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韩非子个人简介
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韩非子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生平经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 。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6、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7、多财善贾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8、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9、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韩非子》原文及赏析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
”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⑾也。
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他:孩子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韩非子简介
3、依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 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要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4、法不阿贵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
壹 人物介绍 贰 生平事迹 叁 主要思想
肆 主要作品 伍 历史影响 陆 历史评价
过 渡 页
壹
人物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人物介绍
1 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 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 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狱中 被害
公元前 253年
公元前 235年
公元前 253年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 253年),荀子;稷 下后,来到楚国,春 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 继续受徒教学。在此 前后,韩非在荀子门 下,“学帝王之术”, 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出使 秦国
李斯、姚贾陷韩非,秦 王,便将韩非交法官治 罪。”李斯使人送毒药 给韩非,让他自杀。韩 非相亡自向秦王表白, 没能见到。后来秦王 目 录后悔,派人赦免韩非, 韩非已经死了。
2、中央集权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 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根据臣民 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3、名实相符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 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改 革
治法 理、 论术
、 势 相 结 合 的 法
1、改革图强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 内容。
韩非子经典100句
韩非子经典100句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5.君无见其所欲。
(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1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12.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1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
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1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
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1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16.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我们看看下面的韩非子文言文翻译吧!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韩非子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晚期的韩国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新郑,他也是我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是当时以至于现在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韩非子出生于韩国贵族,他是当时的韩王歇的儿子,从小天资聪慧,手笔也非常的有才学,虽然口吃,不善于言语表达,但是却非常的善于著作表述。
韩非子生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之纷,不幸的是韩国也是七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眼看着韩国越来越衰弱,韩非子也曾觐见韩王,希望韩王采取他的意见,可是却被一意孤行的韩王拒绝了,这也使有志有谋的韩非子非常失望,但是韩非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思考着“由弱变强”的方法,最后也探出了法家之路。
而后来的秦王听说了韩非子的政策于是写书请韩非子并且后来重用了韩非子和其法家之政策,最终,秦国终于统一了六国。
韩非子的思想在秦国受到重用后,当然也引来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与羡慕恨,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韩非子,后来韩非子被李斯偷偷让手下用毒药害死了。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反对“儒家”思想,他一直认为人与人争夺就是为了利益,依法治国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导致了秦国时期惨绝人寰的“焚书坑儒”。
尽管如此,法家思想在历史乃至现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整理了国家政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治理了风俗习惯管理并控制人口,它也是法律的发源点,但是法家也有不足,它反对礼制,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道德可言,在经过秦王的重视后,往往轻罪重罚。
韩非子著作的《韩非子》也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法治”思想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思想之路。
他的文章也十分的精密,政策推论有理,构思严密,韩非子也善于运用许多寓言故事讲出大道理,幽默却也耐人寻味。
韩非子原名韩非子,原名为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君主的公子,法家学派的大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师承儒学大家荀子,荀子对法家思想的专研颇深,韩非子深受影响,且韩非子深受道家经典《老子》的熏陶,他将道家经典、儒家的法学和商鞅的变法理念相糅合,自成一家,最终成为了法家大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和言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韩非子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韩非子《韩非子》五篇,其文简而意深,理深刻,法严峻,其言曰:“夫道者,人之所蹈,使天下一致也。
法者,治之所由生,使天下不法也。
礼者,介民之表,使天下不失其常。
义者,万物之理,使天下得以团结。
智者,之所以为政也,使天下有以智相征。
”
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包括五篇,其文章简洁而含义深刻,深刻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法治和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路是人们所行走的,以确保天下一致的统一标准。
