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合集下载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全套)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全套)

新课程通识试题及答案(一)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x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x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 x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x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 x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x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x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x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6分)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 A )A.必修 3 3 B。

必修 1 1C.选修 3 3 D。

选修 3 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C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三、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的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题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C)。

A.信息社会提出的挑战 B 我国加入WTO提出的挑战C.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D.未来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10瑞安真题)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4.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5.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6.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7..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8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时间是:(B)A.1949B.1999C.2000D. 20019新课改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为主。

(D)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分科课程D. 综合课程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并作为必修课程。

(B)A.校本课程B. 综合实践活动C.分科课程D. 综合课程11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是。

(C.)A.甄别性评价B. 选拔性评价C.发展性评价D. 终结性评价1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C.)A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B.充分地传授知识C.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D. 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1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B)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多元智能14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索,改变师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由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标签:教育杂谈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作者:罗继远来源:吉安教育信息网2002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小学阶段已实施了五年,初中阶段实施了二年,今年秋季,小学课改进入六年级,初中进入三年级。

这次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课改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一、课改的收获经过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五年来艰苦探索和积极实践,我市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正在形成;4、校本教研制度已在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教师专业素质正在不断提升;5、学校和教师由过去单纯追求统考学科的考试分数逐步向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转变。

课改的收获在学生身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根据调查座谈,课改实验班的老师一致认为:1、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问题的能力比过去使用老教材的学生强得多,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强。

2、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能够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3、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

4、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

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的依据

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的依据

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的依据万玉霞【期刊名称】《湖北教育·综合资讯》【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17-18)【作者】万玉霞【作者单位】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正文语种】中文时下,“核心素养”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词。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体现?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有个引人关注的词: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学习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学习,还是学生智力建构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过程。

现代课堂必须关注“核心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落实。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

时代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

从知识基础到能力基础再到道德基础,它的外延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核心素养”与课程结合,是能力导向的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举措,结合方式需要根据国家教育教学实践的特点进行。

在我国,“核心素养”有一条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的路径。

具体来说,国家层面,表现为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论体系,对教育实践起导航、引领作用;教育实践层面,将“核心素养”落实在具体的学科素养中,体现学科本质观和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不同学科融合的共同教育价值,体现打破知识壁垒的学科软化边界性;课程层面,建设以学会终身学习为目标、全面发展为愿景、多元发展为导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1.目标: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这一目标的设定源于对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和教育本身发展的深刻理解。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中国的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构。

我们逐渐摒弃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递的课程模式,开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加强了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和提高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材体系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强调教材内容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努力使其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步。

我们鼓励教材编写者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模式,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

同时,我们也注意教材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2.特点: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采用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特点源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被认为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知识匮乏、教育水平落后的现状,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改革强调系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第八次课程改革简介

第八次课程改革简介

第八次课程改革简介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简介(新课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

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

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更不要忘记,中国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问题
1.怎么理解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课程改革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 有没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我们怎样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育与育人的关系 • 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 • 今天的教育能培养什么样的人? • 今天的课程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2.文化大革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 特征:
• (1)一纲多本
• (2)难度改革——降低难度 • (3)结构改革——增加广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3.当今社会 • 特征:
• (1)把学习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辩证地统一起 来 • (2)淡化了“双基”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 和谐发展 • 生活的完整性:
谋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
1.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 首先,课程体系追求学术化、专门化 其次,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三维教学目标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传统课程的学术科目割裂和肢解了儿童完 整的生活要素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培养目标————关注三大关系 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经验
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 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 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下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齐抓共促,形成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环境,方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迈向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我个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面临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这迫切要求我们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

它的第一资源是人才的创造性智力资源。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自己的创造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12月19日—20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症。

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正是以扼杀创造性为特点的,只有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担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任。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个案

