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传播功能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得到最大传播和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播和交流对于唐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一、佛经翻译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
为了更好地让中国人了解佛教,一些热心的佛教徒开始着手翻译佛经。
唐代的佛经翻译家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玄奘和鸠摩罗什。
玄奘曾经六次到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文献。
他花费了近20年时间将这些经典翻译成汉语,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唐西域记》、《胜鬘经》、《法华经》等。
这些翻译让中国人更深入地理解了佛教,并且也为后来的佛教研究奠定了基础。
鸠摩罗什是较早的翻译家,他也翻译了很多佛经和文献。
鸠摩罗什的翻译对于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佛教雕塑艺术佛教文化的传播还体现在佛教雕塑艺术方面。
唐代是中国佛教雕塑的高峰时期,唐代的佛教雕塑师们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例如,唐代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中,保存了很多精美的佛教石刻。
它们包括雕刻在山壁上的佛像和浮雕。
这些佛型和浮雕,具有严谨的构图、优美的线条,足以感受到当时佛教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在唐代的敦煌莫高窟中,还发现了许多关于佛教图像的壁画和石遗物。
这些遗物包括壁画、隔窗、石雕和塔碑等,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精华。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是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佛教建筑唐代的佛教文化还体现在佛教建筑文化上。
唐代的佛塔、寺庙建筑等,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唐代建筑风格。
唐代的佛教建筑主要分为塔和寺庙两种形态。
唐代的佛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唐代时期,大量的佛塔被兴建。
其中,最著名的三座佛塔是:南京灵谷寺塔、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塔和山西省晋城市福义寺宝塔。
这些塔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独特的唐代特色,是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
而唐代佛教寺庙建筑的风貌也非常丰富多样,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唐代风格。
例如,著名的寺庙有开成寺、普陀寺、法门寺等等。
中国传统佛像雕塑造型研究
一、中国传统佛像雕塑发展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佛教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创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各大佛教圣地、寺院等地方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让人不禁赞叹中国古代石匠技艺的高超,塑造的这些佛像是为弘扬佛法,为佛教修行而为。
中国的传统佛像雕塑源于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历史悠久,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这从传统佛像雕塑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这是雕塑艺术的精髓所在,融汇着雕塑独有的特色,这些雕塑记载着中国文化的演变,凝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1、传统佛像雕塑产生最早的佛像产生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其雕塑技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佛像的出现有着深远的意义,这让中国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石匠都为之震撼,吸取希腊的人体艺术表现形式,以人物形象来表现佛。
当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让中国的艺术家们认识到制造和供奉佛像能积累功德,是高超的修行,因此建造制作佛像的热潮由此开始。
2、传统佛像雕塑流传佛像艺术传人中国后,最先在新疆地区出现佛像,最早的风格以粗放线条为主,色彩单调,风格粗糙。
随着佛像雕塑的流传,受到中国民间工匠的再创造,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像雕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像艺术成为划时代的成就,这些在《历代名画记》中有所体现,那时所创造的佛像真实体现人们生活理想、审美情趣,成为南北朝时代的典型特征。
到了北魏时期受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迅速,此阶段佛像造型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成为里程碑,有着鲜明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明显转变,让中国佛像雕塑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五代宋之后,在佛像中还出现许多罗汉雕塑,此时的佛像已吸收了浓厚的中国色彩,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二、各朝代佛像雕塑造型1、北魏时期雕像特征北魏时期雕塑的佛像最著名的莫过于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是北魏时期佛像雕塑的代表作。
北魏时期受南北战乱的影响,人们都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佛教上,因此那个时代的佛像雕塑都有尊贵无极珍的地位,让佛像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官民都造佛像保平安。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佛教雕塑:佛教在中国流传开后,雕塑成为了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通常以佛像为主体,通过塑造佛陀形象来追求宗教信仰和精神境界的表达。
佛教雕塑具有庄重肃穆、神圣威严的特点。
2. 陵墓雕塑:古代中国帝王将相常常在墓地修建陵墓,并在陵墓中设置大量的雕塑。
这些雕塑包括石雕人物、石雕兽首、石雕花草等,以及石刻墓志铭等。
陵墓雕塑一般具有规模宏大、雄伟壮丽的特点,代表了当时政权的权威和统治。
3. 宫殿雕塑:古代宫殿中常常设置雕塑作为装饰和陈设。
宫殿雕塑以帝王、神话人物、神兽等为主题,形象优美、工艺精细。
宫殿雕塑艺术更多地表现了皇家权力和皇室荣耀。
4. 石窟雕塑:石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将雕塑与洞窟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石窟雕塑以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大足石窟等为代表,具有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以其精湛的雕塑和壁画而享誉世界。
