,在讲解历史问题时,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两位教师在讲课中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的特点,也是我认为对我们很有必要学习、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在授课中十分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在讲授新课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或归纳类似的知识点。这种在新授课中对前边内容的回顾、总结非常必要。它一方面复习了前边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把一个整体的历史框架、线索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的能力。
在傅家中学听课的感想
走进傅家中学的课堂,眼前一亮,教室有块电子白板,比较先进。我觉得本次三位老师的历史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练,课上有学案和练习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强,小组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高,配合好,课堂结构紧凑,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利用竞赛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三节课的共同特点是都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利用学案导学,师生互动,丝丝如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探究知识的快乐!使我受益匪浅!谢谢三位女教师的辛勤劳动!
授课过程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我觉得其中刘伟伟录像的播放,最能吸引大家的眼球,通过感观刺激,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讲到长征中的事件时,老师有意让学生去拿一些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表演。
老师们普遍感到八、九年级(特别是九年级)的历史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听课不认真、发言不积极,有两位老师恰巧都上地是八、九年级的课,而且三位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特别出色,各有招数,表现出骨干教师的教学历练和教学智慧。刘伟伟老师让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初三女老师微笑着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初四女老师富有感染力的简洁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借鉴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少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竞赛形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性,有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优良的意志品质。要多积累教学经验,要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次特殊的备课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及感想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9-9来源:《科学之友》2009年7月第21期供稿文/叶芬(亳州市第二中学,安徽亳州 236800)
[导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同课多构;实际问题;“六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05-02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history in the “Multi-class Configuration”
—— A special activity for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Ye Fen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epen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 probed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subvers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continuous” histor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 tem though “the multi-class structure”.
Key words: multi-class configuration;practical problems;“Six Factors”
一部思想史就是人类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缩影。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即以“颠覆式”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浓缩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思想史占50%以上。如何将思想史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较有经验的我们来说,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为此,笔者与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听、评课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此次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位老师同上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的授课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试举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部分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案例一(甲老师):
导入部分: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是20世纪最幸运的人,也是20世纪最倒霉的人,为什么?”(学生哄笑后开始讨论)随后教师点出“孔子学院”和“打倒孔家店”,并引出本课中心“新文化运动”。对于本课重点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罗列或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则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大量时间放在两点上:一是介绍了1915~1918年间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经历及他们对时局恶化所萌生的要求改变“国民性”的念头;二是介绍了大量的白话诗来说明“文学革命”(该教师的语言非常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笑。)。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