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合集下载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案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诊疗常规一、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症候群。

典型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较快,症状明显。

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

2、并发症和(或)伴发病的表现。

3、反应性低血糖见于某些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其他,如围手术期化验或健康检查示发现高血糖。

二、糖尿病分型1、1型糖尿病:分为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指有任何免疫机制参与证据的1型糖尿病。

儿童多起病较急,成人多缓起。

特发性1型糖尿病是在某些人中所见的特殊类型,患者始终没有自诉免疫反应的证据。

2、2型糖尿病:占据本病群体大多数,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妊娠糖尿病: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

三、并发症1、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特点为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只要特点为血糖显著增高,血浆渗透压增高,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有中度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3>糖尿病乳酸酸中毒;4>感染2、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型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2>微血管病变:a、糖尿病肾病;b、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c、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糖尿病足、眼的其他病变四、诊断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ol/L,或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对于无糖尿病症状者,必须在另一天按上述2个标准之一复测核实。

五、实验室检查1、血葡萄糖测定: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为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WHO推荐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或82.5g含一分子水的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min内饮完,2h后再测静脉血浆血糖。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每9-10个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报告,世界糖尿病人数约为4.6亿,预计10年后将达到5.8亿。

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但单一的中医治疗或西医治疗效果均有限,不能完全限制糖尿病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利用我国的特色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对于提高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既有相似,又有一些不同。

中医根据糖尿病的表现,形象地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有关,西医也认为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两者在此不谋而合。

中医还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西医认为体脂较高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在这一点上两者也具有一致性。

不同的是,中医还认为糖尿病是积热伤津,所以导致消渴。

但基于现代科学的西医对糖尿病有着不同的认识,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在于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问题,并根据其不同的机制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约90%的患者是2型糖尿病。

但对于糖尿病的表现,中西医的出入不大,总体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同时可伴有皮肤瘙痒、视物不清等。

糖尿病的真正危害并不在于上述症状及血糖升高,而在于长期血糖升高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二、中、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西医使用降糖药以控制患者血糖,但长期使用降糖药物,其副作用较大。

而中医的治疗贵在调节身体的五脏平衡、标本同治,使患者阴阳调和、气血平顺,副作用相对较小,且能达到降糖及预防慢性并发症的目的。

如此,可将中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西医治疗西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一般为4种方法,即从药物、运动、饮食、手术等4个方面治疗。

其中的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胰岛素注射,治疗1型糖尿病及某些2型糖尿病;一类为口服降糖药物,一般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一、背景介绍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健康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将近4.25亿人患有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快速上升,成为了当下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糖尿病病情的严重与复杂性让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了一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治疗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1. 西医治疗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的是药物疗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针对糖尿病的药物,比如降糖药、胰岛素等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但是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所需的药物类型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2. 中医治疗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秉承的是“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中医主张个体化的治疗,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中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降糖、增加体力、补脾的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在于将传统中西医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治疗体系。

通过创新技术和疗法,可以更好地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比如使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结合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等西医治疗方法。

在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化的治疗方面也更加灵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点1. 缩短治疗时间传统的中医和西医分别有各自的疗效和治疗时限,但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实现疗效的互补和协同作用,从而更快实现病情的缓解和控制。

2. 提高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促进患者康复。

比如通过中医药和针灸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问题,同时针对西医治疗的疾病方面也具有强大的治疗效果。

3.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的针灸和推拿以及西医体育锻炼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压力,缓解疼痛并促进身体的康复。

四、研究结果1. 2010年,广东省肿瘤防治院发布了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效果的数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且无法根除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患者所重视。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这些方法在根本调理和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注重对症治疗,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能够在调理体质、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则注重通过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来控制糖尿病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治疗糖尿病,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管理好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列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下将对其研究内容进行阐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的成分进行研究,筛选出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通过对人参、黄芪等中药药材进行提取工艺的研究,提取到一些具有降糖作用的有效成分。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药物的组合使用,发现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包括针灸治疗方面。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有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人体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对其进行血糖监测,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还包括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讲究的是整体的调节。

研究人员通过将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与西医的病理分析相结合,制定出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这些方案既能针对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进行治疗,又能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较为显著。

