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课程大纲

合集下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西晋:266年-316年 50
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
一、政权更迭
(二)西晋——低质量的“大一统”
材料1:晋石崇极奢靡,与王恺, 斗富,曾以蜡代薪……恺作紫丝 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 里以敌之。
——《晋书·石崇传》 石崇王恺斗富
材料2: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 帝曰:“何不食肉糜?”
匈奴

鲜卑
汉·前 赵
北凉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羌賨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少数民族政权
一、政权更迭
(四)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
勒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今群僚及州郡 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
注:漫画出自《铲史官漫画》
三、民族交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 汉相杂。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刘矛知盾几。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二、区域开发 (一)江南开发表现
牛耕图
农业 手工业
制瓷
灌钢法
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种类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纸、造船等行业明显进步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
1. 教学目标
- 了解九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和知识点
-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2. 教学内容
本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 中国古代史概述
- 先秦时期
- 秦汉时期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元明清时期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
- 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 掌握历史上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4.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来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历史事件和朝代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 视听材料运用: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
5. 教学评价
- 阶段性测验: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
-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表现、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6. 教学资源
- 教材:根据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 多媒体资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7. 教学安排
- 每周安排2节历史课程,每节课时为40分钟
- 根据教材内容,分配时间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探究
以上为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的概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和完善。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定稿:魏晋十六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定稿:魏晋十六

第七章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学时数:5)导言1、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发展线索2、近年来国内外三国史研究动态3、三国史学习书目介绍4、三国史学习与研究方法参考教学内容与要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乱时期,本章在对三国鼎立如何形成作简要阐述的基础上,按魏、蜀、吴一一讲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三国基本史实有系统的掌握,而且要具备鉴别史学与演义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曹魏集团的策略;2)九品中正制度;3)诸葛亮与蜀汉集团政治军事评价;第一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汉末大动荡与地方割据的出现董卓之乱。

割据各地的武装集团。

二、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袁曹决战官渡。

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第二节曹魏集团政治军事经济述评一、曹操的才略与风格挟天子以令诸侯。

任天下之智力。

二、北方经济的恢复屯田。

兴修水利。

三、建安文学三曹的文学贡献。

建安七子。

四、曹丕行政广陵之役。

九品官人法。

第三节刘备据有巴蜀和诸葛亮北伐一、《隆中对》政治预想的实施占有益州。

荆州得失。

二、刘备与诸葛亮政治集团的功业:入蜀、治蜀与北伐解决新、旧客主的矛盾。

平定南中。

北伐的成败。

第四节孙吴政权的盛衰一、立业江东孙氏父子军事集团的生成和发展。

孙吴的盛衰抗魏战争。

二、孙吴的经济成就农桑业的发展。

江东大族的地位和作用。

江海航运的进步。

思考题:1、略述东汉末年军阀形成的原因及其混战的危害?3、试论诸葛亮?4、试论九品官人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进步性与弊端?第五节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学时数:3)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从衣食住行、宗教礼俗、学术文化、科学发明等方面讲述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先秦时期的区别,同时对此后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人口、衣服。

饮食。

住居。

出行。

社会消费时尚婚丧习俗。

2)三国时期的科技、学术、文化。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 有利于政治的稳固。
3.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4. 推动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三、民族交融
1、概况:
十六国时期,北方
出现众多少数民族
政权,它们都采用
了中原模式的国号、
年号、学习汉族的
典章制度
前秦统一北方
时,北方各族尚
未充分交融,故
统治基础脆弱。
东汉
东汉:西、北
边陲的一些少
北魏
统一
文明冲突
矛盾凸显
社会经济
发展需要
三、民族交融
b内容 c评价
经济上
均田制
① 迁都洛阳
② 采用汉族统治阶
政治上
级的政策
③ 订高门
汉化政策:① 改汉
文化上 姓② 穿汉服③ 说汉
语④ 倡通婚
有利于北方经济
发展、社会繁荣。
加速了北方少数
民族封建化的进
程,巩固政权
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交融,促进文
化认同,缓解了





