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
战争四字成语大全集及解释
战争四字成语大全集及解释关于战争的成语【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这话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春秋时期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但用这句话来说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不断发动的争霸战争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却有一定的道理。
(2)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
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秦统一中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的。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全国大一统,人民普遍厌战,要求结束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破坏。
②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客观条件。
秦与关东六国不同,它的变法比较彻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奖励军功提高战斗力。
秦的疆域不断扩大。
到秦昭王时已超过关东六国的疆土的总和。
秦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经济发达,所以,由秦统一中国消灭六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秦始皇经济文化上的措施、意义。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战无的四字成语大全
战无的四字成语大全含“战”字成语有以下(包含四字):百战百胜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
形容擅于用兵。
背城一战腰: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则表示没后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胆战心寒战:颤抖。
形容惧怕之极。
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各自为战各自沦为单一制的单位展开战斗。
攻城野战城:城池。
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
形容力量极其强悍。
孤军奋战苦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
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
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苦战。
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持。
股战而栗战:怕;栗:发抖。
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
形容恐惧异常。
决一死战对敌人奋力对决。
屡战屡败屡:多次。
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明耻教战教导士兵登陆作战,并使他们晓得退却就是耻辱,因而能奋勇向前,身先士卒获胜。
南征北战形容进军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怯防勇战小心设防,勇敢出战。
人自为战为战:登陆作战。
人人能够单一制地战斗。
三战三北北:败逃。
打三仗,败三次。
形容屡战屡败。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
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完结战局。
也比喻用快速的办法顺利完成任务。
心惊胆战战:通“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以战去战用战争歼灭战争。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迫使被侵略者奋力威吓。
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
形容打败和改建小自然的英雄气概。
战无不胜形容强悍极其,可以战胜一切。
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惧怕而微微颤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
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的理解
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的理解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对吧?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你争我斗,打得不可开交。
可是,孟子却认为,这种战争没什么道理,打得真是没必要。
想象一下,就像邻居家为了抢个停车位打得不可开交,最后谁也没得好处,还把脸搞得很难看,这不是亏了嘛。
孟子提出“义”的时候,真的是个大话题。
你想啊,义这个字,放到现在,大家都在追求。
讲道理,打仗不就是为了争个面子吗?可孟子却认为,打仗要有个道义,有个正当理由。
不然,打一场战争,就像是找了个借口去朋友家抢吃的,真心不厚道。
战场上流血,家里的老百姓受苦,打赢了又能如何?难道就为了个虚名吗?说白了,就是为了那点面子,真没必要。
想象一下,春秋时期那些国君们,整天为了一点小事就抄家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像是过年时,家里为了争个红包大小闹得不可开交,大家都在那儿数来数去,最后谁都不高兴,倒是闹得鸡飞狗跳。
打仗就是这么个理儿,损失惨重不说,最后的胜利者也不见得有多开心。
孟子可不想看到这种场景,他觉得,这种争斗简直是无稽之谈,搞得大家都心累。
再说了,战争之后,家家户户都得重建,何必呢?你看,那时候老百姓多辛苦,吃饭都成问题。
孟子就像一个关心家长里短的长辈,真心希望大家能好好过日子,不用再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争执而心烦意乱。
他常常强调“仁”的重要性,告诉大家,和气生财,才是王道。
打仗那是小朋友的游戏,真正的大人应该知道如何处理好关系,才是高人。
孟子对那些打仗的国君真是无奈,觉得他们就像是“鸡蛋碰石头”,根本打不出什么花来。
你想,国君们真应该听听民间的声音。
想想看,如果他们听从百姓的苦水,少打几场仗,百姓们岂不是乐得开怀?打仗打得越凶,老百姓越遭罪,最后国君也会发现自己坐在空城之中。
这样的结果谁愿意呢?孟子提到的“义”,不仅仅是道德上的标准,也是对人心的理解。
战争不光是刀枪相见,更是人心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
你看现在的事,有时候一场战争就像一场游戏,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意思是说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
交战的两国,一国比另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也有的。
所谓征,是指大国讨伐小国,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会相互讨伐的。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威权跌地,王纲解纽,群雄争霸,在中国开启了历史上最长的动荡和战乱时间。
据《史记》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故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战国250多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此,《孟子.离娄上》一书曾这样描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以下略举几例。
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魏军十万人几被全歼。
前332年,秦攻魏,取雕阴,斩首8万。
