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
2.1第1课时对顶角、补角和余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3.余角的定义及性质;
4.判断和证明对顶角、补角、余角;
5.运用对顶角、补角、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识别与运用,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顶角的识别和补角、余角的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张或使用量角器来演示对顶角相等和补角、余角的计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顶角、补角和余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烷烃

D.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必定互为同系 物
解析:环丙烷(
)和丁烯(CH3CH2 CHCH2)的分子组成
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由于它们结构不相似,不属于识点2 知识点3
点拨判断两种有机物是否是同系物时,必须从两方面考虑:(1)分 子结构是否相似,即必须为同一类物质,且符合同一通式;(2)分子组 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即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 的整数倍。
烷烃分子里碳原子与碳原子以单键结合成链状时呈直线吗? 提示:不是。烷烃分子中,以任意一个碳原子为中心都是四面体 结构,所以,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直链烷烃中碳 原子与碳原子结合的结果是呈锯齿状的长链。
一二三
二、烷烃的物理性质 1.沸点、密度 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 2.状态 分子中碳原子数≤4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态。其他烷烃, 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态或固态(新戊烷在常温下为气态)。 3.溶解性:水中难溶,有机溶剂中易溶。
答案:D 点拨烷烃又叫饱和烃。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 成链状,碳原子其余的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2 烷烃的性质 【例题2】 下列有关丙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B.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C.比丁烷更易液化 D.是石油分馏的一种产品 解析:多碳烷烃的碳链是锯齿状的,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烷烃 的特征反应是在光照条件下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石油分馏所 获碳原子在1~4之间的烷烃混合物叫石油气,更进一步分离石油气 可获得丙烷。烷烃随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多,状态由气态向液态、 固态变化,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沸点逐渐升 高,因此丁烷比丙烷更易液化。 答案:C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2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 [2024 河南信阳期末] 下列天体系统关系图中,能正确表 示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点归纳】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
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
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点拨: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 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 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桅杆。实验中,当小 船沿桌面靠近冬冬时,船身突然出现,A 错误;当小船沿 桌面离开冬冬时,船身突然消失,B 错误;当小船沿伞面 靠近冬冬时,船身逐渐出现,C 正确;当小船沿伞面离开 冬冬时,船身逐渐消失,D 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点拨: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有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 的温度;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能够形成稳定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太阳光照稳定;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 不干扰,有着安全的宇宙环境。A 正确。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下列选项中与此实验探究有关的是( D )
A . 地球大小
B. 昼夜交替
C. 经纬线特征
D. 地球形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星题 拓展练
14. 读“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小结: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熔点
密度
硬度
_银___白____色 块状固体 __低____ 比水___小___ __小____
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的反应
银白色小球
暗Leabharlann 黄色淡黄色4Na+O2====2Na2O Na2O
2Na + O2
Na2O2
Na2O2
2.钠与水反应
浮 熔化
游动
小 低
气体
嘶嘶的响声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学习目标
1.认识钠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2.了解钠的物理 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
一 钠的物理性质
镊子 滤纸
银白色
软
小
问题探究一
(1)取用金属钠时,应如何操作? 答案:取用金属钠时,不能用手拿,应该用镊子夹取。 (2)切取钠时,剩余的钠块如何处理? 答案:切取钠时,剩余的钠块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回原试剂瓶。 (3)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沉入煤油底部,从而使钠与空气隔绝。
(3)把钠投入稀盐酸中,有何现象?相比钠与水的反应哪个更剧烈?为什么? 并写出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浮、熔、游、响,钠与盐酸溶液反应比与水反应更剧烈,因为钠与水反应 的 实 质 是 钠 与 H+ 反 应 , 盐 酸 中 H+ 浓 度 比 水 中 的 大 , 所 以 更 剧 烈 。 2Na+2HCl====2NaCl+H2↑。
