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1)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导学案(用)1

《愚公移山》导学案(用)1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07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复习文体。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3、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4、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愚公移山 导学案

愚公移山 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案
主备人:范玉成审核:初一语文组班级姓名
第二课时
(一)成功学习
一、成功目标
1,理清文中“人”和“事”;
2,走近愚公,探讨愚公精神;
3,理解神话结尾。

二、成功自学
1,再读课文,认真思考,细致研读,理清文中人物及关系,完成目标1.
2,细致研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目标2.
3,认真思考,讨论交流,认清神话于迷信的关系。

三、成功量学
1,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几岁,他去参加移山行动,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请联系文中句子回答。

2,参加移山的共有几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工作艰苦吗?
3,对待移山,文中人物各有怎样的态度?
4,请同学们探讨下:愚公究竟愚不愚,智叟究竟智不智?为什么?
5,小小辩论赛:愚公该搬家还是应移山?
6,请同学们讨论:愚公最终仍是靠神力才搬走了二山,不是说明他并不能完成此任吗?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愚公的形象?
(二)成功展示
(三)成功检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万仞.汝.魁.父荷.担者
箕畚
..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曾.不若亡.以应一厝.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
吾于汝毕力平险.
虽.我之死
杂然.相许
一厝.朔东
3,翻译几个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且焉置土石

③投诸渤海之尾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那些困难?
5,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6,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归纳寓意。

(四)成功反思。

《愚公移山》导学案1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曾()始龀()穷匮()厝()万仞()亡以应()荷担者()箕畚()()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⑤⑥(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

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激发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兴趣和认同。

1.2 教学内容: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讲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愚公移山的故事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探讨愚公移山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教学内容:讲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探讨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践行愚公移山精神的经验和感悟。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2 教学内容:讲解愚公移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愚公移山精神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和启示。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解决现实问题中践行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愚公移山的实践与应用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一课时)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五、学后反思
课题: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主备:邵慧玲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间:月日课型:




扫清字词障碍,流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
难点
扫清字词障碍,流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堂设计
教学行为提示与教学建议
一、目标导学
1.欣赏《愚公移山》歌曲。
2.明确目标
1.听音乐感知愚公精神。
2.齐读目标,明确方向
二、自学自研
2.读一读:
①听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号生字注音及句子的停顿。
②积累生字词。
见“学法大视野”第1题。
③学生自读课文。
3.把握故事情节。
①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②愚公为什么要去移两座山?
③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④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⑤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查一查:了解作者、作品及体裁“寓言”。
①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郑国人,国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②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重点记住横线上的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三、交流探究(或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朗读进行交流探讨并分组进行展示。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难点(1)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两人的观点和态度。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故事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重点知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山区修路的视频,引出“困难”这个话题,然后提问学生:当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导入寓言《愚公移山》。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3)愚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四)深入探究1、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思考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否愚蠢,为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做。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六)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寓意等。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

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杂然:杂然相许(纷纷)且焉置土石(哪里)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固:汝心之固(顽固)且:年且九十(将近)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且焉置土石(况且)(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能够把握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寓言故事,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从故事中提炼道理,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共同解决问题。

(3)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失败。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故事的内容及其寓意。

2. 愚公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2. 从故事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愚公的精神。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以及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寓意。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愚公移山》。

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3. 进行一次家庭访问,了解家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并结合自身谈启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能否流畅地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有效地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表现出的毅力和坚韧精神,以及他们对团队协作和个人自信心的态度。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内涵;2. 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析愚公移山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是我国古代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愚公决定动手移山,为了给子孙后代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

愚公的邻居纷纷嘲笑他的愚蠢,并告诉他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然而,愚公并没有被打击住,他坚信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于是,他每天辛勤劳作,用他的铁锤砸石头,拼凑石头,一点一滴地移走了山上的岩石和土壤。

岁月流转,愚公年事已高,儿孙们陆续长大。

这时,一位孚北山和南山的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

于是,在神仙的帮助下,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了。

三、愚公移山故事的智慧和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够办成一件事。

愚公一直坚信,虽然任务看似艰巨,但只要行动起来,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同时,愚公移山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被他人的嘲笑和否定所动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