前293年,秦军在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
前273年华阳之战,秦军再胜魏军,斩首15万。
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俘虏40余万。
"春秋无义战",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体现了其政治观。
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正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实,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
古代人讲出师有名才可,否则就是不义之战.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春秋无义战"反映了孟子的"和为贵、民为贵"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北 戎 赤狄
山戎
春秋无义战: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一)
• 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工商食官) :手工业者和商贾都 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奴的地位很低,商业活动也主要为贵族服务,经 营的货物大都是珠宝、玉器以及皮革之类贵重之物。
• 城市人口的集中,主要是工商居民的集中,它标志着生产 范围和交换关系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城市加速形成工商业 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三)
• 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 • 资本在城市相对集中。城市个体手工业发展起来,专业化程度进
一步提高,“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出现了不少商业巨商和经 营盐铁业的大手工业者。 • 官府手工业商品经济色彩日渐浓厚。在城市手工业中占有相当比 重的官府手工业,也开始涉足流通领域,从而使城市的经济实力 大为增强。(冶铁业、煮盐业、铸币业 ) • 市场交换活动兴盛。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 直接促进了市场贸易的繁荣。市场的位置、个数开始变化。市场 上从事商品交换的人“朝则满,夕则虚”,“明旦,侧肩争门而 入,日暮,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工商业税征成为诸侯国库收 入重要来源。 • 商人利润不断增加。范蠡父子“侯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周 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说明战国时的商业 利润率已增至十分之二。《史记·货殖列传》说:“贪贾三之,廉 贾五之”,即贪贾经商的利润率为十分之三,廉贾经商的利润率 可以达到十分之五,可见商人经商的利润率多的可达到十分之三 至十分之五。总之,春秋战国时的商业利润是呈上升的趋势。
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的故事-春秋无义战的寓意-春秋无义战的意思
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的故事-春秋无义战的寓意-
春秋无义战的意思
【成语】春秋无义战
【拼音】chūn qiū wú yì zhàn
【简拼】cqwz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非正义战争
【例子】古人说:“春秋无义战。
”于今帝国主义则更加无义战,只有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有义战。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英文翻译】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re were no righteous wars.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1。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每个成语背后,其实都有它的由来。
很多时候它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故事。
虽然我们可能经历不到每一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但是当我们品读它们的时候,都仿佛那段历史浮现眼前,让我们置身其中。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人中之龙》这则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成语小故事晋代时,有一位品学兼优的文人墨士,他的名字叫宋纤。
他年轻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是在看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黑暗以后,他开始厌恶官场的生活,立志此生绝不参与任何正事!在乡下过着隐居的生活,准备安静的终老此生。
当地的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此寻访到他隐居的地方,想要请他出山到自己的身边做官。
在马岌到来之前,宋纤维早就猜到了他的来意,早早吩咐自己的门童,紧闭门户,根本不打算与他相见。
马岌没想到自己会吃闭门羹,心中有点不高兴,但他转而一想,一个人能够不为高官厚禄所打动,如此的洁身自好,清贫自守,又不禁对他生出了敬佩之心。
他非常感慨的对自己的随从说:“宋纤的大名时常都能够听到,也有好多人想效仿他的德行,但是他的身形却不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在大多数人都想跻身其间的官场,是绝对见不着他的身影的,宋先生可真是称得上人中之龙啊!”成语解释这则成语形容杰出、非凡的人才。
《呆若木鸡》成语来源这则成语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语小故事战国时期,周宣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
他让太监们养了不少精壮娇健的公鸡,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只凶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而心里总是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训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了镐京,要他尽快训练出一支常胜不败的斗鸡。
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进行训练,要求宣王不要随便派人打扰他。
初一上历史6——10课知识点 (1)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出现春秋、推广战国)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意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特点)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周王室衰微的表现1、分封制逐步瓦解2、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三、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四、诸侯争霸(一)诸侯争霸的原因1.王室衰微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目的)(二)口号:尊王攘夷(三)霸主:齐桓公①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②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政治和军事实葵丘会盟力大为提高③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地位: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寒食节、绵山)秦穆公楚庄王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四)实质(性质):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五)诸侯争霸影响:1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积极:①一些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形成局部统一;②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对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的理解:春秋时期的战争,其实质是诸侯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灾难,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能全面概括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吗?请说明理由。