__2_N_a_O_H_+_C_u_S_O_4_=_=_=_=_C_u_(_O_H_)_2_↓__+_N_a_2S_O_4。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图文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图文课时课题: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重点)②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重点)③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④观察水螅的结构;通过观察水螅,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2.能力目标①学会观察水螅。
通过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捕食过程及纵切片,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并能初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及观察水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和保护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②通过大量的图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建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腔肠动物”的教学,以水螅为例进行学习,但因分组实验《观察水螅》效果不明显,本人采用了播放几个相关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捕食过程和运动方式,再以水螅的纵切片加深对水螅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巩固,然后展示几种腔肠动物的图片来了解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水螅的捕食过程和运动方式视频、几种腔肠动物的图片、显微镜、水螅的纵切片、鱼的骨骼标本、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及不同种类动物骨骼结构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美丽浩瀚的大自然不仅有千姿百态的植物,还孕育着形形色色,充满生机的动物。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分钟物王国,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领略动物的风采观看视频,激发学习的欲望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物世界》的视频及各种动物的图片导入,既创设情景,激发好奇,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据统计,已经记录的动物有150多万种,动物学家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把它们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二、学生自主学习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及其它动物的骨骼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脊椎动物;什么观察鱼的骨骼标本,了解动物的分类以及分类的依据:有无脊柱;了解脊椎骨与脊柱的关系,知道什么无脊椎动物。
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科学探究
键组成。 别是由几个σ键和几个π键组成。 3、乙烷、乙烯、乙炔分子中的共价键分 乙烷、乙烯、
乙烷: 键一个π 乙烷 : 7 个 σ 键 乙烯 : 5 个 σ 键一个 π 键 乙炔: 键两个π 乙炔:3个σ键两个π键
总结: 总结:共价键的类型
σ键:“头碰头” 键 头碰头”
形成σ 形成σ键的电子 电子云形状呈轴对称 称为σ电子。 称为σ电子。
电子重叠形成的σ键 ③ p—p σ键:由两个 电子重叠形成的 键,如Cl—Cl。 键 由两个p电子重叠形成的 。
Cl Cl Cl Cl
小结: 键成键方式 头碰头” 小结 σ键成键方式 “头碰头”
S-S重叠 S-S重叠
S-P重叠
P-P重叠 P-P重叠
注意: 键成键方式采用“头碰头” 注意: σ键成键方式采用“头碰头”式,以取得 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从而使体系能量降至最低, 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从而使体系能量降至最低, 达到稳定状态。 达到稳定状态。
用电子云来描述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π键形成过程 p-p π键形成过程
“肩并肩” 肩并肩”
2、π键 键 (1)定义:两个p轨道除了“头碰头”重叠 定义:两个p轨道除了“头碰头” 形成σ键外, 轨道还可以“肩并肩” 形成σ键外,p—p轨道还可以“肩并肩”的 方式发生轨道重叠,这种键称为π 方式发生轨道重叠,这种键称为π键。
(3)类型 )
电子重叠形成的σ键 ① s—s σ键:由两个 电子重叠形成的 键,如H—H。 键 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 。 H
H H
H
电子和一个p电子重叠形成的 ② s—p σ键:由一个 电子和一个 电子重叠形成的 键, 键 由一个s电子和一个 电子重叠形成的σ键 如H—Cl。 。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6.两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 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这样可以克 服依据单一标准对物质分类的局限性。
②举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Na2CO3进行分类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钠盐 Na2CO3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碳酸盐 按其溶解性来分类,属于易溶性盐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 1 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图1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图2
图书馆使用分类法对书籍进行分类
当你走进大型商场的时候,会很顺利地购买到自己称心 如意的商品;当你走进图书馆的时候,会很快借阅到自己需 要的书籍,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总是把大量 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所谓分类,就是根 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 的逻辑方法。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种物质,请 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的?分类的依据是什 么?
