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

合集下载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

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张云(1981-),男,江苏扬中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刘骏民(1950-),男,河北平山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当前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为美元霸主地位,其次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史中得出政府因素和货币统一性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考虑的两大主要因素;本文又从美元与欧元的“滥币陷阱”规律、金融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必然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新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原则与可能方案。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危机中图分类号:F 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1-0019-06Abstract: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re of dollar-centere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s dollar's hege -mony.It also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government's power and money's unity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s evolution.Then it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s reform from angles such as "bad-currency trap"and the influence of sub-prime st but not the least,the paper sketches out principles and plans for the rebuilding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Key words: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Dollar Crisis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张云1,刘骏民2(1,2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071)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决定因素及演变规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西方传统的观点是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看作是汇率制度问题,是“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保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环境更稳定”的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采取的货币规则和制度。

本文将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历史演变以及当前现状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货币的发行、管理和流通的组织和制度。

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稳定货币汇率,并提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1. 黄金本位体系自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黄金本位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

根据该体系,各国的货币与黄金挂钩,黄金被认为是世界货币的稳定基础。

可是,由于黄金供应量受限,这一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货币危机。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根据该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失败源于美元供应的失控和美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导致1971年美国突然宣布停止兑换美元黄金,该体系解体。

3. 浮动汇率体系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渐过渡到了浮动汇率体系。

在浮动汇率体系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各国可以自主调节汇率。

这一体系相对较为灵活,但也存在着汇率波动剧烈和货币政策协调困难的问题。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体系包括:1. 美元霸权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仍然在国际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国际交易和外汇储备都以美元结算,这使得美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特别提款权(SDR)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一种特殊货币,用于衡量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同货币的价值。

SDR作为补充储备资产,其在国际金融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

3. 区域货币安排一些地区如欧盟的欧元区、东盟的亚洲美元机制等都通过设立共同的货币来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

这种区域货币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深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变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交流和国际货币支付的机制和规则,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以及未来的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三个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流。

在金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是通过与金的兑换关系来确定的。

这种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之后逐渐瓦解。

1944年,为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经济重建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稳定汇率并确保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这个体系规定了所有货币都由美元来代替黄金进行国际交易。

美元的价值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35美元对一盎司黄金。

1971年,因为美国面临了国内经济问题,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正式崩溃了。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包含了一个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导的多元化体系。

这个体系允许各国货币相对自由地浮动,并通过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来调整汇率。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其中一些挑战包括:1.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不够稳定。

目前,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

这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还不够多元化和均衡。

2.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这些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世界上的经济中心正在不断向东移动,国际货币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3. 数字货币的兴起。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成为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和价值储存方式。

与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相比,数字货币具有更快、更便宜和更安全的支付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与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与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与改革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以及面对新挑战所需进行的改革。

一、金本位制度的兴起与崩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

根据此制度,货币与黄金之间存在固定的兑换比例,这种系统的兴起归功于黄金的稳定性和通货膨胀的遏制。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金矿产出增加的推动下,金本位制度开始出现问题。

梦幻般的繁荣期后,世界各国纷纷面临经济衰退和金本位制度的瓦解,这最终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破产二战后,为了重建战后混乱的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根据该体系,美元被指定为唯一的国际货币,与黄金的兑换比例被恢复。

此举旨在稳定全球经济并促进国际贸易。

然而,由于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和经常性的贸易逆差,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初破产。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这引发了全球震荡,并迫使国际货币体系再次改革。

三、新兴市场经济崛起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全面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不断崛起。

这些国家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和影响力对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对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不够包容,无法满足它们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和金融风险。

因此,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面对新挑战,国际货币体系正迎来一次重要的改革。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权力和机构层面上实现更多的代表性和平衡。

此外,加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监管和稳定性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被认为是实施这些改革的核心机构之一,其领导层也应向新兴市场国家开放,以增加其代表性和合法性。

此外,数字货币的发展也对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考。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兴起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一些人认为,这些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全球货币,改变了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未来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未来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未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话题。

国际货币体系指的是一系列的规则和机制,用于管理全球货币的发行、汇率的稳定以及国际支付和清算等交易。

本文将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货币体系以金本位为核心。

金本位指的是各国货币与黄金之间存在固定的兑换比例。

这一体系的代表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美元被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相对固定地兑换。