不能。
一些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形成局部统一;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2)田氏代齐(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目的:拓展疆土3、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著名战役(1)桂陵之战(魏齐)围魏救赵(2)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计(3)长平之战(秦赵)①纸上谈兵2影响:东方六国无力抵抗秦的进攻,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地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争5、性质:兼并战争6、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7、结果: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的意思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句有点复杂的话,“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
这两句话呀,说的是在春秋和战国的时候,很多打仗的事情都不是为了正义,而且也没有特别讲道德的人。
比如说,春秋的时候,两个国家打仗,可能只是因为想要抢对方的土地和财宝,不是为了帮助别人或者做正确的事情。
战国的时候呢,有些人不讲诚信,答应的事情也不做到。
小朋友们,能听懂一点吗?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就像有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个玩具打架,不是因为谁对谁错,只是都想自己得到,这就有点像春秋的无义战。
还有一个小朋友答应和另一个小朋友分享零食,结果最后又反悔了,这就有点像战国无君子。
在那个时候,国家之间经常这样,大家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小朋友们,是不是能想象到啦?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的意思》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多讲讲。
比如说,春秋的时候,一个国家很强,就去攻打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只是为
了让自己更强大,这不是正义的战争。
战国的时候,有人表面上和别人是好朋友,背后却做坏事,这就不是君子的行为。
不过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学他们,要做善良、讲正义的人哟!。
春秋无义战的理解
春秋无义战的理解
春秋无义战是指在春秋时期,邻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没有明确的正当性和道义目的,往往是为了争夺领土、扩张势力或私人利益而发动的战争。
这些战争缺乏正当的理由和道义上的约束,战争双方之间往往不存在对抗的原则和准则。
春秋无义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各国之间力量对比悬殊,没有一个中央王权能够对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导致各国在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上更加自主和没有约束。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一个内乱频发的时期,各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国内政权的更替频繁,这也间接导致了无义战的发生。
春秋无义战给整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资源被用于战争,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战争还导致人口流离失所,疾病和饥荒普遍蔓延。
同时,无义战还加剧了国内政治上的混乱,各国政权更替频繁,政治力量的不稳定性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性。
总而言之,春秋无义战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而发动的没有明确正当性和道义目的的战争,给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春秋五霸 二十一、人性插曲
春秋五霸二十一、人性插曲画外音: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很多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
这一次晋国和楚国对峙,依然是春秋时期大国利益的角逐。
但在战场胜负之外,我们却能从一些战场的细节和轶事中,看到人情和人性,那么,在这一次晋楚之战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战场细节呢?它又包含了怎样的人情和人性呢?李山:赵旃的致师,导致了楚军的高度紧张,结果他们误把晋军方面派来接人的战车,视为晋军开始进攻的战车。
这个时,楚庄王又不在自己的营垒之中,形势非常危急!但是,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站出来了,这个人就是令尹孙叔敖。
孙叔敖一看对方军车尘土飞扬,他就毅然向三军发布命令:前进、出击!“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薄”就是逼迫,他还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达先下手为强的意思。
孙叔敖又说:《军志》说,“先人有夺人之心!”我们来打他们,进攻!他的命令一下,楚国三军黑压压地就扑了上来,一直冲到晋军的跟前。
晋军是没有战斗准备的,尘土飞扬本是一个误会。
这个时候晋军的三军主帅荀林父,一下子就慌了神,“不知所为”!《左传·宣公十二年》这可要了命!对方黑压压掩杀过来了,非常凶猛,三军主帅不知所为,这还了得!结果荀林父就在这种不知所为的张皇失措当中,下了最糟糕的一道命令。
《左传》记载说,他敲起鼓来了,“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说先过河的有赏,号令大家往黄河北岸跑!这下子,中军、下军就开始争渡船,“舟中之指可掬也!”《左传》中描写战争,往往是寸铁杀人,它不用很多词,只用很少的语言,就能把战争的惨烈渲染出来。
主帅讲了,谁先过了河有赏,整个中军和下军就乱了套!过河得用船,有些人就先窜上船,就要划船跑,没有上去的就用手扒着船不让走,船上的人,就拿起刀来剁这那些手,指头掉落在船舱里,一捧一捧的。
“舟中之指可掬也”,太血淋淋了!荀林父这道命令下的真是太可恶了!晋军败了,楚军乘势就进驻到邲这个地方,所以这场战争史家称为“邲之战”。
寡人之于国也含逐字逐句翻译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 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 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抛弃铠 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五 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逃跑五十 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你 觉得这)怎么样呢?”