法律是统治的基础,以确保天下没有不法之事。
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以确保天下不失其常。
智慧和正义是政政的关键,以确保天下有以智慧和正义相征的能力。
韩非子的文言文
韩非子的文言文一、原文及注释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 注释- 不胜:禁不住。
- 作:兴起、出现。
- 构木为巢:用树枝搭成鸟巢一样的住处。
- 王(wàng)天下:统治天下。
- 果蓏(luǒ):瓜果的总称。
- 钻燧取火:钻木取火。
燧,古代取火的器具。
- 说(yuè):通“悦”,高兴。
- 鲧(gǔn)、禹决渎(dú):鲧和禹疏通河道。
渎,水道。
- 桀(jié)、纣(zhòu)暴乱:桀和纣施行暴政。
- 汤、武征伐: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 不期修古:不期望遵循古代的制度。
- 不法常可:不效法永远合适的制度。
- 株:树桩。
- 走:跑。
- 释其耒(lěi):放下他的农具。
耒,古代的一种农具。
二、文章主旨1. 批判复古思想- 文章通过列举上古、中古、近古不同时代的事例,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鲧禹治水、汤武征伐等,说明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在当今之世还去美化古代的治理方法,就如同守株待兔的宋人一样愚蠢。
2. 提出因时制宜的治理理念- 韩非子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圣人不期待遵循古代的制度,不效法一成不变的办法,而是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著名作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韩非子的早年经历
• 韩非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学 习儒家经典和兵法 • 韩非子年轻时曾游历各国,结识了 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
韩非子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时代
韩非子的思想遗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韩非子的思想遗产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权谋政治理论和道德伦理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 韩非子的著作和寓言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韩非子的思想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推动现代法治的发展 • 韩非子的权谋政治理论对现代政治家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政治家更 好地应对政治斗争和实现政治目标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 和解决道德问题
•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不断发生战争 • 各国纷纷寻求改革,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战争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韩非子在韩国的政治活动
• 韩非子曾在韩国朝廷任职,为国王出谋划策 • 韩非子主张加强国家集权,改革政治制度,以适应战国时期的竞争环境 • 韩非子的主张遭到了一些贵族的反对,后来被排挤出国
韩非子的著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韩非子的权谋政治理论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政治手段,影响了后世政治 家的行为方式 • 韩非子的权谋政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治斗争,影响了政治家的道德品质
韩非子介绍及其名言
韩非子介绍及其名言
韩非子,别名韩子、韩非,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中经典名言有: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私行胜,则少公功。
3、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4、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7、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8、欲速则不达。
9、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11、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12、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13、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5、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1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17、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
18、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子生平简介_韩非子怎么死的
韩非子生平简介_韩非子怎么死的韩非子,河南郑州新郑人,生活在战国末期,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人,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散文家。
那韩非子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韩非子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子生平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本名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是法家思想的成就者。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被记载在《韩非子》中,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主要主张。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据说韩非子有口吃,但是他的文章相当出众。
与李斯师出同门,同样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学生,但是他的思想主张和荀子截然不同,韩非子目睹战国时期韩国的种种弊端,他主张以“法”、“术”、“势”三者结合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强调君主权力高于一切,君主应该以苛刑峻法重赏来治理臣民,建立君主集权制的社会。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在韩国不被韩王采纳,所以他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说难》等著作,之后书籍被传到秦国,秦王十分欣赏韩非子的才华,甚至为了韩非子而攻打韩国。
韩非子来到秦国后,与李斯发生了利益冲突,最后韩非子被李斯的谗言害死。
但韩非子的思想却使得秦国更加强大,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子怎么死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有志之士可以施展自己治国抱负的时代,韩非子就是出生于这个时代。
韩非子当时在自己国家得不到重用,可是秦王却十分赞赏韩非子,所以韩国为了避免与秦国交战,将韩非子出使到了秦国。
如果事情按这个线路发展,那么韩非子定能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可是韩非子是谁?韩非子虽然在自己的国家施展不了政治抱负,但是他还是爱护自己的国家的。
韩非子来到秦国更像是一个韩国的说客,为了保全自己的韩国。
所以当李斯提出的统一六国,现灭韩国时,韩非子就提出“存韩灭郑”。
秦王虽然欣赏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但还是相信李斯更多一些。
所以,在李斯提出韩非一心向韩,若不重用,也不可放虎归山的时候,就痛下杀心。
将韩非关入大牢,李斯最后残害同窗,下毒将韩非子杀死,伪装成自杀。
韩非子
