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六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7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这一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认知与自然认知的共性,更要 把握社会认识的特点和方法。
1. 社会认知的特点
与对自然界的认知相比,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特点,即 认识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 们给予体会和理解。
2. 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不是在试验室或试验田,而是在广大 民众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当研究者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参与 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行为,才能真正“体认”和“理解”社 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把握住作为现象和本质之统 一的“社会现实性”,进而如实地进行事实描述。
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
Page 13
请批评指正
谢 谢!
Page 14
这里说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 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 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 事求是。
Page 10
2.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 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 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 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但是,需要指出,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力量, 而是一个丰富的社会概念,不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还包 括人们的分工与合作;并关联着人性的丰富和文明的不断提 升。所以,社会生产力标准不等于GDP,具体到各个领域和 行业,社会生产力标准还必须具体化。
Page
11
3. 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应当指出,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 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的利益,也包 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 面,因而,极其接近于价值概念。
首先解释为什么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 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 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后面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人民利益作为社会评价的 最高标准,只有到现代社会才能确立,并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Page 2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有偏重事实认知的,如统计、调查、 考据等等;也有偏重价值和意义的解释和阐发的,如伦理 学、美学、解释学、文艺评论;还有关于政治、法律和意 识形态的研究。象知识社会学、经济学研究更要同时运用 这两类方法。 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目的在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内 在逻辑,解答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要依据客观的可能,符合客观规 律,又要凭借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体现人有目的的能 动的创造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有 机地统一起来。
Page 5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把 握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是由于他所强调的人们的 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既是人 类社会的最基本事实,又是社会价值的创造源泉。
下面先分开来讲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性质和特点
1. 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的真理 社会认知所要实现的任务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 方向的把握。
Page
4
一、真理与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人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任务, 一是发现或追求真理,二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真理首先是认识 论的概念,更多地关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 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这一部分先讲社会的性质: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 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 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 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创造 和实现一定价值的活动。 但这不是说人类的活动是主观的,完全取决于人的目的。 大纲中已就此作出说明。
Page 8
3. 概括与综合
抽象并非社会认识的最高任务,社会认识的最 高任务是从“理性的抽象”达到“思维的具体”, 也就是达到“具体的普遍性”。这就需要使“分析” 与“综合”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不只是 关于对象的“实证性”研究和“描述性”把握,还 包括了“批判性”研究和“规范性”把握。所谓 “批判”,是思维和观念领域的分析、解构和重构; 所谓“规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衡 量对象。社会科学正是通过其批判性和规范性实现 其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实的功能。
Page 12
关于这一章的讲解,有两个建议: 第一,希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
现实的价值取向的关系来讲,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所 在; 第二,希望联系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 差异和冲突问题,客观地说明利益问题的突出和各种
价值观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六章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 位,因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就是社会认知与评价 这两种方法的辩证统一,这一章正是具体地讲述社会 认知与评价方法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要面对、分析和解答的,直接 而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具体方法,归根到底, 则是人的社会活动及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现象。人的 社会活动及其社会现象,既有客观事实性,又包含着 价值属性,与人的目的、应该相关;这两个方面可以 相对分开,但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Page 3
一、本章关键词:
事实、价值、认知、真理、评价、理解、批判、规范、合理、 进步、利益、价值观
二、本章的重点:
社会认识的特点 社会评价的特点 批判性与规范性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社会进步 社会生产力标准 人民利益标 准
三、本章的难点:
利益观与价值观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问题 事实与价值 的统一 不同目的或价值观的关系问题
Page
6Leabharlann Baidu
2. 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 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 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 观。
3. 最后讲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 起的。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深刻正确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认 知和评价结合起来,这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只能 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统一,一种 通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Page 9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这一部分具体讲解社会评价及其标准问题,这可以说是 一个世代性的大问题,涉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我们 必须给出合理的解答。
1. 社会进步的评价
在20世纪,理论界对“社会进步”的概念已作出反思,否 定了单线的简单的进步主义。我们之所以肯定社会进步的概 念,是因为我们采取历史的辩证观点,不是在进步主义的意 义上,而是着眼于人自身的进步,并充分考虑到其中的矛盾 性。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这一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认知与自然认知的共性,更要 把握社会认识的特点和方法。
1. 社会认知的特点
与对自然界的认知相比,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特点,即 认识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 们给予体会和理解。
2. 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不是在试验室或试验田,而是在广大 民众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当研究者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参与 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行为,才能真正“体认”和“理解”社 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把握住作为现象和本质之统 一的“社会现实性”,进而如实地进行事实描述。
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
Page 13
请批评指正
谢 谢!