5. 小型雕塑:除了大型的寺庙、陵墓和宫殿中的雕塑,古代中国也有许多小型雕塑作品,如玉雕、石雕、青铜器等。
这些小型雕塑多用于装饰、摆设和礼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文化。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丰富多样,充满了宗教、政治、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内涵,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并呈现其独特魅力。
一、佛像艺术的价值佛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实物显现,具有崇高的宗教性和精神内涵。
首先,佛像通过艺术手法将佛陀的形象具象化,使信仰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佛的存在和智慧,激发他们对于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佛像雕塑的形体美和静心的神态给人以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佛教雕塑工艺的创作具有严谨性和精细性,以典型的中国传统雕塑技法表达了中国人们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智慧。
二、石刻艺术的价值石刻既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
中国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国的石刻艺术创作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独特风格。
首先,石刻具有纪念和铭记历史的功能,它能够将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形象永久地记录下来,使后世能够通过石刻作品,感知到当时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
其次,石刻艺术通过尺木、图案等多种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石刻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精心雕琢,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完美的精神。
三、中华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比较传统的佛像雕塑和石刻作品虽然有着不同的创作材料和技法,但在艺术价值上有着共通之处。
首先,两者都秉承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注重和谐、稳重、自然的表现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
其次,佛像雕塑和石刻作品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具有开启心灵之门、引领人们走向宁静与智慧的功能。
此外,两者的创作过程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艺训练和反复琢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古代佛教艺术与文化传播
古代佛教艺术与文化传播佛教艺术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交融。
在古代,佛教艺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推动了佛教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最初受到了希腊、印度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个体雕塑、浮雕、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佛教大量使用这些形式,将佛陀形象和佛教故事描绘在佛寺、石窟、壁画、经幢等载体上。
这些艺术形式逐渐演化出多种风格,如宏伟壮丽的大同世界观、精致细腻的绍兴佛教艺术等。
这些作品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段,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佛教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社会。
佛教艺术的传播主要通过佛教寺庙和佛塔的建设来实现。
佛教寺庙既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寺庙的建筑风格包括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和佛教的宗教要求,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寺庙内部的佛像、壁画等艺术作品则是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
佛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佛教寺庙的分布范围广泛,以洛阳、长安、敦煌等地为中心,通过丝绸之路、江南水乡等交通要道,将佛教艺术传播到各个地方。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承载着佛陀的灵魂和佛教信仰的寄托。
佛塔的建筑风格各异,有园林式的宝塔、雅致精巧的砖塔等。
佛塔的建设不仅起到了纪念佛陀、传播佛教的作用,也将佛教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推广。
佛塔的形象也广泛地出现在壁画、佛像、经幢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佛教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艺术的传播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也表现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
由于佛教强调觉悟与智慧的追求,它的艺术形式常常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佛教艺术的经幢、壁画、经论等文献作品都是佛教思想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抄、注释等过程,佛教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普及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修身养性、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丰富了 中国的艺术和文学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哲学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影响
丰富了中国的哲 学思想,引入了 佛教哲学,为中 国的哲学体系注 入了新的元素。
佛教的传入也带 来了新的艺术形 式和风格,影响 了中国的绘画、 雕塑和建筑等艺 术领域。
佛教对中国文学 的影响也是深远 的,它不仅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作 品,还为中国文 学带来了新的题 材和风格。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 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 印度
佛教的教义以四圣谛、八正 道、十二因缘为核心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 印度境外传播
佛教传入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 传入方式:由印度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传入地区:最早在甘肃敦煌一带开始传播 传入影响: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本土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相适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进 步
