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
【摘要】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课堂上散乱无序,教学效率很低,为了使讨论更具实效,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时机要恰当,安排要合理,需要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组讨论有效讲究方式、方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对问题的多种解释;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开启智慧的大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讨论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有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正是因为小组讨论的的特殊功能,所以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主动地引进课堂,被组织得热闹非凡。但有些教师对小组讨论没有充分的认识,以为一堂好课必须有小组讨论,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使本身互动、高效的合作讨论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课堂上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很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小组成员的安排不够合理。在小组讨论中往往是优等生在那里侃侃而谈,“独霸话坛”,而其他学生成了陪衬,一言不发,小组讨论实际是同桌或前后桌之间的交流;
2、在小组讨论的启动过程中,缺乏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由于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作为基础,因而小组讨论时只能人云亦云,实效性不强;
3、小组讨论中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的思考问题的时空,学生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意见,两三分钟老师就草草收兵,使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4、小组讨论的方式单调,没有摆脱“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方式,学生不能围绕重点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小组活动成为了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会。
5、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安排在小组里合作讨论,引不起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耽误了很长的教学时间,达不到合作的效果。
6、讨论的结束时教师没有安排归纳和总结,小组汇报时往往由教师指定
小组代表发言,而不是由小组推选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他的意见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只要听到学生回答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就喜形于色,至于其他同学的见解和疑惑就弃之不顾,合作学习“形似”而“神离”,成了美丽的“谎言”。
以上这种无序、无效的小组讨论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形式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的问题,背离了小组讨论的初衷。
如果把语文比作一种矿藏的话,那么它是再生的,它永远是鲜活的,就像每日喷薄而出的太阳。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组织有效的讨论呢?
一、设计好有价值的“讨论问题”
好的问题是讨论的起点。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时,通过集体共同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每个学生的思考,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设计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初学语文课文《勇气》一文中,法国妇女以一家人的性命为代价两次毫不犹豫的挽救了美国士兵。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在那种危险时刻的感觉。那位士兵的来临让那位法国妇女家破人亡,为什么她还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这样的问题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并有所言。
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木兰诗》中“不知木兰是女郎”,有的同学认为能看出,有的认为不能,教师可让学生作为正反两方面展开讨论,各自陈诉理由,这样随着辩论的深入,认识会逐渐加深。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讨论。
如我教《最后一课》时,放弃了原定的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小结等繁琐而陈旧的教学设计,而预设了“小弗朗士是不是一个好
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本中找话由找根据。“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学生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引出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人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入到了爱国这一主题。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兴奋不已。
二、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小组讨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小组讨论,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要进行小组讨论。一节课中进行讨论的最有效的时机应该是对问题存在较多的分歧和意见;教学中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跃跃欲试,有较强的心理需求时;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的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课堂中具有讨论意义的突法事件……所以老师应该善于因势利导,有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让孩子们的心灵尽情挥洒的灵动空间,从而使孩子们的认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下面仅举几例做具体说明
1、在教学的重点内容上实施小组讨论。
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枢”所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点部位。在这里安排讨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都主动参与,与文本展开深刻对话。如《珍珠鸟》中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信赖“我”?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了有关的内容,在小组内的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从中明白了“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信赖产生了美好境界。
2、在教学的“难点“上实施小组讨论。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让学生讨论:“父亲是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就没什么价值,也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如果讨论:“父亲不直接把我抱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分析一下。”就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能讨论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