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总结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实验范式则是指在实验中采用的设计模式和操作步骤。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机制。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1. 反应时间实验反应时间实验是通过测量被试对刺激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来研究认知过程。
在这种实验中,被试需要在看到刺激后尽快按下按钮或键盘上的特定键来做出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刺激类型、难度或出现位置等因素来探究认知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影响。
2. 记忆实验记忆实验旨在研究人类记忆机制和过程。
其中最常用的是自由回想法,即让被试听取一组单词或图片,然后再让其回想这些信息。
通过比较被试能够正确回想出多少信息以及遗忘曲线等数据,可以了解记忆过程中不同因素对记忆保持和遗忘的影响。
3. 条件反射实验条件反射实验是研究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者会让被试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某种刺激,例如让被试在听到某个声音时按下按钮。
随着练习的进行,被试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即在听到声音时自动做出相应的动作。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学习速度和效果等数据,可以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4. 社会心理实验社会心理实验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互动的重要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行为受环境和角色影响的程度。
在该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监狱守卫和囚犯两组,并让他们扮演相应角色。
结果发现,在极端环境下,参与者往往会表现出与其本性不符的行为。
5. 情感实验情感实验是研究人类情感体验和表达的重要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自我报告法,即让被试在经历某种情感后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此外,还有生理指标法,例如通过测量心率、皮肤电阻等指标来评估被试的情感状态。
总之,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究不同方面的心理现象和机制。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研究者需要注意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可重复性和伦理性,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因素。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程序,用于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
这些范式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知识点。
一、自我报告范式自我报告范式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获取个体主观体验和意识活动的信息。
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通过让被试者回答问题或叙述经验,来了解其感受、态度、意见等。
自我报告范式在研究心理过程、认知心理、情绪和人格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不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对象在真实环境下自然表现。
实验观察则在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观察范式常用于研究儿童发展、动物行为等领域。
三、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实验范式通过人为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获取因果关系的信息。
实验范式具有高度的实验控制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于研究认知、学习、记忆等各个领域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组间设计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一种收集大量主观信息的常用方法。
研究者通常设计一套问题,以书面或在线的形式发放给被试者,被试者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答题。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用于调查心理特征、评估心理状态、探索态度和意见等。
问卷调查范式具有快速、成本低、数据量大等优势,但也存在被试者回答不真实的可能。
五、脑成像范式脑成像范式借助于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测量脑活动的变化,脑成像范式可以用于探索认知、情绪、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在脑成像范式中,研究者常用任务激活和静息态等条件来比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脑活动模式。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解释交互作用
有些理论常常预期行为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交互影响。 因此,常常需要用复合设计来检验这样的理论。例如,人格因素 与环境因素。
理论检验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互相矛盾的发现,交互作用在解决 这些矛盾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使用随机区组分配或ABBA抵消平衡法来平衡练习效应的。 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一个区组内)以随机的方式排序。 在ABBA抵消平衡法中,实验条件先以一种随机顺序呈现,然后再呈现相
反的顺序。 当练习效应呈非线性时,或者当被试成绩会被期望效应影响时,随机区
组分配比ABBA抵消平衡法更好。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Nie et al.(2018)研究注视线索对VWM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被试内 设计,自变量为线索类型 (注视线索/运动线索)与线索提示有效性 (有效/无效)。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在复合设计中,每一自变量的总效应被称为主效应。 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大小在第二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心理学研究方法 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实验心理学中的注意提示范式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实验设计。
它们被设计为操纵注意焦点和测试特定的认知过程,以了解人类如何选择、集中和处理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提示范式:1.反应时间范式(Reaction Time Paradigm):在这个范式中,被试需要根据特定的刺激,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从刺激呈现到反应产生的时间),研究人员可以推断不同注意条件下的加工速度和效率。
2.选择性注意范式(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在面对多个刺激时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目标,忽视其他非目标刺激。
通过测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效果和机制。
3.分割注意范式(Divided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刺激,考察被试在注意资源分配方面的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任务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来评估注意资源的分配情况。
4.空间导向注意范式(Spatial Orienting Paradigm):该范式涉及到被试对空间位置的注意处理。