然而,由于国际间的金本位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被废除。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货币体系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货币体系逐渐演变为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不再受到固定的兑换比例限制,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这使得各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加独立,并且有助于应对经济波动和外部冲击。

然而,浮动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汇率的剧烈波动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三、特别提款权的出现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

SDR不是一种实际货币,而是一种特殊的计算单位,其价值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组成的货币篮子决定。

SDR的出现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然而,由于SDR的使用限制和发行权受限,其在国际贸易和支付中的地位仍相对较小。

四、数字货币的崛起面对科技的发展和区块链技术的兴起,数字货币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新趋势。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兴起引发了对传统货币体系的重新思考,许多国家也开始研究和试验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出现可以增加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并加强金融监管和反洗钱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数字货币面临着技术风险、隐私保护等问题,其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各国应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货币政策,避免货币竞争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中使用的货币规则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货币体系不断演变。

本文将介绍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当前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

1. 金本位制度在19世纪中后期,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

金本位制度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它将货币与黄金挂钩,即货币的价值由黄金决定。

1875年,拉丁货币联盟和北欧货币联盟发行了共同的金本位货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

2. 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议是1944年由联合国成员国签署的一项协议。

该协议规定美元以及其他几种货币将保持固定的汇率,而美国政府将兑换任何国际储备美元为黄金。

这意味着美国的金本位制度成为全球的货币标准。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实施时间持续了25年,但由于美国政府迅速增加了发行的货币数量,导致黄金储备的外流。

1971年,美国宣布暂停将美元兑换为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

3. 浮动汇率制度1970年代后期,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美国经济衰退导致了新的货币制度的诞生——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的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而不是像固定汇率那样由政府来干预。

它可以使汇率更加灵活,并且可以使国家在货币政策上更加独立。

4. 多种货币体系并存目前,多种货币体系并存,其中两种最重要的货币是美元和欧元。

美元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影响着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

欧元是欧洲货币联盟国家的共同货币,已成为欧盟第二大储备货币。

此外,人民币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交易的主要货币之一。

在国际经济中,各种货币体系的演变都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而来的。

随着全球化加速进行,国际货币体系必将继续演变,我们期待这种演变能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

国际货币机制演变

国际货币机制演变

国际货币机制演变
国际货币机制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中,有三个
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大部分时间里,
国际金本位制是主导的国际货币机制。

这种体系将货币与黄金挂钩,国际支付和贸易
的结算以金本位进行。

该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瓦解,随着各国为了应对经
济危机而采取的货币贬值和保护主义措施的增加,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解体。

第二阶段是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货
币机制面临重建的任务。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得以建立。

该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并规定其他货币的汇率与美元固定。

然而,
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国内通胀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被美国总统尼克松废止。

第三阶段是以浮动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货币机制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

这意味着汇率的决定由市场供求决定,而不再由政府设定固
定的汇率。

这种体系下,货币的价值相对不稳定,国际货币政策也更加灵活,但也出
现了金融市场波动和货币危机等问题。

总体而言,国际货币机制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变迁和各国政策选择的变化。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仍然以美元为主导,但其他货币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例如欧元、人民币等。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会继续演变,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1.1 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金本位制是一种将货币与黄金相联系的货币制度,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应与其黄金储备的规模相匹配。

这种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较为稳定,但随着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加之战争导致黄金储备的流失,金本位制逐渐瓦解。

1.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诞生。

该体系以美元为基础货币,国际储备货币被转换为美元,并以此换取黄金。

所有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取得大量发展。

但随着美国在60年代后期面临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挑战,其往来国家开始对美元失去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兑换黄金的压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宣布过时。

1.3 浮动汇率制1973年,Bretton Woods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转向浮动汇率制。

这种制度下,货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与官方干预无关。

在浮动汇率制的框架下,国际金融市场开始迅速发展,交易量不断扩大。

然而,汇率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且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风险。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全球货币多元化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将是全球货币多元化。

当前,主要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但在新兴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货币国际化的速度也在加快。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未来其他货币也可能成为国际货币。

