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
哈代宗教观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Hardy's Religious Outlook
作者: 刘滢 李新德
作者机构: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7-9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哈代 宗教观 综述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小说家之一。
哈代虽未曾在作品
中明确提及他本人的宗教观,但他复杂的宗教背景以及对宗教事务的频繁参与和观察使得他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涉及宗教主题。
哈代宗教观研究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哈代作品和哈代生平研究,作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为宏观层面的作品整体评价和微观层面的《圣经》原型和《圣经》典故分析。
所得结论部分趋同,但也存在分歧和漏洞。
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

近20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述评刘茂生X托马斯#哈代以诗歌进入文学生涯,又以诗歌结束其文学生涯,但是如果论其文学成就,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小说作家。
正如聂珍钊先生所说:/在19世纪,哈代是著名的小说家,在20世纪,哈代是著名的诗人0(聂珍钊21)。
可以说,哈代是19世纪后30年英国小说史上的领军人物。
由于他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在英国文学史上正好比是一座桥梁,起着沟通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作用。
国内对哈代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
徐志摩是一位深受哈代影响的中国诗人,从1924年起,他就在5东方杂志6上撰文介绍哈代的诗歌,其实,当时其他杂志如5人生与文学6、5新月月刊6以及报纸5大公报6、5世界日报6等,都发表过不少介绍与研究哈代的文章。
但是,也许由于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哈代研究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进展不大。
在中国,真正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哈代小说,却是近20年的事情。
一、对哈代小说的总体研究哈代曾经把自己的小说叫做/性格和环境小说0(张中载18),后来的研究者也就比较注意从其精神特质或者总体上对其小说创作进行考察,并成为哈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特点。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其小说的研究,也不例外。
第一,对其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思想的理解。
以5还乡6为起点,悲剧主题就一直贯穿于哈代的小说作品中,并构成了对维多利亚时代盲目乐观情绪的鞭挞。
张世君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0一文中,把哈代后期的四部小说看作是一个有序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并且把它们融入到/情节构思的复合系统0、/环境描写的绘画系统0、/情绪渲染的音乐系统0及/社会批判的认识系统0(张世君22-34)之中进行考察,认为哈代通过其小说的社会认识系统,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的社会制度,抨击了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虚伪性与残酷性,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对悲剧意识认识的逐步深化。
吴锡民的/主体的构架,多重的意蕴)))论哈代悲剧小说对比艺术0¹则从艺术的角度,全面剖析了哈代小说的悲剧艺术之构成,他将/人0、/环境0与/色彩0等作为对比的三维空间,认为哈代小说不仅在思想上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在写作技法上也超越了他的同辈作家。
课题根据-周福霞

论文题目:论哈代《爱玛组诗1912-13》中的悖论一、课题根据1.课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1.1理论意义“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连接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桥梁”。
其文学生涯,始于诗歌,终于诗歌,一生写了近千首诗,被认为是“英国诗歌主流的一位杰出诗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诗坛成绩最佳者”。
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他是“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
哈代在《威塞克斯诗集》、《今昔诗集》、《时光的笑柄》、《命运的讽刺》、《瞬间一瞥》、《早期与晚期抒情诗》《人生杂志》、《冬日之言》以及史诗剧《列王》中,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笔触,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宗教,婚姻道德以及人类生存困境等进行了真诚探索。
然而,国内对哈代研究,几乎都聚焦在其小说上,认为诗歌是其小说的副产品。
尽管徐志摩早在二十年代已将哈代诗歌译介到中国,但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对哈代诗歌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最近几十年,情况有所好转,对哈代诗歌的研究开始升温。
笔者在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哈代诗歌的研究成果,在认真阅读哈代诗歌的基础上,提出哈代诗歌经典诗篇《爱玛组诗1912-13》的悖论研究这一课题。
哈代在《爱玛组诗1912-13》中,通过对一个经历或一个事件的回忆,追溯过去的美好时光,反思他和爱玛之间的隔膜,故地重游,幻想着再次见到爱玛,然而理智将他带到残酷的现实。
在组诗中,哈代对爱情的阐释,一扫千年俗唱,超越了浪漫主义爱情诗的浅薄意境,流露出一层沉郁的沧桑感。
从中读者能领悟出人生的真谛。
英美新批评提出细读文本,指出悖论适合诗歌分析,但从悖论的角度对《爱玛组诗1912-13》进行论述的文章尚未发现。
1.2实际意义托马斯.哈代出生在英国的一个石匠家庭,他求学, 当学徒的经历以及家乡环境和人民生活状态是其创作的源泉。
他的诗歌涉及面广, 主题多样化, 主要集中表达爱情、战争、宗教、自然、时间、死亡等主题上。
研究哈代的《爱玛组诗1912-13》能够警醒我们要珍惜我们拥有的东西,不要为自己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国内近十年哈代小说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哈代小说研究综述纪洁萍(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近十年国内哈代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悲剧主题与悲剧意识探讨;女性主义解读;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研究;哈代的宗教观和宗教意识探讨。
