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PPT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思想》第三章素质教育思想PPT

《现代教育思想》第三章素质教育思想PPT

新中国成立后,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1)“素质”80年代提出,体现在国家 领导人中的讲话,政策法规中。“素质”一 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始于1985年。邓小平 《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 (2)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 教育”的概念,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要充分认识到先天素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把握学生先天禀赋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最大 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注重育人环境的优化和育人方法的改善。 (2)要努力培养学生稳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行为 习惯、健全的身心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利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教育工作者既要善于开发素质的潜在功能,又 要 善 于 发 挥 素 质 的 整 体 效 应 。 (4)重视学生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的共同提高。

再次,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 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 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并掌握现代 教育技术手段。 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与 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2:素质教育思想的认识意义
(1)必须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它不是英 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它不是选拔教育, 而是普及教育:它不是淘汰教育,而是发 展性教育。

2:素质的基本涵义

“素质”指人在先天性生理的基础上,受后 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 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 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3:素质的基本特征



遗传性 多样性 个体差异性 相对稳定性 可塑性

中国现代教育PPT课件

中国现代教育PPT课件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为了”根本大计”我国对中国教育做了如下思考
1.坚决实施”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方针和义务教育 法,依法治教。 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大基础教育的 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 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3.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211工程”计划。 4.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 度。
全面整顿恢复被文化大革命颠倒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等;
组织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颁布《教师法》、规定教师 节、提高教师待遇,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
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对于当时推动恢复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 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 义。它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和 观念,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推动了“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3.坚持“三个面向”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步 伐加快,普九教育,《义务教育法》颁布,中等教育 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招生 制度等。
4.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高等教育的 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涌现一批如北大 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全国第二、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17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立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18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民主的教育 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机会均等。 • 六、儿童教育思想
46
第六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1892-1982):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 开创者。创办了中国第一 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 幼稚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志着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 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捷
径。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
大校长,对北
大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革,使
北大呈现了完
全崭新的气息。
京师大学堂匾
14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校钟
红楼旧校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PPT模板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 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管仲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劝学》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贵不足谋也。 ——孙中山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 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中等 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 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的6.9 倍
小学
1681000 所
1949年的 11626.9
4.9倍
万人
Hale Waihona Puke 1946年的3.9 倍请回答:新中国头17年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3、成就 (1)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人才。从而促进了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
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 类合格人才。”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 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新知导入
材料三、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材料四、

NO3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

NO3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
•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的特点与影响
影响
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为当代学前教育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有助于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03 学前教育制度与 政策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清朝末期的学前教育制度
清朝末期,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开始建立学前教育制度。当时的学前教育主要 由蒙养院等机构承担,教育内容以传统蒙学为主。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学前教育
02
各种学前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存,如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
03
经历了学习苏联、探索中国化道路、改革开放后多元化发展等
阶段。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受西方影响,不断探索中国化道路;
多种学前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存;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的特点与影响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儿童的全面 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 情和儿童发展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06 学前教育实践与 探索
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历程
清朝末年的学前教育
模仿日本,设立蒙养院,作为学前教育机构。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受西方影响,出现幼稚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并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 。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
政府重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
保育与教育相结合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 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 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
有机会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 要性:培养高 素质技能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 展历程:从最 初的职业学校 到现在的职业 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特 点:注重实践 操作,强调技 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发 展趋势:与产 业紧密结合, 培养适应市场 需求的人才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建设现代教育体系 195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建立各级各类学校 19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校 19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 1990年代,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1世纪初,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化教育。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优 势:教育国际化 可以促进文化交 流、提高教育质 量、增强学生的
国际竞争力。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问 题:教育国际化 也带来了一些问 题,如文化冲突、 语言障碍、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等。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挑 战:教育国际化 需要面对各种挑 战,如如何平衡 本土化与国际化、 如何提高教育质 量、如何培养学 生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03 现 代 中 国 教 育 的 特 点 04 现 代 教 育 的 问 题 与 挑 战 05 未 来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趋 势
01
添育的特点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颁布,规定适 龄儿童和少年 必须接受九年 义务教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36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PPT课件(36张)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4、20世纪90年代,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 “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 展壮大
5、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对贫 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表现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D.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3、影响
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课探究:
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
1、背景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经 过) 3、取得的成就?
探究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66%(科技和教育)。 •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
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 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 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背景: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 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文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文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教育。 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Fra bibliotek战略任务
06.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
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 特色发展。
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拨款、标准、评估等方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
战略任务
0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 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
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 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建立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 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完善教
目 录
1 战略背景 2 总体思路 3 战略任务 4 实施路径 5 保障措施