增加了社会就业机 会
促进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贸易往来
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
佛教建筑:如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建造,融 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佛教文化,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佛教绘画: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绘画带来了 新的题材和风格,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技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
从雕塑看佛教的发展(终)
从雕塑看佛教的发展摘要:佛教以其禅宗思想而深入中国历史将近2000年,而其佛教雕塑不仅作为宣扬佛教禅宗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作为其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成为佛教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元素。
本文讲述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佛教雕塑所具有的不同特色,揭示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融合的关系。
关键词:雕塑佛教汉化融合正文: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
西汉至清末,经历了传入、传播、兴盛和时盛时衰几个阶段,即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传译阶段,隋唐的创造阶段,以及宋元明清的融合阶段,从一个文化的“舶来物”,到被汉文化所同化,到最后完全地汉化而与民间世俗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
佛教是从外国传入的,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是外来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寄去了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后,在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因此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我们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直至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
艺术总是受到时代文化的强烈影响,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步汉化,佛教雕塑必然地随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雕塑的发展史与佛教的发展史一样,同样是一个汉化、世俗化的过程。
并且,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1、佛教雕塑艺术的东传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次兴起应该是阿育王弘法的年代,阿育王孔雀王朝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宣扬佛法,佛教建筑雕刻一时大兴。
但是在阿育王时代的佛教雕刻中却回避了释迦牟尼佛具体造像问题,佛的具体造像都是用佛座、佛足印等物来“标号式”的表现,而回避佛的形象直接出现在画面上。
到公元前127年,孔雀王朝的实力已渐势微,大月氏迅速强盛起来,建立了崇奉佛教的“贵霜王朝”。
这时候开始了具体的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形成后世所谓“犍陀罗”、“秣菟罗”两种艺术风格。
犍陀罗和秣菟罗的佛教造像艺术随着佛教的东向传播,逐渐延伸到中国境内。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随着印度、中亚地区的佛教传教士和商人的到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对中国社会、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末的汉武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印度传教僧人摩诃迦叶来到中国,向汉朝皇帝传授佛法。
从此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更加迅速,大量佛教经典和文化思想进入中国。
受到汉朝政府的支持,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佛教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和社会伦理观念。
1. 哲学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的“空”、“缘起”、“无我”等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儒”、“墨”等思想相互交融。
佛学禅宗的“悟”、“觉”思维方式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亦有共通之处。
2. 艺术影响: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艺术中的佛像、佛教壁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
3. 社会伦理观念影响:佛教的核心教义中强调“舍”(放下)、“慈悲”、“善行”等,对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提倡的慈善救济思想和“度生”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影响不仅仅限于文化与艺术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1. 社会福利:佛教强调慈悲与善行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教寺庙兴办的济贫救困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与支持。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雕塑艺术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佛教雕塑艺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追求,更是信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信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互关系,重点聚焦于佛教雕塑艺术的研究与欣赏。
一、佛教雕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像雕塑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
佛教雕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佛教教义的传播媒介,通过雕塑将佛陀形象具象化,使信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佛教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雕塑艺术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雕塑艺术的特点1.宗教意义:佛教雕塑艺术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雕塑来展示佛教的精神内涵和新宗教观念。
