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痞满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细目一:概述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1.痞满的概念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痞满的常见病因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痞满的诊断要点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胃痞胃痞是以自觉心下塞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疾病,又称痞满。

一般以自觉脘腹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

西医学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心下痞塞为主症时可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胃痞”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病满。

”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病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后世医家一直效法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做出阐释:“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

”“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4.金·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如《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实消痞丸成为后世治痞名方。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6.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痞满》指出:“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

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郁热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泄,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痞满的定义和症状痞满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胃口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

痞满是因为胃肠功能失调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可能与饮食不当、睡眠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痞满在中医中被归属于“气滞”、“食积”等范畴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疗效达到最大化。

中医注重从根本上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西医则重视对症治疗,采用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解决病因。

结合两种医学的优势,不仅可以解决痞满的症状,还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具体方法中医治疗方法1.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同时,中医还可以为患者配制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膳。

2.中药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如提神醒脾的六君子汤、化痰消食的陈皮枳实汤等。

3.推拿治疗: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西医治疗方法1.胃肠促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以帮助胃肠道将食物尽快消化,达到缓解痞满的症状的目的。

2.解热镇痛药:部分痞满患者可能会伴随发热和身体不适感,此时可以采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3.抗酸药:对于胃酸过多或胃酸逆流比较严重的痞满患者,可以采用抗酸药来缓解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可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缓解痞满的症状。

此外,西医也将针灸纳入其辅助治疗范畴。

2.汉方药物配合西药:中药和西药使用相互配合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一种方法。

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同时使用西药暂时缓解症状,可以达到中长期治疗的效果。

3.生物反馈治疗:这是一种采用现代仪器来调节身体自然节律的方法,促进身体的自愈和抗病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时,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积极调整自己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同时,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贪图方便而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疗效和健康。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一、实痞(一)饮食内停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吸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失和,气机塞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积实导滞丸消食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实消痞丸。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3.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4.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吸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三)湿热阻胃1.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3.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4.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5.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

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

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

·107·D O C T O R2020年第20期中医学从肝论治痞满的探讨赵 颖(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北京 100024)摘要:痞满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以上腹满闷为主要表现,与西医的消化道心身疾病相对应,多由情志不舒致肝郁气滞,不得疏泄,横逆犯胃所致。

本文概述痞满的病因病机和现代医学认识,探讨痞满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并对临床治疗进行总结。

关键词:痞满;消化道疾病;心身疾病;疏肝和胃;理气通降Exploration of Treating Stuffiness and Fullness from Liver in Chinese MedicineZHAO Ying(Shuangqiao Hospital of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100024,China)Abstract: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Pi-man(stuffiness and fullness)in Chinese medicine is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stagnation of liver qi,gastric dysfunction,with the fullness of the upper abdomen 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which corresponding to the digestive psychosomatic diseases in western medicine,it is mostly caused by uncomfortable emotions and stagnation of liver and qi,and dredging qi offending the stomach.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uffiness and modern medical knowledge,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eating puffiness from the liver,an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Pi-man;digestive tract disease;psychosomatic disease;soothing liver and stomach;regulating and soothing qi作者简介:赵颖,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中医专长胃痞病范文

中医专长胃痞病范文

中医专长胃痞病范文今天咱来唠唠胃痞病这事儿。

胃痞病啊,就像是胃里闹起了小脾气,让患者那叫一个难受。

咱先说说这胃痞病的症状吧。

得了胃痞病的人呢,常常感觉胃脘部痞塞不通,就像有个东西堵在那儿似的。

这种堵不是吃多了那种撑得慌,而是一种胀闷不舒的感觉。

有时候还会伴有嗳气,就像胃里有股气,时不时地往上冒,“嗝”的一声,自己可能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恶心的症状,老感觉胃里翻江倒海的,但是又吐不出来啥东西,那滋味儿可真不好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呢,胃痞病的病因那可不少。

饮食不节制是个大问题。

你想啊,现在美食那么多,什么麻辣火锅、冰激凌、油炸食品,大家嘴巴一馋就大吃特吃。

要是长期这么胡吃海喝,脾胃可就受不了啦。

脾胃就像一个加工厂,你一会儿给它送进超辣的原料,一会儿又是冰冷的,这加工厂能不出故障吗?寒的热的混在一起,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失调,这就容易导致胃痞病。