在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某些盐的交叉分类
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①化合物的树状分类
②石油加工产品及其用途的树状分类
7.分类法的应用 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 我们对事物的处理举一反三,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 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2)由于科学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因 而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推出某些未被发现的事物的性质,进 而为科学预见奠定基础。
3.分类的主要规则 (1)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 (2)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 (3)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
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有哪些成分 混合物和纯净物)课件--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检验一下
6、空气的成分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B ) A.78% B.21% C.0.94% D.0.03%
7、科学家研制出“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遨游太空的梦想。按体积计 算,其中含有 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CO2等。下列关于“人造空 气”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C )
A.“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B.“人造空气”中的气体与空气中的气体性质相同 C.“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越高越好 D.飞船内需自动监测并调节“人造空气”中O2、CO2的含量
讲 新 课 一、空气有哪些成分
知识 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认为空气只是单一的某种物质。 视窗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实验过程如下:
1.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发现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 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2.他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 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发现红 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汞和氧气。
讲新课
3.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入到前一个容器中剩余的4/5的气体中,得到的气 体与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4.拉瓦锡还研究了剩余4/5气体的成分,发现它既不供给呼吸,也不支 持燃烧,他认为这部分气体都是氮气。
空气,海水等
【注意】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 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检验一下
1、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 A )
A、红磷
B、 木炭
C、细铁丝
D、镁
2、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 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实验时红磷要过量 B、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后再将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C、待红磷熄灭,温度恢复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
地下溶洞
路南石林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河
油田
准噶尔盆地
畜牧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
四 大 盆 地
矿产资源丰富, 被称为“聚宝盆” 准噶尔盆地中的风蚀城堡
四川盆地
水网稠密,物产丰富 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其中成都平原又称“天府之国”。
东北平原——黑土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 活动:在图2-1上用五种颜色的笔描出以下 走向的山脉。 东西走向 南北走向 东北-西南 走向 西北-东南 走向 弧形山脉
东西走向的山脉
秦 岭
南岭
南北走向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
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的主峰,位 于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海拔8844.43米,是 世界第一高峰。下列材料中的两个来自案,哪一个较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中国南方山区某村落,海拔1700多米,全村 人口不足100人,环境闭塞,经济落后,迄今尚 未通公路。为了解决该村的贫困问题,有两种发 展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种方案是对该村落进行现代化改造,新 建几十千米盘山公路,并将通信网络延伸上山, 这样需投入大量资金,砍伐大面积林木。 第二种方案是移民下山,将该村人口迁入山 下平原的小城镇,为劳动力安排新的就业岗位, 这样该村居民必须离开传统的居住地。
找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说一 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交界处。 祁连山: 甘肃和青海 太行山: 河北和山西
南岭: 湖南和广东
武夷山: 江西和福建
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北岳-恒山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 第1课时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活泼的金属单质——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双基巩固学考突破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A.NaB.Na2OC.NaOHD.NaCl答案:D解析:钠很活泼,钠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Na2O与水反应,NaOH能与许多物质如酸性氧化物、盐等反应,因此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不可能是NaOH和Na2O。
2.钠的下列性质和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无关的是()。
A.钠的密度小B.钠的熔点低C.钠的硬度小D.钠有强还原性答案:C解析: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钠浮在水面上;钠与水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所以看到钠熔化成小球;钠有强还原性,所以与水反应剧烈。
钠的硬度小与该反应现象无关。