佛教雕塑艺术以佛陀为主题,通过雕塑的形象来表达智慧、普渡众生的教义。
2.形象塑造:佛教雕塑艺术注重形象的准确表达,追求形神兼备。
佛陀的面相、身姿、手印等细节都被雕塑家们反复地琢磨和刻画,力求准确地表达佛陀的精神面貌。
3.造型风格: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追求。
例如,唐代的佛教雕塑以丰满的身体和脸部表情为特点,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而宋代的佛教雕塑则更加注重造型的柔和和精细。
三、佛教雕塑艺术的艺术价值1.审美价值:佛教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造型的精湛和形象的庄严使人们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佛陀智慧的庇佑。
2.文化价值:佛教雕塑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也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积淀。
3.历史价值:佛教雕塑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佛教雕塑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造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武帝时期,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开创了佛教艺术的先河。
在东汉末年,禅宗禅师为了给佛教信徒传授教义,便在山洞、石窟等地雕刻造像,这些造像不仅有市井风味,更有精湛的手法和鲜明的表现力。
唐代开元年间,中国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毗卢遮那佛、彩塑汉像、五方佛等造像被誉为佛教造像的经典。
在唐代以后,中国佛教沿袭了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办法,加上朝代之间一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之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最为独特的世界性格。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在宋、元、明、清等朝代中有新的发展。
在宋代,人们把佛教造像的完美塑造,结合了自己的国画表现方式,发挥了佛教造像的传神和美感。
到了元代,佛教造像在整体风格上更为雷厉风行,如罗汉正法像,塑得相似于武功高强、神通广大的武将,将僧人和战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佛教造像。
到了明代,人们将佛教造像和紫外线猎装相结合,开启了其中更为高大上的玄学色彩。
在清代,佛教造像开始向着现代化、精细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使佛教造像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老范围,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帮助。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的意蕴包括教育意义、信仰意义、艺术意义和历史意义。
教育意义: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人明白佛教思想、学习佛教美学,从而在心灵得到升华。
信仰意义:佛教造像有着深刻的信仰意义,对佛教信徒来说是佛陀的化身,是佛教教义的具体体现,是信仰的源泉和象征。
艺术意义:佛教造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呈现出了佛教造像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多年来不断摸索和创新的结果。
因此,佛教造像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历史中的瑰宝之一,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爱好者的瞩目。
总之,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文化的精髓所在。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佛教造像是佛教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佛教教义和精神内涵,也是佛教信徒敬奉供奉的对象。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佛教文化、激发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首先体现在对佛教教义的宣传和弘扬上。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教义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姿态、神态和服饰,向信徒展示了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激发了人们对佛法的信仰和敬仰。
在佛教造像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不仅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美感,更注重通过造像传达佛教的慈悲、舍己、清净和智慧等教义,使得信徒在敬拜和供奉造像时,更能深刻领悟佛陀的教化和教诲。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向人们宣扬佛教教义,增强人们对佛法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对佛教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语言。
佛教造像融合了印度、中原文化以及各地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形态和风格。
佛教造像的传统工艺包括石雕、泥塑、铜铸、木雕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佛教造像的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艺术家将传统的佛教造像工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佛教造像作品,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佛教艺术、激发艺术创作的激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还体现在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佛教造像承载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是佛教文化的生动载体和形象代表。
在佛教造像的制作和保存中,反映了佛教文化对历史的珍视和传承,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和资料。
佛教造像在宗教仪式、庙宇布置、信众信仰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佛教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像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佛像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意义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在公元1世纪时开始传入中国。