情志因素也在胃痞病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啊,今天为工作烦恼,明天为家庭琐事操心。

长期处于这种焦虑、抑郁或者恼怒的情绪下,肝气就会郁结。

而肝木又克脾土,肝气不舒畅了,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转,于是胃痞病就可能找上门来了。

那中医怎么治疗胃痞病呢?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像量体裁衣一样,根据不同的证型来开方下药。

如果是饮食积滞型的胃痞病,那治法就得消食导滞。

可以用保和丸之类的方剂。

保和丸就像是一个小部队,山楂能消肉食积滞,神曲呢可以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降气消食,这几个一搭配,就把积滞在胃里的东西给清理掉了,胃里的通道就又顺畅起来了。

要是肝郁气滞型的胃痞病,就得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就很不错。

柴胡就像一个传令官,把郁结的肝气给疏散开,香附、川芎这些药呢,就跟着柴胡一起,把肝气调理得顺顺当当的。

肝气顺了,不再去欺负脾胃,胃痞病的症状也就会慢慢减轻了。

还有脾胃虚弱型的胃痞病,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是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后天调养不好。

中医治疗痞满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痞满的临床体会

治》 有云 : 胃中不和 , 心 下痞 硬 , 干 噫食臭 、 谷不 化 , 腹 中雷 鸣 , 心 下痞 硬而满。指出痞 满 的发生 与食 滞 中阻有 关 , 是 由于暴 饮暴 食, 恣食生冷 , 食谷不化 , 阻滞 胃脘 , 痞 塞不通 所致 。《 伤寒论 》 所 云: “ 脉浮而紧 , 而复下 之 , 紧反 人里 , 则作 痞 , 按之 自濡 , 但 气 痞 耳。 ”指 出表邪入 里外 邪侵袭 肌 表 , 治疗 不 得其 法 , 滥 施攻 里 泻 下, 脾 胃受损 , 外邪 乘虚 内 陷入 里 , 结 于 胃脘 , 阻塞 中焦气 机 , 升 降失司 , 胃气 壅塞 , 遂 成痞 满。( z - _ - 室秘藏 ・ 中满腹 胀》 日: “ 脾 湿 有余 , 腹满食 不化 ” 。痰 湿 阻滞脾 胃失 健 , 水 湿不 化 , 酿生 痰浊 , 痰气交阻于 胃脘 , 则升降失司 , 胃气 壅塞 , 而成 痞满 。《 景岳 全书 痞满》 所谓 :“ 怒气暴 伤 , 肝 气未平 而痞 。 ” 既是说 情志 失调造 成 气机逆乱 , 升 降失职 , 形 成痞 满。《 兰室秘 藏 ・ 中满 腹胀 》 所论 述 的因虚生痞满 : “ 或 多食 寒凉 , 及 脾 胃久 虚之 人 , 胃中寒则 胀 满 , 或脏寒生满病 。 ”
者, 可加龙胆草 、 川楝子 , 或 合左金 丸 , 以清肝 泻火 ; 若气 虚明显 , 神疲乏力者 , 可加党参 、 白术 、 黄芪等以健脾益气 。 2 . 2 . 5 脾 胃虚弱 症状 : 胃脘痞 闷, 胀满 时减 , 喜 温喜按 , 食少不饥 , 身倦乏力 , 少气懒言 , 大便 溏薄 , 舌质淡 , 苔薄 白, 脉沉弱 或虚 大无 力。 治法 : 健脾益气 , 升清 降浊 。 方药 : 补 中益气 汤 。若痞满较 甚 , 可加木香 、 砂仁 、 枳 实以理 气消痞 , 或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 以消补兼施 。 3 病 案举例 患者 , 女, 4 9岁 , 就诊时 胃脘痞 闷 , 胀 满时减 , 喜温 喜按 , 食少 不饥 , 身倦 乏力 , 少气懒 言 , 大便溏 薄 , 舌质 淡 , 苔薄 白, 脉沉 弱 。 胃镜示 : 胃粘膜红 白相 间以白为主。幽 门螺杆菌 : 阴性 。 辨证 : 痞满 。分型 : 脾 胃虚弱。 治则 : 健脾益气 , 升清降浊 。 方药 : 补 中益气 汤加 味 。黄芪 3 0 g 、 白术 1 5 g 、 升麻 6 当 归 1 5 g 、 柴胡 6 g 、 陈皮 1 5 g 、 党参 2 5 g 、 枳壳 1 2 g 、 甘草 1 0 g 、 木香 6 g 、 砂 仁 6 山药 2 5 g , 连服 2 0 余剂, 并配合饮食调节 , 诸症痊愈 。 4 体会 从痞满 的病 因病机所涉及脏腑 及病 机变化无 一不 与脾 胃相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课件
▪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
16
病证鉴别
▪ 痞满与胃痛
▪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 ▪ 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
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
17
病证鉴别
▪ 痞满与鼓胀
.
14
临证思路
▪ 四、审定虚实寒热 ▪ 饥时可缓解或疼痛拒按,脉弦急而滑,
或脉滑,或迟滑者为实痞。痞满口不渴 或口渴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 沉涩者为寒;口苦口渴喜饮,恶心,舌 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者为热
.
15
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
▪ 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 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 胀形为特征
▪ 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
▪ 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则按之柔软
.
18
病证鉴别
▪ 痞满与胸痹
▪ 胸痹是胸中痞满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 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 偶兼脘腹不舒。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 短气病脉证治》云:“胸痹气急胀满, 胸背痛,短气”
▪ 内伤饮食
▪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 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 痰湿阻中,气机被阻,而生痞满。如:《伤 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 臭”;“谷入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 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 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 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 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 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 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 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 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 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 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 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张介宾在《景岳全 书·痞满》中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 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 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 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学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
2.起病及病程:发病迟缓,时轻时重,重复发 作,病程漫长。
3.诱发原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8页
二、病症判别:
•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一样
病势 较缓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9页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
不一样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0页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1页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一样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2页
三、相关检验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 2.病理 : • 3.X线钡餐: • 4.胃肠动力检测: • 5.幽门螺旋杆菌: • 6.B超、CT检验:
可诊疗慢性胃炎并排 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内气结 胀满, 闭塞不通。”
(三)病因病机:
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
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
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