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课件

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课件

第31页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第21课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历史 ·必修3
【典例剖析】 2.2007 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 30 周年时有人写道:30 年 前的 12 月 10 日, 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 我 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 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3)意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 社会主义 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第5页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第21课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历史 ·必修3
2.教育方针的制定 (1)背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 (2)内容: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 、 智育 、体育 等几方面都 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历史 ·必修3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名师导学
名师解惑
第2页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第21课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历史 ·必修3
名师导学
教材精巧点拨 形成知识体系
第3页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第21课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历史 ·必修3
第27页
返回导航
第七单元
第21课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历史 ·必修3
【剖析】
A、C、D 三项都是教育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必要
前提。建国以来的历史,尤其是“文革”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只 有国家安定,教育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B 项是教育繁荣的 前提和条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40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40张PPT)

巩固练习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 表述,不属实的是 (D)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 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巩固练习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 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 A )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学校向工农开门, 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2.制定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
3.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 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
1968年12月,毛泽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 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5 1 文盲人数 文盲数
2.5
0.5 0.5
00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二.动乱中的教育
2、危害: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3课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3课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迎接挑战的措施。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
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 有责。
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 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 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
广东省第一所希望小学——五华县畲维希望 小学,地处五华县转水镇,建筑面积1172平方米, 1993年竣工。
1970年至1980年,高中在校生从423.2万增至462.2万,增加9.2%,高 等学校在校生从168.5万增至222.4万,增长32.0%;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 增长率为4.5%。
1980年至1990年,高中在校生从462.2万增至562.3万,增长21.6%,高 校在校生从222.3万增至263.2万,增长18.4%;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 增长率为4.1%。
二、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大跃进”年代,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质量下 “降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全面恢复和整顿教育秩序 颁布《教师法》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 (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 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第三单元探索与创新 群文阅读 课件(共2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

第三单元探索与创新 群文阅读 课件(共2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

2.自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简述影响加来道雄 走上物理研究之路的两件童年趣事,梳理其逐步深入的研究过 程,完成下表(30分钟)
故事小标题 1.对的遐鲤想鱼世界
探索研究的过程(150字内概括)
作者观察水池,设想水底的鱼群中存在鲤鱼“科学家”,并想 象它们对水池世界的理解,接着设想某个鲤鱼”科学家”被抓 走然后返回的感想,由此发现人类就像鲤鱼那样以为宇宙只包 含肉眼可见的事物,自此以后对存在高维空间的可能极感兴趣。
成就:主要研究超对称以及万有理论,他是弦理 论的参与者,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代表作品:《超越 时空》《构想未来》《平行宇宙》。
文本结构
时 间
第一部分 全文总括:记叙了作者在童年的两件趣事,以及作

