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愚公移山-答案
众望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第23课《愚公移山》
姓名:班级: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013.01 主备人:李成华审核:【课时安排】5课时(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二、三段课文的疏通。
2、神话故事的理解。
3、愚公形象的分析。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主张清静无为。
2、关于《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
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和力量。
3、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
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4、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
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惩.()山北之塞()仞.()迂.()回始龀.()
匮.()厝.()孀.()荷.担者()箕畚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阳.
阴.
年.且九十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
虽.我之死
何苦
..而不平
投诸.渤海之尾指.通豫南
杂然相许.
且焉.置土石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解释:
(2)甚矣,汝之不惠通,解释: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解释: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解释:
(5)无陇断焉通,解释:
4、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帝感其诚(5)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6)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7)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8)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9)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5、词类活用。
(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聚.室而谋
6、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
(3)何苦
..而不平古义:今义:
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装
②何苦而不平?倒装句宾语前置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后置
(3)①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省略句省略主语
②帝感其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省略介词
8、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投诸渤海之尾。
(6)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几岁,他去参加移山劳动,他
爸爸肯他去吗?联系文中句子回答。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用原句回答2-5小题)
3、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4、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5、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第二、三课时
【合作探究】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文中的不同人物对待移山分别持什么态度?
愚公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怀疑中带着担心。
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甚矣,汝之不惠”。轻视和嘲笑
遗男:“跳往助之”,状反响强烈
愚公子孙:“杂然相许”,积极赞成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或: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钟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4、愚公究竟笨不笨?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
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山移掉后有什么好处?山究竟能不能移走?
结论: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
智叟:耍小聪明,只顾眼前利益。
5、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析]关于本文人物命名的寓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和对比写法的了解。
[参考答案]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