通过提示被试在特定空间位置寻找目标或以不同的速度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空间导向注意的特性和影响。
5.冲突注意范式(Conflict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通过创造冲突的刺激条件,研究被试在对冲突信息处理时的注意控制和抑制功能。
例如,Stroop任务通过呈现有冲突的颜色词汇,观察被试对颜色而非词汇的反应时的表现,以研究注意控制的能力。
这些注意提示范式提供了一种有机会研究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范式,并结合其他心理测量方法,以全面了解人类注意力的特点和机制。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引言实验范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可以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测试他们的假设或验证他们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实验范式,讨论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中的实验范式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因此需要使用特定的实验范式来探究这些特征。
以下是几个心理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反应时范式反应时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
研究者通常以刺激——反应的方式进行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内观察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Stroop任务、连续性任务和选择反应任务等。
这些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测量认知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条件学习范式条件学习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心理过程。
研究者会刺激被试以建立某种条件反射。
常见的条件学习范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这些实验范式有助于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以及研究相关的认知和神经科学问题。
3. 社会认知范式社会认知范式涉及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认知加工的影响。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雙關語任务、隐式联想测试和电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实验等。
这些实验范式常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二、生物学中的实验范式生物学的研究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细胞培养范式细胞培养范式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将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细胞培养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生物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药物对细胞的影响等。
2. 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动物作为模型来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例如,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药的研发。
动物模型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模式。
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境,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实验室观察法则是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些情境,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真实的行为,但缺点是可能会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科学和最严密的研究范式之一。
实验法通过在实验室中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推断因果关系。
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刺激,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或刺激。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得出准确的结论,但缺点是可能存在实验环境的人工性,结果可能不具有外部效度。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问卷或面访的方式,收集自报式的数据。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并且研究范围广泛,但缺点是受到被试者主观主义的影响,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四、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案例研究法是针对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收集详细的个人或群体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深入的、详尽的个体或群体信息,但缺点是个案的特殊性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五、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证伪假设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各种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调查等。
关键在于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得出结论。
六、相关研究方法(Correlational Research Method)相关研究方法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来探究变量的相关性。
主要地心理学实验范式总结材料(上)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总结——思维实验【欢迎转载科普】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假设检验说实验范式实验者:布鲁纳过程:1)实验材料:81张图片,特征维度分别为:A、图形形状:方形、圆形、十字形;B、图形数量:1、2、3;C、图形颜色:红色、绿色、黑色;D、边框数量:1、2、32)选择范式:同时将81 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3)接受范式:同时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我将每次给你看一张图片,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判断它是否属于我所想的概念。
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
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假设:1)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呈线性稳步提高,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2)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开始上升很慢,达到某一时刻突然跳跃到100%,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结论:被试形成假设的两个途径:1)总体假设:把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该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把所有可能都问一次。
2)部分假设:根据主试呈现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关于未知概念的假设,然后在之后的询问中依次排除不合适的属性。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内隐学习说实验范式实验者:里伯过程:该实验设计了一种“人工语法”,用这种语法可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