中医医案——胃脘痞满

中医医案——胃脘痞满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辛开苦降法治愈痞满病案:焦某,男,67岁。

初诊:1982年10月15日。

主诉及病史:1年前因发恼怒而两胁胀闷疼痛,继而腹满,胃脘不适。

经服疏肝理气之品治疗不愈,日益加重,故来我处就诊。

诊查:症见胃脘痞满,嗳气不出,饭前甚轻,饭后较重,逸则为轻,劳则为重,遇寒遇热均甚;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沉弦而濡。

辨证:此乃肝郁克脾,中焦失运所致之痞满证。

前医用疏肝理气,过用则耗气燥血而伤正,更使脾胃失调,中焦升降呆滞,故痞满之证乃发。

治法:惟附子泻心汤辛开苦降以除痞为宜。

处方:附子15g 姜黄连5g 酒黄芩15g 酒大黄3g 蜜升麻3g 半夏4g共进药8剂,其病获愈。

按语肝气郁滞,木克脾土,脾之运化无权,脾气不升,胃气不1降而发痞满之证。

又过用理气之品,一伐肝木,二伤中土,中焦气化闭塞,痞满加重。

惟附子泻心汤,以三黄泻热除痞,附子温经扶阳,诸药合用以达辛开苦降,除痞祛满之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52-553,任继学医案。

任继学,1926年生,吉林省扶余县人。

中医教授。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长春分会理事长、中国红十字会吉林省分会理事、长春中医学院教授、内科教研室主任等职。