正如愚公一样,虽然别人认为他是愚蠢的,但他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此外,愚公移山故事还教会我们要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虽然愚公坚韧不拔,但正是神仙的援助,使得愚公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向他人寻求帮助,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

四、拓展思考1.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可以启发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想法?2. 你认为愚公移山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可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品质?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分析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魁.父(kuí)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

(2)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树立自己的目标。

(2)学会面对困难,勇敢挑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理解。

2. 愚公形象的分析。

3. 课文所传达的寓意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如何将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愚公移山》的文本。

2. 相关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故事。

(2)引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导入新课《愚公移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思考,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寓意感悟(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课文中寓意的道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精神的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愚公精神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七、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愚公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对愚公精神的看法。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2)能够分析并概括愚公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故事中表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寓言故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品质;(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特点;(2)分析故事中展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愚公形象的象征意义;(2)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3)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插图,激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要求学生概括愚公的形象特点,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分析愚公形象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3)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2)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如信念坚定、团结协作等。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3、探究寓言的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体会愚公精神的内涵。

2、难点(1)辩证地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和精神。

(2)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联系实际生活有所感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尝试翻译全文,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二)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疏通文意(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3)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实词:方、惩、迂、室、匮、亡、厝、陇断虚词:且、焉、以、其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3、分析人物形象(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

从“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等语句可以看出。

(2)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安于现状的人。

从“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等语句可以看出。

4、探究寓言寓意(1)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课程导学案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课程导学案第一课时

新课程导学案语文学科(第 1 课时) 教者:课题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目标标 1.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2.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重点难点重点:读译课文。

难点:词类活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

2.提出课文难点问题,准备合作探究。

导 学流程●自学目标及要求(约1分钟) 1.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2.弄懂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自主学习与检测(约8-10分钟) 1.走近列子(填空) 《列子》可能是东晋人编写的,里面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郑国人,相传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导学流程2.读准字音惩()箕畚()厝()雍()荷()孀()龀()匮()3.朗读课文每个小组指定一生参加朗读展示。

4.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合作探究(约20分钟)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三研习新课。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3.学习第2段。

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题:《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学习重难点】1.疏通文意,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梳理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一、前置预学:先学后教,问由学生1.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2.文体知识寓言:(1)定义: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2)特点: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3.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逐字逐句,字字落实)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二、课内导学:先问后导,问学共进三、巩固助学:由导而学,学导相长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荷.担者三夫()寒暑易.节()固不可彻.()何苦.而不平()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高,何苦而不平?四、课后研学:自主建构,拓展提升山水阴阳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

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

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愚公移山》导学案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篇故事,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愚公的老汉,他和他的儿子们在一座山上居住,并且他的家园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让他和他的家人出行十分不便。

于是,他决定动手移山,他和他的家人不分昼夜地刨山挖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座高高的大山终于被移除了,他们终于可以感受到通往外界的道路。

该故事的深层含义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愚公移山》呢?以下是一份针对该故事的导学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篇文学作品。

前置知识本课通过引入“愚公移山”,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传说中讲述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和努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一些背景信息,包括作者、时间和地点等。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寓意。

2. 发掘该故事中的文学细节,如形象、语言、人物塑造等。

3.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发掘故事的内涵以及体会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鼓励。

教学过程Step 1:故事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述来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简要描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突出的要素和暗示的精神内涵。

Step 2:内容分析将《愚公移山》的内容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在分析故事情况的同时深入了解故事表现的精神。

第一阶段:描述愚公家中的情况第二阶段:愚公决定移山第三阶段:老百姓的反应第四阶段:愚公的半个世纪Step 3:语言形象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描写,让学生了解这些描述的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语言和形象,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Step 4:课外思考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愚公移山”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意义和作用?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如此受欢迎和广泛传播?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反馈和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七年级愚公移山导学案