自古以来,佛教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佛像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一种关键地位,为其传播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启发和帮助。
本文将讨论佛像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佛像艺术的历史和类型佛像艺术源于印度佛教艺术,早期的佛像以石雕为主。
在汉代以后的佛像艺术中,出现了很多的风格和类型。
例如印度式佛像、中原式佛像、唐代式佛像、南岳式佛像和藏传佛像等。
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各种风格的佛像传达了不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佛像艺术的意义1. 佛像艺术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传播主要依靠佛像艺术和佛经文化的相互映衬。
佛像所表现的形象和意义可以看作是佛经文化的画面,便于人们较好地理解和接受佛教。
同时,佛像艺术通过佛教的标识性符号,便于广大善信参与佛教活动,从而促进佛教的传播。
2.佛像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佛像艺术作为一种民族艺术,玲珑剔透的造型和严谨的结构,在艺术文化上极其优秀,并且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佛像艺术中的菩萨尊容、神态、非人的透彻,堪称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奇妙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3.佛像艺术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安慰和慰藉。
佛像艺术所描绘的佛祖或菩萨的形象,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安静和参照。
佛像艺术中的形象给人以力量和启示,在信仰方面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平静和日益增强的信仰感。
4.佛像艺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佛像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出来的。
佛像艺术在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承载了广泛的文化内涵,包括宗教、哲学、历史、传统手工艺术等等,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后,佛像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意义不仅是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的艺术文化遗产,更是属于我们民族的各种精神地标之一。
其深厚的哲学内涵、高超的艺术技艺和令人心灵上的慰藉和震撼,都是其至今不衰的魅力所在。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姓名:周洁桦学号:2011010130专业:美术学指导老师:唐珂佛教在印度,经过五百年的流传,才通过西北印度,由中国的新疆地区,传遍中国。
而事实上自古佛教的传入是各说其是,莫衷一是的,它的兴起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在中国经过五百年的传播及发展,由于和中国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扬,便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
在这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慢慢走上中国化的道路的同时,中国化的佛教亦给中国文化艺术带来深入骨髓的影响。
在我国的艺术史上,佛教给我们留下了枚不胜举的经典文化遗产,而佛教雕塑更是我国雕塑史的集中体现。
南北朝至唐代中期,我国更热衷于建造石窟寺,这些石窟通常以巨大佛像为中心,由众多石窟摩崖雕像组成石窟群,营造出广阔的佛教环境,而环境又给佛教提供一个好的场所,使其更好发扬,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佛教诞生在印度,佛教的诞生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雕塑的发展。
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印度人对视觉艺术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维的。
在印度,雕塑、建筑甚至绘画均能以被触觉感知的三维立体的观念来表现。
他们制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对象,而是创造出经概括的形体,这些雕塑有一种厚实的分量感,从而达到了一种对质感、三维空间,以及纪念碑气势的表现。
佛教与回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概念不同,无存在神明,佛陀亦是人,亦有生老病死,是在经历长期修行顿悟后达到涅槃状态。
佛教不同于唯神论与唯物论,是平易近人的宗教,更是宽容博大的宗教,它们相信死亡是解脱。
在佛教中,菩萨是指那些本可成佛却不愿成佛的,它们心存悲悯之心,体恤世间还有如此多人正遭受苦难,一心普渡他人。
如地藏王菩萨曾立于地狱门口说地狱一日不空,我便永不成佛。
这便是大成佛学,而同儒家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中国是重要的也便是大成佛学。
而现代我们在庙里常见的十八罗汉便是属于小乘佛学的,他们讲究用各自自身的方法修炼而达到顿悟。
在中国,佛教与儒道两家最大的矛盾在于佛教主张出世而入到主张入世,这抑制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
从佛教造像看雕塑的传播
从佛教造像看雕塑的传播雕塑文化的传播,各民族雕塑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这里仅想通过佛教雕塑的兴起和流播来说明雕塑文化在交流、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雕塑的产生和流传,涉及到现在提到的世界三大雕塑传统,构成了复杂的世界文化交流的现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然而佛教雕塑在印度的兴起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五千多年前,印度存在着一种古老的哈拉帕文化。
据考古发掘证明哈拉帕文化是古代世界取得过重要成就的文化之一。
就雕塑而言,有石雕人像和羊身象鼻之类的合体兽卧像,以及精制的青铜人像和陶塑人像。
这些一般被认为是神像。
奇怪的是哈拉帕文化在四千多年前就原因不明地消亡了。
雕塑的传统也因此中断。
随着是操印欧语的部落自称为雅利安人出现在印度,此后印度进入吠陀时代。
印度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可是从雅利安人的到来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几乎没有雕塑可言。
公元前3世纪,在抵抗希腊亚历山大的侵略中,旃陀罗笈多建立了包括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孔雀王朝,到公元前273年,阿育王即位,印度才开始有了雕刻。
阿育王从波斯招募了一些富有经验的雕刻家,因此早期雕刻的石柱可明显看出波斯艺术的痕迹。
阿育王信奉佛像,兴雕塑之风与宗教信仰有关系,但没有搞偶像崇拜,印度自从释伽入灭后,弟子分遗骨舍利,营建坟冢礼拜,对为释伽造像一直是忌讳的。
所以阿育王时期习惯多以法轮、台座、佛的足迹、菩提树等作为佛的象征,而不直接为佛陀造像。
关于佛陀造像的禁忌在佛典中也有记载。
《十诵律?卷四十》有“给孤独长者因佛身不可造成,而请求准许作佛在菩萨时的像”的说法。
这一禁忌影响很大,到公元2世纪,佛像已经流行的情况下,中印度秣兔罗在制作佛像时,还有意铭记为“菩萨”。
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进军印度,占领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一片地区,建立了希腊人的政权。
随着军事入侵,希腊移民的到来,也将希腊文化带到了这些地区,并使印度与希腊得到了沟通,相互产生影响。