任氏少年拜当地名老中医宋景峰先生为师习医。

由于资质颖悟,勤奋刻苦,侍诊五载有余,尽得师传。

其后在当地行医,擅长内科,挽逆救危,活人甚众,声誉颇隆。

50年代赴长春、北京等地深造,学业日深,医术精湛。

1956年受聘执教于长春,先后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40年。

临床对肾、心、脑、急性热病的诊治颇有独到见解。

已发表中风辨治、气化学说、相火初探等论文50余篇。

2。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临证备要
一、行气除法应用要点
对于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法,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要重视脾升胃降,二是要使肝气条达。

因胃痞虽病在胃,但与脾与肝密切相关。

脾胃同居中焦,虽可各自患病,但更易互相影响。

胃病日久,可累及脾脏。

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易作胃痞;肝主疏泄,对脾胃升降又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因情志不遂,或忧思或恼怒所致肝脾不调,而见脘腹痞满者良多。

因此,治疗胃痞之行气包括脾胃升降之气和肝主疏泄之气两端,并各有虚实之别。

至于行气之药的选用,一般提倡轻灵为宜。

此外,临床胃痞常兼夹其他病证,有“因病致痞”和“因痞致病”之不同,应从整体观思路灵活辨治胃痞,未必见痞治痞。

二、注重温清并用,补泻同施
一般而言,实痞宜通,虚痞宜补,热痞宜清,寒痞宜温。

但胃痞每易缠绵,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当温清并用,补泻同施。

临床可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辛开苦降,温清并用,或如李东垣之实消丸、枳实导滞丸等方药,消补兼施,苦降辛开。

此外,部分胃痞病情迁延日久,久病入络,留痰留瘀,瘀结成毒,可产生诸多复杂变证,使病归难治。

治疗应重视化痰散结、祛瘀解毒诸法。

中医治脾胃——痞满

中医治脾胃——痞满
颇为明细。
范围
分型: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以称胃痞,该病 是脾胃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
西医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 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辩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邪侵袭肌表,失治误治,如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 内陷入里,结于心下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芦根)。 ④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出现虚实夹杂证
候,心下痞满,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 补泻并用。 ⑤若中虚较甚,可用甘草泻心汤。 ⑥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 生姜泻心汤。
4.肝胃不和证
症状: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 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 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分证论治
实痞
1.饮食内停证 症状: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 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 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 脉滑。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
保和丸加减
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 茯苓、半夏、陈皮 酒食 肉食 面食 食热
消食和胃
行气消痞
①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 厚朴。
2.痰湿中阻证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2.痰湿中阻证
代表方
二陈平胃汤
半夏、苍术、藿香 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除湿化痰
理气和中
2.痰湿中阻证
加减:
若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而见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益 气和胃,降气化痰。 痰湿久郁化热,见口苦、苔黄者,可用黄 连温胆汤。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痞满PPT课件
两者病位皆在脘部 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 征 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 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 次辨寒热
辨证论治
辨虚实
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湿热内缊,气机失 调等所成之痞皆为有邪,有邪即为实痞 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能足,失于濡养所致 之痞,则属虚痞 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者为实痞 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痞满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振华
概念
指以自觉心下痞满,胸膈胀满,触之无形, 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 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 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历史沿革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满”和“痞隔”等, 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备化之纪,…其病 痞”,“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 病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 《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 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 塞。” 《素问· 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 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 气上行,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 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 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 机顺畅。上述病因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 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 痞满
病机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 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 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为 脾胃虚弱(气虚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 有之。因邪实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 而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病邪内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药物所伤等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或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塞塞,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2.情志失调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

《景岳全书·痞满》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诸病源候论》云:“由忧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

”3.体虚久病久病脾胃虚弱,中焦升降无力或气虚日久渐至阳虚,中,中焦失于泪运,或痰湿之邪、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阴伤则胃失运化,受纳属热无,而成虚病。

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因生治4.药毒误治因病长期误用、滥用药物,损伤脾胃。

或因感脉证并治》,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伤寒方》谓:“因服冷药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太平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心膈满腹痛诸方》谓:“因服冷药太过,致心膈痞满。

”二、病机1.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

脾主开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开机顺畅。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或药毒误治等病因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此为胃的基本病机。