没完呢!还有~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 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 施刑于民, 才可“禁奸于为萌”。因 此他认为施刑法 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 韩非是主张减轻人 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他认为严重的徭 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 强大起来,不 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政治, 韩非主张改革和实 行法治,要求“废先 王之教”,“以 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 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 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 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
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 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 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要 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 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 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 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 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 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 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 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 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 见他了。
韩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
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 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 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 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 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 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 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 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韩非子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韩非子人物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人物生平《史料》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
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
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韩非子忠孝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忠孝全文及译文原文: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
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
尧、舜、汤、武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
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
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
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
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
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
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使天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
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
世之所为烈士者,虽众独行,取异于人,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
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
言出于无法,数出于无用者,天下谓之察。
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论忠信法术,言论忠信法术不可以恍惚。
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
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竞取君之国也。
夫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亲曰:“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
”是诽谤其亲者也。
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诽谤其君者也。
非其亲者知谓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皆贤之,此所以乱也。
故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为孝悌忠顺是正确的,但是没有人真正去审视孝悌忠顺的道理并谨慎地实践它,因此天下混乱。
大家都以尧舜为榜样,却因此出现了弑君和不孝的行为。
韩非子显学篇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显学篇原文及译文韩非子显学篇原文及译文如下:《韩非子·显学》【原文】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
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
今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
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
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
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
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
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
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
”今夫与人相善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
与人相善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
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韩非子》中的经典名句
《韩非子》中的经典名句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感悟】自出《韩非子·说难》。
这两句大意是: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
保守机密,慎之又慎。
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情报还是军事机密、科技成就,一切应该保守机密的事情都应该严守机密,谨防泄露,一旦泄密,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泄密,将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因此,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要引为鉴戒。
2、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感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大意是:以肉去除蚂蚁,不但没有把蚂蚁除掉,反而会引来更多的蚂蚁;用鱼驱逐苍蝇,不但没有把苍蝇赶跑,反而能招致更多的苍蝇。
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不然将适得其反。
3、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感悟】出自《韩非子·难一》篇。