!关键词"哈代;悲剧;女性;艺术;宗教[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6X (2005)02-0054-03一悲剧主题与悲剧意识探讨托玛斯·哈代被誉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悲戚”来源于哈代自身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自然感悟等方面,但“悲戚”决不代表“颓废”,“刚毅”才是哈代这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诗人、小说家的性格和作品的真正底蕴。
由于悲剧性是哈代小说的最大特色,因此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依然是重点。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内涵丰富又复杂,研究者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命运悲剧意识。
一般认为,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最主要的来源是古希腊悲剧。
哈代悲剧小说与古希腊悲剧在形式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共同的审美价值在于,在神秘而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拒力抗衡,毫不妥协,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崇高的悲剧精神,然而关于“命运”的内涵,在古希腊悲剧中表现为不可理解的“无意”,在哈代悲剧小说中则是“比较可以理解的”,也就是那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自发力量。
哈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深刻地体现着古希腊悲剧精神,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古希腊悲剧英雄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近年来评论家着重从人物的贵族气质、爱情处境和悲剧人物的“过失”等方面探讨这种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现代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思考。
社会悲剧意识。
哈代准确把握了威塞克斯地区人物的文化心态,从经济困境方面入手表现他们的悲剧,反映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同时,研究者们还注意到了哈代真实地反映了在新旧两种文明的撞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分裂和危机,他在小说中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颇为相似。
_苔丝_与_无名的裘德_研究现状综述

2005 年济南理工大学朱林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 人物原型》里从宗教原型批评角度来分析哈代创作理念。
(2)从小说所反映的主题角度 1953 年英国当代文学批评家 A·凯特尔在 《英国小说导 论》中对《苔丝》有专门的论述。他说这部小说更具有一种社会 文献性质,主题反映的是随资本主义的扩张农民阶级瓦解过 程,苔丝为德伯所付出的代价是这个历史进程在起作用的象 征。他还指出《苔丝》所唤起的不是绝望,而是一种不欠深沉的 气愤,他认为《苔丝》是对农民世界毁灭表现得最动人的小说, 历史发展的力量对于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强大的力量。 1961 年作家 A·阿尔瓦雷斯在 《无名的裘德》(美国新文 库,1961 年)的后记中认为该部小说之所以在出版后受到激烈 的批判并非因为小说的主题是哈代的宿命论,因为自《苔丝》 后,公众已习惯它;也并非小说对社会与宗教的攻击;他认为 是小说表现的“孤独”,没有这一主题,该部小说就显示不出它 的任何力量。他发现小说中的人物聚在一起时,人物都是呆滞 的、无表现力的,而一旦听其自然,人物便开始思索、鲜活起 来。这一研究成果的视角非常独到、新颖。 (3)从哈代与读者层面的角度 2000 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DALE KRAMER 编著 的 《THOMAS HARDY》, 其中有一篇 DALE KRAME 的论文 《Hardy and readers: Jude the Obscure》,作者从一个全新角度
2010 年玉溪师范学院邵红在 《人生并非宿命中—— —从叔 本华哲学角度看〈无名的裘德〉》中认为哈代的悲剧并非让人 去悲观厌世,而是要实现痛苦人生的彻底解救,这一论点与传 统的哈代悲剧宿命论相反。
托马斯_哈代诗歌研究述评_郭妍

托马斯·哈代诗歌研究述评郭 妍内容提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其“性格与环境小说”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重视。
然而,哈代本人无论在文学理论或实践方面都对诗歌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早在哈代发表第一部诗集之初,国外诗歌评论界对他的创作就颇为关注。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哈代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较为滞后。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评述国内外关于哈代诗歌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哈代诗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诗歌 研究述评作者简介:郭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国文学。
T i t l e:AC o m m e n t a r y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T h o m a s H a r d y's P o e t r yA b s t r a c t:T h o m a s H a r d y,a s o n e o f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w r i t e r s i n l a t e V i c t o r i a nP e r i o d,w a s p a i d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b y m o s t c r i t i c s b e c a u s e o f h i s“n a t u r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v e l s”.H o w e v e r,H a r d y t h r e wm o s t o f h i s e n e r g y i n t o t h e w r i t i n g p r a c t i c e o f p o e t r y.A s e a r l ya s h i s f i r s t p o e t r y a n t h o l o g y w a s p u b l i s h e d,H a r d y w a s w i d e l y k n o w n o nt h e P a r n a s s u s o f E n g l i s h s p e a k i n g c o u n t r i e s,w h i l e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w o r ko f H a r d y's p o e t r yo nt h em a i n l a n do f C h i n a w a s f a l l i n g b e h i n d.T h i s 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w o r ko n H a r d y's p o e t r y,s o a s t o g i v e p o s s i b l e r e f e r e n c e s t o s c h o l a r s f o r f u r t h e r s t u d y.K e yw o r d s:c o m m e n t a r y r e s e a r c h T h o m a s H a r d y's p o e t r yA u t h o r:G u o Y a ni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a t t h e C o l l e g e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B e i j i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E m a i l:g y b s d@ s i n a.c o m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在1898年以后专注于诗歌创作之前,哈代已经凭借1871-1897年创作的一系列饱含民主倾向和人道主义热情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奠定了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地位。