2.胃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胃病初期,多为实证。

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十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逆犯脾胃,可致气机郁滞而成痞;如胃热盛,或食滞、气郁、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导致热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一、本文概述《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一篇旨在提供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痞满疾病的详细指南。

痞满,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名,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常伴有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析痞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预防和调护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治疗策略。

本文首先介绍了痞满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使读者对痞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随后,详细阐述了痞满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痞满症状。

在辨证论治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痞满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痞满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还强调了预防和调护在痞满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作息、调节情绪等预防痞满的建议,以及针对痞满患者的日常调护措施。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痞满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痞满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痞满的中医病因病机痞满,中医病名,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痞满之名首见于《伤寒论》。

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痞满的成因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

外邪如寒、热、湿等,可侵入人体,阻滞气机,导致痞满。

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使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形成痞满。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恼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亦可引发痞满。

体虚久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亦可形成痞满。

痞满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壅塞。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升降有序则气机调畅,反之则气机壅塞,形成痞满。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胃痞
1.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为主,病机飞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

表现为胃脘痞塞,满闷不痛,按之柔软无物。

2.病位在胃,与肝、脾脏腑相关。

3.初病多为实证,久病不愈,耗气伤阴,可为虚证。

临床常见虚实兼夹,和脾胃、行气消痞为基本法则。

治以理气和中、消食和胃、燥湿健脾、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等法。

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者,治当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4.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饮食有节,心情舒畅,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可转化为胃痛、积聚、噎膈、虚劳等病。

二、胃痞的日常防控措施
1.饮食有节,定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粗硬之品。

2.慎用大热、大寒、有毒等易损伤脾胃的药物。

3.患者应注意精神调摄,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

4.慎起居,适寒温,特别是季节交替时应注意腹部保暖。

5.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名中医傅应昌从虚和郁治疗痞满经验

名中医傅应昌从虚和郁治疗痞满经验

名中医傅应昌从虚和郁治疗痞满经验
陈进;王强;胡业建;赖逸贵;范慧婕;蒋雪峰;杨芳华;张为;刘业帅;傅应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4(22)1
【摘要】中焦气机痞塞是痞满病的核心病机,广东省名中医傅应昌将痞病的核心病机总结为“滞”,即气机郁滞。

病因为“虚”和“郁”,即脾胃亏虚和情志抑郁。

由此提出“虚-滞-痞”和“郁-滞-痞”模型,在临床上将痞满作为心身疾病,以健脾助运、降胃导滞、疏肝和营为法,心身同治,畅达气机。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陈进;王强;胡业建;赖逸贵;范慧婕;蒋雪峰;杨芳华;张为;刘业帅;傅应昌【作者单位】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脑病科;阳江市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名老中医傅灿鋆教授治疗慢性咳喘病经验
2.广东省名中医傅应昌健脾安眠汤治疗不寐的经验总结
3.傅晓骏名中医从"虚、瘀、湿"论治肾性水肿经验介绍
4.名老中医谢昌仁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痞满是指胃脘部闭塞不通,满闷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

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到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一些类型。

有人认为胃癌癌前病变亦属中医“痞满”范畴。

痞满证出现的机制,中医认为与外邪侵袭、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西医认为与胃电频率改变或胃肠动力障碍有关。

六诊时主要侧重点在触诊,通过触摸患者自觉痞结之处,分析是否包块,是否柔软、移动、疼痛。

临床主要考虑胃脘疼痛、鼓胀、胸痹心痛等相鉴别,应当排除由胃癌、肝硬化等病所致的痞满症状。

诊断
1.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2.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外无胀急之形。

可伴纳呆、嗳气等。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4.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可见胃黏膜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肠腺化生等。

X线钡餐等检查亦有助于确诊。

病证鉴别
1.胃缓胃缓即现代医学胃下垂,指胃体弛缓,失却固托,而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等症。

一般多在食后出现,并伴肠鸣漉漉,重坠隐痛,平卧或用手上托脘腹则可减轻。

痞满则无重坠疼痛现象。

2.鼓胀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为特征。

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亦无皮色苍黄,腹皮青筋外露之表现。

3.胸痹胸痹以胸闷、胸痛、憋气为主症,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胸。

痞满则以胃脘满闷为主症,但无胸痛。

探求病因
1.外邪侵袭六淫之邪,侵犯中焦,脾阳困顿,胃失受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而为痞满。