大意是,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这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的至诚忠告。
如果违反客观事实自我吹嘘,弄虚作假,必定会被事实揭穿,被民众识破。
虽然时代更替,岁月流逝,但韩非的思想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
大意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政策和策略也应该随时而变。
不论任何方法、措施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
没有不变的情况,也就没有不变的方法、措施。
5、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感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篇。
冶强指的是国家太平强盛。
弱乱就是国家纷乱衰弱。
阿就是不公正,偏袒的意思。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
只有实行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能遵法守法。
相反,若贪赃卖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人民自然不服。
6、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十过文言文
韩非子十过文言文
一、韩非子贪图权位,依附权贵,疏远朋友。
韩非子欲谋求官位之余,不择手段巴结显贵而疏远旧友。
二、韩非子好说大话,夸大其词,虚言妄语。
韩非子口才出众,喜好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虚言妄语。
三、韩非子好面子,不肯认错,不愿承认自己错误。
韩非子自尊心强,不愿承认错误,不肯认错,以面子为重。
四、韩非子心胸狭窄,不容异己,轻视他人。
韩非子为人小气,排斥异己,轻视他人,心胸狭窄。
五、韩非子好斗争,喜欢争功,不容众人参与。
韩非子好争功,好斗争,不善合作,不容众人参与。
六、韩非子没有耐心,急躁易怒,缺乏容忍心。
韩非子性急躁,缺乏耐心,容易发怒,缺乏容忍心。
七、韩非子喜欢吹嘘自己,大肆夸耀自己的成就。
韩非子好逞能,喜欢吹嘘自己,大肆夸耀自己的成就。
八、韩非子过于追求名利,不重人情世故,以自我为中心。
韩非子过于追求名利,不注重人情世故,以自我为中心。
九、韩非子自视甚高,自认为无所不能,骄傲自大。
韩非子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骄傲自大。
十、韩非子不愿接受人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自我反省。
韩非子不愿接受人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自我反省,难以自我完善。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1. 韩非子的生平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名鸿,字不说,韩国韩非之后,生于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他曾游学于齐国和荆楚之间,拜孟子门下,并与荀子、李斯同为秦国宰相李斯的同门师兄。
韩非子一生致力于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对社会严肃的批判,对秦朝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子在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有很多重要的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主义思想韩非子认为君王应奉法治国,主张君主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
他认为,法律应是公正、公平的,而不应该受到人的私心、私欲的影响。
他主张依法行政,不偏袒任何人,不纵容任何人违法乱纪。
(2)权谋政治思想韩非子主张用权谋手段来治理政权。
他认为,政治是权谋的艺术,必须善于运用权谋手段,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讲究策略和手段,认为政治手段的善恶是要看其是否祸福国家、是非积极的。
(3)重军治国思想韩非子提出“兵贵神速”的思想,认为军队的重要性是最大的,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
他主张军事思想应与政治思想相结合,强调军事手段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军队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4)贵贱有序思想韩非子认为,社会应该有贵贱之分,而且贵贱有序,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贵族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而平民、奴隶则应该受到限制和约束。
他认为,贵贱之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韩非子的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思想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合法主义思想、权谋政治思想以及重军治国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政治权力的制约和运用,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
(2)法律观念韩非子的合法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和对公正、公平的重视,影响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推动了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抨击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以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认为统治者只有制定严酷的律法,掌握好赏罚二柄,才能有效的对国家加以管理并最终达到富国强兵。
“法治”的提出,最早见于《管子》一书。
在《商君书》中又称“垂法而治”、“缘法而治”。
“法治”中的“法”,指的是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社会规范;“治”指的是以这种规范作为约束来治理国家、统一天下。
这种“法治”的理念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法治”思想。
但韩非的“法治”思想在吸收了前期法家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韩非的“法治”思想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另一部分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方法。
一、“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韩非“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的形成,有两个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个是“法与时转则治”的历史观,一个是“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
韩非的历史观基本上继承了前期法家的衣钵,认为人类历史是进化发展的,不是今不如昔,而是今胜于昔。
因此,他反对复古和保守。
与此同时,他又认为根据时代的变化,国家的治国方法也应当相应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他批评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认为如果在当今之世仍然“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那就是“守株待兔”的傻瓜。
因此他得出结论:“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韩非提出这种历史观的目的,显然是在为当时法家所推行的法治制造理论根据。
因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社会风俗变了,政治制度亦应当变化。
所谓“当今争于气力”就是用暴力解决春秋战国以来出现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古代的道德和儒家的仁义说教都已不合时宜,只能以严刑峻法来治理“急世之民”。
韩非的人性论继承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并且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端的地步。