(第1段) 者是如何由这两件趣事来激发自己的科学兴趣的。



第二部分 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5.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
……
6.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青蒿素的发现,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日本和族,日裔美籍科学家,1947年 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毕业于美 国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 位,后任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的奠基人。
第三单元“探索与创新”专题学习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学习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 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思维,培 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2. 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 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 3. 尝试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思考问题,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 方法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4. 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学习文章说明事物、阐释事理和进行逻辑推理 的方法,体会这类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年代中前期到抗战爆发的15年时间里,是中国教育制度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 现代教育于此奠定基础, 但是国民政府也丝毫未放送对教育的控制,以及对进步师生的监督甚至镇压和教科书 审视制度等等。
尤其是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教育面临大好发展时机,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造成 国民经济处于崩溃, 教育已经丧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政府的教育注定走到尽头。
1929年 民国政府规范大学办学,规定办学目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 专门人才”,重学术性;大专是“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重应用型。 规定全国高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中。大学分设文、理、法、农、工、 商、医诸学院, 增设教育学院:凡具备三个学院(其中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 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通过设立研究所以保证大学的学术性。 针对文、法科大学过滥现象,1931年行政院您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使用科 学为原则“,限制和收缩文、发科,扩充理、工、农、医科,高校办学向实科倾斜。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教育理论贡献 • 三、干部教育 • 四、群众教育 • 第三节 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 • 二、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四、廖世承与中学教育改革
•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使民国教育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但国民教育以此名义控制教育,封闭进步学校,镇压进步师 生,而实际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道而驰。
• 2、“战时须作平时看
•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党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要求采取展示经济措施,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宗旨。 • 1938年4月国民党通过《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对战时教育实施 也作了具体规定。 • 1939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蒋介石 做《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的讲话: • 将一批重点高校迁往西南西北,调整重组,坚持教学,为中国教育保存 精英力量;在大后方新设国立中学。
初中
文 1922 1929 1932 1936 1948 √ 理 √ 取消文理√
高中
公共必修 分科专修 纯粹选修 √ √ √ √ √ √ √ Χ
重新分设 √
重新分设 甲组理科 乙组文科 高三简易职业科 重新分设 √ √ √
1929年 重文轻理导致结构失调,滥设选修课而忽视基础训练等理由,取消文理分组。 1932教育部以中学系统混乱、目标不明,造成普通、师范、职业学校重新分社,并取消 选修科目。 1936年又以统得过死,重新分组 1948年再取消分组,恢复选修制 国民政府的中学教育改革集中于课程,变化反复、如同钟摆。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升学与 就业、发展个性与统一基础等问题,每反复一次,认识提高一次,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 要立足于本国传统和社会现实
1932年5月 要求所有中小学校应届毕业生再经学校考试合格后,实行会考,各科成绩合 格方得毕业。 次年 规定会考学生如有半数不及格,限期整改,否则停办;学生不参与会考不得升学 。 下令突兀,抵制四起,政府采取严厉手段予以镇压。 同时提出修改:取消小学会考,取消若干中学会考科目,毕业成绩计算方式改为学校 考试成绩占40%,会考成绩60%。之后规定师范学校、大专学校实行毕业会考。 会考一直实行到1945年。 会考实施社会反响复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力维护,家长为子弟学业顺利计,也多 支持,学校校长教师因会考带来的社会和工作压力,反对诸多,学生多数抵制,高中 生尤多,教育界人士持保留态度,,主张通过调查与研究张明其是否合理,通过实行 以观实效。 民国实施中学会考制度留下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 “战时须作平时看”,是一项并不短视的教育决策,是中国的教育事业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得以保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二、学校教育发展
1、小学教育
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普及国民教育”主张。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各地限于1934年底实现普及四年的义务教育。 1930年第二次教育会议将义务教育完成期定位1930-1950年的20年,而第一期全国 次指定县市实验区于1932-1935年完成。 1935年8月行政院批准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时办法大纲》及实施细则,计划分 为三期实现全国普及四年的义务教育: 最终普及四年义务教育失败:抗战造成中断,以及义务教育计划屡屡变更:国民党 的腐败和以武力围剿共产党根据地,倾尽财力,也使普及义务教育迟缓的重要原因。 抗战前,国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国民教育的办学形式有:市立、县立、区立、坊立、 乡镇立、联立和私立。类型有初小、高小 初小(四六制完小)。二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南京国明政府建立以后,国民党主义思想控制,强调教育的集权和统一,通过教育立法和制度建 设,将教育纳入一党专政的轨道。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要求在政治上一切措施都 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曲解孙中山的本义,也提倡”党化教 育“意在建立”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专制教育,这样的 党化教育受到进步人士的抨 击。 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取消“党化教育”代之以“三 民主义教育”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实施方针》最终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终告形成。 1931年6月 在南京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同年,国民党中执委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提出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实施的目标和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