哈代研究综述

哈代研究综述专业:英语班级:06级1班作者:徐志强指导老师:廖洪中哈代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造诣非凡的诗人。
在西方本土一直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目光。
自从徐志摩等名家将其人其作引入我国以来,对于哈代的研究也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从而成为我国学界的一大热点。
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上,还是在作家思想的解剖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代生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理解哈代、评论哈代作品的基础;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出现,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出现了不少具有新意的对哈代作品文本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转向次要作品。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的哈代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这些学者中,最受关注的是乔·费雪、罗杰·艾伯森和彼得·伍多森。
乔·费雪的《不为人知的哈代》论述哈代对传统社会叛逆的一面,罗杰·艾伯森以哈代的次要小说为重点,阐释文本隐含的哈代思想,这些论著都是对80年代西方哈代研究界重新认识哈代思潮的延续。
彼得·伍多森的《历史中的哈代》从文学研究流变本身来审视评论界和大众视野对作家哈代所进行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指出评论界只关注哈代的的主要小说,而忽略他的次要小说,只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不深究其它,这是由于文学研究本身的需要造成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表现。
伍多森突破了文学研究的局限,从批评发展、历史背景、作家创作这三个方面的互动来分析讨论,展现出哈代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的一面。
此外,对哈代文本资料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哈代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90年代初,帕米拉·德尔泽尔编辑出版哈代未发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短篇小说;她还和米尔盖特合作编辑出版了哈代的文学笔记本;罗斯玛丽·摩根则从《远离尘嚣》手稿的修改中寻找对作者哈代的理解。
国外哈代诗歌研究综述

cd nrd cin (9 9 详 细 阐 释 其 诗 歌 的 技 巧 、 想 、 aI t u t ) 1 6 ) o o 思 影 响 和语 气 。 上 的 研 究 成 果 , 哈 代 诗 歌 研 究 有 了 进 一 步 以 使
在 英 国诗 歌 的 发 展 史 中 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他 继 承 和 发 展
思 想 及 其 诗 歌 写 作 方 法 ,从 哈 代 诗 歌 整 体 特 点 讨 论 转 移 到 具 体 诗 歌 主 题 分 析 。 D vd ekn在 《 代 和 诗 歌 的 孤 a i ris 哈 P
学 、 格 、 式 和文 辞 等 阐 释哈 代 诗歌 的模式 , 分 哈代 风 形 区 运 用 哲 学 和 语 言 的 不 同 之 处 ,在 实 践 上 开 辟 哈 代 诗 歌 评
论 的 新 思 路 , 今 仍 被 强 烈 推 荐 。Ke n t rd n 《 至 n ehMa s e 的 哈
托 马 斯 ・ 代 ( h ma Ha d , 8 o _ 9 8 是 英 国 维 哈 T o s ry 1 4 _ 1 2 ) h ma T o s r d ) 1 4 ) 主 要 探 讨 哈 代 的 诗 歌 美 学 和 诗 学 Ha y ( 9 7
多 利 亚 时 期 伟 大 的 小 说 家 和 杰 出 的诗 人 。 为 诗 人 , 代 作 哈
格 、技 巧 和 思 想 等 各 个 方 面 的 研 究 也 都 发 表 了 学 术 论 文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期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于英国南部的道塞特郡,父亲是建筑师,母亲喜好文学,对他有一定影响。
他22岁时到伦敦学建筑,并研究文学、哲学和神学,6 年后还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来转而从事文学创作。
一生基本在家乡农村度过。
哈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长短篇小说、诗歌及剧本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他自己命名为" 性格和环境小说" 的一组长篇小说。
有《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无名的裘德》(1896)以及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1891)等。
这一组长篇小说写于19世纪后30年,反映了英国工业资本侵入农村后乡镇人民的悲惨命运。
哈代的第一部小说《绿荫下》描述一对情侣克服种种困难终成眷属的故事,美化了农村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说明他对残存的宗法制还抱有幻想,企望到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去躲避险恶的社会现实。
但在他的第二部小说《远离尘嚣》中,这种观念就有所改变。
他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破产的农民沦为佃户,遭遗弃的姑娘惨死贫民窟,说明他已开始面对现实。
随着他的这种认识的深化,他在《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和《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中,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
如《卡斯特桥市长》,描写打草工人亨察尔因酒醉拍卖了妻子女儿,后极度痛悔,于是勤劳致富,并当选为市长,妻子女儿也重新回到他身边。
但狡诈的合伙人伐尔伏雷使用阴谋手段使他破产,妻子也死去,女儿又被人领走,弄得他家破人亡,最后死于一个破草棚中。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间的尔虞我诈。
《无名的裘德》写一个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石匠裘德与两个女性的悲欢离合故事。