西







五胡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统一
北方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朝
大一统
南朝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动荡



一、政权更迭
1、概况:
三国
魏 (220—266)
蜀 (221—263)
吴 (222—280)
三国
魏 (220—266)
蜀 (221—263)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编号:0014213 学时:5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者姓名: 康保成夏晴职称:教授讲师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系统地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以及从史的视角、用美学的方法,去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各种文学样式(诗、文、小说、词)要求一般掌握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衰落消沉时期的概况。

二、课程内容上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概说(0.5学时)在了解本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主要讲授此期文学发展的概貌,重点说明这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期,是高潮的准备阶段。

其主要标志在:1、文学观念的树立;2、诗歌向更讲求审美价值的文人化诗发展;3、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艺性散文从先秦文史哲混为一体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五言诗主盟文坛,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大量出现;4、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空前繁荣。

第一章建安文学(3.5学时)第一节开一代诗风的曹操第二节文士气的曹丕诗第三节建安之杰曹植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歌的风格特征,说明建安时期是本时期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就辉煌,对后代影响深远,具有“建安风骨”之称。

这个时期还开启了文人诗的新时代。

本章的重点是三曹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概念“建安风骨”。

曹操开一代诗风,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

曹丕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写有最早的七言诗,诗风有文士气,明显表现出从乐府民歌向文人化转变的新动向。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1、古代史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发展。

2、古代早期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4、秦汉时期:包括秦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制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隋唐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变革。

7、五代宋元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交流。

8、明清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和发展线索。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图片。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回答问题等。

2、作业:包括阅读报告、论文等。

3、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1、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

2、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习和作业任务。

3、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七、结语本教学大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中国古代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
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
以贤问思
材料一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 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三、从隔阂到交融
(一)民族交融的含义
具有双向性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 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 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 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 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317-420)





隋 朝 统 一
——《晋书·王敦传》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 日:“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世说新语·宠礼》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治怎样的特点?原因何在?
士族专权、皇权垂拱。
士族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阶层的支持,士族阶 层是其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魏晋南北朝史课程大纲

魏晋南北朝史课程大纲
課程進度
第一週:課程介紹
第二週:導論
第三週:東漢王朝的崩解
第四週:東漢王朝的崩解
第五週:三國鼎立的形成
第六週:三國時代的政治特點與區域開發
第七週:西晉的統一與衰亡原因
第八週:西晉的統一與衰亡原因
第九週:期中考試
第十週: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南北分裂局面
第十一週: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南北分裂局面
第十二週: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南北分裂局面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1989)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聯經,1985)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5)
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後漢–隋.唐)》(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2004)
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7)
※按課程進度,補充相關近人論文。
教學要點概述
1.教材編選: 自編教材
2.教學方法: Power Point講述
3.評量方法: 上課點名20%, 期中考30%, 期末考30%,
期末報告20%
4.教學相關配合事項:投影機、DVD放影機
魏晉南北朝史(一)課程大綱
上課時間
週三:第七、八、九節(13:10-16:00)
上課教室:
教師聯絡方式
教師:朱振宏
研究室:文學院321
學校分機:31300
E-mail:hischc@.tw
課程概述
魏晉南北朝史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具特殊性格的時代。政治上,魏晉南北朝處於長期政局分裂的時代;思想、學術上,魏晉南北朝呈現多樣元的文化樣貌;宗教上,道教的發展與佛教的盛形;民族上,胡人的內徙與民族交融。這一個歷史階段,介於秦漢與隋唐兩大強盛帝國時代之間,正是處於一個承先啟後的歷史大變局之中,同時亦是秦漢與隋唐文化轉型的過渡階段,值得認識與瞭解。