或外感表证未愈,误下伤中,损伤脾胃,正虚
邪陷,结于心下,阻碍中焦气机升降运行而发病。

2.食滞中焦过食辛辣灸馎,膏粱厚味,或饮食不洁,饥饱失宜,致胃中不和,痞塞不通。

3.痰湿瘀血阻滞津液代谢失常,痰湿滞留中焦,或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痹阻脉络,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4.情志失调暴怒伤肝,情志郁结,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而发本病。

5.劳逸失度“生病起于过用”,过度劳累,房劳过度,或安逸太过,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痞满。

6.脾胃虚弱“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过食生冷寒凉,或素体虚弱者,脾胃虚寒,脏寒生满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谷不化。

病机分析
各种实邪(如气郁、食积、热毒、湿阻、痰凝、瘀血等)内阻,或素体中虚,虚实夹杂,互相影响,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气血运行不力,中焦痞塞不畅而为痞满。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

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痞满虽有虚实、寒热之别,但在病变过程中,因寒热虚实可相互转化,故可出现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等复杂证
型。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重在从症、舌、脉等方面辨寒热虚实和在气在血。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体质类型等辨寒热虚实,根据患者起病成因、发病部位等辨在气在血。

1.辨虚实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或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痞满时减喜按者当虚,反之则为实;能食而大便闭者为实,反之为虚;舌红苔黄,
胸脘灼热,口苦渴饮,脉数者为热,舌淡苔白,饮食喜热,脘部喜温,脉沉不
渴者为寒;食滞、气滞、感受外邪者为实。

《景岳全书•杂证谟•痞满》中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
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张氏医通•诸气门上》谓:“肥人心下痞闷,
内有湿痰也”,“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则多脾胃虚弱, 转运不及。


2.辨寒热一般舌质红,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症见口渴,喜冷饮,口苦心烦,便秘者为热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畏寒喜热,
便溏者为寒证。

(二)辨证
本病常见的典型证有肝郁气滞证、饮食停滞证、痰湿屮阻证、脾胃虚弱证,兼夹证有寒热错杂证等。

痞满虚实证候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提示:胃动素水平实证明显高于虚证.生长抑素水平则相反。

1.肝郁气滞证证见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嗳气呕恶,苔腻脉弦。

胃电图主要以胃电节律过快占优势;在胃镜下的胃动力分型多为反流型(III型)。

2.饮食停滞证证见脘腹满闷,痞塞不舒,食后尤甚,嗳气酸腐,食欲不振,口中异味,矢气频出,舌淡苔厚腻,脉滑。

胃电图主要以胃电节律过
快占优势;在胃镜下的胃动力分型多为正常型(IV型)。

3.痰湿中阻证证见胸闷恶心,身重头晕,或泛吐清水,喜饮热食,苔腻脉弦滑等症。

胃电图主要以胃电节律过缓为主;在胃镜下的胃动力分型多为胃窦弛缓型(I型)。

4.脾胃虚弱证证见痞满纳胀,胸闷嗳气,体倦食少,大便不调,脉沉细或微弱。

胃电图主要以胃电节律过缓为主;在胃镜下的胃动力分型多为胃
窦弛缓型(I型)。

5.寒热错杂证证见苔黄或舌红苔黄白相兼,或心烦口干,渴喜热饮等。

五、拟定治疗原则
1.以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使脾能健运,胃能受纳,气血运行通畅。

2.实者泻之。

通过泻热、消食、理气、化痰、活瘀等法驱逐实邪,恢复脾胃正常的运化和腐熟水谷功能。

3.虚者补之。

通过温补、健脾、和胃等法使脾胃健运,俾脾气升清,胃气通降,则气机条畅,生化有源,痞满自消。

4.虚实夹杂者,宜邪正兼顾,祛邪不忘扶正,扶正兼顾祛邪。

[1]赵鹏.健脾理气方治疗脾虚气滞型痞满病及其对胃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