他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的生活,干出一番成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的这些理想处处碰壁。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

学术综述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何宁内容提要西方哈代研究在近十年里得以繁荣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突破。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代生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理解哈代、评论哈代作品的基础;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出现,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出现了不少具有新意的对哈代作品文本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转向次要作品。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的哈代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哈代当代西方研究综述近十年来,西方的哈代研究的繁荣发展,对哈代生平的研究日趋深入,对哈代作品的阐释也出现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范围也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向哈代的全部作品拓展。
在经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西方的哈代研究遭遇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未能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突破,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一度沉寂,直到80年代末,随着一批新的学者的涌现,这才为哈代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在这些学者中,最受关注的是乔#费雪、罗杰#艾伯森和彼得#伍多森。
乔#费雪的5不为人知的哈代6(Th eH idden H a rdy,1992)论述哈代对传统社会叛逆的一面,罗杰#艾伯森以哈代的次要小说为重点,阐释文本隐含的哈代思想,这些论著都是对80年代西方哈代研究界重新认识哈代思潮的延续。
¹彼得#伍多森的5历史中的哈代6(H ardy in H istory:A Study in Litera ry Sociology,1989)从文学研究流变本身来审视评论界和大众视野对作家哈代所进行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指出评论界只关注哈代的的主要小说,而忽略他的次要小说,只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不深究其它,这是由于文学研究本身的需要造成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表现。
伍多森突破了文学研究的局限,从批评发展、历史背景、作家创作这三个方面的互动来分析讨论,展现出哈代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的一面。
哈代———现代主义的探索者

第5卷第6期2006年1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5 No.6Nov. 2006 [收稿日期]2006206201[作者简介]许涵(19802),女,江苏南京人,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哈代———现代主义的探索者许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现代主义在英国刚刚萌芽时,托马斯・哈代敏锐地感到现代主义的特点———思想的深刻性和形式的新颖性,这从哈代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结构艺术等方面反映出来。
哈代的作品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颇为相似。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精神隔膜、理想幻灭是哈代作品的基调。
而神秘莫测的荒原意识以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更是体现出哈代对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开拓。
[关键词]现代主义;意识流;精神孤独;幻灭;荒原[中图分类号]I 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6)0620080204Thomas H ardy ———A Pathf inder of ModernismXU Han(College of English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 :At t he t urn of t he 20th cent ury ,when modernism was in embryo ,Thomas Hardy was keenly aware of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sm and reflected t hem in t he feelings ,lexical feat ures and st ruct ure of his works.His works focuses on t he rep resentation of t he p sychic ache t hat modern civilization brings on to man.They have a grave sense of crisis and bear st rong affinity wit h t he modernist literat ure.Modern t hemes 2spirit ual isol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are t he keynotes of Hardy’works.In addition ,t he idea of wasteland ,t he technique of st ream of consciousness can also be found in his works.K ey w ords :modern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pirit ual isolation ;disillusio nment ;wasteland 从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非理性文化大潮的出现,正反映了19世纪传统文化的解构与20世纪现代文化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形成新的有序的文化过渡时期,其典型的文化形态是无序的混沌,在这种文化过渡时期,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偏离19世纪理性文化观念,吸收非理性文化因素,完成自己的解构与建构过程。
哈代的女性主义研究

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一向擅长对女性进行细致刻画。
其名作《无名的裘德》叙述了一对情侣———裘德和淑之间的爱情悲剧。
本文通过对产生在淑身上的一些女性主义思想的分析,剖析女性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哈代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关于《无名的裘德》虽然哈代的这部小说是以裘德的一生作为主线来叙述的,但淑作为书中的女主人公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吸引着更多读者的注意。
