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学生版 22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始一反焉(通“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寒暑易节(古义:交换今义:容易)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被动句:帝感其诚。

(“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杂然相许。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课 刖 预 习「隐土g 北(助词,的)*跳往曲敢代词.指愚公) 且{.甚矣,矗之不惠(助词■无义) [有子存茸'(语气助词,表停顿)(且等置丄石(代词•哪里) 慶念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任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讪残年余力(介词,凭•靠){命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年耳九十(副词”将近) 且壽置土石(副词■况且)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示例二: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工具 简陋,只有锄头、箕畚之类;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

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恐怕难以长久。

从现代科学来讲,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事物, 它也有增高的可能, 而这种地质上的变化, 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示例三: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愚公移山不能成功。

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的。

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 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一个道理:虽然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只 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愚公移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愚公移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愚公移山22.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学法指导】朗读—理解—感悟【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只要能团结全国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最精巧的教案五篇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最精巧的教案五篇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最精巧的教案五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

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

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

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2021届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2021届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2021届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积存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明白得课文深刻的寓意。

3.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成效。

5.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巨险阻,勇往直前。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借助资料和问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扫清文字障碍。

3.反复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4.圈注疑难字词。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检查自学成效(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戒备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承诺 B.赞成 C.承诺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

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判或补充。

2.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3.小组文意疏通(代表举手,其他小组补充)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翻译句子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释词A.方七百里B。

年且九十C。

寒暑易节D。

命夸娥氏亲小孩负二山四、拓展延伸(融会贯穿,提高能力。

)训练案“能力拓展题)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寓意。

3.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听歌曲《愚公移山》,谈听后感受。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的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四、讲故事(请按下面的句式,生动具体讲一个故事,并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

)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于是,……这时,……最后,……五、编一组精致的习题1. 词句篇(1)请仿照这样的例题出题之:以君之力(的)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2)疑难词语总归纳2.赏析篇:找出你认为能够突出愚公或智叟特点的动词进行赏析。

六、讨论探究1.如果给智叟一个机会,让他反败为胜,反驳愚公的话,你觉得智叟会说哪些话?2. 既然智叟的“智”是真的智慧,那你又如何评价愚公呢?假如,有这样一个结局:后三年,愚公亡。

其子孙挖山不止,今未休矣……3. 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何千百年来对这样一个老人还这样津津乐道呢?七、作业阅读《关于〈愚公移山〉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魁.父(kuí)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2课愚公移山【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积累句式。

2.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寓言寓意。

3.把握神话结尾的作用,多角度理解文章寓意。

学习重难点1.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一、导学部分(时间:课前)导学过程:1.《列子》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2.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导思过程: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 ) 惩( ) 塞( ) 迂( )荷( ) 箕畚( ) 孀( )妻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迂:毕力平险毕:杂然相许许:损:始龀:寒暑易节易:固不可彻彻:何苦不平苦:(2)通假字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之:出入之迂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汝之不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其如土石何: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聚室而谋:而山不加增:于:达于汉阴:告之于帝:(4)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帝感其诚感:毕力平险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朗读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第二课二、合作、探究、展示(一)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慢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

(2)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树立自己的目标。

(2)学会面对困难,勇敢挑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理解。

2. 愚公形象的分析。

3. 课文所传达的寓意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如何将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愚公移山》的文本。

2. 相关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故事。

(2)引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导入新课《愚公移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思考,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寓意感悟(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课文中寓意的道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精神的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愚公精神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七、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愚公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对愚公精神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愚公移山 导学案教案设计 (5)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愚公移山 导学案教案设计 (5)

《愚公移山》导学案《列子》导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堂练习:一、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三、填空(1)本文作者是______,名______,又名______,战国时期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郑国人,与郑穆公同时。

其学本于_____、_____ ,主张______。

所著《列子》一书早已散佚。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 (4)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五、、语段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3、探究寓言的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体会愚公精神的内涵。

2、难点(1)辩证地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和精神。

(2)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联系实际生活有所感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尝试翻译全文,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二)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疏通文意(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3)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实词:方、惩、迂、室、匮、亡、厝、陇断虚词:且、焉、以、其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3、分析人物形象(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

从“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等语句可以看出。

(2)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安于现状的人。

从“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等语句可以看出。

4、探究寓言寓意(1)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课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提示】1、合作探究法2、展示展讲法【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2、借助下文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的給下列字注音。

仞()孀()龀()箕畚()()匮()陇()断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 )山而居。

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 )相许( )。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部编新语文22 愚公移山 导学案(有答案)