将被试分为两组:A组:努力记住字符串;B组:找出字符串排列的规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求被试判断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
结果:A组的成绩显着高于B组。
即原先没有意识到学习字符串里有什么规则的被试,反而更好的学习到了“人工语法”。
心理学实验范式小结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l)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朴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 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
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
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
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儿童博弈任务(Child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方式。
它是为了研究特定的心理现象或者测试某种假设而设计的一套程序。
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实验中,研究者会引导被试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观察他们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
通常,被试参与者会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不同的刺激或条件。
研究者会记录被试参与者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注意力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改变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要求被试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注意力的转移或者集中。
通过观察被试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注意力的结论,并探讨注意力对于认知和行为的作用。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情绪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实验中,研究者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诱发不同的情绪,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阅读文字、听音乐等。
被试参与者会被要求描述他们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测量他们的情绪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研究情绪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的机制。
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如工作记忆实验、决策实验、社会认知实验等。
每种实验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范式的设计和操作需要严密的思考和精确的控制。
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保护被试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合理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方式。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有效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情绪是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领域,它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影响行为与反应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如何测量和提升人类情绪的力量,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实验。
心理学实验范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用于衡量情绪的起伏,还可以用来探究不同的情绪状态如何影响诸如思维活动等。
心理学实验范式通常由多项步骤组成,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者选择、实验环境设计、实验材料准备及调查结果分析等。
精心设计的实验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实验设计应包括目的、假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实验安排等。
实验者的选择和环境设计是实验结果的关键,对实验材料的准备则是实验的核心,例如实验调查问卷、实验环境以及实验手段等。
实验完成后,实验者应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分析步骤包括收集实验结果并组织数据、为解释实验结果根据假设建立模型、使用计算机或统计分析技术对模型进行验证以及根据模型的验证结果提出结论等。
除了上述基本范式外,心理学实验也可以采用更多高级范式,例如运用模拟器来进行实验等。
模拟器可以让研究者们很容易的创造出特定的情况,从而研究受试者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应情况,从而更加精确地研究人类的情绪。
此外,模拟器还可以让研究者们更好地评估模拟情况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提升实验的准确性。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分析人类情绪行为,还可以为情绪干预和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持。
诸如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帮助成年人减轻压力的方法,都可以借助于实验范式来更有效地实现。
未来,心理学实验范式将会发展得更加复杂、精细,以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探究和探索人类情绪行为。
整体局部范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整体局部范式实验是一种心理学实验范式,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在识别和加工视觉信息时,是先关注整体特征还是局部特征。
这一范式源于Navon在1977年提出的理论,即人在知觉加工中,整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并且当人有意关注整体特征时,知觉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
然而,这一理论在不同研究中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整体局部范式,并探讨注意目标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Navon提出的理论,即整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2. 探讨注意目标(关注整体或局部)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了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所有被试均无色觉异常,身体健康。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两组图片,每组包含4张图片。
第一组图片由1英寸构成的2英寸的图案,第二组图片由2英寸构成的2英寸的图案。
此外,还准备了两组引导语,分别要求被试关注整体或局部。
3. 实验设计采用2(注意目标:整体 vs. 局部)× 2(一致性:一致 vs. 不一致)的混合设计。
4. 实验步骤1. 被试进入实验室,进行适应性练习。
2. 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组之一,每组10人。
3. 每个实验组分别进行两次实验,第一次要求被试关注整体,第二次要求被试关注局部。
4. 在每次实验中,被试需观察图片并尽快判断图片中是否存在小字母“E”,并按下相应键。
5. 实验结束后,收集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数据。
四、结果与分析1.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1)描述性统计:所有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均在正常范围内。
(2)t检验:整体与局部注意目标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 > 0.05)。