淑成长于一个破碎的家庭。
一开始和父亲住在一起,接着又和母亲住在一起。
她在异地工作的时候邂逅了她的堂兄裘德。
尽管两人很相爱,淑却出人意料地接受了菲劳逊的求婚。
菲劳逊是一个小学教师,淑对他的感觉其实更多的是尊敬而非爱情。
所以当她发觉自己无法再和菲劳逊一起生活时,她勇敢地离开了他并和裘德住在一起。
然而,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她不愿意再结婚而宁愿只是和裘德同居。
这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另类与叛逆的行为,也为她招致了许多非议甚至责难。
这让她渐渐无法承受而慢慢陷入一种极度抑郁的情绪中去。
最后,孩子们的死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为了“赎罪”,她又回到了菲劳逊的身边,重新成为他的妻子。
二、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跟哈代小说中许多其他的女主人公一样,淑也是那种非常坚强的女性。
然而让她与其他人又不完全一样的地方就是她的思想更加独立,行为更加激进。
在整部小说中,淑一直在与传统道德做斗争,这些都充分体现在她对于婚姻和性的观念和行为上。
尽管淑最终还是向传统的道德观屈服,但从她之前的许多言行中读者还是可以找到许多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子,她的出现依然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在当时的英国,整个社会都在遵循一种维多利亚式的道德观。
这也是几乎被所有人所认同的道德标准。
这种道德观念其实极为虚伪,它对于男女有着双重的标准。
男人通常为所欲为,他的错误也可以轻易地被原谅;而女性,就应该成为“家中的天使”,对丈夫服服帖帖,不应有自己的任何观点或者是不满。
例如就性而言,女性如果具有任何和性有关的想法都是不恰当的,而男性却不受此约束。
哈代简介资料

• 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
常生活
• 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使哈代的小说具有了广泛的思考意
• 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
义
热爱和怀念
哈代的写作风格: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元素
现实主义风格
• 以真实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
• 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哈代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世界和情感变化
• 通过鲜明的人物个性,使哈代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 通过深刻的心理描绘,使哈代的小说具有了广泛的思考
和艺术价值
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03
哈代的社会思想与道德观念
哈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
• 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刻画,哈代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 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对托马
• 哈代的作品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思考空
斯·哈代、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巨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间,使他们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探讨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产生了很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产生了很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哈代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哈代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哈代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的乡村
• 父亲是一位石匠,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 童年时期在农村度过,对乡村生活有深厚的感情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男权思维和女权意识【文献综述】.doc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英语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男权思维和女权意识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写作目的:《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人的创痛”,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述了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
对于苔丝的悲剧,人们常常认为其根源在于哈代本人“宿命论”的悲剧思想以及女主人公苔丝忍让、屈从、牺牲的本质,也就常常所说的“悲剧命运”和“性格悲剧”。
然而,我认为哈代将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悲剧。
众所周知,哈代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父权制的思想意识形态占了统治地位。
不可避免,哈代接受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妇女观念,在小说创作屮使用男性视角,体现了一定的男权思维,但由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特殊性,小说中又含宥一定的女权意识。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德伯家的苔丝》打破了英国主流文学传统将男性作为创作主题,把女性作为文学屮的附庸的角色模式。
这部作品以其隽永绵长、凄切悲惋的故事情节、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技巧打动并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他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女权意识心主导地位,男性则仅仅是充当了一个被动的角色,本文就将从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去剖析苔丝的悲剧逻辑,并从中浅析哈代在这部作品中男权思维与女权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相关概念:男权思维可以定义为:用男性的标准评价女性对女性的评判应该从男性的视角出发,女性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男性话语下的一个客体。
(张伯香:The Victorian English Literature P334-341 )父权制:把男性看做是主体和超越,而女性则作为男性所欣赏并证明男性存在的第二性。
整个两方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以男性为轴心的,在这个父权文化世界屮,男性一直扮演着以权威、尊严、力量为标志的主体角色,而女性则居于依附于男性的客体地位。
