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反思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e17287524de518964b7da5.png)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课时【知识链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扫清阅读障碍,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移山?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3、文中写到了哪些人?4、移山有哪些阻力和不利因素?5、移山是怎样的艰难?6、移山的结果怎样?【内容研读】面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文章中用运了对比的写法,请同学们总结出文中的对比。
【拓展延伸】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创编故事片断参考题目:(1)运石途中(2)智叟被抢白之后(3)山神告状(4)移山之后【巩固提升】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体裁)。
2、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且焉置土石(置:)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曰(聚室:)【反思收获】。
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及板书优秀教案
![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及板书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8eb1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9.png)
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及板书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领悟故事所传达的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精神。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1.感悟愚公移山的艰辛过程,体会愚公的坚持不懈精神。
2.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精神。
2.将故事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愚公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移山?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愚公移山》,理解故事内容。
2.分组讨论:愚公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
2.分组讨论:愚公移山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愚公的精神?四、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具备愚公精神?2.学生分享案例,讨论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发表自己对愚公移山的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愚公的形象特点。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愚公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愚公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毅力。
4.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板书设计】课题:愚公移山一、故事情节1.愚公移山的起因2.愚公移山的过程3.愚公移山的结果二、愚公形象特点1.坚韧不拔2.胸怀壮志3.敢于挑战三、启示1.坚持不懈,战胜困难2.爱国主义精神3.保护环境,造福后代【】本节课通过学习《愚公移山》,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精神,激发了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毅力。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74c6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4.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旨思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接受困难挑战的勇气。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一位英雄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努力吗?你们愿意为了一个目标不懈努力吗?2.阅读故事(15分钟):让学生读《愚公移山》这篇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并思考问题: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他是如何实现的?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你们对故事的理解是什么?你们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你们认为故事的主旨思想是什么?4.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总结出故事的主旨思想。
5.小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困难的事情,并讨论如何通过努力和团队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6.作业(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努力去克服的,以及收获的体会。
反思: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内容。
学生也能够分析和讨论故事的主旨思想,并通过小组活动展示解决困难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保持沉默,这时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3.教学方式的优化:可以将故事改编成绘本或动画,以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加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总之,通过《愚公移山》故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接受困难挑战的勇气,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从小学会如何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2023年《愚公移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
![2023年《愚公移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c7057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e.png)
2023年《愚公移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愚公移山》课后教学反思1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同学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身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
假如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
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对愚公“移山”的创造的感想。
当时,同学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
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但有同学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学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
这充沛说明同学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
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同学读解出自身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
为了把同学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同学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同学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考虑。
《愚公移山》课后教学反思2《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响了新中国一代代人的成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愚公的精神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在初中学生心中,率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课堂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点:一、突出核心问题,带动整体思路在最早的设计稿中,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碍?”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且均以组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f8a460b307e87101f696fb.png)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难点: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三)作者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自学互动一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仞()箕畚()孀()龀()匮()荷()2、我能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3.齐读课文。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自学互动二我能行,我最棒!1、一词多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2、翻译句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4d2a1185fbfc77da369b119.png)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彖,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I'可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一一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 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一一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一一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毗()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 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 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 )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廻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进()負担者()巴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亀( )汝之不蛊( )无穷匮( )而山不如增()亡以应()帝感其遞()(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263c4fcfc789eb172dc889.png)
《愚公移山》教学重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教学步骤: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学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检查预习:(1)、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重点词语: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是周围的思。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虽我之死即使。
何苦而不平愁。
投诸渤海之之于。
(3)重要句子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被动句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三)、学生自学分组讨论: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二、后教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44ccf06bec0975f465e269.png)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课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提示】1、合作探究法2、展示展讲法【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2、借助下文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的給下列字注音。
仞()孀()龀()箕畚()()匮()陇()断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 )山而居。
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 )相许( )。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ca4ce9d8bd63186bcebbcbf.png)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现实借鉴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愚公移山。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二、出示学习目标三、了解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列子》。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四、读译课文,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正字音和翻译课文。
1、积累生字仞rèn 塞sè曾zēng 荷hè叩kòu 箕畚jīběn孀shuāng 龀chèn 冀jì匮kuì亡wú雍yōng厝cuò4、重点句子翻译: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大山背面的阻挡,出去进来都要绕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节,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何苦而不平? (还愁什么挖不平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好。
我们今天先复习到这儿。
今天,我们要学习目标是——五、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思考回答:(尽量用原句回答。
)PPT: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目的是什么?2、移山有哪些客观困难?3、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4、故事为什么用神话来结尾?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哪些客观困难?山高山大——方七百里,高万仞年老力衰——年且九十移山人少——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8a45082976a20029bc642dba.png)
愚公移山【课题解说】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难点解说】分析人物形象: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写作特色】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
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1)惩古义:苦于,被... ...所苦今义:惩罚(12)苦古义:愁今义:痛苦2.一词多义(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通假字(1)指通豫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449a29b52acfc789ebc9a9.png)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探究文章的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很高兴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列子的《愚公移山》,首先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愚公,移,山。
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愚公何许人,他竟敢移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共同见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学生齐背课文,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 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师:现在用恰当的词语填写幻灯片右侧的空格。
其实这样的山,这样的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结局,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呢?三、合作探究再次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愚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1)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2)有远大抱负,乐于奉献的人。
(3)目光长远,信心坚定的人。
(4)深受人民爱护,拥护的人。
2、本文以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3、、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师:愚公移山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此刻让我们拓展思维,调动积累,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愚公移山”相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四、拓展思维1、你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吗?师:“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愚公是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
那么愚公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2、你认为愚公精神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师: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结合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实际来谈,要有理有据。
3、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五、小结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fa21e0d4d8d15abf234e5c.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到郑国去聆听列子老先生给我们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二.出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带着任务,目标明确)1.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力求背诵。
2..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
3.学习愚公精神三.走进作家、作品、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特点。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一部道家著作。
这部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是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带有神话色彩。
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用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
四.检查预习(看同学的预习情况,掌控课堂)1.读准加点字的音:万仞.孀.妻箕畚..始龀.荷.担亡.以应一厝.2.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音节停顿,把握语气、语调。
)3.学生齐读。
(进一步巩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五、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找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精力集中,积极性高,合作,讨论效率高)六、检查落实:(出示幻灯片)(信息反馈快,落实到位,有的放矢。
让学生明白翻译要领。
)解释加点的词:1.方.七百里2.达于汉阴....3.寒暑易.节,始易反.焉。
4..亡.以应5.帝感.其诚6..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疏通文意: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七.赏析课文(再次走近故事,走进愚公。
从文本中找依据,不架空分析。
)(出示幻灯片)1.愚公为何搬山?想达到什么目标?(用原文回答)2.移山有何困难?众人态度如何?愚公有何表现?(从文中找依据做批注)理解:抓住愚公形象分析,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和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492240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f.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和反思《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指通豫南⑵ 对加点粗的解释: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⑶ 一词多义:① 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②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③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④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⑤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⑥ 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⑦ 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⑷ 翻译下列句子:① 甚矣。
汝之不惠!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 投渚渤海之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课题:23愚公移山主备:罗有志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 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也说明了()的道理。
10、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三、练习反馈:(一)、词语解释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吾与汝毕力平险⑾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句子翻译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2.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1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将军身被坚执锐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四)、简答题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文意理解:(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反思】《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
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
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1、营造良好的气氛。
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
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
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
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
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
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
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
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
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