(3)方差分析:注意目标主效应不显著(F(1, 18) = 0.26, p > 0.05),一致性主效应显著(F(1, 18) = 4.61, p < 0.05),注意目标与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 18) = 0.00, p > 0.05)。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心理学实验范式
1遮蔽技术实验范式最近在研究情绪时,经常使用一种叫遮蔽技术的实验范式。
这种实验方法是指在呈现一个情绪性刺激以后,用一个中性刺激遮住原有的刺激并测量被试的反应。
2情绪Stroop实验范式情绪Stroop 范式是最初的stroop 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 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
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 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
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 。
3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是在呈现目标图画之前、同时或之后不同的时间内呈现一个与图片名称相关的词语。
被试命名图片的时间可能受到干扰词语的影响,根据不同时间下不同的影响结果可以推断词汇产生的时间进程,并检验交互激活模型和独立两阶段模型对词汇产生中语义和语音激活时间进程的预测。
这是研究汉字认识加工的一种实验范式。
4RSVP实验范式RSVP 范式研究注意瞬脱现象实验范式。
注意瞬脱现象是Broadbent 等人发现的。
该现象表明: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认出在该词后约500ms 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
1987 年,Weichselgartner 和Sperling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注意瞬脱的研究把对注意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注意的时间维度上,通常采用RSVP 范式。
其具体方法如图所示,其中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在同一位置以6~20 个刺激/ 秒的速度连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别或觉察刺激流中的目标刺激(Target ,以下简称T)和一个探测刺激(Probe ,以下简称P ,一般在T 后的1~8 个刺激中呈现) ;刺激流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报告T、P ;刺激流中,T 或P后的第i 个刺激通常简称为T+ i 项或P + i 项。
心理学kk范式
心理学kk范式心理学KK范式是一种实践性的方法,它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可以帮助研究者有效地设计和进行心理学实验。
本文将会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这一方法。
一、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心理学实验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先了解现有研究的情况,并认真思考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假设。
只有对研究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
二、实验设计心理学实验的设计要考虑三个方面,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的变量,因变量是实验结果的表现,控制变量则是需要维持不变的变量。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以达到控制变量、消除干扰的目的。
三、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材料、实验程序和实验时限等。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将实验设计方案体现出来,确保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实验后最重要的一步,它是评价实验结果是否有效的关键。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和结果作图。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可靠性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结果解释结果解释是整个实验设计过程的最终目标,它要回答研究问题,阐明实验结果的意义,并提出相应建议。
在进行结果解释时,需要结合实验结果,重点梳理出实验中有关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理论上和实操层面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综上所述,心理学KK范式是一种可行、实用、高效的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法。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认真思考研究问题、合理选择自变量、因变量和对照变量,并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时充分体现实验设计方案,最终达到受控、可靠、有效的实验结果,从而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心理学实验范式汇总
心理学实验范式汇总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
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
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
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儿童博弈任务(Child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方式。
这些范式为心理学家们提供了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实验设计、观察法和测量方法。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来观察其对被试者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1. 独立样本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这种设计适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不同条件对被试产生的影响。
2. 配对样本设计:将被试按一定特征或条件进行配对,分别置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反复测量设计:对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条件下进行反复测量,以观察变量的变化过程。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非实验研究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人类行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观察法:1.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行为,以获取真实反应和行为的数据。
2. 结构观察法:通过事先建立观察表或量表,对被试的行为进行结构化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解读。
3. 隐蔽观察法:研究者不被被试察觉,对其进行秘密观察和记录。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被试的自我意识和反应偏差。
三、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用来量化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的工具和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适当的问卷,向被试提出问题,以了解其态度、信念、行为等心理特征。
2. 反应时测量:利用被试对刺激的反应速度或反应时长来推断其认知过程或注意力水平。
3. 生理指标测量:使用生理仪器来测量被试的生理变化,如心率、脑电活动、皮肤电阻等,以揭示与心理过程相关的生理反应。
结语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设计、观察法和测量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心理学家可以深入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观察其对被试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人类行为;测量方法用于量化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假设检验说实验范式