中药的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显著降糖作用的有效成分,针灸治疗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起到降糖的作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可以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不断深入研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好。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治疗糖尿病?中医和西医在医学历史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经过漫长的发展,彼此的特点与优势相互渗透,使得很多疾病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得到理想效果,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糖尿病是因为身体中缺少胰岛素或是自身生产胰岛素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的血糖无法正常代谢而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临床上最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病人喝水非常多,食量也很大,排尿量也增多,但是身体却很消瘦。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会引起眼睛、肾脏、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和组织发生慢性损害,使其功能受损或是发生衰竭等。

所以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中西医结合怎样治疗糖尿病。

1.西医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类西药主要有四大类:1.磺脲类:常用的药物有一代的甲苯磺丁脲,二代的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以及格列喹酮等。

此类药物通常在餐前半个小时服用,在半个小时后有效发挥降低血糖的功效。

该类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对肝肾不良影响很大,不适合长期服用。

2.双胍类: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甲福明和降糖灵等。

此类药物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或是胃肠不适反应,比如恶心呕吐、不爱进食以及腹泻等,有时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可有效抑制糖的分解,也可促进糖分在肠道中吸收,所以会改善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

每日服用两次或三次,每次服用50mg。

切记药物要与第一口食物同服才可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胀气或是腹泻等。

如果服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要立即服用或是静脉注射葡萄糖。

4.新型降糖药:目前使用较多的有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以及DPP4抑制剂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降糖药,其中SGLT2抑制剂可将2型糖尿病病人身体中多余的糖尿出去,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口服降糖药物多用于轻度或是中度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病人发生了酮症酸中毒,有严重的肺结核,出现了脓性感染或心肌梗死,或是服用降糖药物也无法控制血糖情况时,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Ⅰ型糖尿病病人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许多,如代谢调控、药物治疗、营养干预等,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中医药的治疗糖尿病主要通过中药配方、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手段来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平衡,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例如,有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如黄芪、当归、枸杞、山楂等,这些中药都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另外,中医的草药配方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例如,四物汤有补血和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显著。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又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刺激,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糖的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水平,还可以缓解一些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通过结合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可以综合发挥中西医的优势,从而更好地解决糖尿病的问题。

例如,中医的营养学治疗和西医的营养治疗相结合,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在中医中,食疗在治疗糖尿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食疗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体质、症状和病情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使体内的气血平衡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同时,西医的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膳食糖份的摄入量、选择低GI食物、适量摄入膳食纤维等方法来控制血糖,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通过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代谢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践中,医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具体方法和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述评。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是通过理顺人体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实现对疾病的调理。

而西医治疗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等手段控制血糖水平。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阻力。

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更好,药物副作用也较小。

此外,中医药中一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改善内分泌功能的药物也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现代医学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药物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胰岛素注射被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帮助身体正常利用血糖。

饮食控制和运动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西医注重科学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运动方式,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非常广阔。

一方面,中医药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和治疗方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中医药中的多糖、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胆固醇、保护胰岛等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中药制剂、中草药煎剂、膳食补充剂等形式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此外,中医诊断和治疗准则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另一方面,西医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方面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西医能够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在开展各种胰岛素的研究和改进,使得注射胰岛素更加方便和准确。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哪些糖尿病是我国人口常发病症之一,糖尿病的病发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障碍有关,是一组代谢类疾病,多饮、多尿以及多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血糖检测而被诊断,糖尿病通常会伴有系列的并发症,比如血糖的长期升高会导致患者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此外会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但在临床的治疗中,糖尿病症无法被治愈,通常只有通过药物以及饮食的护理来控制患者的血糖,从而稳定患者的病情,治疗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会进行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糖尿病糖尿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平常所说的“三高”之一,糖尿病通常会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依靠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尚未达到确诊的阶段,可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治疗的方式进行调节,长期患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终生进行药物治疗。

2.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2.1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坚持滋阴清热,阴虚体质的典型表现就是易“上火”,即身体缺水,以致眼干、鼻干、口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此外容易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耳鸣。

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就与此有关,滋阴常用沙参、玉竹、天冬、石斛等,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状。

(1)消渴丸:由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构成,主治: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具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主要治疗2型糖尿病。

黄芪补气升阳,布津摄液;地黄滋肾养阴,清热生津;共为君药。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山药补脾益肾养阴;共为臣药。

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渴;玉米须清热利尿消肿;葛根升阳布津,生津止渴;格列脲为降血糖的西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副作用,且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个领域,试图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本质是阴虚燥热,需从调理脏腑、祛瘀活血、扶正固本等方面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主要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上,后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机制逐渐得到阐明。