七年级愚公移山导学案

七年级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

3、学习通过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难点(1)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对愚公移山行为的评价和思考。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培养语感。

2、讨论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

3、归纳法:归纳文言词汇和句式,总结学习方法。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简介《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所著。

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亡()以应厝()朔东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方:_____(2)年且九十且:_____(3)惩山北之塞惩:_____ 塞:_____(4)出入之迂也迂:_____(6)吾与汝毕力平险汝:_____ 毕:_____ 险:_____(7)指通豫南指:_____(8)达于汉阴阴:_____(9)杂然相许杂然:_____ 许:_____(10)其妻献疑曰献疑:_____(11)以君之力君:_____(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_____ 损:_____(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_____(14)且焉置土石焉:_____ 置:_____(15)投诸渤海之尾诸:_____(1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_____ 夫:_____(17)叩石垦壤叩:_____(1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19)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遗男:_____(20)始龀龀:_____(21)寒暑易节易:_____ 节:_____(2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_____(24)甚矣,汝之不惠惠:_____(2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_____(26)北山愚公长息曰长息:_____(2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_____ 彻:_____(28)虽我之死虽:_____(29)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_____(30)何苦而不平苦:_____(31)河曲智叟亡以应亡:_____(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掌握成语“愚公移山”的用法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品质。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成语“愚公移山”的用法和意义。

2.2 教学难点:理解愚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运用成语“愚公移山”进行实际情景的造句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愚公移山》的故事文本。

成语卡片。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材料。

3.2 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环境,适合阅读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简单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坚持”和“面对困难应该怎么做”。

4.2 故事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的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4.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愚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4 角色扮演:每组选择几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景。

五、作业布置5.1 课堂作业:让学生用成语“愚公移山”造句,并分享给同学。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短文,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这种精神。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6.2 理解与运用:通过学生的造句和短文写作,评估他们对于“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成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7.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拓展活动8.1 故事改编:让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创作一个类似的现代故事,强调坚持和努力的主题。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语文- 课时:第X课时- 教材版本:XXX教材- 课文:《愚公移山》二、研究目标-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言意义-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和勇气品质三、导学过程1. 理解寓言的意义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表达道理和启示的文学形式。

请回答以下问题:-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寓意?- 愚公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理解关键词语请解释以下关键词语的含义:- 愚公- 移山3. 理解重要句子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能滋润千里之区" 是什么意思?-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是什么意思?四、导学答案1. 理解寓言的意义-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

- 愚公的行为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2. 理解关键词语- 愚公:表示一个愚笨而却有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精神的人。

- 移山:象征着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

3. 理解重要句子- "能滋润千里之区" 表示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开始时只能取得微小的进步,但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表示虽然目标看起来很遥远,但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前行,终究能够达到。

五、研究反思请回答以下问题:- 在研究《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向愚公研究?六、作业请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阐述你如何通过坚持努力克服它们的经历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展示课学案课题《愚公移山》主备人:屈秀菊参备人:张卫华王国华审阅:初一语文组包科领导签字: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识记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查阅资料,结合学案中的预设问题,积极思考,力争解决问题;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费解的问题,准备参与课题讨论。

【预习自测】(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解释。

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___,意思:甚矣,汝之不惠通___,意思:河曲智叟亡以应通___,意思: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___,意思:无陇断焉通___,意思:(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何苦..而不平曾:何苦: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室而谋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列子,名,又称御寇,国人,前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合作探究】(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第二课时1、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原因:益处: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妻子:子孙:遗男:智叟: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理由:辩论结果: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3)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

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

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第三课时【达标检测】(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我掌握、我轻松、我快乐。

)(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曰(聚室:)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6.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7、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8、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课后拓展提升反馈矫正: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3.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4.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5.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6.译句: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笑”:“长息”:拓展提升:(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9.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0.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

11.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12.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13.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

大学:大学者。

14、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15、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16、翻译下列句子: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7、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课后作业】1、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亲朋听一听2、写作: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或许有时也会面对有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你应该怎样做?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