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答案
23课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附答案)
23课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愚公移山》阅读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题目1.课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2.解释加点的词(1)且 (2)惩(3)迂(4)诸(5)焉(6)反3.用原文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5.翻译下列句子(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2.1)将近况且2)苦于3)绕远4)"之于" 5)哪里6)同"返"往返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4.1)B 2)C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 答案
众望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第23课《愚公移山》姓名:班级: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013.01 主备人:李成华审核:【课时安排】5课时(总第1--5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课文二、三段课文的疏通。
2、神话故事的理解。
3、愚公形象的分析。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2、关于《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4、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惩.()山北之塞()仞.()迂.()回始龀.()匮.()厝.()孀.()荷.担者()箕畚..()()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阳.阴.年.且九十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投诸.渤海之尾指.通豫南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23《愚公移山》练习题班级:座号:姓名:一、解释句中带点的字: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面.山而居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许:)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且.焉置土石8、投诸.渤海之尾9、叩.石垦壤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1、寒暑易.节1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4、一厝.朔东二、翻译句子1、聚室而谋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投诸渤海之尾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甚矣,汝之不惠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三、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五、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李白乘舟方欲行()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蝉则千转不穷(尽)(3)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三、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乃,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之于今义:各个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即使,今义:虽然六、阅读理解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答案】rèn;chéng;sè;yū;hè【解析】注意多音字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6)且焉置.土石:(7)荷.担者三夫:(8)虽.我之死:【答案】(1)惩:苦于塞:阻塞(2)迂:曲折,绕远(4)毕:尽、全(5)许:赞同(6)置:放置、安放(7)荷:肩负、扛(8)虽:即使。
【解析】对古今差别大的词语要加强记忆,如“虽”,不能用现代汉语习惯翻译。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B【解析】惠:同“慧”,聪明。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
(4)吾与汝毕力平险。
【答案】(1)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寒,形容词作名词,冬季;(4)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解析】可依据句子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分析其词性。
5. 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御寇道【解析】学生应积累一定文学常识,每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应加强记忆。
二、阅读:(一)愚公移山(2015常德中考)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行为,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及其精神感动)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呢?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仅,只3.愁苦。
2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D.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原文【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题目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
《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那么关于愚公移山有哪些考点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
《愚公移山》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4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训练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阳之北河阳:黄河南岸B、且焉置土石焉:怎么C、始龀,跳往助之始龀:刚刚长满乳牙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即使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男孩参与搬运土石),从冬天到夏天变换了季节,才出现回家一次。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清除不掉了,又怎么对付那些沉重的泥土和石头呢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的思想真是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你怎么就不能像孤儿寡妇那样开明呢。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毅力和勇气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愚公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下面,我们将通过习题和答案的方式,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故事背景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名为太行山,另一座名为王屋山。
由于山体的阻挡,村里的交通十分不便。
愚公决定带领家人挖掉这两座大山,让村民们能够自由通行。
2、习题(1)愚公为什么要决定挖掉两座大山?(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3)愚公挖山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是他们需要克服的?3、答案(1)愚公决定挖掉两座大山,是因为山体的阻挡使得村里的交通十分不便,为了方便村民们的出行,愚公下定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
(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着特殊的含义。
太行山意为“最高的山”,而王屋山则表示“王者所居之山”。
(3)在挖山的过程中,愚公一家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山体庞大,挖掘工作量巨大;其次,每天只能挖掉一些小石头,进度缓慢;此外,运送土石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4、深入分析《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通过愚公坚持不懈的努力,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要我们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个人观点我认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
愚公并没有因为山体的庞大、挖掘工作的艰难以及进度缓慢而放弃,而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6、结论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保持信念,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也适用于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行为,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及其精神感动)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呢?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仅,只3.愁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指.通豫南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___________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愚公移山艰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艰难?答:三、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答: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河曲智曲亡以应”中的“亡以应”的意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替代________________。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何苦而不平?”这是愚公反驳河曲智叟的话,请你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3. 对于愚公移山的打算,愚公妻子和智叟都提出同样的疑问。
