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一、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为什么要强调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呢?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组织研制、发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具体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以及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等研制并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可行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研,拟于近两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主要通过各学科课程标准来体现的。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

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国民素质达到国家期望要求的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教学存在着严重忽视课程标准的倾向

走进中小学,会发现实际左右着教学的是教材(含教辅材料)和考纲,也就是说教材和考纲成了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现实依据。

一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应该说根据新课标开发的各学科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德育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人类文明成果,其编排体例、内容呈现方式上也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目前,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小学9个学科100套教材、初中17个学科107套教材、普通高中18个学科68套教材,建构了高水平、多样化的中小学教材体系。这些教材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中小学校多样化的需要。但是,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专家开发的各学科教材难以同特定的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相适应。仅依据某个版本的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容易造成儿童学习内容的单调、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脱节;容易把某种教科书视为定论,学生的学只是围绕感知、理解和记诵某种教科书而展开,形成重复训练、死记硬背倾向;容易养成教师对现成教科书的被动依赖性,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能力,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的发展,以至于某些课程如研究性学习没有了统一的教材,就不知如何指导。部分教师学科素养不足,与对教材的过度依赖不无关系。

二是按照考纲逐一教学“考点”。依据考纲规定的考点进行教学,不只在初中、高中毕业办复习教学很突出,而且在起始年级已经表现出来,某些初高中起始年级教学就按考点要求进行一步到位的训练。各类考试机构组织编印的考纲,其水平不一姑且不论,即使水平都是不错的,它也不能做到与课程标准完全对应,保持一致性。因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是很难通过某次统一的书面考试所能衡量的,一般也就不会列入“考点”。依据这样的“考点”进行教学,就大大窄化了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依据“考点”,进行一步到位式的训练,还常常割裂了认知学习与动手实践(实验)、情感态度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背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严重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对教材和考纲的过度依赖,各学科课程标准被搁置一边,造成了教学工作包含教学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造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偏差,甚至还造成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偏离,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二、内涵

中小学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其核心问题有这样四个方面:“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世纪印发的基础教育各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上述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都有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新课标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的意见和要求,明确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检测学生、怎样评价和改进教学,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价值定位所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在教学园地上前行,首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方位,否则将站位不高,停留在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的教学活动上,甚至迷失方向;给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坐标,否则站位不准,边界不清,跑到“他者”的领地添乱,做无用功。

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小学英语、高中技术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站位不准,边界不清的问题,不知这些课究竟要干什么。如不少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旨在让学生学会电脑操作、上网,结果某些技术操作学会了,但因为不去使用,也缺乏使用的意识与机会,学生很快遗忘了。清华大学附中李冬梅老师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问题:我能用信息技术做什么。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得自己找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得想办法克服,也就练就了意志力,培养了技术思维和想象力,常常在产品开发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技术操作学习也蕴含其中。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有了多方面的收益。

原有课程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已有的起点和归宿上,同样有一个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调整站位,向新的高度和深度迈进的问题。如语文识字教学,改革开放之初,强调遵循汉字规律识字,或集中识字或随文识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