例如,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如黄连、黄芪、山药等,同时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还注重整体调节,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心理状况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也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例如,中药联合胰岛素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和副作用;中药调节血脂可以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者还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明确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以便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如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仍是一个挑战。

如何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融入到日常诊疗工作中,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也是未来需要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现状和研究进展出发,探讨了中药、针灸、运动疗法和营养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这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展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同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治疗方法的机制和有效性,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具有巨大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 针灸, 运动疗法, 营养疗法, 研究进展, 前景, 未来方向1. 引言1.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产生的胰岛β细胞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治疗。

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多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甚至威胁生命。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在于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充分发挥各种疗法的效果,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注重治未病,强调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自身康复能力;而西医则注重症状和病理学的分析,依托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够综合利用中药、针灸、运动疗法和营养疗法等多种疗法,通过调理体内气血,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风险,延缓病情发展。

相较于单一治疗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实现“阴阳调和,标本兼治”,更全面、更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糖尿病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讲: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代谢紊乱症群。

这种胰岛素作用不足既可能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抵抗而产生,或两者兼而有之。

后者在2型糖尿病中更为多见。

临床上糖尿病以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为常见症状。

日久可累及大、小血管及神经系统,形成多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糖尿病有所认识,早在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内经》中把临床上出现“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等特征的病证冠名为“消渴”,其描述的症状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症状的认识基本一致。

而现代中医把糖尿病特称为“消渴病”。

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研究不断进展,根据消渴的特点,形成了清热润肺、清胃泻火、滋阴固肾、生津止渴等治疗方法,并衍生出不少有效的方药。

中医认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地指出了糖尿病的发生与秉赋不足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消渴。

而现代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还可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

可见,尽管中西医学理论各异,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治疗糖尿病,但多有其异曲同工之处。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都要求适当控制饮食、适度的运动锻炼、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定期监测血糖等,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防止急慢性并发症的必由之路。

这些既是中、西医学两种医学模式对于糖尿病临床治疗学的研究成果和巨大贡献,也是中西医学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上的共同之处。

其实,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除上述共性之外,还各有特点。

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从增加胰岛素的作用入手。

具体方式上,既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甚至直接补充胰岛素等,以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的释放。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定义:2型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以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的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后期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临床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候是什么?1 推荐意见:2型糖尿病包括“郁、热、虚、损”四态,糖尿病前期对应“郁”态,糖尿病期多见“热”“虚”二态,糖尿病并发症期则见于“损”态。

本病初始多六郁相兼为病,始为郁态;郁久化热,多见肝、胃、肠、肺热盛,渐成热态;燥热伤阴,壮火食气,故气血阴阳俱虚,转为虚态;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终致损态。

本指南主要涉及“热”“虚”二态的辨证论治。

热态六证:肝胃郁热证、痰热互结证、肺胃热盛证、胃肠实热证、肠道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虚态六证:热盛伤津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胃滞证、上热下寒证。

2中药辨证论治联合西药干预2.1热态2.2肝胃郁热证临床问题:对于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与仅采用西药治疗相比是否能有进一步改善?症状: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膨隆,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治法:开郁清热。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

加减:舌苔厚腻,加化橘红、陈皮、茯苓;舌苔黄腻、脘痞,加五谷虫、红曲、生山楂;舌暗,舌底脉络瘀,加水蛭粉、桃仁。

推荐意见:对于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

参考联用西药:二甲双胍(2C)、胰岛素类(2D)。

痰热互结证临床问题:对于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患者,采用小陷胸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与仅采用西药治疗相比是否能有进一步改善?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膨隆,胸闷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良方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良方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良方【概述】糖尿病( diabete d iabetet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

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大小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

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大都继发于造成胰岛组织广泛损害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根据本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或“消瘅”的范畴。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合并症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及胰升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是本病的基本发病原理。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尚不完全了解,可能是多源性的,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已比较肯定。

国内报道糖尿病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占8.7%。

国外报道达25%~50%。

不论是依赖型和非依赖型均有遗传因素。

关于遗传方式尚未阐明,目前一般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缺陷。

2.病毒感染因素某些地区在病毒感染流行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并且患者血清抗柯萨奇B4病毒效价持续升高,病毒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胰岛组织。