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个案

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3TheindividualCaSeof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researchingAbstractTheBeijingthirdpeoplepoliceschool’Sindividualcaseof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researchingiswanttothroughsynthesizethehistoryofSBCDandtheactualityofeducation—international,intenttoanalyzethepositionandquestionsof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ationundertheconcussionfromthebasiceducationreformation.Atthesametime.tmSdiscourseanalyzetheessentialandfeasibleofTheBeijingthirdpeoplepoliceschooldevelopSBCDaccordingtoexplainwhytheschoolwanttodevelopSBCD.afterward.thisdiscoursewanttointhetheoryframeofSBCDtonotetheCOUPSeofSBCD.especiallynotethestageofthiscourse:(a)Organizebuilding;(b)Statusanalyze;(c)A蛐studyout;(d)Blueprimweave;(e)Explainandactualize;(f)editanddeepen.theresearchingthroughquestionnaire,accessingandinformationanalyzetoappraisethearnlactualize,measuresofcurriculumdevelopment,也eactuallyeffect,inordertosum,upthecharacteristicofthisSBCD.analyzethequestionsinthecourse。

课改与教改

课改与教改

关于课改与教改一、课改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

课改的实质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分为支配权力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变、教科书编写的多元化等三大方面。

(一)课改目标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改任务1.主要任务。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课改主要内容1.功能改革。

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结构改革。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课程设置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

教育学心理学题

教育学心理学题

教育公共基础——测试卷(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

()2.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阶级性。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5.课程论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

()6.就教学的本质而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

()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没有的。

()8.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在学习上存在问题障碍的学生,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9.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0.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12.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属于接受学习。

()13.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4.小孩子的好奇心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源于后天教育的结果。

()15.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说明儿童意志的自觉性水平较低。

()16.学生努力攻克难题后产生自豪感,这种体验属于理智感。

()17.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18.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

()19.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没有问题出教室才是成功的教育。

()20.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详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全文

详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全文

详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全文目录一、前言 (2)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概述 (2)1. 制定背景与意义 (4)2. 文件依据与适用范围 (5)三、目标与任务 (6)1. 总体目标 (7)2. 具体任务 (8)四、重点举措 (9)1. 教学改革方向 (11)a. 素质教育 (12)b. 生本教育 (13)c. 品质教育 (14)2. 教学改革实施 (15)a. 教学模式改革 (17)b. 教学方法改革 (18)c. 教学评价改革 (19)3. 教师队伍建设 (20)a. 教师培训 (21)b. 教师激励 (22)c. 教师职业发展 (23)4. 校园文化建设 (24)a. 办学理念 (26)b. 校园环境 (27)c. 学生社团 (28)五、保障措施 (29)1. 组织领导 (30)2. 政策支持 (31)3. 资源配置 (33)4. 宣传推广 (34)六、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35)1. 第一阶段 (36)2. 第二阶段 (37)3. 第三阶段 (38)七、总结与展望 (40)1. 实施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1)3. 未来展望 (42)一、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指导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本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方案注重与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战略等政策的衔接,确保改革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通过实施本方案,我们期望能够构建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多项选择题200题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多项选择题200题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多项选择题集锦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情绪状态,其特点是()。

A.激动性B.弥散性C.渲染性D.冲动性2.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含义的是()。

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岁的时期3.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遗传作用B.教育价值C.家庭影响D.人的能动性4.备课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备课内容包括()。

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课外辅导D.制定教学进度计划5.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

A.教育与生产力的矛盾或关系B.教育与社会的矛盾或关系C.教育与个人身心发展的矛盾或关系D.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6.关于我国的新课程理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B.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C.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7.教师个人实现教师专业化所应做的努力是()。

A.善于学习8.恒于研究C.勤于反思D.勇于实践8.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家庭资源8.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10.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相一致的是()。

A.不愤不启,不俳不发B.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C.产婆术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12.教育过程的核心是主体参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方面的措施有()oA.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C.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D.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13.直观教学包括()直观。

新课程试题

新课程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新课程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6、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7、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8、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9、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0、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1、新课程倡导的具体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4、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5、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6、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研究者)。