3.将一小粒钠投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B.钠粒熔成小球浮在液面四处游动C.有气体产生D.有红色的铜被置换出来答案:D解析:钠非常活泼,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蓝色絮状Cu(OH)2沉淀,不会置换出铜。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B.钠在空气中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D.钠在氧气中燃烧更为剧烈答案:C解析: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Na2O,Na2O不能自燃。
5.实验室中可用于保存少量Na的方法是()。
A.放在细沙中B.保存在石蜡油中C.直接放置在空气中D.用水液封,保存在广口瓶中答案:B解析:为防止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主要依据有二:不能与钠反应,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6.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除了具有金属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硬度大B.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淡黄色的Na2OC.在氧气中加热时,金属钠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D.金属钠着火时,可用水灭火答案:C解析:钠可用小刀切割,硬度小,A项错误;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白色的Na2O,B项错误;Na能与H2O反应,故钠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D项错误。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第1课时:海陆比例和分布)

一 地球还是水球
反方资料
辩 论 赛(限时5分钟)
地球上有多少水呢?据科学家统计地球上一共有大约13.86立方千米的水, 其中海洋中的海水有13.37亿立方千米,淡水只有3500万立方千米左右。13.86 亿立方千米的水有多少呢?如果单纯看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的话,我们可以 将它们收集起来形成一个球体就清楚了。利用球的体积公式就很容易计算出, 地球上13.86亿立方千米的水聚成一个球体,它的半径大约是692千米,而地 球的半径约为6371千米。
陆地19% 海洋81%
小组展示( 限时3分钟) 南北半球组
结论1:不论南北半球,都是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
结论2:南北半球比较 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一 地球还是水球
2.海陆分布:不同视角看分布
陆地20% 海洋80%
陆地40% 海洋60%
小组展示( 限时3分钟) 东西半球组
结论1:不论东西半球,都是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
A. 70% B.30% C.50%
D.100%
3.有关海陆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三分海洋,七分是陆地 B.无论怎样划分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陆地大于海洋 C.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D.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
4.关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有时被称为“水星” B.六分海洋,四分陆地 C.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D.东半球海洋面积比西半球大
正方资料
在古代,当中外还未了解地球是球型的天体时,相信地球还是没有这个名 字的。到十六世纪左右人们才证明地球只是一颗环绕着太阳转动的行星。所以 “地球”这中文名也定是那时以后的产品。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陆地只占百分之二十九,按理说应该叫水球。 由于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小,观察的范围小,他们看见周围 是广阔的土地,所以把我们居住的大地叫地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第1课时 山脉分布 课件

地形类型多样
10% 12% 19%
26%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原
33%
山地
山区面积广大
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 约占2/3。
思考: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利
林业 牧业 旅游业 采矿业
课本P24
因 开发难度大
弊
新知讲解
山脉:成条带状分布,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
通过认识壮丽山川,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知导入
陆 地 五 种 基 本 地 形
四周高 中部低
盆地
起伏较小 相对高度不超
200米
丘陵
地面平坦 一般200米以下
平原
山地 起伏大
一般500米以上
高原 地面平坦 边缘陡峭 一般500米以上
新知导入
新疆天山
我国著名的山脉欣赏
大兴安岭
喜马拉雅山脉
新 知 讲 解 总特征: 1、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 B.秦岭----昆仑山
• C.横断山 ----阿尔泰山 • D.巫山----天山
课后练习
山脉名称 太行山 武夷山 巫山 吕梁山
南岭 大别山 大巴山 祁连山
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东侧
西侧
河北 福建
山西 江西
湖北
重庆
山西
陕西
南侧
北侧
广东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青海
陕西 甘肃
山、块状山 山脉
山脉的延伸方向——山脉走向
新知讲解
我1
国 主 要 山 脉
天山
阴山
秦岭
横
断 山
南岭
脉
新知讲解
山脉走向指山脉在地表大致的延伸方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2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一课时课件

大气的组成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大气的组成部分
水汽
干
洁
固体杂质
空 气
氩气
二氧化碳 氧气
其他
氮气
低层大气的组成结构 低层大气=干洁的空气+水汽+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氧气和氮气占总体积的99%,氩气占0.93%,二氧化碳 占0.038%,还有其他的气体占0.032%
大气的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1、近300年来二氧化碳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 3、这样的变化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图2.4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案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 在过去的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 分数的变化相对平缓。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 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 40%多。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增加,基本上都来自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 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森林面积缩小, 会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1、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在非洲地形图上,找 出这两个国家,归纳它们共同的地形特点。由此,你能推测 这两个国家中长跑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吗?