(林树明:多维视野屮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P7-36)女权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g在反对包柄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新视角下的托马斯.哈代研究

新视角下的托马斯.哈代研究内容摘要:吴笛的《哈代新论》的主要贡献是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解读,大大拓展了哈代研究的视野。
高万隆的《婚恋·女权·小说》以性爱婚姻为唯一的切入点,对哈代和劳伦斯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了非常系统、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开拓性和总结性。
这两部同在去年出版的专著代表了目前国内哈代研究的最新水平。
关键词:吴笛《哈代新论》高万隆《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的小说主题研究》托马斯·哈代研究在中国外国文学界绝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哈代生前的20世纪20年代,有关哈代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就已进入国人视野。
1937年李田意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哈代研究专著《哈代评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哈代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成果斐然。
时至今日,国内已有十多部哈代研究著作问世,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在新的批评环境下,为了取得对像哈代这样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新突破,学者们各辟蹊径,或汲取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寻找新的视角,拓展哈代研究的视野;或锁定一个主题深入挖掘,进行专题研究,大大提高了哈代研究的专业化程度。
去年出版的两部有关哈代的研究著作,分别在上述两个方面贡献了自己的价值。
这两部著作,一部是吴笛教授的《哈代新论》,另一部是高万隆教授的《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的小说主题研究》。
两位学者均是国内资深的哈代研究专家,他们的新作代表了当前国内哈代研究的最新水平。
作为国内资深的哈代作品的翻译者和研究者,吴笛教授对哈代的兴趣可谓浓郁而执着,除了翻译出版了《苔丝》(1991年)、《梦幻时刻——哈代抒情诗选》(与飞白合译,1992年)外,还出版了两部哈代研究专著《哈代研究》(1994年)和《哈代新论》(2009年)。
作者将他的新作命名为《哈代新论》,清楚地表明了该书与早期学术专著《哈代研究》的承继和区别。
在《哈代研究》中,作者主要运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手段,对哈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评析。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

学术综述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3何 宁 内容提要 西方哈代研究在近十年里得以繁荣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突破。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代生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理解哈代、评论哈代作品的基础;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出现,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出现了不少具有新意的对哈代作品文本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转向次要作品。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的哈代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哈代 当代 西方 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西方的哈代研究的繁荣发展,对哈代生平的研究日趋深入,对哈代作品的阐释也出现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范围也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向哈代的全部作品拓展。
在经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西方的哈代研究遭遇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未能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突破,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一度沉寂,直到80年代末,随着一批新的学者的涌现,这才为哈代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在这些学者中,最受关注的是乔・费雪、罗杰・艾伯森和彼得・伍多森。
乔・费雪的《不为人知的哈代》(The H idden Ha rdy,1992)论述哈代对传统社会叛逆的一面,罗杰・艾伯森以哈代的次要小说为重点,阐释文本隐含的哈代思想,这些论著都是对80年代西方哈代研究界重新认识哈代思潮的延续。
①彼得・伍多森的《历史中的哈代》(Ha rdy in H istory:A S tudy in L itera ry S ociology,1989)从文学研究流变本身来审视评论界和大众视野对作家哈代所进行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指出评论界只关注哈代的的主要小说,而忽略他的次要小说,只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不深究其它,这是由于文学研究本身的需要造成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表现。
伍多森突破了文学研究的局限,从批评发展、历史背景、作家创作这三个方面的互动来分析讨论,展现出哈代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的一面。
哈代反战思想研究(一):回归诗人的战争关注及其嬗变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J U N LO U I G B AN H O U NN R A NV R IY O R A FF Q N R C FF  ̄A O M LU I E ST S m .0 u No 1 0
哈代反 战 思想研 究( : 一) 回归诗人 的战 争关注及 其嬗 变
早的诗歌尝试——描述了哈代出生前五十年时候其家族的居所。哈代的曾祖父为全家能居住在那
座山谷里而建了这第一所房子。 当时哈代的祖父住在那里。 诗行中彰显的真诚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 也不缺乏稚嫩的笔触。” s 这首诗见证 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哈代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他努力成为一位诗人的梦想。然
收 稿 日期 :0 0 0- 0 2 1- 2 2
小说《 号兵长》 和历史史诗《 列王》 就是直接取材于战争。从直接影响的角度来说 , 哈代见证的这些 战争包括普法战争, 英布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然而, 哈代最早对战争表现出关注是在其阅读了
