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1、 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 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 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精讲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 险图(第二
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 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 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 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交流点拨】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3) 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 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 的眼光看世
界。
6、阅读第四段, 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交流点拨】 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实质上不是
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
“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 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 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 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 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7•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 苦,敢于斗
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8. 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 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
(2 )具有坚持不懈、
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9.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 意何在?
【交流点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 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 出了愚公形象。
重点实词、虚词
(I) 纳谏: 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旦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____________ (9)能谤讥于市朝: ___________________ (II)
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____
(2)形貌昳丽: 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6)又弗女口远甚: _____________ (8)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
(10)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_
(12)期年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 i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 ib岔)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 m g)妻有遗男,始龀(ch峦),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ku 1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文研讨]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
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
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