地形特点:高原为主。
活动: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大气中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发现,适 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 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已建成甘肃榆中、青 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兴隆、云南呈贡等国家级高原体 育训练基地。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氮是构成氨基酸的基本物质,而氨基酸又 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第2章第1节(第1课时)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氧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知识梳理】1.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算,氮气占 ,氧气占 ,稀有气体占 ,二氧化碳占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
2.地球上 和 都需要消耗氧气。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不会大幅减少,这是因为 弥补了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几乎保持恒定。
这就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3.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 体,密度比空气 ,它 溶于水。
在压强为一个大气压,氧气在—183℃时,可变成 色液体,在—218.4℃时,变为 色雪花状固体。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铁丝卷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火柴的作用是 ,为什么火柴即将燃尽的时候再伸入集气瓶 ,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的作用是 。
【知识巩固】6.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氦气7.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B.红磷C.铁丝D.石蜡8.某同学在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的是 ( )9.下列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且描述正确的是 (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淡蓝色气体B.因为氧气易溶于水,所以水中有动植物生存C.氧气能够支持物质燃烧D.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固态氧气是淡蓝色雪花状的10.下列关于空气和氧气性质相近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没有颜色和气味B.都可以供给呼吸C.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都可以支持可燃物燃烧11.细铁丝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B.有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C.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产生淡蓝色火焰12.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变绿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二氧化碳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13.木炭、细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共同现象是()A.都有气体产生B.都有淡蓝色火焰出现C.都放出热量D.都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14.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最密切()A.氧气的浓度B.铁丝的表面积C.燃烧区的温度D.铁丝的粗细15.为了让灯泡通电发热时,消耗灯泡内的氧气,达到保护钨丝的目的,通常在白炽灯泡的玻璃柱上涂有一层物质,该物质是()A.红磷B.氧化镁C.五氧化二磷D.四氧化三铁16.下列对氧气化学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不活泼,常温下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B.很不活泼,高温时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D.比较活泼,在高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17.小丁同学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他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答案
6.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下列化学式中画有横线的元素,选出符合要求的物质并填空。 A.NH3 B.H2O C.HCl D.CH4 E.C2H6 F.N2 ①所有的价电子都参与形成共价键的是_D__E__。 ②只有一个价电子参与形成共价键的是__C__。 ③最外层有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的是_A__B_C_F__。 ④既有σ键,又有π键的是__F__。
解析 答案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把H2S分子写成H3S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的饱和性
B.H3O+的存在说明共价键不具有饱和性 C.所有共价键都有方向性 D.两个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后,电子仅存在于两核之间
解析 答案
二、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 (1)概念:未成对电子的原子轨道采取“ 头碰头 ”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 键叫σ键。 (2)类型:根据成键电子原子轨道的不同,σ键可分为s-s σ键、s-p σ键、 p-p σ键。 ①s-s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均提供 s轨道 形成的共价键。 ②s-p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分别提供 s轨道和p轨道 形成的共价键。 ③p-p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均提供 p轨道 形成的共价键。
√A.H2O2:H—O==O—H B.CH3COOOH:
C.CH4S:
D.SiHCl3:
123456
解析 答案
3.根据氢原子和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F2和HF分子中形成的共价键 描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为s-s σ键
B.两者都为p-p σ键
√C.前者为p-p σ键,后者为s-p σ键
D.前者为s-s σ键,后者为s-p σ键
例1 下列不属于共价键成键因素的是 A.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核之间高概率出现 B.共用的电子必须配对 C.成键后体系能量降低,趋于稳定
√D.两原子体积大小要适中
解析 两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发生重叠,即电子在两核之间出现 的概率更大;两原子电子云重叠越多,键越牢固,体系的能量也越低; 原子的体积大小与能否形成共价键无必然联系。
