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根本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课件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全面深 化课程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重要途径。
: 1.一个主题: 落实好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3)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
学分 必修 选修I 选修II 总分
现行 116 22 6 144
修订后 88 42 14 144
——高中普及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需要,同时为了扩大 学生选择学习的空间
——高考制度改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 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形成专业倾向, 需要与之相适应地安排课程
2
为什么把“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作为落实 “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呢?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 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 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育事业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
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教育供给矛盾已经转移; 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发展。 教育重心开始调整:
只有把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考试 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一揽子改革方案,相得 益彰,才能使两项改革形成合力,取得更 好的改革实效。
三、高中课程建设的新变化
(一)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究核心素养作为回答“培养 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已经成为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最为关心的重 要主题之一,成为21世纪国际课程 改革的潮流。
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教学[2014]17号)。
(二)带来的主要变化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意见》正文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和,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建设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着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篇一】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xx]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
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
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
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
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
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立德树人,先树班风,学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貌又称班级的风气。
是班级中形成的在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稳定的倾向。
是一个班级建立在对自己、对别人和对集体的新生基础上得到集体舆论支持的集体成员的自觉行为。
它通过班级成员的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
立德树人的理解和感悟多篇
立德树人的理解和感悟多篇立德树人的理解和感悟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__]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
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
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
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立德树人,先树班风,学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貌又称班级的风气。
是班级中形成的在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稳定的倾向。
是一个班级建立在对自己、对别人和对集体的新生基础上得到集体舆论支持的集体成员的自觉行为。
它通过班级成员的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
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如何扎实推进“立德树人”任务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
作为一名校长,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首先,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
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中,“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
教师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
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
同时,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
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研究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
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全文解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全文解读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本文将对该意见的全文进行解读。
一、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定位该意见首先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中国教育始终坚守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立德树人的本质属性,在发展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了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素养等;强化实践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
三、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和比例的适度;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推动学科融合;推动创新课程的开发,包括信息技术、创业教育等。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意见中指出教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所在。
具体要求是:加强教师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个性化发展本意见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为此制定了具体举措:推动综合评价改革,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六、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改革落地最后,意见强调了组织领导的重要性。
各级教育部门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加强统筹推进工作;加强督导评估,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为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确保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建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建设,教育部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道德品质。
重点加强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以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整合课程资源,推动跨学科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部鼓励学校整合课程资源,推动跨学科教学。
通过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三、推进素质教育评价改革素质教育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部将推进素质教育评价改革。
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推动学生全面、多样、个性发展。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的落地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教育部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师范生的选拔,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
同时,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
五、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育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培养学生的三个重要环境。
为了建立良好的育人合力,教育部将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合作。
通过家庭访谈、家访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实现“具有良好公民素质、人文科技素质且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学校“素质优,能力强,就业好”即“三优三强四好”人才培养特色,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文件先后提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领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当前,我校课程教学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联系不紧密。
如所设置课程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课程学时学分过多或过少,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交叉,无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不规范,教材过于陈旧或与职业、岗位要求不匹配,教学设计(教案)、考核内容与评价不合理等;二是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意见》正文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着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最近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这个意见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到我们的教育事业,关乎到我们的未来。
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个意见,把它落实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我们的品德,让我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品德的培养。
这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如何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呢?教育部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品德的培养。
比如说,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
我们要加强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说,在英语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在招聘教师时,要注重教师的品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培训教师时,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
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中,要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在社会上,要关注教育的发展动态,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为我们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是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最新小学五育并举工作方案
最新小学五育并举工作方案一、工作背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深化智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加强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6. 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艺术特长。
7.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实践能力。
三、工作措施1. 加强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4)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2. 深化智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 加强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落实体育课程标准,加强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3)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教学条件。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4. 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素养(1)开设美育课程,加强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学习体会.doc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学习体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学习体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学习体会。
教育是百年大计,关系未来,关乎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的这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教育,即教书育人,在我看来,莫若育人教育,培养怎样的人当是我们做教育的初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年4号文)的颁布,感受到了国家对立德树人的重视,并从学校的教材编排、教师培训、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资源配置、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全方位地促进全员育人机制,把德育放在首位去重视,并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心得体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学习体会》(..)。
此意见的出台,引领我们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爱自己,爱社会,爱国家,具有个人修为,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学段,要将价值观融入活动中,深入浅出地渗透德育教育,在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自然受到育化,而不是生硬灌输,一味迎合。
同时,德育也应在每一个学科教学里自然渗透,而不是为了育而育,使教师认识到学科教学是基于育人观念下的知识教学,育人教书,追求润物无声,无痕般地使学生受到育化。
这也给我们教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人先育己,优师才能育良才,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怀一颗挚诚之心,拳拳爱国之心,慢慢责任之心,育我泱泱中华儿女,教育至上,人至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全文解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全文解读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关怀,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本文将对这篇重要文件进行全文解读。
首先,教育部在意见中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这一文件,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道德、智慧、身体、美感和劳动等方面。
这意味着学校需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其次,文件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首先,教育部强调了课程改革的均衡性原则,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并避免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其次,文件强调了课程改革的前瞻性原则,即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引入新领域和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
最后,文件还强调了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原则,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文件还对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教育部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勤奋向上、友爱宽容等核心价值观。
其次,教育部还强调了智育的重要性,即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课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育部还强调了体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操。
在课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艺术修养。
此外,文件还提到了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首先,教育部鼓励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其次,教育部要求学校注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
最后,文件还提到了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的评价。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部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角色。
教育部要求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立德树人的过程,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背景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制定了以下意见。
二、意见内容1.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创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加强教师培养,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3. 建设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
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制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学校内部管理、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改革。
4. 加强德育宣传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无愧于时代的中国人。
5. 深化课程改革。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
推动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发展。
6. 推进教育质量评价改革。
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确保教育质量的稳定提升。
7. 加强教育改革领导和组织保障。
加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三、落实举措1. 制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推进目标和具体措施。
2. 改革教师培养体制,提高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
3.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和学生评价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4. 提升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5. 加大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总结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教育部将采取措施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努力提高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水平。
以上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举措。
2023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2023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全文为贯彻党的__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__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行动目标2023年启动,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
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总结发现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案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
三、重点任务(一)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__之策。
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
1.制订课程实施的区域规划。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地方和学校职责。
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别对义务教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注重赋予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自主权。
全面把握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专业的调查研究,强化严密论证,建立基于证据的决策机制,编制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
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
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
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
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
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
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
要优化教材内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
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
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
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
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
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
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
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
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