17、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18、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最新教师职称评审考试试题含答案

最新教师职称评审考试试题含答案

教师职称评审考试试题含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 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 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 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简答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P8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答案要点: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举例略)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2011年温州市申报中高级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考核试卷2011年温州市申报中高级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考核部分题目一、抄写题:(10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范例(六篇)

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范例(六篇)

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范例根据宁阳县教育局关于深入贯彻《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本方案以泰教发[具体编号]号文件为基准,旨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遵循教育规律,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素质教育深入推广。

2.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测体系,以规范评价体制。

3.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确保课程开足开齐,规范学校课程管理。

4. 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招生管理。

三、主要内容(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性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于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校教职工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深刻理解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按照上级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树立良好学校形象,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二)规范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1. 严禁下达升学指标,避免应试教育倾向。

2.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每日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长,学校需按时清校,并公开作息时间表。

3. 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书面作业总量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同时,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充足。

4. 严禁节假日补课,禁止教师组织或变相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补课。

5.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设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需遵循教育规律。

课程表需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6. 规范考试管理,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

考试成绩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或排名。

7. 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禁止违规招生和选拔性考试招生。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包括倡导全人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3.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淡化“双基”精选则更注重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的培养。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方式为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研究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能力。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14.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的构建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应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工作总结
陈建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标准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的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办法,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激发学生不断进步、实现终身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这个学期我的英语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培养学习习惯要趁早
我们使用的是仁爱版英语教材《Project English》,教材针对中国大部分地区7-9年级英语学习者的特点而编写,起点为零。

话题环环相扣,因此单词、句型再现率特别高,使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循环滚动,逐渐增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呈螺旋式逐步提高。

虽然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培养到位的,可从七年级开始便着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由于教材好教易学,这使得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不太困难。

如:要求学生把每天所学的单词、句型当天记好,第二天再进行听写, 并及时批改。

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测验,并及时批改和评讲。

狠抓课堂、作业和测试, 要求学生整理作业或测验中的错题,还要求他们在每次测验练习后写自我评价,总结其中的得与失。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
紧张有序、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表现自己,听说读写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并对他们的课堂活动加与评价,适时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保持对英语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⑴抓好早读,强调学生背诵重点的句型、对话和段落。

⑵课堂上多创设让学生多听、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我们不仅经常收集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图片或音像等,找一些适合他们的话题,让学生用英语聊天。

而且特别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鼓励他们用英语说话。

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大家知道,单单靠在复习阅读专题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足的。

所以,我们从七年级下学期一开始便进行训练。

到了九年级,我们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每周给学生几篇阅读文章,内容、题材多样,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而且富有时代性,目的是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九年级下学期,阅读训练的内容则紧扣中考,要求每周完成一定量的阅读材料,并对他们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

开展写作的训练:从七年级开始,就强调学生用所学的句型结构来表达一下身边的事物。

八年级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要求坚持写周记,内容与平时生活有关,全收全改,并进行点评。

在九年级上学期,进行的是话题作文,给定一个与学生生活
有关的话题,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下学期进行的是命题作文,涉及各类文体,并紧扣中考可能考到的文体或内容。

三、因材施教
细心做好培养尖子生的工作,狠抓“两头促中间”。

从进入七年级下学期起,就非常关注“两头”的学生平时的作业和测验情况,把他们平时的错题都记录好,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找他们进行补差补缺,多关心、鼓励后进生。

从课堂、作业、测验或其他方面注意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态度,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努力克服困难,从不抛弃他们。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学校老师与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鼓励。

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

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们要在公开场合大力表扬;当他们退步时,我们要找个别来谈心,找出原因,指导他们解决。

建立竞争机制,每次测验、考试后,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上进的热情。

老师在每次测验、考试前给每位学生都定出一个目标(即要达到的具体分数),鼓励他们向目标努力迈进,对于达到目标者,老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努力使他们目标向前,斗志昂扬。

以上几点是我的一些做法。

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也能取得好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