3.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依赖性组中不少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的证据有:糖尿病患者家属可伴有多种其他免疫性疾病,如弥漫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恶性贫血等;可伴有脏器特异抗体,如抗甲状腺、胃壁绍细胞及抗肾上腺抗体等。

体液免疫的证据有:胰岛细胞抗体免疫荧光测定阳性,阳性率可高达85%,胰岛素颗粒抗体免疫过氧化酶示踪测定阳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导致的高血糖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进展。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而现代西医药也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模式。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气、血、津液、阴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祛痰、清热、泻火、养阴、益气、健脾等,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畅为治疗原则。

2. 西医理论基础西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胰岛素替代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既考虑了糖尿病的内因外因,又兼顾了病情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补气血、益阴清热、健脾化湿、和解毒热等。

充分发挥中药药材的多成分、多靶标特点,调动机体内部自身多系统协同作用,避免了长期应用单一治疗药物的弊端。

2. 针灸疗法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灸法、拔罐、耳穴等。

通过针刺等手法调和气血、益脾健脾、润肺养肺、活血化瘀,调整体内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3.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胰岛素替代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

采用糖尿病药物和胰岛素降低血糖,控制糖尿病发病。

结合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逐渐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1. 中医药与西医药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中医药与西医药联合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可能更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糖尿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会导致身体的各种软组织受到损害,如果在生活上不注意的话会导致病情加重。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有着许多的优势,如可以快速降糖在合理范围,并且远期疗效稳定等。

因此可以了解各自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帮助病情快速恢复。

1、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造成糖尿病的因素多与遗传、自身免疫以及环境因素相关。

通常高血糖是因为受到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出现分泌缺陷或是生物作用受损,而造成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出现异常。

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时间会引起系统损害,会导致血管、心脏、神经、肾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类型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经常发生在青少年中,在早期时没有明显的表现,主要通过血糖检测方式检测。

而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成年人中,一般常在40岁以后发病,多数的患者当出现慢性并发症或是在体检时发现。

糖尿病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和肾病等。

2、如何判断是否是糖尿病在发生糖尿病时,如何自己判断是否是糖尿病呢?首先查看是否有皮肤瘙痒,一般糖尿病会造成皮肤瘙痒,对于一些女性来说阴部会伴有瘙痒,这也是糖尿病的症状。

还有可能会经常感到疲乏或是劳累,因为在早期时由于血糖升高,导致患者会出现两脚无力,容易疲乏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

另外如果是糖尿病的话,一般上就愈合非常缓慢,主要是因为血糖高黏膜屏障作用减小,因此会容易使伤口愈合。

以及多尿等,因为随着血糖的升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就越多。

还有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或是经常性的困倦、乏力等现象,那么也有可能是患上糖尿病。

想要进一步确证是否是糖尿病,可以通过血糖检查、尿糖检查、糖基化血红蛋白检查进行进一步检查。

血糖检查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就只需要做异常的血糖值就可以诊断,而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需要进行两次异常的血糖值检测,才能初步明确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
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DM血糖严重升高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等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或血管等全身微血管、大血管病变,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基本相当于中医“消渴病”。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引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

明确指出:消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消渴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尿有甜味,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二、西医诊断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在我国人群中采用WHO(1999)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见表1及表2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0mmol/l(126mg/dl)或
3.OGTT试验中,2小时PG水平
≥11.1mmol/l(200ng/dl)
(二)糖尿病的分型
表2糖尿病分型
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免疫介导性
②特发性
2、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
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如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等
4、妊娠糖尿病(GDM)
三、辨证分型
(一)燥热伤津证
此型多见于糖尿病早期。

烦渴多饮,甚则渴饮无度,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

大便秘结或干燥。

舌苔薄黄腻或黄燥,
脉滑数或弦滑。

(二)气阴两虚证
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

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
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大便干。

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
沉细或细数。

(三)阴阳两虚证
此型多见于疾病后期。

三多症状迁延日久,手心发热,形寒肢冷,浮肿,皮肤毛发干枯无华,头晕乏力,耳鸣耳聋,腰酸腿软,夜尿频数,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四)痰瘀阻络证
此型多见于糖尿病合并血管及神经病变者。

三多症状轻重不一,伴视物模糊、胸闷胸痛、刺痛,或上下肢疼痛,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面有瘀斑,月经血块多色紫。

舌紫暗或淡暗,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脉细涩。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治疗应是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等措施的综合治疗。