古代战争故事之后 。他是从一些 民歌和文学作 品中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当时他怀着对战争的憧憬 和浪漫情绪开始对战争进行解读。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 , 哈代对战争的理解有了逐步的改变 , 最终 他对战争有了完整而且独立的认识。哈代诗歌中所体现的他对战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不感兴趣的领域 即小说创作” 这一决定充分说明了哈代当初选择小说而被迫放弃诗歌创作纯属 。 为 了生存而非艺术爱好 。 哈代通过其诗歌创作和对诗歌 的评论佐证了自己伟大诗人的身份。由于遗失等原因, 有部分 哈代的早期诗歌未曾保 留下来 , 他仍然留给后世九百五十多首诗歌 。“ 从哈代诗歌的数量和质量上 来衡量 , 哈代可以被看作一位大诗人” 在哈代的心中, 。 只有诗歌才是真正的艺术 , 他曾经说过 , “ 也许在诗歌当中我能够表达与大多数人愿意支持且在其思想内部根深蒂固的观念相悖的思想和 情感” , 他对诗歌的激情和对诗歌的赞赏并没有因为其年龄增长而消退和更改。 对于哈代 , 诗歌不 仅是其感受生活的触角 , 更是他的精神家园, 是他安享 晚年的精神归宿。 二 哈代 的战争关 注及 其嬗 变 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争 , 在接近八十八岁的一生 当中, 哈代见证 了多次英 国参与的战争 , 这些 战争对哈代的生活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不可取代的影响 , 尤其是其诗歌创作更是深受其影响。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综述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3何 宁 内容提要 西方哈代研究在近十年里得以繁荣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突破。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代生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理解哈代、评论哈代作品的基础;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出现,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出现了不少具有新意的对哈代作品文本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转向次要作品。
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的哈代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哈代 当代 西方 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西方的哈代研究的繁荣发展,对哈代生平的研究日趋深入,对哈代作品的阐释也出现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范围也由原来有限的主要作品向哈代的全部作品拓展。
在经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西方的哈代研究遭遇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未能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突破,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一度沉寂,直到80年代末,随着一批新的学者的涌现,这才为哈代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在这些学者中,最受关注的是乔・费雪、罗杰・艾伯森和彼得・伍多森。
乔・费雪的《不为人知的哈代》(The H idden Ha rdy,1992)论述哈代对传统社会叛逆的一面,罗杰・艾伯森以哈代的次要小说为重点,阐释文本隐含的哈代思想,这些论著都是对80年代西方哈代研究界重新认识哈代思潮的延续。
①彼得・伍多森的《历史中的哈代》(Ha rdy in H istory:A S tudy in L itera ry S ociology,1989)从文学研究流变本身来审视评论界和大众视野对作家哈代所进行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指出评论界只关注哈代的的主要小说,而忽略他的次要小说,只突出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不深究其它,这是由于文学研究本身的需要造成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表现。
伍多森突破了文学研究的局限,从批评发展、历史背景、作家创作这三个方面的互动来分析讨论,展现出哈代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的一面。
②此外,对哈代文本资料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哈代研究中的重要方向,90年代初,帕米拉・德尔泽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哈代研究史”(05C WW004)阶段性成果,并得到英国社会科学院(B ritishAcademy)的资助。
・84・尔编辑出版哈代未发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短篇小说;她还和米尔盖特合作编辑出版了哈代的文学笔记本;罗斯玛丽・摩根则从《远离尘嚣》(Fa r f ro m the M add ing C ro w d)手稿的修改中寻找对作者哈代的理解。
③这些以考据为研究方法的成果一方面丰富了哈代的研究资料,为研究者呈现出哈代的多面性,另一方面也逐渐成为哈代研究中的一个方向,拓展了哈代研究的范畴。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西方的哈代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和成果的数量上都呈现迅速上升的势头,而在过去10年中(1998—2007),西方的哈代研究更是出现了一股热潮。
过去10年在西方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哈代研究论文达100多篇,出版的哈代研究专著共有12部,论文集4部,研究传记3部,其他研究材料合集6部。
仅就数量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总量是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从文学研究的整体态势而言,作为经典作家的哈代依然能受到如此关注,特别是2003年以来,先后有3部哈代传记、6部专著、2部论文集出版,2006年推出两部哈代传记,2007年5月的P MLA刊出哈代研究论文,6月耶鲁大学召开国际哈代学术研讨会,④12月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撰文评论哈代的两部传记,⑤这一切的确让人感受到研究界对哈代的关注在不断升温。
此外,随着英国社会文化的变化,哈代作为英国性的代表再次赢得了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持续关注,文化界的哈代热潮至今势头不减。
从发展态势来看,过去10年西方的哈代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突破了以往的成果,从而引起了文学界乃至大众的关注。
当代哈代研究的突破首先是在哈代的生平研究上。
自1928年哈代去世后,出版的各类哈代传记、回忆录和生平资料等书籍超过200种。
在每年出版的关于哈代的研究专著中,传记和生平研究始终占据着相当的比重,而在几乎所有哈代研究专著中,对于哈代生平的考据和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
20世纪2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理论的勃兴则带来了对哈代生平研究的一个高潮,许多批评家借用弗罗伊德的理论来重新阐释哈代的人生轨迹,并进而对他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予以剖析,提出不少新的观点。