浅析佛教艺术对我国建筑与雕塑的影响
浅析佛教艺术对我国建筑与雕塑的影响
◎李 慧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 在中国古老的艺术长河中, 佛教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就总体而言, 佛教艺术都是 “非 ‘非有’ ” 、 “非 ‘非美’ ” 、 适应俗谛权行方便的产物。再明白些说, 佛家从缘起论出发, 为普度众生, 向俗众说法, 佛家借用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 式, 寓教于乐的进行弘法事业, 进而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艺术。 关键词 佛教 影响 建筑 雕塑
河南, 山西, 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从公元三世纪开始, 直到明 清时期, 都陆续有开凿。 其中, 敦煌, 云冈, 龙门是最著名的三 大石窟。 二、 佛教艺术对我国雕塑的影响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 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雕塑品也由简到 繁, 由粗到精, 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在后汉晚期, 当中国石 雕艺术开始有大发展的时候, 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佛教进入 不久, 就给中国雕刻艺术带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促进了传统 工艺的发展。钱绍武在 《谈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雕塑兼及 壁画》 中定义 “中国的雕塑大体而言, 以先秦两汉为盛, 南北朝 至隋唐是吸取外来文化又得到长足发展的大兴旺时期, 两宋 虽国力孱弱而文化昌明, 在心理刻画、 写实技巧、 与环境相融 合等方面实有大进步。 ” 从后汉开始, 佛寺的建筑在中国绵延不断, 许多建筑都采 用了石雕。 而佛教石雕艺术的最突出代表是石佛像的雕刻。 佛教石雕艺术在印度称为 “健驮罗艺术” , 它是印度传统雕刻 艺术与古希腊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所雕刻的艺术品主要 是佛像、 菩萨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 其第十二窟中的大 佛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佛像高 13.7 米, 是佛的坐像, 其胸 部、 肩部显得十分厚壮有力, 这与印度的古佛很相似。 其面部 轮廓分明也接近于 “健驮罗艺术” 中佛像的容貌。 这些情况足 以说明, 大同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刻, 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工艺, 同时也吸收了印度、 希腊的某些雕刻艺术, 其意义不仅仅促进 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在各类石雕中, 除了石佛受佛教影响颇深外, 石柱的雕刻 也有很大的影响。从现存的遗物看, 中国雕刻石柱的历史可 以上溯到东汉时期。由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东汉石雕艺 术受佛教影响, 中国的石雕艺术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 时期。 到了南北朝时期, 由于石窟寺的大量开凿, 石窟寺中有 许多的石柱被雕刻出来, 这些石柱有的立于窟口, 支撑着窟 楣, 使石窟的外观像大殿的大门一样。随着佛教大举进入中 国, 中国唐代出现了一个新的佛教雕刻艺术的品种, 就是经 幢。 石经幢的样子有些像塔, 分成好多层, 只是每一层都不一 样。一般的石经幢常常有须弥座或莲花座, 座上是幢身。
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分析
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分析作者:胡钢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3期[摘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与我国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文化的发展,佛教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
我国雕塑艺术中就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和理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消融,不仅突出了佛教的艺术成就,也使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主要就佛教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佛教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309文献识别码:A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艺术源于对佛像的雕刻。
秦汉时期中国实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稳固发展,雕塑艺术取得明显进步,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宇宙意识以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
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并快速成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因此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山东藤县的六牙白象、四川乐山的大佛雕像等都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受佛教影响的见证。
一、中国古代佛教影响下的雕塑艺术演变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雕塑艺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我国雕塑艺术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延伸,各种佛教雕塑艺术品也开始涌现并成为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魏晋时期佛教影响下的雕塑发展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雕塑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魏晋时期遗留下的雕塑作品中,我国北方的佛教石窟占很大的比例。
分析这些历史遗迹我们可以发现,雕塑师们在不断地借鉴和吸取国外的创作元素和理念,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语言得到极大的丰富。
比如云冈石窟的大佛坐像,是当时石造像的典型代表,体现出庄严浑朴的风格。
由于佛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因此我国的佛像雕塑也充满印度的异域风格。
但是随着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在佛像的创造上也开始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佛像的造型更加庄严、古朴,尤其浮雕更是雕塑史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和创新,浮雕、刻线以及圆雕的有效融合使得雕塑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影响下的雕塑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雕塑风格也受到了更强烈的影响,在雕塑的创作上开始融入外来的风格,使我国的雕塑从题材到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启了我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传统佛教造像艺术研究