韩非认为“人皆挟自为心”,人的这种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本性根本不可能通过后天人为的教化而改变,即不可能“化性起伪”。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一切活动的动机与目的都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比较。
他以舆人和匠人为例:“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备内》)不仅如此,韩非认为即使是亲子之间,也是“以计算之心相待”。
从以上的观点出发,韩非根本不承认有什么不计厉害关系的仁义道德,也不承认有什么道德特别高尚的“圣人”。
在他看来,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动物,这种本性无法改变,因此所有的道德教化对人来说都是软弱无力的。
对于统治者而言,为了达到维护统治和富国强兵的目的,应当且只能根据人趋利避害的本性,用严酷的刑法来制止民众做不利于国家的事情;用利益为诱饵,使民众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简言之,就是以赏罚的手段来维护统治。
韩非根据他进化的历史观和“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指出了道德教化的失败和实行“法治”的必要性,要求“不务德而务法”,从而比较系统的为“法治”思想提供了一套理论。
二、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方法法、术、势就是律法、权术、权力。
从思想来源上看,韩非的法、术、势思想一方面来自荀子,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
韩非将荀子思想中的法治思想加以发展,并对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者的思想进行比较,认为商鞅的缺点是“徒法而无术”,申不害的缺点是“徒术而无法”,以为“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2]而推行“法”和“术”还需要有统治权力,也就是“势”。
所以,韩非又吸取了慎到的“势”,创造出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方法。
1、法”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像前期法家一样,韩非也认为首先必须有“法”,才可以谈“法治”。
统治者要维护其统治和富国强兵,首先要制订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自为心”,制止不利于国家的“自为心”。
这种行为规范就叫做“法”。
在韩非看来,“法”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必须要公开颁布,是百姓全体周知,即具有公开性。
他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至于百姓。
”(《韩非子·难三》)将律法成文的颁布公开,不但可以使百姓有所遵循,同时也可以防止官吏专横徇私,从而使“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在怎样保障“法”的有效执行方面,韩非认为关键在于君主要掌握刑、赏二柄。
他说:“明主之所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这里的“德”不同于儒家德仁义道德,韩非所谓的“德”,是指以利为钓饵的“赏”。
赏罚之所以是唯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其合乎人们好利恶害的本性。
因而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认为,“法”应该是判断言行是非和进行赏罚的唯一标准,拥有绝对的权威,除它以外不能再有其他标准。
他坚决反对在法令以外讲什么仁义、恩爱,特别是儒家那套“仁政”、“德治”的主张,在他看来简直就是儿戏,“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韩非的这种观点虽然完全否定了道德对于人的影响,有些极端,但却有着浓重的现实意味,因而更容易俘获统治者那颗渴望富强,成就霸业的心。
2、“术”是实现“法治”的手段何谓“术”?“术”指的就是君主怎样才能牢牢掌握政权,防止臣下阴谋篡权和阳奉阴违,从而实现“法治”的策略或者手段。
韩非从他“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出发,把人跟人的一切关系都归结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当然君臣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在韩非看来,君主和臣下之间存在着一种“上下一日百战”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使臣下奉公守法以实行“法治”,就必须有一套驾驭臣下的“术”。
前文说过,韩非本人的“术”的思想是对申不害“术”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任免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韩非因为认为人必自为而为私,故不可能有什么天生的“清洁之吏”,唯有在周密的知奸之术和严厉的刑罚下,官吏才能必然的不甘枉法为私。
[3]他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韩非子·定法》)所谓“因任而授官”指的就是根据才能来任命官员;“循名责实”指的就是官吏要按官职的规定履行职务。
这就是告诉统治者,在官吏的选拔任免上要唯才适用,然后用“循名责实”的方法来考察臣下是不是忠于职守和遵循法令。
符合官职规定的要赏,违背官职规定的就罚,生杀予夺之权在君主的手中。
这种任免和考核臣下的方法在《荀子》一书中就有提及,即由丞相负责考核群臣百官的功过,年终报告给君主,由君主核定后分别给予奖励或者惩罚。
从出土的云梦《秦简》上看,这种任免考核方法不但制度化了,而且法律化了。
第二方面是君主要以各种秘密的隐蔽方法对群臣进行考察,又以“无为”的面貌出现,众端莫测,暗中控制,使“群臣竦惧乎下”(《韩非子·主道》)用韩非自己的话说,就是“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他认为君主可以使出各种不可告人的阴谋权术,甚至可以使用暗杀等手段来达到所谓的“除阴奸”,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种偏激的思想过分夸大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韩非不仅告诫君主不要相信群臣,而且更不要相信后妃、太子等君主的近亲属,他认为一切人都在危害君主的地位和生命。
基于这种观点,韩非主张君主要“独断”。
他说“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独断”就是君主不应与任何人共议和分享政权。
君主只能相信自己,并且怀疑一切。
他认为“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相信他人,就会受制于人。
所以韩非认为君主一定要自己独揽大权。
韩非的“术”的思想继承于申不害,同时又对申不害的“术”的思想大大发展了一步。
韩非指出申不害“徒术而无法”,这样会使统治者失去察奸的标准和给予赏罚的依据。
因此他认为“法”和“术”对于君主来说“不可一无之具”,必须结合起来。
他曾形象的把“法”和“术”比作人的衣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
相对于申不害的“徒术而无法”,韩非批评商鞅“徒法而无术”,指出商鞅的变法虽然使得秦国国富兵强,但由于“无术以知奸”,结果“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所以迟迟不能统一天下。
3 “势”是实现“法治”的保证韩非把“势”分为“自然之势”和“所得而设之势”即人为之势。
自然之势指在既得条件下掌权和运用权力;人为之势则指在可能条件下主动运用权力。
韩非认为,对于君主来说,主要的不是自然之势,因为它已经成为既成事实,重要的是人为之势。
他说:“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故曰:‘势治者不可乱,而势乱者不可治也。
’此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
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势也而已矣。
”(《韩非子·难势》)同“术”与“法”的结合思想一样,韩非认为“势”与“法”也应当结合起来,不可单方面孤立。
他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法”、“术”结合思想。
一方面他认为君主要想实行“法治”,就得以“势”为后盾;另一方面,他在强调“法“不能离开“势”的同时,也强调“势”不能离开“法”。
因为如果“有势无法”就成了“人治”而非“法治”了。
“人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君主是否贤良,然而贤主好几百年也不见得出一个,大多数君主都是“中人之资”,所以“人治”远不如“法治”有保证。
从韩非这种“抱法处势”的“法”、“术”结合思想看,他虽然维护绝对君权,但并不单纯的“重势”,坚持了法家的“法治”立场。
综上所述,韩非认为,道德不可能成为约束人民行为的规则,因此“德治”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梦想,君主若要建立霸王之业,必须在加强权力和善于驾驭群臣的条件下,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驱使人民致力于耕战,达到富国强兵,以期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