?翻译第三、四段
?曰:“不可。 ? 直:只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2)动词活用作名词
①请以战喻 战争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4)使动用法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翻译第一段:
? 食:第一个为动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 检:约束; ? 涂:通“途”,道
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莩:饿死的人
? 发:开仓赈济
? 岁:年成
(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东 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 (官府)却不知道开仓救济,百姓 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 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包茅之贡
包茅之贡“春秋无义战”,这句话意思是说,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而攻城掠地、抢夺财富,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春秋前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北侵中原各国。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个诸侯国进攻楚国(齐桓公当时称霸诸侯,不能容忍南方的楚国逐渐强大,威胁到他的利益),楚王派大臣屈完到齐军中责问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风马牛不相及也(即使是牛马发情相逐也跑不到对方的疆土)。
为何您领兵进入了我们的国土?”。
管仲代表齐桓公回答说:"过去齐国受周王的命令,可以讨伐不服从周王的诸侯国。
你们楚国已多年不向周王进贡祭祀用的包茅了。
(包茅:古代酿酒多杂质,祭祀时将菁茅草裹束置匣中﹐用以过滤。
这也是历史故事“包茅之贡”的由来)从前周昭王南征就再没有回来(死在南方)。
现在我们责问的就是这两件事!(这是齐桓公向楚国开战的两个借口:没有进贡包茅、周王死在南方楚国境内)"屈完说:"没有进贡包茅是我们不对,以后照样进贡就是了;至于昭王淹死的事,你们应该到汉水边去打听,与我们无关!"双方都不肯让步,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这年)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
师退,次于召陵(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王让诸侯国的军队列阵,与屈完同乘一辆车观看(军容)。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古汉语中典型的宾语前置格式:宾语+是+动词,翻译时应将动词“为”放到宾语“不谷”前面,调整为正常语序“岂为不谷”不谷:诸侯谦称自己。
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不译。
难道是为了我吗?哪里是为了我呀?先君之好是继。
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调整为:继先群之好(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与不谷同好,如何?”(你们)也与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屈完)回答说:“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带秋字的成语附解释
带秋字的成语「附解释」带秋字的成语大全「附解释」秋月春风qiū yuè chūn fēng指良辰美景。
也指美好的岁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多故之秋duō gù zhī qiū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
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
《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难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艺善掌兵者,量才复用。
”叶落知秋yè luò zhī qiū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
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春华秋实chūn huá qiū shí华:花。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
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三国志·魏志·刑颙传》:“而桢礼遇殊荣,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后汉书》卷五十二:“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
春花秋实chūn huā qiū shí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
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琨玉秋霜kūn yù qiū shuāng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秋高气爽qiū gāo qì shuǎng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秋扇见捐qiū shàn jiàn juān见:被;捐:弃。
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
齐晋鞌之战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君子:贵族 非:违背 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是个贵族。"齐侯说:"称他为贵族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越:古今异义字(今义:超过,古义:坠) 毙:仆倒,倒下去。毙的本字为弊,《说文》解释为"顿踣(bo)也,顿踣,就是一下 子倒下去,这里用的正是本义。 【跟"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毙是同一个意思】
译文
緩曰:"自始合,苟有險 ,余必下推車 子豈識之 ? -﹣然子病矣 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 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 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
允许我搭乘您的战车。" 綦毋張:晋大夫。"綦毋"是复姓。喪車:指兵车在战争中毁坏了
從:追赶,跟上。
寓乘:搭车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後。韓厥俛定其右
翻译:上车,准备站在左边或右边,韩厥用肘推他,使他站在身后
從左右,皆肘之:站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
肘:用作动词。"
用肘撞"的意思。俛:同"俯",低下身子
文章通过对参战双方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鞌之战的全过程,揭示了这次战争胜负 的原因在于齐的骄傲轻敌,晋的同仇敌忾
第二段:插叙
韩厥梦子與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
文言文阅读训练:戴名世《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戴名世《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嗟乎!春秋之战多矣鲜有出于义者其或出于义而又不纯焉,卒同于不义而已矣。