(二)基础治疗
1、饮食
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膳食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料,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蛋白质不多于总热量的15%,限制饮酒,食盐限量在6g/d以内。

2、运动
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运动计划的制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血糖监测
由患者在家中采用便携式的血糖仪所进行的血糖自我监测对改善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是必需的。

测血糖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

(三)西医治疗
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目前批准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和格列酮类药物)。

(四)辨证论治
1、燥热伤津证
治法:清热润燥
方药:消渴方加减
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黄连竹叶生石膏等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饮、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附子桂枝桑寄生淮牛膝

4、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川牛膝等
五、应用策略
消渴病的发生与素体因素及情志内伤、情绪紧张、饮食因素、药石所伤、外感邪毒等环境因素都密切相关,诸种环境因素,或成郁热,或湿热,或为痰火,或为积热、燥热、风热,皆可伤阴,致“阴虚内热”之局;内热伤阴,更可耗气,则成气阴两虚结热之局。

气阴不足,正虚容易受邪,或内生邪毒,可合并疮疖、癣疾、喘嗽、肺痨、淋浊;阴虚燥热,燥热化生浊毒、阴竭液脱,气脱亡阳,可成呕逆、神昏、厥脱危候。

气阴不足,气虚帅血无力,阴虚液竭,阴阳俱虚,血脉失于温通,均可成血瘀,热结、气滞、痰湿,也可致瘀,故血瘀证多见。

久病入络,痰热郁瘀互结,在络脉形成“微型徵瘕”,则变生百症。

或为胸痹心痛;或为中风痿痹,或为水肿关格,或为内障目盲。

一般说来,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治本为主,兼以治标;病情急变的情况下则往往是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或先治标,后治本,总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的说来,治本治法固然重要,治标治法也不可轻视,因为标实证的解决必有利于治本。

而标实证不解决,单治本虚,终难取效,或艰涩不畅。

“二阳结为之消”,胃肠结热伤阴,日久可伤及肾阴,热为邪热,为壮火,更可耗气,故气阴两虚证多见。

久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久病入络,导致络脉血瘀,则成为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所以,其治疗应重视清泄胃热,仅强调阴虚为本,一味滋阴补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另外,活血化瘀治法近年受到重视,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选则天花粉、葛根、知母、黄连,清胃泄热、生津止渴;生地、玄参、山药,滋阴固肾;丹参、鬼箭羽、荔枝核,理气血、化瘀结。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
分泌不足为主,或伴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血糖异常升高,胰岛素抵抗是其发病最重要的基础,与中医的肾虚、湿热、痰瘀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而糖尿病诊断一经确立,胰岛β功能就将不断受到损害,直至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衰竭,最后难免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类似于中医学“壮火食气”病机。

因此,如何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予重视。

但应该指出的是:2型糖尿病确诊前相当长一个时期胰岛素抵
抗就已经存在,糖尿病一经确诊,胰岛β功能就将因高血糖毒性受到持续损害,而中医药起效较缓,所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药有改善临床症状的优势。

许多情况下,虽服用大量西药降糖药,甚或多种降糖药同用,临床症状仍不能缓解,有时甚至可出现血糖降低而症状反见加重的情况,加用中药则可以迅速
改善患者口苦咽干、疲乏、头晕眼花、失眠、腰痛、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等多种症状。

其次,中医药有整体调节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长期服药副作用小的优势。

中医药降糖虽然总的说力度和起效时间不及西药降糖药,但其作用往往是多靶点调节,既有一定的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更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利用,某些药物尚有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和类似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

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的降糖疗效。

另外,中医药有非常好的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糖尿病患者早期接受中医药治疗,未发生并发症者可以不发生,已发生并发症者可以不发展。

如糖尿病肾病接受中医药治疗,可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降低终末期尿毒症发生率。

糖尿病眼底病变,可改善眼底微循环,促进眼底出血、渗出,防止单纯型向增殖型转变。

糖尿病足接受中医药治疗,可改善肢体麻痛症状,避免足坏疽发生,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可促进顽固性溃疡愈合,降低截肢致残率。

中医药确可使众多糖尿病患者免于致死和致盲、致残之苦。

但应该指出的是,在循证医学逐渐深入人心的今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必须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严格进行科研设计,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结论才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才能够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才会有利于中医糖尿病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走向世界。

六、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7-432.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1055.
[4]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