中国传统佛教造像艺术研究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追溯至汉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造像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造像是一种将佛教思想融入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佛教造像的起源和发展佛教造像起源于印度,早期的佛教造像以印度莲花落地、宝座形式为主,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佛教造像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佛教造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寺庙和皇家都争相建造佛寺,佛像数量大量增加。
这些佛像特点是面庞丰腴和喜悦,代表了天下太平与国家繁荣的时期。
宋代时期,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自然也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发展。
宋代佛教造像的特点是线条流畅,并有更为柔和的表情和姿势,注重表现心灵与思想层面。
明代时期,佛教继续传播并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之一,大量的佛教造像也在这个时期制作。
Ming佛教造像的特点是体型丰满、间距宽、细节的处理方式。
二、佛教造像的象征意义佛教造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宗教象征。
佛教造像中的每一个构造部分都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
佛像基座一般是方形,代表着地,寓意万物皆由土而得。
佛像衣着五袈裟,表现了佛家修行的境地,即痛苦与解脱之道。
佛像头戴无缺光圆的宝冠,耳穴上挂有耳环,代表着清淨心与智慧心,辨别是非,遵從正路之意。
三、佛教造像的作用和意义佛教造像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从艺术角度来说,佛教造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最为杰出、独特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而且通过造像艺术传达出了宗教思想、价值观和美学理念。
从文化角度来看,佛教造像在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它帮助人们了解佛教思想,传承精神和文明。
从宗教角度来看,佛教造像在佛教信仰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造像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产物,更是一种日常宗教实践的形式。
Buddh佛教信徒在素质修行和超脱尘世中均可通过制作、酬神、供养佛像等活动上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造像是佛教教义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佛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佛教造像的传统文化意蕴包括不同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的表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习俗和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
首先,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和发展集中表现了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的内涵。
佛教造像展现了佛教教义及修行道路的基本方式,例如禅定、智慧和慈悲等。
不同的造像形式和表现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修行方式,例如世尊的坐姿、卧姿、站姿等。
此外,佛教造像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也传达了佛教哲学思想的内在含义。
例如,泥塑造像注重表现形态和线条,强调对象的造型和形象的完整,而石雕则更注重雕刻和轮廓的准确,强调建筑和艺术上的完美。
这些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和发展反映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佛教造像起源于古代印度,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在中国,佛教造像从东汉开始兴起,到唐代达到鼎盛,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佛教造像的传承和发展,人们能够了解佛教文化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也能够感知佛教造像和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和共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习俗和艺术表现的特色。
佛教造像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习俗和崇拜方式,例如拜佛、转经等,这些习俗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佛教造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通过不同素材和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佛教文化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设计学
艺术教育
186
ART EDUCATION 2012 · 09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经历了漫长的年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就已出现了独立的雕塑作品。
在这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雕塑的门类、品种不断扩大。
仅其材质就有泥土、陶、瓷、石头、木头、铜、金、铁、竹子、象牙、玉等,十分丰富,小到果核上的舟船人物,大至几十米的坐佛。
在古代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塑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作,创作了众多精美绝伦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一段辉煌的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而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正是这段历史中耀眼的明珠。
这些古代雕塑家,为我们留下了如天上星辰般璀璨的艺术作品。
但在中国古代雕塑中,只有佛教雕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宣传体系”。
同现代传媒相比较,中国古代佛教雕塑与其在功能上、影响上是最接近的。
通过比较和研究,我们看到,在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家是如何运用今天都在采取的一些视觉传达手段,进而达到作为传媒的目的;又是怎样让雕塑作品“说话”,吸引民众,宣扬佛法。
这些方法,在今天对我们是否还有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功能不同。