中职历史课程大纲

中职历史课程大纲

中职历史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与目的1.2 课程范围与组织1.3 课程学时分配第二章:课程内容2.1 古代文明与世界历史2.1.1 亚洲文明2.1.2 欧洲文明2.1.3 非洲文明2.1.4 美洲文明2.2 中国古代史2.2.1 夏商周时期2.2.2 秦汉时期2.2.3 魏晋南北朝时期2.2.4 唐宋元明清时期2.3 近代世界史2.3.1 古代欧洲2.3.2 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 2.3.3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2.3.4 当代国际关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评价3.1 教学方法3.1.1 课堂讲授3.1.2 图片资料展示3.1.3 互动讨论3.1.4 视听资源应用3.2 课程评价3.2.1 学习笔记3.2.2 课堂参与3.2.3 平时作业3.2.4 期末考试第四章:教材与参考书目4.1 主教材4.2 辅助教材4.3 参考书目第五章:学习要求与考核标准5.1 学习要求5.1.1 准时参加课堂5.1.2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与复习 5.1.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5.1.4 按时完成作业与任务5.2 考核标准5.2.1 期中考试5.2.2 期末考试5.2.3 学习笔记与作业完成情况 5.2.4 课堂参与度评估第六章:其他事项6.1 学习资源与工具6.2 迟到早退与缺勤处理6.3 学生学习困难与辅导措施6.4 课程进度调整的规定备注:1.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2. 本大纲为中职历史课程参考,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适应;3. 课程中的学习要求与考核标准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中国美学史大纲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中国美学史大纲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中国美学史大纲魏晋南北朝美学(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于审美意象的分析,对于艺术想象的分析,以及对于审美鉴赏的分析。

“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是刘勰提出的几个最带有时代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刘勰论“隐秀”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意象”这个词,而他对审美意象的分析,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隐秀”这一组范畴: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秀”: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隐”:①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②审美意象的多义性。

审美意象蕴含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隐、秀”的作品:就给读者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秀”)来说是:直接的、单纯的、有限的、确定的就通过审美意象表达多重情愫,引发读者想象联想,获得多方面感受启示(“隐”)来说是:间接的、丰富性、某种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二、刘勰论“风骨”:1、关于“风骨”的几种理解:(1)“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一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2)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3)“风骨”是一种美学标准,具体为“传神”“自然”寺守(4)“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情志、言辞方面)(5)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有“情”的因素(即“风”)一方面有“理”的因素(即“骨”)2、准确把握“风骨”的含义:(1)“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用(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二“情”“理”二“感染力”“说服力”(3)“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就是风,情感要和“气”结合起来3、“风骨”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审美意象的认识的深入:三、文慨论“神思”(“神思”即艺术想象活动)1、“神思”的概念是从对审美意象的分析进到了对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2、内容:(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物的感兴(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①“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②“神用象通,情变所孕”(5)每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则一个作家平日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应力3、《神思》篇代表了一个时代共同的认识水平四、刘勰论“知音”一一审美鉴赏问题1、“知音”难的原因:(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偏见①“贵古贱今”②“崇己抑人”③“信伪迷真”)(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①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②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2、如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一“博观”(1)“博观”: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读各种文学作品(2)提高了鉴赏力、还要讲究鉴赏的方法:①观位体②观置辞③观通变④观奇正⑤观事义⑥观宫商3、《知音》的影响: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对文学鉴赏的研究,它也不是孤立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得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得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2、西晋短暂统一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1)统一过程:
266,
代魏 ,史称西晋;
280,西晋 ,完成统一。
(2)短亡原因
五胡乱华(影响?)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大臣石崇与国 舅王恺斗富
何不食肉糜
3、南北政权的对立