解析 答案
学习小结
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或电子云重叠) 特征: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σ键―特―征→电子云呈轴对称 共价键 成键方式
π键 ―特―征→电子云呈镜面对称 共价单键——σ键 规律 共价双键——1个σ键、1个π键 共价三键——1个σ键、2个π键
达标检测
1.硫化氢(H2S)分子中两个共价键的夹角接近90°,其原因是 ①共价键的饱和性 ②S原子的电子排布 ③共价键的方向性 ④S原子
中p轨道的形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S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3s23p4,有2个未成对电子,并且分布在
相互垂直的两个p轨道中,当与两个H原子配对成键时,形成的两个共价
键间夹角接近90°,这体现了共价键的方向性,是由p轨道的伸展方向决
定的。
123456
解析 答案
2.下列分子的结构式与共价键的饱和性不相符的是
(3)特征 ①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 连线 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 形 不变 ,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 。 ②形成σ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 较大 ,故σ键有较强的稳定性。 (4)σ键的存在: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和共价三键中存在一个σ 键。
2.π键 (1)概念:未成对电子的原子轨道采取“ 肩并肩 ”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 键叫π键。 (2)特征 ①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 两侧 , 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 镜像 ,这种特征称 为镜面对称。 ②形成π键时原子轨道重叠程度比形成σ键时 小 ,π键没有σ键 牢固 。 (3)π键的存在:π键通常存在于 双键或三键 中。
解析 答案
例4 下列有关化学键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s-s σ键与s-p σ键的对称性不同 B.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则至少含有一个σ键
√C.已知乙炔的结构式为H—C≡CH,则乙炔分子中存在2个σ键(C—H)
和3个π键(C≡C) D.乙烷分子中只存在σ键,即6个C—H键和1个C—C键都为σ键,不存在π键
123456
解析 答案
5.下列分子中含有两个π键的组合是 ①H2O ②CO2 ③H—C≡N ④NH3 ⑤N2 ⑥CH4
√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H2O分子中含有2个H—O键,不含π键,①错误; CO2 的分子中只有两个C==O键,含有两个π键,②正确; H—C≡N的分子中有1个C≡N键,含有两个π键,③正确; NH3分子中含有3个H—N键,不含π键,④错误; N2 的分子中有1个N≡N键,含有两个π键,⑤正确; CH4 的分子中有4个H—C键,不含π键,⑥错误。 故分子中含有两个π键的是②③⑤。
√D.在分子中,化学键可能只有π键而没有σ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σ键和π键的形成。由于π键的键能小于σ键的键能, 所以反应时易断裂,A项正确; 在形成分子时为了使其能量最低,必然首先形成σ键,根据形成原子的核 外电子排布来判断是否形成π键,所以B项正确,D项错误; 像H、Cl原子跟其他原子只能形成σ键。
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
2020/8/17
[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共价键的概念与形成,知道共价键的特征——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共价键分类,会分析σ键和π键的形成及特点。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达标检测
新知导学
一、共价键的形成与特征
1.共价键的形成 (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的粒子:一般为 非金属 原子(相同或不相同)或金属原子与非金属 原子。 (3)本质:原子间通过 共用电子对(即电子云重叠) 产生的强烈作用。 (4)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 原子 之间形成共价键,大多数电负性之差小 于1.7的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相关视频
归纳总结 (1)共价键的分类
(2)σ键和π键的比较
键的类型
σ键
π键
两个原子的成键轨道沿着键 两个原子的成键轨道
原子轨道重叠方式 轴的方向以“头碰头”的方 以“肩并肩”的方式
式重叠
重叠
键轴上方和下方,键 原子轨道重叠部位 两原子核之间,在键轴处
轴处为零
原子轨道重叠程度
大
小
键的强度
较大
较小
化学活泼性
解析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1,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5,p轨道上有1个未成对的p电子。F2是由两个氟原子未成对的p 电子轨道重叠形成的p-p σ键,HF是由氢原子中的s轨道与氟原子中的1个 p轨道形成的s-p σ键。
123456
解析 答案
4.下列有关σ键和π键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含有π键的分子在反应时,π键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B.当原子形成分子时,首先形成σ键,可能形成π键 C.有些原子在与其他原子形成分子时只能形成σ键,不能形成π键
(2)方向性 除s轨道是球形对称外,其他原子轨道在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在 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重叠的 愈多 ,电子在核间出现的 概率 越大,所 形成的共价键就越 牢固 ,因此共价键将尽可能沿着 电子出现概率最大 的 方向形成,所以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归纳总结
共价键的特征及应用 (1)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各种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 (2)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了分子的立体构型,并不是所有共价键都具有方 向性,如两个s电子形成共价键时就没有方向性。
123456
解析 答案
2.共价键的特征 (1)饱和性 ①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 未成对电子 ,便可和 几个自旋状态相反的 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②用电子排布图表示HF分子 中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如右: ③由以上分析可知,F原子与 H原子间只能形成1个共价键, 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为HF。同理,O原子与 2 个H原子形成 2 个共用电子 对,2个N原子间形成 3 个共用电子对。
不活泼
活泼
示意图
例3 s-p σ键与p-p σ键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电子云的重叠,后者没有电子云的重叠
√B.前者有K层电子云成键,后者肯定无K层电子云成键
C.前者是电子云“头碰头”重叠,后者是电子云“肩并肩”重叠 D.前者是电子云“肩并肩”重叠,后者是电子云“头碰头”重叠 解析 凡是σ键,都是电子云“头碰头”的重叠。s-p σ键是由s能级的电 子云(“球形”)与p能级的电子云(“哑铃形”)以“头碰头”重叠而成键 的。由于K层不存在p能级,故p-p σ键不可能有K层电子云成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