实验者:布鲁纳
过程:
1)实验材料:81张图片,特征维度分别为:
A、图形形状:方形、圆形、十字形;
B、图形数量:1、2、3;
C、图形颜色:红色、绿色、黑色;
D、边框数量:1、2、3
2)选择范式:同时将81 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3)接受范式:同时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我将每次给你看一张图片,
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判断它是否属于我所想的概念。
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
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假设:
1)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呈线性稳步提高,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
2)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开始上升很慢,达到某一时刻突然跳跃到100%,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
结论:被试形成假设的两个途径:
1)总体假设:把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该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把所有可能都问一次。
2)部分假设:根据主试呈现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关于未知概念的假设,然后在之后的询问中依次排除不合适的属性。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内隐学习说实验范式
实验者:里伯
过程:该实验设计了一种“人工语法”,用这种语法可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
将被试分为两组:A组:努力记住字符串;B组:找出字符串排列的规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求被试判断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
结果:A组的成绩显着高于B组。
即原先没有意识到学习字符串里有什么规则的被试,反而更好的学习到了“人工语法”。
结论:
1)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
2)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3)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增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概念结构理论之层次网络模型——实验:支持实验——范畴大小效应
实验者:柯林斯
过程:实验材料是一些简单的陈述句,如“金丝雀会唱”(0级水平句子)、“金丝雀是鸟”(1级水平句子)、“金丝雀是动物”(2级水平句子)等。
每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层次网络中最低水平的一个具体名词,
而谓语则取自不同水平。
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句子,要求其判断真伪并记录反应时。
结果:0级水平句子加工时间最短,1级水平句子加工时间次之,2级水平句子加工时间最长。
结论:范畴大小效应:谓语的范畴变大,加工句子所用时间变长。
概念结构理论之层次网络模型——实验:反对实验
1)熟悉效应: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
Eg:判断“狗是哺乳动物”要慢于判断“狗是动物”。
2)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Eg:判断“企鹅是鸟”要慢于判断“鸽子是鸟”。
3)否定判断:网络层次模型对否定判断的解释有困难。
推理
实验:选择作业实验
实验者:沃森、约翰逊
过程:
1)实验材料:四张卡片,两张的正面各有一个元音、辅音字母,另两张的正面为偶数、奇数;
2)指导语:每张卡片都是一面为字母,一面为数字,现在要求你验证一个规则---若卡片一面为元音字母,那么另一面则为偶数,不过你只能翻两张卡片;
3)行为指标:各种回答的人数的比率
结果:只有10%的被试答对。
将近50%的被试回答“E”和“4”。
结论:说明被试擅长从正面验证某一规则,不习惯从反面来证伪。
创造性思维
实验:酝酿期相关实验
实验者:Murray、Denny
过程:先根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将被试分成两组,再将两组又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
被试的任务是解决一个复杂题目。
控制组:在连续的20分钟内完成;
实验组:先做5分钟,然后干其他事情5分钟,最后再做15分钟。
则有5分钟作为酝酿期。
结论:能力强弱和有无酝酿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能力强的人受酝酿期阻碍;能力弱的人受酝酿期的促进。
实验:链圈问题的解决实验
实验者:波斯纳
过程:要求被试解决链圈问题。
自变量:酝酿期的长短,分为0、15、30分钟三个水平;
因变量:行为指标1—解决问题的百分率;行为指标2—解决问题的时间。
结论:酝酿时间越长,问题解决成功率越高。
表象
表象理论之双重编码理论——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者:Paivio
过程:给被试看一些卡片,在这些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要求被试判定所画的一对东西或打印的字词所标志的一对东西中,究竟哪一个在原来印象上是较大的(不是指画出来的大小,而是指人的原来印象中的两个东西的实际大小),记录反应时。
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有语言编码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材料判定要慢于字词材料,因为判定前要做一个转换;如果还包含视觉编码或视觉表象,那么就不会慢于字词材料。
另外,如果长时记忆有视觉表象,那么不一致的图画材料会引起冲突,延缓反应时,但是字词就不会引起这个问题。
结果:
1)对图画判定比对字词进行判断更快;
2)对不一致图对的反应时大于对一致图对的反应,但字词材料没有这一情况。
结论:长时记忆中既有表象又有言语两种信息编码。
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行加工)甚至语言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
表象的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字符旋转实验
实验者:Cooper、Shepard
过程:速示器呈现某个字符的一个样本,让被试判定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不管角度如何。
记录反应时。
结果:无论是否有前行信息,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0度、360度),不管正常或镜像,判定时间都很少。
当随着不同角度旋转,反应是增加,当180度时反应时最常,当再增加时,反应时又减少。
结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心理旋转实验(包含字符旋转实验)
实验者:Cooper、Shepard
过程: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记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实验材料:
1)平面对:做平面旋转可以重合;
2)立体对:做三维旋转可以重合;
3)镜像对:不能重合的
结果:
1)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应时及其发展趋势相同
2)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
3)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
结论: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为每秒53度。
表象的可操作性——心理扫描——实验:距离效应实验
实验者:Kosslyn
过程:要求被试注视图上某一物体并形成表象点,然后请被试判定主试所说的另一物体是否为图中的物体,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从心理的注视点“画”一条最短的线路到达目标点,记录反应时。
结果:两点之间的距离越长,反应时越大。
结论:说明心理扫描的心理真实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心理扫描——实验:大小效应实验
实验者:Kosslyn
过程:让被试表征两张图,第一张图兔子靠在大象旁边;第二张图兔子靠在苍蝇旁边。
大多数被试在构成表象后都说,大象旁边的兔子显得比苍蝇旁边的兔子小。
实验者说出靶子动物(兔子)的一个特征(耳朵),要求利用他们的表象来确认。
结果:图一中确认兔子是否有耳朵的反应时比图二的更长。
结论:评定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