东 汉
魏吴 蜀

东魏
北齐
西
十六国
魏 西魏

北周
北方 隋

东晋(317-420)
宋 齐 梁 陈 南方 朝
从2世纪到5世纪……先后出现了四次由“乱”到“治”的局面。一是从东汉末
年三黄巾国起两义晋失败南后北,军朝事集阶团段间特的混征乱:到曹操统一北方;二是从西晋短期统一,到西晋 末政年统治治上阶:级内封士部建族争国门夺皇家阀位分政的裂治斗争,和政北权方少交数替民频族统繁治,者割分据裂混中战的孕十育六统国时一期,到 前经秦苻济坚上统:一黄北河方流农域;三耕是经从济淝水遭之到战破后前坏秦,瓦江解到南北经魏济统一得黄到河开流域发;四是从北 魏民分裂族到关北系周统:一继北春方。秋战国后—再—次摘掀编自起刘民芃族、朱交汉融国高主编潮《历史学习精要》
是一丘般穆陵世族。 穆
尉迟

北魏文官俑
影响:
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
虏汉相杂。
(1)促进民族交融,缓解民族—矛—唐盾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 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 四方之极。 (2)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东社魏会)杨繁炫荣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 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北师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大纲

北师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大纲

第一讲绪论第一节士大夫文化形态与文学发展士大夫阶层掌握文化权力、主导文学潮流。

儒家传统政教精神衰落,玄风盛行。

刘宋以后门阀势力开始削弱。

佛学输入,思想元共存。

第二节文学集团的活动对文学的影响。

从建安时期开始,文人雅集上的文学创作就成为文人集团最主要的活动。

文集的编纂是文学集团发挥社会影响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第三节各体文学的发展与相互影响。

诗歌、辞赋和骈文是最突出的文学种类,散文、小说也出现了优秀作品。

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众多佳作。

第二讲建安、正始文学第一节邺下文人集团集团的形成:邺下文人集团的最后形成,始于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 196 —219 年)十三年,建安末期“七子”等重要文士相继去世,邺下风流宣告结束。

集团形成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文学的目光由早期的关注民生疾苦、社会动荡,转而为主观情致的抒发,直接反映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少,作品的风格上,也由“骨气奇高”、“慷慨悲壮”转为更倾向于“辞采华茂”、“美瞻”“风流”之类。

邺下文人对汉末诗歌的继承及发展:首先是创作行为方式上的新变,表现为“同题作”与“即兴创作”的大量出现。

其次是文学创作目的的转变,由“表现的”转变为“才性的”。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曹操:生平、乐府诗、散文。

曹丕:生平、乐府其他诗歌、《典论·论文》。

第三节曹植曹植的生平。

曹植创作的前后两期:前期或流丽华美,或志气豪迈;后期情感深潜,风格沉郁苍凉。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建安七子: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蔡琰:五言《悲愤诗》叙事抒情交相融合,写景触目惊心,写情深切细致。

第五节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指山涛、向秀、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和王戎。

阮籍:生平;《咏怀诗》:一生情感的凝聚,反复抒写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嵇康:生平;四言诗;说理文。

第三讲两晋诗文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文学。

陆机:《文赋》;诗歌特点:第一,内容贫乏,且多数是模仿之作;第二,辞藻繁缛华丽,形式多用排偶。

潘岳:与陆机齐名,也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北史魏书》中
有记载:魏之先,出自
孝文帝率先娶汉
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 族大姓卢、崔、郑、王
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 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
北国,有大鲜卑山,因 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以为号。
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
《资治通鉴》中记 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
载“渊以汉高祖、世祖、 妻。
昭烈为三祖,太祖、世
宗、中宗、显宗、肃宗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 交融》
五胡乱华,民族间的仇杀不断,大 量的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 到长江中下游,这一现象持续了约两百 多年,百万中原人口流入南方,史称 “衣冠南渡”。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中,
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
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1)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祖、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
——钱穆《国史大纲》
北方异族皇权强化,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为 隋唐大一统的皇权政治奠定基础,推动着统一的进程。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 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 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 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 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 “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 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隔叶的黄鹂,无声的草庐,不见了先主老臣。王谢的家燕,秦淮 的酒家,浪花淘尽了英雄。旧人去矣,新人复来。胡骑驰走,异族奔 竞,分地裂土各为主。太平乍现,变乱又起,行人徒生黍离悲。然而, 分裂不仅仅意味着动荡与黑暗 。广袖翩翩,旷达傲世,名士风度令 后人羡赏;建安风骨、乐府民歌,文章开一时新风。南土渐蹙,北风 昂扬,汹涌的时代大潮终会找到历史的出口。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单元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课件 大纲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单元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课件 大纲版