但两人的语气有什么不同?愚公对两人的态度又有何不同?①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一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发展空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陈蕃立志蕃(指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孟子 愚公移山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一、阅读题姓名: 得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10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益其所不能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指•通豫南/争高直指•D.虽•我之死/虽•乘奔御风2.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4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本文多处用到对比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3分)4.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23愚公移山
【夯实基础】1.sèyūhèběn chèn kuìwúcuò2.B(A方圆/刚刚C将近/况且D赞成/大约)3.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4.(1)凭借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2)你也太不聪明了。
【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
2.相同点:都认为没有办法处置挖下来的土石。
不同点:A目的不同:其妻提醒家人正视困难,是为了解决困难,是关心移山;智叟是对愚公移山的讥笑责难,是阻止移山。
B语气不同:其妻关切担心,语气委婉;智叟讥笑责难,是嘲讽的语气。
3.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并以移山的最后胜利照应文章的开头。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二、片段研读1.(1)苦于(2)赞同(3)之于(4)同“返”,返回2.(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3.没有损害愚公形象。
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大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4.C【拓展阅读】1.(1)擅长,善于(2)回家(3)明显(4)看2.C(渐渐)3.(1)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
(2)于是就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北方蓬杆造出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
4.突出飞卫射箭技艺的高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愚公移山-答案众望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第23课《愚公移山》姓名:班级: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013.01 主备人:李成华审核:【课时安排】5课时(总第1--5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课文二、三段课文的疏通。
2、神话故事的理解。
3、愚公形象的分析。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2、关于《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4、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惩.()山北之塞()仞.()迂.()回始龀.()匮.()厝.()孀.()荷.担者()箕畚..()()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阳.阴.年.且九十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投诸.渤海之尾指.通豫南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解释:(2)甚矣,汝之不惠通,解释:(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解释:(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解释:(5)无陇断焉通,解释:4、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帝感其诚(5)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6)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7)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8)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9)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5、词类活用。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吾与汝毕.力平险.(3)聚.室而谋6、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3)何苦..而不平古义:今义: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装②何苦而不平?倒装句宾语前置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后置(3)①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省略句省略主语②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省略介词8、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投诸渤海之尾。
(6)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几岁,他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爸爸肯他去吗?联系文中句子回答。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用原句回答2-5小题)3、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4、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5、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第二、三课时【合作探究】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文中的不同人物对待移山分别持什么态度?愚公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怀疑中带着担心。
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甚矣,汝之不惠”。
轻视和嘲笑遗男:“跳往助之”,状反响强烈愚公子孙:“杂然相许”,积极赞成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或: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钟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4、愚公究竟笨不笨?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山移掉后有什么好处?山究竟能不能移走?结论: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智叟:耍小聪明,只顾眼前利益。
5、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析]关于本文人物命名的寓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和对比写法的了解。
[参考答案]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6、讨论:愚公最终仍是靠神力才搬走了二山,不是说明他并不能完成此任吗?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愚公形象?明确:借助神力非愚公本意,乃是“帝感其诚,惧其不已”的伸手援助,更说明其精神力量之大。
这样不仅无损愚公形象,而且反衬其精神之伟大。
既感人更动神,神力也不过是古人想象中的超过自己的帮助力量。
7、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
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8、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吧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9、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
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小结: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
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古人借神力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愚公是一个克难奋进、改造环境,不畏艰难险阻,争取胜利的英雄形象。
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器具简陋,却要下定决心,搬走二山。
在智叟看来,愚不可及。
可在愚公的雄壮驳斥面前,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诘问下,智叟之迂愚,和愚公之慧智,显而易见了。
绕道或搬家,似是聪明之举,实是就事论事的片面观点,虽显思维活跃,讲究眼前利益,却有害怕困难,屈服自然,回避矛盾之嫌。
否则,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即是,大可不必“严防死守”了。
若凡遇事退却,红军只好缴械;在大兵倾轧的日本铁蹄下中国人只有做亡国奴苟且偷生;遇事怕难,就没有三峡水利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是诗人笔下的蓝图了。
因此,学习《愚公移山》重在寓意领会,重在精神接力。
苦干加巧干,智慧加汗水,万事就迎刃而解了。
10、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愚公之妻与智叟、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第四课时【巩固提升】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曰(聚室:)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6、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7、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8、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第五课时讲解百分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