然圣人不忍遽绝焉,且幸之,且惜之。
昔者,王莽乘西汉之衰,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祚.,翟义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唐武氏之祸,唐几亡矣,李敬业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
此二人者,自以国家旧臣,义不忍靦颜俯首而立于怨家之朝,可谓知大义矣。
今夫春秋之义,莫大于复仇;仇莫大于国之夺于人,而君父之死于人也。
故吾力能报焉,而有以洗死者之耻,上也;其次,力不能报而报之,不克.而死;最下则忘之,又最下则事之矣。
吾尝读《春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鲁庄公也。
庄公者,桓公之子,齐人实杀桓公。
昔者,越败吴于槜李,阖闾死。
夫差使人立于廷,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晋王李克用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公受而藏之于庙,卒以灭梁。
吾观此二君者,其晚节末路,不可谓贤,而皆能复父仇如此,其义烈岂不壮哉!自桓公死于齐,庄公立,公及齐人狩于糕矣,师及齐师围郕矣,公及齐大夫盟于蔬矣,不惟忘其仇,而又报之德焉,所以事之者,惟恐其不足。
孔子曰:“幸矣,乾时之役,犹能与仇雠战也;惜哉,其非以仇故战。
而师虽败,不可谓不荣,然而不纯于义矣。
”圣人于此不忍遽绝,姑与以得失相半之辞,是亦圣人之不得已焉耳。
(节选自戴名世《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文本二: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
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
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节选自《司马法》)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
“春秋无义战”,原话是孔夫子所说,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没有道义可言,没有规则可循,均为了本国的宏图大业。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欢迎参阅。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
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
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他认为,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们的霸业,都不培养政治的道德基础,因此国与国,人与人,都不互相信任,不敢彼此亲近。
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眼前,毫无远见,更别提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了。
他们只知道用武力来建立霸权,但是每次发动战争的时候,却又都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打扮的高尚无比。
这就是所谓董仲舒“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对此深有所感,可谓痛心疾首,这就是孔子作春秋的动机。
孟子所处的时代,继春秋之后又过了大约一百年,社会混乱的情形,比之春秋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侯征战不休,社会风气更加败
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孟子自己必定也是深有体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春秋无义战”也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
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的政治道德,奔走呼号,不为时代环境所动,更值得我们敬佩。
他发出“春秋无义战”的感慨,大概也有对现实悲愤的意思在里面吧。
从今人的角度来看,战争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战争自然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
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由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
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利益的战争,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非正义的。
并不是说周天子发动的战争或者合乎儒家礼法的战争就一定是合乎“义”的。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正义与非正义之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
则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
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
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得名由来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春秋军制的制度春秋军制military system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卿大夫。
受国君控制的地方兵,是公室军队的辅助力量,负责守卫地方,必要时也参加对外作战。
私属军队。
即诸侯、卿大夫的族军。
其组成以贵族的宗族成员为骨干,还有由宗族所属奴隶选拔出来的武士。
诸侯族军,晋国称‘公族”,楚国称“王族”、“王卒”,越国称“私卒君子”。
卿大夫族军,称“某族”、“某属”,或称“私属”、“私卒”“都君子”。
族军平时与贵族聚居于“国”中,保卫宗主及宗邑的安全,战时随国君及卿大夫出征。
诸侯族军编人主帅所在的中军,则是作战的精锐力量。
禁卫军队。
春秋时,见于文献的周王室禁卫军称“御士”,为数不多。
诸侯国禁卫军,宋国称“门官”;楚国有“宫甲”,设“环列之尹”掌管;
晋文公回国即位时,有秦穆公所赠作为“纪纲之仆”的3 000人。
禁卫军平时担负守卫,战时息从王、侯作战,也是军中精锐之一。
兵种构成春秋时期,兵种发展的基本情况是: 车兵走向鼎盛。
以战车为中心,车兵和徒兵相结合的车乘之数,仍是各国衡量兵力强弱的标志。
前期,诸侯大国一般有千乘,强卿有百乘。
至后期,晋、楚各达5 000 乘上下,齐、秦各有2 000~3 000乘,甚至弱小的郑国亦有600乘,还出现拥有千乘的卿大夫。
战车种类增多,按作战特点分,有用于攻击的攻车、用于防御和运送辐重的守车;按运动速度分,有轻车、重车。
攻车又包括戎路(指挥车)、长毅(攻击车)、!闷车(作机动之用的轻车);守车包括苹车、广车。
出现了以方阵和圆阵为基本形态的多种阵形。
战车上的甲士,仍是每乘的核心和主力,起着引导“车驰卒奔”的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需要,把车战和车兵推向鼎盛。
春秋后期,急剧的社会变革,以及作战方式的改变和作战地域的扩大,又动摇着甲士的地位和车战的作用,开始了车兵由盛而衰的过程。
独立步兵复兴。
北方山区少数民族及南方吴、越等国,步兵一直是主要兵种。
中原地区的独立步兵,则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战争的发展而复兴的。
春秋初年,与戎狄相近的郑国,深感车战难于抵御戎狄步战,最早单独使用徒兵作战。
继后,晋国“作三行以御狄”(《左传;禧公二十八年}}),是中原地区重新组编建制步兵的最早记录。
晋国大夫魏舒在与无终狄兵的遭遇战中,“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左传;昭公元年))),放弃战车,组成步兵方阵,终于击败狄兵,为中原地
区改车兵为步兵开了先河。