部编新语文22 愚公移山 导学案(有答案)

22 《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自主预习案】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2、列子名,人,代表人物之一.3..寓言就是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4.读准字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厝()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如《夸父逐日》2.御寇郑国战国前期道家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4. Rèn chéng sèyūhéběn chèn kuìwúcu ò5.赞同苦于况且愁交换的增加连—都顽固即使尽【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故事1、读一读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2、辨一辨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其如土石何()方圆当时将况且连增加顽固本来无逃亡人称代词疑问代词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甚矣,汝之不惠d告之于帝(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3.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提示)(二)析人物1.找一找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明确:(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2.辩一辩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①.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明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明确:智叟:目光短浅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三)悟主题1..想一想:看了愚公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想法,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明确:(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2.悟一悟: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道理?明确:(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四)品手法1.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明确: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2..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谈一谈有人说愚公笨,这种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明确;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2. 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目,写一篇读后感【拓展检测案】[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1..解释①箕畚:②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越明年2..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2.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二、课外语段阅读溪水与石头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成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石头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溪水说:“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宁可粉身碎骨!”说完,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1..文中表明溪水绝不绕道的坚定态度的三个词语是:2..用文中的语句填写石头阻挡溪水,最后的结果是:3.用“——”在文中画出和下面一句话互相照应的句子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5.你认为石头象征什么样的人?答案:1.粉身碎骨,挺身向前,前赴后继2.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3.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4.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或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5.象征狂傲、固执、逆潮流而动的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愚公移山 导学案教案设计 (3)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愚公移山 导学案教案设计 (3)

《愚公移山》导学案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情感目标: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学习过程:知识链接①《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②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自主预习,基础夯实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词语.2、小组内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读,把握字音、重音与节奏。

3、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展示朗读,做好评点注意的问题:⑴读音是否正确;⑵停顿是否分明;⑶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⑷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合作交流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找出自己的疑惑。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巩固提升(尽量独立完成,不会的查阅后一定要记住哦。

)1、給下列字注音。

仞()娥()孀()龀()箕畚()()匮()厝()叟()陇()断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指通豫南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甚矣,汝之不惠④一厝朔东⑤无陇断焉⑥河曲智叟无以应3、解释加点字。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其妻献疑以君之力遂率子孙何苦而不平闻之惧其不已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曾.不能()魁.父()荷.担者()亡.以应()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毕.力平险毕:杂然相许.许:寒暑易.节易:何苦.不平苦:(2)通假字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之:出入之.迂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汝之.不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感其.诚:其.如土石何: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聚室而.谋:而.山不加增:于:达于.汉阴:告之于.帝:(4)古今异义阳古:今: ( ) 阴古:今:( ) 指古:今:( ) 曾古:今:( ) 诸古:今:( ) 荷古:今: ( ) 毛古:今:( ) 息古:今: ( ) 虽古:今: ( ) 已古:今: ( ) (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帝感.其诚感:毕力平险.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目标是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大家拥护的文字是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答案: 1.1.rèn bī běn shuāng kuí chèn céng kuí hè wú(1)方:面积。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易:交换。

苦:愁。

“反”通“返”,返回。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指”通“直”,一直。

“陇”通“垄”,高地。

且:将近/况且。

焉:哪里 /语气词。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指示代词,“这” /这件事 /人称代词,他们 /他。

其:代词,他的 /他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表顺承/表转折。

于: /介词,到 /向。

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阴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指古:直,一直。

今:手指。

曾古:乃,并。

今:曾经。

诸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荷古:负荷。

今:荷花。

毛古:草木。

今:毛发。

息古:叹气。

今:休息。

虽古:即使。

今:虽然。

已古:止。

今:已经。

(5)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1)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寇道(2)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然相许4. (1)你太不聪明了!(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合作探究5.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6.移山的结果怎样?7.文章第一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8.阅读二三自然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说说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答案: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6.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7.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8.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拓展延伸9.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答案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当堂测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11.文中的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1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答案:10.C 11.(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2)你太不聪明了!12.C 13.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自主突破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惩(chéng)山之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2.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矣,汝之不惠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的明确目标。

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

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反应。

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

最后得到了“”的主意才开始行动。

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1. B2. D3. C4. A5.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合作探究6.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7.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8.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9.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6.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7.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8.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9.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拓展延伸10.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答案:10.有人提出“移屋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当堂测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遏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

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1)使之钩百而反( )(2)稷之马将败( )(3)公密而不应( )12.翻译下面句子。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