2.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崛起预示着货币系统将进一步变革。

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货币已经开始为一些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有效的替代品,区块链技术也被广泛认为可能成为下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2.3 新多边主义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也将更多地与新多边主义紧密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张云(1981-),男,江苏扬中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刘骏民(1950-),男,河北平山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当前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为美元霸主地位,其次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史中得出政府因素和货币统一性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考虑的两大主要因素;本文又从美元与欧元的“滥币陷阱”规律、金融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必然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新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原则与可能方案。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危机中图分类号:F 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1-0019-06Abstract: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re of dollar-centere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s dollar's hege -mony.It also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government's power and money's unity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s evolution.Then it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s reform from angles such as "bad-currency trap"and the influence of sub-prime st but not the least,the paper sketches out principles and plans for the rebuilding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Key words: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Dollar Crisis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张云1,刘骏民2(1,2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071)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决定因素及演变规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西方传统的观点是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看作是汇率制度问题,是“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保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环境更稳定”的问题。

实际上,笔者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演变的核心关系是美元的霸主地位,支持这个地位的是美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而具体的货币和汇率制度则服从这个利益,是从属和可以有选择的。

它是地缘政治的延续。

(二)政府因素是如何从边缘走到中心早期,国际贸易结算实行金本位制,只有黄金才是货币,此时,所有国际货币都是靠黄金的自然价值来保证其货币功能的。

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实行的金汇兑本位就不再仅仅是靠黄金的自然力量来维持国际货币的地位了,少数国家(当时的美国和英国)承诺其货币可以兑换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这些国家的货币挂钩。

在国际间流通的主要是承诺兑换黄金国家的货币,其他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量很小。

这种制度是靠黄金的自然力量与政府的信用一起来支撑的,相对于金本位和金块本位,政府信用已经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金汇兑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中来。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直接显示出了政府(美国政府)在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虽然兑换黄金的承诺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解读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国际货币是怎样从依赖黄金价值的自然力量向依赖政府的超自然力量转化的过程。

这就是说,目前条件下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必须重视和依靠超经济的政府力量。

(三)中央集权与货币的统一性黄金等贵金属直接充当货币时,靠自身的价值来自动维持其货币的功能和统一性。

但信用纸币没有价值,没有这个自动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就不能靠其自身价值来维持货币的功能和统一性。

信用纸币和符号货币的数量与统一性必须靠中央银行的中央集权来控制,目前所有国家的国内都是如此。

这一点意味着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正确方向必须强调集权和有效控制,而不是分散决策的自由化。

(四)上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两个重要转折:1971年和1999年1、1971年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权利与责任失衡。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导致美国对外提供美元不再有黄金储备的约束,理论上美国可以无限制地对外提供流动性。

美元不再有含金量,它与任何国家内部的信用纸币一样,被彻底虚拟化了。

而在上世纪70年代,没有任何货币可以向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发出挑战。

在缺乏替代货币的前提下,美元依然维持其世界霸主地位,这实际上确保了美联储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权利,它有权向世界提供任何数量的流动性,却没有任何世界中央银行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1971年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根本的问题,即国际货币权利和国际货币责任的失衡。

2、1999年欧元的出现导致国际货币的统一性与多元化现实的矛盾。

1999年之前,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客观上满足了货币统一性的要求,或者说美元霸权之所以可以长期存在,因为它承担着世界货币的统一性的功能。

1999年,欧元开始在国际间正式使用,并在国际上开辟了美元、欧元两大主要国际货币与英镑、日元两个次主要本位货币的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

在美国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和美元霸主地位衰落的情况下,各国纷纷努力将自己的货币推向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印度成立了一个总理领衔的“推进卢比自由兑换和国际化”委员会,俄罗斯则直接宣布其天然气和石油交易时必须用卢布结算,拉美大国阿根廷和巴西最近也宣布开始双边贸易结算将不再使用美元,而以其本国货币比索和雷亚尔替代。

这些国家都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将其货币推向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作种种努力。

当霸权遇到挑战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货币统一性遇到了挑战。

笔者认为,美元霸主地位的衰落意味着国际本位货币的统一性正在丧失,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进入无政府状态,开启了一个任由“虚拟货币”的流通规律来左右的时期。

(五)美元、欧元两大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何崩溃1、小国货币的从属性与霸主货币的缺乏约束。