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革命之后,哈代的文本丰富性成为不同理论流派分析家的实验场,⑥但对哈代个人生活的关注反而退居次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麦克尔・米尔盖特出版《托马斯・哈代传》(Tho m as Ha rdy:A B iog raphy,1982),资料翔实,考据深入,成为研究哈代生平最为权威的资料。
米尔盖特的传记出版后,哈代的传记撰写和研究进一步陷入沉寂,主要是因为米尔盖特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让其他研究者较难逾越。
然而,随着20世纪后期更多哈代研究资料的发现以及文学文化研究理论所带来的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哈代生平研究又呈现出勃兴之势,有四部哈代传记在此期间出版。
其中,詹姆斯・吉卜森的《托马斯・哈代:文学人生》(Tho m as Ha rdy:A L itera ry L ife,1996)对80年代出版的罗伯特・吉廷斯的传记中不少观点加以辩驳,力图呈现更具亲和力的哈代形象,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就。
进入21世纪,研究界的哈代资料更为完备,哈代生平研究更成为热点,两年内有三部哈代生平研究出版,分别是拉尔夫・派特的《托马斯・哈代生平》(Tho m as Ha rdy:The Gua rded L ife,2006)、克莱尔・汤姆林的《托马斯・哈代传》(Tho m as Ha rdy:The T i m e—Torn M an, 2006)和麦克尔・米尔盖特的《哈代传记修订版》(Tho m as Ha rdy:A B iog raphy R evisited 2004),这不仅是哈代研究的重大进展,也是当今读书界的热点之一。
⑦三部传记各具风格,米尔盖特的修订版延续其1982版的风格,客观严谨、内容丰富、细节生动;派特以哈・94・当代西方哈代研究综述代的个人生活轨迹来观照维多利亚社会的变迁,具有典型的学院派风格;汤姆林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哈代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清新流畅。
哈代本人的生活经历确实也值得评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
虽然从个人经历来看,哈代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不过,他从多塞特乡下藉藉无名的学徒,成为整个维多利亚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但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这本身就对读者和评论界具有吸引力。
哈代的去世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不仅是文坛,也是整个英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
哈代作品中蕴涵着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发展的文学呈现,更有对人生和命运的不懈思索,其小说和诗歌的价值得到文学界的一致公认,在1920年之后逐渐成为一位殿堂级的经典作家。
然而,哈代一向对于自己的个人生活颇为谨慎,不喜欢抛头露面、接受访问,所以更加激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
在完成两卷本的自传《哈代早期生活:1840—1891》(TheEa rly L ife of Tho m as Ha rdy:1840—1891,1928)和《哈代晚期生活:1892—1928》(The L a ter L ife of Tho m as Ha rdy:1892—1928,1930)⑧后,哈代将不少自己的信件、日记等材料付之一炬,虽然增加了后人研究其生平的难度,但也促进了评论界持续不断地对此进行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由米尔盖特等编辑的《哈代生平与作品》(The L ife andW ork of Tho m as Ha rdy ,1984)、《哈代书信全集》(The Collected L etters of Tho m as Ha rdy ,1978—1988)等,都成为研究哈代生平的重要资料。
近10年来,哈代生平的资料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有吉卜森编辑的《哈代访谈与回忆》(Tho m as Ha rdy:In tervie w s and R ecollections ,1999),威廉・格林斯莱德编辑的《哈代“事件”记事本》(Tho m as Ha rdy πs “Facts ”N otebook:a critica l ed ition,2004),以及马丁・雷编辑的《记忆中的哈代》(Tho m as Ha rdy R e m e m bered,2005)。
⑨其中格林斯莱德的书还引发了他与罗斯玛丽・摩根关于哈代生平资料研究的论战。
两位哈代研究专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各执一词,成为近年来哈代研究中少见的激烈辩论。
⑩由此可见生平研究在当代哈代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哈代研究界也开始总结哈代生平研究的脉络,并予以深入研究。
在《剑桥文学指南哈代卷》(Cam bridge Co m pan ion to Tho m as Ha rdy ,1999)中,第一篇就是由米尔盖特撰写的“托马斯・哈代:生平资料”,米尔盖特对哈代的生平资料的来源加以梳理,勾勒出哈代生平资料的总体图景;λϖ而在《哈代研究新论》(Pa lg rave A dvances in Tho m as Ha rdy S tud ies ,2004)中由拉尔夫・派特撰写的“哈代与传记”,则结合维多利亚时代对生平传记的社会态度以及哈代个人的因素,来分析哈代生平研究的发展,指出哈代自传对哈代生平研究的巨大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λ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考察,随着资料的完备和研究的深入,评论界对于哈代的生平与创作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认识和分析。
梳理哈代的人生轨迹,解读他的思想变迁,剖析他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这些正是理解哈代、评论哈代作品的基础。
当代哈代研究的发展还体现为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出现。
文学理论的发展为解读哈代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
在这些新的思路和批评方法中,文化研究占据了主要位置。
乔安娜・德弗罗从性别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哈代小说中的主人公,指出哈代早期与晚期在性别关注上具有截然不同的态度;λξ拉尔夫・派特分析哈代小说中的地理环境,解读19世纪后期英国社会地方性的成型;λψ斯各特・罗德细致地研究《还乡》(The R etu rn of the N a tive ,1878)、《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 πu rbervilles ,・05・当代外国文学 No .3,20081891)和《无名的裘德》(J ude the O bscu re, 1895)中所描写的道路,指出这些道路与维多利亚后期人们对自我的寻求密切相关; λζ马克・阿斯奎斯将哈代的创作置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背景中来研究,突出哈代创作中对玄学思想和音乐理论的吸收和借鉴; λ{鲁思・伯纳德・叶赛尔则认为哈代小说中风景描写基本呈现出荷兰画派的风格; λ|安德鲁・雷德福从19世纪后期人类学的发展角度切入,研究哈代小说中原始文化与现代性的复杂互动,以及哈代本人对此的矛盾态度; λ}朱利安・沃尔夫雷斯思考的同样是哈代作品中维多利亚时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不过,在他看来,作为当时英国文化传统新的承继者,哈代作品的历史往往并不令人愉悦,而是暴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