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始一反焉(通“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寒暑易节(古义:交换今义:容易)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被动句:帝感其诚。

(“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杂然相许。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课 刖 预 习「隐土g 北(助词,的)*跳往曲敢代词.指愚公) 且{.甚矣,矗之不惠(助词■无义) [有子存茸'(语气助词,表停顿)(且等置丄石(代词•哪里) 慶念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任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讪残年余力(介词,凭•靠){命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年耳九十(副词”将近) 且壽置土石(副词■况且)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示例二: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工具 简陋,只有锄头、箕畚之类;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

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恐怕难以长久。

从现代科学来讲,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事物, 它也有增高的可能, 而这种地质上的变化, 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示例三: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愚公移山不能成功。

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的。

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 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一个道理:虽然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只 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引出了人们的崇山峻岭心态,更演绎出了勤奋、毅力、团结等美好品质的故事。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里面,也收录了这篇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愚公移山》学案,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篇故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探究《愚公移山》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方法1. 课前思考: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2. 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一遍《愚公移山》,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以及主旨。

则在阅读后也要进行答疑解惑。

3. 探究分析:利用阅读之后对于疑惑问题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理念。

让学生明确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1.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代地理环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移山目标、思想背景。

然后分组或者分组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

2. 阅读理解:在阅读《愚公移山》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取名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否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分享。

接着,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检查他们的疑惑,并要求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想法。

3. 思想内涵的分析:通过爱德华·莫斯顿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对愚公及其家人的坚毅不屈、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评价方法1. 课堂创意评价:收集和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资料;查看和评估学生们在阅读果物后的思考;测量学生通过《愚公移山》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发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对于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年人教版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导学案1

年人教版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导学案1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1.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学法指津】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文中重点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作者在文中还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

学习本文,在弄懂文章大意的同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曾不若()亡以应()陇断()3.翻译下列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甚矣,汝之不惠。

4.课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5.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愚公移山》导学案1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曾()始龀()穷匮()厝()万仞()亡以应()荷担者()箕畚()()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⑤⑥(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

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愚公移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愚公移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愚公移山22.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学法指导】朗读—理解—感悟【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只要能团结全国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愚公移山》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班别姓名知识储备——广东省中考文言文考纲: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特殊句式。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一、基础(一)字词句1.注音:仞()惩()塞()迂()荷()孀()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2.解释词语(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解释加点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汝心之固()3. 翻译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二)关于《列子》关于寓言二、理解(一)基本理解,把握内容1.阅读课文,填写下列表格段内容手法效果重点句第一段开端第二段发展第三段高潮第四段结局结构概括理解与欣赏领悟积累2.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深入理解,分析内容1.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的句子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2. 分析人物形象愚公:智叟:3.举例说说对比与衬托在文中的运用4.理解课文用神话结尾的作用5.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程收获1.这篇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获得哪些启示?2.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

从愚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三、作业(一)背诵全文。

(二)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叶巧燕。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23 愚公移山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龀()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许()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汝之不惠()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亡以应()帝感其诚()(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其惧其不已()且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以君之力()之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魁父之丘()焉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难点: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三)作者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自学互动一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仞()箕畚()孀()龀()匮()荷()2、我能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3.齐读课文。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自学互动二我能行,我最棒!1、一词多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2、翻译句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重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教学步骤: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学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检查预习:(1)、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重点词语: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是周围的思。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虽我之死即使。

何苦而不平愁。

投诸渤海之之于。

(3)重要句子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被动句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三)、学生自学分组讨论: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二、后教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该节课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鼓励学生树立正义、勤奋、坚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意义2.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3.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析《愚公移山》中深层次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智慧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教师向学生简介寓言故事。

学生能否找到其中的道理。

视频结束后,引导学生自由探讨。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启迪学生思考。

并呈现本周话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的两侧为什么会有神仙帮助愚公”。

2.学习环节1.利用课本、PPT等多种方式,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简单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

3.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道理。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归纳出故事中的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分辨故事中显然之理与深层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引导学生总结各组的思考成果,进一步提炼出故事的中心问题和所蕴含的道理。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协调各组间讨论的差异,防止讨论结果偏离主题。

doc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愚公移山》导学案2

doc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愚公移山》导学案2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07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复习文体。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3、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4、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23愚公移山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2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师寄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泾()涘()渚()殆()弗()2、词语。

(1)通假字。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2)古今异义。

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轻伯夷之义少仲尼之闻以天下之美3、句子。

(1)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2)翻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4、作者。

庄子名周,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研读课文。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四、总结、扩展。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主备人高山使用时间学案23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熟读能译,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4学习时间:4课时课型:新授课资料链接:简介《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一、读1、听范读后,自由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读后强调:2、对子组互读,纠错。

3、朗读展示。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词句。

自主翻译课文,注意特殊现象归纳。

(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重点虚词的用法“之”的用法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3、特殊句式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⑵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⑶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二、对子组互译,巩固记忆并注意纠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主备:罗有志
审核:罗有志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
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
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
仞()箕畚()孀()龀
()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许彻
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
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三、练习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汝心之固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
“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
“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
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
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
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
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
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四)、简答题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 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
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
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罗行安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