(3)地理学 ①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__裴__秀____绘制出《禹贡地域 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__水__经__注__》,是一部历 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变化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__道__教___,宣扬采药 炼丹、长生不老,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时,_陶__弘__景___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第5讲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提升演练·知能闯关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_寺__院_____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江南经济开发,经济发展迅速 ①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其 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 岭南及闽江流域;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 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 重要产粮区。
②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 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
5.商业的发展 (1)特点:商业一度___萎__缩____,商品经济发展 _缓__慢___。 (2)表现 ①北方: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__有__所__恢__复_。 ②南方:商品经济相对___比__较__活__跃___。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1)数学 ①魏晋时的数学家__刘__徽___,运用极限理论,提出 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成果比外国早 近一千年。他还著有《__缀__术_____》等书。 (2)农学:北魏贾思勰著述《_齐__民__要__术____》,是中 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四史课程教学大纲

四史课程教学大纲

四史课程教学大纲四史课程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我国教育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大纲,其中包括了四史课程教学大纲。

这一大纲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对四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首先,四史课程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回顾。

这一大纲包括了中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元。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时期,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从而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识。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其次,四史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伟大成就和辉煌历史,从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这将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再次,四史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经验,从而启发他们自己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四史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文学、艺术、地理等。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週:南朝政權的更迭
第十四週:南朝政權的更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十五週:北朝政權的演變
第十六週:北朝政權的演變
第十七週:隋唐帝國形成的原因
第十八週:期末考試
魏晉南北朝史(一)課程大綱
上課時間
週三:第七、八、九節(13:10-16:00)
上課教室:
教師聯絡方式
教師:朱振宏
研究室:文學院321
學校分機:31300
E-mail:hischc@.tw
課程概述
魏晉南北朝史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具特殊性格的時代。政治上,魏晉南北朝處於長期政局分裂的時代;思想、學術上,魏晉南北朝呈現多樣元的文化樣貌;宗教上,道教的發展與佛教的盛形;民族上,胡人的內徙與民族交融。這一個歷史階段,介於秦漢與隋唐兩大強盛帝國時代之間,正是處於一個承先啟後的歷史大變局之中,同時亦是秦漢與隋唐文化轉型的過渡階段,值得認識與瞭解。
教科書
鄭欽仁等,《魏晉南北朝史》(台北:空中大學,1998)
勞榦,《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
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台北:眾文圖書,2000)
陳寅恪講述,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1995)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1994)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2006)
課程進度
第一週:課程介紹
第二週:導論
第三週:東漢王朝的崩解
第四週:東漢王朝的崩解
第五週:三國鼎立的形成
第六週:三國時代的政治特點與區域開發
第七週:西晉的統一與衰亡原因
第八週:西晉的統一與衰亡原因
第九週:期中考試
第十週: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南北分裂局面
第十一週: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南北分裂局面
第十二週:東晉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南北分裂局面
學習目標
本課程共分上(一)、下(二)兩個學期講授,上學期從政治史角度切入,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隋滅陳統一中國,敘述魏晉南北朝政治發展及各時期歷史特點;下學期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制度、社會、經濟、文化、學術思想、民族關係等相關議題。透過一學年的介紹,全面呈現魏晉南北朝時代發展的特色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藉由本課程的安排,閱讀有關魏晉南北朝歷史文獻及近人論著,提升學生對史料的掌握能力。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1989)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聯經,1985)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5)
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後漢–隋.唐)》(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2004)
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7)
※按課程進度,補充相關近人論文。
教學要點概述
1.教材編選: 自編教材
2.教學方法: Power Point講述
3.評量方法: 上課點名20%, 期中考30%, 期末考30%,
期末報告20%
4.教學相關配合事項:投影機、DVD放影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