中国早期雕塑是作为装饰用的。
从三星堆早期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制陶工匠用绳、席之类的具有规则纹理的织物装饰陶器的表面,逐渐地,一些小型动物的形象开始出现在陶器的足、耳处,以及勺类器具的柄末上,但它们体型非常小。
到了三星堆晚期,陶器上动物的形象变大,塑造得更具体、更详细,一些玉璧、玉环开始用一种动物形象来雕刻。
从夏商周到秦代,中国雕塑又有了另一个使用价值——代替现实的人、牲畜、财物成为墓主人的陪葬品。
一些陶制的社会用具、场景被制作为冥器,供死后的墓主人使用,其中最为壮观、写实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图1)。
今天,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坑如此壮观,可以想象秦始皇在世时的威严和气度。
西汉开始,中国雕塑的作用又发生了变化,真正意义上的纪
念性雕塑开始出现。
博物馆中现存的大量汉代陶俑以及兵马仪仗依然是作为陪葬品使用,如击鼓说唱俑、拂袖舞女佣、出行车马仪仗。
这里要提到的是西汉时建造的霍去病墓。
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下令为名将霍去病建造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冢,并在陵墓周围放置10余件石雕作品,以象征性手法表现英雄生前的精神风貌。
汉武帝的这一决定,把过去埋在地底下的雕塑改为放置在地面上,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具有纪念性质的雕塑,此时的霍去病墓雕塑就具有了宣传功能,但因其独立性和单一性还不能算是一个宣传体系。
自东汉开始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雕塑就开始逐步实现它作为传媒的功能。
佛教在公元2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其基本教义是以断除烦恼,得以成佛为终极目的。
并宣称人的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并有天堂、地狱之说。
中国在东汉末年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失败后,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以及稍后的民族间的战争,社会长期纷乱不安,人民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除少数奋起斗争、举行起义外,多数人陷于贫困、离乱,痛苦无援的境地,容易产生祈求神助的思想。
人民对天国净土寄托了极大的希望,对放弃今世的欲求以换取来世的幸福深信不疑。
统治者也深悟佛教能起到化民成俗的特殊作用,为了永久巩固其优越地位,便大力提倡。
对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与佛教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流。
一方面,佛教通过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佛儒、佛道理论上的交流和讨论,不仅发展了中国佛教的教理、教义,还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士大夫了解佛教,研究佛教,进而信仰佛教。
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在禅学方面发展了“教外别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强调内心的自证,与庄子的坐忘①、心斋②、朝彻③如出一辙。
在中国古代,禅宗与老庄思想一起成为中国文人心里儒道互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从中国佛教雕塑中,可以大量见到的是具有南朝名士风度的“秀骨清像”,它们清癯瘦弱,身段秀丽,宽衣博带,仪态超然,这既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需要,也是吸引文人士大夫信教的一种手段。
对于平民阶层,佛教使用了安抚和规诫两种手段。
一方面,由于古代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平民阶层所遭受到的灾难和痛苦最为持久和深重。
佛教宣扬的天国净土为他
们提供了接受痛苦的理由,给了他们寄托的希望,在当时的社会条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传播功能
◆ 方若涛 张枞
图1图2
设计学
187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2012 · 09件下,无疑为佛教赢得了大量的信徒。
另一方面,佛教也有种种戒律。
触犯这些戒律会遭受地狱中相应的各种刑罚,而这些刑罚在佛教艺术中也多有体现(图2)。
中国佛教艺术还根据中国人的儒家文化背景,将印度佛教艺术中“性”的描绘剔除干净。
印度佛教中对存在物之创造性有着深深的信仰,这种信仰通过体察自身内部的神性,被移植到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中。
在印度寺庙中,有数以百计的男女交欢雕像,在他们看来,两性交合似乎就是宗教体验的一部分。
在唐代前期和唐以前,敦煌莫高窟不论壁画还是塑像,菩萨的模样像女性,却长着胡须。
唐中期以后的莫高窟塑像,虽然嘴上的两撇小胡子不见了,但即使袒着胸,仍难以辨其男女。
佛的雕像完全远离了如印度宗教雕塑给予人的感性激荡。
没有那些表现生命感的狂野力量,这样才能符合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充满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礼教章法。
如此,佛教便在中国很快发展起来,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大量的佛教石窟艺术。
除了较为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还有四川地区的大足石窟、甘肃地区的炳灵寺石窟、河北响堂山、山西天龙山、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摩崖造像等。
佛教雕塑艺术为传播教义、吸引信众,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像中国文人画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它的目的、
评价标准同中国古代其他画种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样,中国的佛教艺术因其明确的目的性(宣传佛法),强烈的实用性、大众性,而与中国的其他艺术样式区别开来。
而以上所说的这种特性正是现代媒体所具有的。
因此,本文选择用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分析中国古人是如何运用了一些现代宣传学的方法和理论,来使佛教在中国发展壮大,通过这种分析,希望对我们今天的雕塑艺术有一些启示。
注释:
①心斋,“心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
②坐忘,意思是指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
这个忘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忘己和忘物。
出自颜回“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③朝彻,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描写的得道的境界可分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参考文献:
[1]常宁生.权力与荣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4]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十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5]郎天咏,李诤.中国雕塑艺术史(全彩)[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