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年代中前期到抗战爆发的15年时间里,是中国教育制度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 现代教育于此奠定基础, 但是国民政府也丝毫未放送对教育的控制,以及对进步师生的监督甚至镇压和教科书 审视制度等等。
尤其是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教育面临大好发展时机,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造成 国民经济处于崩溃, 教育已经丧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政府的教育注定走到尽头。
1929年 民国政府规范大学办学,规定办学目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 专门人才”,重学术性;大专是“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重应用型。 规定全国高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中。大学分设文、理、法、农、工、 商、医诸学院, 增设教育学院:凡具备三个学院(其中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 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通过设立研究所以保证大学的学术性。 针对文、法科大学过滥现象,1931年行政院您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使用科 学为原则“,限制和收缩文、发科,扩充理、工、农、医科,高校办学向实科倾斜。
初中
文 1922 1929 1932 1936 1948 √ 理 √ 取消文理分组 废除综合制度 废除综合制度 废除综合制度 职业科 √ √
高中
公共必修 分科专修 纯粹选修 √ √ √ √ √ √ √ Χ
重新分设 √
重新分设 甲组理科 乙组文科 高三简易职业科 重新分设 √ √ √
1929年 重文轻理导致结构失调,滥设选修课而忽视基础训练等理由,取消文理分组。 1932教育部以中学系统混乱、目标不明,造成普通、师范、职业学校重新分社,并取消 选修科目。 1936年又以统得过死,重新分组 1948年再取消分组,恢复选修制 国民政府的中学教育改革集中于课程,变化反复、如同钟摆。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升学与 就业、发展个性与统一基础等问题,每反复一次,认识提高一次,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 要立足于本国传统和社会现实
1932年5月 要求所有中小学校应届毕业生再经学校考试合格后,实行会考,各科成绩合 格方得毕业。 次年 规定会考学生如有半数不及格,限期整改,否则停办;学生不参与会考不得升学 。 下令突兀,抵制四起,政府采取严厉手段予以镇压。 同时提出修改:取消小学会考,取消若干中学会考科目,毕业成绩计算方式改为学校 考试成绩占40%,会考成绩60%。之后规定师范学校、大专学校实行毕业会考。 会考一直实行到1945年。 会考实施社会反响复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力维护,家长为子弟学业顺利计,也多 支持,学校校长教师因会考带来的社会和工作压力,反对诸多,学生多数抵制,高中 生尤多,教育界人士持保留态度,,主张通过调查与研究张明其是否合理,通过实行 以观实效。 民国实施中学会考制度留下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南京国明政府建立以后,国民党主义思想控制,强调教育的集权和统一,通过教育立法和制度建 设,将教育纳入一党专政的轨道。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要求在政治上一切措施都 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曲解孙中山的本义,也提倡”党化教 育“意在建立”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专制教育,这样的 党化教育受到进步人士的抨 击。 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取消“党化教育”代之以“三 民主义教育”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实施方针》最终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终告形成。 1931年6月 在南京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同年,国民党中执委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提出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实施的目标和纲要。
•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使民国教育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但国民教育以此名义控制教育,封闭进步学校,镇压进步师 生,而实际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道而驰。
• 2、“战时须作平时看
•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党提出来自百度文库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要求采取展示经济措施,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宗旨。 • 1938年4月国民党通过《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对战时教育实施 也作了具体规定。 • 1939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蒋介石 做《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的讲话: • 将一批重点高校迁往西南西北,调整重组,坚持教学,为中国教育保存 精英力量;在大后方新设国立中学。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教育理论贡献 • 三、干部教育 • 四、群众教育 • 第三节 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 • 二、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四、廖世承与中学教育改革
• “战时须作平时看”,是一项并不短视的教育决策,是中国的教育事业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得以保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二、学校教育发展
1、小学教育
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普及国民教育”主张。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各地限于1934年底实现普及四年的义务教育。 1930年第二次教育会议将义务教育完成期定位1930-1950年的20年,而第一期全国 次指定县市实验区于1932-1935年完成。 1935年8月行政院批准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时办法大纲》及实施细则,计划分 为三期实现全国普及四年的义务教育: 最终普及四年义务教育失败:抗战造成中断,以及义务教育计划屡屡变更:国民党 的腐败和以武力围剿共产党根据地,倾尽财力,也使普及义务教育迟缓的重要原因。 抗战前,国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国民教育的办学形式有:市立、县立、区立、坊立、 乡镇立、联立和私立。类型有初小、高小 初小(四六制完小)。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