Page 14
这里说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 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 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 事求是。
Page 10
2.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 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 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 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但是,需要指出,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力量, 而是一个丰富的社会概念,不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还包 括人们的分工与合作;并关联着人性的丰富和文明的不断提 升。所以,社会生产力标准不等于GDP,具体到各个领域和 行业,社会生产力标准还必须具体化。
Page
11
3. 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应当指出,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 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的利益,也包 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 面,因而,极其接近于价值概念。
首先解释为什么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 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 准。“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后面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人民利益作为社会评价的 最高标准,只有到现代社会才能确立,并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Page 2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有偏重事实认知的,如统计、调查、 考据等等;也有偏重价值和意义的解释和阐发的,如伦理 学、美学、解释学、文艺评论;还有关于政治、法律和意 识形态的研究。象知识社会学、经济学研究更要同时运用 这两类方法。 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目的在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内 在逻辑,解答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要依据客观的可能,符合客观规 律,又要凭借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体现人有目的的能 动的创造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有 机地统一起来。
Page 5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把 握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是由于他所强调的人们的 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既是人 类社会的最基本事实,又是社会价值的创造源泉。
下面先分开来讲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性质和特点
1. 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的真理 社会认知所要实现的任务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 方向的把握。
Page
4
一、真理与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人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任务, 一是发现或追求真理,二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真理首先是认识 论的概念,更多地关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 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这一部分先讲社会的性质: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 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 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 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创造 和实现一定价值的活动。 但这不是说人类的活动是主观的,完全取决于人的目的。 大纲中已就此作出说明。
Page 8
3. 概括与综合
抽象并非社会认识的最高任务,社会认识的最 高任务是从“理性的抽象”达到“思维的具体”, 也就是达到“具体的普遍性”。这就需要使“分析” 与“综合”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不只是 关于对象的“实证性”研究和“描述性”把握,还 包括了“批判性”研究和“规范性”把握。所谓 “批判”,是思维和观念领域的分析、解构和重构; 所谓“规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衡 量对象。社会科学正是通过其批判性和规范性实现 其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实的功能。
Page 12
关于这一章的讲解,有两个建议: 第一,希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
现实的价值取向的关系来讲,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所 在; 第二,希望联系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 差异和冲突问题,客观地说明利益问题的突出和各种
价值观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六章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在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 位,因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就是社会认知与评价 这两种方法的辩证统一,这一章正是具体地讲述社会 认知与评价方法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要面对、分析和解答的,直接 而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具体方法,归根到底, 则是人的社会活动及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现象。人的 社会活动及其社会现象,既有客观事实性,又包含着 价值属性,与人的目的、应该相关;这两个方面可以 相对分开,但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Page 3
一、本章关键词:
事实、价值、认知、真理、评价、理解、批判、规范、合理、 进步、利益、价值观
二、本章的重点:
社会认识的特点 社会评价的特点 批判性与规范性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社会进步 社会生产力标准 人民利益标 准
三、本章的难点:
利益观与价值观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问题 事实与价值 的统一 不同目的或价值观的关系问题
Page
6Leabharlann Baidu
2. 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 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 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 观。
3. 最后讲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 起的。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深刻正确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认 知和评价结合起来,这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只能 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统一,一种 通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Page 9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这一部分具体讲解社会评价及其标准问题,这可以说是 一个世代性的大问题,涉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我们 必须给出合理的解答。
1. 社会进步的评价
在20世纪,理论界对“社会进步”的概念已作出反思,否 定了单线的简单的进步主义。我们之所以肯定社会进步的概 念,是因为我们采取历史的辩证观点,不是在进步主义的意 义上,而是着眼于人自身的进步,并充分考虑到其中的矛盾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