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之后,美元的霸主地位依然维持下来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仍然十分强大,当时美国GDP占世界GDP的47%,其中制造业占其GDP比例还在21%以上;二是当时世界上没有美元的替代品;三是世界货币彻底虚拟化之后,“小国货币”难以摆脱霸主货币美元的决定性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小国货币的原罪”说:如果小国经常项目不断逆差,它就要靠借外债来弥补其贸易逆差,这会导致其货币不断贬值,积累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直到破产边缘(上世纪90年代初的拉美国家外债不断膨胀就是如此);如果经常项目顺差,就会不断积累外汇储备,本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国内流动性充斥,资产价格高企,直到发生泡沫经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的日本就是一例)。

只有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且与大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避免损失。

即使是美元滥发引起美元贬值趋势,也是一样,小国必须进行调整,以跟上美元贬值的步伐,不然,自己的货币升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致大量对本币的投机活动,直至引起本国经济衰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泰国等)。

小国货币单独采取措施抗衡美元的结果无异于“自杀”,这就是美元霸权下小国货币附庸地位的悲哀。

这就是说,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对霸主货币的约束,在美元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就只好依赖于美国的“自律”,依赖于其货币当局是从全球利益来制定政策,还是仅仅考虑美国利益。

不幸的是,美国货币当局考虑的仅仅是美国的利益,而且不是其长远的根本利益。

2、欧洲12国政府力量冲破美元独大的藩篱。

当任何一个“货币小国”随着本国经济增强,打算将其货币推向国际货币的时候,最初总是要与美元保持一个相对稳定且汇率持续走强的趋势,但是其最终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则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借助政府超经济的力量冲破美元强势的束缚。

日元和当年的西德马克都曾经在保持与美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试图摆脱美元束缚成为自主的国际货币。

1985年的广场会议迫使日元迅速大幅度升值(1年时间内从213日元兑1美元大幅升值到80日元兑1美元),彻底封闭了日元在国际上继续扩张的道路;而1991年欧共体12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则将西德马克摆脱美元影响的道路进一步拓宽,为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没有这种超经济的政府力量合作干预,欧元是不可能出现的,美元的霸主地位也不会遇到实质性的挑战。

欧元的出现最终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世界货币格局,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滥币陷阱”将国际货币体系引向崩溃。

欧元的诞生使得美元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中世界货币的统一性。

笔者的研究表明,在两大货币同时存在的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滥币拉良币”的“滥币陷阱”。

当美国国内长期财政赤字和居民长期低储蓄造成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时候,美元大量流往美国境外,刺激了美国境内外美元资产的膨胀和积累。

美元资产在境外的泛滥导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也使得刚刚诞生的欧元不断升值。

如果美元不断贬值,欧元不断升值,欧洲的出口就会受到抑制直至衰退。

与此同时,在欧元坚挺的时候,企业和金融机构以欧元计价发行债券容易取得成功,经纪商也更容易赚钱。

于是,欧元国际债券从2003年起就迅速膨胀,到2004年9月份,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币种;截至2007年12月末,欧元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中余额高达11万亿美元,占比为49%,欧元占世界官方外汇总储备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18%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26.5%。

在两大国际本位货币共存的情况下,一个主要货币的滥发一定会迫使另一个货币跟着滥发,且美元汇率下跌终究会拉欧元跟着一起下跌,而其他小国货币又必须跟进,反过来,如果欧元因过度发行而贬值,最终也会拉着美元和其他小国货币跟着贬值。

显然,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掉进了一个“滥币拉良币”的陷阱,整个系统变成了一个败德的货币体系,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不断膨胀,这就是“滥币陷阱”为什么会将世界货币体系引向崩溃的原因。

2002年以后国际金融资产大幅度飙升,全球各国货币当局手中的外汇储备从2002年的2.4万亿美元迅速膨胀到2007年底的6.4万亿美元,5年扩张了1.6倍;国际债券与票据从2002年底的9.3万亿美元扩展到2007年底的22.8万亿美元,翻了1.5倍;全球对冲基金资产总额在2002年底不过1万亿美元,2007年底已经上升至1.9万亿美元,5年近乎增长了1倍,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和泛滥的陷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